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
,全縣馬鈴薯年產量在XX--XX萬噸之間,其中外銷量在XX萬噸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這樣說,馬鈴薯是XX縣的第一大支柱產業,XX廣大山區人民既靠它解決吃飯問題,又靠它解決花錢問題。
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
馬鈴薯作為XX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是隨著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市場調節作用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馬鈴薯播種面積還一直徘徊在XX萬畝之前,當時播種面積最大的農作物還是小麥,據19XX年XX月份調查,XX縣北部干旱山區種植馬鈴薯每畝凈收入XX元,而種植小麥每畝凈收入只有XX元,種植馬鈴薯的效益是種植小麥的XX倍。
在這種背景條件下,XX縣歷屆黨政部門領導和相關部門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積極合理地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農業部門在每年下達農作物播種指導性計劃時,逐年擴大洋芋播種計劃面積,使馬鈴薯播種面積從19XX年的XX萬畝擴大到20XX年的XX萬畝,增長了XX萬畝,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也由XX%上升到XX%。因此,氣候條件影響,市場經濟調節和政府積極引導共同促成了XX縣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奠定了馬鈴薯第一大支柱產業的基礎。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XX縣種植的洋芋主要品種為X薯1號和小白花,其中X%為X薯1號,且該品種在當地有近20年的栽培歷史。由于該品種長期沒有更換,使洋芋品種退化嚴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環腐病等病害嚴重,產量急劇下滑。從19XX年開始,縣上開始從XX縣省農科院脫毒馬鈴薯繁育中心基地陸續調進X薯8號、X薯1號等洋芋良種XX多萬公斤,群眾也通過多種渠道從XX等地購買和兌換洋芋良種,緩解了洋芋品種退化嚴重的現象,改變了洋芋品種單一的狀況。為了從根本上改變XX縣洋芋品種落后的現象,從20XX年開始,XX縣農業局積極與前來XX縣幫助扶貧的XX企業駐X代表處合作,共同開展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工作,開創了XX縣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工作的新紀元。至20XX年,該項目共投入資金XX萬元,其中X方投資XX萬元,縣自籌XX萬元,在縣農業局建立了副科級事業建制的縣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中心,組建了脫毒馬鈴薯組培室、日光培養室,在XX園藝場建立了脫毒馬鈴薯引種、試驗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脫毒苗培育原原種日光溫室XX座,XX畝,原種培育防蟲網棚XX畝,一級種繁育田XX多畝,購置了拖拉機、挖掘機、噴藥機等全套的現代化的機械設備,修建了能存貯XX噸種薯的貯藏庫一座,在周邊地區與當地農戶簽訂協議,建立了約XX畝的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20XX年全縣脫毒馬鈴薯良種種植面積達到XX萬畝。
二、主要實用技術推廣情況
當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溝壟種植,采取種二空二、種一空一等模式,由于農民逐漸償到了新品種和科學栽培管理所帶來的甜頭,加上農技人員的努力推廣,耕作管理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測土配方施肥、葉面追肥、合理輪作倒茬、藥劑拌種、土內施藥、地膜覆蓋、推廣應用脫毒良種等科學實用技術的應用率逐漸提高,平均每年推廣各類農業實用技術XX萬多畝次。
全縣洋芋生產目前仍處在一種比較落后的狀態,總體科技應用水平比較低下,耕作管理相對粗放,洋芋作為一種高產作物,其增產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而通過品種改良,科學配方施肥和精細管理,其至少還有20-50%的增產潛力。
三、開發利用情況
隨著洋芋種植面積的擴大,全縣XX多萬噸洋芋產量中,外銷量在XX-XX萬噸之間,洋芋產品的運銷,帶動了一大批當地農戶,依靠販運洋芋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收購網點遍布全縣山區XX個鄉鎮,全縣有3XX多戶農戶長期販運洋芋,有較大規模的販運戶XX戶,其中以沿嶺鄉農民張兵創辦的“XX省XX洋芋運銷公司”規模最大,年銷售洋芋XX萬噸,銷售收入XX萬元,將洋芋運銷到青海、新疆、廣州、上海等地,為XX洋芋打出了品牌,樹立了形象。XX縣洋芋龍頭企業除有XX鄉的“XX省XX洋芋運銷公司”外,還在本縣的XX鎮和XX鄉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廠,年加工精淀粉XX噸左右,預計消化吸收洋芋XX萬噸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無洋芋產品加工企業。
,防蟲網棚面積達到XX畝,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種和示范推廣經費XX萬元。在生產目的上要打破小農經濟的思想,發展商品薯基地,通過精耕細作和病蟲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產量和質量,力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通過脫毒馬鈴薯新品種的繁育推廣,一方面提高單產,一方面利用我縣高海拔、氣候較冷涼的特點,力爭把我縣建成全州的脫毒良種繁育基地,為XX州及XX等地提供洋芋良種,增加群眾收入。在全縣建立洋芋良種繁育基地XX萬畝,至十一五末期,每年為本縣及周邊縣市提供洋芋良種XX萬噸。深度發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龍頭企業,使洋芋在當地就能被加工轉化增值,以提升市場價格,增加種植效益。由政府鼓勵和領導扶持,興建洋芋加工龍頭修企業2—3家,年加工轉化洋芋鮮薯XX萬噸左右,加工轉化率達到20—25% 。
中國人口多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城鎮化必須走多元化發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并舉,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鎮體系。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關鍵是要消除體制和政策障礙,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
七、關于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的認識
近年來,我國普遍出現了農業投入大、成本高、產出低、交益低、農民收入少的問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與農業結構不合理有密切關系。目前,我縣農產品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品質量不高,大路貨多,名優產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種多,專用品種少,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精深加工產品更少。三是雖然農業生產區域化工作有了很大進展,但區域比較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區域性結構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問題。由于結構調整滯后,農產品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脫節,從而導致部分農產品“賣難”和價格下跌,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由于長期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在處理農村與城市關系問題上,仍普遍自覺或不自覺地存在“重城輕鄉”的觀念。國家用于“三農”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基層政權運轉、教育文化、計劃生育、社會治安、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等費用大多需要由農民來負擔,向農民取得過多,農民負擔有增無減,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不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逐步推進城市化,加速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向城鎮轉移,而是從體制、政策到各項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鎮的發展和勞動力的流動,尤其限制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我國工業化程度已經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卻只達到37.7%,比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還要低10.3%。我國目前人均GDP僅有900美元,但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農產品需求制約,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鎮農產品消費群體比重太小。我國農民的就業極不充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最根本的障礙是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后。2001年,我國農業GDP份額已經下降到15.2%,而農業就業份額仍高達50%。第一產業與非農產業人均創造GDP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3.9:1擴大到2001年的'5.2:1。農村人口非農化和城鎮化進程緩慢,農民比重過大,導致農業相對勞動生產率過低,這是”三農”問題的癥結所在。
因此,從根本上解決新階段的“三農”問題,不能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必須重點解決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必須以從根本上改變處理國家與農民利益分配關系為指導思想,必須改變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城鄉分治的各種制度,減少農民,加速農村人口城鎮化進程,發揮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幫助和帶動作用。
近幾年,在農民來自農業的純收入連續減少的背景下,平均的農民純收入之所以還能保持低速增長,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農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增長。農民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已成為當前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逐步實現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不僅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發育要素市場和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完善和規范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管理,清理各地區制定的對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亂收費,改變重收費、輕服務的做法、要堅決糾正簡單粗暴清退農民工的做法。當前要切實解決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農民工勞動條件惡劣、工傷事故頻繁發生等突出問題。要把農民工及其所攜家屬的計劃生育、子女教育、勞動就業、婦幼保健、衛生防疫和治安管理工作等,列入各有關部門和社區的管理責任范圍,并將相應的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目前,黨中央和國家都很重視,要想方設法解決“三農”問題,多次召開重要會議研究如何解決“三農”問題。必須重樹起鄉鎮企業發展大旗,重新規范理順鄉鎮企業發展道路,重新認識鄉鎮企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地位和發展趨勢。
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積極推進城鎮化,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逐步減少農民。中國人口多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城鎮化必須走多元化發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并舉,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鎮體系。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關鍵是要消除體制和政策障礙,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從長期看,應當允許農民自主選擇。這樣有利于解決城鄉居民兩種身份、就業和待遇不平等。
【農業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相關文章:
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1-14
鄉鎮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03-03
我縣品牌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8-09
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4-30
快遞行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12-25
縣農機合作社發展情況調研_調研報告07-23
企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通用5篇)05-28
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通用5篇)05-06
馬鈴薯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篇05-11
養老服務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