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甘孜藏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特色之路調研報告
一、調研背景
(一)建設的內涵
新農村建設理解關鍵的是在“新”字上,重點在“建”字上把握。黨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是在一種新的背景、新的理念,提出新的目標情況下解決“三農”問題的,過去也有“三農”問題,現在也有“三農”問題,現在的“三農”問題是在統籌城鄉發展的背景下提出的。第二是新理念。按照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按照可持續發展,來解決新農村,不是單打一。第三是新目標。新農村建設有一個目標,目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定量目標。比如說對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組織建設、村容村貌都有一些定性的目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農村經濟產業化、農村建設新型化、人居環境優美化、公共服務社會化、農民教育組織化、穩定機制長效化、村務管理民主化、鄉風民俗文明化為標準,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經濟建設,增加收入。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前提。即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大農村科技普及和推廣,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同時落實國家農村經濟政策,加大對農村的扶貧力度,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二是推進政治建設,擴大基層民主。這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要求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實行村務公開,接受廣大群眾監督,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調動廣大村民參與村事務管理的積極性,引導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主動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三是加強文化建設,培育農民,提高素質。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先進文化,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四是落實法制建設,提高法律認知。做好法律宣傳工作,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同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把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農民權利的相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五是推進社會建設,完善社會保障。要求加大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民的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愿望。
六是重視環境建設,創造良好農村環境。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包括土地治理與利用、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村莊綠化等,使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實現村容整潔,改善人居環境,推動人與環境和諧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設的背景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西部的一個地級的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州府駐康定市。甘孜州是我國的第二大藏區,也是康巴的核心區。同時,又是連接內地與西藏的重要橋梁和紐帶,處于“穩藏必先安康”的戰略前沿。近年來由于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推動,甘孜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改善民生為根本,以建設新型村落為核心,以公共服務為先導,以設施配套為基礎,以民主管理為保障,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注重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民俗文化傳統。緊緊圍繞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按照“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全面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五大行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科學規劃布局現代農牧村新形態,發展特色產業,完善村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村鎮體系。通過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讓廣大農牧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但是由于歷史以及當地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的限制,甘孜的新農村建設存在諸多問題,我們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感受了甘孜地區新農村建設,較為深刻地理解了政府和國家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做出的努力。
二、建設前的概況
甘孜藏族自治州從1950年建州至今的60多年來,其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過順利也有過挫折。1978年以前,甘孜州對國民經濟的計劃管理基本上堅持“統一計劃,分級管理”的原則,實行直接計劃、指導計劃兩種形式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整個20世紀80年代,在實施東部沿海開放戰略過程中,甘孜州和其他西部地區一樣主要是服從沿海地區先富起來這一大局,以提供能源、礦產等資源性產品為其主要任務。自20世紀90年代起,在形成全方位對灣開放大格局的過程中,甘孜州也和其他西部地區一樣,加快了改革、開放和發展步伐,長期嚴重滯后的基礎設施在國家的支持下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其發展的主導思想還是放在如何適應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超前發展的需求上。進入新世紀,使甘孜州加快經濟發展、縮小與其它地區差距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甘孜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三、建設現狀
(一)建設的實踐(政策)
1、努力保持經濟較快增長。始終把加強經濟運行管理放在重要位置,深入研究事關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2、項目投資工作再上臺階。多次赴京到省專題匯報,獲得國家和省上更多支持;減少審批環節,精簡申報材料,縮短審批時限;全面清理已下達計劃尚未開工的項目;積極探索建立項目監管長效機制。
3、積極參與優勢產業培育。助推旅游優先發展,加快生態能源步伐。
4、全面深化改革與開放合作。起草系列推進改革工作的文件,積極推進全州改革工作。
5、全力破解基礎設施瓶頸?焖偻七M交通建設,進一步加快電網建設,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設施。
6、扎實推進民計民生改善。積極做好災后重建,加大民生改善投入,加強市場物價監管,強化糧食調控管理。
7、不斷壯大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抓思想教育,擴大黨組織號召力;抓制度落實,提升黨建工作推動力;抓服務基層,增強黨組織創造力。
8、強化項目投資支撐作用。把項目作為投資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加強匯報銜接,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省計劃盤子。
9、促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堅持優先、有序、加快的產業發展思路,加強特色資源開發,優化產業區域布局,促進產業聯動發展。
(二)建設的成效
1950 | 2005 | 2013 | |
地區生產總值 | 0.34億元 | 201.22億元 | |
人均GDP | 67 | 5000 | 17809 |
財政收入 | 22萬 | 22.12億元 | |
產業結構比 | 81.8:7.3:4.9 | ||
固定資產投資 | 444萬元 | 406.93萬元 |
與2005年相比,至2015年中等專業學校數目由6所減少到3所,教職工人數由295人減少到291人,學生人數由2584人增加到6204人。普通中學數目由45所增加到51所,教職工人數由2613人增加到3352人,學生人數由34612人增加到45049人。然而在職業中學方面,學校數目未變,教職工人數由56人增加到110人,學生人數卻從3624人減少到1211人。究其原因,許多學生更愿意選擇普通中學,參加高考,進而進入大學,而不是進入職業中學學習技術后參加工作。這表明甘孜地區的學生素養有了很大提升。
至2015年,甘孜地區的小學學校數目由803所減少到465所,教職工人數由5476人增加到7457人,學生人數由101748人減少到97063人。大學數目仍為一所,教職工人數由468人減少到342,本科與專科學生人數增加到8633人,預科生454人。幼兒園由363所增加到369所,教職工人數由918人增加到1230人,學生人數由19011人增加到25644人。
由以上數據可見,甘孜地區學生和教職工人數在不斷增加,而教職工人數的增長趨勢卻低于學生人數的增長趨勢,所以甘孜地區的教職工缺口還比較大。
至2016年,衛生機構已增加到2725所,醫院41所、疾控中心19個、衛生監督機構19個、婦幼保健院19個、鄉鎮衛生院334個、急救中心1個、采供血機構3個、社區服務機構2個、醫學在職培訓機構2所、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17個、診所醫務室139個、村衛生站(室)2129個,衛生人員總人數9064人、床位達4918張。
草原保護與建設得到加強。組織實施草原生態補獎、退牧還草、草地鼠蟲害綜合治理等草地生態建設工程,草原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持續惡化局面得到緩解,全州草地植被蓋度平均提高5%,全州草原植被蓋度達到75%。進一步強化草原生態法制化進程,出臺《甘孜州草原管理條例》,天然草原保護、建設和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科學化的軌道。特色畜禽養殖較快發展。按照全州“2423”的農牧業發展思路,圍繞“牦牛、藏羊、藏豬、藏雞”特色畜禽品種,進一步強化優勢品種提純扶壯和產業基地建設,全州特色畜禽養殖得到較快發展,大渡河和金沙江河谷地帶,藏羊、藏豬、藏雞產業基地帶已初具規模,群眾養殖的積極性高漲,養殖收入不斷提高。畜牧產業化進程持續加快。按照“企業 合作社 養殖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和 “飛機” “互聯網 ”發展路徑,目前全州建設養殖專業合作社168個、家庭農場110戶,注冊資金總額4985萬元,入社成員4781戶,從業人員2萬余人,擁有畜產品加工企業14家,年生產和加工各類畜產品2000余噸。目前我州生產各種肉、奶、蛋等生態畜牧業產品類別達20余個,創建有圣潔甘孜、青藏谷地、甲居藏寨、張大哥李大姐、康巴情人、達折諸等10余種品牌,產品遠銷日本、韓國和歐美市場。
新村示范片建設成效顯著。甘孜州雅江縣在八角樓鄉、呷拉鄉、河口鎮兩鄉一鎮的9個村進行了新村示范片建設?偼顿Y為335.1萬元(其中縣財政補助175.9萬元、群眾自籌159.2萬元),重點發展特色產業和牧民圈舍改建工作。目前,在新村示范片已建成蔬菜小棚32個,完成圈舍改造21戶,推廣玉米規范化栽培1500畝、種植甜櫻桃600株、建露地蔬菜基地500畝、完成5戶木耳示范種植。
四、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1、經濟結構不合理
除部分旅游業外,甘孜大部分地區依舊是從事農業,畜牧業,過度依賴資源的開發和政府的支持,幾乎沒有自己的本地企業,鄉鎮企業缺乏。
2、區域位置劣勢明顯
甘孜州地處山區,道路交通發展不夠完善,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外部交流。
3、城市化水平低
由于受地形的限制,甘孜大部分地區建設用地緊張,城市化發展受到限制,城市規模也就相對較小,城市基礎設施與服務水平發展也就不夠完善。
4、物價水平相對較高
地處偏遠地區,貨物運輸不流暢且土壤貧瘠,加之旅游業的發展,物價水平相對較高。
5、居民收入不均衡
城市及其周邊村落居民收入較高,而位于偏遠地區的居民主要還是以傳統的耕地或是畜牧來獲得收入,收入較低。
6、社會服務不夠完善
鄉村內只有私人診所,村民只能選擇診所或是到鎮上看病,路途遠看病難。大部分地區無路燈,夜間不方便。公共廁所等公共設施較少。
7、教育水平落后且發展不均衡
村上無幼兒園,上學只能去鎮上或是更遠的地方。發展較好的地方教育設施完善,甚至優于川內一些地區。
8、人才資源短缺
教育機構、政府機構和企業缺乏創新型、技術型人才。
(二)出現問題的原因及分析
1、經濟結構不合理
甘孜位于山地及高原地區,多山林和草原,當地農民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由于技術和人才的限制,當地的工業技術較為落后,因此依賴于政府的支持,缺少創新型技術。
2、區域位置劣勢明顯
甘孜位于四川西部地區,海拔高,多高山且陡峭。進出甘孜的線路單一,在暴雨季節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因而道路經常受阻。這對甘孜的旅游業,以及內外運輸物資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3、城市化水平低
甘孜州由于地勢不便,經濟發展與其他地方相比較為落后,經濟結構以農業、畜牧業、旅游業為主,經濟發展形式較為單一。而且當地農村對房屋建設有條件限制,城市化水平較落后。
4、物價水平較高
當地靠近旅游景區,外來的游客多,物價較高。且當地的海拔高,土壤貧瘠,蔬菜種植困難,許多新鮮蔬菜需要從外面運進來,導致蔬菜成本增加,物價上漲。
5、居民收入不均衡
城鄉差距比較大,城市及周邊地區居民主要以打工和做生意為收入來源,信息較為暢通,就業率比較高,且有政府扶持,幫助改造建設。農村地區仍然以傳統農業、牧業為生,交通不便,收入來源單一。
6、社會服務不夠完善
鄉村地區缺乏政府扶持和建設資金,只有公共澡堂,看病就醫也只能到鎮上,路途較遠。缺乏資金來修建公共服務設施,且因為生活各方面條件較差,交通不便,學歷高、經驗足的醫生也不愿到當地工作。
7、教育水平落后且發展不均衡
鄉村地區無幼兒園,鎮上有部分初中、高中,但高等教育缺乏。師資力量參差不齊,教師基本是本地人。因為政府的資金扶持,學校教學硬件設施比較完善,但因為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師資力量仍然缺乏。
8、人才資源短缺
地理位置偏遠、經濟較落后、經濟結構單一,在州內人均收入不高,且存在一些民族的問題,大部分知識型、技術型人才不愿意到甘孜地區工作,人才資源短缺。
五、政策建議
(一)新的背景和要求
1、經濟新常態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將經濟新常態與甘孜地區發展實際相結合,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主動適應新常態,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既要看到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新機遇,更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的一些趨勢性變化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第二,創造新優勢,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促進大眾創業、大眾創新,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
第三,必須要向質量要效益,要用質量提升來對沖速度放緩。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和發展模式的創新,只有與時俱進,把質量提升作為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工作,努力朝向質量要資源、以質量作動力、靠質量求發展的方向轉變,才能為經濟發展構筑起新的競爭優勢。提高產品質量,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供給側改革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申請專項建設基金,探索并推廣ppp建設模式,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激發民間資本活力。落實項目責任機制和推進機制,發揮擴大有效投資在補短板、調結構、惠民生中的關鍵作用。
加快技術改造創新。加大對具有明顯優勢的產業技術改造和創新的支持力度以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大力支持創新創業,鼓勵各類創新創業孵化器建設并給予資金支持。
推動企業提品質創品牌。開展州政府質量管理獎評獎活動和企業首席質量官培訓,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力。全面實施“圣潔甘孜”區域公用農產品品牌戰略,落實品牌建設獎勵政策。擴大本土產品市場占有率,打擊侵權違法犯罪行為,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支持企業拓展市場。加強企業幫扶指導協調解決企業存在的問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做好計劃外電量銜接協調和爭取,爭取多發電、發好電;開展休閑農業信息及電子商務活動,擴大我州休閑農業知名度和影響力。
大力推進農牧業轉型升級。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薦藥材電子商務和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加快財政支農資金形成資產股權量化改革。實行禁牧封育,發展農田水利建設。
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啟動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創建,完善配套服務。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降低企業成本。
支持盤活土地資產。完善土地資產盤活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
推進房地產健康發展。鼓勵征地拆遷還房以購代建。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應不同群體需求的購房金融產品。
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豐富完善流動資金貸款產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強財政金融互動,引導帶動金融資本對實體經濟投入。
降低稅負成本。落實“營改增”全面擴圍等結構性減稅政策,落實困難企業依法依規享受稅收“減、免、緩”政策和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
降低電力要素成本。推進售電側改革,落實工商業電價政策,實施煤電價格聯動機制,降低企業用電成本。
降低企業用工成本。保證養老保險制度平穩運行,確保養老保險費應收盡收。
降低物流運輸成本。對道路運輸企業收取的事故車輛拖車費、機場近營性收費等進行清理規范。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規范涉企收費行為,建立整頓規范市場秩序的長效工作機制。
營造良好政務服務環境。強化服務意識,搭建“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全面落實“先照后證”改革措施,營造親清政商環境。
強化政策措施的實施保障。落實組織保障、資金保障和監督保障,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3、精準扶貧
樹立精準扶貧觀念。始終堅持用正確的政績觀指導扶貧工作,把精準扶貧的理念植根于各級扶貧干部的頭腦中。
確定精準扶貧區域。堅持瞄準貧困地區,確保連片扶貧資金投入到最困難的連片貧困地區、整村推進扶貧資金投入到最困難的“插花”貧困村。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把識別權交給基層群眾,讓同村老百姓按他們自己的“標準”識別誰是窮人,以保證貧困戶認定的透明公開、相對公平。
精準規劃扶貧項目。按照“因地制宜、查漏補缺、群眾決定、精準扶貧”的原則搞好扶貧規劃。
扶貧項目扶持要精準。努力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數;全面保障貧困農戶子女九年制義務教育,增加產業扶貧資金投入,促進貧困戶直接、快速增收。
扶貧項目實施要精準。一是加強群眾參與扶貧。二是加強扶貧項目公示。項目實施地進行事前、事中、事后公示公告,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扶貧項目監管要精準。每年組織監察、扶貧、財政部門協同開展扶貧項目資金專項檢查;對扶貧項目,盡可能將審計前置,做到先審計后報賬。
開展結對式扶貧。甘孜州建立了“1+N”、“N+1”的結對式扶貧機制。充分根據貧困戶和干部職工“雙情況”,實行1名干部職工結對幫扶多戶貧困戶或多名干部職工結對幫扶1戶貧困戶的做法,由幫扶干部職工按照“一戶一法、多戶一法”的扶貧工作法,深入分析貧困村和貧困戶致貧原因,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并堅持“菜單式”幫扶、“融合式”推進,做到幫扶對象不脫貧、幫扶工作不脫鉤。
開展干部認親式幫扶。甘孜州鼓勵州級和縣級干部認親貧困家庭孩子,根據貧困戶孩子和干部職工的情況,實行1名干部認親一個孩子,由幫扶干部按照貧困孩子自身的情況,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一定的幫助。
4、創新趨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創新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甘孜州未來的發展與創新密不可分。所以,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政府一切工作,讓創新在社會上蔚然成風。要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描繪出未來甘孜州創新發展的藍圖。
長期以來,科技界、產業界所講的創新大多是指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組織、新業態幾個方面。事實上,對于目前的甘孜而言,不僅是科學技術要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都要創新,在社會治理、政府治理、市場治理等方面也需要創新。除此之外,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甘孜州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指導性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更是薄弱。要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讓甘孜州發展的越來越好。
(二)比較研究
1、甘孜州經濟發展的資源優勢
(1)生物資源(甘孜州屬于青藏高原氣候,野生動物種類繁多,藥材種類豐富,林果資源豐富)
(2)農業資源(青稞酒系列產品豐富,淀粉粉絲質優價廉銷量,油菜籽產油豐富)
(3)礦產資源(地形復雜,礦產資源豐富,已經發現礦種數達60種以上,礦業產值占全州工業總產值近三分之二,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產業)
(4)旅游資源(自然資源呈現出鮮明的高原生態多元化,環境優美,立體化景觀特征,旅游資源具有優勢,對經濟發展具有推進作用)
2、甘孜州教育發展狀況
甘孜州經濟不發達,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給高校發展帶來一定困難,群眾收入低微,貧困面較大,高校無大中城市作依托,基礎教育又不發達,地處偏遠地區,教育觀念難以深入人心,生源不足,制約高校的發展,資金投入不足,市場機制不發達,融資渠道不寬,是資源甘孜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外流較多,人才穩定難,各方面條件較為艱苦,引進外聘教師無渠道。
省內比較(與阿壩州相比)
1、阿壩州經濟發展資源的優勢
(1)旅游資源(阿壩州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地形復雜,山河壯麗,風景優美)
(2)林木資源(林木種類繁多,數量巨大,推動了工業的發展)
(3)農牧業資源(形成了以山地蔬菜,特色水果,釀酒葡萄,高原馬鈴薯,中低溫食用菌,地道中藥材六大特色產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格局)
(4)水電資源(全州水電裝機達481萬千瓦,水電資源就地轉化率達39.5%)
2、阿壩州教育發展狀況
阿壩州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外流多,引進外聘教師無渠道,特別是農村學校,教育引進機制存在問題多,重行政能力測試,公共基礎知識,而忽略專業知識的考評,造成學生地子薄,成績差,造成農村學校生源不足,條件較好的家庭選擇把孩子送到成都綿陽等地區就學。
省外比較(與甘肅省相比)
1、甘肅省經濟發展資源的優勢
(1)牧業資源(甘肅擁有亞高山草甸草場4084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達3848萬畝,占草場面積的94.22%,載畜能力較好,耐牧性較強)
(2)林業資源(甘南州全州林業面積達92.13萬公頃,其中林地占48.33萬公頃,森林樹種繁多,木本植物達522種以上)
(3)礦產資源(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甘南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區域地處偏遠落后的劣勢)
(4)水電資源(地處長江黃河上游,擁有黃河,大夏河,白龍江等120多條干支河流,水電資源理論隱藏量約361萬kw,占全省的20.94%,可開發量為215萬kw)
(5)旅游資源(可供開發的旅游資源約7大類,33種,146處,自然景觀56處,占整個旅游資源的37.6%)
2、甘肅省教育發展狀況
甘肅省高等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大學入學率包括二專,目前僅為13%,但農村外聘教師渠道相對較寬,雖然農村義務教育水平近年來明顯提高,初中入學率達95.61%,但因環境偏僻,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嚴重限制了當地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政策建議及分析
1、重要性評價
對甘孜地區來說,旅游業發展在甘孜整體的發展中占了極大比重。甘孜州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提升農村的產業層次和水平,促進農牧業多種功能的實現,推動農村的全面發展,而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又為甘孜州包括鄉村旅游業在內的農村各類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實施迫切性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推進,各種問題和困難也逐漸顯現,諸如經濟結構不合理、區域位置劣勢明顯、城市化水平低、物價水平相對較高、居民收入不均衡、社會服務不夠完善、教育水平落后且發展不均衡、人才資源短缺等等。這些問題和困難的存在,是甘孜地區發展的障礙,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盡快實現人民富裕,就需要加快新農村建設。
【甘孜藏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特色之路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特色城市建設調研報告07-23
關于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11-06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范文「精選」03-25
某村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12-13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15篇04-11
關于市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04-07
2017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范文10-26
關于2015新農村街道建設的調研報告12-11
關于新農村建設工作調研報告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