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的邀請》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社會學的邀請》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社會學的邀請》讀書筆記1
今天把社會學的邀請看完了,200多頁的書,深受啟發。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人和社會的關系以及差異性結果的系統性研究。針對我們個人能夠解釋我為什么按照我做的這樣做,我為什么按照我想的這樣想的問題。
作者第一章拋出了對于社會地位的討論,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對于個人的發展,和能夠取得的成就具有重要的作用。社會地位能夠決定我們的社會關系、我們持有的信念、我們所獲得的資源。處于相似社會地位的人,傾向于做出相似的選擇。
社會地位決定了我們所能獲得的社會資源,而社會資源包括物質和經濟資源、社會關系資源、文化資源。
通過對于社會地位的討論,作者對社會學做出了定義,并分別討論了個人、群體和系統性定義的作用。第一章,描述了社會學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演繹法和歸納法。演繹法先通過預測,做出假設,再通過采集數據對假設進行驗證。歸納法通過實地采集大量數據,在分析獲得的數據,得出結論。
從第四章開始,作者分別介紹了社會學三巨頭:涂爾干、馬克思、韋伯的理論并對比三者理論的異同點。這些大理論傾向于從宏大的社會場景中去分析群體和社會,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
最后作者轉向分析個人的觀念和行為,通過個人的行為,去分析整個社會,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最后作者提出了很多針對個人行動的建議,通過這些建議去踐行社會學,發展自己,貢獻社會。
《社會學的邀請》讀書筆記2
在現今這個我們所生活的后現代時代,關于現實的基本性質的困境和不確定性,已經成為生活以及“是”什么的一個核心要素。
作為一個社會組織或社會結構的體現,后現代性強調的是我們的社會世界的多元性、相互聯結性和全球性特征。
后現代主義則是關于現實的哲學和理論思維,他質疑現實的單一性質,并懷疑我們能用絕對術語去認識有關的現實。他把現實看成是多元的和被社會建構的。
我們關于“真實”的經驗總是以符號、象征物和話語為中介。
從字面上講,超現實的意思就是在真是智商,超越真實和在真實之外。這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因為我們總是傾向于把我們看到的東西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換言之,就是我們假設在現實和認識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
當提到超現實時,我們所認為的真實并非真正的真實。或者,也可進一步說,沒有事物是真實的,除非我們認定它是真實的,盡管我們很快就會忘記現實的非真實性。
從積極的方面看,后現代的視角開拓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以一種新的、富有創造性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動。但它也對我們所依賴的、能提供給我們確定性和目標的文化提出了疑問。
消費主義就是后現代性的核心。在后現代社會,我們面臨的是強制選擇:選擇不僅僅是一種取舍,更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并且我們選擇不限于食宿的東西,我們甚至要選擇伙伴,信仰,身份。
通過預測一個被經濟而不是國家身份結合起來的全球社會,人口統計學家韋斯預言:“隨著國家邊界的逐漸消失,地球村將最終成為一個簇群的世界!碧幵谙嗤洕氐珔s是在不同城市或國家的人們,將比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但卻處在不同經濟簇中的人們又更多的共同點。那些擁有充足資源來投資以增進他們的物質資源、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人,其資源使得他們與在同一群體的其他人而不是那些他們當地社區的人聯系更緊密。
作為賽博人,不僅僅是一個人機合成體;它還使自我和非自我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孤立的自我讓路于網絡化的自我。
我們是灰色的。羅德里格斯用這個隱喻來描述在民族、性特征和文化方面交叉的邊界:“灰色,并不必然具有一種顏色上的意義,但卻只有灰色是必然的,因為它是混合的、困惑的、結塊的、不純的、未經高溫消毒的!
后現代生活的一個經驗就是,生活中并沒有單一的歷史和單一的經驗?赡軐τ谠诤蟋F代時代現實發展的最好比喻,就是一個可以使我們從常常對立的現實中跳出去的舞蹈。社會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舞蹈的本質,實際上也只有這樣做,社會學才能引導我們走向更加積極的未來。
《社會學的邀請》讀書筆記3
這本書的作者Jon Witt認為:社會學旨在對這兩個問題提供答案。盡管其他學科也試圖做出回答,但社會學提供的分析視角,既有更大的包容性,又有更大的密切性。
這本《社會學的邀請》面向普羅大眾,提供了全景看社會和聚焦于社會上的人的視角,進而對人與社會的關系,差異化的后果進行細致的分析,讓我們了解:我們的行為如何塑造了我們周圍的世界,而我們又是如何被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所塑造的。
他期望我們接觸過社會學之后,不再以以前的方式去看這個世界,并期望它能改變我們關于我是誰及應如何去做的認識。進一步說,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種工具,讓我們走出原來的生活世界,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建立一個更美好的家園。
而我從這本書里學到了三點:
1、現代社會里,相互依賴性比個人主義更重要,僅有個人是不夠的,我們實在是太渺小了,我們彼此互相需要。
電影《美國麗人》中,郊區后現代中產階級家庭中,母親對女兒說:“你已經長大了,你應該學習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你不能指望人和人,除了你自己。”我們想要相信我們是自己的救世主,這會賦予我們所渴望的控制力,會讓我們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者。
但是社會學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我們每個人都很脆弱,都需要依賴他人,都很貧困。每個人除了依靠他人別無選擇。想一想,我們真的僅僅是我嗎?我們的經歷,我們的朋友,我們共同遵守的社會規則。
在社會學意義上,“自我”這一概念超出了人的身體所包含的東西。它包括社會紐帶關系。我們的性別、出身地、畢業的學校,認識的人,擁有的技能,性情,等等,把我從我與他人的關系中分離出來,是很困難的。我們的行動不僅僅受自我意愿的影響,還受“我們假想的他人的`一組態度”的影響。甚至我們從孩童發展為一個社會人的過程中,就是用社會規則來限制我們的行為。我們身處的階級(即物質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的分配情況)決定了我們為什么會這樣想,為什么會這樣做。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去理解:“我們為什么會這樣想”
2、文化和結構對機會和選擇有重要影響。
這本書從家庭、教育、宗教三個維度來闡述文化和結構對我們的影響。
對于家庭而言,現代社會最大的改變就是,工作已經脫離家庭轉入公共經濟領域,學校取代了家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化角色作用。現在,家庭正在變得日益私人化。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更關注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是什么來定義家庭。建立在愛情和情感基礎上的后現代家庭,有別于歷史上的制度家庭、伙伴家庭,承載著兩個主要的功能:社會聯絡功能和個人需要功能。社會聯絡功能涉及家庭和社會的關系:我們通過家庭傳承社會地位,和誰組建新的家庭,在家庭中學會語言、與人交往甚至基礎的生活技能。例如,不同家庭類型的人,對于“長大后我想成為怎樣的人”而不同。非洲酋長家的孩子也許是做個好的酋長,家族企業的繼承人更大概率去考慮如何運營企業,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則是在思考“如何找個好工作”。
而個人需要功能包括家庭成員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歷史上,存在過通過多生孩子來提高家庭生產力,從而得到更多的生活用品。而現代,家庭已經能夠滿足我們的基礎需要,并且生孩子在時間和金錢上的花費,越來越高昂,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發達國家的生育率越來越低。
像我們父母一輩的,很少將家庭事務如帶孩子、清潔衛生、收拾屋子外包,家庭甚至通過像一起聚餐、一起打掃衛生來實現家庭情感的溝通。而后現代社會,由于工作日益影響家庭生活的投入,我們不得不面臨很多的問題:如何兼顧工作和家庭。因此,我們看到組織家庭的方式都在發生劇變,而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
教育更是影響我們的機會和選擇。作者作為一個大學教授,直言不諱的指出:教育能力可以克制資源獲取上的差異,同時也掩蓋了我們喪失機會的程度,并由此幫助維持了現狀。簡單的說,從小沉浸在大學教授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里的孩子更容易理解認知策略中的概率論。
3、我們有改變文化和結構的責任。
作者認為,社會學要求我們放眼全世界的同時,要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如何行動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他主張用實踐智慧的視角,從社會方面去闡釋價值和實踐之間的矛盾。一旦我們對差異性的后果,不平等的模式和原則與實踐有所了解,我們有責任有所作為。
我們可以用社會學的工具來幫助我們和我們身處的世界展開對話,求同存異,看到我們的盲點。雖然在這里包含了很多我們不想面對的現實,例如由物資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分配而形成的社會階級將影響我們的行動、機會和選擇。但是,拒不承認生活的污點,就是一種掩耳盜鈴,將我們的社會現實隱藏在虛偽的共性之下。
《社會學的邀請》讀書筆記4
社會影響與自由,宗教必將伴隨我們成長!
人們對自己的定義,經歷了一個從“主我”,到“客我”,再到“鏡中我”的發展歷程。社會對我們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加深。最后,社會就像舞臺,人就像演員,終其一生都在舞臺上努力地和其他演員配合,演出最完美的自己。但是,社會對我們的影響不是絕對的,我們能夠接觸到的不同類型的文化和制度越多,我們受到社會的影響就越小。當今時代,全球化、互聯網絡把所有人連接到了一起,所有人都可以共享、交換、借鑒別人的文化和制度。社會影響變弱是一個必然趨勢,我們會更加自由。這個時代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珍惜這種自由,和所有人一起,重新塑造一個新社會。
我們再來看看宗教。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理性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宗教在不斷萎縮,信教的人會越來越少,甚至從社會上消失。但是社會學提醒我們,宗教不僅不會萎縮,反而會不斷壯大,最終,宗教會伴隨著人類的歷史永遠存在。怎么理解呢?
在開始理解之前,我們先得明確一下,什么是宗教?作者認為,宗教的定義是由三個條件構成的:團體、必須遵守的教條和讓追隨者膜拜的東西。比如說教組織了一個團體,這個團體里的人被稱為教徒。教徒們每天都學習《圣經》中的教條并遵守里面的教義。教徒們人手一個十字架,周末的時候會帶著它去教堂禮拜。所以,只要有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中有必須遵守的教條和讓追隨者膜拜的東西,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團體看成是一種宗教。
比如,我們可以來看看足球運動符不符合宗教的定義。首先,它有一個團體,可以是俱樂部,也可以是粉絲群。在這個團體里面的人,大家稱他們為球迷。另外,它有很多資料讓球迷們去學習和遵守,甚至達到了狂熱程度。有一些球迷在比賽開始前會制定一些規則,比如說“開賽那天不準穿紅色衣服”“必須準時看完全場球賽”等等。如果自己心愛的球隊輸了,有些球迷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守規則造成的,比如說自己開賽那天穿的衣服是藍色而不是紅色。最后,米蘭的圣西羅球場就是大多數足球迷的圣地,每年都有大批球迷到圣西羅球場進行朝圣之旅。這樣看來,足球運動具備了團體、必須遵守的教條和讓追隨者膜拜的東西三個條件,完全符合宗教的定義,那么在社會學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把足球運動也稱為宗教。
這樣看來,很多事物,比如游戲、健身、旅游等等都可以稱為宗教,或者正在慢慢變成宗教。事實也確實如此,宗教的形式可能發生了變化,但是宗教本身并沒有消亡。在當今社會,人們更容易找到和自己理念相同的伙伴,結成團體,拿著讓自己有歸屬感和自豪感的東西,共享自己的觀念,遵守團體的規則。未來,各種大大小小的團體都會具有宗教的特征,而不同形式的宗教會越來越多,并伴隨著我們不斷的成長。
【《社會學的邀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科技傳播的社會學解讀09-21
社會學論文提綱08-10
關于社會學專業的開題報告11-01
社會學求職簡歷范文11-09
類比策略社會學論文07-29
社會學求職簡歷封面圖片10-27
社會學名著讀后感08-08
社會學考研如何擇校03-27
暑假支教社會學習實踐報告09-08
社會學專業求職簡歷模板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