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特色小吃推薦 青團的做法
青團是江南地區一帶的漢族特色小吃,青色的,用漿麥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現在店里做青團,有的采用漿麥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當作春游食品。
清代文學家袁枚,在其所著的《隨園食單》中,記載有:“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的青團。每年到乍暖還寒的清明時節,上海市與全國各地一樣,也流行著清明踏青掃墓的習俗,舊時的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的1—2日,禁用煙火,吃冷食。這個習俗起源于春秋戰國時的一段歷史典故:史載晉國貴族介子推隱居綿山,晉文公以火燒綿山,意欲請他出仕。介子推不言祿,遂被燒死山中,文公甚為惋惜,是日適逢清明節,后人為紀念他,就以青汁和粉為團祭祀,此風一直延續到現在,并以青團祭祖先,曰:“祖宗亡人吃青團子。”
節令小吃青團,在清明節前后,上海的糕團小吃店都大批量制作和供應,品種有包干粉糖和豆沙的多層白團子,也有青白相間的團子,但上海人尤其愛吃的是青團子。古時候,青團子是雀麥草汁和人糯米一起搗合,使糯米浸人草汁成泥,變為碧綠色。以此用來包入豆沙餡或棗泥餡,再用蘆葉墊底入籠,蒸熟后即可熱涼食用。明朝郎瑛在《七修類稿》中曾記載道:“古人寒食,采桐楊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可見,青團子是由明代的“青色染飯”演變而來,不僅上海一地,江南一帶清明時日都可見到這種小吃。
如今上海人吃的青團,色澤碧綠光亮,吃在嘴中有一股清蔥鮮香氣味,采用的多是含有芒香味的植物綠汁,使人吃后頰齒留香,久吃不厭。明清時代,民間流行的“吃清明團子”,含有“聰明”的意思,抱著幼兒向鄰里乞討“清明團”,謂之“討聰明”,因“清明”和“聰明”諧音,故而這種乞討的民風習俗,并不使人感到乞討是恥辱的事情。
產地:上海市
烹調方法:煮、炒餡、包蒸
味型:清香味、甜香味、豆香味
原料:細糯粉4.5 kg,青汁1 kg,葷油豆沙餡1.8 kg,素油25g。
做法:
1.將糯粉置案板上,加清水(約2.5kg)及青汁拌揉均勻,摘成重約80g的團坯,以手按扁,中間放入葷油豆沙餡,捏攏收口,整齊排放在蒸籠內,旺火沸蒸至熟。取出倒在抹有素油的竹匾內,即可上市出售。因糯粉黏性大,供應時需剪刀逐只剪開。
2.葷油豆餡制法:赤豆5kg,糖桂花250kg,白砂糖7.5此,堿100g。
將赤豆淘洗干凈,入鍋加清水,(以淹沒豆為度)及堿,煮至酥爛。
用鐵鏟壓細,再加葷油及糖桂花入鍋炒和,盛入盆中待涼即成。
3.青汁制法:青菜去黃葉洗凈,置白臼內搗爛取汁,每百斤青汁加入化好的石灰水1.5kg,順時針方向使勁攪拌成漩渦,沉淀后靜置,使用時再略加石灰水攪拌,至沉淀后即可撇用。
風味特點:色如翡翠,軟柔筋黏,甜潤適口,清香宜人,春令小吃演變為四季有售。
操作關鍵:
1.糯米粉加水,和成不軟不硬的面團,揉勻揉光不粘手。
2.炒豆沙餡用小火慢炒,至水分將干不焦煳為佳。
3.青團制作、包餡封口要嚴,大小一致。
4,用旺火、沸水上籠蒸約30分鐘至熟取出晾涼。為了防止粘連,可在表面刷一層油。
繼承創新:用此青團的做法還可制成甜肉餡青團、咸肉餡青團、貢米八寶青團、菇筍魚肉青團、百花牡丹青團等。
【特色小吃 青團的做法】相關文章:
專訪美團網CEO王興團購就像馬拉松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