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
現代農業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概念,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化農業,下面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范文(一)
衡水是傳統農業大市, 農業農村經濟在我市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我市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發展較快,但農業現代化仍較為滯后,如何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加速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四化同步”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為此,我科結合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完成了這篇調研報告。
一、衡水市自然地理和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總面積8815平方公里。全市屬黃河沖積平原,海拔15-30米,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明顯。年平均溫度12.6攝氏度,年均降水量524毫米,年平均日照2616.8小時,無霜期為200天左右。衡水市下轄11個縣市區、1個工業新區和衡水湖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全市總人口442.4萬,其中農業人口340.2萬。全市耕地面積85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15萬畝,占耕地面積83.4%。衡水市農業資源豐富,是傳統的農業大市,人均糧、棉占有量多年來一直位居全省第一,是河北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2012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892.5萬畝,總產量378.9萬噸。其中:夏糧183.3萬噸、秋糧195.6萬噸。棉花播種面積196.5萬畝,總產量15.1萬噸。油料播種面積44.6萬畝,總產量11.1萬噸。全年蔬菜播種面積達126.4萬畝,蔬菜產量438.1萬噸。瓜果播種面積19.5萬畝,產量77萬噸。全年肉類總產量38.5萬噸,全年禽蛋產量29.4萬噸,牛奶產量9.6萬噸;旧暇试鲩L態勢。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5%,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8.9%。
二、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
現代農業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概念,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化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是改造傳統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
三、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條件
近年來, 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始終堅持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全市農業綜合能力全面提升,經營效益明顯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為發展現代農業打下堅實基礎。2012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提高,糧食總量達到378.9萬噸,實現九連增;棉、油生產穩步發展;“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38.5萬噸、29.4萬噸、9.6萬噸,分別增長2.0%、0.1%和13.3%;農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純收入達到6167元,比上年增長15.2%。
(二)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逐步形成。畜牧業、蔬菜產業與糧食產業共同構成了全市農業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是到2012年全市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發展到8396個,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饒陽、武強、桃城、武邑的奶牛、肉牛,安平、深州、饒陽、景縣的瘦肉型豬基本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二是2012年設施蔬菜面積種植達到82.6萬畝,外銷占比達到72%,形成了桃城區、武邑、武強、饒陽、阜城西瓜、故城、冀州等一大批特色蔬菜生產基地。三是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提高到98%和73%,武強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及養元智匯、格林新大陸、順堯、匯源、東方綠樹、津龍、京安等產業化龍頭企業健康發展,農產品優質率、加工轉化率和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幅提高,經營體制機制不斷創新。近年來,我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創建特色產業為主體的農村經濟格局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健康發展,效果明顯,截止到2013年3月底,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999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3家,省級示范社46家,市級示范社100家,覆蓋了種、養、加、儲運、農機、中介等各行業和糧、棉、油、肉、蔬菜、禽蛋、奶(肉)牛、林果、毛皮等產業及所有特色鄉村,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重點龍頭企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目前,全市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分別達到了3家43家, 其中國家級重點企業新增1家,省級重點企業新增11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218家(2011-2013年度),2013至2015年度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申報和初評工作也已基本結束,從初評情況看,達標企業總量已超過300家。
(四)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旱作農業、以工代賑、鞏固退耕還林、衡水湖濕地保護等一大批強農惠農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村內街道硬化,農村客運基礎設施工程,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農村通信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生活條件。到2012年共建成農村五保供養機構43所,農村互助幸福院1039家,改造農村危房1.48萬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62.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得到保障,阜城縣、安平縣、桃城區、武邑縣實現整縣推進。
(五)農業科技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十一五”以來我市始終堅持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步伐。重點推廣良種良法配套、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生物防治等一批增產增收和標準化新技術,扎實開展多種方式的農民種養知識培訓,有效提高了農民科技素質。著眼京津市場,生產高質量、高標準、無藥殘、無公害的畜禽產品。
四、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因素
“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機遇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條件更加有利,機遇難得。
一是國家經濟環境繼續看好。國內經濟總體向好,并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在國家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將保持持續上漲態勢,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確保糧食供給穩定、儲備充足。
二是國家政策支持更加強化。“十二五”期間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在完善現代農業體系、強化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農業產業化和規;洜I水平、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農業資源和生態保護、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等方面制定各種扶持政策。
三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引領推動作用更加明顯。近幾年我市工業化快速發展,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了現代生產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鎮化的加速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為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時機。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擴大農產品消費需求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四是科學技術支撐作用進一步強化。隨著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加強、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產品質量檢測安全標準體系的建設,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得到大力發展、農技人員素質進一步提高、科技入戶率明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穩步提高。
五是我市區位優勢日益突出。衡水是京津冀都市圈中離北京、天津最近的城市之一,特有的區位優勢使我市成為京津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同時也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棉花生產基地。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深入推進,三省市的經濟合作更加密切,為我們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術、人才、資金、信息、市場等資源發展我市農業農村經濟提供了良好機遇。
五、制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初級階段,推進現代農業仍將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
(一) 環境資源約束加劇,保障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難度加大。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業生產對各種自然條件所帶來影響反應敏感。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災害頻發、病蟲害、疫害幾率增高問題給農業生產帶來極為不利影響,同時工業廢物的排放及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力降低,農產品產量質量同步下降等問題,而且我市水資源量匱乏,僅占全國人均的6.7%,且高耗水的糧食作物在我市農業種植結構中長期占較高比重,資源性缺水的矛盾將長期存在。
(二)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比較效益偏低的矛盾較為突出。自去年以來,國內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較大,致使不少農民遭受損失,與此同時,農業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斷上漲,使農民面臨著更多“高成本”風險,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價格上漲,用工費、柴油價格上漲,使種植成本提高,種糧比較收益依然偏低,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
(三)農業勞動力素質仍需進一步提高。隨著農業生產引進的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增加,由于農業勞動力素質偏低,農民技術準備不足導致的技術風險日益突顯。
(四)農戶生產組織化程度較低,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依然明顯。雖然隨著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年增加,但是農戶仍然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規模小、數量多、生產分散仍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之一,農民專業合作社仍存在規模小,管理方法不規范,作用發揮不大等問題。
六、發展現代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現代理念,推動思路創新
發展現代農業,要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不斷創新發展思路、組織形式和推進手段,現階段要特別注重以產業化、工業化思維和項目化手段推進全市現代農業發展。
產業化思維就是運用社會化大生產的理念,把農業作為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整個大產業鏈條中的一環,從產業之間內在聯系和要求出發,延長和拓展產業鏈,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工業化思維就是把工業管理理念、組織方式、營銷手段、科學技術引入農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推動農業企業化管理、規;a和集約化經營。
項目化手段就是以項目為載體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把農業投資經營活動按照投資項目方式進行運作,可以實現科學論證和合理組織,有效提高投資效益,同時也符合當前政策要求,有利于爭取國家支持。
(二)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1、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糧、棉、油是我市的傳統農業,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主要農產品產量成倍增長,全市糧、棉、油人均占有量已經位居全省、全國前列。當前,我市傳統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占地比重偏大和比較效益低。目前,全市糧棉油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高居90%左右,其中糧占70%左右;受價格、生產成本和經營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糧棉油的比較效益明顯低于蔬菜、果品和畜牧等其他產業。糧棉油占地比重偏大勢必擠壓其他產業發展空間,并影響到農民收入,從長遠看并不利于糧棉油產業的發展。改造提升糧棉油傳統產業一是通過增加投入、主攻單產等措施,在保持糧、棉、油總產量穩定增長、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適當降低其占地比重。二是優化糧棉油產業布局,適當向優勢區域集中。糧食生產要抓好糧食生產核心區和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區建設,實現集中連片開發,開展糧食穩產增產行動,建成一批噸糧縣。棉花生產逐步向冀州、故城和棗強優勢產區集中,重點抓好深州、饒陽和安平油料基地建設,形成一批規模產區。
2、大力發展特色主導產業。生豬、奶牛、肉牛、禽蛋、蔬菜、瓜果、園林水果是我市7個特色產業,我市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為特色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發展前景廣闊。加快特色產業發展,要科學合理確定特色主導產業數量、發展規模和空間布局。特色產業不在多而在專,不在面廣而在量大,要打破縣、鄉、村行政區域界線,按照經濟區劃配置資源,優化生產布局,推動“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發展,使特色農產品生產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向配套設施最完善、生產條件最好、發展潛力最大、優勢最明顯的區域集中,逐步形成專業化生產格局。對現有已經形成生產優勢的“點、片、線”要促其轉化升級,盡快聚點成片,集片成區,擴線成帶,完成數量擴張。在優勢產區完善道路、市場等配套設施建設,引導生產要素聚集,抓好特色產業示范區建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3、延伸農業產業鏈條,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是現代農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可以實現農產品遞延增值,還可直接帶動農業提質增效。農產品加工業在我市目前仍然是短板,特別是精深加工領域。根據全市農產品資源條件,應著力打造七條加工產業鏈:一是糧、油精深加工產業鏈。重點發展食品生產,積極開發食品、醫藥和化工等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肉類加工鏈條。大力發展肉類精深加工,重點是分割肉、冷卻肉、精肉和熟肉制品。三是棉花加工產業鏈。重點發展高支紗、高檔服裝面料、紡織品服裝等檔次高和出口創匯產品。四是果品深加工鏈條。開發生產果汁、果汁飲料等深加工產品。五是蔬菜加工產業鏈。重點開發凈菜、腌漬菜、脫水菜、速凍菜和蔬菜罐頭等。六是奶加工產業鏈。重點開發奶制品和高檔奶產品。七是林產品加工產業鏈。重點發展板材生產。
4、拓展農業產業功能,積極發展生態、觀光、休閑旅游新興農業。我市靠近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等大城市,交通便利,位置優越,又有衡水湖等旅游資源,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大有可為。要抓住游客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心理需求,以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特色種植園、生態養殖園、林果產業基地為依托,拓展休閑觀光新功能,開發旅游項目,發展各種形式的休閑、體驗、觀光農業,使農業功能從單純以生產功能為主向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多功能融合轉變。
(三)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創新
目前,全市農業仍然是以農戶為主的分散經營模式,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由此導致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這就需要不斷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
1、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要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圍繞支柱產業,加快發展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重點骨干龍頭企業,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二是加快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按照產業化經營思路,加快推進專業化、規;藴驶a基地建設,推進“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發展。三要進一步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形成“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共同體。
2、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要在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時,把工作著力點轉到制度完善、規范管理和提升經營服務能力上。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運作率,加強規范化管理,開展標準化生產,實施品牌化經營。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商標、申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礎上組建聯合社,提高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能力。
3、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增強農業公益性服務能力。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創新運行機制,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經營性市場化服務。培育壯大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提升農機作業、技術培訓、農資配送、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能力。
4、健全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生產和經營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
5、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示范區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重要抓手,是用產業化、工業化理念,以項目為手段抓農業的具體體現。一要堅持規劃先行,合理確定區域范圍、產業布局、功能分區和建設內容,要突出農產品加工園區規劃編制。二要把種養、加工、營銷、休閑觀光等產業進行功能分區,合理布局,形成一體化產業體系。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通過資金整和,對示范區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新技術、新品種開發引進、多功能拓展給予集中支持。
(四)促進農業科技進步
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對高效種養、節本增效、農業節水、植物保護、疫病防控、加工儲運、農機等實用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加強農機、農藝、信息化互相融合,提高適用性和有效性。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完善市、縣、鄉三級科技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增強服務功能。鼓勵農技人員下鄉開展科技創新,同時重點培訓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社領辦人等。
(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抓好引水農灌工程、節水工程建設和重點水利工程建設。著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建設,建成一批集中連片、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齊全、田間道路通暢、林網配套、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高標準農田。
(六)開展農業勞動力素質教育,加快培養新型農民
把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積極開展農民培訓,切實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撐。
(七)健全現代農業的投入機制
一是增加市、縣兩級財政投入。把改善農業基礎條件作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措施,保證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加大對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二是要抓住國家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機遇,千方百計多渠道爭取資金。三是拓寬農業投入來源渠道。進一步優化農村投資環境,在征地、用水、用電和貼息、補助、參股、擔保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和信貸資本更多地投向農業。四是加快農村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扶持農業信貸擔保組織發展,擴大農村擔保品范圍。加快發展農業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范文(二)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黨的xx大和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優質煙葉產業。做大做強“金三明”煙葉品牌。突出發展“翠碧一號”特色品種和生態型無公害煙葉,保持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筍竹苗木花卉油茶產業。以竹山集約經營為重點,竹子現代科技園為示范,提高林地產出率,大力發展筍竹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油茶產業。新建豐產竹林6.56萬畝,種植苗木花卉2.9萬畝,新造和撫育油茶林4.2萬畝。畜牧水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同時積極推進產品深加工。全市生豬年出欄139.71萬頭,肉牛出欄4.25萬頭,肉羊出欄18.82萬頭,家禽出欄2515.13萬只,水產品年產量6.4萬噸。中藥材產業。重點抓好緊缺中藥材和制藥企業所需的原料藥材品種栽培、引進和示范。全市中藥材面積達18.44萬畝。食用菌產業。突出抓高海拔地區反季節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區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籃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億袋,產量7.66萬噸。果茶產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優質品種,發展水果加工和茶葉精加工,擴大名優茶種植面積。全年茶葉面積達24.66萬畝,產量2.4萬噸,水果面積114萬畝,產量84.71萬噸。建蓮產業。進一步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建蓮品種,與旅游觀光農業相結合,加強深度開發建蓮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延長建蓮產業鏈。
(二)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現有國家級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金獎企業各2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1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帶動農戶44萬戶。先后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7個縣(市)列入福建烏龍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域,1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枚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產品獲得出口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累計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產品251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寧縣焦溪村錐栗、大田縣大中村大薯、三元區爐洋村臍橙和沙縣西霞村蔬菜等225個“一村一品”特色村。煙葉種植戶數達4多萬戶,戶均種煙9.82畝,其中20畝以上的種煙戶有1984戶。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49個,經營林地面積59萬畝。生豬規模養殖場270個,年可出欄120萬頭生豬;規模養羊專業戶155戶,年可出欄12萬頭;蛋雞規模養殖場達到13個,存欄30萬只;肉鴨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出欄370萬只。新增網箱養魚1000個,生產能力噸。
(四)產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鄉鎮均成立了“農業155”服務隊,“農業155”信息員覆蓋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聯動工作隊伍,加強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以來,全市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00余期,培訓8.5萬人次。組織一批科技特派員到農村推廣農業“五新”、培育農業科技示范點(片),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0個,建立新品種示范片5萬畝,示范推廣新技術13項,新肥料23.8萬畝,新農藥38萬畝次,新機具578臺套,購機補貼資金達3850萬元。
(五)產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加大
連續七年在外地舉辦農業專場招商會,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明臺農業合作加快發展,引進涉農涉林臺資企業66家,總投資1.65億美元;引進一批臺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面積達15萬畝。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正式升格為國家級創業園,引進臺資企業22家,總投資6948萬美元,引進臺灣良種29個,引進臺灣技術18項,推廣面積3.5萬畝。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上億元的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偏小,帶動農戶僅占總農戶數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農業特色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企業、農戶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產、供、銷脫節,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造成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產業科技服務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由于我市地處山區,條件差、待遇低,農業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目前,農村大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網絡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偏少,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未形成規范、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造成了產前不能及時準確提供市場信息,產中不能及時有效技術指導,產后不能及時做好市場對接,這也不同程度挫傷了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特色產業資金投入有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于各級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縣鄉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項目的發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擔保主體,農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農難以落到實處。農業又屬中長期項目,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同時,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農業的認識
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農業對于發揮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切實加強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領導。要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我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認真落實三明市發展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有力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加強運作,打好海西、老區、蘇區牌,爭取中央、省上對農業特色產業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激活發展特色農業動力,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農業特色產業。
(二)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成長型企業納入培育扶持范圍,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做大規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快特色農業的示范鄉鎮、示范基地建設,著力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鄉村,推進產業化規;洜I。加快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區域品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龍頭企業創辦互助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的緊密結合、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開發拓展的緊密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構建完善市農科所、農作物選育創新平臺、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種培植繁育中心、閩臺林業研究所、閩臺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和創新平臺,盡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現有果蔬、畜禽產品和林產品及生物醫藥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型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選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明溪南山、沙縣柱源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資金投入和農業“五新”推廣力度,確,F代農業示范園區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成為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
(四)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著力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缺少和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快農村市場信息化建設,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等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戶、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并在財政補貼、稅收、用地、用電和“綠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對農業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認真解決農民和農產品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五)突出明臺合作,實現明臺特色農業優勢互補
要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為平臺,突出林業成果轉化、生物農業產業對接和生態旅游觀光等,加快實施林產品加工等六個合作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林業對臺合作示范區和全國林業改革示范區。以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區升格為國家級園區為契機,不斷擴大合作交流范圍,全面提升明臺農業合作層次,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合作,特別是農業“五新”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閑農業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要積極構建明臺交流合作平臺,加強和鼓勵兩岸農業企業、農業學校和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推廣單位攜手合作,建立農業產、加、貿一體化合作模式,研究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鄉鎮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03-03
農業專項調研報告12-23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7-23
農業調研報告范文(通用7篇)11-10
農業經營主體情況調研報告10-23
我縣品牌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8-09
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1-14
關于我市設施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7-27
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調研報告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