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延所得稅資產
遞延所得稅資產,就是未來預計可以用來抵稅的資產,遞延所得稅是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才會產生遞延稅款。
核算內容
遞延稅款科目的借貸方分別核算的內容是:
借方核算(資產類):轉回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稅率,發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稅率,債務法下遞延稅款余額是借方時稅率增加,遞延稅款余額是貸方時稅率減少。
貸方核算(負債類):發生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稅率,轉回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稅率。債務法下遞延稅款余額是貸方時稅率增加,遞延稅款余額是借方時稅率減少。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會計處理解釋
首先要明白,損益表中“所得稅費用”是企業自己根據利潤計算出來的.稅費,而資產負債表里面的“應交稅費”,這個是給稅務局的稅費,兩者不一樣。他們之間就差了一個納稅差異。通過會計分錄來看一下:
1、按照企業的利潤計算的實際應該繳納的所得稅
借:所得稅費用
貸:應交稅費——企業所得稅
2、由于納稅差異的存在產生了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影響的所得稅費用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所得稅費用
3、遞延所得稅負債影響的所得稅
借:所得稅費用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上面三個分錄合起來,就是
借:所得稅費用
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應交稅費——企業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負債
下面舉個例子說明。
假設企業2007年利潤是1000萬,其中計提壞賬100萬,那么企業計算的“所得稅費用”就是:1000*25%=250萬。分錄分別是:
計提壞賬:
借:資產減值損失 100
貸:壞賬準備 100
按照稅法,壞賬準備計提的時候,是不能稅前抵扣的。也就是說,這100萬的減值損失要加回來。那么計算稅法納稅的基礎就是 1000+100=1100萬。“應交稅費”=1100*25%=275萬。
差額25萬(275-250)就是資產減值損失造成的,這個差異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產”,會計處理:
借:所得稅費用 250
遞延所得稅資產 25
貸:應交稅費 275
2008年,企業實際發生壞賬100萬,利潤是1000萬,沒有其他納稅調整事項,沒有形成新的壞賬。
會計處理:
核銷壞賬:
借:壞賬準備 100
貸:應收賬款 100
企業計算的“所得稅費用”:1000*25%=250
會計處理:
借:所得稅費用 25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25 (核銷之前計提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應交稅費 225 (倒擠出來)
從這筆分錄可以看到,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抵稅作用了,如果沒有之前計提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那么稅務局計算的“應交稅費”就是1000*25%=250,現在少交了25萬,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