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對與錯-《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爾虞我詐是三國,分不清對與錯。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后,一切又從頭。
——題記
從小到大,讀過最多次的書就是《三國演義》了。從小時候看的畫冊一直到長大后閱讀的書籍,再到后來,學了些文言文,就一直在讀它的原著了。因為它任何一個版本都不及原著來得讓人震撼和感動。
說起對《三國演義》的看法,或許只能用“殘酷”二字去形容。畢竟在我們這個極力抵抗戰爭的國家和社會中,是永遠無法體會到那個時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壓力和痛苦。
我記得我從小就是從拜諸葛亮先生的,盡管他沒有那些武將所擁有的強大戰斗力,但他擁有許多人所沒有的智慧和謀略。但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對人物的看法發生了改變。所以我選擇了閱讀原著。在閱讀原著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不曾發現的人物的優秀品質。我原本是非常不喜歡孫權這個人的,但后來我明白了,其實他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兄弟,一個柔情的硬漢。他在自己的好朋友和手足大去之后,也忍不住眼淚哭泣。那時候的他就像個孩子,不像在戰場上那樣威風凜凜,而只是一個失去最喜歡玩具的孩子一樣大哭著。
那時,我才知道,那長年戰爭的時代,也是有感情的。五虎將的兄弟之情,諸葛亮和黃月英之間的夫妻之情,以及王允對貂蟬那視如己出的父女之情。只是,在那個年代,即使有再多的“情”,也終會破滅,因為在那個紛爭的時代,有野心的人實在太多,也有許多的責任需要去承擔和背負。孫權的這種對兄弟的感情卻讓我想起了曹丕因為擔心自己的弟弟曹植會威脅到他的王位而故意刁難他,甚至險些害死他。我始終不明白,這種身上流著相同血液的人,為什么不惜手足之情,他們為了什么?是金錢?還是地位!
在《三國演義》中,給我留下相當深印象的人,是周瑜。過去的我一直認為周瑜不過是一個才謀輸給諸葛亮的失敗者,他一次次的失敗只會讓我對他的印象變差,而我,卻一直忽略了他每次失敗后的感情,他畢竟作為一個國家的軍師,三番五次的讓自己的國家輸了戰斗,想必他一定肩負了非常大的壓力。他在死之前喊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讓人忍不住落淚。他讓人覺得悲哀,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命運很可悲,只能怨天不對自己好些,卻不懂命運只能有自己去改變。但我們又能批判些什么呢?我們畢竟不曾經歷過這樣的戰爭。那個時代的傷與痛,我們有了解了些什么呢?
周瑜死后,諸葛亮明明非常高興,在周瑜的墓前,卻裝作十分悲傷的樣子。讀到那里,我第一次覺得諸葛亮其實也很虛偽,但,這怪得了他嗎?一旦你投入百分之百的真心,收回的可能就是背叛、謊言。真心的付出能得到多少回報?我不知道,可能只能得到一個支離破碎的江山吧,大家用獻血守護的國家,最終不還是被侵占了嗎?我只能慶幸,我沒有活在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用一句話說就是:“我不殺你,那刀上滴的血,就是我的。”
南派三叔曾在他的著作《沙!分袑懙竭^這么一句話:“我不以最深的城府去面對我所應該面對的一切,而他們卻以最深的城府揣測我的一切。變化的不是自己,而是旁人的`眼光。”有些仇恨就如同一個圓圈,冤冤相報又怎樣在何時才能了解?而在這時代中的是與非,正與邪,又有誰能做到和平地去化解這一切?答案是沒有。滿腔的熱血換來的只是傷與亡,是知道誰是對的,而誰又是錯的呢?
在這戰場上,孰是孰非,又有誰會在意呢,將領和士兵一心想著戰爭的勝利、國家的榮耀,以至于后來都不知道再為誰賣命,而賣這命,又是否值得。所以我認為《三國演義》是殘忍的,卻也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那戰爭所帶來的悲哀。
我想了許多問題,只是無法得到想要的答案,只是忍不住將書又讀了一遍又一遍。在每次讀書的過程中,我又會提出新的疑問,也會去思索這些問題的答案;蛟S是因為年紀尚輕的緣故,許多事我還無法解答,我想著就是《三國演義》廣為流傳的原因了,因為它暴露了太多過去社會的混亂以及戰爭帶來的傷害,讓人不禁去想:為什么世上會有戰爭?為什么人們不能和平共處?為什么好好的生命不去珍惜反而要去被白白踐踏?
我不懂,我真的不懂,只是再一次慶幸,我沒有活在那個紛擾的時代。
【東漢末年的對與錯-《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相關文章:
錯都是經理人的錯11-11
查找錯賬、防錯改錯的審計技巧大全「最新」10-29
日語易錯的陷阱08-16
常錯的日語敬語08-13
錯賬的修正技巧10-18
讀后感《三國演義》09-22
“三國演義”讀后感08-15
三國演義讀后感05-25
對茶文化的問題與解答11-10
日語學習之這些日語口語表達究竟是對是錯?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