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調查報告論文通用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調查報告論文通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調查報告論文通用1
在如今的大學校園里,屬于大學生們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了。于是,我不禁要問:大學生們在課余時間都在做些什么?他們是如何點綴和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的?學習?工作?誑街?上網?……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營造一個活躍、向上、豐富的文化氣氛,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然而,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學生面臨著來自校園內外的多重壓力,課業負擔繁重。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學課余時間,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技能,增長知識,修養身心,使自己的綜合素質有所提高,圓滿的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近日,針對大學生課余時間活動這個話題。了解我校同學的課余活動狀況,我展開了對我校大一大二各專業的200名學生的調查(其中大一:110人,大二:90人)這次調查,我采取了任意抽樣問卷調查,主要調查了大學生課余活動的內容。現在,結合一項專項調查結果,對我校學生課余活動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一、課余活動內容取向概況
根據一項專項調查,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在參加課余活動方面存在內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給出課余活動的12個選項之后,大學生作出了如下的選擇。
體育鍛煉11%校系活動和工作13%聊天、社交19%課余學習21%閱讀課外書刊報紙12、5%勤工助學5%上網、打游戲10%棋牌活動4%睡懶覺3%無所事事1%
其他0。5%
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課余活動取向表現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點。“課余學習”、“聊天、社交”、“閱讀課外書刊報紙”、“體育鍛煉”和“上網玩游戲”五項是大學課余時間參加的主要活動。而我校學生課余活動取向是以“課余學習”、“聊天、社交”、“體育鍛煉”為主要活動。
由于大學學習方式和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加之大學生活更加開放和豐富多彩,使得大學生的課余活動不再是傳統的“三點一線”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的調查結論相比,“聊天、社交”成為大學生課余活動取向的第二位。我校學生也普遍承認用在這方面的時間不少。這表明,大學生已經意識到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對社會性價值觀的認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學課余生活取向表現出年級和性別差異
各年級大學生由于心理發展水平、對大學生的適應性以及學習任務不同,在課余活動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專項調查表明,大學生課余活動取向的年級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各活動項目加權選擇率的排序不同,“課余學習”被二、三年級學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級學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級學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級學生那里卻退居第三位;二是年級主導取向有差異,二、三年級的主導取向為“課業學習”,一年級的主導取向卻是“聊天、社交”;三是各年級對“課業學習”、“聊天、社交”、“上網、打游戲”、“校系活動和工作”、“勤工助學”等五項的取向有明顯的差異。
而我校大一大二學生課余活動的主導取向普遍是“課業學習”,其次為“娛樂社交”。這反映了我校的學習氣氛還是不錯的。在與大一新生交談中,我發現他們大部分對大學生活充滿熱情,積極參與各種社團、交際活動。
在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緊緊抓住學習不放。反而大二學生經歷了一年的大學生活后,感覺到那種當初洶涌澎湃的熱情有所減弱。但許多學生稱會更加抓緊學生稱會更加抓緊學習,同時也會積極參與一些有利于培養能力又有意義的校內外活動。
從整體看,我校大一大二學生在課余時間還是十分重視學習,特別是大一新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于我校剛剛入學的新生們,不熟悉大學學習的方式加上還保留著高中學習的狀態,使他們主要把時間用在學習上,不允許自己落下。
大學生調查報告論文通用2
一、調查結果總結
。ㄒ唬┘彝テ骄率杖
經調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學生占10%,1000—3000元占22%,3000—8000元占44%,8000元以上24%。
。ǘ┰缕骄M金額
月平均消費金額600元以下的占8%,600—800元占20%,800—1500元占48%,1500元以上占24%。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的月平均消費金額為500—1500元,每月消費金額超過1500元的只占13%,社會上一些輿論認為大學生代表著高消費,代表著奢侈浪費的看法是片面的。
。ㄈ┟吭碌纳钯M
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來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學生經過打工賺取生活費甚至學費。感覺生活費月月有余的學生占6%,感覺剛好夠花的占51.5%,感覺不夠花的占42.5%。可見接近一半的當代大學生用錢缺乏計劃性,缺乏理財本事。
。ㄋ模┫M方式
大學生在消費時選擇能省則省的占11.5%,有計劃消費的占6.5%,想花就花的占36%,選擇其他的占46%?梢娫S多大學生的消費方式比較隨意,缺乏計劃性,所以導致錢不夠花。
。ㄎ澹┟吭碌娘嬍抽_支
每月飲食開支在600元以下的學生占12%,600—800元占20%,800—1000元占38%,1000元以上占30%。每月飲食開支在600元以下意味著每一天的飲食開支僅有20元左右,在目前學校食堂價格條件下,這樣的學生基本上吃不到多少肉。而每月飲食開支在600元以上的學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幾乎天天買飲料喝。
(六)平常購買學習資料的錢
大學生每學期購買學習資料的錢,200元以下的占36%,200—300元占34%,300—600元占16%,600元以上占14%?梢姶髮W生平時買書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種資格證的學生外,一般不買教科書以外的書。
。ㄆ撸┟吭屡c戀愛相關的開支
在每月與戀愛相關的開支中,選擇單身的占50%,選擇100元以下占5%,100—300元占21%,300元以上占24%。由此可見談戀愛的學生,每月在戀愛方面要比其他學生平均多支出200元以上。
(八)當手中有余錢時最愿意選擇的消費項目
29.5%的大學生選擇吃喝,24%選擇旅游,17.5%選擇穿著打扮,16%選擇上網吧,7%選擇儲蓄,5%選擇買書,1%選擇其他。可見民以食為天,吃喝還是主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學生們也重視自我的穿著打扮,追求時尚成為部分學生的副業。外出觀光旅行,發展的勢頭強勁,大學生已經成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體。
二、數據分析
。ㄒ唬w現出來兩大思想趨勢
1、理性消費是主流。據了解,在購買商品時,大學生們首先研究的因素是價格和
質量。這是因為中國的大學生與國外的不一樣,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的資助,自我兼職掙錢的不多,這使我們每月可支配的錢是固定的,大約300—800元之間,家境較好的一般也不超過3000元,而這筆錢主要是用來支付飲食和日常生活用品開銷的。由于消費本事有限,大學生們在花錢時往往十分謹慎,力求“花得值”。
2、追求時尚和名牌仍是不老的話題。20歲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學學校的絕對多數,我們站在時代前沿,追新求異,敏銳地把握時尚,惟恐落后于潮流,這是我們的共同特點。
(二)反映出來的問題
1、儲蓄觀念淡薄,仍需培養和加強。無論貧困生還是非貧困生,對于自身的消費現狀,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是覺得剛剛好的,而剩下的同學則認為自身的消費現狀是偏高的,同學們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覺中花了錢的體驗,但大多數的同學都沒有切實地想過要如何去正視自身消費過高的問題以及想出應對措施。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用都超出了預計,僅有極少數的學生能夠在銀行帳號上擁有自我的一筆積蓄。大部分同學外出兼職,也只是為了給自我增加些零花錢,而不是為了存進銀行、作為儲蓄。由此可見,大學生還未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和成熟的消費觀。
2、消費差距拉大,出現兩極分化。在關于月平均消費一欄的調查中,有8%的同學在600元以下“勉強過得去”的生活線上堅持學業;有48%的同學在600—800元之間,有27%的同學在800—1500元之間,有13%的同學在1500元以上。可見,大學生的消費差距增大,兩極分化也比較分明,這在我國當前劇烈轉型的社會大背景下有必須的必然性。
3、戀愛費用支出過高。大學生剛開始戀愛為穩固戀情和討戀人歡心所付出的“戀愛費”比較高,這是大學生消費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談戀愛而每月的生活費入不敷出的大學生大有人在。
(三)問題出現的原因
當前大學生在消費上出現無計劃消費、消費結構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費、戀愛支出過度等問題,既與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也與家庭、學校教育缺乏正確引導不無關系。1、今日的大學學校是全方位與社會接觸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奢侈浪費等不良社會風氣隨時有可能侵襲我們,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學校教師和父母的正確引導,我們很容易構成心理趨同的傾向。2、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費的原則立場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對象。家庭在培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普遍對正確消費觀念的教育不足3、學校教育環境對學生消費觀念培養的'重要影響作用。由于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了解不夠全面和客觀以及課程設置等因素,消費觀的專題教育在思想品德修養課中沒有充分開展。另外,校風建設范疇中普遍缺少倡導大學生勤儉節儉生活消費觀的資料。
三、結論與提議
綜合以上分析,針對大學生在消費中產生的問題,我們提出的幾點提議:
。ㄒ唬┰鰪姫毩⒁庾R,培養和加強理財本事,F今的大學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那獨立理財本事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財不是簡單的四則運算,不是簡單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長期的理性基奠。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腦中有獨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獨立的行動和理性的思考。
。ǘ┛朔时惹榫w攀比心理的構成不可避免。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呢?我們應樹立適應時代潮流的、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逐漸確立正確的人生準則,給自
己理性的定位。在以寄生性消費為主的大學生中,培養獨立的理財本事、科學的價值觀應是當務之急。
。ㄈ嫵纱髮W生良好消費風氣良好校風是師德師風和學生學習、生活作風的有機組合。其中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是體現學生生活作風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費習慣得到培養和加強,就會對良好校風的塑造起促進作用,并構成校風—助學風的良性循環。所以,應當把大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設計有關大學生健康消費理念的活動專題,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學生良好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促進良好生活作風的構成,進而促進良好學風、校風的鞏固與發展。
。ㄋ模┳⒅豿x消費,養成健康習慣對于尚未有固定經濟來源的大學生而言,xx消費不但能彌補物質生活上的不足,還能讓大學生有更深的xx內涵和更豐富的xx生活。
大學生調查報告論文通用3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說:“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xx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倍覀兊恼{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边@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范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脫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xx,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xx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于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于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xx,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于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著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于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采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干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說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干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系,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著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于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了解,當外出制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后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于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干凈,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凈但最終沒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別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盡量逃避。對于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xx”,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凈。另外,對于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復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了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于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20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大學生調查報告論文通用4
他們是如何點綴和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的?學習?工作?逛街?上網?……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營造一個活躍、向上、豐富的文化氣氛,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然而,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學生面臨著來自校園內外的多重壓力,課業負擔繁重。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學課余時間,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技能,增長知識,修養身心,使自己的綜合素質有所提高,圓滿的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近日,針對大學生課余時間活動這個話題。了解我校同學的課余活動狀況,我展開了對我校大一大二各專業的200名學生的調查(其中大一:110人,大二:90人)這次調查,我采取了任意抽樣問卷調查,主要調查了大學生課余活動的內容,F在,結合一項專項調查結果,對我校學生課余活動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一、課余活動內容取向概況
根據一項專項調查,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在參加課余活動方面存在內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給出課余活動的12個選項之后,大學生作出了如下的選擇。
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課余活動取向表現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點!罢n余學習”、“聊天、社交”、“閱讀課外書刊報紙”、“體育鍛煉”和“上網玩游戲”五項是大學課余時間參加的主要活動。而我校學生課余活動取向是以“課余學習”、“聊天、社交”、“體育鍛煉”為主要活動。由于大學學習方式和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加之大學生活更加開放和豐富多彩,使得大學生的課余活動不再是傳統的“三點一線”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取向。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的調查結論相比,“聊天、社交”成為大學生課余活動取向的第二位。我校學生也普遍承認用在這方面的時間不少。這表明,大學生已經意識到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對社會性價值觀的認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學課余生活取
向表現出年級和性別差異
各年級大學生由于心理發展水平、對大學生的適應性以及學習任務不同,在課余活動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專項調查表明,大學生課余活動取向的年級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各活動項目加權選擇率的排序不同,“課余學習”被二、三年級學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級學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級學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級學生那里卻退居第三位;二是年級主導取向有差異,二、三年級的主導取向為“課業學習”,一年級的主導取向卻是“聊天、社交”;三是各年級對“課業學習”、“聊天、社交”、“上網、打游戲”、“校系活動和工作”、“勤工助學”等五項的取向有明顯的差異。而我校大一大二學生課余活動的主導取向普遍是“課業學習”,其次為“娛樂社交”。這反映了我校的學習氣氛還是不錯的。在與大一新生交談中,我發現他們大部分對大學生活充滿熱情,積極參與各種社團、交際活動。在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緊緊抓住學習不放。反而大二學生經歷了一年的大學生活后,感覺到那種當初洶涌澎湃的熱情有所減弱。但許多學生稱會更加抓緊學生稱會更加抓緊學習,同時也會積極參與一些有利于培養能力又有意義的校內外活動。
從整體看,我校大一大二學生在課余時間還是十分重視學習,特別是大一新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于我校剛剛入學的新生們,不熟悉大學學習的方式加上還保留著高中學習的狀態,使他們主要把時間用在學習上,不允許自己落下。
大學生調查報告論文通用5
協步入大學,我們都不再是中學里衣食住行全部都由父母來承擔的孩子,離開了家庭,應對一個人的生活,就要學著照顧自我。此刻社會的提高是無法預計和形容的,我們作為新一代的期望,同時也背著多重的身份站立在這個社會中,其一就是消費者。在大學里,我們的消費觀念的塑造和培養對我們今后在價值觀、世界觀的構成和定位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關注我們大學生的消費狀況,洞察我們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特征,及時培養在消費上正確的觀念和方法,成為了當代各界人士相當關注的話題。
按時所以,此次特地做了以“大學生消費觀調查”為主題的采訪調查對象是我校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的在校大學生,我們主要以隨機采訪的方式記錄了我校大學生的生活消費實際情景,并整理分析成文。
采訪問題設置
1、每月生活費為多少
2、主要消費項目有哪些
3、生活費的主要來源途徑
4、是否使用網絡平臺貸款,如花唄,借唄等惆悵長岑長惆悵長岑長惆悵
5、平時有沒有理財的習慣?
6、對購買奢侈品的看法
主要觀點
一、理性消費是主流
在我們的周圍,有著來自不一樣地方的有著不一樣家境的同學,這在必須程度上也體現出我校學生基本具有較為理性的消費觀。在普通人群中,價格、質量、潮流是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講求實際、理性消費仍是當前大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從我們的問題設置中能夠看出,在購買商品時,大學生們首先研究的因素是價格和質量。這是因為中國的大學生與國外的不一樣,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的資助,自我兼職掙錢的不多,這使我們每月可支配的錢是固定的,大約在300—800元之間,家境較好的一般也不超過20__元,而這筆錢主要是用來支付飲食和日常生活用品開銷的。由于消費本事有限,大多數的大學生們在花錢時往往還是十分謹慎,力求“花得值”,我們會盡量搜索那些價廉物美的商品。這種。種的現象表示,當代大學生的消費狀況整體呈理性趨勢發展。
二、攀比心理著實存在
采訪中我們發現有不少同學都開通了花唄等網上貸款服務,而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攀比現象著實存在在我們大學生的消費觀念當中,個別者還較為嚴重。
在采訪中,一些同學指出,為了擁有一雙名牌鞋或者換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機,或者買上一部電腦、相機等,有的同學情愿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我的其他必要開支。而有的同學明明明白自我的金錢并不寬裕的時候,當自我是一個人的時候,會很注意自我的花銷,盡量節儉,可適當與同學朋友在一齊消費的時候就表現的很不一樣,出現了“大手大腳”、“浪費”、甚至是“奢侈”的現象。這些現象都能夠反映出一些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構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其實人存在適度的攀比心理是十分正常的一個現象,沒有比較,沒有發現,又怎樣會有提高呢?墒,所有的事物都需要有個度,超過了這個適宜的度,往往就會出現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就如我們今日所看到的各種例子,在他不合理性質的基礎上,往往會給我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或者心理行為帶來不良的影響,甚者還會影響深遠,波及一生。
三、消費分化兩極端嚴重
在同一個團體之中,不一樣同學的每月的生活費不盡相同,但大體維持在較為合理的范圍內,可是最低和最高的兩種消費中能夠看出,此刻的消費分化兩極端還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我想,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此刻經濟體制和我們國家的居民收入現狀整體呈“貧富差距大”的局面不無關系,大學生此刻的經濟來源大多還是由父母供給,每個人的消費狀況大多都會結合自我家中情景進行適度消費,源于家庭本身就有較大的差距,隨之而來的,大學生消費整體呈兩極分化嚴重的現象也不無道理。
四、儲蓄觀念淡薄
大多數大學生在此次調查當中反映,當月的消費狀況并不是很清楚,只是平時花該花的錢,做該做的消費,而整體共消費多少錢財,心中并無概念,同時,進行消費后記賬的同學更少,而大多數同學每次到去取錢的時候才發現錢已經不多甚至透支,而每到這種時候,就只能向家人、朋友、同學求救。在應對如何處理金錢或者生活費的時候,很少有周全合理的計劃安排?梢,大學生的儲蓄觀念仍處淡薄狀態,有待加強。
五、學生消費觀需引導
大多數家長在給孩子寄送生活的時候,會采取兩種方法,一個是每月寄送定額生活費,限制孩子的花銷,一個是把錢交給孩子任其支配,待不夠用的時候再寄送。從這些現象中我們能夠發現家長對孩子的消費還是缺乏引導的,究其原因,能夠歸結到教育方法和體制上,父母不是限制孩子或者放縱孩子花錢消費,而是,父母在批評或者教導孩子的時候沒有發現引導的重要性,要試著讓孩子能夠主動的進行合理消費,結合自我的實際情景,培養正確的消費觀。甚者,農村里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在大學里受委屈,會砸血本會孩子購置物品,完全超出了本事范圍之外,而城市里的家長也會放縱孩子的消費,可見,家長間也存在不一樣程度的攀比心理,而正是這些種。種,造成了對大學生構成正確消費觀的障礙。
我們的提議:
1、調查大學生的消費心理
職協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棟梁,引導大學生繼續堅持正確健康、勤儉節儉的消費觀念,反對奢侈浪費、盲目攀比、過高消費等不良消費風氣,加強大學生健康的消費觀念的培養與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期望教師在思想理論教學中,使用調查研究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科學方法,使理論教學真正擺脫空洞無物的說教。我們認為今后教師應當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消費狀況的關注,注重研究我們的消費心理與行為,從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忙我們養成健康消費心理,構成正確的消費觀。
2、培養大學生的理財本事
所謂理財,它是指一個人在財務方面的處理本事,即對錢財的理性認識與運用。為此,專家提出了“財商”的說法,財商的概念是與智商、情商并列的現代社會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質,也是現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話題。能夠這樣理解,智商反映人作為一般生物的生存本事,情商反映人作為社會生物的生存本事,財商反映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里的生存本事。財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資料:其一,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本事;其二,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本事。我們提議教師圍繞這兩方面的資料,在“兩課”教學活動中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以到達教育目的。
3、注重校風對消費的提倡
職協良好校風是師德師風和學生學習、生活作風的有機組合。其中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是體現學生生活作風的重要方面。環境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學生生活在一個質樸、節儉、善修的環境當中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的作出良好的行為,所以,學校要在這一方面有所提倡和側重,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發生之后,一切就會變得容易多了。在大學生實實在在存在的若干不良現象中進行深入的工作,如如何克服在消費上出現無計劃消費、消費結構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費、戀愛支出過度等問題,都是校方應當關注的方面。
大學生調查報告論文通用6
一、引入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中國有不少中國企業家把慈善捐贈與擴大其企業品牌的知名度相聯系,結果變成變相廣告。從法律上講,這是違法,既節約廣告費,又變相逃稅,是侵犯納稅人的權益。企業捐贈一經冠名,就是商業行為而不是公益行為。
從長遠的歷史來看,中國的慈善理念和慈善事業源遠流長,并不一定是基督教傳統所專有,而且民間社團也曾經相當發達。就現代意義的公益事業而言,民國時期已經達到相當規模,并出現了不少知名的慈善家和企業家,他們所作所為也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扶貧濟困而屬于“授人以漁”性質,有些還有推動社會改良的作用。這一傳統因社會大變動和意識形態的原因而中斷,重新發展起來距今只有20年,成績可觀,并達到一定程度的朝野共識,說明社會的客觀需要是最大的動力。
那么作為當今社會的新生血液——大學生對社會公益事業又是如何態度?他們對社會的公益慈善又是如何評價?以及看到近幾年來社會給與公益慈善的負面新聞又作何感想?為此我們對全國在校大學生展開對其公益態度的調查,下面進行調查分析,總結自己的見解。
二、調查概況
1、調查時間:20xx年10月7日——20xx年11月9日
2、調查對象:全國各高校大學生。由于他們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而且他們大多數是屬于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的群體,因此從他們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態度上分析,選取他們作為調查對象,可以客觀的反映社會公益事業的概況。
3、調查內容: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現在大學生的公益素質現狀和大學生對現在社會的公益事業的評價和看法。其中大學生公益素質現狀部分主要調查的是大學生的公益認知、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公益能力以及公益行為等五個方面;其次在了解了大學生基本的公益素質和基本的公益態度的前提下,從社會公益現狀出發,了解大學生對公益事業的看法,搜集大學生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這部分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對社會給與公益事業負面新聞的評價;二是大學生認為為了使公益事業能更好地發展,社會成員以及相關部門應采取怎樣的措施。
4、調查方式:調查采用單獨測驗的方法在網上對大學生發放問卷,對調查獲得的數據在計算機上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從回收的44份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從表一中可以看出只有11、36%的人很關注,很支持現在社會各種類型的公益活動,75%的人只是偶爾了解,抱著支持的態度去關注公益活動,但是卻有。64%的人只是支持卻不去關注這類消息。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公益事業的關注度很低,這會導致作為公益行為主體之一的他們很少參與其中,只是作為旁觀者的角度支持著這項事業。
由圖可以看出有81、02%的人參加過一到五次的公益活動,只有有。64%的參加過五次以上,但還有有少數的人從未參加過公益活動。表3的數據表明大學生參加的活動形式主要是環境保護,志愿者、社區服務以及助殘活動。以上數據證明了大多數大學生對公益活動有一定認知的,基本懂得如何參加公益活動。
國內學者認為公益活動是指幫助有困難的社會群體并對社會發展有促進作用的社會公共福利事業活動。大學生是重要公益行為主體之一,他們了解相關的法律政策,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怎么做,這對于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大學生調查報告論文通用7
一、調查背景與目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性別的認知幾近邊緣化,對于男女兩性在社會中的關系、地位和責任的認識都產生了改變。性別這一概念分成兩類,一類稱為生理性別,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生理屬性,另一類稱為社會性別,它反映了性別的社會屬性。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女權主義者首先使用gender這一概念以區別于sex以來,社會性別經歷了其概念化和理論化的過程,并逐步得到學術界認同,成為一種研究領域和分析視角。本調查旨在基于社會性別,考察當代大學生性別觀現狀,為高校性別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二、調查范圍與方法
調查范圍限于網絡上的全國大學生,調查方法為網絡問卷調查法。
三、調查內容
1、基本信息:性別、年級、專業、家鄉、戶口性質、是否為獨生子女、家庭經濟來源。
2、專業信息:性別意愿、子女隨母姓意愿、是否了解社會性別的概念、婦女地位與男性地位的高低、影響女性發展的因素、對男女平等的態度、改善女性待遇和促進男女平等的措施等。
四、調查結果分析
1、調研群體基本情況在被調查大學生群體中,男性占41%,女性占59%.91%的人為大三學生,9%的人為大二學生。其中,經管類學生占53.01%,理工類16.87%,文史類10%,藝術類6.02%,醫學類8.43%,其余為小類專業。就學生家鄉所在地看,37.35%的人來源于湖北,55.42%的人來源于浙江,2%的人來源于江蘇,剩下的是少許其余省份的人。
按戶口性質來看,73.49%的學生是農業戶口,剩下26.51%的學生是非農業戶口。按獨生子女的角度來看,39.76%是獨生子女,60.24%不是獨生子女。按家庭經濟來源看,77.11%的學生家庭經濟來源由父母雙方共同承擔,16.87%由父親承擔,6.02%由母親承擔。從被調研大學生基本情況看來,除了調研年級和家鄉所在地信息比較集中外,其他信息比例分布都較為均勻些。
2、性別意愿
根據調查結果,85.29%的男性仍希望自己是男性,而只有28.57%的女性希望自己是女性。從另一個角度看,只有2.94%的男性希望自己是女性,而40.82%的女性希望自己是男性,其余30.61%的女性和11.76%的男性認為自己是男是女無所謂?梢娤啾饶行源髮W生而言女性大學生對于自己的性別是不滿意的,無論是希望變成男性還是無所謂,她們都沒有對自己的性別表示正面肯定。在進一步研究時可探討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
3、對“社會性別”概念的了解程度
調查結果顯示,42.86%的人對社會性別有些了解,36.9%的人不了解,在了解概念的大學生中13.1%了解一些,非常了解的只占7.14%。社會性別的概念其實并不復雜,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高校在開展性別教育工作時并沒有到位,在基礎概念的傳播工作上還是要加強。
4、子女隨母姓的意愿
在被調查大學生中,35.29%的男性表示不愿意讓自己的子女隨母姓,58%的女性表示愿意,其余的是無所謂和說不清。這說明大部分男大學生性別觀上的傳統觀念仍存在,而大部分女大學生是不認同隨父姓的傳統觀念。這從她們潛意識中體現出對于男女不平等的反抗,是種女性主義的體現。
5、對婦女地位的態度和男女平等的態度
從調研結果中可以看出,女性中44%認為現今社會男女地位差不多,46%認為婦女地位較低;男性中50%認為男女地位差不多,而23%認為婦女地位較低。在對男女平等的態度問題上,78%的女性和82%的男性認為男女平等是進步的,應該實現。而換個角度看,57.58%的獨生子女認為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與男性差不多,40.82%的非獨生子女認為婦女社會地位與男性持平。
這組數據說明,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認為當今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不高于男性,而女性和男性中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實現男女平等。另外獨生子女中認為男女性別地位平等的人的比重高于非獨生子女,這可能與其家庭教育因素和心理成長因素有關,在以后的研究中可深入分析。
6、影響女性發展的因素
按照題目分值,影響因素很重要為2分,重要為1分,一般為0分,不重要為—1分。各個影響女性發展的因素中,傳統觀念以均分1、07排名第一,處于重要和很重要之間,排名第二的是制度性的性別不平等,位于一般和重要之間,其余因素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女性自身問題、法律政策缺乏、經濟不發達。
而在歐美心理學家的分析中,女性自身獨有的心理特點在影響女性發展因素中占主導地位,如過分的優越感、愛情取代事業、同性嫉妒心理等?梢,由于地域文化差異,傳統觀念在我國替代了女性自身因素,成為影響其發展的主導因素。
7、對一系列觀點的態度
根據題目設置,非常同意為2分,比較同意為1分,不太同意為—1分,很不同意為—2分。均分排名前二的觀點分別為女性應該按照自身需求尋求多元發展、男女應享有同等就業權,它們均位于比較同意和非常同意之間;而均分排名最后1名的為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男女就是男女平等,位于不太同意和比較同意之間。這組數據說明在大學生心目中,女性自主發展意識對其成長發展更能起到作用,法規制度的約束作用在其次。
8、改善婦女待遇和促進男女平等的措施
據調查結果顯示,為改善婦女待遇,79.76%的人認為政府應敕令取消各單位針對婦女的各種歧視性規定,78.57%的人認為政府應重視建立與完善女性的社會保障制度,61.9%的人認為政府應實現男女同工同酬。同時,在促進男女平等的最佳措施選項中,32.14的人認為應靠女性自身的維權意識和維權行動,29.76%的人認為應靠制定完善的法規和政策,28.57%的人認為應靠政府部門加強執法,監督中介機構、服務部門和用人單位等相關組織。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大學生認為為改善婦女待遇,政府部門應加強法治管理。而靠女性自身維權意識和行動成了促進男女平等的最佳措施。
五、對策和建議
1、社會性別是后天形成的,高校應開設性別教育課堂,開展各類關于社會性別、性別角色等知識的講座,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讓學生悅納自己、欣賞異性,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2、政府應該將一部分教育資金撥款給社區,定性定量開展性別教育普及工作,讓每個家長意識到孩子的性別教育要從早開始。因為大學生已是成年人,已形成較為成熟的性別觀,要引導他們往好的方向發展有一定難度,所以進行性別教育要從小抓起。
3、以婦女發展規劃為依據,將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納入校規校紀等高校政策領域。
4、建立高校性別研究委員會,讓政府與高校的基層研究人員建立聯系,形成良好的監控——研究——反饋——管理——監控循環機制,促進大學生與性別研究人員的良性互動。
5、聯合社會力量,建立性別心理健康網站,實時發布動態消息,為大學生提供性別心理保健的最新知識,并免費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6、加強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性別意識培訓,提高其表現平等性別關系的能力。高校教育工作者作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不僅在學術上起到指導作用,還在人格和性別意識上對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對其進行性別意識培訓,塑造鮮明的社會性別引導形象,對大學生形成健康的性別觀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六、不足之處
本次調查由于時間有限,調研大學生對象主要來自于湖北和浙江地區,全國其他地區的數據較少,代表性較差。另外,網絡調查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難以考量,所以還有待進一步地提高。
【大學生調查報告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論文03-19
教育調查報告論文05-14
事故的調查報告論文10-25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論文12-19
畢業論文的調查報告11-24
畢業論文調查報告06-23
大學生論文致謝10-01
大學生論文致謝03-13
大學生學習論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