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中國農業論文1
摘 要:以往的文獻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度量多是基于傳統的勞動、資本和土地等要素,往往忽略隨機誤差以及環境效應,對規模效率也不能作出客觀判斷,無法反映出相關農業生產者的決策與管理水平。本文將碳排放同生產率的研究結合起來,利用三階段DEA模型對我國區域農業生
關鍵詞:農業生產論文
以往的文獻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度量多是基于傳統的勞動、資本和土地等要素,往往忽略隨機誤差以及環境效應,對規模效率也不能作出客觀判斷,無法反映出相關農業生產者的決策與管理水平。本文將碳排放同生產率的研究結合起來,利用三階段DEA模型對我國區域農業生產效率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 以期能較為準確地評估我國農業生產效率發展的真實狀況。
論文關鍵詞:農業生產論文
一、研究方法及數據說明
1.三階段DEA模型
三階段DEA模型是一種能夠更加準確的評價DMU0(決策單元)效率的方法,是由Fried等(20xx)經過多年研究提出的。共分三個階段。
。1)式中: θ表示各決策單元的純技術效率(PTE) ,即DMU0(決策單元)的有效值。n表示決策單元個數,m表示輸入變量個數,s表示輸出變量個數,xij表示投入要素,yir表示產出要素,如果θ=1,且s+≠0,或s-≠0時,則DMU0(決策單元)為弱DEA有效;如果θ=1,且s+=0,同時s-=0,則DMU0(決策單元)DEA有效;如果θ?1,則DMU0(決策單元)非DEA有效。在考慮規模報酬不變的條件下,CCR模型可表示為:
、螂A段:相似SFA分析模型。通過Ⅰ階段的分析,得出的投入/產出松弛變量取決于環境因素、隨機因素和管理效率因素等三個影響因素。接下來,再通過構建類似SFA模型,對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作用分別進行測算,將環境因素和隨機因素加以剝離,得出管理無效率是造成的DMU投入冗余的唯一因素。
Ⅲ階段: 調整后的DEA模型。選用Ⅱ階段得到的調整后的投入數據,取代初始數據,同時,產出數據不變,仍然選取初始產出數據,代入原先的BCC模型,從而得到各決策單元的效率值即為剔除了環境因素和隨機因素影響后的效率值。
2.樣本數據和環境變量的選取
本文選用20xx--20xx年,我國的30個地區(西藏除外)作為研究對象,投入變量為:土地(本文選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表示土地投入)、資本(本文選用代理指標為: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入)、技術(本文選用代理指標為:化肥施用量以及農業機械總動力兩個指標)、勞動(本文選用代理指標為:各省份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忽略勞動種類、質量的不同);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以20xx年為不變價根據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指數平減)和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以20xx年為不變價根據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平減)作為好產出,;將各地區的農業碳排放量作為壞產出。農業碳排放量的具體測算公式為:
環境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大而愈發惡劣,從而會導致農村全要素生產率愈低,因此需對其進行負向化處理,而且DEA模型一般要求樣本數據大于0,故用公式:對碳排放量進行負向標準化處理,將其轉化為[1,100]之間的數值。
另外,環境變量的選取如下:農村基礎教育水平(Labor)(本文選用代理指標為: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勞動者所占比例);自然災害(Disas)(本文選用代理指標為:農田受災率(受災面積/播種總面積));農村用電量(Elect)。
以上各指標數據均來自相應年份的《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經整理而得。
二、實證分析
1.Ⅰ階段傳統DEA實證結果
運用DEA--SOLVER Pro5.0軟件對我國三十個地區農村全要素生產率水平進行分析, 分別得到地區20xx--20xx年的技術效率(ITE)、純技術效率(PTE)和規模效率(GE),結果見表2所示。排除環境變量因素和隨機因素的影響,20xx-2014年,各地區農業生產綜合技術效率平均值為0.70;全國來看,農業生產純技術效率均值為0.82,規模效率均值為0.86。三項效率值均為1的三個地區,即北京、上海和海南,技術效率處于前沿,而其余各省份,在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上有著提升改進的空間。從結果還可以看出,在三十個地區中有十三個地區純技術效率大于規模效率,有14個地區規模效率大于純技術效率,意味著技術無效率,有的地區來源于規模無效,有的地區來源于技術無效。從Ⅰ階段結果來看,無論是規模無效還是技術無效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但沒有考慮環境因素和隨機因素的干擾情況下,規模效率或者純技術效率有沒有高估或者低估?還需要進一步測算。
2.Ⅱ階段SFA回歸結果
將Ⅰ階段得出的決策單元中各投入變量的松弛量作為應變量,將前述三個環境變量作為自變量,利用Frontier4.1軟件進行SFA回歸分析,SFA回歸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三個環境變量對五種投入松弛變量的系數都不為0。這表明,外部環境因素對各地區農業生產的投入冗余影響明顯。這一結果表明管理因素和隨機因素對農村全要素生產率存在著顯著的影響。對效率影響因素中的管理因素和隨機因素進行SFA回歸分析,勢在必行。
仔細研究各環境因素對五種投入松弛變量的系數,會發現,如果回歸系數<0,則意味著,隨著環境變量值的增加,將有利于降低投入松弛量,反之亦然。由表3可知:(1)基礎教育水平與農村全要素生產率正相關,但影響并不顯著;(2)農田受災率與農村全要素生產率負相關;(3)農村用電量與農村全要素生產率正相關,這與當前農業發展實際相符合。
3.Ⅲ階段投入調整后的DEA實證結果
將調整后的投入變量值與初始產出值,再代入BCC模型, 獲得Ⅲ階段各決策單元的效率值,如表4所示。
將表2和表4對比可知,在剝離環境變量和隨機干擾的影響后,有四個地區處于技術效率前沿面,比調整前增加了一個,其中北京、上海和海南仍處于技術效率前沿面,說明這幾個地區的農村全要素生產率確實比較好。相比Ⅰ階段,浙江晉升至效率前沿,這表明,在剔除環境因素和隨機因素后,浙江的農業生產是高效的。全國的綜合技術效率均值由0.70上升到0.71,純技術效率均值由0.81上升到0.88,規模效率均值由0.88上升至0.93。從橫向看,各地區Ⅲ階段的農村全要素生產率與Ⅰ階段相比,無論綜合技術效率、技術效率還是規模效率均有一定程度變化。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甘肅和新疆等十個地區的綜合技術效率,均有所下降,這說明了他們所處的相對有利的環境以及較好的運氣導致了他們以前的高效率,而實際上,他們實際的技術管理水平并不怎么高;新疆降幅最明顯,其綜合技術效率由0.79下降至0.68,純效率的下降導致的這個結果的方生;其余九個地區的純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Ⅲ階段農村全要素生產率相比Ⅰ階段上升的地區分別為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寧夏等十七個地區,其中,寧夏綜合技術效率整體上升是基于純技術效的提高,而其他地區是因為規模效率的提高而導致綜合技術效率的上升。這表明,由于相對不利的環境或不好的運氣,導致了這些地區之前較低的綜合技術效率,而不是因為他們的技術管理水平低。
三、結論
本文將農業增長、資源節約與碳排放量納為一個整體框架進行研究,運用三階段DEA模型, 選取20xx--20xx年的樣本數據,分析我國農村全要素生產率。主要結論:在Ⅱ階段調整前后,各地區農村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明顯!表明環境因素和隨機因素的介入,對農村全要素生產率確實影響顯著;將Ⅰ、Ⅲ階段得出的效率值進行比較看出, Ⅱ階段的環境因素調整之后,各地區的農業綜合技術效率值、純技術效率值和規模效率,值均有明顯提高。環境因素中,基礎教育水平對農村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有利因素;自然災害會對農村全要素生產率產生不利的影響;農村用電量對農村全要素生產率產生有利影響。
中國農業論文2
摘 要:“孝”是中國人最為重要的道德價值觀,“孝”文化的形成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息息相關,本文主要以《說文解字》為工具書,從“孝”字的含義與演變以及古今文字的演變史加以闡述。
關鍵詞:“孝”;《說文解字》;中國古代農業社會
一、 “孝”字的含義與演變
說到“孝”字,不得不引用幾個與之密切相關的字,即“老”、“毛”、“人”、“匕”、“子”五個字。在《說文解字》中,“孝”被歸為“老”字之下的屬類,是由“老”字演化而來的一個字,“孝”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呼教切”。而“老”解釋為“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凡老之屬皆從老。盧皓切”,由此可知“老”由“毛”、“人”、“匕”三部分構成,“毛”解釋為“眉髮之屬及獸毛也。象形。凡毛之屬皆從毛。莫袍切”,“人”解釋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從人。如鄰切”,“匕”解釋為“相與比敘也。從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凡匕之屬皆從匕。卑履切”,“子解釋為“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爲偁。象形。凡子之屬皆從子。,古文子從巛,象髪也。,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幾上也!币虼烁鶕∽中慰梢钥闯,“老”“孝”兩字不同之處在于,“孝”字將“子”代替了“匕”,體現了“孝”具有一種新老相續、不斷絕之意。
從到“老” 到“孝”,由古文字演化為今文字,即由篆書演化而來,老部字類上半部“耂”為何不在保留“人”、“毛”部,而是由“土”“丿”構成,只有下半部保留原字形狀?因此有必要了解古今文字的演變史。
二、 古今文字的演變史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金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經過小篆,發展出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小篆始創于秦代,隸書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漢魏時代,因此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朝統一之間,是今文字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一個大變動大革命時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禮壞樂崩,諸侯爭霸,兼并戰爭不斷;經濟上井田制遭到破壞,土地私有制逐漸得到各諸侯政權的認可;思想文化上出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傳統的社會觀念也出現變化。
事物產生于某一時代必然會深受當時時代的影響,因此“老”字部由古文字演變為今文字的過程中,必然會帶有當時的時代背影,以“土”“丿”而不再以“人”、“毛”構成本字的上半部,不得不讓人看出“土”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土”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從土。它魯切”。而“孝”字如果把它拆解為“土”“丿”“子”,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造字的大膽直接,語意豐富而悠長,因為“土”是當時生產的主要對象,是人們生活的主要來源,“丿”如果看作是一種對農業生產農具的象形改造,與“土”相結合,難道不是形象地描繪了一幅農業生產圖景嗎?而“子”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繼續保留了古文字的形狀,將三部分組合起來,可以匯成一句很直接的話:孩子努力耕作土地,以養父母。
因此“孝”這個字不僅說明了何為孝,為何孝,而且還告訴了后人孝的方式和途徑,體現了農業社會里人們對孝的認識和把握。
注釋:
[1]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xx年版,第一七一頁.
[2]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xx年版,第一五九頁.
[3]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xx年版,第一六六頁.
[4]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xx年版,第三一一頁.
[5]朱漢國,馬世力.歷史必修三[M].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第31頁.
[6]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xx年版,第二八七頁.
中國農業論文3
一、農業政策性金融是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農業政策性金融對支持保護農業具有重要作用
農業政策性金融主要通過財政貼息提供長期、低成本的資金供應,進行農業發展的硬件建設和生產能力建設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效率,增加農民收入。農業政策性金融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兼有財政和銀行的雙重職能,其宗旨就是根據國家農業政策及意圖,為農業發展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務,它通過對農業項目的先期介入,能有效地分散風險,引導和鼓勵包括商業銀行、工商企業、外商以及農民個人在內的社會投資者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提高投資農業的積極性。"
發展農業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目的在于遏制農村資金外流,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從而達到支持和保護農業的目的。農業是個比較利益低、投資風險大的弱質產業,自身資金積累慢,容易發生流失,需要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據保守估計,我國農村資金的&%4以上被抽逃到了城市。在加入567 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政策為適應567 規則必須做出相應調整,其核心是改善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將需要大量的資金供應,并需要權威機構統籌農業資金的運用。
利用政策性銀行支持農業是國外市場經濟的通行做法。各國設立政策性銀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對農產品購銷與儲備、國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農牧漁業可持續發展、農業機械、土地改良等特定經濟目標提供支持。如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由全國!+ 個省的農業互助信貸銀行和國家農業信貸金庫聯合組建而成,總部屬國家銀行性質,承擔支持重要農產品生產、運銷、加工、品種改良等政策性信貸任務,是政策性和經營性混合經營型銀行。政府對政策性信貸業務實行貼息。通過補貼利息的方式資助農業,被認為比政府直接補助農業的效果好。總的來看,國際上農業政策性銀行和政策性貸款項目,都是為著實現政府宏觀經濟目標,針對加強農業、穩定農業、發展農業、保護農產品生產者利益等特定目標而設立。如美國有專門辦理農業信貸的農村電氣化局,日本有農林漁業金融公庫。發展中國家如印度、韓國和泰國也都有自己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日本和美國的農業政策性金融發展最具代表性,先后開辦的業務幾乎涵蓋了農業的方方面面,對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支持本國參與國際農業競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二)農業政策性金融需要財政支持
農業政策性金融屬于財政投融資的范疇,是財政手段的延伸,是財政和金融的有機結合,能有效彌補財政支農職能的不足。從國外農業政策性銀行和農業政策性貸款的運作來看,財政對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政府出資本金。日本農林漁業中央金庫一半以上資本金由政府提供,形成政府金融或稱制度金融。即根據國家的政策、法令,采用中央與地方財政撥出資金、利息補貼等優惠措施,貫徹實施政府政策目標。美國政府為貫徹農業調整政策,于!&$$ 年依據行政命令建立了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商品信貸公司,賦予商品信貸公司實施價格和收入支持計劃,進行糧、棉等農產品價格支持等職能。貸款資本金和利息補貼均由財政撥款。二是對政策性貸款實行利息補貼。法國政府每年對農業信貸銀行發放的農業政策性貸款的利息補貼達50~60億法郎,占該國政府農業財政預算的22%右。丹麥政府對農業政策性投資提供利息津貼,津貼的75%由政府支付,25%由歐盟共同市場農業基金支付。三是政策性銀行資金來源多樣化,有國家基礎貨幣、政府和銀行債券、股金、存款等。四是財政干預具有重要位置。世界各國農業政策性銀行或農業政策性信貸項目,都是以財政干預來推動金融干預的。例如,由政府出資組建政策性銀行,進而由政府補貼利息。有資料表明,多數國家的農業政策性銀行和信貸項目的利息收入,半數以上來源于國家財政的補貼。這就表明,沒有相應的財政政策,就不能產生和發展政策性銀行和政策性貸款。
二、當前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存在的問題
1994年開始組建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的開端,十多年來,它為扶持農業發展支持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發展農業政策性金融積累了經驗。但是,我國的農業政策性在體制和經營上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首先,其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難以滿足其長期運用的需要。農業發展銀行成立以來,每年都發放20xx億元的農產品收購貸款,遠遠高于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對農村的貸款。這筆錢直接或間接地轉化為農民收入,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統計數據顯示,其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再貸款,單一的籌資渠道,使得資金運用大受制約。自1997年至20xx年,農業發展銀行向中國人民銀行借款余額占其資金來源總量的比例每年都超過80%,1997年更是達到了91%。由于該項借款是有償的,如何還本付息,又成了農業發展銀行的一個大問題。同時,農業發展銀行向中央銀行的再貸款量在逐漸減少1994-1997年,農業銀行平均每年向中央銀行借款1278億元,1998、1999年分別為603億元、120億元,20xx年凈還款49億元,20xx年僅借款44億元,20xx年凈還款108億元。
農業發展銀行不得不轉向依靠市場化的方式籌集資金。農業發展銀行不能向居民直接吸儲,但可以經中央銀行批準,面向金融機構發行金融債券。但自農業發展銀行問世以來,只動用了四次發債機制:1996年發行了一次5年期金融債,規模100億元,已于20xx年到期;1997年分別發行3次5 年期金融債,集資規?傤~160億元,已于20xx年到期。這種商業性的募集方式所獲得的資金一般期限都比較短。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近年發行的金融債券期限大都在’ 年以下,還有一部分期限在5年以內,這主要是考慮到資金籌集的難易程度和籌資成本的高低而迫不得已而為之。在客觀上就形成了中國政策性銀行資金來源的短期性。
另一方面,政策性銀行的特點決定其功能主要是貫徹國家中長期產業政策、地區經濟發展政策,貸款投向主要是一些社會效益好,但自身經濟效益低,不能承擔中長期貸款利息的項目,或者是投資周期長、數額巨大、資金回籠慢的項目。而實際上商業銀行為追求利潤,不愿發放政策性貸款,而把資金貸給贏利高的項目。這樣,政策性銀行完成了政策的使命,即所謂的前瞻性地構造了經濟基礎,但同時造就了貸款占用期限的長期性。政策性銀行支持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支柱產業的建設項目的建設周期,一般在3 年以上,其還款周期更長。
資金來源的短期性與貸款的長期性矛盾的存在,加大了政策性銀行的經營難度。結果是,一方面,政策性銀行被迫不斷地“借新債還舊債”,使其負債規模越來越大,負債總成本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政策性銀行支付困難,增加了政策性銀行的經營風險。
其次,難以處理政策性與銀行性之間的矛盾。政策性銀行的政策性不言而喻。但政策性并不能抹殺銀行性,政策性并不代表虧損。政策性目標固然比贏利性目標重要,但贏利性是金融機構的約束因子,也是一個銀行成功的標志。如果贏利性目標完全從屬于政策性目標,就很難對政策性銀行進行評價,政策性目標也難于實現。實際上,政策銀行與商業銀行一樣,也存在股東對銀行的預期,股東對商業銀行的要求是利潤最大化,而政府作為政策銀行的出資人,對政策銀行也要求得到回報,不希望出現虧損!兜聡鴱团d信貸銀行法》、《日本政策投資銀行法》和《韓國產業銀行法》中均分別對政策性銀行的法律地位表述獨立法人,作為銀行,贏利性就不能忽略。贏利性也一直是這些政策性銀行所追尋的目標之一。據統計,1999 年,韓國產業銀行(KDB)的贏利達2120億韓元,凈利潤1.84億美元;日本政策投資銀行(JDB)在1998年的總資產贏利率為9.24%,自有資本的贏利率為2.91%;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WF)1998 年凈收入達到4.52%億馬克。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旨在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性銀行,承擔國家糧棉油儲備和農副產品合同收購、農業開發等業務中的政策性貸款、代理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及監督使用。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運用分為兩類:一類為支持糧棉油等農產品流通各環節的順利進行,以流動資金貸款為主體的收購、調銷和儲備貸款;另一類是重點支持農業的產前環節,其目的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以固定資產貸款為主體的各類農業開發和技術改造貸款。實際上,農業發展銀行是停留在被動地執行政策性的功能。多年來,農業發展銀行是國有糧棉企業的“法定、惟一的”資金供應者,實際上成了國有糧棉企業及其職工的衣食父母。將資金投向了那些周期長、社會效益大于經濟效益、還款能力差的“軟資產”。“硬負債”與“軟資產”的矛盾加大了贏利性的難度,結果是效率低下,與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相同的困境:不良資產負擔沉重,難以實現自求資金平衡。過去幾年,農業發展銀行發放給國有糧棉購銷企業的貸款,支持了保護價敞開收購農副產品政策的實施。
再次,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過于狹窄。業務范圍涉及到政策性銀行金融風險的緩解問題。而且,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政策性銀行的贏利可能性。就政府的界定而言,中國政策性銀行投資領域一般限于以下三個方面:(!)經濟效益不好或者不明顯的行業,一是企業經濟效益不好而社會效益好的領域,如基礎產業,另一種是具有長遠效益和潛在性效益的投資領域,如大江大河的治理;(&)資金門檻相對較高的領域,一般企業難以勝任;(2)國家規定的其他政策性業務,如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經濟貸款。對于那些根本沒有贏利性的純事業性、行政性、福利性的投資項目,不應由政策性銀行來承擔,而應通過財政投資解決。實際上,政策性銀行資金運用的范圍就是那些市場機制不能完成或由市場機制完成成本較高的領域。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實際上僅是單純的糧棉收購貸款銀行,業務僅限于支持糧棉流通,根本無法充分發揮支農作用。即使在支持糧棉流通方面,也同樣存在突出問題。棉花購銷已經市場化,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種植業結構的調整、糧棉購銷主體的多元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量明顯下降,以購銷信貸為主的農業發展銀行的貸款資產業務也出現規律性明顯下降。據農業發展銀行統計,放開糧食購銷市場的) 個主銷區省份,農業發展銀行的糧油購銷貸款比上年下降1/3。
而與此同時,一些支持難度遠遠小于糧食收購資金供應的帶有公益性的經濟活動如良種繁育、種籽購銷等,不能得到政策性信貸的扶持,更得不到商業性信貸。
三、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改革和出路
(一)明確職能定位
政策性金融是金融抑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凡是金融抑制嚴重的國家,都是政策性金融覆蓋程度很高的國家。作為政府干預金融市場的產物,政策金融是對一部分生產和投資領域賦予優先或優惠地取得金融資源權力的金融機制。根據政府的干預目標,政策性金融資源往往被社會性投資主體所優先獲得。因此,政策金融要能有效地發揮作用,首先必須對社會性投資和商業性投資給予界定。
農村金融市場上的金融服務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但這些需求的產生主體不外乎農戶、農村企業和政府。從信貸需求角度來看,中國農戶和農村企業這兩類需求主體的信貸能力具有鮮明的層次性特征,因而,不同的需求主體,其信貸需求特征、承貸能力和滿足信貸需求的手段均是不同的。農村相當一部分金融服務需求是能夠通過商業性金融得到滿足的。農村政策金融的功能在于修正“市場失靈”,滿足那些不能通過金融市場的競爭性金融行為滿足的農村金融需求,目的在于使更多的農村居民通過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分享改革和經濟增長的成果,提高農村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因此,政策性銀行在經營上要體現不以盈利為目的、不與商業銀行競爭的宗旨。所支持的是那些按商業原則能收回本金但回報率低于社會資金成本或貸款本金回收風險較大的項目,如農業開發、技術進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半是社會效益高而經濟效益低的項目。這類項目資金需求量大、期限長、回收慢、風險大,商業銀行不愿意介入,必須依靠政策銀行。
(二)以市場機制完善傳統業務,開拓新的業務政策性金融業務的商業化、市場化操作,是國外普遍存在的政策金融的成功的制度安排。在支持糧食企業按保護價收購糧棉油等主要農副產品的傳統業務員領域,可以考慮將財政補貼和銀行信貸支持結合起來,建立新的糧食生產補貼制度。這方面,美國月新農業法中的“貸款差額補貼”值得借鑒。貸款差額補貼是政府預先規定各農產品的“借貸率”(相當于最低保護價),參與這一計劃的農民,在播種前,可用未來的作物產量為抵押品,按政府規定的借貸率申請貸款;農作物收獲后,當市場價格高于借貸率時,農民可按市場價格銷售農產品,償還按借貸率借的貸款,賺取所得利潤;當市場價格低于借貸率時,農民可以在銷售農產品后,按照低于借貸率的市場價格償還當初借出的銷售貸款。市場價格低于借貸率的部分就是政府向農民提供的直接補貼。貸款差額補貼能夠有效地填補農產品價格與農民種糧成本加收益之間的差額,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必須增加貸款種類,對各類農業組織在發展農業生產過程中必須而又難以在市場獲得的資金需求,都應納入農業政策性金融的范圍,才能體現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政策。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不能局限于目前的農副產品收購貸款上,應當優化信貸結構,不斷增加直接的農業信貸投入,把各種農業、林業貼息貸款納入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業務范圍;并與國家開發銀行合理劃分農林牧水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貸款的管理范圍;大量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貸款、農林牧水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貸款規模,采取多種形式對農業融通資金,如為農業提供擔保,按一定的比例向農業項目進行投資等,以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向農業流動。
從發展的角度看,農業政策性銀行支持重點應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轉移,進一步合理確定其業務范圍,擴大農業生產環節方面的貸款。一是支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支持農村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地區平衡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農村社會化、現代化建設水平;三是支持農業產業化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抓住重點進行支持,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四是全力支持貧困地區人口盡快脫貧解困。在投放區域上,嚴格控制在國家確定的貧困縣范圍內。在承貸對象上,重點支持各種扶貧經濟實體,特別是既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又能安排大量貧困戶勞動力就業的資源開發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產業選擇上,緊緊圍繞穩定地解決吃飯問題、穩定地增加收入的目標,重點支持有助于直接解決溫飽的種植業、養殖業和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在組織形式上,在重點支持就地開發的基礎上,注意異地開發、移民開發、聯合開發等。
(三)拓寬資金來源
農業發展銀行要開辦上述中長期農業貸款業務,關鍵的問題是解決其融資渠道問題。從世界各國的情況看,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資金來源的顯著特征是成本費用低、量大集中、相對穩定和使用期長。
短期而言,在目前市場手段無法調節的情況下,必須采用政府強制手段保證內生金融資源的本土使用,即在農業領域通過立法形式行政固定內生金融資源。國家規定商業銀行向農業投放貸款的最低限額或比例,或要求商業銀行將存款增長的一定比例用于購買農業政策性金融債券,或把這部分資金劃歸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使用,并由中央銀行采取監管稽核措施予以保證,可以考慮將郵政儲蓄存款、社會保障基金等劃歸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使用,通過社區服務機制規定縣域范圍內的金融機構必須把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本地農業領域的投資,形成本地內生金融資源的本土使用;對剩余內生金融資源,可以在不同地方的農業領域相互調劑使用,即內生金融資源不足地區的中央銀行可以從剩余內生金融資源的中央銀行拆借資金,轉借給當地農業領域金融主體,再投入當地農業領域。同時,國家應統一支農資金的管理,特別是國家預算撥款用于農業的資金和其他用于發展農業的專項基金,都必須存入農業政策性銀行;鼓勵或統一規定政府部門到農業政策性銀行存款,廣辟資金來源,提高信貸投入能力。
從長遠目標看,現有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應逐步減少對中央銀行的依賴,改變目前資金來源渠道過窄且不穩定的現狀,逐步拓寬融資渠道。一是通過發行農業金融債券,從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對籌資成本高于投資收益的差額,財政應予以補貼;二是尋求合作伙伴,建立農業發展基金、農民共同基金,面向農業農民籌資,取之于農,用之于農;三是境外籌資。統一辦理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組織轉貸業務,特別是世界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和亞行對我國的農業項目貸款和扶貧開發貸款的轉貸,應該統一由國家政策性銀行來經營。
(四)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考核機制
政策性銀行也是銀行,政策性銀行的政策性并不能抹殺其銀行性,政策性并不代表虧損。政策性銀行也要講求財務上的自我可持續性,必須做到盈虧平衡、保本微利,否則就不能維持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政策性目標固然比贏利性目標重要,但贏利性是一個金融機構成功的標志。如果贏利性目標完全從屬于政策性目標,就很難對政策性銀行進行評價,政策性目標也難于實現。實際上,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一樣,也存在股東對銀行的預期。股東對商業銀行的要求是利潤最大化,政府作為政策銀行的出資人,也不希望出現持續性虧損,因此,政策性銀行在財務上應自求平衡。
因此,政策性銀行必須建立和完善內部運行機制。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信貸管理制度,以銀行的方式而不是以財政的方式、賑濟的方式、配給的方式執行國家政策,政策性貸款必須遵循信貸資產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要制定強有力的督促借款單位?顚S、按時還本付息的制度,對所有使用農業政策性貸款的借款人,都要進行資信評估,確定其信用等級,對其他各種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要加以綜合利用。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農業政策性貸款的風險管理機制,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在增加政策性信貸投入的同時,增加信貸資金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加強信貸資金的風險管理,嚴格審查貸款項目,確保各項政策和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
在建立和完善銀行內部運行機制的同時,必須建立和完善外部的考核和監督機制。加快《農業政策性銀行法》等法律法規的立法進程,確立政策性銀行的經營原則和業務范圍,界定政策性虧損與經營性虧損,建立企業還貸約束機制,明確財政、政策性銀行與承貸單位等三方的責任,使國家運用政策性貸款、企業使用政策性貸款、農發行管理政策性貸款都有法可依。規范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防止農業政策性金融商業化、財政化。中央銀行對農業政策性金融實施有別于商業性金融的特殊監管方式。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應由政府委托,財政部門根據政府委托的業務給予定額補貼,補貼包括利差補貼,允許一定的呆賬比率和維持運轉的正常費用三部分。對政策性銀行的考核要在核定的利差補貼金額和核定的最高壞賬率的前提下,與商業銀行模擬運行的結果進行比照,以此作為考核依據。政策性金融在考慮財政補貼的基礎上按商業原則經營,自主從市場籌資。要嚴格政策性金融機構預算管理和考核,改革外部監管,健全內控體系。政策性金融機構要加強外部審計,增加透明度,定期公布財務報表和審計報告,外部監管以財政部和審計署為主,銀監會只負責監管其業務是否超范圍經營;內部要設立防火墻式的專戶資金管理系統,建立風險責任追究制度,增強員工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防止道德風險。
論中國農業經濟組織變遷與農民增收論文
文章論述新中國建立以來農業經濟組織的變遷及農民增收情況,論證了經濟組織的創新對農民增收的影響。
世界農業發展趨勢是從傳統農業經由混合農業走向現代農業。在走向現代農業的歷程中,充滿著農業制度創新。其中農業經濟組織的創新是其中重要的構成部分。自新中國建立以來,農業經濟組織經歷了農民個人所有的家庭經營模式—合作社經營模式—人民公社經營模式—家庭承包聯產責任制以及在家庭承包責任制體系下的眾多創新模式,如專業戶、農業產業化、訂單農業等。
在農業經濟組織變遷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一條主題—農民收入的增長。
一、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經濟組織的主要模式
(一)農民個人所有的家庭經營模式
這種模式是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生產資料與所有者的結合,經營者與所有者的統一。
(二)合作社經營模式
合作社經營模式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三個階段;ブM是以個體經濟為基礎,分為臨時性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土地私有,個人經營,按等價交換原則實行聯合勞動和共同使用生產資料。
初級社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勞動經濟組織,農民將士地等主要生產資料作股入社,由合作社實行統一經營,經營權與農戶初步分離,勞動報酬實行按勞分配。
高級社是以生產資料集體公有為基礎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勞動經濟組織,生產資料為合作社公有,勞動報酬實行按勞分配。
(三)人民公社經營模式
人民公社是在高級農業生產社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組成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經濟組織。人民公社組織的特點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生產特點是統一經營,集中勞動。
關于中國農業經濟歷史變遷的爭論與悖論論文
學術界有關中國農業經濟歷史變遷基本脈絡的觀點存在頗多分歧。學者們對中國傳統農業的基本判斷大致可區分為發展論、起伏論與衰退論,對中國近代農業的基本判斷可區分為發展論與衰退論。若將這些有關傳統農業和近代農業變遷趨勢的基本觀點加以比照,可以發現在中國農業經濟變遷的基本判斷背后潛藏著一些引人思考的悖論。
傳統中國以農立國,中國農業的歷史走向及其在近代的命運變幻,甚至關涉到對中華文明歷史變遷的宏觀認識,因而成為久談不衰的話題。近年來,學術界對中國傳統農業經濟變遷的歷史脈絡形成了若干種不同的看法,但研究傳統農業經濟和近代農業經濟的學者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時,往往是各自表述,只有少數研究成果將傳統與近代聯系起來作連貫的考察。假如將已有的各種分歧連綴對讀,將會得出一些引人深思的結論。
一
對傳統中國農業經濟的看法,大致可以歸納為發展論、起伏論和衰退論。
發展論者認為,自秦漢至明清,中國農業經濟經歷了連續上升的過程。秦漢時代為中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第一個時期,至唐代出現新的發展。如閻守誠以唐代后期工商業發展、貨幣經濟、賦稅制度等變化為依據,認為其時中國經濟已出現向近代社會發展的特點,自此之后傳統經濟的發展轉進到一個新的時期。兩宋時代,傳統農業承繼晚唐的特征,并獲充分發展,明清時代則將傳統農業經濟推至更高水平。[1]以糧食畝產量為例,有學者認為明清水稻產量不斷提高,明代中后期糧食畝產量高于宋代,清代中葉又高于明代,達到傳統農業時代的頂峰(甚至比20世紀上半期還要高)。農業發展的證據不僅限于此,江南區域研究的成果也顯示,明清水稻畝均投入的勞動量無明顯增加,勞動生產率有所提高。這些看法與一些海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相互呼應。麥迪森認為11世紀的中國經濟領先于世界,這種領先地位一直持續到15世紀;在明清時期,人均經濟收入仍大致穩定于較高水平。[2]
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撰寫基本規范要求
為統一和規范我校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保證我校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特制訂《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撰寫基本規范要求》,教師須按照基本規范要求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論文(設計)。
一、畢業論文(設計)文本結構規范
1.畢業論文(設計)內容結構
⑴中、外文摘要扼要敘述本論文(設計)的主要內容、特點,文字要精練。中文摘要約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不宜超過250個實詞;關鍵詞要符合學科分類,一般為2-4個,每個詞均為專業名詞(或詞組),一詞在6個字之內。
⑵目錄
⑶正文包括選題背景、方案論證、過程(設計或實驗)論述、結果分析(含技術經濟論證)、結論或總結。
選題背景:說明本課題的來源、目的、意義、應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應達到的技術要求;簡述本課題在國內外發展概況及存在的問題,本設計的指導思想。
方案論證:說明設計原理并進行方案選擇,闡明為什么要選擇這個設計方案(包括各種方案的`分析、比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點并進行技術經濟論證。
過程(設計或實驗)論述:指作者對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詳細表述。要求論理正確、論據確鑿、邏輯性強、層次分明、表達確切。
分析: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主要的數據、現象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結論或總結: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歸納和綜合,闡述本課題研究的結論和尚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開展研究的見解和建議。
注:文科及其它學科,可根據學科特點,參照上述結構制定統一的正文結構規范。
⑷致謝
⑸附錄包括與論文有關的圖表、計算機程序、計算書、運行結果,主要設備、儀器儀表的測試精度等。
⑹參考文獻。
(7)任務書
(8)畢業設計(論文)評定意見表
下載列表:
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基本規范要求
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開題申請表
開題報告要求
2.工作量要求
⑴論文(設計說明書)字數不應少于7000字;
⑵原則上查閱文獻5篇以上。
3.排版基本規范要求
⑴正文撰寫規格
①論文開本及版芯
論文開本大。210mm×297mm(A4紙);
版芯要求:左邊距:30mm,右邊距:25mm,上邊距:30mm;下邊距:25mm,頁眉邊距:23mm,頁腳邊距:18mm;
②標題
論文分三級標題:
一級標題:黑體,三號或16pt,段前、段后間距為1行;
二級標題:黑體,四號或14pt,段前、段后間距為1行;
三級標題:黑體,小四號或12pt,段前、段后間距為1行。
上述段前、段后間距可適當調節,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適的換頁位置。
③正文字體及頁眉、頁腳
正文字體:正文采用五號宋體,行間距為18磅;圖、表標題采用小五號黑體;表格中文字、圖例說明采用小五號宋體;表注采用六號宋體。
頁眉、頁腳文字均采用小五號宋體,頁眉左側為“中國農業大學學士學位論文”,右側為一級標題名稱;頁眉下橫線為上粗下細文武線“”(3磅);單面打印時頁碼排在頁腳居中位置,雙面打印時頁碼分別按左右排在切口一側。
物理量應按規定采用斜體,單位字母采用正體,其他英文、羅馬字符一般采用TimeNewRoman正體。
④圖紙、圖表要求
文中所列圖形應有所選擇,照片不得直接粘貼,須經掃描后以圖片形式插入。圖紙、圖表布局合理,整潔,線條粗細均勻,標注規范,注釋準確;工程圖紙必須按國家規定標準或工程要求繪制。其他詳細要求見附文。
⑵參考文獻
為了反映文稿的科學依據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嚴肅態度以及向讀者提出有關信息的出處,正文中應按順序在引用參考文獻處的文字右上角用[]標明,[]中序號應與“參考文獻”中序號一致,正文之后則應按引用序號刊出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的著錄,按著錄/題名/出版事項順序排列。
期刊:著者.題名.期刊名稱,出版年,卷號(期號):起始頁碼 #p#分頁標題#e#
書籍:著者.書名.版次(第一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頁碼(選擇項)
其他參考文獻的著錄詳細要求及示例見附文。
⑶畢業論文(設計)封面設計
封皮須使用學校指定紙張和樣式,樣式可從校園網上下載,將所有信息輸入完畢后打印在指定的紙張上。
中國農業科學期刊論文寫作格式
中國農業科學論文格式,中國農業科學期刊論文寫作格式表明《中國農業科學》文稿要求材料翔實、數據可靠、文字精煉、論點明確、論證合理,在某些方面有創新。綜述性文章應是農業科學重要領域的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結合作者自己在相應領域對學科的貢獻,有獨到見解,對學科發展有指導意義。研究簡報強調時效性,相比研究論文在研究結果的豐度和深度上略有減少。
中國農業科學論文格式,研究論文及研究簡報所含內容及順序為: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包括單位全稱,所在城市,郵政編碼)、摘要、關鍵詞;英文題目、英文作者姓名、英文作者單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包括 0引言、1材料與方法、2結果與分析、3討論、4結論、正文第一頁腳注、正文末尾致謝(如果需要)、References。綜述格式可以按內容直接分成帶有標題的段落。
1、中國農業科學論文文章標題格式
文章題目務求簡明確切,一般不超過20個字;正文各級標題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可用至3級標題。請確認各級標題的編號正確。從0引言開始 英文題目中實詞首字母均大寫,介詞大于5個單詞的首字母大寫,如Among,Between。 Effects of Cultivation Regimes on Weed Communities Structure in A Recently Reclaimed Sandy Farmland
2、中國農業科學論文作者與單位格式
中國農業信息化技術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論文
1中國農業信息化技術發展的現狀分析
1.1農業傳感器技術。
農業生產多種多樣,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業對技術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種類繁多、功能強大等特點的農業信息傳感技術也由此應運而生。農業信息傳感器技術依照檢測對象的不同,分為了生命信息傳感器技術與環境信息傳感器技術兩個類別。其中生命信息傳感器技術包括光譜技術、人工嗅覺技術等先進技術,其檢測對象是動、植物生長狀況和病蟲害狀況,比如在使用化肥后,農作物表面的保留物狀況、農作物中各種元素的含量狀況等。環境信息傳感技術主要對綜合環境因素進行檢測。
1.2精細作業技術與智能裝備。
精細作業技術和智能裝備指的是把遙感、GPS、GIS、作物栽培管理決策支持技術等先進信息技術集合用于精細農業中,使農田里的農作物能實現隨著時間、空間而變化。使用精細作業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減少種植成本。精細作業技術包括機載田間信息采集技術、導航與控制技術、決策模型和處方生成技術等,這些技術不但能夠及時獲取農田里農作物的生長信息,還能智能綜合信息生成決策方案。精細實施技術裝備是精細作業技術發展的產物,是其得以發展推廣的一個主要載體,二者缺一不可。精細實施技術裝備在農作物的播種、施肥等各個生產環節都得到應用,變量播種機、自動施肥機等已經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3農業智能機器人。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機器人技術的逐漸成熟,農業智能機器人作為一種新型農作工具被廣泛應用起來。農業智能機器人聚自動控制技術、環境建模算法、機器視覺系統等多種技術為一體,逐漸成為機器人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不同的用途,機器人可以分為播種機器人、采摘機器人、除草機器人、農產品加工類機器人等,F如今AI技術的崛起,農業智能機器人產業也將面臨著大整合,傳統的半自動的農業機器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會被時代淘汰。時至今日,科學技術已經可以幫助許多領域節省很大比例的勞動力成本,根據相關數據分析,在未來十年,農業領域將有六成以上的工作都能夠用農業智能機器人來代替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