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石窟導游詞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游,往往需要進行導游詞編寫工作,導游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講解詞。寫導游詞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炳靈寺石窟導游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永靖縣之西偏北約35公里的小積石山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處在“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在藏語中,“炳靈”是“十萬佛”的意思,所以,炳靈寺(唐代名靈巖寺),也就相當于漢語中的“千佛山”“萬佛洞”了。
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后歷有龍興寺、靈巖寺之稱。明永樂年后,取藏語"十萬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
炳靈寺石窟約開鑿于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前期),正式興建于西秦,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條件相對良好,人為破壞又少,所以至今炳靈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較完整。現在,共留存下窟龕183個,造像776軀,壁畫900多平方米,墨書和石刻造像題記6則。
十六國的西秦時期,由于當地的鮮卑族統治者篤信佛教,致使開窟造像活動十分活躍。這即是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潮,并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時期。期間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余第172窟和第1龕,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龕和第16窟等幾組也比較有名。盡管此時期造像雕鑿的是作為“胡神”的佛和菩薩,但除去姿態、手印、衣著等固有式樣外,大多摒棄了作為藝術原形的犍陀羅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審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國信眾的情感和理想內容。尤其明顯的是,在塑像及壁畫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書的名榜。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統形式的繼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動,姿態優美,衣著線條流暢,整體技巧顯得純熟精妙,手法洗練細膩。
唐代,由于佛教的興盛,造像風潮再次興起,即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二個主要時期。期間比較著名的有第46號龕、第50號龕和第51號龕等。唐代窟龕中的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羅漢、二菩薩和二天王。這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相仿佛,都是強調健康豐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面型較長,動態夸張,起伏處棱角分明,刀法也更顯粗獷有力。
此后,在元、明兩代,炳靈寺石窟也還有修妝,但石窟開鑿已趨于沒落了。
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窟開鑿史上比較早期的作品,盡管歷經千年,至今仍富有藝術生命力,是我國藝術史上的一件珍品。
【炳靈寺石窟導游詞】相關文章:
炳靈寺石窟的導游詞范文09-26
甘肅炳靈寺石窟導游詞12-11
炳靈寺導游詞07-15
石窟寺導游詞05-06
靈谷寺導游詞11-16
石空寺石窟導游詞07-25
南京靈谷寺導游詞10-13
靈谷寺導游詞2000字11-16
南京靈谷寺導游詞的內容12-10
甘肅慶陽北石窟寺導游詞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