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精選10篇)
充實的社會實踐已經告一段落,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實踐報告了!為自己以后能更好的走向社會做準備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1
一路顛頗,幾經輾轉,總算回到了一年不見的家和家鄉。走在昔日熟悉的鄉間小道上,心中滿溢的是喜悅,激動與自豪。我被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所震撼。
一、政策效果。
。ㄒ唬┐迦荽迕灿辛诵伦兓。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我們那時侯穿高一點的鞋就會不斷的崴腳,穿平的鞋卻會十分的硌腳,總之是怎么走都不舒服,騎車就更不要提了。那時侯村里養雞的特別多,每條巷都堆著滿巷的雞糞,一到夏天更是蒼蠅漫天,臭氣熏天。還有隨意堆放的垃圾堆。我們每天都呼吸著混雜著各種味道的空氣。還有墻上那各式各樣小孩們的“涂鴉作品”,F在回想起來童年是美好的,可是我的`家鄉卻也可以說是滿目瘡痍。
而如今,在全國范圍建設新農村的總動員下,通過環境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達到道路的硬化、村莊的綠化、河道的凈化、路燈的亮化以及斷墻殘壁的拆除,徹底改變了農村的“臟、亂、差”現象,衛生保潔制度的健全,使環境衛生得到長效管理機制的保障,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二)群眾環保意識有了新提高。通過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群眾不但對庭院衛生意識有了轉變,對公共衛生也有了講究,樹立起講衛生、美環境的新意識,形成“人人講文明、個個愛清潔、戶戶講衛生”的良好氛圍。現在垃圾不隨處亂扔,家禽的糞便也不隨處亂倒,都有了統一的安排和處理,F在到哪都是干干凈凈的水泥地,讓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暢。
(三)物質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農村人就只會守著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吃穿用都很簡單隨便,只要不餓著肚子,不凍著就很滿足了。而如今在中國不斷的發展變化中,農民也意識到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物質水平,開始不斷尋求致富的道路。現在我們村里不僅發展了養殖業,還有很多小型的鐵廠,煤廠等廠礦,同時給一大批的婦女門提供了就業崗位,現在每家都是兩個人在賺錢,手里的錢多了,物質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來村里賣東西的多的猶如趕集似的。什么餃子,魚,雞之類以前只能在過年吃上的東西現在隨時都可以吃了。穿衣服也開始追求起名牌來。用的就更不用說了,什么電熱鍋,微波爐之類都上了農民的鍋臺。
。ㄋ模┚裎拿鹘ㄔO得到新發展。物質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隨著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不論大人小孩,都是在賭博。現在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夏天晚上在大隊部跳舞,冬天則是扭秧歌,不僅扭正了村里的風氣,還愉悅了每個村民的身心。
。ㄎ澹﹫F結協作精神有了新轉變。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群策群力,齊動手,齊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體出資和群眾集資緊密結合,全村上下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揮。村領導還堅持把宣傳工作作為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先導工程來抓,組織鄉村干部深入一線,以對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廣泛深入地宣傳。充分利用會議、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等形式,宣傳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
二、存在問題。
通過本村與其他一些村的對比發現還存在一些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因素。
一是宣傳發動工作不夠深入,群眾認識不到位。主要是宣傳的力度和廣度不夠,再加上當前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沒有具體的標準,從而導致于少數村干部在認識上存在偏頗,誤認為只要搞好村莊規劃,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還未正確看待,有的認為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領導的“面子工程”,誤認為又要搞創建,又要搞驗收。
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2
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學號:
姓名:xxx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家鄉的變化——鄉鎮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個人感想。
實踐報告正文:
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滋潤了后起的華夏大地。30年的風雨洗禮,30年的改革發展,30年的風云巨變讓一個大國重新崛起,讓中華民族重新登上世界的舞臺,讓世界感知中國的發展與壯大,讓世界為中國的輝煌而喝彩。改革的浪潮推動了整個民族的進步,解放發展了中國的生產力,使其更加適應了中國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同時世界也在不斷的注視著中國的發展,關注著中國的一舉一動,因為我們的發展影響世界的今天與明天回憶往昔那段童年的記憶,耳畔依稀縈繞著一個名詞-供銷社。記住中,當時我幼小的身影也曾來回穿梭其間。我幼小的心靈感覺偌大的一個供銷社有些空蕩蕩的,記住有些模糊,只記得那展柜上的商品不多而且都有點古董的感覺。里面的燈光也有些昏暗,F在供銷社的面貌基本完全被顛覆了。由一個變成了五六個小店面,由國營變為了個體經營。商品的品種變繁多而且門面變得更加敞亮了。不言而喻,不難看出我們鎮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物質需求也增長了。這種個體經營模式也更適應了人們的人生觀個價值觀的發展水平。同時也反映了現代人還沒有共產主義思想的觀念和覺悟而且人們的趨利性更趨向于金錢和權力?v觀這幾十年的發展這種趨勢越發明顯。說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副作用似乎有些不恰當,或許說這是社會發展的`水平限制了教育水平,影響了人民的素質水平。
看著腳下的路慢慢由黃變灰,少了些風塵仆仆,多了些平坦舒心。鎮上的小洋房也如雨后春筍,慢慢取代了黑舊歪斜的老木屋。這些面小洋房也更注重外表了,不再是紅磚殘露,水泥粉面。個個都安上了磁磚,顯得分外奪目。房子好了車子有了!記得我只有五六歲時,當時有自行車的也沒有幾家。沒過兩年自行車幾乎是每家每戶必有的。當時,誰家要是有摩托車就算有錢了。看著人家騎摩托車,我就會羨慕好一陣。因為我至今還沒機會學騎摩托車。這幾年鎮上有轎車的人也漸漸多了。沒上大學之前我一直覺得能買的起轎車就很有錢的行為。來到沈陽后發現我錯了,其實有車也不是難事。
隨著求學軌跡的不斷變化和要求,我在家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對家的感覺全在我的記憶深處,回憶的畫面似乎已跟不上時代的變遷,已不能反映家鄉的現貌。記得鎮上衛生院附近的一片老房子在一場火災中化為了灰燼,據悉,火災的原因是因一個單身漢醉酒后,不小心引起的。那一片都黑炭堆成的廢墟,真讓人惋惜!不過在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政府的關懷下,不到半年時間這里已經洋房林立了。此景更勝當年呀!
歷史的年輪碾過,蒼老了往昔的德勝舞廳,記得小時這里歌舞升平。每當夜幕降臨這個古老的小鎮時,往來于此的人絡繹不絕。幾年后這條街上又出現了好幾家卡拉ok,漸漸地,舞廳就沒落了。這個過程中,我的鄰居當年也承包過一陣,但好景不長。不幾年就將其轉手給了其他人,現在這里變成了一個五金店,還賣水泥。生意還挺火的。
尋覓著古老的足跡,追憶著流逝的歷史。在、鎮上有著好幾處危墻,說是危墻,但人們并不將其放在眼里,依舊健在,只是有些被拆了建房子。又有些方磚老堵被列入危墻行列看著老墻的減少心中總是有些不舍,但小鎮的發展改革的要求,人民生活需求要求這一切必須進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大家族也不斷對自己的祖祠進行修整重建。不僅如此,里面配有電腦,棋牌桌,報館,平時供人們娛樂,豐富了祠堂附近居民的業余生活。一改了祠堂,古老而神秘的氛圍了面再沒有頑固不化的老頭,再也沒有神秘的禁地,古老的家規……
在我的學習生涯中,我悠閑的記憶里,深邃的烙印著改革的痕跡,我們這代人有種承前店后的驕傲,卻也含著無奈與遺憾,記得我們小學三年級,的離開中心小學本校區到一個木質結構的學校上課,這是一座古老的房子,木樁已被歲月腐蝕了根基,木制的墻板布滿了無數被沖洗后留下的凹槽。有效地我們并沒有因環境而又自卑與不樂。依舊將童真灑滿了這片土地,將快樂的三年級留在了這。四年級我們又輾轉來到另一座老房子了,這是個土墻建筑,木質地板。比三年級那更有學校的感覺,或許這種感覺我現在才有。當年沒喲一個人談論學校設施怎么樣,當時的我們除了學習,考慮的最多的如何養蠶,抓蝌蚪,小青蛙…. 著這里我們見證了98洪災。當年那些老建筑就在河畔,都經不起喝水的親吻,為安全起見校領導決定我們停課放假更讓我們興奮的是期末考取消。五年級我們又重新回到了母校的懷抱,但我們沒有被安排進新教學樓,在舊教學樓有度過了快樂的五年級,;六年級我們終于如愿,到嶄新的教學樓上課了。這時的操場表達了,是原來的兩倍。而且我們還有了讓我們自豪的塑膠跑道。這么好的跑道,中學都還沒有啊,而且知道后來我市高中念高中是,美麗的高中校園內也沒有,直到我們畢業了才聽說我們高中更建操場才有了自己的塑膠跑道。
新菜市場建成后我發現里面賣的菜比以前多了,買菜者帶回的菜也更多更營養。以前賣牛肉的人不多現在賣牛肉羊肉的攤主就有了好幾家,走上大街感覺現在的大姐是彩色的。特別是年青人,發型多變,衣著新潮,連手邊的寵物也讓人眼睛一亮。
改革的三十年,我見證了二十年,這三十年的變化,這二十年的發展是讓人欣喜的,祖國的二十年發展也是讓人自豪的,我相信祖國的未來將會更美好。
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3
1987年,神州大地豎起了一面改革開放的大旗,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下,這桿大旗一直指引著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而今,這面大旗在神州大地矗立整整30年,30年間中國各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1年寒假,以寒假返鄉為契機,北京科技大學560名同學在全國三十余省市進行“改革開放三十年家鄉變化”主題調研。調研采用統一調研標準,東中西部、城鄉進行區分,綜合運用訪談法、文獻法、調查法對家鄉的三十年變化進行調研。針對同學們反饋的大量調查問卷和調研報告,進行數據分析和調研報告整理后撰寫此文,以期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神州巨變起到管中窺豹的作用。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的改革開放的決定,使得古老的中國主動的與世界接軌。時至今日,已經是改革開放的第三十個年頭,改革開放是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歷史決策,對中國步入世界強林之列起著無法取代的作用,在改善民生、增加民主等方面也是其他政策無法比擬的。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這三十年期間全國各地究竟有什么變化?為此,北京科技大學以寒假假期為契機,組織學生對家鄉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變化進行調研。共有560名同學加入調研行列,計回收4880份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4865份)和554份有效調研報告,同學們調研的足跡北抵齊齊哈爾南到南寧,東到上海西至張掖,遍及30個省市自治區。綜合運用訪談、調查問卷、查閱文獻相結合的方式,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各自家鄉三十年間的變化進行調研,回校后,經過對同學們的調研報告進行整合并對調查問卷進行數據分析,撰寫此文,以期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神州巨變起到管中窺豹作用。
在4865份有效問卷中,問卷填寫者的男女比例為2684:1181,年齡由最小18歲到最高81歲,年齡跨度為63歲,調查地區大城市、中小城市、鄉鎮(縣)、農村的比重大約為1:2:2.5:5,基本上反映出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全國各地區的變化。
一、東部發展
東部基本概況:中國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1個省市,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1978年,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做出了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大幕正式拉開,古老的中國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在改革開放歷程中,東部地區不僅自己保持快速、穩定發展,同時對西部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里,我們將分別就東部地區城市和農村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的巨大變化進行比較分析。
改革開放伊始,城市便率先行動起來。作為改革開放的“急先鋒”,城市在經過三十年的變化后呈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這種變化體現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前,大多數農村的人民生活在貧瘠土地的懷抱之中,特別是山里面,那里沒有一寸公路,沒有便利的交通設施,過的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生活。人們世世代代在土里刨食,繁衍生息,且封閉貧困。自從國家進行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的百姓也漸漸覺醒了。他們不甘一輩子都困在這貧窮的大山里。他們有自己的夢想和憧憬,于是借著這股改革開放的風他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開路不止,默默奉獻。于是,公路網如葉脈從城里向鄉村延伸,一條條公路拋向崇山峻嶺,一座座橋梁飛架于大河兩岸,鄉與鄉,山城與鄉村抹去了天然的分隔,攜手連成一體。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通往各行政村的道路多是機耕道,路面狹窄,被雨水沖刷得坑坑洼洼,雨天泥濘,路難行。有的路段甚至在雨水的幾次沖擊下就坍塌了。而且農村人想出一趟遠門依然不是那么的方便。為了去一個地方,人們常常要花上不少時間,有的時候還要車、船等不斷的周轉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樣的情況確實讓人擔心。不過2003年以來,中央加大“三農”的投入,農村公路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農村人民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全力拼搏,迎難而上,一場農村公路建設的攻堅戰全面打響!
除了農村交通的變化,村里的其他設施也有了不小的變化。以前農村里沒有人會想到娛樂設施和公共設施。
2、農村公民就業及收入變化
從農村基礎設施的進步到農村教育的深化,從農村政策的改良到農村休閑方式的更新,無不體現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前,農村人大多靠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來養活自己。這樣單一的勞動方式很難讓農村富裕起來。所以改革開放以后,農村也不斷引進新的技術,新的品種,實現多元化發展。
以福建某地為例,在農業品種的引進方面,以前人們主要種植的是山藥,油菜籽,小麥等作物,目的是養家糊口,儲備糧食。隨著改革開放,外來品種的不斷引進,人們已經開始種植胡蘿卜、藥材等經濟作物,來獲取更大的收入,發展本地經濟,建立胡蘿卜市場,發揮市場調節的重要作用。只有打開市場,才能引進更好品種,才能賣出農產品,才能提高生活水平,達到并超越小康。
此外農業結構也有了一定的變化,河北某地農業結構30年來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單純的一年一熟的玉米和小麥輪番種植,現在作物的種類已經五花八門數不勝數。先前的麥地已經建起了一座座草莓或蔬菜大棚,曾遭人棄置的荒地已經變成今天的蘑菇基地,當初不景氣的小店已經養起了奶牛為附近居民提供鮮奶,而原來被堆在路邊的秸稈現在已被放入沼氣池發酵成了燃氣。這些舉措不僅使人們腰包鼓起來,生活環境也改善了不少。與此同時,農村也發展了其他的經濟,希望以多元化的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的發展。特別是民營企業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多,一些類似小作坊的手工業增多,隨著改革的浪潮,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活躍。以唐奉鎮為例,它依托區域優勢,培育絲網產業。目前,入駐唐奉鎮絲網小區的絲網企業已近20家。此類現象不勝枚舉。農村在民營企業發展浪潮中有了長足的發展。
3、住房條件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前,農村的人們大多居住在一間低矮的土屋里,有的甚至是兩戶人家共用一間房屋,村里的廁所也是亂七八糟、臭氣熏天。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經濟也發展的比較快。這時人們就想到了自家房屋的改建,之后各村便進行了大范圍的住房改建。所以近些年來,農村里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套房逐漸取代了低矮的土坯房。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大家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的改變,不論是在居住面積還是居住質量環境都改善了,過去是一大家子,祖孫三代,兄弟好幾房都擠在一個房子里,即使房子很大也是很擁擠。而現在基本上是小家制,一家三口住一個房子,有的甚至造房子三層四層,即使是五層的也不少,這樣子居住面積便和空間伸展了,而房子的裝潢也十分豪華,里面的設施,如洗手間、浴室、廚房等都齊全,居住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4、醫療保險方面
農村醫療方面的改善,農業稅改的益處也同樣是令人欣慰的。農業醫療保險:改革開放以前農村鮮有人去買醫療保險,農村人病了大多是自己去山里找些草藥自己煎著吃,醫療狀況堪憂。隨著改革開放在不斷深化,人民的生活在不斷改變,改革措施的不斷實施,使百姓越來越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基本上實現人人都有醫療保險,每人僅需交10元錢就可以享受一年的保險。國家的強大依賴于人民的強大,有了醫療保險,農民就有了一大保障,真正在強大起來。
農業稅收方面,自從實行“三農”政策以后,國家減免了一切農業稅,農民收有所得,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優越性。農業稅還尚未減免的時候,有時稅收,政府人員強制執行政策。甚至拉馬,只要能抵償農業稅的,什么都拉,目的是讓農民用錢來贖,有時候會出現打斗現象,農民自行組織多次的上告現象,現在農業稅的減免,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而且也穩定了社會,增進了農民務農的積極性,對于國家富強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
5、教育方面的變化
作為覺悟比較早的東部人來說,是絕對不會置教育于不理的。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各縣各村就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來改善農村的教育狀況。東部人對外來的知識了解得比較多,他們明白正是知識讓美國、英國等地區迅猛發展起來的,所以他們對知識都有著渴求。在生活得到改善時就讓孩子進入學校學習,當然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這么想的。不過幸好有國家的政策幫助人們提高覺悟,國家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保證了每一個孩子都有上學的機會。對于一些實在有困難的家庭,國家和社會也是一直在幫助他們,保證讓他們都能上的起學。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現在農村人民的教育水平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6、思想及文化生活方面
隨著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也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了。這在改革開放之前人們是不敢想象的。雖然目前農村里的人們并不能都像城里人那樣以出國旅游來作為自己的休閑方式,但是他們也有屬于自己的休閑方式: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架鼓、舞獅等,這些娛樂方式豐富了農村人民的娛樂生活。而以前由于貧窮,很少有時間進行這樣的活動。近年來,人們的業余時間多了,原本許多瀕臨失傳的珍貴民間藝術也重放異彩。村中扭秧歌,唱戲,書法社等民俗活動近幾年更是發展迅速。人們在閑暇時或是拿起扇子跳兩下,或是撩起嗓子唱兩句。舞步與歌聲真正體現了人們日子越來越紅火,越來越好。數字電視、電腦使人們在休閑的時候也與世界緊緊聯系在一起,時刻了解世界上的各種動態,而不僅僅只是做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人。
從以上東部地區的城市以及農村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的變化來看,改革開放對東部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城市的飛速發展,東部緊隨其后無不體現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勢頭。
二、中部發展
三十年前,也就是1978年12月,當位于中國中部的安徽省鳳陽縣的小崗村的18戶農民為了擺脫貧窮的命運,冒著極大的風險,秘密簽訂契約,決定將屬于集體的耕地承包到戶,打破公有制的限制搞起生產責任制的時候,他們并沒有想到中國歷史上一場深刻的變革——改革開放,就此拉開了序幕。
中部地區作為改革開放的發源地,三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城市到鄉村、從基礎設施到社會福利、從傳統農業、制造業到現代服務業、信息產業、從人民生活水平到生活方式、從休閑方式到思想觀念,在各個地點、各個方面的變化都讓世人稱贊不已。
城市的變化和發展
1、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和全國其他地區的各個城市一樣,三十年前中部地區各個城市的基礎設施是極不完善的。城中道路路況差,下雨后有積水,沒有路燈;交通干線基本都是自然形成的,道路規劃不科學;城市電網連接混亂,輸電能力差,斷電現象十分常見,有的小城甚至還沒有通電;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基本沒有,污水大多直接排放等。
而今中部地區的各個城市,大部分城區的主要道路都是水泥路面,兩旁配有人行道。有的城市還有較好的街邊綠化,F在各個城市的交通干線都經過了科學的規劃,道路流通能力大大增強。絕大部分城市都早已完成了電網改造工程,不僅輸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電網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大部分城市都有了自己的高樓群。城市基礎設施的變化還表現在城市供熱供暖設施日益完善等方面。
以山西省大同市為例:
據了解,近7年間,大同市區的配套城市道路燈光工程投資達6000多萬元,共安裝1.5萬盞燈。下面是對近七年來大同市大型道路建設工程的簡單統計。
時間投資/元項目
2001年9000萬新建北路、迎賓東西路、賓西街道
2002年1.1億“三大五小”道路拓寬工程
2003年4億“1111”道路拓寬工程
2004年2.6億同泉路、新勝東西街、迎賓大道續建工程
2011年1.4億同泉路等8條主干道拓寬工程
2011年1.8億迎賓大道、環城高速公路建設工程
2011年3.6億環城高速公路建設、新勝東西街延伸段續建工程
2、城市居民就業與收入方面
改革開放前,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中部地區城市居民大多是工廠里的工人。他們的收入來源以工資收入為主。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整體低下和社會經濟的整體落后,工人們雖然端著“鐵飯碗”,但是“鐵飯碗”里的“饃饃”并不多。其他行業的從業人員比較少,而且他們的收入不穩定,生活相對比較困難。1978年普通工人月工資總收入在3050元左右。
3、住房條件方面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部地區城市居民的住房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三十年前,絕大多數民房面積小、裝修差,配套設施極不完善。那時人們住的是十分擁擠的筒子樓。九十年代寬敞明亮有獨立衛生間的三室一廳是人們追求的標準,到了21世紀人們對住房條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房屋本身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生活的需要,還要求房屋附近要有較好的環境、購物條件,以及要便于子女上學等。
以湖南省長沙市為例,該市6年來先后實施了棚戶區改造、經濟適用房建設等德政工程,好房子、新房子越來越多。與此同時,513條老街小巷也舊貌換新顏,讓廣大市民充分享受到了經濟發展的成果。全市50米以上的高層建筑已超過200座,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2000年的19.8平方米增加到了2011年的27.2平方米,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1年末,擁有房屋所有權的家庭達到89%,住上了單元式配套住宅的家庭達到91.25%,擁有兩套住房以上的家庭有17%。使用管道煤氣、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的家庭達到94.25%。
4、醫療社會保險方面
改革開放前,中部地區大小城市的醫療條件比較落后,醫療機構不多,從醫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因此死亡率較高。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設備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城市的大小醫院都引進了許多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極大的促進了中部地區醫療條件的改善,為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調查顯示太原市到07年,全市共有醫療機構3305個,實有醫療床位2311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7張。各類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2186人,其中,職業醫師11924人,職業助理醫師1026人,注冊護士11634人。每千人擁有醫生4人。
5、教育觀念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居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自己的子女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很大部分人看來已經成為了頭等大事。很多人在教育上的投入已居各項投入的首位。同時各地政府也更加重視教育,進一步加大了對教育事業的投資。
以山西省朔州市為例:改革開放以來,朔州市的教育事業以不斷改革為動力向前快速發展,截至到2011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893所、幼兒園24個,教職工17853人,在校學生312105人,在園幼兒17908人。
6、思想方面
思想對于人的行為具有極大的導向性,因此任何方面的改變都不如思想的改變來的深刻和影響持久。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F在的人們早已不是以前的思想保守、觀念落后的民眾了。人們的思想一步一步的變得活躍和開放、變得更易接受新事物。
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各個農村地區的農民收入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據調研,1978年以前農民人均月收入大都低于10元。80年代家庭年收入在120元以下和120-360元之間的均占45%。而現在的中部地區農民腰包鼓起來了,農村家庭年收入在6000-12000元之間的占63%。很多鄉村的人均年收入已達2900元,人均月收入大都在500元。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民的收入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糧食產量增多價格升高,豬羊牛雞等副產品價格提高農民在農副產品上的收入增加;另一方面,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收入自然多了。現在的農村大部分青壯年都會外出務工,大多數農村人從事建筑或服務等行業,還有的做小生意。
當然有的地區還利用了自身的特色優勢。比如有的農村地區可以利用某些歷史文化遺址來開發旅游業,增建一些文化設施,吸引游客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這自然而然的就增加了當地人的創收渠道提高了收入水平。
據了解,1978年清徐縣農民年人均收入為106元,2011年人均收入6379元,是78年時的近60倍。
住房條件方面
改革開放前,中部地區相對于全國其他地區而言是較貧困的。農村居民的住房條件極差。相當一部分群眾住的仍是舊社會時二三十年代建的房屋,就是以茅草稻草為屋頂以竹篾土胚為墻的房子。現在的中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修了新房。有很大一部分人還修起了小洋樓,過起了住別墅般的生活。
調查顯示,山西省昔陽縣三十年前人們住得是用石頭堆砌的石屋和低矮的土窯洞。遇到下雨天,外面是傾盆大雨,石屋里面就是淅瀝小雨,鍋碗瓢盆擺了一地接著落下的雨水。窯洞里早已漫進大量雨水,苦不堪言。而現在,小樓平地而起,配套著一個個清新干凈的小院,錯落有致的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寬敞明亮的屋子,喜氣洋洋的笑臉構成一幅和諧的畫卷。調查問卷顯示,有62、5%的人覺得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自己的居住條件變化較大,居住質量及環境都大幅改善。
農村的醫療和保險
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農村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很快。農村保險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再到壯大的發展歷程。三十年前的中部農村地區和全國其他地方的貧困地區一樣,醫療衛生條件極差。醫生少甚至沒有,醫生醫術、素質低。農村基本沒有醫院。在當時的農村保險事業更是一片空白。
改革開放前的中部農村地區,大多數醫院設備落后,醫務人員少。因此在很多的時候,面對病情嚴重的患者,鄉里的醫生顧慮重重,都敢醫治,只有申請將患者轉到市醫院去。由于當時交通不發達,很多時候只能靠水路運輸或是直接步行,這很容易使病人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最近幾年,公路的全面建設興起,交通的發展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于是醫院也引進了很多新的設備,鄉鎮居民的醫療條件有了保障。特別是近年來,醫療社保制度在農村的實施,使鄉民們在生病時終于可以不用那么擔心高昂的醫療費用,可以放心的到醫院就醫了。
三、西部地區的發展
建國以來至70年代前期,在國家建設三線地區等戰略的影響下,西部地區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重工業生產基地,在比較落后的地區形成了一批城鎮。而70年代中后期,國家的發展戰略發生轉變,經濟重點開始由內地轉向沿海地區,沿海地區在國民經濟中的投資比例開始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差異。而在世紀之交,西部大開放的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的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每時每刻都在以極快的步伐追趕東部地區的發展腳步。
城市的變化和發展
1、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改革開放以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建設能力差,西部地區的城鎮基礎設施規劃及建設極不完善。城鎮普遍存在工業區、居住區等布局不合理的情況,而城鎮里的交通及城鎮之間的公路聯通狀況均較差。尤其是在一些地形復雜的地區,城鎮居民的出行有很大不便。在一些地區,由于電網及供水線路的不完善,居民在用水用電方面存在問題,尤其是西北地區,由于水資源本身比較缺少,再加上沒有足夠設施有效的水利工程,導致居民用水困難。
西部地區城鎮存在的這些情況在改革開放至今受到了足夠的重視,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經過三十年的積極建設,尤其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的城鎮基礎設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在交通方面,西部地區,尤其是地形復雜地區的交通在三十年里有了質的飛躍。大多數城鎮內部的規劃越來越趨向合理化,環城路、網狀路等使城鎮內的交通越來越便捷;而城際間相互連接的鐵路、省道、國道甚至是高速公路也越來越多,大大便捷了西部居民的出行。在一些省會城市或旅游業較發達的城市,還建起了機場,方便當地居民及國內外的游客的出行與來訪。
2、經濟收入方面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前,受地區環境及經濟政策的制約,西部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城鎮中第二產業不發達。據統計,1978年西部城鎮普通工人月工資總收入僅在30元左右。相比于第二產業,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更是不容樂觀,一些基本的服務行業由于受經濟政策等方面的制約,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的經濟政策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針對西部地區工業的發展政策,使西部地區的工業經濟有了極大發展,城鎮居民的收入普遍大幅提高。同時,由于政策放寬,經濟體制改革,出現了不少以個體經營為主的第三產業,在給城鎮居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較大貢獻。
以地處西南的云南省騰沖市為例:改革開放以來,騰沖市的工業通過改組改造和結構優化升級,工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明顯改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2%提高到2000年的19%。初步形成了制藥、林產品加工、綠色食品、礦業、旅游產品、建材等六大支柱產業。
3、居住條件方面的變化
通過這次調研發現,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西部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具體表現在住房條件的改善和居住地周邊的環境改善兩方面。
首先,在住房條件方面,三十年前,即使是處在西部的城鎮地區,居民的住房條件也比較差,樓房很少,基本都是居住在平房中,而且居住面積小。同時,居民居住的平房大多為磚混結構甚至是土坯房,安全系數不高且封閉性差。
以對巴彥卓爾市的調查為例:改革開放以前,巴彥卓爾市的居民住房均是一些破舊的磚瓦房,人多空間小,經常是五、六口人擠在十幾平米的小房子內。城鎮的街道兩旁大都是比較低矮且衛生條件較差的店鋪。而如今,一座座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居民居住的都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面積大,居住條件好;而街道兩邊更是出現了許多繁華的商場等。
4、思想觀念方面的發展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喀什地區的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在整個地區全面落實“兩基”教育,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加強教師隊伍的整頓與管理,做好免費義務教育和核定中小學機構編制及補充教師工作,推行教師平聘制度,改善教學條件。
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4
我們才上小學,可我發現我們班戴眼鏡的同學逐漸變多,這些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便,所以我想借此機會,研究一下學生視力下降的原因。
一、調查
1.了解同學們的用眼情況
2.了解小學生合理用眼時間
3.了解小學生做眼保健操情況
二、資料整理
患有近視的同學大部分都沉迷網絡,所以人數達到:34人(38.64%)
沒有近視的同學都是有效合理安排用眼時間。沒有近視的同學達到:54人(61.36%)
這樣可以看出,近視的同學,近視的原因。調查后:有20%的同學回到家后,第一件事是:看電視、玩電腦。而沒有近視的同學有一部分回家后合理的調節燈光,閱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
最后,我們整理了大家近視的原因:
1. 寫作業時姿勢不正確。
2.每天花在上網、看電視的時間較長。
3.沒能做好眼保健操。
4.在燈光較暗的環境下讀書。
同學們盡量不要在傍晚六點以后不要開電燈看書或做作業。寫作業時要做到寫字的.三姿。晚上看電視不能在較暗的環境下進行。不能長時間玩游戲。
同學們一定要記住,眼睛是自己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眼睛哦!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在報紙上經?吹接熊嚨湴l生,于是,我就對行人過馬路的情況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自己觀察記錄。
三、調查情況和材料整理
通過我的調查,我發現馬路上,都有許多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而闖紅燈。而且我發現,有些行人竟然一路跑著闖紅燈,好像車輛在他們眼中只是空氣一樣。
我總共記錄了291個行人,調查發現,其中有149個行人闖紅燈,他們有的一邊看著馬路上的車輛,一邊不顧紅燈地走著;有的看馬路上一時沒有車輛,就不顧紅燈,闖紅燈;還有的好像視車輛為空氣,一路跑著闖紅燈。還有142個行人,沒有闖紅燈,他們遵守了交通規則,一直等到綠燈才走,不管等多長時間也要遵守交通規則。
四、結論
馬路上有大多數行人都闖紅燈,有149個行人,有一些人沒有闖紅燈,142個行人,闖紅燈的行人比綠燈才走的人多出7人。這些行人為了節省時間就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很不好,這樣會害了自己的。我們一定不要闖紅燈,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
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5
我們的家鄉坐落在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檀江河畔。檀江不僅山清水秀,風光旖旎,而且土地豐腴。它面積寬廣,人口眾多。一代名將蔡鍔故居、大學士魏源故居均在境內。改革開放后我們的家鄉檀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新農村的建設。在暑假期間,我對檀江做了一個具體的調查。
一、物質方面
首先說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國的經濟還沒開始復蘇,人們還不能吃飽穿暖。豆腐,蘿卜、白菜,都很難吃上一頓,更不用說雞蛋、豬肉、魚一年也不能吃上幾次。到了現在,每家每戶的飯桌上幾乎天天有六七個青菜,還有肉或熟食。
其次談談穿吧,看著現在滿大街樣式新潮、色彩艷麗的衣服,你很難會想到改革開放前人們的穿衣情況。爸爸小時候穿的是哥哥、姐姐們穿剩下的衣服,穿壞、穿破時也舍不得扔掉,總是縫了又縫,補了又補,洗干凈又穿在了身上。而且那時的衣服布料粗糙,樣式單一,顏色基本上就是藍、綠、灰。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歲月里,“的確良”如一股清風闖進人們的生活,代表著時髦和前衛。他們都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確良”襯衫而驕傲。鞋子卻是奶奶一針一線,納底兒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燒的都是木材,對環境污染不是很大。再看現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樓房。據了解,改革開放前,未實行計劃生育,每家都有四五個孩子,房屋數量不夠,一家人通常擠在一個屋里。到了現在,人們再也不會為住房問題擔憂。而且屋內有客廳、臥室、衛生間和廚房?蛷d中有電視機,冰箱、錄音機,洗衣機……各種家電應有盡有。
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痹诮煌ǚ矫妫覀兲唇c相鄰的幾個村子已經實現了村村通的目標。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鋪到了農民的家門口,改變了原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舊貌。檀江水庫大橋的使用,使檀江的公路更暢通了,而且也加強了各村之間的交流。水庫新閘的竣工不僅提高了防洪能力,還設計了一條生態魚道,它也成為檀江的又一景觀。
出行方面,現在有人騎自行車,有人騎摩托車,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車,已經進入家庭。在以前,因為這里沒有醫院,人們看病只能進城去看。進一次城,要先走四十幾里地到邵水大橋去坐車,再坐一個小時左右的公共汽車,才能看醫生。現在公路通到了家門口,公共汽車、出租車、火車構成了立體交通網,日行千里已不是夢想。
說完了吃飯穿衣、住房和出行問題,我們來談談醫療方面。在以前由于經濟落后,村子的醫療水平很落后,村內連赤腳醫生都沒有,小病都要進城去看。現在人們看病再也不用進城了,因為村邊建起了鄉村醫院,使農村醫療衛生情況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經濟建設方面
30多年前的檀江跟現在可是完全不一樣,它是一個交通閉塞的村子,很荒涼,人口也很少。人們只會種些麥子、白薯和稻子,還要靠天吃飯,家家一到春天就會挨餓。
現在,由于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需要,檀江人發展起了觀光農業。村民們通過引進資金和技術后,建起的農業觀光園、采摘園、釣魚山莊。放眼望去,十幾座蔬菜、水果大棚、釣魚塘一字排開,錯落有致。大棚外雖是冰天雪地,但大棚內卻是一片綠色的海洋,草莓、白菜等果蔬長勢喜人。滿棚的草莓枝繁葉茂,鮮嫩可人,就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正在笑迎八方客。
為了解決剩余勞動力再就業為題,村里建起了草編場。草編場有著神奇的魔力,它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通過工人們的一雙巧手,可以把普通的樹枝和稻草變成美觀實用的家具和裝飾品。
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村里建起了蘑菇種植基地;乩锓N有平菇、香菇、金針菇、杏鮑菇……人們喜愛的各種菌類。昔日身價昂貴的'它們,早已成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了。
三、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許多問題:
1、自然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環境問題一直是全世界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對于我們的村子來說,環境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檀江境內有條河檀江河,近年來由于河的上游工廠和養豬場的污染,以前的碧水已不復存在,從遠處看就像一條黑綠色的帶子擺在河床上。河水變成了黑綠色,這就害苦了那些魚類、藻類,F在再也看不到魚、蟹等動物,只能聞到惡臭。
2、白色垃圾危害嚴重。由于人們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支柱產業形成難,農民收入增幅不快,支柱產業沒有形成是重要原因。
3、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檀江貧困村在產業的選擇上,沒有結合本村的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等實際,不考慮市場因素,憑個人主觀臆斷,盲目鼓動群眾發展,一年一個產業,一年一個品種,從而導致村內的產業品種雜、規模小、效益低,在遭遇市場沖擊后,產業宣告失敗,最終利益受損的只有群眾。性塑料餐盒等,造成大量實用科技推廣難。
4、一是對科技推廣的投入較少,缺乏長效的培訓機制。近幾年國家對老區在科技培訓上給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筆費用真正用于農業實用科技推廣方面的并不多;在培訓方式上也僅僅局限在培訓幾個村干部上,農民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二是科技培訓的技術人員嚴重匱乏。目前,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力量,主要依靠鄉鎮農業技術部門,然而由于鄉鎮農業技術部門待遇差,貧困地區工作環境不理想,致使鄉鎮農業技術力量匱乏,沒有技術人員來具體從事技術推廣工作,這一現象已嚴重制約了農業新型實用技術在貧困地區的推廣。三是科技培訓主體嚴重不足。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農民外出務工拓寬增收渠道,已成為老區貧困群眾增加現金收入的有效途徑,因而打工經濟在廣大農村應運而生。由于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老區貧困村有一定文化的輕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導致農業實用新型技術在這些地方無法推廣,從而造成了老區生產力水平難以提高。白色垃圾。這些生活垃圾都是不可降解的,對環境的危害特別大。它們被人們隨手丟棄后,隨風飄揚,影響環境美觀。
以上就是我們所調查的上莊在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通過這次調查,我們認為30年來我們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絕后的,現在與30年前相比簡直有著天壤之別。
但目前的現狀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改善環境建設。禁止河上游工廠和養豬場將廢水排入河中,通過政府調控,恢復自然景觀,使河水保持在以前的水平,達到生態平衡的目的。
2、減少對料袋的使用。針對人們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性塑料餐盒的情況,政府應下大力氣從根本上治理。多生產可降解的塑料袋和餐盒,提倡環保布袋的使用,實行垃圾的分類回收等,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3、重視對農民的文化教育。政府部門應多開設一些“農民文化站”,應該針對農民需求,豐富“農民文化”的形式和內容,開設特種養殖和種植講座,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
4、開展農副產品的深加工。上莊是北京的牛奶、水果、蔬菜供應基地,農副產品只限于粗加工,很難獲得高收益。政府要引進科技含量高的加工企業,通過深加工提高農副產品的價值,提高農民的收益。
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6
序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國家的改革政策,家鄉的變化也越 來越大了。我的家鄉是浙江建德,我從小生活的地方是建德的一個小鎮的一個普通小村——汪家村,建德是草莓之鄉,農民占了80%,大部分的家庭是以種草莓為主要經濟來源,草莓種植戶從一開始在自己村里到擴展到外省。村里的90%以上的村名的生活水平也挺高了,帶動了村里的發展。
主體:
我根據我的調查,從經濟水平、住房、道路交通、教育、娛樂設施等幾個方面來談談汪家村這十年來的變化。
經濟水平:
十年前:經濟比較落后,大部分的村名靠在自己村種草莓來獲取一定的.收入,但是,由于當時的草莓市場不是很景氣,只是靠種草莓,收入還是微薄的,家中通常還有人在外地打工賺錢。并根據一年四季,種相應的作物,來獲取收入。
十年間:隨著草莓市場的擴大,大部分的種植戶了解了外省比如海南、廣東、福建等靠南德省份草莓的銷售量大,且這些地方供不應求的局面。于是,開始有幾乎村民出去種草莓,一、二年下來,收入不少,遠遠比在村里種草莓的收入高。于是,接下來,村里的種植戶知道了在外省能賺到更多的錢,大家都相繼離開村子出去種草莓了。在外地種草莓的人大部分賺到了錢,也嘗到了甜頭,就持續在外地承包土地種好幾畝的草莓,F在,很多在外省種植草莓的村民回來了。生活水平、經濟水平提高了不少,大部分村名富裕了起來。
住房:
十年前:村里的房子90%是泥瓦房,甚至還有比較陳舊的木頭房,有些房子已經經受不起風吹日曬了,有些已經被廢棄,面臨的就是倒塌了。房里的家具也很陳舊了,當時也沒有什么特別好的電器。
十年間:一幢幢陳舊的房子開始拆遷,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開始重視物質享受,首先就是住房問題,國家的政策也很好,在要建造新房時,國家會給予一定程度的補貼,這也極大鼓勵了村名們建房。在這十年間,一幢幢漂亮的磚瓦房建成了,有錢的人家造了兩三層的樓房,緊接著,一幢幢泥瓦房被一幢幢磚瓦房取代了,村子顯更加鮮活和富有生氣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戶人家也都配齊了,電話,彩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漸漸住進了每位村民的家。人們的臉上也時時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道路交通:
十年前:村與鎮相連的路是水泥路,一到雨天就特別泥濘,村里的小道很窄,有的地方只能一個人可以通過,自行車都很難通過。晚上村子就陷入一片黑暗了,不用說什么路燈了。而且交通也不便利。
十年間:在政府的補貼下和村民集體的建議下,從村里到鎮上的這條路變成了水泥路,走得更方便了,雨天也不會泥濘了。村里的原來的小道也漸漸地被水泥道取代,擴寬了不少,別說自行車了,現在連小轎車都能通過。村里也安裝了路燈,以后晚上出去,就不會害怕看不到路了。因為路平坦了,交通也便利了。
教育:
十年前:記得我這輩和我的哥哥姐姐們上小學時在村里的小學校里,那里設備部齊全,教室很小,學校很小,而且雨天的時候還會漏水,光線也不能充分利用。
十年間:村中很多家庭的小孩都開始去鎮上的學校上學,那里設備齊全了,教室大了,學習資源也更豐富了。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多學生在外面學有所成,工作方面也很不錯,而且一些還為建設家鄉做出了不少貢獻。使家鄉更好的發展起來了。
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7
調查地點:
安吉縣劍山村
調查對象:
劍山村當地居民和工作人員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23日
調查步驟:
1、實地觀察。
2、采訪。
3、對比、總結。
具體經過:從前,我一想起劍山村,就想到了高低不平的小平房,泥濘不堪的小路,還有路邊的瘋長的野草和垃圾。那時,劍山村的人全靠賣秧苗為生,十分辛苦,卻只能養家糊口。路連車子都開不進來,F在那兒的房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住宅群有分有合,與田園風光和諧融合,實用美觀。在完善農村道路網建設方面村內路網布局合理,主次分明。
全村道路分為進村公路、村內主干道路、次要道路、通戶、進戶道路四個等級;通行政村公路寬6米,公路功能和車流量為四級公路;村內主干道路寬5米,次要道路寬3米,進戶道路2米以上。幾年來,全村共完成通行政村四級公路標準9公里,村內主干、次要道路及進戶道路硬化率達100%,村內主要道路節點和主要活動場所共安裝路燈47只,滿足了村民夜間行走和活動的需求。劍山村還充分利用了空氣新鮮、水源清潔的有利條件,以生態環境為主軸,創建并展現了生態特色:在村莊外圍、山頂和陡坡,建起了1500畝生態公益林。
村莊外層空間整體呈現松竹封山頂,茶果滿山坡的環境特色,森林覆蓋率達71%。在村莊內部,建設了各種生態園林美化村莊環境,村莊綠化覆蓋率已達25%以上。村中建有供村民休閑的小綠地,面積1-3畝,綠地布局由專家設計,栽種四時喬、灌、花、草,有步行道,石椅等設施,有的建有小橋流水,有的'建有休息亭和休息廊,植樹2000棵,草坪10000平方米,色塊500平方米。由任衛忠先生在村中建造的農居,以節約能源為主要特色,農居占地面積450平方米,開間兩層,所用木材,通過房前屋后綠化,8-10年天然材料便可恢復,生態小屋的建筑風格和理念,受到聯合國環境所、國家文物局、建設期刊等組織的一致好評。
還有經濟園林、庭院綠化、自然濕地等也十分具有特色。為了徹底改變村莊環境衛生面貌,實現無害化處理生活廢棄物,全村建立了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糞便處理系統,使村莊環境徹底得到凈化。目前,全村共發展以砂梨為主的果木面積3135畝,以白茶為主的茶葉面積1200畝,大棚蔬菜和季節性蔬菜生產面積4500畝,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推廣產業化經營和機械化操作,提高農村現代化水平,全村有砂梨、茶葉、蔬菜三個農業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160戶,以《合作社加農戶》的模式帶動本村和周邊農戶500余家;2005年,被定為浙江省農業機械示范基地,配備分檢機、冷藏設備等機械,推廣手扶式鏃耕機48臺,高壓強力噴霧機32臺,制茶機108臺。
專業合作社實行四統一管理,即:統一品種種苗,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市場銷售。劍山牌砂梨獲浙江省綠色農產品認證;砂梨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湖州市先進農村專業合作社;2006年全村綠色農業產品和有機農產品比重達32%。在發展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劍山村積極發展加工業和服務業。全村現有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7家,其中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1家,銷售收入1000萬元企業2家,可吸納職工200名;從事飲食、零售、“農家樂”等服務行業11家;通過專業培訓進入勞務市場務工農民65人,和以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隨著就業渠道增加,全村從事非農產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已達67.4%,加快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
2006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4712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413.6萬元,占30%;二產收入2031萬元,占43.1%;三產收入1267.5萬元,占26.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804元;村集體收入57萬元,人均集體可支配資金達到377元。王叔叔笑著說:“以前,我女兒來看我,總是皺著眉頭,說路太爛,要下車走半個小時才到,我總感覺有點不好意思,現在啊,我女兒來時,總是夸這兒好,我的心情都變好了!睆埬棠桃矐曊f:“是。‖F在我走出去呀,覺得特別有面子!”我也不禁驚嘆:“劍山村的變化可真大呀!”
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8
一、實踐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不斷變化,人們的生活也在不斷改變。我的家鄉是一個小鎮,自我出生以來,一直住在這里,親眼見證了家鄉的變化。我覺得,通過一次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將會加深對家鄉的了解,促使自己更加理解家鄉變化的原因。
二、實踐目的
1、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背景,探索家鄉的特色和變遷。
2、了解家鄉的社會發展狀況,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變化。
3、分析家鄉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三、實踐過程
1、調研歷史
我參觀了當地的博物館,了解了家鄉的歷史文化背景。博物館展示了許多珍貴文物,介紹了家鄉的歷史,這讓我對家鄉的過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走訪新舊社區
我先去了家鄉的老社區,看到了陳舊的房屋和生活和環境。而新社區則是高大的建筑和現代化的設施。我也采訪了一些居民,了解他們對家鄉變化的看法。多數居民認為家鄉變得更加繁榮富強,生活更加便利。
3、聯系當地企業
我和一些企業家進行交流,了解企業在家鄉的發展情況。他們告訴我家鄉的市場競爭激烈,也有許多優勢,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4、參觀教育機構
我去了本地的小學,了解了教育行業方面的變化。小學采用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而學生也擁有更好的'學習條件。學校自己有一家圖書館,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
四、實踐收獲
通過這次實踐,我對家鄉的變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發現,家鄉正在步入信息化、現代化的時代,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例如,城市發展過快帶來的環境問題,企業對當地資源的破壞等。我深刻認識到,要想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人人齊心協力、合力才行。
五、實踐反思
通過這次實踐,我感受到了家鄉變化的現實。同時也明白了變化帶來的好處和問題。我們必須在變化中尋找新的機會和發展。同時我們也要堅定我們對家鄉的熱愛,行動起來,為家鄉的發展奮斗。
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9
一、實踐目的:
通過對xx的調查反映近年來的發展面貌,從而體現出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生活和經濟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為xx以后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和經驗。并為將來的xx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
二、實踐過程:
實踐安排:
①從報紙、新聞、網上查詢資料文件;
、谧咴L個別鄉鎮,調查相關部門;
實踐時間:xx年寒假。
實踐地點:xx各鄉鎮及相關部門
三、社會實踐內容:
1、五年來家鄉取得的成就和發生的巨大變化:
xx年,我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奮進,埋頭苦干,圓滿完成了市八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46億元,增長20.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1.6億元,增長45.1%;國地稅收入完成67.7億元,增長45.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8億元,增長60%,實現了“奮戰三年、再造xx”的首戰告捷;仡欉^去五年,面對國家宏觀調控常態化的新形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新機遇、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要求、各種要素制約的新考驗,我們xx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勝利完成了“十五”計劃,實現了“xxx”規劃的高起點開局和高質量運行,連續三年在省政府工作指標考評中進入前三名,繪就了xx歷史嶄新的篇章。
2、五年來城鄉生態環境發生的變化:
五年來,我們以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為突破口,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邁出了堅實步伐。爭創國家環保模范城工作全面展開,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連續兩年保持下降態勢,空氣質量優良率由79%提高到95%。我市還主張還林還草,荒山更是栽上了各種果樹,城市的綠化建設更是無以言盡。我市還先后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具魅力金融生態城市、中國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等殊榮。
3、五年來城市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建設情況:
新建和完善了44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新改擴建醫療服務用房30萬平方米,覆蓋全市96%以上的街道。市縣鄉三級醫療及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全面提升。
4、五年來農村合作醫療的'進展:
新農合人均保障標準提高到100元,以村、家庭人口為單位參合率分別達100%和93.5%。25萬城鎮居民開始享受全民醫保。派駐1337位(次)名醫進行下鄉義診,4.6萬農民群眾享受免費醫療服務。
5、五年來人民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中心城區、縣(市)區政府所在地、農村非農業人口低保標準分別提高36元、30元和29元。新建農村飲水解困工程436處,徹底結束了重度缺水群眾取水遠、吃水難的歷史。
通過項目扶持,有效改善了2萬多水庫移民的生產生活 條件。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就業、社保、扶貧等工作全面完成預定任務,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4.02%。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分別實現10700元、4940元和370億元,分別增長18.8%、19.6%和16.8%。
6、五年來家鄉的教育取得的成就:
新建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17所,新增寄宿學生2.55萬名。全部免除了城鎮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課本費。提高了1.08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寄宿學生生活補貼標準。
全市新建普通高中7所,對原有高中和縣級職教中心全部進行了改擴建,基本實現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城鎮化;大力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撤并農村中小學807所,新建農村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78所;新組建了xx工程技術學校,職業教育在校生實現倍增;xx大學xx飛行學院實現招生,xx師專遷建一期工程開工建設,教育事業已整體進入全省先進行列。
7、五年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哪些改變:
生活好了,人民的腰包鼓起來了,不會再因為吃不飽穿不暖而發愁了。在這樣小康生活的基礎上,人們也都開始注重起了精神享受,閑暇的時候打打牌,放長假的時候旅旅游,逛逛街等等一系列非物質的享受。熱門的思想變了,他們不再只是追求“面包”,而是進入了對快樂生活的追求。
8、家鄉養老保險的現狀和養老的方式:
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標準提高97元,10.3萬企業退休人員從中受益。農村非企業退休人員也購買養老保險以保險老年的時候能有個生活保障。
9、五年來人們居住條件改善情況:
城鎮樓房建設顯著增多,城市人口也都搬進了嶄新的居民區。在農村,二層小洋房也越來越多,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質的飛躍。
10、城鄉業余文化生活變化情況:
在城市內,公共健身設施的安裝工作已經完成,大量的健身設施都已投入使用。人民公園已經免費向市民開放,而且有更多的公共場所供市民們活動;在農村個鄉鎮還舉辦了秧歌表演隊,農民朋友們也可以在閑暇的時候出來放松一下。
四、實踐結果總結:
改革開放以來,xx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市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不斷開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國民經濟步入快車道,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xx這個小小的城市在黨領導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貧困到小康生活,矮平房到高樓大廈,黑白電視變彩電,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除了解決溫飽問題,還注重精神生活。
xx取得輝煌成就:
1、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2、農業經濟穩步發展,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
3、工業經濟迅速崛起,重點產業貢獻突出。
4、固定資產投資碩果累累,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5、流通市場繁榮活躍,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6、財政實力顯著增強,金融信貸日益活躍。
此外,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得到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教育事業欣欣向榮,衛生醫療條件顯著改善,文化體育事業不斷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加強。我們武平人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開創出一個美好的新生活。
五、實踐總結或體會:
作為一名學生,這是我進入大學的第一個假期,而這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地進入社會,靠自己的力量做一點事;第一次嘗試在去有意識的完成一個課題;第一次去做一些調查,第一次去做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情;第一次體會大家一起用心,勁往一處使,努力完成調查,分析問題所在,并提出解決方案。
總之,參加這次社會實踐,這次實踐活動讓我體會了很多,深深感受到家鄉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以及人們生活的日益優越,更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優惠對家鄉發展提供良好基礎。對于自身,不僅豐富了閱歷,增加了經驗,還有利于我們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信xx的美好前途指日可待。
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10
一、前言
家鄉是一個人生長的地方,對于每個人來說,它都有著特殊的意義。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家鄉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旨在調查家鄉的變化,并了解這些變化對當地居民帶來的影響。通過這次實踐,我們希望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家鄉的發展現狀,為家鄉的未來發展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實踐活動
1.調查方法本次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首先,我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包括各個方面的問題,如居民收入變化、生活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水平提高等。接著,我們走訪了家鄉的不同地區,觀察和記錄家鄉的變化情況。
2.調查結果通過對問卷調查和實地觀察的數據整理和分析,我們得到了以下調查結果:
首先,家鄉的經濟狀況有了明顯的提升。許多新興產業的興起,使得家鄉的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長。據統計,家鄉居民的平均收入增長了30%。這使得居民的消費能力大幅度提高,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其次,家鄉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A設施的建設和提升,如道路改造、供水供電等,使得家鄉的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同時,環境保護也成為了當地的重要議題,各種環境治理措施的實施,使得家鄉的空氣和水質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再次,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家鄉變化的重要方面。近年來,家鄉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重視和支持,學校的建設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同時,家鄉也鼓勵學生走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資源,這為家鄉的發展培養了更多的人才。
三、變化帶來的影響
1.經濟變化帶來的影響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家鄉居民收入的增加,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家鄉的就業機會也大大增加,為更多人提供了工作機會。然而,經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城市化進程加快、環境污染等,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2.生活環境的改善帶來的影響生活環境的改善使得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適和便利。這不僅對居民們的身心健康產生正面影響,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來家鄉居住或投資。然而,新的挑戰也出現了,如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等問題亟待解決。
3.教育水平提高的`影響教育水平的提高為家鄉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好的教育資源和培養出的高素質人才為家鄉的各個領域帶來了新鮮的思路和創新的機會。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教育資源不均衡、師資力量不足等,需要進一步加強。
四、建議和思考
根據對家鄉變化的了解和調查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合理規劃家鄉的發展,避免過度追求經濟增長而帶來的負面影響。
2.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力度,確保家鄉的生態環境永續發展。
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資源的公平性和質量,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4.加強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鄉的變化和發展狀況。雖然變化帶來了一些問題和挑戰,但我們相信只有通過合理的規劃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家鄉才能實現更加美好的未來。
【我家鄉的變化社會實踐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家鄉變化調研報告07-07
(精選)家鄉變化調研報告01-06
家鄉變化調研報告02-06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家鄉的變化12-11
家鄉的變化寒假社會實踐報告07-24
暑假家鄉社會實踐的調研報告范文02-12
家鄉教育調研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11-22
關于家鄉的變化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12-20
家鄉文化調研報告11-26
社會實踐調研報告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