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漫談弟子規讀后感
《弟子規》也是學習中國文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下面是精心挑選的漫談弟子規讀后感,供大家閱讀。
《弟子規》也是學習中國文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該書是由李毓秀寫的,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于清代順治年間,卒于雍正年間,享年83歲!兜茏右帯啡忠痪,易學易記,文中穿插了相關文史知識、成語典故!兜茏右帯匪v的道理,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余力學文著手講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
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里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于德育修養,后一項,即學文,屬于智育修養!兜茏右帯访鞔_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我們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我們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開傳統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員每日誦讀和領悟《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學一句,做一句”,潛移默化學會為人。中國司法部肯定海南經驗,將海南司法廳編著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教材》納入服刑人員教育統編教材全國發行。
1.《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著名學者、教育家、山西絳州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堂!队柮晌摹肥撬鶕约航虝鴮嶋H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
后來,這部書被清朝乾隆年間山西浮山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賈存仁工書法,精韻學,著有《等韻精要》、《弟子規正字略》。他對《訓蒙文》一書的內容部分進行修改和訂正,并改名為《弟子規》。
《訓蒙文》從書名字面上可以看出,這是一本“訓教知識未開的兒童”的書,通過名稱與內容的更改,變成了老少皆宜、人人皆須遵守的《弟子規》,被稱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全書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纂成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應守的規范。
“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從廣義角度來講,弟子可以說是指社會里的每一個人。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人一輩子都在學習;既然都在學習,理所當然就是學生。無論老少,大家都應該來學學看什么叫《弟子規》。
2.功能
“規”就是規范、尺度,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循的定規!兜茏右帯返囊饬x,就在于教諭引導人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有素養的人。
我認為,《弟子規》的主要功能,可以用“五定”來加以概括:定位置、定言行、定品德、定心性、定習慣。
一是定位置。人,無論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時期,處什么場合,都要明白自己的位置,擺正自己與其他人的關系。做到了這一點,才能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對待身邊的人。
首先要擺正在自己與父母、長輩、師尊、老人面前的位置,處理好長幼、上下的關系。這是為人的基礎,也是孝道的核心內容。作為子女,要以孝順的姿態對待父母,做到“入則孝”,“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作為后生,要以恭敬的姿態對待師長,要有“長者先,幼者后“的意識。
其次,擺正自己在兄弟姐妹前的位置,“出則弟”以友善的態度對待自己平輩的家人親戚。“弟”通“悌”,說文講,悌,善兄弟也。 要求兄弟姊妹間要友愛互敬,和睦相處。“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要倍加珍惜,相互勉勵、扶持,切莫傷和氣,“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再次,要擺正自己在社會眾人面前的位置,要有仁心博愛,做到“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二是定言行。人生活在社會上,必然要與各色人等相交往,因此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有一定的規范,孔子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我們的言行舉止,都要按規矩和禮數去做。譬如對待父母,要“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對待其他兄長、師友,要“稱尊長,勿呼名”,“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弟子規》還包括在為人處事方面,也做了很具體的規范,比如“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 最為丑”,“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
3.定品德。
人生百行,以德為先,《弟子規》十分強調人的品德培養。“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道人善,即是善”,“善相勸,德皆建”, “凡出言,信為先”,“見人善,即思齊”,“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等,都是教導人們如何加強品德修養,努力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4.定心性。
《弟子規》在人的心性培養方面,也有很多內容。它首先要求人們做事要謹慎,講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不可急躁,也不可惰怠。“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要求為人要穩重大方,舉止得體,不驕不躁,力戒輕浮。
5.定習慣。
習慣是人生活的細節內容,也是人生質量的外在表現。我們常說習慣決定命運,是講是否有一個良好生活習慣,對人的命運非常重要!兜茏右帯逢P于人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細節內容很多,言行舉止,舉手投足,坐臥站立,甚至吃喝穿戴都有具體的要求,這對教育子女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具有積極的意義。“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在學習上,也要有良好的習慣,“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6.學習《弟子規》
《弟子規》明確地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一個人從小就要懂得孝敬父母長輩,友愛弟兄姊妹他人,要學會謹慎對待自己的言行,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從小要懂得與仁愛之人打交道,并以之為榜樣,然后還要重視身體力行傳統美德,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的素養,古代是這樣,今天更是這樣,將來還是這樣。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弟子規》中某些封建禮教迂腐的色彩,譬如“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路遇長……退恭立……過猶待,百步余”,“ 居有常,業無變”等,在現實中已無法做到。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學到其中“孝信”的主旨,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重讀《弟子規》,重塑中華禮儀之邦、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便不言而喻。從這方面來講,《弟子規》仍不失為一本傳世經典。
對于幾千年前的人來說,能有這樣的意識,確實堪稱圣人,確實為古代社會的發展,道德的規范,法規的制定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轉望21世紀的我們,如果還固守于古人的傳統言論,那社會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與價值。所以,對于古代圣人的教誨,我們應該有揚有棄,才能保持永恒的智慧與發展。
【漫談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廣告修辭漫談12-08
漫談職場交際技巧12-11
漫談簡歷寫作之道11-07
漫談“課桌文化”的論文精選03-22
漫談教育論文的寫作12-04
弟子規讀后感 弟子規讀后感03-30
國外HR漫談面試技巧03-21
國外HR 漫談面試技巧11-20
漫談"4隨"培訓法11-23
漫談現代營銷新策略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