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是一本值得我們去閱讀的書,下面yjbys小編整理了烏合之眾讀后感,歡迎閱讀!
烏合之眾讀后感(一)
出于好奇,用這一學期的時間,仔細閱讀了吉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視紛呈的世紀末,屬于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觸發了勒龐對群眾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經。分享一下我感觸最深的四個地方:
一.在書中他如先知般寫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 勒龐這里所謂群眾進入了歷史,是指他們過去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見,已開始發揮作用。 這也讓我們注意到了編報紙的人對群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群眾的感情,然后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后,對于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判斷,而并非欣然接受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于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于群眾的感情引導,群眾意見的形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
二.“群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做最有價值的東西! 與過去的社會相比,群眾更易于接受自己周圍的人的判斷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今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判斷能力的關切。提醒著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能力,在大眾文化的環境下形成個體文化的升華,以突破和創新產生新的文化價值。
三.“我們服從別人的慫恿,它會因為來自集體而更為強大!
勒龐對于犯罪群體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樣符合所有群體中能看到的特征!叭后w相對于孤立個體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應行為的能力。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性。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這便體現的是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性!
巴士底獄監獄長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壘被攻破后,極度興奮的人把他圍住,拳腳相加,反抗中他偶爾踢到一個在場的人,有人建議讓挨踢的人割斷監獄長的喉嚨,而他的建議立刻博得了群眾的贊同。這個挨踢的剛剛干完活的廚子只是出于好奇心進入了人群中,然而由于普遍意見就是如此,于是他也相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為,他用一把借來的刀切開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執行了命令。這警醒著我們,處于群體之中應提醒自己保持冷靜的思考。在歪曲的傳染過程中,用個體獨立的思考代替這種輕信。
四.“影響群體頭腦時,三種手段最為重要,即斷言法、重復法、傳染法!
通過勒龐對這三點的解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于一個領導的地位,你可以應用簡潔有力的斷言,不斷重復的說法,在人群中的傳染性,使某種說法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時候,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的影響,原因似乎就在這里。其次,另一方面,當你處于群體中的一員,無論是領導還是候選人,無論是通過斷言、重復還是傳染進行的思想灌輸,于我們而言還是要強調清醒的頭腦。也許候選人想要保證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也許他寫成文字的綱領避免了絕對,他毫無懼色地承諾著最重要的改革。作為青年的我們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于表達我們的新思想。
烏合之眾讀后感(二)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倍正嬤@本書正是分析了三個和尚所代表的“群體”表現。
《烏合之眾》法文原名為《psychologie foules》(《群體心理學》),中文翻譯很妙——烏合之眾。因為在勒龐的對群體的研究中,幾乎看不到贊美之詞。他所研究的群體——智商低、輕信、極端、情緒化。而且他還用了類犯罪群體(我自創的詞,例如某年3月群眾砸搶家樂福,或新疆地區的各種群眾事件)、議會、選民、陪審團等特殊團體來分類分析。
當然,值得強調的是,作者將群體分為兩個部分:
一.異質化群體
1.無名稱的群體(如街頭群體)
2.有名稱的群體(如陪審團、議會等)
二、同質性群體
1.派別(政治、宗教等)
2.身份團體(軍人、僧侶、勞工等)
3. 階級(中產階級,農民階級等)
作者全書研究的都是異質化群體,正是令我失望的點,本是抱著學習營銷社會群體的心理去的。因為之前對于這本書有太多的贊譽,口口相傳,等到我認真看后,發現由于作者年代(法國大革命時期)和涉及領域(主要是政治)的限制。只能說對于當今微博上的各種民眾事件或政治觀點看得更透徹。營銷的啟發卻沒想象中那么好。
關于營銷的啟發,大概就覺得應該制造一些氛圍去影響群眾(圍觀)。比如大家排隊買東西的心理,商店人多人少的心理、或者在產品上造成消費者很多的感覺。
在政治方面,作者有個很有趣的觀點。勒龐認為,無論是受過教育的選民還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其投票結果不會有太大影響。(陪審團群體也成立)。這讓我想起之前聽劉瑜老師《民主的細節》講座時,也涉及到民眾素質與投票結果正相關的擔憂。如果有勒龐的理論作為支撐,那么這就不存在了吧。
關于演講方面,勒龐也提到了,在演講中,演講人的名望比很重要。這讓我腦海里總是浮現出新東方各種講座,老師們都是模板化的一套套故事,學生們津津有味的聽著會不會也與老師先塑造好的名望有關。
當然,這本書確實是本不錯的書。特別是在政治領域有著仍然不過時的見解。弱弱說句,這本書是個裝X好書,以后某某事件在微博里傳得沸沸揚揚時,你可以引用幾句早已準備好的句子,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烏合之眾讀后感(三)
通過閱讀《烏合之眾》,使我對群體的特征、群體意見和信念的形成、群體的分類及具體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下面將從具體章節的內容出發,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群體的特征概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1.組成群體的個人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2.環境的變化導致群體性格變化。3.群體中的個體相互傳染并易受暗示。4.群體往往沖動、易變且急躁。5.群體可以產生幻覺,因此他們的證詞毫無價值。6.群體想象力改變著傳統書中記錄的神話。7.群體的情緒夸張且單純,同時由于缺乏理性,因此群體具有偏執、專橫和保守的思想,并具有雙重的道德標準。
以中國的大背景為例:
毫無疑問,中國人組成了一個群體。當這個群體中的個人走到世界其他國家,人們往往不會去關注每個個人的具體個性,而是先把這個人貼上中國人的標簽,用他們曾經對中國人的整體看法來看到這個人。這樣便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群體內個人個性的消失。
中華民族有著漫長的歷史,從秦皇漢武到如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國內與國際環境當然處在千變萬化之中。而由此形成的國人性格也由雄踞天下的驕傲到受人侵略、奚落而腐朽無能,再到新中國成立并進一步發展,中國人民的性格在困難與挫折中不斷變得堅韌。由此可見,環境對群體性格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從遭受列強侵略,到新時期遇到的地震、雪災等自然災害以及國際眾多****勢力的不斷侵擾,每一個作為個體的中國人民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殺戮、被天災人禍所侵襲、在國際上被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我相信,這都會激起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的愛國心,并以其自身的行動感染周圍的其他人。像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時期的國外種種****勢力的不斷挑釁下,我們不止一次的看到身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集體組織游行、抗議。他們的行動感染著身邊的人,并給與其他人一種身為中國人,應該或不應該做某些行為的暗示。
群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它會隨著刺激因素的改變、強弱,而充滿****的去改變自己。爆炸性的消息更能引發群體的想象力。還記得一段時期內,中國似乎發起了一場抵制家樂福,抵制法國貨的討論,正是受到了會見****問題的刺激,從而稍顯沖動的做出一系列動作。當然,這并不否認,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中法雙方的關系應該是向著互利合作的方向發展的。到那時,群體中個人的做法也必將隨之改變。因為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完全可以體現出群體的沖動、易變且急躁。
群體可以產生幻覺,我覺得這也可以認為是易受傳染與暗示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說集體觀察極可能出錯,大多數時候它所表達的是在傳染過程中影響著同伴的個人幻覺。也可以說是一種從眾。當個人對自己的想法持猶豫態度的時候,周圍人的行動將對其進行傳染,從而使整個群體都具有了同樣的`行動。但其實這只不過是少數幾個人的意愿而已。
群體情緒夸張,我認為這是表明,面對外來的刺激,群體更容易做出比個人更為強烈的反應;蛘哒f是群體做出的行為對外的影響力更大。以國家的名義和以個人的名義相比,當然前者的威懾力更強。所以,國家的整體強盛要比個人的財產增加更為重要。至于說群體偏執、保守。我并不認為這一定是件壞事( )。如果群體還是以國家為例,那么它制定政策或者執行其他國家事務,甚至于這個國家本身的存在,都要根據自己的國情,政策不能朝令夕改,當國家遭受他國政治、經濟侵略的時候,不能輕易地服從于強權。
這就是對于異質性群體的態度。當然我認為書中提出的群體絕對不會接受矛盾,進行討論。這個觀點不是很贊同。當代社會很流行民主,允許人們有言論自由權。當人們的不同意見向群體的原有觀點發出挑戰時,誰會取得優勢,并不能十分絕對的肯定。因為有很多政令、政策就是人民從自身的角度提出建議的。當這些建議并不危害社會公眾利益時,當權者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他們需要人民的廣泛支持。
群體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心腸所動。是的。正如******所說的槍桿子里出政權,所以,從中國鴉X戰爭以來,要想改變整個國家,就必須把自己武裝的強勢,而不能期待著政權自動的給與一個沒有任何力量的集體。
群體接受的觀念必須簡單明了,因為群體沒有理性、沒有推理能力,它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這一點對于前者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群體當中的個人并不具有同等的理解力,整個國民的素質也不是完全一樣的,所以能讓整個群體共同接受的觀念不能超出個人的理解范疇。至于后者,只能理解為群體易受強加的判斷。
書中提到了當觀念通過不同的方式,終于深入到群體的頭腦之中并產生了一系列效果時,和它對抗是徒勞的。對此,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舊中國一直存在的封建帝制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影響作用著整個中國。但是,從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廢除了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帝制,這是個很明顯的事實,可以看出對抗傳統根深蒂固的觀念的行動已成功而告終。也正如群體的信念中作者所提到的,只有用暴力的革命才能對牢固扎根的信念予以革新。
其次,群體一切信念和意見的基礎有種族、傳統、時代、各種典章制度和教育。我主要對傳統、制度和教育談些看法。
書中提到對于一個民族來說,理想的狀態是保留過去的制度,只用不易覺察的方式一點一滴的加以改進。對于這一點,我認為這就會忽視革命對歷史發展的促進性。對于已經明顯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傳統,我認為應該用革命的方式予以廢除,革命是激烈的。因為如果明知行為違背真理,難道還要眼睜睜的看著它自生自滅而無動于衷嗎?
各種制度沒有固定的優點,它們本身無所謂好壞。在特定的時刻,對一個民族有益的制度,對于另一個民族也許是極為有害的。所以說,無論打著什么旗號進行的政治、經濟、軍事的侵略行為都是令人不齒的。因為內群體對外群體有種天生的排斥感。
教育方面,作者認為中國的教育是純粹的應試教育。只是背書和服從,而缺乏實踐。導致精神活力衰退。中國學生讀書只懂得按部就班,為的是獲得一份平庸的工作,繼而一代又一代的循環往復。這方面,正是中國教育的現狀,也就是群體的領袖國家領導者應該予以重視并加以改進的。
群體的領袖要想對群體施以影響,必須具有堅定的信仰,對反對者的無視,以建立權威,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獲得個人的名望。能夠取代名望的只有財富。才干甚至天才。都不是非常重要的成功要素。所以領袖必須要靠不斷地額重復、傳染和大膽的斷言,來對群體保持領導,F實來說,他們必須很重視輿論的煽動力。因為電視、報刊等傳播媒介可以大量反復的向公眾傳播領導者的意圖。這對政權的鞏固或者說人民的服從是起很大作用的。
另一方面,作者也提出,媒體屈從于社會思想主流,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導致輿論的導向性減少。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一旦某些群體或集團的的思想成為整個社會思想的主流,它必然要求一切有與其矛盾的思想意識不能供大眾所認知。當然對于公民個人的看法,應該沒有很好的辦法予以強制。另外不可否認領導者的個人魅力也具有不可預知的能量。比如拿破侖,這個矮個子將軍有著強大的個人魅力,使得他的追隨者心甘情愿得為他神魂顛倒。因為名望帶來地位與權力。
最后,我想簡單的談談信念。信念作為組成群體的必備要件,它具有明顯的牢固性。一旦信念在群體的頭腦中生根,就會成為鼓舞人心的源泉。民族信念的消失,就會成為其衰敗的信號。值得欣慰的是,中華民族這個群體在五千年的歷史中,雖然經歷了種種困難,但是仍然保持著頑強的民族信念,生生不息
【烏合之眾讀后感】相關文章:
烏合之眾讀后感2000字09-29
烏合之眾讀后感500字(精選5篇)07-15
享譽世界的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12-04
讀后感05-25
童年讀后感_500字讀后感范文05-23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_讀后感04-13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_讀后感03-12
讀后感400字 《狼圖騰》讀后感05-26
《狼圖騰》讀后感讀后感700字02-02
海底兩萬里讀后感讀后感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