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年味社會調查報告范文(通用5篇)
難忘的社會實踐結束了,想必你學習了很多新技巧,不如好好的做個總結,寫一份實踐報告。怎樣寫好社會實踐報告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年味社會調查報告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年味社會調查報告范文 1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有影響力的。春節歷史悠久,是全國各民族人們都過的傳統節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舊布新迎喜接福,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國人最濃重的傳統節日,它象征著團結,興旺,是對未來寄托著希望的佳節。
但是隨著物資經濟的繁榮和多元文化的出現,不少輿論擔憂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正出現淡化的趨勢。我們的年味真的淡了嗎?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對成年群體展開了以問卷形式的社會調查和分析。通過問卷調查顯示的結果上來看,85%的人都表示,現在的年味的確是越來越淡了。
一、年味淡了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春節,即農歷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源于殷商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的春節活動十分的繁雜。從小年(祭灶)起,人們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寫春聯,貼窗花,倒貼“福“字,掛年畫,除夕守歲,燃放煙花爆竹。
大年初一拜年,占歲,初五吃餃子、送窮。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熱鬧的燈火后,春節才結束。但是現在人們的春節已經省去了傳統春節里面很多的節日和習俗。當在問卷調查中問道:“提到春節習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被訪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團年飯、置辦年貨、壓歲錢、放鞭炮和貼春聯這幾種常見的過年方式。人們現在的春節也只是從大年三十才開始的,真正意義上能過感受到春節氣息的日子也僅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這幾天里面。元宵節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見花燈的熱鬧,而此時的人們大都處于自己的工作間。人們對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應在鞭炮聲漸少了,一些傳統的習俗簡單化甚至是沒有了,人與人之間沒有那么熱絡,寧愿呆在家里等。
人們在物質生活上的追求越來越高,無暇去顧及繁復的春節文化,從簡的春節,春節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
二、造成年味變淡的原因分析
第一,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們對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為了追求更高的標準,人們都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己期望的標準,由此大多數人都必須面臨著在異地的工作或學習的境況。但是春運帶來的各種交通壓力,給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減少了歸家的次數,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家里的氣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
第二,還有另一些人是因為工作或學習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歸家晚,年后幾天又必須得往工作崗位、學校趕的現象,真正過春節的時間也就大大的縮短了。
第三種情況,則是對于過年沒有了期待。中國年文化的真正價值,就在于每個人的自由自覺參與。以前過年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對過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歡過年是因為過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壓歲錢、有糖吃,而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也不會因為這些原因而盼望過年,所以對于沒有愿望的春節在他們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而對于大人們而言,只有春節才可以讓他們悠閑下來,忙碌一年的人當然盼望過年,因為只有過年他們才得以輕松?墒乾F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們也悠閑自在,更加沒有理由讓他們覺得過年好,也許過年在他們心中是一種包袱,過年要準備很多吃的,很麻煩,所以他們寧愿不過年。我們不是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只是缺一種東西,那就是心情,沒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第四,人們對很多傳統的春節文化的遺忘也造成了現在的人不知道該怎么去過春節。在調查中反應出了一個相當明顯的情況,只有10%的'知道祭灶這個節氣,并能夠清楚的指出它的具體時間,令人驚訝的是竟然有超過45%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這個節氣。調查表中人們對于出現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傳統習俗的淡化導致失傳。第五,現代通訊的發展使人們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樣化,拜年方式也從傳統的“走親串友”多元化成打電話、發短信等多種方式。本次調查發現,人們在拜年方式選擇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5%。31%的被訪者選擇打電話拜年,23%的被訪者選擇登門拜年,還有6%的被訪者選擇發電子郵件拜年,另外,5%的被訪者選擇了其他方式,F代通訊對人們生活的滲透力在過春節中也可見一斑,越來越簡潔的拜年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第五,政府的相關政策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春節假期的長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學生這個群體用來感受和進行春節期間各種活動的時間。對于燃放煙花爆竹的限制,也讓人們感受到春節變得更加冷清了。
三.怎樣改善現在的年味淡化問題
春節文化的參與者是廣大的人民群眾,解決春節文化淡化問題也只能從最基本的人民群眾著手。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淀,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我們必須正視春節年味淡化的問題,通過舉辦春節傳統文化知識講座和各種的宣傳活動來像廣大的人民群眾普及春節傳統文化知識,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的發展壯大。
年味社會調查報告范文 2
調查目的:
在春節期間,我國每個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慶祝,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更應了解這豐富多采,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
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家中及周邊
調查對象:
家中及附近老人
調查方式:
詢問并記錄
調查結果: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掃塵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惡行。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灶房擺上桌子,向灶王爺敬香,供上甜品。舉行過祭灶后,便要掃塵,新春掃塵其用意是要把“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三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除夕是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下面就是給壓歲錢,這可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了。
正月初一開門炮仗拜年聚財春節早晨,開門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稱為“滿堂紅”。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祝愿的方式拜年的形式一是走親戚的拜訪。初一必須到長輩家,須帶禮物。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給同事朋友拜年,一般寒喧兩句就要告辭。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一年來欠人家情,就要借拜年之機買些禮物。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見面彼此說:“恭禧發財”
另外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
正月初二祭財神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正月初五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合家團聚吃元宵。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為元宵餡之一。鰲山燈桿、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張燈放火、觀燈游賞是元宵主要的節俗活動。元宵節真是中國的狂歡節過了正月十五,這一年的春節算是結束了
年味社會調查報告范文 3
春節的七天大假已經結束。在新年悠悠的余韻中,人們摸摸荷包發現似乎癟了不少,仔細一回味,不少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現在過年花錢更多了,可這年味卻似乎不可挽回地變淡了。
說到年味,人們的眼前常常會浮現這樣經典的傳統圖景:風雪夜歸,合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然而年復一年,這樣的簡單圖景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ㄒ唬┗ㄥX多少與年味成反比
與五一、國慶不同,春節應該是老少團圓、走親訪友的,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表達著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一種特殊情節。但現在,春節前后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消費時段。春節期間投放市場的商品總值比同期增長20%以上,而銷售增幅也同樣超過20%。省經貿委市場流通處羅房樞說,在前后持續約一個月的春節消費月里,全省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銷售總額上漲約30%,達到600億元。分攤到全省人口粗略估算,意味著平均每人花費近800元,這還是一個較保守的測算數字。消費雖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錢能買的到的。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暨南大學商學系主任楊建華認為,花錢更多,但品位年味更難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將春節的過去與現在縱向相比,過去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雖然現在仍是這樣,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年
消費遠沒有過去那么高度集中。如果劃曲線圖,過去的曲線更加陡峭,現在則平緩的多。
其二,將春節放在全年中橫向來看,過去的文化較為傳統單一,春節地位高企,現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現代文化薈集,一年大小節日隔三差五就有一個,沖擊了春節的傳統地位,使得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圣神化,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傳統觀念更是淡薄。有位消費者表示,:“該買的總是要買的,和其他日子一樣,春節只是給了自己一個花錢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換上新衣服,餐桌上天天都能擺上以前過年才能吃的到的美食,小時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極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沒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年”有什么特別的了。
。ǘ﹦e樣消費沖淡年味
1、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等許多傳統過年習俗,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和標簽,在新興消費觀念的`支撐下,日益興起的別樣消費也正在逐日沖淡年味。當然,過年辦年貨,全家老少買新衣新鞋等傳統消費需求仍然存在,且還在增長。傳統年貨一條街也是各商場、超市的保留“節目”。但是年貨制作的社會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飯的酒店化,極大的沖淡了傳統年味;蛘哒f,這年味“不地道”了。
2、短信拜年使拜年這一大過年的重頭戲大大簡單化。傳統的賀卡,電話祝福,走親訪友的祝福已經越來越少了,人們很難感受到其中的濃濃情誼,再有趣味的短信讀起來也味同嚼蠟了。
3、大量市民的出游計劃使得傳統春節市場上部分消費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堅持“風雪夜歸,一家團圓”,調查顯示,在被訪問者中,春節黃金周期間有意出外旅游的比重為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個百分點,根據測算,出游者人均花費552.9元,預計全市居民旅游總花費21.6億元。同時,隨著私家車擁有量的增多以及節前掀起的一股購車熱潮,今年春節不少市民自己開車回家過年,而選擇自駕車游的人也明顯增多,自駕游已經成為一種過年時尚。
因春節而拉動的像家電、家具、樓房、靚車、旅游等部分消費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因此傳統型消費雖然也有所增長,但相比之下,其“光芒”就變得十分微弱了。
。ㄈ﹣砟赀^年會更加個性化
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表示,我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消費結構將向著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汽車、電腦、高檔電器加速進入家庭,人們對于住房條件改善的需求也將不斷增長。
暨南大學商學系主任楊建華認為,中國人均生產總值正處于一個量變聚集的過程中,一個消費穩健的龐大中產階級層隊伍正在形成,未來過年還將向花錢更多、年味更淡、消費方式越加多樣化、個性化的大方向演變;蛘邠Q一個更準確的說法:未來人們過年會花錢更多,體驗更多“年味”的新概念、新感覺。越來越多的、各種各樣的便利措施,讓人們從傳統的忙碌中解脫出來,轉向新的忙碌,年味將越來越脫離“物化”而轉向為“情化”,從“肚子過年”到“腦袋過年”,由“節慶型”向“假期型”過渡。
但是我卻希望能夠盡我的一點力,呼吁廣大人民,希望有一天,我們能重溫那種過年的溫馨感覺。和親人圍坐一團,聊聊天,談談心,一起吃年夜飯,一起看春晚,在鞭炮聲,煙花綻放中迎來新的一年,看看平凡簡單卻無處不透露著溫馨甜美的感覺。
年味社會調查報告范文 4
萬馬奔騰春節到,貼窗花、點花燈、寫春聯、守歲、拜年、放鞭炮……這些傳承千年的春節習俗,烘托出濃濃的節日氣氛,傳遞著春節特有的溫情。然而,這個春節你堅持了哪些過年傳統?最近,新華社發的一幅漫畫“繞”引起了網上的熱議。春節過大年,大人麻將小孩電腦,不是圍著麻將繞就是圍著電腦繞,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雖多種多樣,但隨著科技發展,節慶活動的簡化導致儀式感淡漠,文化內涵大打折扣,年味兒越來越淡。讓優秀傳統年俗融入現代春節將是勢之所趨。
在新年悠悠的余韻中,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現在過年花錢更多了,可這年味卻似乎不可挽回地變淡了。
說到年味,人們的眼前常常會浮現這樣經典的傳統圖景:風雪夜歸,合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然而這樣的簡單圖景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一、年味兒去哪兒了?
外來務工青年工作是服務企業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工作,是推動企業兩個文明建設的工作。近年來,一大批外來務工青年參與了上海紡織的創業,他們立足本職,勤奮工作,默默無聞地奉獻著青春。在各級黨政領導共同關心和重視的前提下,共青團組織作為外來務工青年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有必要研究好、策劃好、部署好、落實好這項工作。本文立意于以先前的調查研究和工作實踐為基礎,對華申集團公司范圍內的外來務工青年隊伍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感性的或理性的剖析,并結合實際闡述了已付諸實施的工作措施及具體做法,同時指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針對公益創業青年希望提供哪些創業扶持這一問題,調研結果顯示,資金支持占80%、公益孵化基地占59%,稅費減免占54%。此外,65%的公益創業青年期待對公益創業制定單獨的政策措施。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春節的專屬記憶。在70后莫阿姨的腦海里,過年就是爸爸寫春聯。大筆一揮,“日日財源順意來,年年福祿隨春到”,再加上橫批“新春大吉”,真是一氣呵成;在80后黃哥哥的腦海中,過年就是奶奶貼窗花、上香祈福。除夕一到心靈手巧的奶奶就會買來彩紙,剪出“春”“!钡茸謽踊虼盎。只是時到今日,過年再沒見奶奶剪過窗花,倒是初五全家人去當地“仙女石”祈福的傳統一直未變。在調查中,82歲的張大爺告訴我們,他見證了花燈由紙質到綢緞,由點小油燈到燈泡、節能燈的轉變,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都不再點花燈。如今過年,大人麻將,小孩電腦,傳統年俗漸漸不見蹤影,年味兒越來越淡
二、別樣消費沖淡年味。
雖然飯店比不上那種大型國有企業或者是外企需要很高的文聘,但在招聘的時候也是很小心謹慎,對來應聘的人員也是有很多要求的。飯店主要招聘的有以下職位:經理,收銀員,服務員,接待員,廚師長,廚師,傳菜員,采購人員。對這些職位的共同要求是人品與工作態度。因為這些職位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的關系,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到下一個人的工作,甚至會導致整個工作鏈癱瘓掉,進而影響到整個飯店的運營狀況。
現在的春節前后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消費時段。消費雖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錢能買的到的。
1、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等許多習俗,現在已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和標簽。
在新興消費觀念的支撐下,日益興起的別樣消費也正在逐日沖淡年味。當然,過年辦年貨,全家老少買新衣新鞋等傳統消費需求仍然存在,且還在增長,但是年貨制作愈趨的社會化、商品化。在城市里,年夜飯在酒店吃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而在我們石鼓鎮路口村這樣的小村莊里,都開始有2%的居民去飯館吃年夜飯,極大的沖淡了傳統年味。
2、短信拜年使拜年這一大過年的重頭戲大大簡單化。
傳統的賀卡,電話祝福,走親訪友的祝福已經越來越少了,人們很難感受到其中的濃濃情誼,再有趣味的短信讀起來也味同嚼蠟了。
3、大量市民的出游計劃使得傳統春節市場上部分消費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堅持“風雪夜歸,一家團圓”。
拿湘潭紅色旅游景點——韶山來說,有不少人選擇在春節黃金周中來韶山旅游。調查顯示,從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韶山共接待游客xx萬人次,較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xx%。韶山景區門票收入達139萬元,較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xx%。同時,不少人自己開車回家過年,在路口村里,熊叔叔就是駕私家車從廣東回鄉,像熊叔叔這樣的自駕回鄉的人明顯增多,同時,也掀起了一種過年時尚——自駕游。
統一思想認識,落實籌建資金。創業就業是民生問題,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建設對于引導青年自主就業,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為此,各級部門應從構筑和諧社會,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角度出發,來正確對待基地建設。
關于基地資金的籌集,筆者認為有以下三種途徑:一是企業冠名。邀請縣域優質企業出資冠名,由其承擔基地首期資金投入,配合鄉鎮團組織做好基地籌建,或能引進項目、解決銷售。二是出資。由地方部門或所在行政村在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同時,對部分資金予以留成,用于維系基地正常運作。三是青年繳納;貙η嗄陝摌I者的作用顯而易見,作為基地創業主體的青年理應分攤一部分基地費用,確保其有序運作。
品位年味更難的原因還有很多,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年消費遠沒有過去那么高度集中。而且現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一年大小節日隔三差五就有一個,沖擊了春節的傳統地位。無論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換上新衣服,餐桌上天天都能擺上以前過年才能吃的到的美食,小時候盼望的“年”也就極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沒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年”有什么特別的了。
三、年俗走進現代春節。
盡快開辦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課。由于學校的當前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很多學校都把德育教育課當作副科處理,甚至有些學校干脆就取消了德育課,使未成年人的德育水平極低,出現了荒漠化現象。所以,在社區開辦德育教育課已成當務之急。通過與家長溝通,我們建議利用雙休日成立社區德育教育班,集中未成年人學習,盡快補上這一課。
暨南大學商學系主任楊建華認為,未來人們過年會花錢更多,體驗更多“年味”的新概念、新感覺。越來越多的、各種各樣的便利措施,讓人們從傳統的忙碌中解脫出來,轉向新的忙碌,年味將越來越脫離“物化”而轉向為“情化”,從“肚子過年”到“腦袋過年”,由“節慶型”向“假期型”過渡。民俗專家認為,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時刻,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動體現,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吧钤诂F代社會沒有必要堅持以前的繁文縟節,但是必要的禮節還是要堅守!敝袊耖g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常嗣新說,傳統年俗應該與時俱進,將對美好生活的祝愿用現代化的手段包裝起來,形成新的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年俗。
在此, 我想借這篇報告呼吁廣大人民,希望有一天,我們能重溫那種過年的溫馨感覺,和親人圍坐一團,聊聊天,談談心,一起吃年夜飯,一起看春晚,在鞭炮聲,煙花綻放中迎來新的一年,看看平凡簡單卻無處不透露著溫馨甜美的感覺。
年味社會調查報告范文 5
本次調查中,針對網絡上頻繁出現的有關年俗不斷變遷,年“味”越來越淡的話題,對廣西宜州市壯族聚居地進行當地年俗調查。通過對當地隨時代發展而在變化的年俗,而年“味”依舊濃厚的年俗調查,說明我們的年俗是在變遷,但年“味”從未走遠。春運,一票難求,但游子還是歸心似箭,不知有多少“人在囧途”,卻還是團圓心切。其實,年“味”從未走遠。
一、宜州市,回來的年“味”
宜州市是劉三姐的故鄉,居住著壯、漢、瑤、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滿、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畬、傣、高山、朝鮮、藏、仡佬、維吾爾、佤、東鄉、錫伯、達斡爾等30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中主要有壯、瑤、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壯族是宜州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其中慶遠鎮、懷遠鎮、石別鎮是壯族的聚居地。宜州市是一個有多種民族風情的特色民族聚居地,各種風俗味獨特濃厚。宜州市是一個總人口近66萬人的縣級市,宜州市每年外出打工農民有6萬多人,每年至少有二分之一的人返鄉過年。家的溫暖,是游子急切歸家的原因,也因為這樣,雖然年俗在不斷的變化,可年“味”卻從未走遠。
二、宜州市,年俗里不變的年“味”
1,、農歷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
。1)打掃日、祭灶
在宜州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這段時間,家家戶戶就開始打掃自家的衛生,當地把這段時間叫做“掃塵日”,這是當地的一種傳統習俗。“掃塵日”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傳說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經常供給玉帝大帝打小報告,說人間的壞話。在很短的時間內,玉帝大帝收到了他99999張密保,說人間要謀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見三尸神,命他把罪行寫在說玉帝壞話的人家的墻上,再讓蜘蛛結張大網,掛在屋檐下。玉帝有命王靈宮除夕之夜下界,凡見到三尸神做了記號的人家,就滿門抄斬。三尸神見陰謀將要得逞,自己可以獨占人間了,就飛快下凡,將每戶人家的墻上都做了記號,灶君發現了三尸神的陰謀,急忙找來各家的灶老爺商量對策:從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掃得干干凈凈。等王靈宮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是,發現家家戶戶都很干凈,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勞動。玉帝從王靈宮和灶王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萬丈,將三尸神永押于牢。從此,心地善良的灶君收到大家的擁戴,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掃塵也隨之成為當地的習慣。
過去,當地一些鄉鎮會在農歷臘月的二十五舉行祭灶活動,例如:“送灶神”活動:有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在村里的寺廟舉行殺黃羊祭灶活動等等。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共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但是,這些年俗至今在各鄉鎮越來越少見了,除在宜州市的洛西鎮,洛東鎮等西南少數鄉鎮保留這些習俗外,其他鄉鎮已逐漸淡化這些年俗。也有一些地方的祭灶是有禁忌的就是女人是不祭灶的。
。2)準備年貨
除夕的前十天是當地集市人流最多的幾天,因為這幾天人們都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鹽油醬醋、瓜果糖餅、面粉、糯米粉、糯米等等,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戚時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的新衣服,最重要的還有新年對聯,紅包,紅燈籠,福字貼,鞭炮。這些都是過年必不可少的東西,也是新年的象征物。購買年貨后,人們就開始制作年食了。糍粑、年糕是宜州市壯族的特色年食,幾乎每家每戶,只要有老人的人家就會有糍粑和年糕。這兩種年食的做法都很簡單,需要原料也很少,是用糯米、紅糖或白糖做成的。糍粑的做法:用清水浸泡幾個小時,用簸箕把水濾干,用蒸籠蒸熟,然后放進一個凹形的石頭坑里打爛。把打爛的糯米團放在事先準備好的木板上,扭成一個一個小坨,用手捏成圓形大的糍粑,在用一塊平板把糍粑壓扁,冷卻后收藏起來。糍粑一般是作為拜年的禮物和春節的食物。春節吃不完就裝進盆里用清水浸泡,這樣可以儲藏大半年。年糕做法:把糯米和姜糖用溫水攪和,直至成膏狀,放到芭蕉葉或荷葉墊的小籠子里,然后放到蒸籠里蒸,最后拿出來冷卻之后就可以吃了。諾放置時間長了,年糕會變硬。當地的人喜歡把變硬的年糕拿來煎直至有些焦味,這種吃法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制作扣肉,腌肉,臘肉。在一些壯族聚居的村屯一些農家習慣到過年就殺一頭豬,然后把豬肉分一些給鄰居、親戚后,剩下的就用鹽來腌制,然后用煙來熏幾天后就成了臘肉。這樣豬肉就可以長時間儲藏,而且肉的味道也變得獨特有農村的風味。到了過年期間,人們的晚餐桌上都會有腌肉,臘肉的味道。
在慶遠鎮地區還有一種年食,就是油炸面粉排骨,這是當地的特色年食。
在懷遠鎮、洛西鎮和洛東鎮,人們每年年前都會抱粽子,其中洛西鎮的粽子特別的大,是一般粽子的四五倍大。當地的粽子陷主要以五花肉、板栗為主。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養家禽的家戶也逐漸減少,用柴火做飯的人家也幾乎沒有了,所以腌肉,扣肉這些特色年食的制作變得沒有以前地道,現在人們大都會給錢給別人,讓別人幫做,雖然依然傳承著這些年俗,但沒有了以前的地道,不過也正是這樣的特色年俗的淡化,人們就越來越回味,越珍惜,越懷念,所以每每有人殺豬或者制作扣肉、腌肉、臘肉,游子們為了可以吃上這些傳統的地道年味,更愿意回家過年,同時也會吸引村里的一些家戶一起分享,這樣的年“味”也就越來越濃了。
壯族對任何禽獸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等,有些地區酷愛吃狗肉,兔肉。
2、除夕
。1)放鞭炮、貼對聯
除夕的早晨,大人們都會早起,大約早上7點左右,人們就開始在自家門前放鞭炮,也有一些在凌晨5點左右就開始放鞭炮。放完鞭炮后,大人都會叫醒孩子,讓孩子一起貼對聯。不同的地方的門口就貼不同寓意的對聯。例如:在一些商店門口會貼“一帆風順吉星到萬事如意福臨門橫批:財源廣進”,在自家門口會貼:“喜居寶地千年旺福照家門萬事興橫批:喜迎新春”等等。
。2)吃湯圓
除夕的早餐,人們會做湯圓吃,這寓意著合家團圓。
。3)年夜飯
年夜飯又叫“團圓飯”,對于當地壯族人家來說,年夜飯比新年飯還要隆重,所以外出的游子都會在這一天趕回家,嫁出去的女兒也會回家一起吃團圓飯。在吃團圓飯之前,必須先祭祀祖宗,在祭祀臺前放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雞鴨魚肉,柑桔,三個杯子,三個碗,三雙筷子,一瓶白酒,兩根大蠟燭,三根香。在祭祀期間,每隔十分鐘左右就要添酒一次,還有每碗里添飯,直至香火準備燒完,就要準備燒紙錢。燒紙錢一般是由家里小孩或一家之主燒。等祭祀完后方可開始年夜飯。
年夜飯的菜譜,必須有:雞鴨魚,扣肉,米酒。這些是年夜飯必不可少的菜。當地的壯族人很吃得辣,每道菜的口味比較濃厚。當地壯族的男丁喜歡在吃飯時和一同喝酒的男丁猜碼,這是當地的一特色風俗。
年夜飯之后,小孩子們就會成群結隊地一起到自家的樓頂放煙火。到了12點,跨年的時刻,每家每戶都會準備好鞭炮在自家的門口準時放鞭炮,頓時整個村落,街道都是轟轟的鞭炮聲。待鞭炮之后,就是煙花的'時間了,天空上被五彩繽紛的顏色染上,充滿了年的色彩。也有一些家戶習慣晚飯后一起收看春晚。直至凌晨二三點,人們才陸續的入睡,街道才開始有些安靜下來。在慶遠鎮的壯族聚居地,一些大人喜歡在小孩入睡時偷偷把壓歲錢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這寓意著來年健康快樂,萬事如意。
3、年初一
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一大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服后,大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門口放鞭炮,隨后就是自家的小孩向長輩們拜年并送上祝福。早飯后,小孩就向鄰居家拜年,或與父母一起去伯爺、叔叔家去拜年。一般父母都會帶一些柑桔,年糕,糍粑等食物去拜年。在路上若看見認識的人都會相互祝福,一般都會說“恭喜發財”、“萬事如意”。
春節活動在洛西鎮、洛東鎮這些鄉鎮里,每年都會組織一些活動。過去,有板鞋舞、踩高蹺踢足球、打磨秋、上刀山下火海等特色的風俗活動。還有一項最特別的就是潑伶俐水,唱伶俐歌。伶俐水是壯族年俗中最富于情趣的民俗事象。桂西大化、東蘭、鳳山等縣的姑娘們在大年初一清晨,就燃起火把,唱著歌奔向泉邊,大家輪流數星星。第一人數兩遍,若第二遍比第一遍少一顆,便是大有福氣的人。第二人接著數一遍,若少兩顆,也大有福氣,其余的人接著數。到天邊只剩一顆星時,村上活路第一的伶俐嫂便捧起泉水,唱《伶俐水歌》,給第一個到泉邊的姑娘喝。第二捧水未捧出水面,眾姑娘便爭著去喝,伶俐嫂便將泉水潑到姑娘俊俏的臉上,姑娘們一對對地抱在一起,舔對方臉上的伶俐水珠!读胬)唱道:
伶俐水,清又清,潤你喉,洗你心,潤你喉管歌聲脆,洗你心靈變聰明。
以后你嫁到哪個村,就像鳳凰落下金竹林。
丈夫愛你愛在心底,夜里常在夢中笑醒。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的現代化,活動額變得現代化,例如:廣場舞,籃球比、賽龍舟等。雖然年俗活動發生了一些變遷,但是年“味”依舊濃厚。在這一天,人們都會到活動的地方觀看或參與,非常的熱鬧。因為這一天人們都在自家的附近游玩,拜年,到初二才開始到婆家拜年。
初一這一天的禁忌:不能洗頭,不能用壓歲錢買鞋子。
4、年初二、三
當地壯族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會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帶一大袋的餅干、糖果,有母親分送給母親的哥哥姐姐及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女兒的丈夫和孩子要在娘家住上至少一天才能回家,這表示女兒對娘家的想念。年初二三的晚飯和新年的晚飯一樣豐盛,女兒的丈夫必須和娘家的男長輩喝酒,直到長輩們說結束才能結束喝酒。這是對長輩,對娘家的一種敬重。
初二三的禁忌:不能洗頭,女兒與丈夫回娘家不能同住一間房間。
5、年初四至初十四
這段新年期間,主要是到朋友家拜年,或邀請朋友來自家吃飯。但現在的人家,家境富裕一點的,喜歡自駕旅游,活動豐富多樣。對于一些人家來說,這段新年期間已經開始過會原來的生活,沒什么特別的習俗了。
6、元宵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所以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籠、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痹诋數剡^去元宵節的一些風俗活動主要有:“烤百病”、“散百病”,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而現在,活動越來越現代化,但人們的情志不減,活動雖然變了,但種類依然豐富,一些地方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比賽,活動,或者組織旅游等等。十分的活躍。元宵節起源于煮蠶繭祭蠶神。
元宵節的來歷,有許多種說法。一說,漢武帝時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元宵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感動了東方朔;東方朔就編了一個玉帝要火燒長安城的故事,讓漢武帝批準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同時允許娘娘、宮女出宮,與民同樂,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燈籠上寫著“元宵”兩個字,帶著自己做的湯圓出了宮,并順利地與父母姊妹團圓,從此湯圓就又被稱為元宵。
年初十五,這一天早晨,一些壯族家的老人會早早的起床到當地的寺廟燒香拜佛,保佑自己家人平安如意,身體健康。
元宵這一天最熱鬧的時間是在晚上,當地流行一個風俗,就是政府會在市里的中心廣場放煙花供人們觀看,人們紛紛聚集到廣場附近,每年這個時候,廣場附近的交通都非常的擁堵,因為人們都從農村出來為觀看煙花,煙花觀賞時間大約是兩個小時,等煙花放完后,人們就會相繼散去,然后到烤魚攤上吃宵夜?爵~是宜州的一大特色風味,深受人們的喜歡。
三、年俗不斷變遷,年“味”從未走遠。
社會在發展、觀念在更新、習俗在變遷,但年“味”從未走遠。
通過宜州壯族聚居地的年俗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年俗雖然在淡化,并逐漸被現代化的活動取代。但年俗的淡化,可新年在人們的心中被放在內心深處的位置,社會是發展的,是變化的,年俗活動的變化也是必然的,但年“味”依然存在與每個人的心中!耙黄彪y求”、“春運高峰”等等這些新年期間出現的高頻率的詞語,正是在外務工人們的歸家心切的體現。有親人在的新年,團圓的一家,熱鬧的一家,即使過的不再是地道的傳統年俗,但還是傳統的“熱鬧”,傳統的“團圓”。
年俗變遷,雖然“廣場舞”取代了“板鞋舞”,“唱K”取代了“唱伶俐歌”,“籃球比賽”取代了“耍獅子”···越來越多的傳統年俗被現在化的娛樂活動取代,但那些從未減過的熱鬧更加的熱鬧,年的“味”,從未走遠。
時代的變化,人們的心還是原來的,還是熾熱的,年“味“不會走遠,也從未走遠。
【年味社會調查報告范文】相關文章:
2013年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03-31
2007年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11-12
2012年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工廠)11-03
2013年暑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04-02
2016年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04-07
社會調查報告范文09-29
關于社會的調查報告優秀范文10-13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范文03-10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