阿里影業轉向
方向的調整,策略的改變,初出茅廬的稚嫩,紛紛扎進電影圈已滿兩三年的各互聯網公司還能實現它們的電影夢嗎?
“阿里影業今后不會與上游的內容方競爭。”眼下上海電影節,阿里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阿里影業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說出一句乍一聽容易讓人誤解的話。聯系到它第一部主投主控電影《擺渡人》的消沉,外界疑問,阿里影業今后不做內容了嗎?
俞永福在18日下午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說,內容會繼續做,只是做少而精,不擴量,所以不會與內容方構成競爭關系。他考慮清楚了,阿里影業的方向是在科技與數字平臺兩方面做影視基礎設施公司。這可謂阿里影業成立以來最顯著的一次轉向,這是阿里的基因,這個做不好,都可以下課了。
這也解釋了阿里影業最近為什么并購了印度第二大在線電影票平臺TicketNew,而不是像亞馬遜那樣只盯著線上,比如與寶萊塢合作,自制當地人喜歡看的板球題材系列片;蛟S國內互聯網公司在實現電影夢的道路上會與亞馬遜殊途同歸,但過程中要接受比以前更嚴格的市場與用戶考量。
片單的變化
這次上海電影節開幕前夕,作為互聯網影視圈的新人,脫胎于游戲公司藍港互動、成立僅14個月的藍港影業一口氣發了包含16部作品的豪華片單,其中不乏“影漫游”IP聯動的項目《蒼穹之劍》和網劇《他不喜歡超級英雄》。發片單一般是傳統影視公司在電影節上“秀肌肉”的慣例,看來在影視圈摸索了一年多,憑借網劇《我與你的光年距離》獲得11億播放量的藍港影業終于“上道了”。
但片單有時候并不能代表全部。去年上影節期間,阿里影業攜陳可辛等導演發布了一份17部作品的片單,讓外界感受到互聯網公司做內容的魄力。但今年的上影節,它在片單方面顯得靜悄悄。俞永福承認,去年片單上的確有些作品最終變成了PPT(沒有后文)。
藍港影業在內容上也表現得小心謹慎,看起來更像是一名學習者。“如果不是電影節,可能這些作品現在還不會公開。”藍港互動集團創始人王峰說,這些作品是過去一年多的積累,不是外界看到一下子冒出來的。他坦誠地表達,不求別人夸藍港影業現在做得有多好,但他們期待鼓勵。
不出意外,曾在優酷上掀起一輪熱播潮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電影版將在7月份暑期檔上映。這是阿里影業繼《擺渡人》后又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不同于《擺渡人》的“明星拼盤”策略,《三生》也沒有在前期吊起觀眾那么高的胃口。
與傳統影視制作公司相比,紛紛涌進電影圈的互聯網公司在內容上沒有任何優勢,好的導演、演員都可以花錢請,但如何在發現一個好劇本的基礎上講好一個故事,需要時間積淀。中國電影每年不過四五百億的票房市場,這個數字與其他產業相比甚至不值一提,但偏偏是這個小池塘,一向在效率上輕松碾壓對方的互聯網公司沒有什么捷徑可走。
IP聯動是它們手上為數不多的內容資源優勢,也是眼下幾乎每一家互聯網影視公司都在嘗試的一條路。藍港影業仰仗游戲資源,阿里影業與優酷土豆進行劇影聯動,旗下分設騰訊影業與企鵝影視兩個平臺的騰訊,所倚仗的資源也是騰訊互動娛樂。俞永福認為,應該像呵護嬰兒一樣讓IP的價值分階段釋放出來,但很多賺快錢的人只想在各自所處的環節最大化榨出IP的價值,“這對IP是種傷害。”
王峰坦言,不是手里握著好的游戲IP就能輕易跨越到電影上,這個過程很難。傳統做法一般是高度還原游戲里的世界觀,但游戲畢竟是小眾的,怎么拍出讓更多人喜歡看的電影,他想做創新突破。這可能是藍港影業要解決的最大難題。年初,備受粉絲期待的游戲改編電影《刺客信條》沒有收到預期反響,也給這種改編創造思路提了個醒。
亂象滌清
哪里熱,錢就會到哪里去,讓它更熱,熱得失去理智,最后形成隱藏風險的泡沫。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比上一年增長了近50%,越來越多原本和電影不相干的人闖進了這個圈子,有的人做好了長期奮戰的準備,但更多人盤算著撈一把就撤。
互聯網公司用它們最熟悉的票補戰迅速培育了觀眾在線買電影票的.習慣。這一比例目前已超過80%,面對美國最多只有30%在線購票比例的現狀,國內互聯網公司處于一種亢奮情緒中。從美團分拆出去的貓眼電影剛剛在今年上影節上傳出了將獨立IPO的消息,再加上快錢涌入,讓國內電影圈呈現出一片打雞血式的繁榮。國內某一線影星一年有4部由他主演的電影上映,實屬罕見。
但隨之浮出水面的是被高速發展所掩蓋的亂象,比如票房欺詐、惡性競爭。“中國現在有14000家影視公司,一些人拿著上百萬年薪,有多少行業能支撐起這個成本?”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感慨。考慮到這些影視公司每年不過生產五六百部電影,其中大部分還不能被搬上銀幕與觀眾見面,票房過億的影片更屬鳳毛麟角,對比下來,的確有點像王長田憤懣的那句“太過分了”。
“Contentisking.(內容為王)”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寧仍不忘在公開場合反復把這句話搬出來,表達他對當下內容市場的不滿與期望。這位從擁有最強線下院線勢力的萬達跳槽到上游內容制作方華誼的電影人將解決圈內浮夸現象的辦法歸結于最簡單的一點,就是一個人物、一個故事,頭部內容會通吃一切。這點和谷歌文化有點像,谷歌喜歡將技術與產品的地位置于商業之上。
以前,如果問做宣發起家的光線傳媒,宣發和內容哪個是優先級?王長田會說前者。但他現在主動“食言”了,更愿意將光線視作一家內容公司,這不光是因為他連續投了60多家影視制作小公司,他覺得中國電影會用四分之一時間走完美國百年電影史,眼下出現的亂象都屬正常,好內容和踏實心態會加速洗掉這些亂象。
但這需要沉得住氣。俞永福將它形容為“富養女兒的實業心態”,既然是富養,成本肯定是高的。從單位時間的制作成本看,短視頻、網劇、電影的成本依次增加。他打定主意讓阿里影業做電影基礎設施公司的一個用意,是不再僅拘泥于塔尖上的電影這種單一表達渠道,可以在電影制作前就拿短視頻與網劇去驗證觀眾喜好度,以降低試錯成本,增加產業供應,讓更多影視新人在不同規模的平臺上尋找出頭機會,而不是出于保票房心態,每年只能圍著那幾個導演和明星轉。
做“擺渡人”
務實的理工男俞永福根據阿里影業的現有稟賦重新定制了一套發展思路,globalmovie(全球電影)是好萊塢的事,也只有好萊塢有能力做全球電影,其他的都是localmovie(本土電影)。這意味著阿里影業基本放棄了中外聯合拍攝、合制的方向。但他樂于扮演中美電影產業通道的角色,在好萊塢“六大”之外想滲透中國市場的新興電影公司或許需要阿里的投資與基礎設施,比如它利用淘系用戶數據幫海外小成本片《一條狗的使命》做在線宣發取得的出人意料的成績。
如果很多人在亞馬遜上購買或點播《唐頓莊園》DVD,那亞馬遜就該親自拍一部描述貴族生活的電視劇。這是亞馬遜的思路,也是平臺互聯網公司的數據價值所在。但已經嘗過奧斯卡獎滋味的亞馬遜CEO貝索斯的走路方式和阿里巴巴并不同。
本月,亞馬遜在印度發布了第一部當地原創連續劇“InsideEdge”,取材于印度最受歡迎的板球運動展開故事講述。面對相對陌生的市場,亞馬遜也是從成本和風險相對電影較低的電視劇出發做自制嘗試。而在電影方面,亞馬遜剛剛為它的Prime會員開通了一個觀看印度寶萊塢電影的頻道“Heera”,它顯然針對的是印度當地觀眾,Prime會員服務目前已在印度開通。
“我們和亞馬遜在業務方向上類似,但實施方法不同。”俞永福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亞馬遜在影視娛樂領域基本上只做線上,但阿里影業考慮了大量線上線下連接的問題,在印度市場同樣有這樣的思考,就是把當地的內容、消費者和商業這三個環節串起來,做科技與數字平臺方面的布局。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阿里影業本月初以約1.26億元人民幣收購了印度第二大在線票務公司TicketNew,阿里影業看好印度像中國市場那樣,展現出在線購票領域跳級式發展的潛力。除了聯合螞蟻金服入股當地最大的移動支付平臺Paytm,阿里巴巴的UC瀏覽器在印度市場份額接近50%,已經超過谷歌的Chrome,這些都是在做連接消費者的布局,只不過與亞馬遜的內容策略相左。
王峰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如果與美國電影市場做參照系,中國的競爭比美國更激烈,小公司生存不易,大平臺競爭更激烈。但面對美國市場上的Netflix、亞馬遜等革新者,他更看好中國互聯網娛樂產業的發展,“會比美國機會更大”,但前提是不要過于投機。
方向的調整,策略的改變,初出茅廬的稚嫩,紛紛扎進電影圈已滿兩三年的各互聯網公司還能實現它們的電影夢嗎?至少一個前提是,需要一個知道“做減法”的阿里影業,以及在內容制作上擁有更寬容心態的互聯網公司。
【阿里影業轉向】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