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通用15篇)
當不太了解,又想弄清某一情況或事件時,我們務必要去調查清楚情況,一般會把調查結果匯集成一份調查報告。在寫之前,要先考慮好內容和結構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1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每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無法回避的必經階段。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縣縣情的現實選擇。為此,我們就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進行專題調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分析
(一)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
據2004年統計資料顯示,縉云縣總人口43.69萬人,農業人口39.76萬人,占91.0%,農村勞動力23.22萬人,其中男性勞動力12.8萬人,女性勞動力10.42萬人,分別占55.12 %和44.88 %。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特點:一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比例不高。2004年全縣外出農村勞動力7.68萬個,占農村勞動力總人口的 31.70%。二是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全縣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只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學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壓力大。據統計資料,2004年我縣鄉村實有勞動力合計23.22萬人,耕地面積15.25萬畝,如果按勞均種植3畝計算,只需5.25萬個勞動力,加上林牧漁業約需2.5萬勞動力,除去外出勞動力,尚有8.11萬勞動力需要轉移。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特征
1、勞動力轉移異地化。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地域廣,異地化轉移為主要特征。外出勞動力轉移遍布全國二十多省、市、區,
近致鄰縣,遠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對集中在廣西、廣東、福建、上海、江蘇等沿海發達地區,在廣東東莞、惠州等地超過2萬人,上海、江蘇等地近2萬人,廣西東興市、欽州市等地約5000人。省內主要分布杭州、寧波、溫州、義烏等地。
2、勞動力轉移規;。勞動力轉移存在著“二多二少” 特點,即從事農業及相關產業多,工業、商貿、建筑等行業少;憑技術專長創業多,靠體力務工人員少。從事農業及相關產業主要有麻鴨養殖、水產(魚、蝦)養殖、蜜蜂放養、香菇異地培育、花卉種植、蔬菜種植及農產品加工等。去年全縣有4萬余人外出養鴨,群鴨飼養量1500萬羽,總產值超過20億元,是全縣農業總產值的3倍,有200多名農民在上海從事草花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占上海盆栽草花60%市場,年產值達8000萬元。
3、勞動力轉移專業化。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以自發性為主,大部分人是通過“親帶親、友幫友、鄰幫鄰”走出去,具有顯著專業化特點。據了解,全縣有300多人到全國14個省市從事香菇異地栽培。500多名蜂農常年在黑龍江、吉林、北京、上海、江西等10多個省市放養蜜蜂,放養群蜂1.5萬群。依托本縣工業,全縣有5000多名農民到全國各地推銷縫紉機、燈管、工刃具等工業品。1000多名農民在溫州、杭州等地長期從事個體運輸及餐飲業。另外,勞動力轉移具有明顯區域性特征,如大源鎮深坑村107戶,407人口,90%勞動力外出創業,其中70%勞動力常年在外專業從事經銷油漆生意,村民中有的擁有資產上千萬元,有的上百萬元,全年村民年收入達700多萬元;溶江鄉有數百人在外專業從事隧道挖掘施工;城北古塘下、黃龍等村上百村民十幾年長期在金華、義烏等專業從事蒸蘢生產;地處最偏僻的木栗鄉有150多人,常年在北京經商開設超市。
4、勞動力轉移模式多樣化。全縣勞動力轉移主要形式有:離土離鄉的勞動力轉移,少部分農民脫貧致富,自發地下山進城、留城置業發展(農民轉變市民);離土不離鄉外出異地開發、務工經商勞動力轉移,是我縣農民轉移的主要形式;不離土不離鄉的勞動力轉移,有的在本縣進城入廠務工,有的進入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務工,有的兼季節性、臨時性轉移,農忙時務農,農閑時外出從事非農職業。
5、勞動力轉移主體單一化。我縣勞動力轉移以青壯年為主體,年齡40歲以下、文化素質比較高勞動力轉移比較容易,文化素質低,弱勢群體轉移比較困難。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趨向
1、行政推動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新的拉動力。近年來,縉云縣委、縣政府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牛鼻子”來抓,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作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出臺《關于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的若干意見》,明確工作目標,計劃2004年—2010年全縣培訓農村勞動力10.5萬人,其中以被征地農民、下山移民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為主要對象轉移就業培訓3萬人。據統計,2004年全縣投入農村勞動力培訓資金237.7萬元,培訓被征地農民、下山移民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7056人。技能培訓是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推動力。
2、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磁化效應更加明顯。農業比較利益低,耕地面積的剛性遞減,城鄉發展呈二元格局,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對農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示范效應,有力地推動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集聚效應對農村勞動力產生了很大的拉動作用。如我縣新碧工業園區引進外來企業100多家,有力地促進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再如我縣下雙龍扶貧小區建設規模300畝,擬安置高山遠山移民3000名,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小區的土石方工程、擋土墻工程、箱涵工程三大基礎工程,已預備落實資格農戶450戶,將轉移農村人口近2000名。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問題
一是勞動力轉移的組織程度不高。據了解,我縣在組織民工有序流動人數僅占勞務輸出總數的16%。大部分外出民工由親戚朋友帶出去,表現出一定的盲目性,導致勞務輸出穩定性不強。
二是勞動就業難度加大。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下崗工人增多,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城市勞動力就業及再就業的雙重壓力。加上勞務市場放開后,外地廉價勞動力進入本縣各類用工單位,就地轉移難度加大。同時,我縣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不適應市場需求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
三是民工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加上發達地區和城市對民工的歧視與排斥,及部分企業老板法律意識淡薄,使許多民工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消弱了農民外出的信心。
四是相關政策不完善。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束縛,進了城的農民生活在城鎮邊緣,無法像城鎮那樣享受醫保、社保等公共福利,只能“進廠不進城”、“離鄉不離土”?h內土地流轉機制和市場尚不成熟,一些外出人員農忙時又不得不回家務農,增加了務工成本。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與措施
1、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
城鎮化和工業化是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兩個“輪子”,是農民變市民的重要載體。加快城鎮化和工業進程,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就業容量,有利于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或非農化轉移。一是全力抓好工業園區建設?茖W規劃,穩步推進,完善基礎設施,加快新碧工業園區和五東、壺鎮二大城市功能區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制訂優惠政策和提供優質服務,吸引更多外來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使工業園區成為增加農村勞動轉移的重要載體。二是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發展,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加快仙都新區、中心鎮、中心村建設,增強城鎮勞動力轉移容納和承載能力,使城鎮真正成為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蓄水池”。同時切實抓好下雙龍扶貧小區建設,引導農民脫貧致富農民下山向城鎮集聚。三是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充分發揮仙都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的優勢,以旅游開發為龍頭,帶動飲食服務、交通運輸、商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四是打破體制瓶頸,消除勞動力轉移的屏障。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農民離土離鄉進城落戶,在社會保障、子女入學、就業等方面與鎮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2、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技能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關鍵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問題。加強農民素質培訓是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治本之策。深入實施“千萬農民素質工程”,以培訓促轉移,以轉移帶培訓,是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強對現有培訓資源整合利用。堅持“實際、實效、實用”原則,整合教育資源,完善職業培訓網絡,科學制定年度勞動力培訓計劃,積極推行勞動力“培訓教育券”制度,加強對培訓工作管理,促進新時期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快速發展。二是創新培訓方式。大力推行“訂單”、“定向”。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2
為全面摸清我市農村勞動力資基本情況,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工作順利開展,切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我們于2月20日—月1日開展了全市農村勞動力資調查。通過認真調查和仔細分析,對全市農村勞動力資及勞動力轉移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全市農村勞動力資現狀
。ㄒ唬┛傮w基本情況
此次農村勞動力資調查遍及全市三區兩縣44個鄉(鎮)86個村,農村勞動力24009人。其中:男性129179人,占總數80%;女性110916人,占總數4620%。
1、年齡分布:歲以下12694人,占總人數的264%。其中:16-17歲274人,占219%;18-2歲4768人,占182%;26-歲772人,占222%。大于6歲11701人,占總人數的476%。其中:6-4歲78067人,占22%;46-0歲470人,占194%。
2、地區分布:東區68人,占總數224%。其中:男性27人,女性2811人。西區767人,占總數240%。其中:男性297人,女性280人。仁和區61898人,占總數278%。其中:男性721人,女性28177人。米易縣8172人,占總數404%。其中:男性440人,女性7697人。鹽邊縣80人,占總數4%。其中:男性4929人,女性9401人。
3、化結構分布:大專及以上化919人,高中化910人,初中化121048人,小學化98771人,小學以下10227人,分別占總數的08%,8%,06%,41%,426%。
4、產業結構分布:從事第一產業1762人,占總數71%;第二產業1407人,占總數108%;第三產業2422人,占總數1010%;在家閑業8844人,占總數68%。
5、就業技能和就業意愿分布:4428人具備專業職業技能,占總數1846%;46814人有明確的求職擇業意向,占總數190%;7071人對提高勞動技能有明確專業意向,占總數04%。
。ǘ┺D移基本情況
1、轉移去向和地區分布:全市農村勞動力共轉移69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18%。其中:市內轉移404人,占轉移總數的6002%;市外轉移222人,占轉移總數的998%。東區轉移2227人,占本區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149%;西區轉移1829人,占本區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71%;仁和區轉移1616人,占本區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668%;米易縣轉移90人,占本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108%;鹽邊縣轉移2602人,占本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01%。
2、轉移勞動力性別、年齡、化分布:男性9106人,占轉移總數的7026%。其中:16-歲292人,占轉移總數的270%;6-歲9774人,占轉移總數的176%。女性16人,占轉移總數的2974%。其中:16-歲12612人,占轉移總數的2266%;6-0歲941人,占轉移總數的708%。小學化11人,占轉移總數的207%;初中化7890人,占轉移總數的6808%;高中及以上化644人,占轉移總數的116%。
二、全市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分析
1、資相對分散,總量分布不平衡。我市農村勞動力的96%分布在米易縣、鹽邊縣和仁和區7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7%的農村勞動力居住地遠離城區,交通、通訊不便。東、西區分別有一個鎮的農村勞動力,僅占總數的464%,主要從事第二、第三產業。
2、整體化素質較低,就業半徑小。全市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大專以上化的只占08%,982%農村勞動力只有初中及以下化。從轉移就業情況看,高中以上化轉移率高達640%,初中化轉移率次之為10%,小學化轉移率最低僅為1148%。可見化素質越高,就業空間越大。
3、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趨勢明顯。調查數據顯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比例占到了816%。其中,在第一產業中,18—歲青年勞動力僅占總從業人數的298%,而在二、三產業中,18-歲的青年勞動力占全市轉移總數的76%。這說明青年人就業觀念轉變快,向城鎮轉移就業的愿望比較強烈。
4、就業觀念相對滯后,轉移就業意識尚需增強。調查顯示,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率僅為218%,絕大部分仍從事農業生產。留在第一產業的1762人中,有轉移求職意向的僅占29%,有培訓意向的占96%。況且在家閑業的農村勞動力還有68%。
5、勞動技能低,求職意向偏向就業層次低的崗位。調查顯示,簡單體力勞動仍是農村勞動力求職的主流,占求職意向總人數的6142%,餐飲服務、汽車駕駛意向排名第二、第三位,分別占求職意向總人數的2226%和610%。這說明勞動技能影響就業意向和就業層次。
6、培訓意向過于集中,且兩級分化嚴重。在培訓意向中列前三位的是農業技術、汽車駕駛、電氣焊,分別占培訓意向總人數的721%,187%,1146%。從總體看,農村勞動力大多對市場就業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態較重,大多集中在簡單易學的第一產業,而少部分又趨向于培訓投入較高的專業。
三、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特點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和自主性。多數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經熟人介紹或引導而實現,通過政府或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組織的'人數不到轉移總數的20%。
2、轉移區域相對集中。6002%的勞動力實現市內轉移,省外轉移僅占1848%。
3、轉移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我市相當一部分保留著土地承包權的農民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外出務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這也是市內轉移較多的原因之一。我市這類兼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比重超過了62%。
4、簡單體力勞動成為轉移主要途徑。由于我市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技能單一,因而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的農村勞動力占到了轉移勞動力總數的87%以上。
5、轉移勞動力逐步轉向高層次就業。一部分轉移人員走上了管理階層、技術崗位;還有一部分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拓寬了視野,增多了知識,有了一定資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條自主經營,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四、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1、轉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市基層就業服務機構和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尚未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就業指導、就業服務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導致盲目性很大。據初步調查統計,我市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經中介組織推薦的不足20%。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盲目性帶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首先,它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利用率。其次,增加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成本,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和損失。
2、轉移就業沒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長期存在,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政策、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在就業環境、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對比鮮明。
3、勞動力素質較低,制約了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轉移數量和轉移層次的重要因素。從長遠看,隨著我市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低素質勞動力的轉移領域必將越越窄。
4、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日漸增大。一是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對勞動力整體素質要求越越高,對簡單勞動力需求量逐漸減少。二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面臨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雙重壓力。三是其它地區民工的大量涌入,給我市農村勞動力帶了競爭壓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外人口總數達12萬人左右。這些自于外地欠發達地區的務工人員對工資要求低,吃苦耐勞,在為我市的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對我市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一定的沖擊。
五、我市農村勞動力關注的焦點
1、靠科學技術種養殖。種養殖業收入占了農民純收入的/強,但農民普遍感到缺的是信息,愁的是銷路,難的是技術。由于種養殖業技術的日新月異,過去憑經驗種養殖的老農如今成了生手。調查顯示,17%以上的農民迫切希望有關部門為他們提供農業技術,尤其是對果蔬及特種經濟作物栽培管理技術、畜禽防疫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
2、靠一技之長打工。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民在打工實踐中深切體會到:沒有一技之長,想要謀取一個好的職業、好的工種是不可能的。調查顯示,04%的農村勞動力迫切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為其創造條,提供學習技能的機會和場所,改變舊的思想觀念,增強謀生的本領。
3、靠法律保護自我。外出務工農民身處異地,遇到薪酬糾紛或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倍感孤立無援,無以應對或無處申訴。調查顯示,80%以上的轉移人員迫切希望有關部門提供法律咨詢,促其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以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六、我市城鄉統籌就業的對策和建議
1、完善目標責任體系,切實加強對農村就業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做好農村就業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加強對農村就業工作的領導,把擴大農村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納入工作目標考核體系,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督促檢查。各新聞單位應繼續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宣傳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宣傳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先進典型,引導廣大農村勞動力轉變就業觀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業。
2、構建政策體系,發揮就業政策的導向作用。實現城鄉統籌就業,必然依托城鄉一體化的就業政策。我市城市化率已達0%以上,實施一體化就業政策已具備條。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締限制和阻礙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的歧視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處理歷史遺留的再就業問題的同時,從鼓勵學習、鼓勵轉移、鼓勵吸納、免費服務等多個方面制定我市城鄉統籌就業的一體化政策,使農村勞動力走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3、完善培訓體系,切實轉變就業觀念和提高就業技能。農村勞動力擇業觀念和技能素質與轉移的速度和層次成正比,而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指導是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就業觀念、促進就業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市各類教育培訓資,完善健全培訓基地和職業技校、農技推廣站等職業技能培訓網絡。要改進培訓方式、指導方法,建立培訓責任機制和經費投入機制以及工作評估考核機制。通過以上措施,壯大技能培訓和職業指導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場為導向,與產業結構相適應,與就業緊密結合的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4、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發揮促進就業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為主體,社會職業介紹機構為補充,城鄉一體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市場體系,力求城區有市場、鄉鎮有網點、村社有窗口,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在促進就業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實加強對各類職業中介機構的監管,勞動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門要通過建立工作聯動機制,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職業中介和各類欺詐行為,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積極構建就業服務信息平臺,按照“四級聯網”、“四網合一”的原則,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臺,使農村勞動力不出村社就能夠了解到就業信息,掌握就業動態,明確就業政策。
5、完善城鄉一體化就業服務體系,切實發揮政府職能作用。構建市、縣(區)、鄉(鎮)、村“四級”就業服務體系,將就業服務延伸至村社。按照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和工作“六個到位”的要求,進一步加強鄉(鎮)勞動保障機構建設,不斷加大硬和軟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基層勞動保障站所的重要作用。
6、積極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促進勞動力就近轉移。按照兼業性轉移與分業性轉移并舉的要求,一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產業,提高農業綜合開發能力,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二是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人口和產業向城鎮轉移,帶動各類服務業發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實現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實踐表明,縣(區)引資企業吸納了眾多農村勞動力本地轉移就業。要進一步制定完善促進就業的優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資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支持,形成鏈條經濟,拉動二、三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7、切實維護進城務工勞動力的合法權益,F在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轉移就業都是解決農村就業問題以及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切實保護廣大勞務人員合法權益也將是一項長期任務。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采用多種方式和途徑,為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咨詢、勞務信息、就業指導等一系列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種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處理等。三是探索推進適合農村實際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并逐步過渡到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3
根據省、市陽光工程辦公室要求,為全面摸清我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年齡和文化結構、產業分布、就業地域和求職意向等基本情況,便于陽光工程有針對性開展農民培訓與轉移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我們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了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現將調查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縣地處湘中,是典型農業大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轄區面積17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4萬畝,林地120萬畝;人口90萬,其中農業人口790,農村勞動力52.2萬人,且每年新增1萬余名農村勞動力。
二、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
xx縣農村勞動力為52.2萬人。其性別構成為男30.8萬人,女21.4萬人,分別占勞動力的59%,41%;文化結構為初中以下5.7萬人,初中29.8萬人,高中以上16.7萬人,分別占總勞動力數的11%,57%,32%;年齡結構為18歲—25歲15.7萬人,25—35歲13.1萬人,35—45歲13.1萬人,45—55歲12.5萬人,分別占總勞動力數的30%,25%,21%,24%。全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為15.1萬人,占農村總勞動力的28.9%,勞均年收入2900多元。
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為27.9萬人,其中長期外出務工(6個月以上)為11.3萬人,短期外出務工(6個月以內)為3.2萬人;在外出人員中,受過職業技能培訓者13.2萬人,占47.2%,人均年收入120xx-40000元。
外出務工人員就業地點分布為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惠州、中山、江蘇、北京、上海、浙江、廈門、昆明、西安、拉薩;中越、中緬、中蘇邊境城市和勞動力資源少或勞動力素質極低沙特阿伯、阿聯酉、埃塞俄比亞等國。
根據統計分析,我縣外出農民工有以下特點:
。ㄒ唬┩獬鲛r民工素質較低。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出農民工文化水平較低,高中以上的萬16.7人,占32%;初中文化的29.8萬人,占57%;小學以下的5.7萬人,占11%。二是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少,只有2.9萬人,僅占外出農民工的10.4%。
。ǘ⿵臉I單一。在建筑業和加工業從事體力勞動是我縣外出農民工的主要職業,共有19萬人,占總外出農民工的68.4%。
。ㄈ┩獬鰟展らL期的多,短期的少。全縣長期外出務工20.5萬人,占74.8%;短期外出務工7.4萬人,占25.2%。
。ㄋ模⿵臉I地點相對集中。我縣外出農民工相對集中在廣東省,共有17.1萬人,占總外出農民工的61.2%,其余的10.8萬人,占總外出農民工的38.8%,散布在本省、浙江、福建及其他省區。
三、存在問題
。ㄒ唬┺r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勞動技能,影響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我縣外出務工的27.9萬人中,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穩定的職業和居所。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只占20.4%。
。ǘ┩獬鲛r民工以從事體力勞動為主。在建筑業、加工業等職業中從事體力勞動是我縣外出農民工的主要職業,共有19.8萬人,占總外出農民工的71.1%,人均月收入900——1000元。
。ㄈ⿲r民工有序就業管理服務工作滯后。一是對農民工就業前的職業技能培訓,各級財政沒有資金投入,造成農民工崗前培訓工作難以開展,就業難度大。二是農民工就業盲目無序,缺乏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有信息的合理流動、有序就業。三是對外出農民工,特別是舉家外出的農民工承包土地的使用缺乏有效管理,導致土地撂荒和土地糾紛。
四、對策及思路
1、依托陽光工程,不斷挖掘地方特色。
陽光工程在我縣的開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也逐步成為農民轉移就業的平臺。從近二年的培訓轉移就業農民學員來看,所開展的專業培訓有:汽車駕駛、建筑、電工、焊工、計算機應用、餐飲等。xx是全省的農機大縣,也是全國有名的“小農機之鄉”,農機生產企業達到三百多家,每年所需的從業人員要三萬多名,我們可以全力打造“農機加工”樹本地特色品牌,擴大本地就業。家政服務行業社會需求層次很多,我縣涉及這方面的人數偏少,還有著廣泛的發展空間,但在低層次上我縣勞動力沒有競爭優勢,那么我們就可以考慮在高層次的需求領域同別人開展競爭,打造xx品牌。還可以利用已輸送至國外從事建筑業的有利條件,重點培育和打造“建筑湘軍”,樹境外勞務輸出品牌。
2、強化技能培訓,定向打造勞務品牌。
整合農民工培訓資源,勞動保障、科技、教育、建設、財政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全力配合農業部門,切實做陽光工程各項工作。各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在陽光辦的領導下,可以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在不同層次上開展對農民的培訓。初級培訓主要面向企業擴大生產規;蛐罗k企業所需增加的勞動力;中級培訓可以對熟練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滿足企業技改或熟練工自身發展的需要;高級培訓則主要面向省內、國內、外勞動力市場,讓我縣農民走出去后有較強的競爭力。
3、強化市場導向,引導形成勞務品牌。
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工作中,堅持“政府推動、部門監管、學校主辦、農民受益”的原則,強化市場導向、典型帶動,發展勞務品牌。逐漸推動勞務輸出向組織化、精品化、規;l展。積極尋求區域勞務協作,不斷形成和壯大泛珠三角、華東、華南三大勞務協作區,在沿海大中型企業廣泛建立勞務輸送基地,培養勞務開發經濟人隊伍,努力使之成為勞務輸出的信息窗口、服務窗口和維權窗口,強化輸出地、輸入地的對接。
4、搞好公共服務,發展壯大勞務品牌。
利用陽光工程項目,以農業部門為主體,政府出資,有關部門大力配合,建立一個面向全縣的農村勞動力市場,實行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為農民工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等方面的服務。統一開發建立農村勞力資源數據庫,實現互通、資源共享,并將勞動力信息網絡延伸到鄉鎮,形成覆蓋城鄉的培訓就業信息服務網絡。促進我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規范、有序、合理、高效配置。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4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市場經濟的發展、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加速了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
在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的情況下,中國的農村社會養老制度尚處在改革探索之中,國家尚未對農村老年人實現了普遍的社會福利,再加上相關社會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農村老年人生活不太樂觀,這一弱勢群體的養老問題的解決與否,不僅僅關系到這一群體是否老有所養,還關系到建設新農村的成敗。
老年人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針對當今的經濟全球化趨勢,經濟發展速度日益增快,雖然社會福利制度和養老制度在不斷完善,但農村還是有些許老年人生活較艱苦,甚至孤單度日,這值得大家關注。
二、選取的原因: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人口大都從農村遷往城市,種田在也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大部分青、中年人都外出打工,每次回家,都感覺到人煙稀跡,看到的大都是老人、婦女和小孩,沒有太多的嘈雜,一般是一片沉寂,除非是農忙時節,否則很少聽到吵鬧聲,希望通過寒假這幾天的實踐,去觀察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從而引發思考,去更加現實地接觸鄉村生活,了解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
三、農村老年人生活現狀分析。
(一)生活方式:
1、衣:經過觀察,大都穿著樸素。
2、食:三餐較簡單,菜色較少。
3、。阂话愣甲≡诖蠹s幾十平方的`就房子,房屋擺設簡單,家具簡陋。
4、行:一般都呆在村子里,偶爾去趕集買生活用品,沒有像城市社區那樣的健身場所。
。ǘ┙】禒顩r:
1、老年人一般都帶有各種小病。
2、農村醫療條件較差,一個村有時一個衛生所都沒有,一個鄉才有一個大型的醫院。
3、有的老年人還種著幾畝田,經常下地勞作。
。ㄈ┚裆睿
1、農村青、中年人大都在外打工,子女陪伴在身邊的時間較少。
2、農村很少舉行大型的活動,除非是開會或者是全村放電影,否則很難聚到一塊,娛樂方式較少。
3、一些老年人以打麻將、牌等方式消遣時間,很少討論國家大事,看書籍等,在家忙著做一些瑣碎事情。
。ㄋ模┘彝リP系:
大多數家庭關系都是較和睦的。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5
一、勞動力整體狀況
全市總人口106萬,農村勞動力43萬,其中農村富余勞動力20余萬,農村人均耕地面積0.8畝,是重慶轄區的勞務輸出大縣(市)之一,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農民達14.9萬人,每年帶回的經濟收入總額在4億元以上。農村富余勞動力有效轉移,是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農民外出經商務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為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來7年內建設成為大城市,30%以上的農村人口必須轉移到城鎮,這其中,首先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必須通過多種措施吸納這部分人就業。
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中,30歲以下的勞動力占68%,30—40歲占27%,40歲以上占5%。農村勞動力特別中40歲以下的人將是轉向城鎮的主要人口,他們的轉移情況、務工收入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我市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二、富余勞動力轉移現狀
去年,我市農村勞動力在永川范圍內轉移4萬人,在重慶市區轉移2萬人,重慶市外轉移12萬人,境外轉移累計人數1498人(次)。重慶市外轉移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珠海、福建、廈門、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云南等邊遠地區,境外轉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遷、日本北海道等十幾個國家從事漁業捕撈。外出人員中,86%的人員從事第二產業,從事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的各占7%。永川范圍內轉移的勞動力,主要在城區、集鎮從事運輸、建筑、餐飲、服務業,重慶市內轉移的勞動力主要從事建筑、服務、經商業。
經過近年的努力,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輸出已經呈現出了“三健全”格局。一是勞動力市場進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建成了高規格的綜合服務大廳和交易大廳,成功與重慶市勞動力市場聯網,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框架。二是服務功能進一步健全。據調查了解,我市先后建立了勞動技能培訓基地26個,建立了農村富余勞動儲備基地3個,勞務輸出基地5個。同時,對各類外出民工分別進行登記造冊,促進民工有序流動。僅去年,就幫助民工追收工資96萬元,清退保證金1.8萬元,督促用工單位替民工參加社會保險850人,處理民工工資爭議案件156件。三是職工技能鑒定和就業準入制度進一步健全。在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市場中,我市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制度和預備制度的同時,規范和發展社會力量培訓機構18家,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增加到4家。
三、存在的問題
在對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市場調查中了解到:三大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癥結”:
一是自發外出,無序流動。有關資料顯示,除境外勞務輸出通過勞動部門外,我市9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依靠親朋好友或自發外出。由于不規范的勞務輸出,這部分民工的勞動權益往往很難得到保障,極易造成用人單位拖欠民工工資、發生勞動爭議等侵權行為。
二是文化層次低。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48%為初中以上文化,3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小學文化或文盲人員高達20%,大專文化以上僅占2%。文化偏低,使他們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往往在低層次的產業中競爭,工資收入低,生活工作條件差,勞動福利待遇得不到較好保障,處于劣勢求生狀況。據市農調隊和勞動部門抽樣調查統計,我市民工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500—700元,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以上,境外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500元左右。其中,從事第二產業的民工高達86%。這些低水平務工結構,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增收。
三是開發難度達。我市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而外出務工,又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常年性轉移人數尚需鞏固:進一步增加外出人數,又因為有的地方經濟基礎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大量富余勞動力難以轉移。
四、方向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近期看是實現農民增收,遠看是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根本途徑。有關人士認為,要實現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大轉移,必須“六架馬車”拉動。
一是以經濟增長拉動勞動力轉移。堅定不移地在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中,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努力保持區域經濟較快增長的勢頭,不斷創造和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
二是以結構調整帶動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擴大農民進入城鎮就業的主要途徑。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旅游、商貿和飲食服務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商貿優勢企業,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三是以政策投入驅動勞動力轉移。認真貫徹落實有關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工作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在城市自主創業,積極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和其它適宜農民進城就業的項目,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
四是以職業培訓促進勞動力轉移。我市應全面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準入制度和勞動預備制度,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力度,以培訓學;蛘咧行臑榛A,建立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基地,凡申請辦理《職業資格證》,必須培訓合格后有職業培訓中心向技能鑒定部門申請鑒定。努力提高農民工勞動者隊伍素質,增強其就業的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其劣勢地位。
五是以就業服務推動勞動力轉移。充分利用我市作為全國100個流動就業重點監控點的特有優勢,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充分發揮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種職介所的作用,加快我市“職業培訓、勞動力儲蓄、勞務輸出、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四大勞務輸出基地的建設,進一步規范用人單位招工用工行為,督促指導各類用人單位與招用的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形成穩定的勞動關系。
六是以小城鎮建設拉動勞動力轉移。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6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實施,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隊伍日趨龐大,第一產業已經不能容納和消化這些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資源會在全社會各行業進行重新配置,如何盡早安置、有序轉移這龐大的農村就業隊伍,已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個長期性、階段性的轉化過程。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會持續不斷地向非農產業轉移,特別是山區地區,耕地在逐漸減少,信息閉塞,非農產業不夠發達,對轉移勞動力更是困難重重,進而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
我所駐的xx鎮xx村是位于富陽市以南約20公里,是靈橋鎮的一個經濟薄弱村。xx村地處山區,地理位置并不十分優越,但20xx年全村平均收入卻有5618元,具備典型的尚未開發的農村的特征。作為xx村的農村工作指導員,我是帶著“盡己所能為提高農民收入尋求一個好的切入點”來開展工作的。兩個月來,我和村兩委的幾位同志通過上門走訪、座談等形式,掌握了制約xx村經濟發展的第一手資料;聯系周邊地區的經濟情況和xx村的歷史,經過分析后覺得:xx村靠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培育農業特色經濟、搞實業辦工廠來發展經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見效也不會很明顯;xx村的出路在于高質量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勞動力的關鍵在于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
一、xx村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
第一,轉移不夠。截止到20xx年12月,xx村農村總人口692人,勞動力總數約為370人,各類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有172人,占全村勞動力總數的46.5%左右。xx村第二村民小組是全村外出務工最多村民小組,其總人口218人,勞動人口87人,外出務工55人,外出務工人數占勞動人口總數的63%。第五村民小組則相反,總人口131人,勞動人口68人,外出務工17人,外出務工人數占勞動人口總數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較低。xx村外出務工人員中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為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組當前外出務工人員為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占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占13.8%;中專5人,占5.7%;文盲10人,占11.5%。
第三,男性較多。xx村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約146人,占84.9%左右;女性約26人,占15.1%左右。
第四,技能較差。目前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只有部分受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而這鴻世電器公司和電動工具廠。大部分未經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紙廠。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xx村外出務工人員年齡普遍在18~45歲之間,為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涌向電器或造紙行業,從事簡單的低技能的體力勞動。外出務工人員地區分布亦不平衡,絕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較遠相對比較少。
二、促進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途徑
1、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
隨著城鎮企業轉制改革,企業下崗人員增多,并且受基礎設施限制,城鎮不能容納過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此,發揮山區優勢,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應成為當前的舉措。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向農業深度和廣度進軍,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把一些中低產田改造好,種植一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根據調查,xx村在白揚尖曾有茶葉地200多畝,可以通過引資將其擴大,產出高質量的茶葉。因此,要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繼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農業生產的后勁。對農業的保護和投入,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開發山區山地資源,充分發揮農村勞動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農業綜合開發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強化農業地位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二是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機制。按照“保障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原則,逐步建立科學規范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三是努力培育農村市場體系,培育一個包括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健全、開發的農村市場體系,重點是深化流通體系改革,就地轉移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2、努力提高山區勞動力素質,增強轉移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勞動力,還是未就業的勞動力,xx村勞動力文化程度還是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從事重體力的第一產業勞動和一些傳統的、低水平的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上,一些急需的第三產業如科技服務、技術信息咨詢等行業嚴重不足,這就要求培養一支掌握科學技術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以擴大就業面。長期實際情況表明,勞動力素質高的地區,轉移勞動力的速度要高于素質低的地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方式的轉變,各行各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企業在招工時,不但要求管理人員要具有一定的學歷和技術職稱外,連一般工人也要各種的就業證書,這說明了提高勞動力素質的緊迫性。由于勞動力的自身素質決定轉移的速度與成效,所以加強農村青年的文化素質教育是勞動力轉移的關鍵。當前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實行基礎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應根據具體情況建立各種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訓學校。培訓農電技術人員,注意加強農村成人教育與實用技術培訓,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切實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為農業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
3、完善勞務市場管理體系,確保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
山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是近年來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勞務市場不歸范,招工既濫又亂,以招工之名行騙財之實屢見不鮮,甚至引發社會治安不穩定,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經常受騙。因此有關政府職能部門規范好城鄉勞務市場應下大力氣,建議全市甚至全國用工單位要通過政府部門統一招工,與外出人員簽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續,明確勞動保障。
規范管理好農村勞務市場,不僅可以避免上當受騙,也有利于外出勞動人口的計生、治安管理,防止盲目外流,造成城鄉混亂,增加外出人員不必要的開支,還可以進行集中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務工的素質和效率,減少勞務浪費,避免造成農村無人種田等多種問題,這是當前農民企盼的一件事。應做到:
、偶訌娦畔⒕W絡建設,積極發展勞動力職業介紹所。
⑵采取政府民間多種形式對農電進行職業培訓,增強適應能力。
、菍趧恿D出地人員進行跟蹤服務和管理,以保護輸出地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7
一、概念描述和理論假設
(一)主要概念
1.小城鎮。本文所指的小城鎮主要是指建制鎮,包括縣城所在的城關鎮,不包括非建制鎮或集鎮。
2.鄉鎮企業。指由鄉鎮集體、村莊和村民小組、農戶和個體農民投資的各種經濟類型的生產經營單位,包括雖領取農村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但從業人員超過8人的企業。
3.農村剩余勞動力。這里指的是中國農村未充分就業的勞動力。本文將綿陽市農村剩余勞動力替換為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顯性從業人員,不包括從事農業生產但利用不足的隱性農村剩余勞動力。
4.經濟潛力差。這里指的是居民的實際或預期收入差距。城鄉潛在差異是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鄉鎮位勢差是指小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理論假設
首先,城鄉位勢差和鄉鎮位勢差決定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
第二,農村勞動力流動受到制度條件的制約。
第三,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機制缺陷的修復必須依靠大中城市的輻射或外資的刺激。
二、西部內陸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機制缺陷:
(一)理論分析
在西方人口流動理論中,劉易斯和托達羅的人口流動模型揭示了發展中國家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動的機制:農村勞動力“近乎無限供給”,收入水平低,對勞動力有巨大的外部推力;城市預期收入高,對勞動力有很強的吸引力。這兩種力形成的合力可以產生類似河水流動的“電位差”,電位差越大,流速越快;如果沒有電勢差或者電勢差太小,就不可能或者很難流動。
在農村有一定的外推力的情況下,小城鎮必須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比城市有更大的吸力,形成城鎮與鄉村之間比城鄉之間更大的差異;否則只能通過行政權力在城鄉之間筑起制度屏障,人為地阻斷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把他們限制在小城鎮里。
位勢差的大小取決于兩個因素,即勞動力流動的成本和預期收益。流動成本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接成本,即遷移成本;二是機會成本,即勞動力外流所放棄的其他利益。預期收益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就業概率,二是預期工資水平。農村勞動力總是選擇成本低、預期收入高的地方作為流入地。
顯然,農村勞動力流入當地小城鎮的成本最低。不僅遷移成本很低,甚至可能是零成本,而且可以在不耽誤農活的情況下照顧家庭,機會成本也很低。因此,從流動成本的角度來看,農村勞動力流向當地小城鎮是最經濟的。但在收入方面,由于西部內陸地區小城鎮工業水平低,就業能力有限,就業崗位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要求,就業概率很低。而且即使能就業,工資也明顯低于大中城市。這樣,預期收益和預期成本的差異就更小了。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流入大中城市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可能更高,但大中城市的就業概率和工資水平高于小城鎮,城鄉之間的潛在差異更大。因此,農村勞動力在選擇流入地時選擇大中城市而不是小城鎮。
(二)綿陽市的實證分析
綿陽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東北110公里處,面積20249平方公里。根據第一次農業普查數據(數據為1997年1月1日時數),綿陽市建制鎮122個,農村人口417.6萬戶。除縣城所在的建制鎮外,建制鎮115個,平均每個鎮面積1.5平方公里,全鄉平均人口299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77人。
綿陽市農戶從業人員298.7萬人,就業分布為:農業從業人員238.9萬人,非農業從業人員59.8萬人。非農業從業人員中,城市從業人員31萬人,農村從業人員28.8萬人。農村非農從業人員中,有15.3萬人被非農鄉鎮企業吸納,其中6.8萬人分布在建制鎮鄉鎮企業,5.1萬人分布在自然村鄉鎮企業,3.4萬人分布在非建制鎮或工礦區鄉鎮企業。
1.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許多學者和政策制定者認為,小城鎮的發展有利于鄉鎮企業的集中,鄉鎮企業基本上以農村勞動力為吸收對象,所以只要小城鎮發展起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會被他們吸收。但是,只要分析一下鄉鎮企業的分布情況,就會發現依靠鄉鎮企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小城鎮并不樂觀。調查顯示,中國只有7%的鄉鎮企業位于建制鎮,其從業人員僅占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20.8%。綿陽市的情況和全國其他省市地區不完全一樣。綿陽市鄉鎮企業3072家,其中自然村分布的鄉鎮企業1701家,占鄉鎮企業總數的55.4%;分布在小城鎮的鄉鎮企業有1035家,占鄉鎮企業總數的33.7%;有36家鄉鎮企業分布在大中城市,占鄉鎮企業總數的1.2%;有300家鄉鎮企業分布在集鎮或工礦區,占鄉鎮企業總數的9.8%。從鄉鎮企業吸收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來看,綿陽本地鄉鎮企業僅吸收15.3萬人,占本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25.5%。其中,小城鎮鄉鎮企業僅吸納6.8萬人,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11.3%(占全部農村從業人員的2.27%);自然村、集鎮、工礦區鄉鎮企業吸納8.5萬人,占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14.2%;綿陽51.9%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大中城市就業。
小城鎮能否通過分散在自然村和小警察鎮的鄉鎮企業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筆者對綿陽市T鎮J村某磚廠的調查表明,該磚廠不愿建在鄉鎮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鄉鎮土地占用費較高;
第二,鄉鎮沒有荒地可挖作原料;
第三,鄉鎮污染控制嚴格;
四是城鎮工資成本較高;
第五,非正式制度成本較高,人際關系復雜。
通過對綿陽市其他自然村鄉鎮企業的調查,筆者還發現,他們不愿意搬遷到小城鎮的原因還涉及到產權的劃分和歸屬、搬遷費用等問題。事實上,分布在西部內陸地區自然村和小警察鎮的鄉鎮企業普遍具有就地取材(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生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低、污染嚴重的特點。所以這些鄉鎮企業最好的生存環境就是自然村和小警鎮。如果他們離開特定的環境,他們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J村磚廠的老板說,如果工廠建在鄉鎮,只有土地占用費和治污費會害死工廠。所以很難集中在小城鎮。
2.城鄉之間和城鄉之間的潛在差異分析。
如果能縮小城鄉位勢差,擴大鄉鎮位勢差,不僅可以“盲目”流入大中城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可以將分散在自然村和小警鎮的剩余勞動力吸引到小城鎮。但根據綿陽市調隊提供的數據,從1980年到1998年,無論從相對還是絕對來看,城鄉之間的潛在差異都在不斷擴大。雖然鄉鎮之間的電位差有所擴大,但小于城鄉之間的電位差。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流向仍然是大中城市。
如果以1997年初綿陽市小城鎮鄉鎮企業吸收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比例(11.3%)作為小城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率,以城市雇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比例(51.9%)作為城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率,分別近似代表小城鎮和城市的就業概率,我們會發現預期收入(就業概率×工資水平)轉移到小城鎮這不僅遠遠低于預期收入2476.67元轉移到大中城市,也低于農村地區的實際收入1824元。即使農村勞動力在小城鎮就業的機會成本為零,即每年仍可獲得農村人均純收入,1997年向小城鎮轉移的總預期收入僅為2245.72元;向城市轉移的預期收入比農村實際收入高652.7元,比零機會成本向小城鎮轉移的預期收入高230.95元。這可能解釋了為什么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選擇城市作為流入地,而不是小城鎮作為流入地。
第三,小城鎮區位特征與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距綿陽市的距離,作者將小城鎮分為三組:第一組,20公里以內;第二組,20公里到70公里之間;第三組,70公里外。然后,作者從三個群體中隨機選取了三個小城鎮,利用農業普查數據和實地調查分析了它們的區位特征與勞動力吸收的相關性。
那么,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差異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四,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機制缺陷的修復:大中城市的輻射還是外資的刺激
從全國來看,蘇南、珠三角等地區的小城鎮發展勢頭良好,不僅吸收了大量本地和國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縮小了城鄉差距,加快了二元社會的統一進程。通過分析他們成功的原因,不難發現他們除了原有的良好基礎、起步早、政策支持外,還得益于當地大中城市的輻射和外資的刺激。蘇南蘇北小城鎮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正好說明了這一點。蘇南大中城市人口密集,通過投資、技術擴張、周邊合資等方式發揮巨大的輻射效應。蘇南不僅受到區域內城市發展的帶動,還受到上海大型產業的強烈輻射;但蘇北大城市稀疏,城市實力弱,輻射效果差。濾布是蘇南和蘇北小城鎮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西部內陸地區小城鎮發展水平低與蘇北情況有很多相似之處。
從綿陽市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小城鎮的建設仍然是政府行為,而不是農民自下而上的愿望和自覺行動。通常在政府和地方部門的支持下,先做好基礎設施,再通過優惠政策吸引農村人口到小城鎮居住。這種政府領導下的小城鎮很難形成自己的特色,工業基礎很薄弱,沒有城市的城鎮空殼現象相當普遍。2019年初,筆者調查了綿陽市附近的三個小城鎮。w鎮是國家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從外觀上看,小鎮高樓林立,街道整潔,配套設施齊全;然而,進一步調查發現,相當多的建筑被遺棄,人行道被關閉,生意蕭條。比如全鄉最受歡迎的鄉鎮企業飼料廠、印刷廠,瀕臨破產;雖然原有的具有一定優勢的農產品市場進行了改造,但攤位閑置,年底也沒有什么繁華景象。據當地官員介紹,Y鎮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牲畜交易場所。據說鎮上人山人海,但我看到的牲畜交易場所是一條狹窄的老木房子之間的街道,除了街道兩旁屈指可數的幾個店面,幾乎沒有像樣的鄉鎮企業。除了政府、醫院和學校的工作人員,這個鎮的人口大多是原鎮居民。近年來,該鎮幾乎沒有吸收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因此鎮上沒有居委會或街道辦事處。1999年以前,T鎮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要么去綿陽市打工,早退,夜間鐘擺式流動,要么常年出國打工,要么留在村里從事城鄉之間的拐賣,很少去鄉鎮就業或定居。1999年后,綿陽市向外擴張,T鎮被列為經濟試驗區,使該鎮迎來了一個極好的發展機遇。去鎮上調研,看到了兩個對比鮮明的場景:舊田荒蕪,新田繁忙。當鎮官員向提交人介紹情況時,提交人從他的講話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對鎮的未來充滿信心。的確,我們沒有理由不同意鎮上官員的期望,因為試點區建成后,T鎮將與綿陽市整合,屆時T鎮將成為“一城之內的鎮”。當然也不再是普通小城鎮的代表。
鑒于永興鎮和唐荀鎮在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的巨大差異,筆者于2019年6月對這兩個鎮進行了調查。作者發現,城市工業的輻射效應是小城鎮發展和吸收勞動力的關鍵,城市的輻射效應在某些地方比在其他地方更明顯。也就是說,小城鎮的發展速度通常只靠城市的輻射而緩慢;相反,如果大規模城市產業的觸角直接延伸到小城鎮,如果小城鎮能夠抓住機遇,就有可能形成經濟增長點,發展迅速。永興鎮就是這樣的例子。上世紀90年代初,永興鎮的鄉鎮企業開始與市內幾家大型國企聯姻,生產配套產品。90年代中后期,該鎮抓住在綿陽建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長虹集團新區建設的機遇,使鄉鎮企業規模和檔次上了一個臺階,直接為高新區內企業(包括長虹集團)提供配套生產和服務。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同時吸收了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1997年初,全鎮有鄉鎮企業70家。其中,59家鄉鎮工業企業吸納的從業人員占全鎮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88.58%;分布在鄉鎮的32家鄉鎮企業吸收的從業人員占全鎮59家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65%。然而,在1999年之前,唐荀鎮沒有這樣的機會。1997年初,全鎮有鄉鎮企業16家。其中鄉鎮工業企業14家,這14家企業吸收的從業人員僅占全鎮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38.4%;全鄉只有三家鄉鎮企業,員工只有74人。鎮上有一家建筑鄉鎮企業,員工1.1萬人,占鄉鎮企業員工的60.44%。但企業不是建在鎮上,而是在綿陽市,所以對鎮的發展和直接帶動作用不明顯。
通過調查,作者還發現,許多學者認識到小城鎮第二產業的發展將帶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吸收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這在綿陽市小城鎮的現實中很難得到驗證。主要原因是小城鎮規模小,常住人口少。鄉鎮企業的從業人員多為農民,不出家鄉,早出晚歸,第三產業缺少服務對象,從業人員比例很低。在永興鎮這樣一個發達的小城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只有79人,占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1.59%。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西部內陸地區發展小城鎮的輻射源——城市產業相對落后,輻射力較弱,大部分小城鎮無法直接由城市產業帶動,外資刺激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小城鎮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機制缺陷需要時間來修復。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8
城市資源,以形成城鄉良性互動的大好局面,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另一方面,我們在調整城市產業結構以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異地轉移的同時,我們還要鼓勵農民進城創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推動就業。
“三農”問題就是對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總稱。具體的講,就是農業的增長與發展;農民現實的收入及其增長、未來的生活、職業等變化及由此帶來的問題;農村發展,包括農村經濟及社會的發展。農業、農村與農民三者之間的聯系是緊密相連而難以分隔的。其中,農民從事生產活動,創造價值,增加收入,改善居住地的生存環境條件,建設新型的農村;農民將所得收入用于增加農業投入,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可見,在這三者關系中,農民是具有主動性的一方,而農業是農民獲取收入的源泉和進行勞動創造收入的對象之一,農村則是在農民通過勞動創造收入后進行改造、改變的對象。因此,三農問題的實質是農民問題。近年來,隨著農副產品價格的普遍下降,農民負擔日益加重,中國農民、農村和農業的困境越來越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
一、“三農”問題的癥結
“三農”問題的癥結在于農業人口過剩,農民就業不足。據李子奈(2002年)對農業就業結構偏離度的測算,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中大約有1.4億人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重的進一步下降,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需要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將增加。龐大的農業人口與有限的農業資源的尖銳矛盾,成為我國“三農”問題的癥結所在。
1.農業人口過多至使農業低效率。威廉·阿瑟·劉易斯(W·A·Lewis)認為,由于傳統農業部門剩余勞動力比較多,勞動力供給是無限的,勞動生產率很低,其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負數,農民的報酬極低。按照他的邏輯,在剩余勞動力未輸送完畢之前,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很難提高,農民的收入將始終處于停滯狀態。
。玻r業人口過多導致農民貧困。農業人口過多從兩方面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農業收入由龐大的農業人口分攤,導致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二是有限的農業資源由龐大的農業人口分攤,造成農民就業不足。農民收入水平低,又會通過兩個途徑形成農民貧困的惡性循環:收入水平低人力資本投資不足農民謀生能力低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擴大再生產投資不足收入水平低。
3.農業人口過多影響農村穩定。農業人口過多通過兩個方面因素影響農村穩定:一是農民是農村不穩的經濟根源。當前農村77.5%的農民收入處于負增長,這是農村出現不穩定因素的經濟原因。二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自我保護能力弱,農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農業人口過多,且經營分散,使農民通過適當的形式組織起來形成利益集團的成本過高,至使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造成農民自我保護能力弱。
總之,農業人口過多形成農業、農民與農村問題的惡性循環。農業人口過多既直接作用于農業、農民和農村,又通過三者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形成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惡性循環。因此,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只能是減少農業人口的數量,轉移農村過剩的勞動力,降低農村自然資源的負載率,使農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配比逐步趨于合理,增加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人均資源空間。
二、“就地轉移”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基礎
小城鎮戰略是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方法之一,即“離土不離鄉”的轉移策略。20多年來農村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已使1億多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另外,城市和沿海工業加工區也吸納了1億多農村剩余勞動力。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村中勞動力與土地、農民增產與增收之間的矛盾。但也要看到,這種通常不伴隨身份轉變的轉移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它使許多已從土地中轉移出來的農民不能專營工商業和服務業,許多人仍是游歷在農業與非農產業之間的兩棲職業者。已轉移的農民仍然把農村視為自己的家,保留在農村中占有的資源,就成為在這種制度安排下理性選擇。這既使農業日益成為“業余產業”、“副業”,也不利于土地資源的規模利用。因此,現在實施城鎮化戰略必須著眼于農業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農村的非農產業,通過農村的工業化來形成和培育城鎮化的基礎,這才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特色所在。
。保罅Πl展農村工業化
當前,我國鄉鎮企業已全面進入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城市工業之外構建了“第二工業體系”,是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截止2001年低,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33億人,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26.8%,大大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鄉鎮企業支付職工的工資總額已達8200億元,農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的工資性收入為850元,占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34.4%;同時,鄉鎮企業的集聚會帶動農民集聚,進而勞動服務業和市場的興起,既促進了小城鎮的建設,又培植了小城鎮的產業基礎,并成為鄉鎮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城鎮化建設的經濟支撐。
。玻涌燹r業產業化步伐
具有官方方面估計,農業的充分發展,農業結構的優化,可吸納近一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農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目前,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加工約占總量的80%,我國只占10-20%。發達國家食品工業產值相當于農業產值的2-3倍,我國還不到1/3。發達國家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產值比例為2:1:7,我國正好相反,是7:1:2?梢钥闯鑫覈r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的空間很廣闊,潛力很大。只要認真抓好農產品的加工與轉化增值,農業效益的增長大有希望。
。常膭蠲窆せ剜l創業
大中城市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更容易給農民帶來現代觀念。美國著名經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阿瑟·劉易斯指出:“市民素質的'提高既有利于其自身的轉移,成為與時俱進的現代工人和現代商人,又能為農業實現現代化培養一代現代農民!鞭r民外出打工,不僅增加了現金收入,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更重要的是不少農民轉變了觀念,學到了本事。對這些經受幾年鍛煉,積累了一定資金,學到了一些管理知識,掌握了一定技術的農民工,要動員他們回鄉創業,擴大就業,把他們看作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表彰他們的創業事跡和先富幫后的奉獻精神,激勵更多的外出農民工回鄉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條件做出貢獻。
。矗e極引進城市資源
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僅靠農村內部的資源,而是要統籌城鄉資源,跳出長期以來就“三農”解決“三農”問題的傳統思維局限,沖破歷史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格局,引導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下鄉,跨產業、跨區域重組資源,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從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村城鎮化和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例如,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工業生產能力過剩,許多企業開工率不到60%。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資本所有者急于尋求新的投資方向,這就為將城市資本連同企業家、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等一起引入農村提供了前提條件。
在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鼓勵農民就地走向現代化,并不是將農民堵回農村,而是應更加關注農村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有效地擴大農村內部的就業容量。
三、“異地轉移”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關鍵
異地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特別是將這部分勞動力轉移到大中城市,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出路之一,也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及我國城市化道路的另一種思路。他的最大好處在于可以減輕農村人口對有限自然資源的依賴與壓力,提高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效率;同時,他還能通過勞動力的城市遷移形成勞動力市場,在流動中確立勞動力價值,消除勞動力工資扭曲的現象,使全部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
。保龠M大中城市的工業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
限于我國尚有1.5-2億的農業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和總體勞動力素質偏低的條件,我國工業結構優化戰略應以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為基礎主體,應以農村勞動密集型工業為加速工業化的推力,較快走完勞動密集型為主體的工業化階段,進入成熟階段。工業過程中,制造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最大比重,美國為26.1%(1926年),日本為27.4%(1973年),臺灣為33.5%(1985年),而我國目前只有15%左右。借鑒工業化較為成功的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只要形成勞動密集型主導產業,抓住入世機遇,我國制造業勞動力份額可以再上升0-15個百分點,所吸納的農業勞動力絕對量相當于1990年農村新增的7500萬勞動力。
。玻罅Πl展第三產業
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還很落后,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只有30%左右,而發達國家就業比重高達60-80%,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種類有150個,而我國只有50左右。發達國家的社區服務就業份額為20-30%,而我國目前僅有4%左右。據推算,全國32個人口在百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和43個人口在50-100萬的大城市中,社區服務業可提供的就業機至少應在1500萬個以上,再加上其它中、小城市提供的就業機會,就可以大大緩解我國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解決就業問題在第三產業還能找到巨大空間。
。常膭钷r民進城創業
大量農民進入城鎮需要大量的相應的就業崗位。在當前城鎮就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農民進城就業的難度更大。這就需要大力鼓勵農民進城創業,尤其是鼓勵農民在第三產業創業,因為目前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后,而該產業又是進入門檻較低、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產業。政府應當制訂鼓勵農民進城創業的政策,要完善農村的土地流轉制度和貸款制度,比如可以允許農民以土地經營權為抵押取得銀行貸款等,從而增強農民進城創業的信心和能力。
。矗當U大農村對外開放
擴大農村對外開放,開拓國際市場,有利于彌補我國農業資源的不足,拓寬我國農業發展空間和農業勞動力的就業空間,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要積極吸引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改善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格局;采取有力措施擴大農產品出口,包括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突破食品安全等技術檢測壁壘,先行取消對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所征收的農業特產稅,適當加大農產品退稅的力度,增加農產品需求;在國外創辦農業企業,利用國外資源;促進勞動力輸出,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
在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異地轉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要統籌城鄉發展,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城市產業,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另一方面,鼓勵農民進城創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推動就業。
總之,就地轉移和異地轉移這兩種形式對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空間配置都具有積極作用,我國的政策應該是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正如十六大報告所示:要用城鄉統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叭r”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封閉在農村的內部,要和城市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城鄉統籌的格局,逐漸使得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找到一個新的前途。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9
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快速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近年來,隨著我縣工業的加快發展,企業的不斷壯大和就業需求的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技術也在逐步提高,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完善,農村剩余勞動力明顯增加?h域企業“招工難”和“用工難”與下崗職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難”之間存在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我縣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民技能培訓工程”,為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吹響了新的號角。一年來,全縣完成技能培訓和人才轉移,轉移率高,有效促進了農民就業,實現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在培訓過程中,農村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開始打動人們的目光,吸引了各行各業的更多關注。
一、農村人員的基本情況
農民工,按照目前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女性一周歲以上,男性一周歲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勞動力。根據年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普查統計,全縣共有農村人口,有男有女,男女性別比例。在文化結構上,初中及以下的比例和全體員工的比例一樣高,而高中(中專)及以上的比例只有,其中只有大專以上的。產業分布方面:現有實際從業人員,占總人數,依次從事三大產業,其中,第二次生產中,從事服裝加工業、建筑業、轉椅家具業的人數分別達到人、人,三者之和占第二次生產從業人員,與我縣主導產業快速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密切相關;三大行業中,從事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游業的人數分別為人、人、人,排在第三產業之前的前三位。就業方面:本鄉就業人數為人,占總數;縣外和縣內其他鄉鎮從業人員分別是人和人,占總就業人數的總和。
根據普查數據,我縣屬于農村勞動力資源范疇,不參加勞動的人數是人。此外,從事第一產業的人理論上可能會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這是一個很大的群體,也可以認為是我們縣人的剩余勞動力。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驅動。未來,初級生產將主要面臨季節性的農忙,剩余勞動力將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完全閑置。走出田野,實現就業轉移,已成為人們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二,農村人才的基本特征
對農村人員的調查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人員的基本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勞動力轉移。根據人口普查,目前農村人口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教育水平低,競爭力弱。因為不到90%的農村人是小學文化程度,思想觀念相對落后,缺乏技能,大部分只能從事沒有技術含量的簡單勞動。第二,家庭負擔重,轉移欲望強。農民工基本處于老幼的年齡階段,是一個家庭的.中堅力量。他們大多承擔著孩子上學、結婚、建房等沉重的經濟負擔。并且有強烈的養家糊口的欲望。第三,不想遠行,希望就近掉頭。根據普查數據,在參加求職意向調查的1萬人中,有1萬人想在家附近工作,占被調查者的比例,能考慮出去工作的人數占了比例。
三、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幾點建議
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背景下,人民作為農村勞動力中的弱勢群體,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堅持“政府重視、市場引導、自力更生”的總體要求,按照“本地轉移為主、異地輸出為輔”的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推進農村人員勞動力轉移。
1.加強領導,推動政策。按照全國委員會的要求,農村人才的培訓和轉移應被視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任務。各級各部門要把農村人才培養作為“十萬農民培訓工程”的兩個重點之一,抓緊抓好!笆f農民培訓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實行農村人員勞動力轉移專人負責,每年下達轉移計劃。同時,在現有轉移補貼政策的基礎上,提高對農村人員的補貼標準,降低培訓成本,對培訓后轉移工作突出的培訓機構按照轉移率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研究制定農村人員創業或辦財團的優惠政策,探索出臺鼓勵企業吸納農村人員的優惠措施,動員全社會力量幫助扶持。
2.加大以村莊為單位的集中生產區建設。引導和鼓勵全縣所有鄉鎮和行政村大力發展村級經濟,就近吸納剩余勞動力。進一步完善中心村規劃,安排土地和宅基地,利用好廢棄礦址、兼并學校和閑置集體房屋,發展村級產業“孵化港”,實現就業轉移,增加農民收入。
3.大力發展規模經濟農業。開展“生態觀光種植”工程,利用我縣良好的環境資源,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村人員生產綠色農產品;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成立專業合作社,推動濾布大規模種植,帶動人們發展觀光種植。同時,做好有機茶、畜禽、種苗等四大特色主導產業的深度發展,培育“三位一體”經營實體,提高農民組織化和農業產業化程度,吸納更多人就業。
4.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創新機制,加快實施旅游總體規劃,通過景區深度開發加快旅游商品市場建設,大力發展景區“農家樂”,為人員提供更多創業機會。加快“千鎮萬村可靠店”建設,規范農村商貿發展,為農民轉移致富提供更大平臺。
5.建立了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隨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推進,農村人口脫離傳統農業、離開家園和城市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一方面,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為勞動者創造更多的機會;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需要社會保障服務體系的支持。針對城市綠化需要大量保潔人員的情況,針對上海世博會的契機,加強與上海相關部門的聯系,培訓輸出一批保潔人員,并進行定期維護;針對城市雙職工家庭普遍存在的嬰兒無人照看的情況,充分發揮女性有經驗能管好家庭、照顧好孩子的特點,專門組織一批能拉出來玩好的女性專家。通過規范化培訓,建立專業組織,開展家政服務,實現城鄉互動共贏。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10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市場經濟的發展、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加速了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
在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的情況下,中國的農村社會養老制度尚處在改革探索之中,國家尚未對農村老年人實現了普遍的社會福利,再加上相關社會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農村老年人生活不太樂觀,這一弱勢群體的養老問題的解決與否,不僅僅關系到這一群體是否老有所養,還關系到建設新農村的成敗。
老年人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針對當今的.經濟全球化趨勢,經濟發展速度日益增快,雖然社會福利制度和養老制度在不斷完善,但農村還是有些許老年人生活較艱苦,甚至孤單度日,這值得大家關注。
二、選取的原因: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人口大都從農村遷往城市,種田在也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大部分青、中年人都外出打工,每次回家,都感覺到人煙稀跡,看到的大都是老人、婦女和小孩,沒有太多的嘈雜,一般是一片沉寂,除非是農忙時節,否則很少聽到吵鬧聲,希望通過寒假這幾天的實踐,去觀察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從而引發思考,去更加現實地接觸鄉村生活,了解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
三、農村老年人生活現狀分析。
。ㄒ唬┥罘绞剑
1、衣:經過觀察,大都穿著樸素。
2、食:三餐較簡單,菜色較少。
3、。阂话愣甲≡诖蠹s幾十平方的就房子,房屋擺設簡單,家具簡陋。
4、行:一般都呆在村子里,偶爾去趕集買生活用品,沒有像城市社區那樣的健身場所。
。ǘ┙】禒顩r:
1、老年人一般都帶有各種小病。
2、農村醫療條件較差,一個村有時一個衛生所都沒有,一個鄉才有一個大型的醫院。
3、有的老年人還種著幾畝田,經常下地勞作。
。ㄈ┚裆睿
1、農村青、中年人大都在外打工,子女陪伴在身邊的時間較少。
2、農村很少舉行大型的活動,除非是開會或者是全村放電影,否則很難聚到一塊,娛樂方式較少。
3、一些老年人以打麻將、牌等方式消遣時間,很少討論國家大事,看書籍等,在家忙著做一些瑣碎事情。
。ㄋ模┘彝リP系:
大多數家庭關系都是較和睦的。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11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尤其是園區經濟的蓬勃發展,土地這個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被大面積征用,被征地的農民逐漸向非農方向轉變。如何促進被征地農民實現充分就業已成為××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為此,××市婦聯緊緊圍繞這一工作中心,急黨政所急,想婦女群眾所需,盡婦聯所能,面向廣大失地婦女,在調查失地婦女就業現狀、加大培訓、進行就業推薦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幫助和引導廣大失地婦女提高整體素質,提高勞動技能,幫助和引導農村婦女實現勞動力轉移,服務于農村,服務于經濟建設。
一、我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特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有農村婦女勞動力24.68萬,已轉移20.34萬,占82.4%。從我們的調查數據情況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1、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行業分布以第二產業為主。目前,我市已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中,有63.7%轉移至第二產業,其中從事工業的占57.2%;轉移至第三產業的僅占11.2%。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多數是從事輕工業和加工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民營企業為主,如紡織和服裝加工企業等。
2、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年齡結構以中青年為主。在我市已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婦女勞動力所占比重達80%。各年齡組的構成為:25歲以下的占15%,25-35歲的占30%,35-45歲的占35%,45歲以上的僅占20%。
3、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流向以就地為主。我市婦女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比較少,絕大多數在本鎮或鄰近鄉鎮工作,屬于典型的“離土不離鄉,務工不進城”。全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至本鎮的占77.4%;轉移至本市外鄉鎮的占18%。在本市范圍內轉移的人數占全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95%以上,而轉移至本市以外的農村婦女勞動力比例不足5%。
二、我市促進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做法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在土地被征用的過程中,我市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通過出臺有關政策措施,促進失地婦女勞動力的轉移。一是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對勞動力的安置達成協議。有些地方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明確規定在建企業要優先安置本地勞動力,以利于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的轉移。二是對農村勞動力實行養老補助和社會保障。如新港鎮對16-35周歲的失地婦女發放每人每月110元、期間2年的待業金,對36-50周歲的失地婦女發放每人每月50元的生活費,對50周歲以上的失地婦女每人每月發放141元的養老金。三是由政府出資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以“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和“以獎代補”的方式,對被征地農村勞動力實行免費技能培訓、免費就業指導培訓、免費提供求職登記、信息咨詢及中介服務。四是鼓勵用人單位招用農村被征地勞動力。用人單位招用年滿40周歲的農村被征地婦女勞動力,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且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的,按相關規定給予用人單位崗位補貼。五是鼓勵農村勞動力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凡在規定期限內申請開辦個體工商戶的農村勞動力,創業經營一年以上,參加社會保險且對社會有一定貢獻的,由所在鎮政府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六是設立“就業崗位貢獻獎”。凡當年招用本市農村勞動力達到200人或城鄉勞動力達到150人、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并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本地勞動力占職工總數達60%以上的用人單位,由市政府授予“就業崗位貢獻獎”。
在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中,我市各級婦聯組織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開展各類教育培訓。各級婦聯重視對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市婦聯利用市家政服務中心、市巾幗就業培訓基地,為失地婦女提供培訓、發證、推薦就業一條龍服務。各鎮場婦聯以鎮婦女干部學校和村婦女之家為陣地,以“十萬農家女,十項新技術”為重點,通過開展綠色證書培訓、“五學”活動、科技結對等活動,引導農村婦女增強致富本領。另外,新港、練塘等鎮利用婦女學校、成人教育中心校成立了農村婦女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對失地婦女勞動力開展“定向”和“訂單”式技能培訓。二是拓展就業服務渠道。我們以“巾幗社區服務工程”為載體,以“市婦聯家政服務中心、巾幗就業培訓基地”為抓手,廣泛協調,逐步形成了“城鄉聯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平等就業”的格局,幫助失地婦女開辟多門類就業渠道。家政服務中心開設了鐘點工、職業介紹、房屋中介等系列項目,推出了家政服務卡,招募了小美容、小書屋、小花店等多家“八小”服務業加盟店,帶動失地婦女就業。
中心還與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聯網,在網上為失地婦女尋求就業信息。每年我們通過舉辦女性勞動力招聘專場,為失地婦女勞動力尋求工作崗位。三是鼓勵自主創業致富。通過舉辦女性創業知識培訓班、農村婦女創業致富現場會、巾幗創新業演講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村失地婦女增強創業本領。鑒于家庭工業在轉移農村婦女勞動力方面的獨特作用,組織農村婦女參觀家庭工業現場,引導農村婦女積極創辦家庭工業。充分發揮女企業家的輻射作用,在幫助她們成就事業的同時,引導她們帶動失地姐妹共同創業,為失地姐妹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培育女能手、女狀元、優秀創業群體,評比創業標兵,宣傳創業典型,使農村失地婦女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四是深化“雙帶雙扶”工程。通過實施“雙帶”工作,建立婦女干部聯系制度,帶動農村婦女致富。近年來,共涌現出“雙帶”婦聯干部104名,帶動吸納近萬名農村婦女增收致富。召開了“雙扶”工作現場會,將對貧困婦女的扶貧由原來的單純扶貧擴展到扶貧、發展、創收為一體的開發式扶貧。給予“三八”科技示范基地資金、項目上的扶持,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帶動一方婦女致富。
三、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濾布,我市失地婦女在轉移就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著就業層次低、就業穩定性差等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失地婦女的綜合素質不能適應轉移的需要。農村失地婦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學知識、專業技能和市場意識,難以向新興產業轉移,在與城市勞動力的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特別是許多大齡失地婦女由于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文化偏低,競爭意識弱,不善于利用信息,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雖然就業愿望強烈,但成功可能較小。就業觀念方面,多數失地婦女就業觀念上缺乏自主創業精神,認為婦女只能在家做家務;就業方式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待政府安排崗位;就業心理上準備不足,對臟、累等工作不能承受,缺乏按照勞動力市場需要進行自我重塑的主動意識。
2、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依然存在。一是農村婦女進城的“門檻”依然很高。農村勞動力在各類企業中歷來是以“臨時工”的身份出現的,還沒有達到較為固定的就業。另外,農村勞動力也沒有被納入城市就業培訓范圍,缺乏分享現代化的知識、信息和技術的機會,無法融入先進生產力系統中。依附在戶籍上的勞動用工、住房、教育、社會福利等制度的配套還未相應到位,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二是隨著企業及經營性事業單位的改革的深化,城鎮下崗人員增多,勢必增加農村失地婦女在本市城市就業的難度。三是隨著村級經濟的'減弱,結構調整難度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能力下降,就業矛盾隨之變得突出。加上開發區載體建設征用土地后,原有的村級企業被拆遷,村級企業就近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減弱,不少農村婦女面臨失地又失廠的境遇。
3、用工單位的外地化制約著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由于外地勞動力流動性大,社會保險參保意識不強,法制意識相對較差,出于節約生產成本的考慮,我市許多外資企業和個私企業都熱衷于使用外地勞動力,不愿為本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市外來勞動力相當于本地轉移數量的一半以上,而且這種趨勢正在進一步擴大。
4、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機制不健全,處于自發狀態。長期以來,“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嚴重束縛了農村婦女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和轉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育,農村勞動力開始在城鄉之間形成規模流動轉移。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市場調節與適度計劃調節結合不夠,勞動力供求市場信息還不完全。從近幾年我市農村女性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現狀來看,無論是流入城市打工,流向私營企業,還是從事交通運輸、服務等行業,農村女性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流動基本上都是依托傳統的血緣、地緣、人際關系網絡為主,受市場經濟因素趨動的較多,缺乏有組織、有規模、有計劃的有序轉移,可以說都是屬于農村女性勞動力自發的轉移,帶有較強的盲目性。
四、加快實現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建議
1、加強教育,引導失地婦女轉變就業觀念。要引導失地婦女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既要看到困難,又要抓住機遇,正確認識自己,在參與發展中不斷提高自己,發展自己。要引導失地婦女拋棄“統包統配”等舊的觀念,樹立新的擇業觀,增強新形勢下的危機感。尤其是中年婦女要正視現實,認清自我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擇業觀更要趨于現實,通過多方式、多渠道實現就業。要引導婦女明確“四自”精神內涵,塑造獨立人格,以新的姿態、新的作為爭當生活和事業的強者,樹立新時期婦女的嶄新形象。
2、搞好培訓,幫助失地婦女提高勞動技能。要依托市巾幗就業培訓基地、家政服務中心、婦女學校、婦女之家等陣地,通過鄉鎮建立農村婦女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村婦女特點,多渠道、多形式、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如家政、電腦、縫紉、餐飲服務及一些實用技術培訓,幫助失地婦女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為實現轉移提供保證。
3、鼓勵創業,為失地婦女提供有效服務。鼓勵婦女創業是實現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有效形式。婦聯組織要積極鼓勵和發動農村婦女創業。要加強宣傳和引導,通過舉辦報告會、座談會、推介會等,激發農村失地婦女創業的熱情和信心;要加強培訓,努力提高農村婦女創業的素質和技能;要加強服務,為農村婦女創業提供信息,為她們辦理工商、稅務、檢驗檢疫等提供便利;要扶持好已創辦的企業,做大做強婦字號服務品牌,吸納更多的失地婦女勞動力就業。
4、加快發展,為失地婦女拓展就業空間。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村婦女勞動力快速簡便的轉移,而且以工補農,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婦女生活水平。我們認為,實現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可做到“三個一批”。
一是通過發展企業吸納一批。企業是實現女性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主要陣地。因此要做大做強企業規模,著力培育區域特色經濟,增強企業特別是女性創辦的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同時要大力發展各類加工業。調查表明,家庭工業有著勞動時間靈活、生產成本低,能夠提高單個勞動力使用率等優點。因此要充分認識家庭工業在現階段對吸納女性勞動力的作用,政府要出臺有關優惠政策,扶持促進家庭工業的發展。
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轉移一批。小城鎮是農村經濟文化活動中心,是聯系城市和農村的橋梁,是工業化的基地,小商品的集散地。它的發展有利于優化城鄉經濟結構,有利于加速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并降低轉移的成本和風險。小城鎮的建設直接帶動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了農村婦女的就業空間,給她們提供了眾多適宜的就業崗位,如餐飲娛樂業、旅游服務業等,實現了農村婦女勞動其它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
三是實施“雙帶雙扶”工程幫扶一批。要繼續發揮女企業家、婦女干部的帶動作用,在項目、資金、技術、信息和就業崗位等各個方面積極開展“手拉手、一幫一”結對幫扶活動。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12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實施,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隊伍日趨龐大,第一產業已經不能容納和消化這些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資源會在全社會各行業進行重新配置,如何盡早安置、有序轉移這龐大的農村就業隊伍,已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個長期性、階段性的轉化過程。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會持續不斷地向非農產業轉移,特別是山區地區,耕地在逐漸減少,信息閉塞,非農產業不夠發達,對轉移勞動力更是困難重重,進而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
我所駐的鎮村是位于富陽市以南約20公里,是靈橋鎮的一個經濟薄弱村。村地處山區,地理位置并不十分優越,但全村平均收入卻有5618元,具備典型的尚未開發的農村的特征。作為村的農村工作指導員,我是帶著“盡己所能為提高農民收入尋求一個好的切入點”來開展工作的。兩個月來,我和村兩委的幾位同志通過上門走訪、座談等形式,掌握了制約村經濟發展的第一手資料;聯系周邊地區的經濟情況和村的歷史,經過分析后覺得:村靠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培育農業特色經濟、搞實業辦工廠來發展經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見效也不會很明顯;村的出路在于高質量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勞動力的關鍵在于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
一、村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
第一,轉移不夠。截止到12月,村農村總人口692人,勞動力總數約為370人,各類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有172人,占全村勞動力總數的46.5%左右。村第二村民小組是全村外出務工最多村民小組,其總人口218人,勞動人口87人,外出務工55人,外出務工人數占勞動人口總數的63%。第五村民小組則相反,總人口131人,勞動人口68人,外出務工17人,外出務工人數占勞動人口總數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較低。村外出務工人員中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為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組當前外出務工人員為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占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占13.8%;中專5人,占5.7%;文盲10人,占11.5%。
第三,男性較多。村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約146人,占84.9%左右;女性約26人,占15.1%左右。
第四,技能較差。目前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只有部分受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而這鴻世電器公司和電動工具廠。大部分未經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紙廠。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村外出務工人員年齡普遍在18~45歲之間,為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涌向電器或造紙行業,從事簡單的低技能的體力勞動。外出務工人員地區分布亦不平衡,絕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較遠相對比較少。
二、促進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途徑
1、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
隨著城鎮企業轉制改革,企業下崗人員增多,并且受基礎設施限制,城鎮不能容納過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此,發揮山區優勢,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應成為當前的舉措。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向農業深度和廣度進軍,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把一些中低產田改造好,種植一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根據調查,村在白揚尖曾有茶葉地200多畝,可以通過引資將其擴大,產出高質量的茶葉。因此,要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繼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農業生產的后勁。對農業的保護和投入,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開發山區山地資源,充分發揮農村勞動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農業綜合開發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強化農業地位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二是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機制。按照“保障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原則,逐步建立科學規范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三是努力培育農村市場體系,培育一個包括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健全、開發的農村市場體系,重點是深化流通體系改革,就地轉移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2、努力提高山區勞動力素質,增強轉移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勞動力,還是未就業的勞動力,村勞動力文化程度還是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從事重體力的第一產業勞動和一些傳統的、低水平的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上,一些急需的第三產業如科技服務、技術信息咨詢等行業嚴重不足,這就要求培養一支掌握科學技術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以擴大就業面。長期實際情況表明,勞動力素質高的地區,轉移勞動力的速度要高于素質低的地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方式的轉變,各行各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企業在招工時,不但要求管理人員要具有一定的`學歷和技術職稱外,連一般工人也要各種的就業證書,這說明了提高勞動力素質的緊迫性。由于勞動力的自身素質決定轉移的速度與成效,所以加強農村青年的文化素質教育是勞動力轉移的關鍵。當前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實行基礎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應根據具體情況建立各種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訓學校。培訓農電技術人員,注意加強農村成人教育與實用技術培訓,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切實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為農業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
3、完善勞務市場管理體系,確保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
山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是近年來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勞務市場不歸范,招工既濫又亂,以招工之名行騙財之實屢見不鮮,甚至引發社會治安不穩定,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經常受騙。因此有關政府職能部門規范好城鄉勞務市場應下大力氣,建議全市甚至全國用工單位要通過政府部門統一招工,與外出人員簽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續,明確勞動保障。
規范管理好農村勞務市場,不僅可以避免上當受騙,也有利于外出勞動人口的計生、治安管理,防止盲目外流,造成城鄉混亂,增加外出人員不必要的開支,還可以進行集中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務工的素質和效率,減少勞務浪費,避免造成農村無人種田等多種問題,這是當前農民企盼的一件事。應做到:⑴加強信息網絡建設,積極發展勞動力職業介紹所。⑵采取政府民間多種形式對農電進行職業培訓,增強適應能力。⑶對勞動力轉出地人員進行跟蹤服務和管理,以保護輸出地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13
為全面了解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按照市委主要領導的要求,全市勞動保障部門聯合統計部門組織調查專班,從今年5月初開始,用了三個多月時間,扎實開展了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入戶調查工作。此次調查涉及到全市所有鄉鎮,全面掌握了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和轉移就業狀況,現將具體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
農村勞動力從業狀況
截止20xx年6月底,全市實有農村勞動力236.45萬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9.01萬人、占41.87%;從事第二產業人數77.0萬人、占32.57%;從事第三產業人數60.44萬人、占25.56%。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狀況
全市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就業113.39萬人。按性別劃分:男性63.63萬人、占56.12%,女性49.76萬人、占43.88%。按就業年齡劃分:16—25周歲35.78萬人、占31.55%;26周歲以上77.61萬人、占68.45%。按文化程度劃分:初中及以下89.84萬人、占79.24%;高中和中專20.41萬人、占17.99%;大專及以上3.14萬人、占2.77%。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行業分布
建筑業44.50萬人、占39.24%;
電子通訊及軟件業11.86萬人、占10.46 %;
機械制造業9.14萬人、占8.06%;
紡織業7.94萬人、占7.0%;
服裝業10.94萬人、占9.65%;
其他行業29.01萬人、占25.59%。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按地域分布
東北26.88萬人、占23.7%;
江浙20.88萬人、占18.41%;
西北8.67萬人、占7.64%;
西南10.52萬人、占9.28%;
武漢城市圈25.84萬人、占22.79%;
其它城市20.60萬人、占18.18%。
二、農村勞動力調查的基本方法
成立工作專班,抓好銜接協調
這次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是為市委市政府提供農村工作決策依據,是勞動保障部門開展城鄉統籌就業的基礎性工作,是一項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因此,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發出專門文件、多次下鄉協調督辦,保證了此項工作園滿完成。
一是發專文、開專題會。5月5日,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印發了《關于做好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工作的通知》,并于5月7日在孝南區召開了全市勞動局長、就業局長和統計人員動員會,專題部署農村勞動力調查工作。孝昌縣以政府名義下發了《關于開展全縣農民工普查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領導小組和7個協調專班,使調查工作全面有序推進,提前完成了調查工作任務。7月3日,又在孝昌縣召開了現場會,推廣孝昌調查工作的經驗和作法。
二是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全市勞動保障部門都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抽調一大批業務骨干組成工作專班,及時督辦檢查指導調查工作。局長張永國同志先后到漢川、孝南、安陸等縣市,直接深入鄉鎮村組,檢查指導農村勞動力調查工作,多次參加調查工作協調會,具體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問題。
三是抓好業務培訓。組織各鄉鎮農村勞動力普查工作專班人員進行集中培訓,邀請市統計局相關專業人員,講解調查的方法和技巧,明確了具體事項和細節問題,對整個普查工作作了精心部署和安排。同時,為了使勞動力資源普查工作家喻戶曉,積極尋求農戶配合,我們在各類媒體上發布了關于開展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登記工作的公告,在各鄉鎮懸掛橫幅、出動宣傳車進行廣泛宣傳,營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
實行“三級”聯動,確保措施到位
此次調查工作時間短、任務重、工作量大、接觸面廣。為保證普查工作進度快、標準高、數據準,我們要求各縣市區勞動保障部門通過爭取政府協調,發揮鄉鎮黨委政府的主體作用,以鄉鎮勞動保障機構和村組干部為依托,開展進村入戶調查登記。各縣市區先后召開了鄉鎮分管領導、村支部書記和普查人員培訓及動員會?h市區政府辦公室根據各鄉鎮的調查工作進度,定期下發督辦通報,通報各鄉鎮的工作情況,形成了各村你追我趕的氛圍,確保了調查登記工作進度。在實際調查登記操作中,各鄉鎮抽調鎮村兩級人員建立了“三支隊伍”:入戶統計調查員、基礎數據調查員、資料查詢調查員。他們分工明確,協同配合,保證了調查工作的高效、快捷進行。
嚴格工作標準,確保數據質量
6月底,各鄉鎮基本完成入戶調查登記工作,隨即轉入錄入匯總階段,為保證調查數據錄入及時、層層審查把關,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成立了三個匯審小組,巡回到各地進行指導匯總工作。對統計數據的邏輯關系、銜接關系進行把關。在錄入之前,要求各鄉鎮對采集的調查資料認真整理,對匯總數據有明顯差錯的,要求進行再次調查和復核。孝昌縣和漢川市還專門投入專項資金開發了數據統計錄入軟件,大大提高了錄入匯總的工作效率和數據準確率。在這次調查工作中,各地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三、調查中了解到的問題及下步對策建議
主要問題
一是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整體偏低。據統計資料顯示,全市農村勞動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轉移就業人數的79.24%,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占17.9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2.77%。
二是農村勞動力技能素質普遍不高。全市參加了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村勞動力38.79萬人,占轉移就業總人數的34.21%,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9.65萬人,僅占轉移就業總人數的8.51%,整體來看,勞動技能普遍較低,嚴重缺乏一技之長。
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明顯的自發性。調查數據顯示,多數農村勞動力是跟隨親朋或熟人介紹引導而實現外出的,轉移的隨意性較大。
四是農民工外出就業跟蹤管理服務工作滯后。鄉鎮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大多沒有專職工作人員,服務能力不能滿足農民工需求。
對策及建議
1、以統籌城鄉就業工作為重點,加強鄉鎮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建設。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網絡互聯、資源共享“的原則,培育和發展鄉鎮勞動力市場,逐步建立起統一、開放、公平的現代勞動力資源市場,保證勞動力流動的靈活性,使勞動力資源的配置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按照鄉鎮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六統一”的標準,加大資金投入和業務指導,加快區、鄉兩級信息網絡建設,盡早貫通市、縣、鄉就業信息網,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組織和個人相結合的多元化信息網絡。延伸就業服務到鄉鎮、到村組、到農戶,完善就業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培訓等在內的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外出就業提供方便、快捷的'就業服務。
2、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職業技能教育與培訓,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堅持“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原則,堅持以技能培訓為主,相關法律常識培訓為輔,培養一大批具有專業技術特長、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勞動者,不斷提高外出工人員的素質和技能,增強競爭就業能力。提高農村后備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和層次,改變低素質、低層次的格局,使農村勞動力成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勞動者。
3、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結合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開發工作,在推進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和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的規劃實施過程中,把項目建設與本地農民工轉移就業結合起來,盡力做好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工作。
4、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當前,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的現象時有發生。一是加強宣傳培訓。深入開展勞動保障法規、法律和政策的宣傳,切實增強外出務工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二是規范用工關系。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督促用工單位與農民工簽訂規范的勞動合同,妥善處理勞動合同糾紛,及時協調解決勞動合同不規范、超時工作、待遇偏低等問題。三是加大執法力度。依法查處用工單位侵犯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行為,促進社會公正公平。四是加強市場整頓。堅決取締非法勞務中介組織,為農民工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5、制定出臺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從創業培訓、項目推介、開業指導、貸款擔保、跟蹤扶持等方面積極為回歸創業人員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建立一條龍、一站式的創業服務工作機制。幫助各類回歸創業主體了解投資形勢和創業環境,熟悉有關政策法規,掌握企業經營和管理必備知識,提高創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將回歸企業納入工作重點,提供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公益性崗位等政策性補貼。對勞動密集型回歸企業提供不超過200萬元擔保貸款扶持。協調相關部門落實回歸企業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業相關政策,健全社會化、開放式的創業服務體系,建立市“創業指導服務中心”,支持回歸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為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更大的貢獻。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14
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經過調研,現就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體制機制報告如下。
一、現狀:成效比較明顯
全區勞務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農村第一經濟目標,突出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和服務管理三大重點,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基地建設取得成效。由區勞務辦牽頭,先后多次組織有關部門到市外考察勞務市場,走訪用工單位,洽談勞務協作,多層次、多渠道、多工種開展勞務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陜西、新疆、廈門等勞務輸出基地,吸納了籍農民工5.8萬余人。
二、問題:成為影響因素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需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管理體制分散、綜合效能難以體現。目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管理體制和培訓經費分散,轉移工作農業局、勞動局和社會保障局都在管,而農業、勞動、扶貧、教育等部門都有培訓資金,都出臺了管理辦法,而培訓的對象都是農村富余勞動力。這種條塊分割、經費分散、多頭管理在客觀上影響了培訓質量和有序轉移綜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訓資源難以滿足農民工培訓的需要。一是培訓學校小而弱,目前除職教中心能夠承擔中職長期培訓外,其他學校僅能承擔中、短期培訓。二是培訓學校專業設置、調整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求。由于在農民求學盲目性和學校條件差的影響下,競爭激烈、就業困難的計算機專業成為農民工技能培訓學校和農民工選擇專業的首選,而市場需求大且容易就業的專業卻因辦學設備和農民擇業意識的影響而不能形成規模。三是市場需求技術水平高的專業,區內難以開展技能培訓。四是培訓經費投入不足,不能滿足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培訓的需求。除了已培訓的2.6萬名農民外,還有12.9萬名需要轉移的富余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5%,而每年還有4000多新增勞動力不斷涌現。
(三)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盲目外出務工隊伍較龐大。由于受地處邊遠山區、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發布信息難以延伸到農村及村民,致使部分農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舉棋難定,即使外出務工也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四)服務管理跟不上快速發展的勞動力轉移的需要。一是在對外出農民工的服務管理方式上,還不能滿足外出務工農民的需要。全區外出務工農民人數多,分布較廣,服務管理難度大,農民工在外的醫療、子女入學等諸多問題沒有形成系統的解決辦法。二是維權工作步履艱難。一些用人單位不依法與農民工鑒定勞動合同,拖欠農民工工資,不繳社保費,不支付或不足額支付農民工加班工資的現象仍較突出。三是返鄉創業上還不能滿足農民工創業的要求。全區除發展生豬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外,在其他領域創業缺乏具體的扶持措施,還沒有形成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良好氛圍。
(五)經濟發展滯后,就地轉移勞動力較難。盡管近幾年我區經濟發展提速,步伐加快,但比市內主城區及市外經濟發達的地方,仍然差距甚大;目前當地無大、中型企業帶動,富余勞動力就地務工較難。
(六)土地流轉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一是農業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勞動力不能從土地上有效解脫出來。二是部分農民想將土地流轉出去后外出務工,但無流轉接受對象。三是部分農民想把土地流轉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來的擔憂,不愿流轉。四是部分農民兩頭兼顧,農閑外出務工,農忙回家種地,往返奔波于家庭和務工之間,形成了務工連續性差,崗位不穩定,流動性大,務工收入不高的特點。
三、對策:理體制建機制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改革培訓方式,培育市場主體,開辟勞務基地,打造勞務名牌,拓展服務內容,創新工作方式,促進城鄉統籌。
(一)理順管理體制,統籌城鄉就業。為了更好地體現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效能。根據市編委渝編(xx)31號文件精神和市勞務辦職能已劃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實際情況,盡快將現由區農業局負責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移交給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利于上下工作銜接,提高辦事效率。具體工作由就業局承擔。以便建立勞動力資源調查、信息收集發布、組織培訓、技能鑒定、基地建設、轉移輸出、社會保障、執法監督、爭議仲裁一條龍的服務管理體系。
(二)以突出提高技能為主,建立農民工培訓機制。一是培訓管理上,由勞動局統籌協調。長期培訓(畢業時發兩證: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由教委負責;中期培訓由教委、勞動局共同負責,以勞動局為主;短期培訓由勞動局負責。二是在培訓方式上,堅持市場運作,強化訂單培訓,實行農民訂單、學校接單、政府買單的三單式培訓。三是在培訓內容上,除長期培訓的以外,少講理論課,多上實踐課,中短期培訓的至少應做到半耕半讀同時要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納入培訓內容。四是在培訓質量上,要以市場用工需求設置培訓科目,做到數量與質量并重,以成功輸出和穩定就業為考評培訓機構的主要內容。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培訓資金的審計監督,確保政府投入資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三)建立收集渠道廣泛、發布迅速的企業用工信息服務機制。加強信息溝通是確保富余勞動力有序輸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區就業局除與市勞動力市場信息聯網外,還應在勞務輸出基地和勞務輸出人員較為集中地方的人員中聘請信息員,廣泛收集和反饋各種勞務用工信息。各村(居)明確12名信息聯絡員,形成市、區、鄉(鎮)、村、社五級勞務信息網絡體系,為訂單培訓提供信息支撐,為富余勞動力有序輸出提供信息保障。
(四)拓展勞務基地,培育勞務中介,建立多渠道勞務輸出機制。一是在鞏固現有勞務基地的基礎上,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大、中型企業聯絡對接,開發建立技能型成規模的勞務定向輸出基地,拓展基地規模。二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立勞務公司,外來用工單位招收農民工,由勞務公司統一規范勞動合同,實施全程跟蹤服務。三是培育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四是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作用,為農民的轉移搭建好服務平臺。逐步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從自由型向組織型,分散型向規模型,季節型向常年型,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
(五)加大宣傳力度,開展聯合執法,建立農民工維權機制。一是加大對《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的宣傳力度,提高勞資雙方學法守法的意識;二是企業要實事求是的建立勞動用工臺帳;三是建立聯合執法檢查制度,由公安、勞動、司法、工會、工商聯等部門組成聯合維權組,每年開展12次聯合執法檢查;四是繼續實行勞動合同簽證制度,以確保勞動合同的合法性;五是勞動部門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變被動執法為主動執法。
(六)制定鼓勵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加強引導性培訓,建立擴大就地轉移規模的激勵機制。一是通過引導性培訓,轉變輸出觀念,同時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當地經濟發展步伐,逐步引導農民工就地轉移當產業工人。二是通過創業培訓,增強農民工的創業意識,引導農民工自主創業。三是通過圍繞農村土地資源招商引資,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自愿將土地流轉出來,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四是通過政策鼓勵和寬松的環境吸引,引導一批有實力、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并實行獎勵,實現由走出去到引回來的轉變。
(七)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建立考評獎懲機制。一是區政府向已成規模的勞務基地派駐辦事處,負責招商引資、企業用工信息收集反饋、農民工的維權及相關協調工作。二是增加投入,首先是整合教育、農業、扶貧、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的培訓資金,形成政府統籌,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其次是負責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的主管部門加大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多爭取培訓指標的力度;再次是區級財政應按照上級有關規定,設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專項用于農民工技能培訓。三是對培訓質量高、轉移輸出穩定就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一次性轉移50人以上的單位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四是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列入區委、區政府對各鄉鎮年度工作目標任務考核,實現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協調發展。
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發展勞務經濟,既是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還是實現城鎮化戰略目標的必經之路。各級各部門應緊緊圍繞打造勞務品牌,創新服務機制,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部門服務、農民受益的原則,加強領導增添措施,推動勞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15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不再安于現狀,不滿足當前傳統農業經營帶來的微利,在家鄉又找不到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農民越來越多。據宜章縣農村住戶調查資料表明:農民外出務工得到的收入已成為近幾年宜章農戶家庭純收入增加的主體。而這種“主體”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這一途徑來完成。如何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逐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宜章縣農村剩余勞動力及轉移現狀
。ㄒ唬┤h農村勞動力結構現狀。據農村住戶調查:XX年全市農村勞動力為26.68萬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4.8%;從性別結構看:男勞動力占54.85%,女勞動力占45.15%;從所從事的行業看:第一產業占69.71%,第二產業占10.76%,第三產業占19.53%;從勞動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3.7%,小學文化程度的占2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4%,中專文化程度的占1.3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9%。從以上結構可以看出: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性別結構較為合理,但勞動力水平較為低下。
。ǘ┤h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特點。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農民思想觀念的變化和農村“人多田少”現象的日趨嚴重,近幾年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已成為一股熱潮。據調查:全市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人數8.5萬人,其中省外7.53萬人,省內0.96萬人。上半年新增轉移人數2.1萬人,其中女性1.07萬人;在新增成員中有0.06萬人接受了職業培訓?傮w上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集中在廣東沿海地帶。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較以前相比有了顯著的提高,農民不再滿足溫飽型生活。加上經濟發達地區的高工資、高收入的強大吸引力,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內部沖動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幾年大規模地向廣州、深圳一帶轉移。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沿海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為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從而吸引了更多農民前往這些地方打工賺錢。據調查,我縣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廣州和深圳一帶,少數分布在省內其它地市.
2、二、三產業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行業。據調查:農村輸出的勞動力有74.6%從事工業和建筑業,其次是商業、餐飲等服務業。男性絕大多數從事建筑業的住房建筑、裝修以及電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從事制鞋、電子裝配等工作。也有些舉家外出承包田地種西瓜、養豬等,但為數不多。其他主要從事各種服務行業。
3、勞動力就地轉移人數明顯增加。出現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1)近年來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趨于飽和;
(2)一些重點工程在全縣相繼開工建設,沿公路兩側新開辦許多采石、水泥預制件等配套企業以及公路建設工地均需要一定數量的勞動力;
。3)個體私營經濟和農村小城鎮建設的發展吸引了一部分勞動力回流。
4、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具有兼業性。目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農民與土地緊緊地聯在一起,大部分非長期性外出務工的農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內”,農閑時外出打工,農忙時回家耕種。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全縣外出勞動力人數雖逐步增加,但轉移的速度卻有所趨緩。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轉移的勞動力素質較低。主要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和有專業技術的較少。低素質的勞動力只能從事贓、累、苦、重等工作,很難找到理想的崗位,掙得滿意的收入。
2、兩廣和深圳等沿海發達地區和城市,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基本趨于飽和。由于沿海發達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對勞動力整體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業不景氣,下崗工人和失業人員大幅增加,面臨城市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雙重壓力。因此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少。
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多屬自發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務工人員的利益和權力難以得到保證。由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自發的多,有組織的少,政府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基本處于無序流動狀態。由于缺乏宏觀調節手段,勞動力輸出后的情況無法了解,利益無法保護,如發生勞資糾紛或工傷事故等也無人過問。少數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現偷、盜、扒、竊等違法亂紀現象。也有少數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計劃生育。
三、積極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根據以上情況加以分析不難看出:今后農村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如不及時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掙得滿意的收入已是越來越難。要想使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對農民總收入的貢獻越來越大,必須積極地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全縣勞動服務中心已初步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
1、建立鄉鎮勞動保障站和勞動信息網絡,形成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不冒煙的工廠”,是投資少、見效快的扶貧工程,是不交學費的“商業大學”,也是全縣這樣一個城鎮化水平不高,工業基礎薄弱,經濟落后地區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為了積極穩妥的開展好勞務輸出,全市就業服務中心利用這次機構改革的機會,加快了鄉鎮勞動保障站的建設。已建9個鄉鎮勞動保障站全部配備了1—3名專、兼職人員。全縣13個鄉鎮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站,巖泉.關溪.笆籬建站率超過75%。勞動信息網絡的建立已在構思當中,的確亟待落到實處。因為它的建立將會使勞動力轉移和跟蹤服務更加規范、更加簡捷方便。
2、提高勞動者素質,進行各行各業、多方位的技術培訓。據了解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小學至初中文化程度占66.5%以上,多數務工成員只能從事普通體力勞動,有技術、特長的只占10%左右。針對這一情況,為滿足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對技術的需要,提高就業率,必須對務工成員進行多方位的技術培訓,堅持“先培訓,后輸出”的原則。據調查:今年各鄉鎮相繼開設了縫紉、電腦、保姆、保安、幼教、焊工、美容美發、家電維修、養殖等專業,培訓民工960多人。通過培訓,使他們一經轉移就能上崗,在競爭的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既有利于生產的穩定發展,又增加了務工人員的經濟收入。
3、挖掘勞務資源,廣開服務渠道。由于全縣與兩廣接壤,打工妹大都以老帶新方式輸出,而男工及中年婦女輸出就沒有那么活躍。針對這一現象,就業服務中心及時與廣東等地的信息聯絡員聯系。僅麻陽鎮今年上半年就向廣東省的中山、南海、東莞等地輸送男工657人,從事家政服務的中年女工246人,保安人員187人。為全縣勞務輸出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深受農村男青年和中年婦女歡迎。
四、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成果,促進宜章縣域經濟發展。
從以上調查和分析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可以擴大就業、增加收入,還可以以此為突破口,搞活全縣經濟。它的意義不僅在于把門外的錢抓回來,更重要的是通過農村勞務輸出,把外面的先進觀念、先進技術、先進管理機制和先進的經營理念等學成回鄉,積極帶動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全縣在這方面的工作已邁出了新的'一步。
1、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給農業生產提供了較寬裕的流動資金,而且帶動了相關二三產業的發展。如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繁榮及職業教育和社會辦學的發展。據調查農民外出務工的工資性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家庭經營收入和轉移性、財產性收入則增長較緩。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成了農村居民增加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經。
2、勞動力轉移帶動全縣民營經濟的發展。全縣外出務工人員在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其中姣姣者學到了過硬的技術,賺到了大把的票子。為此,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回鄉辦企業。如減免有關稅款和相關的行政性收費、爭取銀行低息貸款等,為返鄉創業人員創造出一個寬松的環境,鼓勵他們參與小城鎮建設。
3、勞動力轉移加快了全縣小城鎮建設的進程。由于兩廣地帶勞動力的需求基本趨于飽和,其工資、待遇與內地收入越來越接近,且工作時間長,路程遠,開銷大。再加上近年來全縣恰逢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發展機遇,衡棗高速、洛湛鐵路、貴福鐵路、永連公路等重點工程的相繼開工,在給全市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給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帶來了巨大機遇。一些打工回來的青年因外出開闊了眼界,學回了技術,積蓄了一些資金,他們不再安心幾畝田的收入,大多來到縣城或小城鎮經商、從業,從而加快了全縣小城鎮建設的進程。
五、幾點啟示
1、科學認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發展本地經濟的有利前提。由于一些地方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存在種種偏見,認為這是對農村勞動力的一種廉價出售,是“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勞動力資源的剝削。由于缺乏正確的分析和認同,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一直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各級政府也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措施,更談不上系統的管理和引導。據調查:農村剩余勞動力所帶來的工資性收入已成為廣大農戶家庭純收入增加的主體和農業生產及農村住房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同時許多外出務工的青年學成回鄉,爭當創業之星,帶動了全市民營經濟和小城鎮建設的發展。因此,要想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一個足夠的認識。
2、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專家們認為,導致農民增收緩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農業效益下降,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有限,農業科技水平落后導致農產品競爭力差。許多地方都存在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因此,適時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進而提升農產品質量,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是農業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應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提高農業綜合開發能力,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和農產品的競爭力,而且還可以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地轉移。
3、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企農“雙贏”。依托資源建基地,面向市場求發展,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方向。龍頭企業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資金、技術、信息、人才進入農村,農產品和勞動力流出農村,實現企業發展壯大和農民增收的“雙贏”目標。因此,扶持和壯大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發展產業化就是發展農業。不僅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還安排了剩余勞動力就業。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12-20
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養老文化的影響10-09
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體制機制調查報告03-30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精選10篇)08-29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研報告03-02
有關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調查報告12-19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總結02-06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協議09-07
探析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