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通用19篇)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滅亡近三百年的時間內,關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下面小編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1
這部系列書籍總共有七本,按照時間順序系統地講述了自朱元璋起,到朱由校止的各項事物。這是一部歷史讀物,完整、全面地介紹了明朝時期朝廷里的風雨際會,作者用幽默、通俗的話語為我們展開有明一代的歷史畫卷。
讀過這部書之后,我對明朝有了一個比較全面、比較清晰地認識,也對我的歷史觀產生了影響。對于明朝,給我印象最為深刻地不是某個人,而是一群人——言官,這幫人官階不大,但能量不小,個個都是讀書人,絕大部分認死理,看誰不順就罵人,不整到死不罷休。他們以罵人為業,且喜歡罵當權者,自己若受到處罰,反而會引以為傲,拿出來當作炫耀的資本,明朝最終的敗亡有諸多原因,我想言官應該是其中的一個。另一個給我深刻印象的是黨派,不是一黨,而是多黨。明朝中后期,由于制度的原因,出現了以老鄉、同學、師生為主的關系網,久而久之,發展成了各種黨派,不同派別中的斗爭是相當激烈的,比如東林黨。曾經很強大,強大到踩著三黨上位,而獨領風騷。再比如閹黨,曾經更強大,強大到打敗東林黨,組織形成全國性的監控網絡,朝廷內外到處都是黨羽,而敢于抗爭的人的結局只有一個。這些黨要是幫著干著也就罷了,可偏偏它只會破壞,破壞大明的根基,破壞大明的制度,這是大明敗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我曾經不了解什么叫氣數已盡,但看完這部書,我明白了,明朝末年,它的皇帝崇禎并不昏庸,相反,我覺得他很勤勞,很勇敢。這一時期明朝的軍隊也很強,數量也多,但它還是亡了,這是由于天災,導致李自成、高迎祥等農民領袖的崛起,這是由于清朝的崛起成為它們最大的外患。李自成的農民軍雖然戰斗力不強,但無奈人數過大,生存力極強,怎么打都不死,而清朝的崛起則是歷史的必然,這就是氣數。明朝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之下,最終還是亡了,這也是氣數。我想,這與崇禎無關,如果他能遇上個太平盛世,興許能創造一番事世,可不巧,他趕上了亂世,無奈的是他并非救世主,因此,他無力阻礙歷史進行的腳步,終于成為塵埃。
在明朝,有這么幾個人物是站在時代的高度,笑傲著歷史。當然,有的只是歷史的敗類,明朝第一人,不是開國皇帝朱元璋,而是王守仁。他從小希望當圣人,于是按照朱熹的“格物窮理”不斷地思考,王守仁大起大落,終于在一個山溝里頓悟,開創了“心學”學派,并由此成為明朝的一顆燦爛明珠。在他生前,他鎮壓過反叛,卻不受封賞,他開創了“心學”并由此一直保持著影響力。在死后,“心學”學派的學員遍布天下,在朝廷里,在百姓中,都有其存在的身影。他的影響力是空前的,也是絕后的。排在第二位的才是朱元璋,他從一介布衣,奮力拼殺,終于開創了一個朝代,他的創業史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他是勞模,他沖擊了宰相制度,組建了內閣,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創舉。這位布衣皇帝應該說是歷史上的一朵奇葩,可以說,縱觀中華歷史,僅此一人爾。排在第三位的是于謙,他是讀書人,卻是兵部尚書,也是國防部長。明朝中期曾經有段很無奈的歷史,他們的皇帝被少數民族俘虜了,因而他們又推舉了一個皇帝,而這一時期,這個少數民族仗著手中的大明皇帝,一路順風順水,打到了北京。如果沒有于謙,大明的氣數恐怕已經盡了,于謙臨危上任,以無窮的勇氣和卓越的軍事才能,終于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他拯救了明朝,使明朝得以繼續運轉下去。因此,我把他排在了第三位。這三位都是站在歷史的節點,能左右歷史的人。在明朝,還有許多牛人對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如張居正、如徐階、如嚴嵩、如夏言、如姚崇、如孫承乾、如袁崇煥、如洪承疇等等。這些人都是時代的驕子,顯赫了一世。還有一些人,注定了朝廷的敗類,他們只能加快一個朝代的滅亡,而無法使其進步,如王震、如魏忠賢。這兩位都是太監,且都是皇帝的親信,且都是敗類。因為王震直接導致明朝一部全軍覆沒,且皇帝本人被俘,被人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國本動蕩。因為魏忠賢,閹黨權傾朝野,導致民不聊生,各地紛紛起義造反。李自成、高迎祥橫空出世,成為明朝滅亡的直接因素。這就不僅是動國本了,連國本都動沒了。實在萬惡。當然,他們的下場都是悲慘的,王震死于亂軍中,魏忠賢被英明的崇禎收拾掉。結局雖然大快人心,但他們對歷史的“貢獻”是不可挽回的,實在讓人痛心!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2
如果有人貿然說,哪本書對他的影響最大,就基本可以判斷出他的價值觀和喜好。雖然很不想為它背書,但是誰叫咱讀書少呢,那么,這就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套書。
這套書作為明史的啟蒙讀物比較好,可讀性非常強。我記得我高二時在操場借了同學的看,意猶未盡,借了來,看到了半夜三點,后又去圖書館讀完了這套書。這套書講述也很完整,一共九部,明朝三百年的歷史,從興起到覆滅。關于版本,我推薦原來的版本,原來只有七本,這個增補版我買來很不喜歡,增加了很多圖畫和底下的延伸故事。
這套書,我甚至想改一改作為睡前故事給我的孩子讀,我喜歡看歷史的原因是,如果是文學,作者的設定就是天道,觀賞性有余但是我不喜歡。我喜歡看真正的規律,喜歡看各種性格的人碰撞起來究竟是什么樣的結局。
第一部書講的是朱元璋的歷史。初時加入農民起義,和諸多名將東征西伐打天下,天下打下來,又上演了一出飛鳥盡,良弓藏。進而肅清朝野和建立制度的一段的歷史。
藍玉是明朝的年羹堯;陳友諒敗于鐵索連舟,是曹操的昏招;朱元璋又很像劉邦。歷史真的是重復上演的。
第一次讀時,比較泛泛,這次讀也不能說深刻,其實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就是,就是認識了一群人。
認識了常遇春,認識了朱文正,認識了張定邊,認識了吳琳,認識了張子明,了解了宋濂。
這本書中,也發現了我最羨慕的愛情藍本,朱元璋和馬皇后,我真的覺得多疑之人的信任,嚴酷之人的妥協更像愛情。我覺得如果我是朱元璋,我也會折服于馬皇后這種人。如果我被郭子興關起來等著被餓死,有人給我送餅,哦,送就送吧,等我出去了,一定會報答你,那出不去就算了嘛,是吧,哈哈。救命之恩,那么榮華富貴以報。而只是為了讓我吃得好點,就把熱餅藏在胸前,把自己燙傷,然后給偷偷帶進來。我首先是疑惑,我們這種理性的人首先會想到為啥不送涼餅。朱元璋本就是苦出身,我不信他不吃涼餅,也不信涼餅比熱餅不充饑。而她這樣,是存了珍重之心,被人輕賤欺壓慣了的朱元璋,在自己一無所有之時被別人如珠似寶的珍重,怎能無動于衷?誰能無動于衷?癡愚真心,最無以為報。
我也最想求一顆真心,于我而言,風花雪月可以風吹云散,也不算什么。如果有人真的像馬皇后一樣對我,我也扛不住,命算什么,給你就是。如果真的有人如此愛我,可能我也沒機會知道,不是說患難見真情嗎?我還是過我一帆風順而普普通通的一生吧,哈哈哈。
其中也有很多道理,怎樣做會產生威信(朱元璋初時作戰勇敢,處事冷靜,有計謀,身先士卒,在士兵中很有威信),怎樣做可以叫賢(朱元璋說宋濂,二十多年,從來不說假話,也從不說別人的壞話,真是個賢人啊),疏而間親的事能不能做(有傳藍玉跟朱標說找人望過朱標的氣,將來會謀反,朱標轉頭和朱棣說了,朱棣就給藍玉使了絆子)。其實很多那種圣賢書都明確了什么是道德仁義禮,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什么是豪杰,怎樣可以稱為好學。這些都不是空泛的概念,但是如果你不讀書,你就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沒有是非的觀念。說白了,無知。別人無知,尚且可以原諒,自己無知,怎么可以忍受。
還懂了,念書好雖然沒什么值得夸耀,書念不好的人也不一定不能成事。但是那些書念得好,又真正能做大事的人,真的是很有能力。
關于劉基之死,說是,有可能是敗于朱元璋的忌憚。我之前看那個林正剛老師的培訓課的時候,說,新進入一個群體的時候,你要畫坐標,看看這群人的行事偏向什么,比如說,合作-對立,友善-敵對,這類。而你要順應他們的行事作風。好像周易里也有這樣的話,具體我忘了。如果劉基能夠知道朱元璋是強勢不容人的人,他就應該隱藏自己,但是我想諸葛亮不用。
這是一本明史的啟蒙書,我還沒讀透,現在我讀書,就是讀一遍,做一些摘抄,然后寫讀后感的時候再過一遍,比之前只是讀能了解更多。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3
國人多少都有點歷史癖,喜歡讀讀史書。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回味。
對于史學書,筆者曾有幸拜讀過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的得失》和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可能是其由于學術性質較強,語言有點晦澀無奈難懂。而本書作者當年明月筆鋒活潑幽默,在字里行間里就把一個人的興衰得失用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的方式寫了出來。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一捧便不釋手。
明朝,在歷史書上只用了三頁紙帶過,對于明朝,我從書上也只曉得了朱元璋“廢丞相,文字獄”。但當我執起這本黃色封皮的描寫正史的書時,方知朱元璋的不朽歷史功績。
本書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寫起,到明朝滅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從朱元璋帶領農民起義,經過艱苦戰斗,打敗強敵陳友諒、張士誠,憑借徐達、常遇春等人的輔佐登上王位,又殺掉胡惟庸等重權大臣,重權獨攬,最后病逝。
作者詳細地剖析了每個人的心理特征,讓歷史又一次精彩起來。這里面最叫人敬佩的人物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生于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后臺,沒有依靠,靠自己的努力爭取來了一切。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追捕,從死人堆里爬出來,掩埋戰友的尸體,然后繼續前進,繼續戰斗。
上天注定要苦苦磨礪他的意志,就像鳳凰只有經過火的淬煉才能涅槃。上天只有讓他失無可失,他才明白自己有多強大!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但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梢哉f,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起了大明帝國。他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明朝政權。但是他也有許多措施功過難斷或者遭人誹議,如廷杖大臣、廢丞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擅殺文人、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和高壓統治等舉措,所以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在起義的過程中,他也有無數的可能會戰死,然而那么多參加義軍的人,成功的僅有他一人而已。走上權力之巔,一定是有什么東西一直在支撐著他,這個東西就是“自己內心的強大”。只有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他身上,還有著不同于他人的特質。那是英雄的特質。他有才能,他不但作戰勇敢,處事冷靜,思慮深遠,還很講義氣,有危險的時候第一個上,這一切都讓他擁有了崇高的威信。與他的一個強大的勁敵陳友諒相比,他算得上正義很多了。這個陳友諒心狠手辣、膽大妄為。厚黑學是他的專長,在弒君奪位后還能把自己的年號取為“大義”。在明朝,“厚黑學”是許多忠臣、奸臣的拿手好戲。為了生存爾虞我詐地斗個你死我活,在這里,沒有任何真誠、信義可言。畢竟,在朱元璋即位后,許多功臣名將不是被賜死就是族誅。想要保命便無所不用其極。在時光的長河中,沒有人能夠永恒。任何一個豐功偉績的人,在權力面前,在歷史面前,只是輕易就被翻過的幾頁,盡管這對他而言是幾十年。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他的殘酷之處在于: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對人是如此,大明王朝亦是如此。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說來這種行為有著很多稱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違反邏輯的行為。
其恰如中國古老的哲學中所云:
知其不可而為之。
我深信,這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魂魄。一個深刻的靈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出處。然心如止水者,雖繁華紛擾之世間紅塵,已然空無一物。很喜歡作者對本書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边@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卻也是很難做到的一句話。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4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的著作,全書以明朝為時間軸講述了在此期間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該書不同于其他講述歷史的書籍那樣枯燥無味,而是趣味增多,言語生動,讓人耳目一新。在當年明月的筆下,關于明朝的歷史事件變得十分有趣,讓人愛不釋手。當年明月能將枯燥無味的歷史故事講得生動形象或許是因為他注意到了以往歷史書籍為何不受大眾歡迎的原因,再結合當代人閱讀的口味,將歷史幽默化,從而誕生這九冊《明朝那些事兒》。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說:“《明朝那些事兒》寫得好,寫得比較輕松,我們過去寫的人都拘著,生怕哪塊做的不合適!痹摃軐⑹录钠鹨蚪涍^結果講的清楚明白,言語嚴謹,作者一步一步地向讀者們展現當時明朝這個大舞臺上發生的事件,不急不緩。當我在閱讀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似乎身處那個年代,觀看著這一幕幕,心中的感嘆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冊書主要圍繞朱元璋由一個貧農通過不斷努力,克服種種困難,依靠自己的軍事才賦開辟明朝成為皇帝。在這一冊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馬皇后(朱元璋的結發之妻),馬皇后是郭子興的義女,在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并為其出謀劃策獲取郭子興的信任后,郭子興便把馬皇后許給了朱元璋。平凡的馬皇后也可以說是朱元璋成功的因素之一。她伴隨著朱元璋,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但未曾因這漂浮不定、生死未卜的生活而拋棄朱元璋,她堅忍、不畏艱難,與朱元璋共患難,她樸實的品質使她獲得了“明朝第一賢后”的稱號,在后來朱元璋開辟明朝擔心自己的權利喪失,對大臣們進行屠殺時,也是馬皇后的勸說,大臣們才得以留命。馬皇后仁慈的品德以及敢于指出皇帝的錯誤的大膽讓我印象深刻,馬皇后也在這明代的歷史上留下了絢麗的景色。
第二冊書主要圍繞朱棣奪取皇位來展開。在閱讀的時候,我深深地體會到當皇帝不易,想當皇帝也不易,要學會冷血自己才能在皇位上呆的久一點。曾想為何有人哪怕眾叛親離,腳下踩著無數具尸體也要登上皇位,或許是因為權利,那種至高無上,被萬人敬仰的feel吧。在這一冊書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主角朱棣,在建文帝的無情削掉藩王們的職位或是無端加罪的情況下,他為了保命而裝瘋(也是夠拼的了);在建文帝的屬下拿一紙逮捕令,士兵包圍屋子時,他仍能冷靜思考對策,為了造反他也是絞盡腦汁想借口。或許正是那句“不登極樂,即入地獄,不枉此生”在激勵他,或許是壯志難酬,卻不得而終,總之他是反了,也為此付出了許多代價,最終還是登上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皇位,開啟明代的新篇章。在這個新篇章里,留下重重一筆的或許便是鄭和先生了。鄭和下西洋,多么熟悉的故事,因為在這個盛世之下,所以才能有此行。
第三冊書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角色是于謙,在面對馬背上出生的蒙古兵,他不同于常人選擇退縮,而是選擇了迎戰,這個溫文爾雅的人在國難面前變得強悍。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不如意,青云直上或是郁不得志,他都不曾因此消沉。而如今他無所畏懼,為了國他拼了。他的愛國精神感動了我,他的堅忍不屈打動了我。書中有一句話“無論在多么絕望的情況下,也不要放棄希望,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創造奇跡!币彩羌盍宋,在自己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何嘗不是如此?于謙先生帶著大明帝國轉危為安是他的不放棄希望,那么反觀我自己又是否在處于絕境時放棄過希望?這次的期末考試或許便是我的絕境,在成績出來時我的確質疑著自己的能力或是智商為零,回家后的幾天里都在思考這人生的意義,反復地罵自己無用,甚至就想這樣墮落,直到我看到于謙先生的堅持,在國難面前的堅持,我才明白自己的那些哀怨微不足道。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唯有起伏的路途才是最美的。
這一叢書的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也都給我了不少啟示。歷史的長河中有著許許多多人物,或大或小,但他們都起著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便是推動歷史的車輪往前行駛。
讀完這本書后我也發現其實歷史并不枯燥,只要我們有豐富的想象力,想要“目睹”當時所發生的事件也很簡單。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5
經朋友推薦,最近看了由當年明月寫的草根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深有感觸。該書的作者以史料為依據,以詼諧的敘述方式,將三百年明史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作者當年明月風趣幽默的語言,理智縝密的推理,詳盡平易的語言為我打開了通往這個時代的大門,令熱愛歷史的我獲取了知識和道理。
公元1368-1662年間,中華民族出現了無數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傳千古的人物,朱元璋、徐達、湯和、朱棣、嚴嵩、王守仁、戚繼光、鄭和、張居正、于謙、海瑞、李時珍、袁崇煥、祖大壽……該書用客觀歷史事件和實證研究方法,對歷史中人物和事件進行了客觀公正的描述,同時,也讓讀者對明史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
客觀的講,明朝的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在當時是世界上最領先的,可是受封建皇權制度的制約,國家和人民一直處于危難之中。明朝初期,朱元璋吏治嚴明、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生產力,國力有所增強,不過為了鞏固皇權,卻大開殺戒,并南征北討;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永樂大典》的編撰,為后世留下了文化瑰寶;初期的強盛之后,除了張居正變法中興,幾乎一直處于混亂的爭權斗爭和衰敗之中,統治者對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的疾苦幾乎是置之不理。
在讀明史過程中,我對三位人物有尤其深刻的印象,并從他們身上感悟到一些的新的認識。
首先說一下王守仁,貴州人熟知的陽明先生,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王守仁于明正德三年(1508)春被貶至龍場(今修文縣城),在居黔兩年期間,他創立了“知行合一”學說,被梁啟超先生評價為“結束了宋元以來的500年道學”,成為孔、孟之后的又一哲學巔峰,其學術思想影響到日本、韓國、朝鮮等東南亞國家,成為日本“明治維新”變革的思想基礎。他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遇到許多艱難險阻,卻從未改變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數十年中,無論人生跌宕,志向總是堅定不移。不論其哲學成果在今天是否還具有指導意義,但是其求索真理的精神,值得我們去牢記和學習!
第二個要說的是張居正,他無疑是個偉大的政治家,雖說他個人生活作風在歷史上留下了爭議,不過他的兩個成績,讓他成為了傳名千古的人物,這兩個成績就是他成功的推行了鞭稅和考成法。鞭稅政策與當代的費改稅政策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效地減少了人民的負擔;考成法和現代管理中的績效考核思想是一致的,在當時是一個考核官員政績讓官員干活的政策,這是非?茖W的。張居正作為封建王朝統治階級中的一員,推行這樣的政策,無疑是影響統治階級既得利益的?伤廊煌菩辛耍梢娝蓄w真正的憂國憂民之心;在滿朝文武百官的全力反對下,他居然推行成功了,無疑證明了他過人的政治智慧。
第三個是海瑞,海瑞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也是最后一個上了門神畫像的人物。他罵過皇帝,罵過全大明朝的官員,雖說明朝講究“民主”和“言論自由”,但是古今中外,像他這樣的人只有一個,因為他的邏輯很簡單----做好本分中的事,罵皇帝是盡職責,哭皇帝也是盡本分,首輔徐階一直在背后支持他,可徐階的子女犯罪的時候依然沒有情面可講,這就是海瑞,一個具有堅定信念的人。也許他的執著對統治者來說只是利用的工具,可在他去世的時候,為他送行的百姓卻連綿百余里不斷,他永遠活在老百姓的心里。我們這個時代多么需要這樣的品德!
有人說:“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通過交一個好友,不斷拓展生命的寬度,可以通過閱讀一本好書,不斷積淀生命的厚度!笔前,《明朝那些事兒》就是這樣一本可以增加我們人生厚度、心靈過濾的書籍。它使我對人生有與凈化,為我樹立了人生新的目標,如同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嶄新世界。朋友,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充滿智慧的書籍,你絕對能從中汲取到人生的養分,充實著你,震撼著你,也激勵著你……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6
《明朝那些事兒》,很熱門的一部歷史小說,銷售量達500萬冊,據說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這本書的銷量也可以排在前十五位。作者當年明月是一名普通公務員,利用業余時間,寫下了這部講述大明王朝276年興衰歷史的小說。
歷史小說難免枯燥無味,作者曾講,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參閱了大量明史資料,百分之九十都是正史,但明朝那些事兒捧在手上,卻讓人難以放下。歷史小說從本質上來說,固然是讓人去解讀社會的規律,人性的規律,但作者輕松幽默的筆調,帶有感情的寫作,在勾勒出明朝興衰過程中的事件、人物時,更讓人愿意去解讀,隱藏在當事人背后的種種:比如希望、猶豫、痛苦、權利、氣節、度量、孤獨、剛強、軟弱、殘暴、寬恕、忍耐、邪惡、正義、真理、堅持、妥協、善良等。
歷史從某種角度講就是一個個人物的組合,七冊書要寫盡明朝的皇帝、大臣、百姓不容易,書中短短兩三頁,也許就是一個人的一生。用當年明月的話說就是,即使在他的書中出現名字的壞人,那都得是能量大到絕對能禍國殃民的.壞人。但就是這樣短短的評述,一個個在書中登場的人物仍然活靈活現,讓人思考,這里舉三個為例。
一是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當年明月對其的評價是 “彪炳顯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蓖跏厝适藲q的時候,就立志要做圣賢。然后他花了十九年,悟道,創立了心學。再然后,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傳授心學思想,他成了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心學對明朝中后期的思想文化影響頗深;《明史》亦有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
二是李時珍。李時珍醫術高超名聲遠揚,三十四歲時便成為御醫,但僅僅一年之后,就放棄名利回到民間,在隨后的二十六年中足跡踏遍全國的名山大川、懸崖峭壁,嘗無數植物藥材,查遍天下醫書,終寫成《本草綱目》,這部中國醫學史上的偉大著作。李時珍去世后三年,《本草綱目》得以出版發行。這部書的意義,甚至不需要用它的出版范圍以及受到的夸贊加以肯定,僅僅知道它的出現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現在仍在繼續,就足夠了。
三是楊繼盛。楊繼盛出身貧寒,歷經磨難,但始終秉承“居廟堂之上,處江湖之遠,皆憂其民者,方可為官”的信念。后經嚴嵩提拔任職武選司(兵部肥缺),在看清當時朝局黑暗、民生凋敝,皆因嚴嵩一黨把持朝政后,明知不可勝,仍選擇了死劾嚴嵩,此后在詔獄三年,受盡種種難以忍受的折磨,終被殺害,臨刑前賦詩一首“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這些人物并無關聯,但都不乏讓人感動甚至落淚之處,這些故事中,除了閃耀著信念、堅持、勇氣、忠誠、氣節這些充滿人性光輝的字眼外,也不禁讓人去思考,支持他們這么做下去的動力是什么,或者說,他們這么做的意義是什么?比如王守仁,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道”,是什么東西?值得花十九年時間來追求它,并此后的生命來實踐它,傳授它?比如李時珍,是什么信念,支持他歷經艱難困苦生活,甚至在幾次嘗藥的過程中中毒,差點喪命,仍用幾十年的時間成就一書?比如楊繼盛,明知必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什么力量支持他做出這樣的選擇?答案很復雜也很簡單,也許,本身就是因為,這么做,有意義。
有意義,對我們自己的生活,同樣是一個簡單而復雜的要求,F在的社會中,競爭壓力巨大,人的心態比較容易浮躁,對成功的標準趨向于單一,往往覺得只有能夠成名、能夠有錢才是有成功的人生。讀《明朝那些事兒》,卻讓人有了不同的思考,所謂有意義、所謂成功,也許遠遠不止于一些表面的要求,一些世俗的標準。能有自己的理想操守、能在生活中的自律、能在工作中的盡職奉獻,即使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生活仍然是有意義的、成功的;蛟S,用書的末尾,作者的結語來說就是:成功的方式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7
一提到歷史,似乎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都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東西。要將原本一眼一板、循規蹈矩,而且語言深刻難以體會的歷史用生動有趣的白話文來體現,《明朝那些事兒》正是讓我們學習歷史的一條捷徑。
《明朝那些事兒》共著七本,雖然只拜讀了前兩本,卻已經讓我受益無窮、愛不釋手。
第一部可分為三部分:明朝的誕生,開國治國,叔侄反目。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奮斗”。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經過許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奮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無數條生命鋪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從朱元璋的一生說起吧。
朱元璋從苦難的童年——從一個放牛娃開始。長大后在饑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為僧,維持生計,卻被人指謀反,無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義軍對抗元朝。朱元璋在起義軍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先后擊敗強大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
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無敵軍艦”殊死一搏,在易守難攻的“第一堅城”平江與張士誠斗智斗勇,最終將自己最大的敵人——元朝擊敗,北伐肅清北元獲得全盤勝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將天下征服。他一直盡心盡力,想要管理好國家,打擊、杜絕貪污,用殘酷的刑罰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卻成為歷史上貪污最嚴重的朝代之一。為了保證天下永遠在他的手中,同時也為自己的下一代鋪路,勞心勞力,將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測——奪去兵權、斬殺許多開國功臣。但歷史這個不被人力左右的編導,卻讓朱元璋嘔心瀝血鋪好的路在百年內盡殆。終究,皇位還是被自己的兒子——朱棣從孫子朱允炆的手上奪走了。
如此,即使你機關算盡,但還是不能改變未來這個不可抗拒的結果,未來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總會有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卻無法避免,命運之神總是出人意料。接下來的這個人,他在父親朱元璋的基礎上,雖然謀權篡位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還是將大明發揚光大,成為萬國朝拜的“帝國”,對明朝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他就是雙面人——朱棣。他有著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與老百姓在一起時,為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殘暴嗜殺——殘忍荼毒一切不服從他的人。
他野心勃勃,戰功顯赫,長期在名將常遇春、徐達、傅友德等名將中長大,對戰爭和死亡早就司空見慣,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軍事家。因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將來接班人的培養對象,對于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及其兒子朱允炆的偏愛而變得冷酷,對死后朱元璋傳位給侄子朱允炆卻沒有傳給他而心存憤恨,在明朝第一陰謀家——一個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誘下,終于走上造反這條不歸路上。朱棣固然殘暴,但也是在他的統治之下,將明朝的發展推向了巔峰。鄭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強盛將大明帝國的名字傳遍世界。朱棣后的兩任繼承人也選的不錯,可惜統治的時間都很短,朱高熾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統治了十一載,雖然沒有朱棣和朱元璋的驚天動地,但在這十一載中,卻是明朝的黃金時期,兩人合稱“仁宣”。
書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寧死不屈的錚錚傲骨,如鐵鉉、方孝孺,雖然都只是一介書生,一個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懷中對正義的信念,無所畏懼。這不禁震撼了我: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決心是無可戰勝的,執著的信念與不滅的正義才是最強大的武器。書中除了正經的歷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體會到的。其中令我覺得最經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兩張鐵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劵的人80%以上都會有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游覽劵。此外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復使用多次,不限人數。”
除了幽默的調侃,還凸顯出朱元璋當時滅臣人數之多。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能將歷史如此簡潔明了,幽默生動的娓娓道來,一篇偉大的著作。能將歷史寫成如此,已是一種創世之舉。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8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帶給了我們恐懼與不安,也帶給了我們團結與感動,還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疫情期間,廣為流傳的“歷史的每一粒塵埃,落到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這句話,讓我們看到每個人在抗擊疫情中的努力與付出,每一滴塵埃去創造當下的歷史,每一滴水匯入歷史的洪流。這份厚重與感動,也讓我想起了多年前讀過的《明朝那些事兒》,想從那些故事中去重獲信念與信心。
《明朝那些事兒》篇首是黑格爾的名言“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這便從一開始表明了作者的初心。他洞悉人性中的弱點和缺陷,對人物有自己的善惡評判,他沒有為自己喜歡的人物潤色修飾張揚其善,也沒有把自己討厭的人物刻意貶低舒展其惡,呈現給我們的不是直觀的數據事實,不是客觀的規律總結,而是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運用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在這個搭建的舞臺上,他們不僅僅是我們熟悉的歷史的參與者、創造者,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有血肉、有情感的人,在他們的人生中我們看到了信念、理想、責任與偉大,也看到了脆弱、無力和傷懷,正是這些情感的存在,才讓我們在有溫度的歷史中,去感同身受,保有敬意。
他告訴我們為夢想而遠游。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舉世壯舉眾人皆知,但他為夢想而生為夢想而亡的故事卻需要進一步探尋。他少年時遭遇戰爭家破人亡,身體致殘,但為了遠渡麥加朝圣,他靠信念與夢想支撐,圓了兒時遠航的夢想,最終在旅途中客死他鄉,在這里,我看到了一群堅守理想和良心的故人,也看到了一個堅守理想和良心的作者。
他告訴我們因守護而強大。土木堡之變,大軍新敗皇帝被俘,外敵入侵而明朝精銳戰斗力幾乎全軍覆沒,留給京城的不過是老弱殘軍,國家岌岌可危。于謙,一個從未行軍打仗的文官,在北京保衛戰中,他也恐懼、他也害怕,但他還是戰勝自己,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一生功績顯赫卻清廉自律,真正做到了他所寫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他告訴我們知行合一的意義。一代圣賢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創始人與實踐者。他年少天才,立下做圣人之志。他年少時對竹而“格”,從朝廷的六品官員貶到修文縣龍場鎮蠻荒之地,經受有生以來最沉重的痛苦,狂潮之中,依然像泰山一樣穩穩地站在那里,依然有一顆赤子之心,最終成功悟出“天人一體、知行合一”,創立“心學”,他的思想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大明王朝,甚至是現在。
他告訴我們如何度過這一生。洋洋灑灑百萬字,《明朝那些事》說盡明朝三百年興衰成敗,到結尾,不過是一個游山玩水的徐霞客。徐霞客說,“我只是個平民,沒有受命,只是穿著布衣,拿著拐杖,穿著草鞋,憑借自己,游歷天下,故雖死,無憾!弊髡弋斈昝髟乱灿谩俺晒χ挥幸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這句簡單的話作為結語。歷史的洪流之下,我們每個人如何過好這一生。作者給了我們又一種解答。他在寫這部書時,和你我很多人一樣,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他用自己的方式,向眾人講述這一段歷史,去想象、書寫這些歷史人物,讓平凡的崗位平凡的人生發出熠熠光輝。而你我,在每天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工作之外,在堆積如山、數字繁雜的文件和報表之外,是否也可找到這一份熱忱,挖掘這一分熱情,去感受、體驗、度過這個只屬于自己的平凡而不留遺憾的人生。
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的很多真相已經湮沒在時間中;蛟S《明朝那些事兒》不是傳統意義的歷史書,更像是歷史故事書。但他用動人的故事,讓我們對這段歷史燃起興趣,讓我們看到了徐達、常遇春、鄧愈、李文忠等名將,戚繼光、袁崇煥等奇才,還有唐伯虎的玩世不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霞客的游遍天下,他們從平面的課本中跳出來,用他們的故事給我們啟迪與力量。撫今思昔,愛之鑒之,我們不能從歷史中獲得教訓,但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中國人的風骨與堅定,這種代代相傳的擔當與責任,必將讓我們華夏兒女眾志成城,以初心為燈,以信念為炬,點起一盞盞夜燈,去創造更多的輝煌!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9
薄霧在夢境中散開,一切都變得清晰可辨。耳邊傳來古老的鐘磬之音,輝煌的大明王朝展現在我的眼前。城外,烽火連天,狼煙四起;城內,寧靜安詳,靜謐幽深。深宮大院盡處,只傳來一串沉重的腳步聲。他——崇禎——明朝最后一個皇帝,縱是一國之君,然而走近他,卻不難體會到威信背后,那份悠然與不盡。
崇禎的一生充滿了崎嶇坎這些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明朝那些事兒》,它的作者是史學家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本,我看的是第一本。這本書講的是從朱元璋出生到永樂奪位的事情,朱元璋是一個貧農出生,是一個布衣皇帝,他當過和尚,也討過飯,后來由于元朝皇帝實在是令老百姓難以忍受了,老百姓就組成了一個個部隊準備造反,朱元璋也加入了一個部隊,他有勇有謀,為部隊頻頻打勝仗,可他的上司容不下下他,賞他了一些錢和人馬,讓他走人,朱元璋離開后,很快就召集了一批精兵,與別人作戰,他戰勝了張士誠、陳友諒等競爭對手,與元朝作戰,他們打得元朝落花流水,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是朱元璋這個皇帝當起來卻像個屠夫,他通過當時一個胡作非為的丞相,來廢除丞相之位,但也牽扯到了很多人,他們統統被朱元璋殺掉,達上萬人,讀更可怕的還有,朱元璋時分恨貪污,但他給官員的俸祿卻根本難以給他們養家糊口,他們被逼無奈,只得貪污了一些老百姓的糧食,但都被殺掉了,殺的官員官員們提心吊膽,整天怕鬼來敲門。
我讀了這本書,我清楚地看到了朱元璋的面目,他智慧、狡猾、殘忍、武斷,他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也從他身上學到了許多,比如人要堅強如果不堅強就成不了大業,任何事都要忍辱負重,要能屈能伸,不能因為一點點小的事情就大發雷霆,這樣對別人不利,更加對自己不利。我還學到了人做事要經過頭腦,而朱元璋有時候似乎經常頭腦一發熱就稀里糊涂得殺了人,他雖然是在殺那些惡人,但他也殺掉了不少清正廉明的官員,他也不搞清楚,他的腦海里只有一句話:違我者,斬!
讀了這本書我深有感觸,我決定做一個堅強、冷靜的人。坷,他的繼位,更是在一種巧合誕生——先兄朱由校無一子嗣,萬般無奈與倉促之下,年僅15歲的他只好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了皇位。他的繼位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本應是大明王朝的希望——崇禎在位十七年,日理萬機,財色酒氣全無。他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馬不停蹄地工作著。然而,歷史卻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乃至于整個國家都走向滅亡。先兄的昏庸執政,使崇禎面對的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爛攤子。此時的他,內心該是多么矛盾!大勢已去,他卻能讓國家堅持了十七年之久,已實則不易,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對勇敢與膽怯的抉擇,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勇敢,并為國家的長久付出了心血,雖死,則無憾矣!
面對這樣一位皇帝,又怎能不令我折服呢?然而崇禎皇帝顯赫的權力背后,卻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奸臣的滿口胡言,使他受盡排擠、壓迫,也使他養成了堅毅的性格和善良的秉性。十五年的沉默,終于在登基的那一刻沖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鏟除了奸臣,使朝代煥然一新。國家統一的夢想似乎指日可待,但卻被他自己毀于一旦,實在令人同情唏噓。
殺死袁崇煥是他一生的污點,以至國家再也沒能力與清兵抗衡。如果歷史可以倒流,我真想替他收回處決袁崇煥的指令。然而,歷史不會倒流,我也只能在心里做著這個美夢罷了。當“李闖王”進京的那一刻,崇禎視死如歸。他平靜地遣走身邊的宮女、太監,然后和自己最忠心的奴仆在一棵古樹上自縊而死。他走了,背負著“亡國之君”的千古罵名,帶著一身未了的心愿魂歸煤山。為坎坷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他終于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覺了。
走近崇禎,體會一代君王背后的難隱之情;走近崇禎,感受災難來臨之際的那份坦然與從容;走近崇禎,學會勇敢地承擔屬于自已的那一份責任。帶著對崇禎皇帝的敬仰,同情與惋惜默默地陷入沉思。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10
最近,我一直在讀一套筆鋒驚奇的歷史書籍,它不僅讓我獲得了頗多知識也讓我獲得了不少的感觸……
此書其名為《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筆名)所著。這是一套向我們講述明史的系列叢書。這位作者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從朱元璋開國到1644明朝的沒落其間之事。當我在某書評網站看到這番簡介時并沒有感覺到這套書有什么太大的亮點。但當我讀了之后,我的所有想法全部改變了。我以往讀史書都是極其的費勁甚至感到枯燥乏味,但這次不同,這套書讓我很容易讀懂,而且讀后自己也會有很多的想法,也會試著去揣測作者筆下人物當時的想法、感受,這本書令我愈發的渴求,恨不得茶飯不思也要讀完。
讀這套書之前,我仿佛一直都站在歷史的大門外,苦苦尋著開門的鑰匙,讀完了這套,我才發現打開歷史之門的并非是一把鑰匙,其實只用輕叩幾下扣門環就能看見明朝正撥開云霧向我傾城而來。
當年明月(作者)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說書人,他的文字并不是拘泥于歷史的高深莫測和難以理解的文言文,而是摻雜著他自己對歷史的理解、感悟與評論,讓我們得以更直接得面對歷史的滄桑與神秘。就像他本人所說的:“我很喜歡歷史,喜歡那些過去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去回味。我寫文章有個習慣,由于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的很好看。我想寫的,是一部讓人可以在輕松中了解歷史的書,一部好看的歷史,僅此而已!”顯然,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
作者的寫作不僅筆鋒活潑幽默,而且加進了自己的感悟,這就拉進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也拉進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這是套好書,除了把史實擺出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代的語言去說。我很贊成作者對歷史的解讀,畢竟歷史本就是一堆堆的故事和生動的人物組成,用人們喜歡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去了解,是好事。我們需要更多的去了解歷史,了解我們祖先的智慧所在。
要說明的是,這部書別看它的敘述語言并沒有用那種標準的學術體,但他描寫的都是正史,資料來源包括《明實錄》《明通鑒》《明史》《明史記事本末》等二十余種明代史料和筆記雜談,雖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學的描寫手法和表現方式,但文中絕大部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對話都是有史料來源的,可以看出作者為了寫它也是下足了功夫。
明朝,歷經了三百年的風雨洗禮,從十六位皇帝的手中成長衰敗,就這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后與世長辭,我們縱有神力也無法再還原那宏偉而沉重的歷史,只能從先人留下的文字中窺探到那神秘背后的艱辛。歷史是唯一的,不可復制的,但卻真是地存在過。
書中很多的描寫刷新了我對一些人事物的看法,比如戚繼光,我以前只是單純的覺得他是一個傳統的民族英雄,印象中是一位呆板橫沖直撞的略顯呆萌的武將。后來我才明白,在戰爭中橫沖直撞只會丟掉自己的性命,真正的武將是有勇有謀的,這才能夠在你死我活不擇手段的戰爭中生存并且連戰連捷。戚繼光的情商很出眾,他并不是一個廉潔的官,否則以明朝的工資肯定不能養起傳說中的“戚家軍”,他善于搞關系,八面玲瓏,所以在那些書中介紹的重要任務中他的結局是最好的。這也正是殘酷的生存之道。
明朝還有很多讓人驚艷的事物,比如王守仁的“心學”。王守仁在我眼中是個天才,軍事、思想、文化樣樣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尤其是“格物致知”這四個字,留給后人的是無限的思考。明朝輝煌的歷史長河中還有海瑞、黃宗羲解縉等等等等,相對這些人才來說,明朝的皇帝卻是庸庸碌碌了些。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我懂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讓我更明白歷史其實并不是單純的只有歷史,在歷史中我們甚至能窺見自己,窺見自己的未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11
我興味盎然地合上《明朝那些事兒》,金戈鐵馬,權謀詭計,風云際會,斗智斗勇,奮起反抗,忍辱負重的一幕幕都在我腦海中重現。
方孝孺,他或許并不是一個聰明人,他甚至只是一個書呆子,他的一生未經兵戈戰亂,但在朱棣大軍壓境之下,仍然臨危不懼,忠肝義膽、錚錚傲骨,天地可鑒。最后雖被朱棣凌遲處死,殺滅十族,他這一支再無后裔,但他卻依然憑借忠誠二字而青史留名。朱元璋昔日對朱允文所說的話畢竟實現了一半,實現了最不可能實現的一半,“他一定會為你盡忠到底!狈叫⑷孀龅搅,他有忠心如此,何懼千刀萬剮,粉身碎骨。
于謙,當也先的鐵蹄直指京城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京城的重任,從那一天開始,他已經沒有了退路,他不能疏忽,也不敢疏忽,半壁江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在這一場景泰年間的巔峰賭博中,也先輸得起,可他卻輸不起,但是他卻默默地承擔起了這個千鈞的重擔。當也先在京城下耀武揚威時,他用他瘦弱的身軀擊潰了這個不可一世的也先。他的心里有保家衛國的信念,有對大明的無限的忠誠,他為大明所付出了一切,盡管他死于非命,卻用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的未來。
楊慎,大明三大才子之首,他飽讀詩書、學究天人,在父親楊廷和自動離去之后,怨憤沖天的他帶領百官鬧出了明史最大規模的罷工。失敗之后,他被發往云南,卻一直不理解父親的主動退出,但當他親眼見到父親叱咤風云一輩子之后,也逃不過入土為安的命運,他在那一剎那之間幡然醒悟,人的一生,縱然何等的風光無限、權傾天下、不可一世;何等的家財萬貫、揮金如土、一擲千金,卻也終究躲不過這一抔黃土的宿命。從此他再不涉足官場,游歷云貴川三地,吟詩作對,潛心著書,終得以善終,著作等身、名揚天下。他的才學冠絕當代,映照千秋,古今讀書之人,鮮有人與他仿佛。
胡宗憲,一個聰明人,他明白,在黑暗的嘉靖朝,不投靠嚴嵩就沒有出路,自己的抗倭大計、平生抱負也將毀于一旦,東南數省生靈涂炭。為了東南黎民蒼生的安危,他舍棄自己的清高、名譽,換來東南總督的高位,他臨危受命,與徐渭二人縝密策劃,兵不血刃誘擒汪直,計殺徐海,瓦解了倭寇的主力,另一方面,他又提拔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徹底掃清倭亂。他是堪與于謙相提并論的社稷大臣。他保住了大明的東南江山,是當之無愧的抗倭第一功臣,但是他優點與缺點一樣眾多,最終落得個揮刀自刎,身首異處的凄涼下常是這些缺點將他一步步地拖向死亡的深淵,自殺之前,曾留下兩句詩句“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云”。在所有的鋒芒展露之后,必定會是滅亡的前兆。明史忠實地記錄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忠心愛國,精通兵法,聰明絕頂和趨炎附勢,巴結諂媚,貪得無厭。
徐階,一生坎坷多舛,他作為六位蓋世英才中的一員,出現在嘉靖朝這個斗爭火焰異常熾烈的年代,他深通心學奧秘,盡管被迫低聲下氣,卻無時無刻不在奮力地掙脫黑暗,走向光明。他忍氣吞聲十余年,終于發動了致命的一擊,徹底擊潰了嚴黨,完成了驚天逆轉。嚴嵩覆滅的一刻,他的眼前一定會浮現出很多的人:夏言,古板嚴肅,一絲不茍卻大公無私,寬以待人的老頭,終生不肯沾染一點污濁的好人;沈煉,小小的錦衣衛經歷,嫉惡如仇、仗義執言,一個雖然官職卑微,卻敢于追尋光明的人;楊繼盛,一名普通的進士,沒有蓋世的才華,卻甘冒奇險,死劾嚴嵩,而是為社稷不忿,為蒼生不忿,為被嚴嵩所冤殺的人不忿。而他們的下場都是一樣的:死亡。但他們沒有懼怕,他們相信,這是黎明前的最后黑暗,他們的死亡,必定能夠打開嚴嵩毀滅的大門。現在,徐階做到了,盡管他也玩弄權術,但他為江山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位優秀的內閣首輔,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個能臣,一個好人。
還有很多,王守仁、張居正、高拱、楊廷和、李東陽、楊一清、姚廣孝……
他們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而這許許多多的故事和那些許許多多的有名無名之人又共同串成了這二百多年的明朝歲月,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留給我們的,只有這些發黃發卷的史冊和沉默不言的歷史,伴隨著人們一代代的成長,亙古不衰。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12
“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云!痹涀倴|南的胡宗憲在腐臭的牢房中寫下人生最后一句充滿憤怒與不平的話。胡宗憲從一個小小的御史,到東南數省的總督,這一切,他都費盡了心思,用盡了力氣,不惜投靠奸黨,不惜聲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須拍馬,無所不用其極,他背棄盟約,殺死徐海,除掉汪直,送出白鹿,屢報祥瑞,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拯救萬民,平息倭亂,但現在的他卻淪落到了這樣一個階下囚。
胡宗憲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卻落到了這樣一個下場,正是可悲啊!但是胡宗憲,像你這樣的例子在當時又何曾不多呢?那些徐渭夏言等許許多多的才子清官不都被殺害了嗎?有的出自你手,有的被奸臣所害,死為凄慘,這一切都是國都的腐敗,皇帝的無能以及奸臣的陷害,在明朝清廉公正的官往往是活不長的,唯有貪婪狡詐的小人才能存活下來,而且活的逍遙,天理何在?
曾經的明國乃是萬國之首,多少國家在明國面前低頭跪拜,進貢的國家更是不計其數,國家的尊嚴不可侵犯。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明朝的尊樣也漸漸消逝,隨之取代的是懦弱和無能,那些曾經在明朝腳下顫抖的國家,現在反倒個個精神抖擻的開始侵略明朝的國土,那些倭寇則更是逍遙法外地攻打明朝,挑起戰爭,在明朝的一些地區燒殺搶虐,無惡不作,但是明朝卻無能為力,雖然派出軍隊,但效果卻不敬人意,敗仗往往多于勝仗,直到明朝末年,戚繼光的出現,這才讓這群敵人銷聲遁跡,可見,國家的實力和尊嚴是多么的重要,當年的明朝是這樣,繼后的清朝也是這樣。
明朝的那些貪官奸臣也是導致明朝毀滅的一個原因。當時的明朝開始的貪官并不多,因為被朱元璋殺光了,但是當官的,誰的素質清高,面對眼前的肥肉,誰不想咬一口,不拿白不拿嘛,在利益面前,清廉多少錢一斤!有油水撈最好,反正又沒事,就算上頭怪罪下來,送幾個錢上去不就行了,我照樣可以過我的幸福生活。這樣,就算刑法再厲害,這貪官也沒有絲毫減少的情況啊,到了明朝末年,那貪官更不計其數,就連皇帝的眼皮底下,也有人敢賄賂,這膽子可真夠大了,要說我們,你就給我30條命我也不敢,可他呢?依舊吃香喝辣,穿著綾羅錦緞,時不時的撈幾回油水,依舊逍遙自在,有這樣的官在,明朝的毀滅也終究是遲早的事。
明朝的皇帝也是一個比一個的沒用。先是開國皇帝朱元障,他可還是一代英雄,從一個兩手空空的農民到擁有幾個兵的地主,再到威嚴的皇帝,這中間無一不經過鮮血,刀光諜影的洗禮,能成為皇帝,朱元璋是不容置疑的,他所付出的努力無人能夠否認,在治國方面他想為人民做好事,想除去貪官,想讓子孫后代享福,但是命運始終與他的意愿相反,百姓的生活照樣悲慘,貪官也沒是多少,倒是許多清官名將被冤殺,后代的生活也不敬人意,一代英雄朱元璋的結果中為悲劇。
再是皇孫朱允炆,這皇帝也真夠沒用的,斬殺自己的叔叔,結果斬殺到連自己的皇位也難保了,被自己的叔叔朱槺搶了皇位。再說第三位皇帝朱槺,他憑借自己的努力,終于取得了皇位,雖說這行動不太光雅,但朱槺做的確實不錯,大明的威嚴從橫天下,但是國家卻民不聊生,為什么,誰叫那實在過于威猛,誰敢不服就打誰,甚至沒事也要找事,主動去找一些人的麻煩,那打仗得要糧食,皇帝不會自己種糧食,那就問下面要,官府也不種地呀,那就往百姓那兒要,百姓想不給,可不給也得給不然就要被打,這下可憐了老百姓,生產遭受了很大的破壞,百姓們逃荒也就在情理之中。
朱槺死后,他的長子朱高熾登上皇位,他雖然體態臃腫,但卻是一個仁厚寬人的皇帝,他用自己的勇氣改正了父親的錯誤,不畏人言,實在是壯舉,如果讓這明仁宗朱高熾接著干下去,明朝一定會欣欣向榮,只可惜“好人不長命”他只干了10個月的皇帝就病死了。隨著是朱瞻基,他可是個好皇帝,他面對民不聊生的現狀感觸很多,他治國安民,勤勤懇懇,工作加班,聽取大臣的意見,處理各種朝政,妥善處理蒙古的沖突問題能不動兵就盡量不動兵,他不打攪百姓的生活,也不增加他們的負擔,可見朱瞻基是個體諒百姓的好皇帝,不過他也應了“好人不長命”這句話,只當了10年的皇帝,在38歲時便去世了。朱高熾和朱瞻基很像,因為他們都是好皇帝,但都歲命不長。
但是他們統治的十一年是明朝的黃金時代,大明帝國空前的繁榮強大,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轉折點就從朱瞻基的兒子這里出發了,從朱祁鎮開始,明朝開始急速走下坡路,皇帝個個不上朝政,整天吃喝嫖賭,政治全然扔給了大臣和太監手中,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連皇帝都這樣了,那別人又能好到哪里去,清官被抹殺,貪官幸?鞓罚@一切皇帝熟視無睹,他只管自己的事情,清閑得很,有這樣的皇帝國家被毀也在情理之中,最后明朝就這樣被毀了,毀在了最后一代皇帝手中,所有的王朝,它的開始正如它的結尾,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句話: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了。
一代帝國,千秋霸業,終為化土,實為可悲。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13
近期把《明朝那些事兒》全套看完了,多年來還沒有看過讓我覺得這么有意思有吸引力的書,有段時間都迷了,早上起來看,晚上看,上廁所看。
看完之后第一感覺是自己真是差遠了,人家作者還不到三十呢,就能寫出這么好的書來,而且很多見解都特別有道理,佩服、敬仰。而我呢三十多了,就這點水平,差距太大了。
書里面也有很多讓我特別感動的人和事。有兩個情節讓我的眼淚在眼睛里打轉:
一是:明英宗朱祁鎮和錢皇后的故事。因為皇帝被抓后,把后宮的所有金銀珠寶全部派人送到瓦敕的軍營里,希望能夠贖回丈夫,后來又哭瞎了一只眼睛,瘸了一條腿(長期伏地痛哭),看到兩人重逢的時候(他帶著急促的步伐向荒涼的南宮走去,雖然已經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但他相信,還有一個人正在那里等待著他,等著他回來。他并沒有失望,當他打開大門的時候,他看見了這個人。開門的聲音驚動了里面這個坐著的人,她似乎意識到了什么,便站起身來,摸索著向發出聲音的方向走去,她看不清來人,因為在漫長的等待歲月中,她已經哭瞎了自己的眼睛。我答應過你,我會等你回來的。 當一切浮華散盡的時候,我還會在這里等待著你。)看到這一段的時候,不知道為什么特別的感動。人一輩子,能有這樣的一個老婆,夫復何求?什么皇帝,什么江山,都沒有了只要還有這樣一個對自己的人,也就不枉此生了。
二是:楊漣。電視電影也看過很多英雄,為了信念視死如歸的人,但他是讓我的心靈最受震撼的人。單單看那些文字自己身體就覺得受不了(楊漣的下頜脫落,牙齒打掉,鐵刷刷的“皮肉碎裂如絲”。用銅錘砸胸膛,幾乎砸斷了所有肋骨。布袋壓身。然而楊漣還是沒死,每晚在他身上壓布袋,就當是蓋被子,白天拍土又站起來。把鐵釘釘入了楊漣的耳朵。最后也是最殘忍的一招。許顯純把一根大鐵釘,釘入了楊漣的頭頂)還有他死前說的一些話“〖仁義一生,死于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于在天,對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于我何有哉!〗〖漣即身無完骨,尸供蛆蟻,原所甘心。但愿國家強固,圣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健碑斂吹剑ㄔ幸蝗,不求錢財,不求富貴,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渾之氣,萬刃加身不改之志。楊漣,千年之下,終究不朽。 眼淚怎么也忍不住了。
崇禎皇帝,明朝最后一個皇帝,以前以為他是個昏君,現在才知道他原來是個很勤政很有想法的皇帝,但無法力挽狂瀾。有時想如果在一個環境好點的時代,崇禎也不一定比康熙乾隆等皇帝做的差,只是生不逢時。
袁崇煥的教訓。以前對明朝歷史了解不多,片面的認為崇禎昏庸把袁崇煥殺了,因為袁崇煥的死才致使清軍那么順利的入關。現在才知道袁崇煥該死,如果我是崇禎我也殺他。袁的死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信口開河,在皇帝那么器重的情況下,隨口說出5年平定遼東;不請示直接殺了毛文龍(好像是一品),當時殺一個老百姓都要皇帝批得制度下;與同事不和;而且直接讓清兵打到京城,在皇帝眼皮底下還讓人家圍著京城轉了幾圈。主要就是向領導請示少回報少,可見向領導多請示多匯報多溝通有多么重要,引以為鑒。
假如沒有滿人入關的話,憑當時明朝的發展勢頭,我們中國應該一直是世界上的發達國家,至少不會有八國聯軍,日本侵華那些恥辱的事情。以前喜歡玩的一個游戲叫《太閣立志傳》里面主角豐臣秀吉,還有游戲里的很多強人小西行長、加藤清正什么的,以為都很厲害?戳巳f歷年間在朝鮮,幾萬人打日本十幾萬人,原來那些家伙什么都不是,差的太遠了。即使明朝后期打日本還是很輕松的,如果沒有清朝,日本一萬年也是中國的小跟班。還有關寧鐵騎,估計是那個時代最強的兵種了。
明朝的幾個首輔,看了書之后感覺真是太強了。夏言、徐階、張居正等,明爭暗斗、精明、忍耐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簡直是一流中的一流。
最主要的收獲還是收獲了一個偶像。上初中的時候開始有流行歌曲,很多人都說他的偶像是誰是誰,我有時候就問自己哪個是我的偶像?歌星,我只是喜歡他唱的幾首歌而已憑嘛當我偶像?高中瘋狂的喜歡上足球,偶像?也沒有哪個球星讓我崇拜的,只是喜歡罷了?吹酵跏厝实臅r候,我知道我的偶像是誰了,我從心底崇拜他,這個人就是我的偶像。立志做圣賢的人,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爸泻弦弧保院筮要深入的了解一下他的思想。
《明朝那些事兒》確實是本好書,等孩子大點了一定也讓她看看。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14
《明朝那些事兒》暢銷好幾年了,再次品讀,仍然被精彩的歷史和細膩的描寫深深吸引。此書與其他歷史書籍相比較而言,最大的特點文風幽默詼諧,用前衛時尚的現代語言敘述明朝那段精彩的歷史,但又絕非“戲說”,作者以尊重歷史的原則多角度展現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本來面目,讀完七卷后令人回味無窮、感慨萬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個精彩紛呈的朝代中去了!
這本書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描寫了明朝十七帝,對每一位皇帝都從人格、品行、才能、功過等方面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比如說:開國皇帝朱元璋,“大明天下的締造者,生于亂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自己的勇氣,決心,堅強的意志,無畏的心靈,驚人的軍事天賦建立了龐大帝國,真是一世豪杰”;永樂帝朱棣,“生于戰火,死于征途,他不是一個好人,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呼盛矣”;弘治帝朱佑樘,“一個好人,一個好皇帝,遭了無數的罪,受了無數惡毒的傷害,但他用一顆仁厚之心,承擔了皇帝全部的責任,創造了明朝的又一盛世!
而對一些昏庸無能的皇帝,在看完此書全新的解讀后,讓我感到的不僅是氣憤,還多了些同情:“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但確是一個好人”的正統帝朱祁鎮;“終其一生,都在為追求自由自在而斗爭”的正德帝朱厚照;“一個虔誠的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驄;“適合做個木匠”的天啟帝朱由校;“勤政儉樸,剛愎自用”的崇禎帝朱由檢......看來出生帝王家真不易,生來就注定要去爭權奪利,無法過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個好皇帝就更不易了,如果干的好那是必須的,因為這是他的責任,如果干不好那就要遭萬人唾棄,尤其是不能發展什么個人愛好,都要像朱元璋、朱棣那樣日理萬機,才對得起皇族血統。
這本書最吸引我、最讓我感動的是為國家、為百姓舍生取義的功臣名將。于謙,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保衛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無數平民百姓的生命。他身居高位,卻清廉正直,從未濫用手中的權力,在貧寒中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操守。他不畏懼困難和風險,在國家最為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承擔天下興亡。特別是他在皇權面前表現出的那種無畏令人敬佩,一心只為民,只為國家的社稷鞠躬盡瘁,于謙光明磊落的一生就如同他的《石灰吟》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王守仁,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知行合一”思想的創始人。“仁”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特點,不求聞達于朝野,只求豐年安樂業,為了百姓寧可放棄自己顯赫宇宙的機會,為了百姓寧可違背君王之命,“為人民服務”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而是用心做出來的;戚繼光,抗倭名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保家衛國的軍事事業中,一直朝著“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邁進,前所未聞的選兵方法和嚴格變態的軍事紀律,打造了百戰百勝的“戚家軍”,打敗了“聯合國軍”,打敗了那些在我中華大地上的跳梁小丑,向他們詮釋了一句話“犯我華威者,雖強必誅!”。
還有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這些名臣將相在明朝276年的歷史長河中迸發出耀眼的光芒,在歷史的丹青卷書中刻下了輝煌的一筆。他們最讓我感動的是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威武不屈的氣節,以天下為己任,置生死于不顧,不為強權,只為百姓,不惜“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他們的鐵骨忠魂,顯示了巨大的人格力量,為世代所敬仰。信念和氣節在此不僅是道德箴言,更是人生骨氣。氣節對于個人來說就是人格,把氣節比做第二生命不為過之,視其為精神脊梁不為過之。做人一定要堅守信念,要有操守。理想是一個人生命的動力,是氣節的本質所在,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個人雖然成不了萬眾景仰的偉人,但必須有一顆向往偉大的心靈;一個人雖然留不下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必須不懈拼搏,以便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只有氣節永駐,就能以事業為本,以創業為榮,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與時俱進、勇往直前,始終以高昂的精神狀態和一流的工作標準謀事盡責。
氣節對于國家來說就是國格。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屢臨逆境而不餒,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著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矢志不移、百折不回的民族氣魄。有了民族氣節催生和凝聚的力量,什么樣的困難都能克服,什么樣的災難都能戰勝,什么樣的目標都能實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肩負著中華民族振興的歷史重任,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化為干好本職工作、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實際行動;不怨天尤人,把握時機,發奮圖強;不高談闊論,服從大局,埋頭苦干;不貪圖享樂,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敢于創新,勇于進取,從而使偉大的祖國巍然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明朝那些事兒》讀完很久了,到現在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歷史給我們的啟迪遠遠不止這些,“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歷史其實就是面鏡子,你我各自照心中。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15
我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兒》,思緒感概萬千。雖說窗外無輕揚的雪花,屋內也沒有溫暖的火爐,但我依然讀得很舒服。
在這本書的后記中,當年明月講述了很多他讀史和寫作時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說法,他所讀過的歷史故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劇結局。
而我們的歷史當真如此。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來說不過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后一頁就慫了!边@大概是作者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著書桌上那七本并不是很厚的書——大明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前后三百年的時光,就呈現在這寥寥數千頁的紙上。
三百年,是十萬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萬九千八百小時,還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國的前前后后繁華衰落,都在這七本書中。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運,他們每個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的的確確就只有幾頁。比如常遇春,這位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戰時自告奮勇,在其后幾年中參與了帝國建立的所有重大戰役。
后北出大漠取得大勝,班師回朝,經柳河川時暴病而亡,年僅四十。即便是這顆耀眼的將星,在這本書中的記述,也不過就數頁而已。
仿佛是逃脫不掉的魔咒一般,無論什么人自出世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結局。每一個人都逃脫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脫不了坍塌,地球總有一天也會因為太陽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實毀滅又何嘗不是新生命的開始?
春去秋來,斗轉星移,在這滄桑的轉換中我們終究還是把握住了一項權力——這就是能夠駕馭自己生命的過程。是的,如何去駕馭生命的過程,演繹出屬于你的精彩,是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自己的權力。
每一個生命體都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精彩中去,去沖擊生命的極限。
面對最終的毀滅,我們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個過程。我們必須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裝點、盡情享受這個美好的過程。毛澤東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個個體在生命的過程中盡情享受著自由的可貴與歡樂。
也許,生命的真諦就在于此——按自己獨有的方式去創造和經歷一個精彩的過程!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讓我明白了,其實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別”是“明朝”。書的作者——當年明月,他以一種風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現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而整部書其實所給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間的事兒——權勢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己欲)”。這可以說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絕大多數政治家們的至理名言,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毀滅了無數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業之后,假借賞功之名燒死了無數曾經為他征戰沙場的大臣們。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著。
“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背叛)”。當年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投奔陳友諒,陳友諒殺了倪文俊,將其頭顱獻給徐壽輝,深得徐壽輝信任后,后控制徐壽輝統領其軍隊,最終將徐壽輝殺害。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權謀)"。在萬歷那個時代,嚴嵩斗倒夏言,徐階搬倒嚴嵩,高拱把徐階斗倒,又被張居正斗倒。僅說張居正,其可謂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條鞭法(稅收制度)影響中國乃至世界至今,但他為了當上內閣首輔也是不擇手段,把老同學高拱斗倒之后,還想將其致死。
無論別人多么強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將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過來,但也無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奪走;实廴绱,官員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強者皆如此。
而封建專治的權利又使我對那一時期感到無比的凄涼。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牽涉數萬之眾,斬首、抄家、充軍者不計其數;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誅“十族”。北京保衛戰功臣于謙,遭陷害被抄家斬首;“萬歷新政”領導人物張居正,死后被誣陷抄家。
給我們的那就是經驗和教訓,歷史教會給我們的我們也不能忘記,要牢記歷史,反省歷史。不要再讓歷史成為對于我們的下一個歷史,這才是對歷史的充分認識。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16
今年假期,選擇了讀《明朝那些事兒第一部》,不過只是粗讀,并沒有仔細推敲,也只能算是讀個熱鬧,作者把明朝的歷史用或調侃,或閑聊的方式記錄下來,說給我們這些不太懂歷史的人聽,就像飯后與親朋好友悠閑地談天說地一樣親切。該書語言流暢,時不時的調侃一下,真可謂是輕輕松松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比如:作者在描述朱元璋在常覺寺里的悲慘生活時這樣寫道:“朱重八一直忍耐著,然而除了要做這些粗活以外,他還要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長明燈)”。又例如:作者在描述朱元璋派其侄子朱文正鎮守洪都,其侄子竟能讓捉襟見肘的兵力安排的井井有條時,這樣寫道:“朱文正可能是學會計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還能剩下兩千人(怎么擠出來的),用來隨時支援各門“。諸如此類的幽默風趣的語言在本書中俯拾皆是,我想正是幽默風趣的行文風格,使得這本書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創造出500萬德銷量不錯的成績。
這本書主要寫明朝的興起、興盛、衰落,直到滅亡的整個過程。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皇帝崇禎皇帝200多年的歷史,第一部從明太祖朱元璋寫起,直到永樂帝朱棣登基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傳和半部朱棣傳,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他剛開始只是一個為一口飯吃而流離顛沛的,他做過乞丐,當過和尚,然后參軍當上將軍,一步步往上走,最后到達了頂峰。朱元璋生于亂世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北京,也沒有后臺,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多夠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里爬出來,掩埋占有的尸體,然后繼續前進,繼續戰斗。他沒受過教育,但卻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人才。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敗,大之所以能在亂世中稱雄,我想除了他自己的能力之外他的精神力量更加強大,永不言棄。所以文中這樣寫到:朱重八一直忍耐著,然而除了要做這些粗活外,他還要兼任清潔工,即使這樣,他還是經常挨罵,在那些和尚喝酒吃肉的時候,他還要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每一個孤獨的夜晚,他只能獨坐在柴房中,看著窗外的天空,思念著只與自己相處了十余年的父母!泵\之神其實并不存在,在哪絕望的日子里,并沒有人去同情和可憐這個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告訴我們,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他告訴我們,執著的新年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朱元璋那個時代有無數厲害的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當然,朱元璋身邊的出謀劃策的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劉基就是他身邊的一名得力助將,雖然一開始他只是沉默寡言,但在關鍵時刻,他為朱元璋提出了關鍵的戰略計劃。書中說:劉基站了起來,長時間的等待和傾聽已經消磨了他所有的耐心,他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不再是個好好先生,是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劉伯溫!他用輕蔑的眼光俯視著這些平日自視甚高的所謂才子們,用一種幾乎歇斯底里的語氣大聲說道:“那些說要投降和逃跑的人應該立刻殺掉!你們就這么膽怯 嗎!現在敵人雖然強大,但卻驕橫,只要我們誘敵深入,使用伏兵 攻擊,打敗陳友諒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著逃跑的人,難道也有臉自稱為臣嗎?!” 他訓斥了那些懦弱的人,并詳細分析了局勢。是啊,有這樣一位敢怒敢言的志士在朱元璋身邊,還怕打敗仗嗎?
除了有軍事才能的朱元璋讓我敬佩外,書中也有許多喜歡的仁人志士,其中最讓人敬佩的就是于謙。他在祖國飽受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當時面對皇帝被俘,京城被破之難,滿朝文武大臣都人心惶惶,有的主張遷都南京,有的人認為求和,這時于謙站了出來,毅然決定守住城池,抵抗到底,最終在于謙的領導下,成功的阻擊了敵人的入侵.這就是歷史上那個著名的京城保衛戰。然而于謙的人生結局是十分悲慘的,令人嘆息,被小人誣陷后含冤而死,但他的精神時刻影響著后人,“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他的精神寫照。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當年明月這句話是《明朝那些事兒》的結束語,也是作者當年明月在全書中想表達的最后,最重要的一樣東西,是一部近百萬字著作的點睛之筆。這本書讓我都會了歷史,歷史教會了我們許多東西,歷史是明鏡,用過去指引未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17
《明朝那些事兒》可謂是網文界著名的長篇巨制。在網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后,也不出意外地出了實體書版。在這部書中,作者向我們講述了明朝年間發生的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人物為主線,同時運用了一些小說的寫作方法和對人物的心理細膩分析,還加入了對人物、制度的獨到評價。作者本人在開篇的引子中說,他自己也不知道這本書算是什么體裁,只是想寫一本能讓人輕松了解歷史的書。在我看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語言通俗幽默,內容生動詳實,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運用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的展示,有的濃墨重彩,有的一筆帶過,絕少拖泥帶水。它又有著作者對歷史的思考,的確達到了作者本人“寫一部好看的歷史書”的想法。在作者的春秋筆法下,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生動活躍起來,讓歷史變成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場景,字字均欲躍然而出。人物不再是一個呆板的名字或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歷史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拍案叫絕、欲罷不能。
從所周知,歷史是由人來書寫的,作者不可避免的會在作品中融入其看法和觀點。哪怕相同的史實,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分析、想法,書寫的歷史自然不會完全相同。《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在寫作時自然知道這一點,像史書那樣的寫作方式在當今碎片化閱讀時間里是吸引不了多少讀者的。他在寫作中能抓住歷史的輕重緩急,詳略得當,懂得取舍。當然,最重要的是他的文筆極具吸引力,能抓住事件有趣的一方面。就拿第一章開篇來說,他獨辟蹊徑地為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寫了一份極不簡單的簡歷,不僅簡述了朱元璋的經歷,還讓這本歷史有了現代氣息,消滅了古今距離, 讓歷史獲得了一種現場感,也使讀者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一種寫法其實為整本書奠定了一個敘述基調。從此往后, 戲仿、戲說、反諷、征引、調侃、挪用、詼諧并用、今詞古用等等就成了此書的主要敘述手法。
僅僅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古代史官所著的史書不會把所有的事都記錄下來,單純根據史料就想連貫的講述這數百年的歷史本來就很難,更別說把歷史講述得有聲有色、引人入勝。作者在講述歷史的過程中添加了許多合理的想象和分析,這一點在許多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體現的十分明顯。這部書中那些基于史書上的人物對話、情景,作者不僅將人物對話翻譯,還加入了合理的動作、神態、心理、情節,讓本來枯燥無味的歷史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個小小的情景劇,讓文字成為畫面,這部明朝的歷史書,就如同一部長篇歷史劇一樣讓人目不轉睛。在我看來,除了上述內容,這本書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歷史的思考、分析、總結。作者不僅能夠將歷史講述清楚,還能夠結合古今中外的相關事例,可見他十分深厚的歷史功底。在講到朱元璋與王保保進行決戰時,作者介紹了古代與騎兵對戰的方法,包括古羅馬的重步兵和諸葛亮使用的絆馬釘、木車、連弩;在介紹八股文時還提到了民國時期陳獨秀考取八股秀才的事跡。從這些零零散散的歷史知識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淵博的學識和寫作時的嘔心瀝血。
明朝是一個充滿傳奇故事的年代。那個年代名人能人輩出。閱讀這部書,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躍然紙上。朱元璋、徐達、常遇春、藍玉、劉伯溫、鄭和、王陽明、張居正,魏忠賢、戚繼光、崇禎、徐霞客、海瑞、袁崇煥.....名單太多,無法一一詳述。那些印在正史上的刻板記敘,被本書作者用心血化成了一個個催人淚下的瞬間:
還記得馬皇后用她的善良寬容仁慈保護了一個個朱元璋昔日的戰友;
還記得在明朝局勢危急的時刻,力挽狂瀾于既倒的于謙;
還記得朱棣篡位割下鐵鉉的耳鼻煮熟塞入他口中,鐵鉉一身正氣:“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還記得徐階臥薪嘗膽,隱忍十余年,除掉明朝第一奸臣嚴嵩;
還記得歷經無數腥風血雨宦海沉浮之后,依然堅持改革不顧一切的張居正;
還記得即使窮困潦倒也懷揣夢想,最后悟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之理的王陽明;
還記得被敲碎肋骨鐵釘入頭的楊漣留下的震撼人心的血書:“漣即身無完骨,尸供蛆蟻,原所甘心。但愿國家強國,圣德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
還記得那些壯烈殉國,忠魂依舊守遼東的廣大邊軍將士們;
還記得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吊死前于藍色袍服上大書:“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當我反復閱讀這部書時,字里行間,撲面而來的,是那一個個人物、一幕幕場景,帶著我走進那段傳奇的歷史。合上書本,從歷史回到現實,恍如隔世。感覺心里得到了什么。這段歷史,這個世界,真的很有趣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18
作為一介文盲,我是名副其實,上不通天文,下不懂地理,古不懂歷史,今不懂科技。當年高中分文理科時,所有學科中就數學最好,就果斷從理。學了理才知道,其實自己物理又很吃力。
上大學之后,視野陡然增大,深刻認識到自己知識的匱乏,開始大量讀書。但這時候已經面臨生存問題,看書就很功利了,都是為了某個目的,例如:學學禮儀,學學修養,更多的是看勵志書籍和教育類的專業書籍。工作之后還是以教育類為主,偶爾看些“閑”書,添點佐料。
但這次看得閑書,看得很過癮,愛恨糾結,幾次看不下起,又幾次拿起來,盡管還沒看完。這本書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
記得在好幾年前,這本書上出版的時候,我翻著看過,但印象不是很深刻。這次只所以再一次認真看,還要歸因于前一段時間去北京。難怪人們常說:要么讀書,要么旅行,事實證明,它們兩個是通著的。
其實,我對北京是沒有太多了解的。只知道,這個地方很繁華,很先進,而又很古老,是一個古都,又是現在的首都。想去北京,純粹是覺得去大城市看看。去了之后才發現,北京成遠比我想的厚重,悠遠。腳下的每寸土地都有著它的故事,或唯美,或凄慘。
這時候,更加認識到自己的膚淺,就決定補一下自己缺失的文化,F在的北京建筑與文化主要是傳承明清時期,那就從明朝開始看吧。文言文是看不下去的,這時候,恰到好處的一本書就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
先說說作者當年明月,這個把《上下五千年》讀了12遍的人。飽讀史書,很有自己的思想與風格,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將大明正史展現在我們面前。一直以為他是一個食遍人間煙火,歷盡滄桑的老者,沒想到一百度才知道:他竟然是1979 年的,而第一部《明朝那些事兒》面世是2007年,從時間上來看,能在這個年齡完成這么一本恢弘的巨著,他絕對是一個天才。
接著說說讀書的感受。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歷史上絕對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幼年時,家里一貧如洗,又趕上瘟疫,家破人亡,顛沛流離。要過飯,出過家,但這些都埋藏不住這個政治家的才華,他需要一個機會,亂世出英雄,在那個民不聊生的年代,到處都是起義軍,只要你有頭腦,只要你勇敢,只要你有原則,你就能成為英雄。朱元璋就是這個一個個性鮮明的人:要么不做,要么做絕。也是這種有力的手段讓他踩著同伴的尸體,克服恐懼,不斷總結戰術,最終成為皇帝。
如果單單描寫每位皇帝的豐功偉績,這本書完全可以壓縮,因為都如此類似。而歷史從不乏味,他有太多的跌宕和沉浮。這也是我看這看不下去的原因,實在不忍心看不同立場的人為了權力而進行的各種殺害,又想看下去,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么。成王敗寇的年代,很多人無法評判好壞,只是一個立場的問題,跟不同的主,做不同的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流芳千古,于是,歷史不斷地被成功者改寫。朱棣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了,身為皇家貴族,依然造反奪權,留下一個歷史謎團:他的侄子也就是當時被他逼下臺的朱允文到底去哪了?或不見人,死不見尸。盡管朱棣的心里也是恐慌的,但是還是想美化自己。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改寫史書。從出身到掌權,到治國,必須要美化自己的。
歷史可以改寫,公道自在人心。除了皇家的官書外,朝中甚至民間的文人墨客有著真誠的追求,他們會記錄真實的歷史,供后人考究。他們對于忠孝仁義的詮釋比皇家貴族要更加的淋漓盡致;适依镏挥袡嗬,有幫派,你死我活,即便我不想或者不舍殺你,有一天你就會回來殺我。如朱允文對朱棣,朱祁鈺對朱祁鎮,這里原諒我直呼其名,因為我總是記不知他們是什么宗。正所謂大自然的能量是守恒的,因他們有這樣的狠心與決心,也有著對百姓的博愛之心。
每一個朝代的沒落或每一個幫派的倒下,都要上演人性大戲。忠貞耿直派要么戰死,要么自殺謝忠,貪生怕死派要么投降要么逃跑,最無恥的取巧派,溜須拍馬,落井下石,想在新王朝那里茍且偷生,當然,這樣或許還可以有一天重整旗鼓,天下歸我。那些大義凜然的戰士,無視生死,肝膽相照,著實令后人敬佩,讀起來蕩氣回腸。那些奸佞小人,讀的想摔書,更為氣憤的是那些昏庸的皇帝,每次讀到這里就不敢往下讀,因為知道悲劇要來了。
讀史可以明鑒。歷史已經過去,但是我們不能忘。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其必然的規律,我們要做敬畏規律,尊重歷史,創造未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 篇19
最近終于把《明朝那些事兒》都看完,不知道算是囫圇吞棗還是淺嘗就止,反正是斷斷續續的看完了。7本《明朝那些事兒》篇幅是有些長,可是我知道真實的歷史更長。慶幸看完了還有些感觸,于是想表達一下,怕不寫下來,又會被其他的瑣事所打擾,遺忘,然后就像一場夢一樣,醒來后只記得做過一場夢,卻再也想不起來所夢為何事。
任他人怎么評判歷史是可愛的或者是枯燥的。與我而言,歷史的主色調就是兩種顏色,紅色和黑色的。歷史終究還是充斥著血淋淋和黑暗多過所謂的正義和光明。正義不就是這樣披著紅色的外衣穿過重重黑暗終于迎來一場光明,
歷史不就是人來人往,你下了我上,我下了再他上。歷史也不過就是正義與邪惡做周旋,無可厚非“邪不勝正”是真理,只是這個時間比書本與電視劇冗長的多了,有太多人把鮮血和骸骨埋葬在這兩者之間。有時候在想,是權利和貪婪造就了邪惡,還是正義用一灘鮮血和骸骨遍地戰勝了邪惡。歷史縱然造就了英雄。但有英雄的地方必有小人出沒,敗類林立。不知道是亂世造就了英雄,還是小人敗類造就了英雄。有時候想來,歷史的真面目終究還是面目猙獰,可怖不堪的。
年少欽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于萬千敵軍中取敵將首級的猛人;再年長先,折服于羽扇綸巾,運籌帷幄的智者;讀罷《明朝那些事兒》,思索良久,在我腦海久久不散的不是猛人,不是言官,不是帝皇,也不是宦官,唯其二者:楊漣和楊繼盛。
亂世造英雄,卻不知道埋了多少忠魂在這亂世。
有人臉盲,見過人后,在腦中就是想不起來模樣;而我,是“名盲”,看了全書《明朝那些事兒》,卻真心想不起來幾個人的名字和事跡。有時候在想,歷史上那些過眼云煙的名字又何必深究,自有世人銘記之。可是楊漣和楊繼盛我想用心銘記之。
楊漣(1571-1625年),字文孺,號大洪。因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誣陷“受賄一萬兩”,歷經拷打,慘死獄中。
歷經拷打:全身的肋骨被敲碎,用土袋壓頭,用釘子釘進耳朵,最終一根大鐵釘,釘入了楊漣的頭頂,當場死亡,年五十四。
每每看到這一段,都會不寒而栗,我不敢相信當遭受這一系列慘絕人寰的折磨,他到底是怎么撐下去的。他不是鋼鐵俠,沒有高科技鋁合金護身;他也不是金剛狼,一身鋼筋鐵骨,更不是絕世高手,練就金剛罩鐵布衫,他只是一個肉體凡胎,而且也不會武功,不是世外高人,更沒有超越常人的強健的體魄,他只是一個只讀圣賢書的文弱書生。對不起,他是書生,但是他并不弱。他是沒有鋼筋鐵骨,他是沒有銅墻鐵壁,但是我相信是正義,道統,光明灌注了他全身每一個經絡,讓他在面對奸佞當道,朝綱動蕩,屹然選擇了堅持,拒絕向惡勢力低頭,即使一路走到黑,哪怕奉獻生命。
楊繼盛,上書彈劾奸臣嚴嵩,列舉其十大罪五奸,被污下獄,并受到嚴刑摧殘。臨刑,還吟詩明志“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被廷杖60,一同僚好心送蛇膽一副,告訴他:用此物可以止痛。“我楊椒山(楊繼盛號椒山)自己有膽,用不著這個!”嗟乎,真英雄也廷杖最終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一片血肉模糊,在蠅蟲滋生,骯臟陰冷的牢房,傷口開始惡化感染。
然后就發生了接下來的一幕,他沒有麻藥,也不用鐵環,更沒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低著頭,拿著一片破碎碗片,不停地刮著腿上感染的腐肉。沒有手術燈,沒有寬敞的營房,沒有消毒的手術刀,只有他自己和往日吃飯用的碎碗片。然而碗片并不鋒利,腐肉也不易割斷。當腐肉已經刮得差不多了,骨頭露了出來,他開始截去附在骨頭上面的筋膜。
“在昏暗的燈光下,楊繼盛獨立完成著這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以肯定)的手術,當年關老爺刮骨療毒(真假還不一定),也還有個醫生(特級醫師華佗),用的是專用手術刀,旁邊一大群人圍著,陪他下棋解悶。”
百無一用是書生,呵呵,略顯可笑。也許他們耍不了大刀,上不了戰場,殺不了敵人,也許他們只會動動筆桿,寫寫文書,動動嘴皮子,但是在道統正義面前,他們同樣可以拋頭顱灑熱血,縱使殺不了奸佞,也絕不茍同,沒有驚天沒有動地,但是可以用一片丹心震驚朝野,留名于青史。
一部明朝史,我只記住了兩個人,是否太過可笑。但是細想來,歷史又有幾人能從長河中穿梭而來,用生命在向我們述說:那些所謂的勇氣與堅韌,正義與光明,如此想來是否倍感欣慰,可喜萬千。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00字】相關文章: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1-10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11-14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1-17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范文11-26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作文12-04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感悟」01-15
明朝那些事兒經典語錄10-10
《明朝那些事兒》經典語錄04-24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50字12-07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500字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