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1000字(精選7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1000字(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00字1
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說法,“明亡于萬歷”。這是明朝走向衰亡的轉折點,而萬歷十五年又是極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許多看似平淡的小事,卻引起了蝴蝶效應,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
以前就聽朋友夸張的闡述,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文風恣肆雍容,讓很多沒有飽讀史書的人,豁然開朗,一旦捧起來,就會陷進去,抱著不信邪的心態,我也試一試,原來歷史可以真的這樣好看呢,夾敘夾議夾評論,不僅能夠深入了解了明朝萬歷年間文化政治制度的癥結所在,人心被制度的扭曲,更是讓我學習了一種大視野看問題的思維。
以前的史書里,歷史人物都是被有著屬于自己的固定模式化“人設”并夸張處理,而這本書采用的卻是“聚焦”的`寫法。萬歷十五年,這個春寒料峭的公元1587里發生的林林總總,看似平淡無奇,卻已為大國本朝的衰頹埋下了伏線。怠政罷工的萬歷皇帝,雷厲風行卻悲劇收場的張居正,位極人臣卻未老先衰的首輔申時行,戰功卓著卻孤獨終老的將領戚繼光,剛正不阿卻爭議不斷的海瑞……某一年,某一人。這些在歷史課本中出現的角色,在《萬歷十五年》中一一出現。但是在這本書里,這些歷史人物都是立體的、飽滿的、鮮活的,也并不都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的。認真讀下去,就仿佛在親歷他們的處境、他們的苦惱,他們的夢想,他們的野心,他們的無奈,他們不為人知的那一面。這種切入筆法細微得很,但牽動全文的是一條張馳自如的線:牽出這高拱、鄭貴妃、鄒元標,牽出耕織伍旅、財貸制度、民德風俗,牽出官場的陰與陽,皇尊的欲和權。合上書后我鮮明地感受到書中的里承外合、互文相應的妙處。
黃仁宇寫的不是“巧合”,而是“必然”。他通過萬歷十五年前后幾個典型人物的命運,告訴了我們,明朝錯過16世紀末改革機會的原因,不是官員陽奉陰違腐敗無能,不是皇帝怠政懶散昏庸無道,不是首輔拒絕改革無德無能,更不是將軍守土無方拘泥成例,而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國之精神,已經耗盡了生命力,這種單純以意識形態來約束子民,用道德代替法律的制度,不但將龐大的帝國拽入了深淵,還使16世紀末,萬歷御宇之下的每一個改革者,要么身敗名裂,要么壯志未酬。歸納《萬歷十五年》,黃仁宇的中心意思是要表達:萬歷年只是明朝建國以來矛盾沖突的爆發點,而王朝的根本矛盾則早已埋定。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因為這個癥結的存在,所有人在其中的角色都是悲劇。
也許,對于一本好書,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讀法,每一個人都能讀出自己的《萬歷十五年》。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00字2
還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萬歷皇帝的印象就是明朝的荒唐皇帝,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煽戳诉@本書之后,我才知道萬歷皇帝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由于嘉靖皇帝的荒唐事,萬歷皇帝的母親和首輔張居正在他小時候用儒家的道理來教導他,要求十分嚴格。例如萬歷皇帝很喜歡寫大字,而且年幼時就能寫很好。可正是由于這樣,首輔張居正并沒有表揚他,反而剝奪了他寫大字的時間,認為是浪費時間,改學四書五經。在我看來,一個孩子能把大字寫得很好,是值得稱贊的?扇f歷皇帝并沒有得到應有的表揚,反而被剝奪了寫大字的愛好。可以說萬歷皇帝的童年是很艱苦的,沒有一點樂趣可言。欲帶皇冠,必承其重。也許在大多數人眼里,這是身為人君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但萬歷皇帝也是一個人,他也有作為一個人的需求,他也渴望玩耍、表揚。萬歷皇帝執政后期的荒唐與童年長期的壓抑也有一定的關系。因此,現代教育比較注重鼓勵孩子,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
而萬歷皇帝登基后,在位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后,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范,開創了“萬歷中興”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歷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這些都是萬歷皇帝的功績,但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印象中的萬歷皇帝都只是一個荒唐皇帝而已。因為萬歷皇帝執政后期,常常沉迷酒色,荒于政事,致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而為什么萬歷皇帝會突然變得如此荒唐呢?這又不得不提他的太傅張居正了。張居正生前的名聲很好,萬歷皇帝也很信任他。由于改革,張居正得罪了很多人,在他死后,他的政敵開始攻擊他。起初,萬歷皇帝還是很信任自己的老師,維護張居正。但張居正本人在改革期間,由于過于自信和心急,有些手段不太光明磊落,并不符合他臣子的身份。而且張居正并不是清廉的'人,他經常收受手下的“孝敬”。也許在張居正看來,自己位高權重,一心一意輔助皇帝,底下官員的“孝敬”是應當的,并沒有什么不妥之處。
在張居正逝世后,他的這些過錯就被他的政敵利用。當他的這些行為被曝光后,萬歷皇帝覺得自己被騙了,在他心中太傅是忠誠的、清廉的,可事實卻狠狠打了他一記耳光。這與他一直受到的儒家教育并不一樣。至此,萬歷皇帝終于了解到儒家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本質了。萬歷皇帝的信仰崩塌了,他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正確的,所以萬歷皇帝后期變得如此荒唐并不是沒有原因的。(趙婉羽)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00字3
《萬歷十五年》是我在床頭讀完《明朝那些事》之后又本一關于中國階段歷史的描述,由于習慣性失眠,書中其中感慨也大多因為深夜的躁動而隨風去了,但也卻有一部分隨著可吸入顆粒物一起沉淀到了我的血液里。
我驚詫,此書中許多人物身上,竟都有當今現實社會的影子。
若將萬歷兒時看做我們的當代,他原本聰明敏感、樂于上進,也曾經勵精圖治、喜歡讀書,他本不是暮氣沉沉、消極厭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為臣僚的老師或家長,從不曾將他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確切的說是有尊嚴的獨立個體來看待,同樣也像像我們的學生時代,很多時候被當成了學習的機器,原本活潑好動、樂于思考,最終卻極度厭學。
諸如參加完升學考,要將書本剪碎或早上依舊習慣的坐在寫字臺前卻不知道該干什么。
所以,萬歷皇帝作為學生,臣僚做為教師,最大的`失敗之處,是大臣們剝奪了萬歷作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應有的個性、思想和活力。
張居正不讓他練習書法,申時行不讓他練兵,所有人都不讓他立三皇子為太子,甚至與他生前形影不離的愛妃都不能與自己埋在一個墳墓里。失去了如此自由,就算做著皇上,又有什么趣味?但他畢竟是皇上,依然擁有無盡的奢華和整個國家,而當今社會我們的悲哀何至于此。
張居正作為首輔原來言行不一,到我們看見了太多人士的虛偽。官二代,富二代,軍二代,黑二代。
“學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蔥”的現象難免出現。
我一直感覺,張先生本不是奸臣,他也是希望明朝國富民強的,他僅僅是一個有缺點的聰明的剛愎自用的大臣而已。
孔子說,“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實,“難養”的豈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觸久了,都難免“不遜”起來,皇帝如此,張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也難免如此。事實擺在眼前,改變雖不及萬難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種善的種子,也時刻提醒自己,只要是人都會產生某些偏見和不可避免的缺點,學習如何體諒并選擇,哪些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那些是“見不善而內自省”的,現實無奈與社會種種幽暗的側面,但卻必須允許這些幽暗的存在,因為他畢竟是“豐富多彩”這個詞的重要部分。
面對如次、遇到問題、唯有積極想辦法,努力讓自己多一些才能,開闊些眼界,理清些思緒。而決不能消極怠工,心灰意冷。充滿希望才能使我們快樂生活。
——我們無奈于幽暗,也盡量做到讓幽暗無奈于我。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00字4
歷史滄桑,到頭來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起消逝在我們目光盡頭。這本書告訴人們在封建專制制度下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任何人的生活、權力都是沒有保障的。所以我們期望有為萬世開太平的圣者出現改造我們國家的根本問題———體制。
整本書讀起來很有意思,作者黃仁宇先生由于為了寫一個論文從此結緣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讓讀者對歷史長勝了濃厚的興趣。在書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無奈,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有很多東西去不由他抉擇。旁人可能覺得皇帝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職務,但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它卻無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這體現出了皇帝的`苦惱。由此,萬歷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團慪氣,但他應該知道,實際上文官集團的力量是一個皇帝難以約束的。我終于知道,一個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于一些原因。從書中我們不難看出,萬歷少年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他曾經勵精圖治,打算開創一個萬歷中興,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決斷,他終于無法忍受。而立儲之事就成了他的一個爆發。他終于在這件事上開始怠政。而一個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漸漸走向沒落的深淵。
讀到張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態炎涼,生前的榮華和身后的悲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清算張居正的行動中,凡是和他有關的人都受到牽連,不是流放邊關就是把官回鄉,其中戚繼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繼光是一個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脫歷史的慣性發展,它便是犧牲品。戚繼光和張居正一樣是很有作為的,戚繼光發明的戰法確實令人驚嘆,這讓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發明了各兵種協同作戰,并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將軍炮,在當時也有一定的應用,但是他們哪里知道,西方國家已經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這一年正值西歐歷史上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
黃仁宇先生認為;國家如是等等的問題,其癥結到底何在,這是研治明史者所不能不認真考慮的。筆者以為,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本書力圖使歷史專題的研究大眾化,因而采取了傳記體的鋪敘方式。書中所敘,不妨稱為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因為敘及的主要人物,有萬歷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分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可以功德圓滿。即使是側面提及的人物,如馮保、高拱、張鯨、鄭貴妃、福王常洵、俞大猷、盧鏜、劉(纟廷),也統統沒有好結果。這種情形,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00字5
作者選取萬歷十五年作為一個分界線,介紹了神宗萬歷,首輔張居正,申時行以及清官海瑞,將軍戚繼光,哲學家李贄等人的經歷,挖掘出這些看似風光的人物各自的經歷中隱含的的悲劇,從中看出他們所處的大明王朝表面繁榮下的無奈。
萬歷十五年吸引我的,是能認識到里面幾個真實的人。在黃仁宇先生夾敘夾議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他們內心的掙扎。印象最深的是萬歷皇帝,書里雖沒有萬歷心理活動的'描寫,但作者對一件件事原因的分析,還是把萬歷個人的形象很完整的呈現出來了,雖貴為天子,但他終其一生都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很多時候,他企圖用個人的力量和傳統習俗做抗爭,但強大的阻力將他推回。
萬歷在十歲那年登基成為大明帝國的主宰,由于年紀尚小,大部分的決定背后都有張居正的協助。他曾經勵志做一個圣明的皇帝,但得知張居正的真實面目之后,他才知道自己被最尊敬的老師蒙騙了這么久,他的世界觀受到了強大的沖擊,在隨后數次與朝廷文官的爭斗中,也讓他心灰意冷。他發現了自己雖貴為九五之尊,但實質上不過是封建禮教的一面旗幟,是文字集團為了保護其所有權而創造的符號象征。既然無法使自己的意愿實現,他便也不會采納文官的意見。于是他采取了一種奇特的態度:不搭理。不對提出的問題做任何指示,把國家長期置于一種莫名其妙的狀態中/。由于他從小受的教育及成長環境,這可能已經是他能做出的最叛逆的選擇了。
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力者尚且如此,這個王朝還能走多遠呢?
萬歷十五年,張居正已死,死后被大清算,家產抄了,兒子革職,所有的榮耀都被剝奪,甚至差點開棺戮尸。一個厲行改革的大官,一度掌握舉國的重大決策的大權,卻淪落至此,子孫都不得保全。之前有多榮耀多尊貴,現在就有多卑微,多慘淡。
其實張居正所厲行的改革,總的來說,對明朝還是好的,但是他的位高權重和鋒芒畢露,威脅到其他文官的利益和升遷,于是反張派必除之而后快,張居正怎么也不會想到,是他親手為大明帝國走向衰敗埋下了伏筆。由于王朝制度尚未健全,一切皆以道德和禮法代替法律和制度,這正是一切問題的來源。其實萬歷只是明朝建國以來矛盾沖突的爆發點,而王朝的根本矛盾早已埋下。
讀史思今,時至今日,凡有爭議之事發生,道德就時常被人提起,而法律卻是陌生的,我們很少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道德卻成了人們口中的輿論導向和判斷是非的標準,由此觀之,這和幾百年前的萬歷十五年又有何不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卻有教化之處。然而。受過教育的人應有獨立之思想,能夠明辨是非。愿你我能以史為鑒,審視自身和社會,不做隨波逐流的跳蚤。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00字6
一開始看見這個名字我便覺得這是一本我不會感興趣的書,無非是枯燥的歷史,干巴巴的如同教科書一般?墒钱斦嬲o下心來讀它的時候,就發現其實當你真正接觸歷史最真實的一面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思考問題的角度都會因此轉變,于是理解了為何會有那么多人狂熱的喜愛鉆研歷史,只有通曉了無論是民族還是文化的本真和根源才能更加全面地認識當今的文化和自身的發展。由于時間倉促只淺讀了前幾頁的內容,還不能全面地評價萬歷皇帝及其執政的這十五年。但僅從這幾頁的介紹,使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古代皇帝于其光鮮外表下的悲哀與辛酸。也許我們總在一些古裝片中看見皇帝們無非是擺擺架子便可終日享受奢華安逸的生活,盡是佳肴美酒,美女良宵。其實盡管這些皇帝們生來便有著皇帝命,可是他們并不是出生就會管理國家,就能威震天下的啊。萬歷皇帝八歲就加冠成年次年便登基為帝,可以說完全沒有機會享受童年就被迫參與到成人的世界中,學會發號施令,遵守各項禮儀。
他并不比一般的小孩子輕松,他要一邊學習經文書法一邊治理朝政,還要頂著作為一國之君的巨大壓力看大臣勾心斗角,爭權奪勢。他明明與母親母子情深,卻因為皇太后和皇帝的頭銜不得不程式化冷冰冰的對待彼此。還有那些皇帝要盛裝出席的活動,都必須在眾人的注視下一絲不茍地嚴格遵守傳承至今的各項禮儀規定,不出紕漏。萬歷皇帝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天賦才華的君主,他能夠幼年識字,并在八歲便練得一手好字,能夠在剛剛執政的時候就憑袖子里的字條應付下來早朝。我想如果不是封建宮廷的刻板束縛,他或許可以在文學藝術方面獲得很大的造詣。我覺得作為一個皇帝,就是要完全打磨掉自己的個性,將自己心甘情愿地裝在一個被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皇帝的套子里。所以想到這些,著實為他感到心酸。當然折磨皇帝的很大一個因素就是封建社會中繁復冗雜的禮儀條規和遺留至今的形式主義。關于早朝中對皇帝和大臣們的細節要求,實在令人感到難以接受,禮儀應該作為一個約束民族形象與文化發展的形式存在,而不應該成為一個民族自身的負擔,我認為彼時明朝的宮廷禮儀已經到了影響人們生活的'地步,是完全應該廢除一些繁瑣的形式的。
我想當今大家大肆批判的形式主義之所以一直難以根除,就是因為這是一個民族歷史遺留的問題,當我們回顧歷史便可以發現,很多現在存在的問題,正是從那時就已經出現了的,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口口聲聲的進步和發展在文化很民族性上似乎并沒有達到完全的實現。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多讀讀這樣真實的歷史書籍,也許真的可以讓我們對自己對社會都產生不一樣的看法和全新的思考。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00字7
最近我把《萬歷十五年》重看了一遍,當然還沒看完。我就看了三章,可是這三章讓我明白許多,也讓我明白了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里極力想說的觀點。
1、道德與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與法的位置。自從秦朝因重法而滅亡后,自西漢以來,各朝都開始任用儒生。但是治國不能光靠儒家的道德觀念,還是需要法家的,于是明儒暗法這一治國之道誕生了。但是一直以來儒都是高于法的,也就是說道德是高于法律的。這一點到了明朝最為顯著。明朝的官員遇到法律所不能包括的案件時,是在用道德觀念來判定對錯,而明朝的道德觀念是被朱熹的四書概括的。海瑞的斟酌標準里就非常強有力地表現出這一點:
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
這樣就算有一些事依靠道德觀得以解決,可是法律上的漏洞一味去用道德觀填補,沒準有一些沒有道德觀的官員回去鉆法律漏洞,以圖私利。但是如果讓法律高于一切,就會造成像秦朝的短亡。更何況,無論制定法律的人想得多么面面俱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法律肯定會有漏洞,這個時候又沒有道德觀,社會將會更加腐敗。只有讓法律與道德齊頭并進,社會才會與諧?墒亲郧爻詠,各朝統治者怕蹈秦之覆轍,所以致使儒生目空一切。
2、文官集團的弊端。由于天下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讓皇帝過目,所以各朝統治者創建了文官集團,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可是久而久之,統治者們發現問題本身就是文官集團。但是這個時候要改是不可能的了,因為文官集團這個制度已被天下有學之士所接納,如果徹底改變,天下人都會說統治者無道,局部改變又無濟于事。文官集團的問題出現在哪里呢?科舉制度。
如果想入朝為官、名揚天下,這缺不了祖父的`生財致富、父母的辛苦養育、妻子的賢淑達惠、老師的辛勤培養、朋友的鼓勵加油、考官的欣賞錄取、上級的提拔教導等等等等,所以說一個人當官之后都要回報這些人,可是明朝官員的俸祿僅夠溫飽,與實際脫節,就算俸祿可以維持小康,但是不夠回報幫助他的人。所以要收常例,有良心的人就收一點,沒良心的就會造成苛政。這全看當政的人的品行。所以張居正想改革,最后措施全部作廢;申時行與稀泥,最后雖然使明帝國茍且殘喘,可還是阻止不了帝國的衰亡。
如果真的想改變這一狀況,還是需要林達所提出的“平衡與制約”。
當然,《萬歷十五年》里對封建社會制度的看法遠不止這兩條,還有許多的側面描寫與一筆帶過的東西,如:重文輕武的利與弊,憤青的不顧全局等等等等。這里我就不多說了,如果想全面了解,就去看一下《萬歷十五年》吧。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8-20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9-01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9-20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09-12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06-22
最新《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8-19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03-04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4篇03-06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通用22篇)11-25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