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書筆記3000字
《鄉土中國》的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征進行了理論上的概述和分析,較為全面的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鄉土中國》讀書筆記3000字,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改了方向之后選擇的一本“小書”,之所以稱之為小書,是因為感覺和費孝通老師畢生的研究著作比起來,這本不過是一個隨記整理一樣的冊子,而作為社會學大家,他的這本書業內很多業內學者拿來精讀、分析;由此的“鄉土社會”的研究也有各路學者發表過不同意見。作為政治學本科生,感覺社會學知識并未掌握多少,因而書的體會也多停留在“深有所思”這個層面。
所看的版本一共有十四個章節
第一章 鄉土本色
這里作者應該是大體介紹了他對鄉土社會的理解——鄉土中國即所謂大部分地區社會都帶有 “泥土”性質,無論是現實里農耕業千年的傳承,地域的跨越,還是情感上“落葉歸根”“出國帶一抔家鄉的泥土”等的體現,人們對土地的感情歷時已久。而由這些所引發的,是鄉村為主的中國社會帶有的特色,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文化、政治、倫理等特點。
第二、三章 論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
這里通過對文字在鄉下的缺失,引出鄉下固有的生活環境、交流方式、文化傳承等,是受其自身局限所致。一方面鄉下的人們群居,重農的生活方式讓他們世代幾乎固守在一個地方,所面對的人幾乎固定,熟絡的人們僅憑聲音就能認出是誰,那么語言就已經足夠他們進行交流。再者,文字本身所帶有的局限性——脫離了具體語境其含義大不同也使得可以配上動作神態的語言交流更實用也更省事(一般來說文字有時就是輔佐記憶的功能,但簡單的鄉下生活并不需要過多的記憶,因而文字需要也就較少);另一方面,鄉村中的禮儀、規矩、常識多是一輩傳一輩,學而時習就可以應付變動不大 的社會生活,那么就更不需要文字了。
第四章差序格局與第五章維系著私人的道德
這兩章應該是涵蓋了整個鄉土社會的特征——外在的差序格局與內在私人倫理道德。所謂外在的差序格局,與西方的團體格局不同。西方有著團體意識——比如國家是契約的產物,因而國家維護的是讓渡出自己權利的整體人民,而在對外上,國家是維護整體安全、財產不屬侵犯的`聯合體。也就是說先有了整體意識,再有維護自己私人權利的觀念;蛘哒f為了更好地維護自己的私人權利,不得不樹立一個整體。而在中國,人們沒有這樣的意識(并不是說我們強烈的認識到自己是中國人,國家不可侵犯這一類)。而是我們的格局,是以自己為中心,水波紋般一層層推出去,這是外在的格局,即家—國—天下這樣延展;而維系其中的力量是什么呢?不是我們清楚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向西方那樣),而是多以和自己關系的好壞、對自己利益的增減去判斷。在這種看來,有的人的行為的自私的,但從他自己來講,他是為了他自己的“公”(小到三兩個朋友的交際圈子,達到自己的家族)。這是鄉土社會的基本特征,而這也造成了國、家的界限有時候不明確,因為這要依靠于自己所能波及的范圍、自己的判斷、能力的大小等。
有人提出過仁義禮智信等一系列美德,但具體下來,也要依靠不同私人道德關系來具體說仁是什么,這使得美德有時候也成了有條件的產物。
第六章 家族與第七章 男女有別
細化到家庭所帶有的鄉土特色。家的寬泛含義,從縱向來說,一般都是父系家屬的縱向延伸,從橫向來說,是家庭多為事業型組織(為了更好的從事生產,也帶來了兩性關系的弱化)。如果家大業大,那么需要人手就多,很多親戚都會納入家族的范圍。這還引發了兩性關系的保守、拘謹。除了干活、大概夫妻間也沒什么可以交流的,男女有別的強烈的約束力大概也是由這因素吧。
第八章和第九章 禮治秩序、無訟
這里從整體開始講述維持鄉土社會中的秩序所用的力量。
人治與法治的區別不在于人和法,而在于維持秩序所需要的力量,和所依據的規范的性質。禮是鄉土社會公認的行為規范,與法律不同,法律依靠國家強制力,而禮依靠的是傳統(社會歷代積累的經驗),人只要從上一輩那里繼承并經常練習,便可以使用。傳統在變動不多的社會里幾乎百試百靈,而這也獲得了人們的崇敬感,從而成為了人們自覺服從的事物。而在這里,符合傳統與否也成了人們辨是非很大的依據,即所謂的“父老鄉親評評理”。而與依靠事實、證據、既定條文的法律不同,很多事情理說得過去,但不合法也是要被制裁。訴訟的解決方式和可能出現的不合“正義”的結果讓人們對訴訟、律師等持有偏見。此外,現有法律的西方觀念“人人平等、個人權利不可侵犯”等,也和傳統社會里比如“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等倫理觀念相差甚大。因此訴訟在傳統鄉村人民眼里成了丟人的事(就像日常中常說誰和誰都鬧到法院去了,真是家丑外揚啊或者丈夫殺了妻子的情人,在鄉親看來是正義,但法律要制裁。)這也是是現代司法普及到鄉村所面臨的困境——如果只做到了制度、設施的普及,很可能是破壞了傳統的倫理秩序來不及修復,又面臨法律帶有的弊端。
第十章 無為政治 第十一章 長老統治
這是鄉土社會特有的兩種統治方式,大抵形成了統治者的無為統治和鄉村基層自有的長老統治。關于權力的兩種看法:橫暴權力(依靠暴力、經濟利益維系,偏重于社會沖突方面);同意權力(側重于社會合作,用榮譽和高薪來維持),而鄉土社會的穩定使其橫暴權力無處可使,而同意的高薪榮譽等依賴于被征服者的生產剩余,這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相沖突,過分爭斂引發起義等活動,因而統治者學會了“養民”,以維系統治穩固。在財富剩余過多時加重收取,然后暴動,武力解決,如此循環。而“天高皇帝遠”的中國。天子無力夠到的地方,也有自發的秩序,這就是“長老統治”。被教化者要學習先于它存在的規矩,不是來自上述任一種權力,而是來自于幼長之序所決定的上輩的權力。這就是長老統治。這兩者形成了鄉土社會特有的中央、地方分決平時不影響的雙軌統治方式。
第十二章 血緣與地緣
血緣關系決定的人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最穩固,也很少有人質疑。地緣關系是血緣關系的投影,(如籍貫多是取自父親),血緣為主的鄉土社會的活動限制了人們的活動(如熟人買賣不可做),而要改變這限制,最重要的是改為以地緣關系為主的活動方式,使得支配人們行為的首先是理性,而非感情。
第十一章 名與實的分離
長老統治下所進行的教化在表面上是不可違背的,但受到社會發展的沖擊,有些傳統也會過時,那么為了維持穩定,后代是表面的順從,而在實際中可以為其進行“注釋”,即融入符合新場景的內容等。這就造成了鄉土社會里名與實的分離,即傳統的遵守是面子的事。這應該也是迎接新時代發展,鄉村所不得不調整的困境吧。
十四章 從欲望到需要
鄉土中國讀后感:欲望是自覺的,為了生存而滿足的,鄉土社會里的欲望經過文化熏陶,迎合了其中的人們生存的需要。而現代社會里,人們不可能依靠一成不變的傳統滿足自己,于是人們探索行為和目的的關系(什么樣的行為可達到目的,而不是自覺地跟著欲望走),人們探索這種情況下的生存條件,不是仰仗原有文化已篩選過的不用探討的規矩等。于是欲望轉化為理性的需要,是分析的結果,不是自覺的。這也是日后的中國發展農村應注意的問題吧(如何改造)。不再詳細探討。作者: 鄧肯夫人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2.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3000字】相關文章: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09-14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2-09
《鄉土中國》的讀書筆記范文12-16
《鄉土中國》讀后感1500字12-02
鄉土中國讀后感范文1500字10-09
鄉土中國讀后感作文2000字11-19
《鄉土中國》讀后感作文2000字11-19
《鄉土中國》讀后感600字(精選8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