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論語》讀書筆記

        時間:2022-12-09 12:37:49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論語》讀書筆記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但是讀書筆記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書筆記15篇

        《論語》讀書筆記1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首先由讀友對這句的背景做簡單介紹,孔子去曹適宋遇小人惡勢力,身危情險之下說了這句話。在讀各家注釋的過程中,問題主要集中在“德”字如何理解,孔子為何說這句話的討論上。鄭玄注認為德為圣性,天欲使孔子制作法度。朱子注認為孔子說天賦我如是德,桓魋必不能違天害己。劉寶楠認為德為天所命,德合天地,吉無不利。戴望注解釋為孔子受天命制作禮樂,將孔子視為素王。康有為注則從上天授予孔子改制換新使命的角度來闡發。

          讀友們同時針對“德”字是指天佑之德的一種自信還是孔子本身具備的一種圣人之德展開了討論。趙老師認為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孔子代表正義自然不能懼怕邪惡,道是“體”,德是“用”,這里說“天生德于予”而未說是“道”,也體現了孔子作為賢圣對天道的敬畏和對自我認知限度的自覺。王老師闡發到,古語有云,上天有好生之德,這里的德也可能表達這方面意思。老師們也提到,這里也表達了孔子的一種天命觀。從字面意思理解,“德”字是一種圣性。更深層次理解,它是一種天命、使命。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玆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這一節發生的背景是孔子在外被誤認為惡人陽虎而被匡地人圍困,在此境況下,孔子說出了文未喪,匡人終必不害我的話。讀友們主要針對“文”字的理解以及孔子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展開了研讀和討論。鄭玄注主要解釋了孔子對天未喪文故我必不為害的論證。朱子注中“文”的解釋為道之顯者蓋禮樂制度之謂,其余與鄭玄注并無太大差別。劉逢祿《論語述何》中解釋禮樂制度為三代損益,乃文王之法也。宋翔鳳則認為此章言“五始”之在王也。皇侃中“文”解釋為文章的意思。康有為解釋文為文明之道統。

          讀友們展開了精彩的討論,有同學提出了“文”和“知”的區別和聯系,有同學提到,被人誤解而身臨險境時,當“內文明而外柔順”,采取柔順的手段去化解。最后,由李明老師為大家做一個跑步健身,陽光鍛煉的活動宣傳。

          李明老師講到,跑步健身運動和讀書一樣,在一個團體里,大家熱愛并堅持下去,是多么美妙快樂的事,最后受益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健康的飲食,合理的讀書和運動,心靈的成長!皼]有能不能,只有想不想!边@是李明老師的體會和感悟。讀書,運動,乃至于做任何有意義的事都是如此。趙海燕老師最后說到:“分享是種美,堅持更是美!

        《論語》讀書筆記2

          論語,感到收獲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后知不足。

          學,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度,持之以恒,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并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熬印保鳛槔硐肴烁,孔子把它界定為“內圣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學問加修養——所謂“內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備。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里可以看到孔子極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出來。中華民族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發展成就了后來幾千年農業國的民族精神,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業,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論語》讀書筆記3

          一本好書就好比一座礦山,只要你不斷地從中挖掘,反復品味,就能受益無窮。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書的作者談話,因為書是作者內心所見,所感,所思。而我第一遍閱讀一本書往往沒有什么深刻的體會,但在深入的了解,思考,你就會發現一片好比天空和海洋一樣讓你寧靜致遠的世界!墩撜Z》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一本站在諸子百家頂峰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政治,人文,禮儀,道德等許多方面,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而這部經典之作在當下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走進《論語》,跨越時空的障礙,何其有幸見到了和藹可親的孔子和他那些勤勉好學的弟子。我聽見了孔子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看見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學術討論,互相交換自己的志向,我感受到了孔子及其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自身嚴格的要求。我便向孔子提問說:“怎樣才能做一位君子呢?”孔夫子一縷胡須,呵呵笑道:“君子不器!薄熬犹故幨帲∪碎L戚戚”……我與孔子交談一番后,又看到了他的門生曾子,他一邊走一邊吟誦:“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誦完后微笑著看著我,我猛然醒悟,他是在叫我每天反省自己過錯并加以改正,我謝過曾子,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兒,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人正坐在路邊若有所思,心想此人一定是顏回了。便不由得低吟起孔子的那句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情此景,孔子之言不虛!所有的身外之物都拋諸腦后,只想著去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學養,我暗暗記下這一幕,不去打擾顏回。遨游在仁愛的海洋里,我不能自已。

          中華泱泱大國,上下歷史5000年,長江,黃河,遼闊中原,孕育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它是《論語》,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積淀;它是《論語》,是華夏璀璨文明的結晶;它是《論語》,是國家乃至世界的瑰麗寶藏。而《論語》讓我最受用的是它告訴了我生活中許多處人為事的道理:腳踏實地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學習、誠實守信地交友、孝順地對待家人,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完美。這就是論語的智慧,它像一劑良藥,治愈著我們的心靈,它是一盞明燈,點亮我們勇往直前的道路。

        《論語》讀書筆記4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這種變化是漸變的,最終達到了一個“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這“神于天,圣于地”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并稱為“三才”。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的強大!墩撜Z》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

          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追蜃邮且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

          他的學生子貢問,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

          孔子的回答說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

          這個學生說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您說先去什么?

          孔夫子說:“去兵!痹劬筒灰@種武力保障了。

          子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個,您說要去掉哪個?

          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蔽覀儗幙喜怀燥埩恕

          接著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潰和渙散。

          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于政權的認可,則來自于信仰。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這個故事在《論語》里叫做“子貢問政”。

          誠然,誰都不愿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鞓返纳,而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讓每個人心里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并且調整與他人的關系。

        《論語》讀書筆記5

          第二篇:心靈之道——人生百年,孰能無憾!墩撜Z》報告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本身的能力去幫助他人,所謂“予人玫瑰,手不足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滿盈幸福感。————關愛他人,便是仁慈;了解他人,便是伶俐。(于赤心語)

          客歲年底,于丹在百家講壇開講《論語心得》,百家講壇的收視率一下飆升,一時網上談論的沸沸揚揚,一月份我去買這本書,就已經重印了七次,看后以為內心克制了好久的東西本身表達不出來,但是書中表達出來了。對付《論語》,書店的書更多的是學者壓人式的講法,而《論語心得》這種密切的講法一下將讀者拉近了,我們好像便是孔子席前一個平靜的學生。正如書中說,論語差別與勵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誨,而是一幕幕場景,像話劇一樣來看最故意思。

          《論語》當中孔子是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形象,和學生探究問題總是平易近人,是商量的語氣,只管孔子比他的學生要大許多多少歲。想想現在的課堂,老師在下面講,學生又要看幻燈,又要做筆記,忙的不亦樂乎,真是感嘆良多啊。

          第二篇:心靈之道——人生百年,孰能無憾。

          仁是《論語》當中出現許多的一個字眼,但是《論語》當中并沒有給出界說,只要兩句克己復禮為仁和仁者愛人,其他的表明是針對差別的學生給于差別的答案,這便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對付小人,書中也沒有給出界說,而是將其與小人做了多次對比。比如“小人開闊蕩,小人長戚戚”,“小人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鬃涌偸菍⒋鸢噶艚o學生,現在又把答案留給了我們這些讀者。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敷之處,并經過本身的高興去補充這種不敷,這便是《論語》報告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些遺憾,將會招致什么樣的后果呢?“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了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制止,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十分重要了。心態差別,也許會帶來完全差別的生活質量。

          什么是真正的大膽?它和血氣之勇有怎樣的區別?——做一個大膽的人,用生命的氣力去化解那些遺憾。(于赤心語)

          “小人義以為上。小人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薄墩撜Z》

          沒有道德束縛的大膽是這個天下上最大的災禍。大膽偶然間體現為一種感性制約下內心的自大與冷靜。小人之驕,驕傲的是外在的氣;而小人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于赤心語)

          自己以為:從《論語》與于丹的品味加上本身的重復研讀中又一次感悟,可以收獲差別。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行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論語》讀書筆記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薄懊舳脤W,不恥下問!边@就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么,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就是說: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好處。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于改正就好?鬃泳统L寡宰晕疫@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以前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就是說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彼f,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但就是就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夠這樣說的。

          在《論語》里對以前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于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就是說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贊許他的潔凈,對他的過去不就應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向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務必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憂也。”也就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就是我們憂慮的。

          透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就是得益非淺!

        《論語》讀書筆記7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為華夏文明區別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最本質最核心的精神內核,也成為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文化元素,儒家學說博大精深,而作為承載著這種文化精髓的儒家重要經典《論語》,更是成為歷代國人最佳人格、思想、道德的啟蒙書之一!墩撜Z》文字并不多,整本書文字精簡達練,一些道理初讀起感覺似乎很淺顯,但是隨著讀得深入,不斷地回味,方才覺得并不是那么簡單,在字里行間無疑都透露著圣人的智慧。

          或許即使窮盡畢生精力,我們也無法完全領悟儒學全部的內涵,畢竟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儒家文化是經過歷朝歷代的大儒學者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面對這種博大與精深,我們會頓時感覺自己有如滄海之一粟般的渺小,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方能領會《論語》中博大的智慧。我個人覺得,在當前浮躁和焦慮的社會環境下,讀《論語》無疑是最好的一種凈化心靈的修身之旅,讀《論語》也無疑是一次與先圣思想交流與對話的難得機會。

          初讀論語之前,了解論語的一些常識相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覺得還有必要在讀之前首先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稍微梳理一下它的結構!墩撜Z》全書共分為二十篇,從第一篇學而篇,一直到最后一篇堯曰篇為止,共凡計四百九十九章。

          不同的篇所論述的事情各有其側重點:第一篇學而篇讀后,我感覺這一篇可以看成是初讀《論語》的入門篇,主要目的是引導你進入儒學的道德之門,學而篇主要論述的是對儒學基本范疇“為學”、“孝悌”、“仁”、“自省”、“忠”、“義”、“信”等的概括闡述。

          第二篇為政篇則在涉及前面一些內容如“為學”、“孝悌”基礎上,突出了為政以德的重要性,在這里,孔子以“眾星共北辰”為喻,強調為政者只有廣泛推行德政,才能團結群眾,為人民所愛戴。在當今的社會下,又有多少為政者腐化墮落,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第三篇八佾篇除了圍繞仁、德、孝的主題外,孔子突出對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現實的憂慮和憤懣,孔子堅持維護周代的禮樂制度,在面對當時魯國的權臣季氏在庭院里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作樂,孔子憤然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不僅在言語上而且將他維護周禮付諸于實踐,孔子每次拜謁太廟則必溫恭儉讓,每事問,當有人認為他既然懂禮為何每事都問,孔子則說,這才是禮啊。在對待禮的態度上,孔子則認為雖然禮是一種形式的東西,但確實一種內在虔誠的表現,因而當子貢打算撤掉祭祀用的活羊時,孔子說了這樣一句話“爾愛其羊,吾愛其禮”,或許有人會認為孔子很虛偽,羊也是生命啊。實際上孔子這種做法,體現他對禮的認識,禮應該是內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機統一,兩者應缺一不可。

          在第四篇里仁篇里,與前幾章類似,仍然圍繞德、仁、孝,此外有一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當人們談論利與義的辯證關系時,往往會引用這一句話“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種義利觀反映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忠義理智性溫仁恭儉讓”精神的有機統一體。其中,孔子對義很看重,當然今人在考察這種義利觀時,顯然顯得更加有彈性了,尤其在改革開放后提出所謂的“鼓勵人們追求物質利益,但反對一切向錢看”。

          在第十篇先進篇里,主要談論了孔子諸弟子的行為志向和孔子對他們的看法。在這一篇中,有一章這樣敘述大意是指季路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顯然在生死問題上是有所回避的,這也是儒學的一貫傳統,注重現世,對那些虛妄的來世則不重視。因而孔子這樣回答季路的問題“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顯然,孔子這回答十分巧妙,從另一個角度含蓄而又委婉表達了孔子的生死觀。在這一篇里從孔子對學生的評價中,有這樣的描述“嚴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從中我們看出嚴淵應該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之一。盡管,孔子對仁德好學的嚴淵十分欣賞,但孔子也批評嚴回的“亦步亦趨”,不肯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鬃诱J為教學應該相長,學生不應該僅僅是亦步亦趨,應該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另外還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嚴淵篇,在這一章孔子集中闡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觀念。其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如“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鬃有闹械娜视泻芏嘀睾x,在與嚴淵談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復禮是仁;在與仲弓談及仁孔子指出“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也能達到仁;在與脾氣暴躁的司馬牛談及仁義,孔子又說“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說話慎重也是一種仁;而在與樊遲論及仁時,孔子又說“愛人”、“知人”能夠做到仁者愛人,智者知人,舉直錯諸枉,才能達到仁。顯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記得學而篇的最后一章是這樣一句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保钊擞∠笊羁,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在我們當前這個有些浮躁和物欲橫流、同時特別注重人際關系與人際交流的社會。我們時常會陷入這樣一種困惑,為什么別人總是不了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視,好像所有人對我都很冷淡。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難道人與人的關系就只能是一種利益關系?這種困惑困擾了很多人,我也曾受這種困惑困擾。一次偶然,無意間看到《論語》中的這句話,頓時感覺到一種無言的震撼,自己仔細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執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悶悶不樂,就像雙眼被一片樹葉遮住看不到太陽的光輝那樣。我們在為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我們的時候,我們真得考慮過他人的感受嗎?佛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亦無無緣無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于你的作為。敞開你的心扉,打開心靈的窗戶,霎時間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論語》讀書筆記8

          古語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其語雖有夸張成分,但卻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而當我們回顧歷史的長河,又如人們常說的“中國兩千年文化不過是在為《論語》作注”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對中國歷代知識分子那綿延不絕的影響?傊,作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個國人都逾越不了的鴻溝,每一個國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著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經現代化的今天。

          《論語》一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來為論語作注者不盡其數,經典者也是層出不窮,而這些古代學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們已經和傳統的文言相去甚遠,因此,只能舍遠求近——通讀一些近現代學者所注《論語》的佳作,在我看來,最為深刻的當屬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稍為遜色則有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當然少不了熱得如火朝天的《于丹<論語>心得》,這也可以作為一個大眾化的版本來參照,除此之外,還有一本林語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稱經典,當然,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參照版本,我們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還是得自己去品味《論語》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體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領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出身貧且賤,一生生活艱辛,曾任過官職,在他55歲那年,認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魯國實現,于是開始周游列國,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絕,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個國家邁進,堅定不移的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斗,直到13年后,他才認識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實現的,于是回到故鄉,從事教育活動和整理古籍,開創了中國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歲去逝。從孔子苦難與輝煌并行的一生,我認為可以從中學到孔子那種在求知上的永不滿足,永遠追求智慧的人生態度;還有他那種對自己信奉的價值體系的實現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罷休的毅力。

          于丹說過一句很漂亮的話:“《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在我看來,孔子是一個鮮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懸河的給弟子們講他對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們也聽到了,于是就被稱作《論語》。因此,我們讀《論語》,不應用仰視的角度,而應用平視的視角去讀。

          孔子一次次的對我們談“仁”,而每一次的角度都不同(欣許是因材施教的緣故),在其眾多談“仁”的話語中,我最欣賞的一句是“仁者人也”,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人格之完善即為仁,在孔子看來,這種人格完善也是人的一種本性,當人的人格接近于完善的時候,這個人就是仁者,這個仁者也就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孔子還說仁者愛人,“仁”就是“泛愛眾”,這種愛又是由親朋之愛逐漸拓展到對他人的博愛的愛,因此,仁者,即愛人。具體來說,愛人亦是有方的,于是,孔子就講“克己復禮”和“忠恕之道”,強調人應該克制、修養自己,同時人應該具有寬容精華和溝通理性,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愛人的方法用兩個字來說,就是“中庸”。在這一層面來說,孔子的仁就是尊重、愛護人,亦可以理解為處理人與人社會關系的方法,如“禮”等。

          孔子還是一個有情的人,這也是我親自讀《論語》最大的收獲,這使我認識到:孔子不僅講理,也講情。讀到“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即父親做了壞事,兒子應該要為父親隱瞞,反之亦然),感動得流涕,孔子在這里就沒有講人應該做什么,而說人必須做什么,講情分了?鬃又v孝悌之道,不是抽象的,而是切實的,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為了對父母盡孝,我們應該“危邦不入,亂友不交”,這些都表明,孔子對人性的洞見是深刻而實際的。同時,孔子認為人不應該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孔子反對“鄉愿”(反對那些總是和事的老好人)……這些都表明孔子是一個具有人的正常情感的人,是一個鮮活而具體的人,是一個有情有份的人,這當然也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在兩千年來的做事態度,至今猶然。

          孔子作為一個求知者和愛智者,他關于學習和教育的思想,至今還被奉為人們學習的經典。誠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皽毓识隆薄!懊舳脤W,不恥下問!!皩W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爸疄橹恢獮椴恢,是知也”……這些學習的方法至今還是知識分子們的原則,并有不少人在身體力行,它被每一個學習者奉為學習的箴言。同時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是影響了中國兩千年的教育,他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育思想至今還是人們對教育的呼喚的主題之一,孔子對學生進行的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沒有思考不對其進行啟發,學生沒有進行長時間的思考,就不發表你的見解)的啟發式教學,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教學態度,至今還是那么的正確。還有他那種知行合一的教育則為后世所景仰,孔子每每自己所說的話,所對學生之承諾,都是依依履行,從不食言,凡是要求學生做的,他自己都先做到了,這在今天又有幾個為師者能夠做到?故孔子堪稱中國之第一大教育家也,知行一體在今天能做到的人亦是少之又少,故孔子是圣人也。

          孔子的生活方式也深入到每一個國人的生活之中?鬃诱f“君子謀道不謀食”,當然,他是肯定人的現實利益的,此話只是強調了人還應該超越這種狹隘的利益,所以孔子“飯蔬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彼@種單純的生活方式深刻的影響了歷代知識分子,使他們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清貧而高貴的生活方式,它厚重了國人的人格,堅持了國人的氣節?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是孔子對其一生的感嘆,可這可謂是千年一嘆,此后千年,這被歷代國人奉為自己的人生參照標準,每個人都將這一標準用來衡量自己人生的境遇,至今依然?傊鬃拥纳罘绞奖臼仟毺氐,但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卻漫延了兩千年,滲入了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除此之外,《論語》的精彩之處還比比皆是,如“可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薄有孔子那種肯定人受天命支配,有認為人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而開創一番事業,進而天命即生生不息的觀念,至今都是熠熠閃光,但礙于篇幅,只能是去翻就簡?傊,《論語》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經典就應常讀,常讀常新。

        《論語》讀書筆記9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一部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書。

          《論語》使我懂得了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在《論語》中有著許多孔子有關學習方法的名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于學習,孔子認為學習,然后按一定時間去復習它,不也很高興嗎?可見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我也明白了學習不是表面上的敷衍,而是我們用心接受的一個過程,如果你學的是一個形式,是為了學習流程上的應付,那么就不能夠感受學習時的快樂,甚至會很痛苦;如果我們是一種認真的態度,是為了解決學習中、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那么我雖然很辛苦,卻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心靈上的寧靜。用心做到,過程也是風景。

          把學習的心得用在當下,能夠在實踐中得到認同,豈不是一件令人很快樂的事嗎?雖然我們離書本中那些淡泊心智、寧靜而致遠的境界還有很遠的距離,但至少可以永無止境的向著那個美好境界而不斷努力。付出不要苛求結果,追求的過程才是一種享受生活的心靈美麗。

          同時對于學習方面,孔子還說過要“溫故而知新”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學習新的知識,盲目向前學習。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我們也要不斷復習,回顧學過的東西。在新學的同時也溫習了。人的見聞十分有限,如果專門靠記問之學,不可能掌握全天下的道理。要是常常溫習平日所學的知識和日常見聞舊學。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世間萬物也是如此,功夫下到了,便會明白人類的知識是在“溫故知新”的基礎上積累起來的。

          社會的發展是靠人們對知識循序漸近的掌握而不斷發展。人們在學習前人智慧結晶的同時,得到新的體會,也就探索出新的.道理。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預習,復習至今仍然是獲得書本知識的一條主要途徑。知識、真理就是在反復的認識、實踐中掌握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重思考,邊思考邊學習。學與思相結合!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連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以致用。

          遨游學海,曲徑通幽,跋涉書山,讓知識的能量伴我們成長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論語》讀書筆記10

          為政篇雖“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為政也,凡管理、修身、識人、行孝、為學等亦可于其中見道,學者宜合自身以明窺圣人之理也。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范氏曰:‘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出者至靜而能制動,所務者至寡而能務眾!--《四書章句集注》

          政者,正也,謂正人之不正!罢弊稚厦娴摹耙弧币鉃槌种惺匾唬旅媸恰白恪钡南笮,意為行、做,所以正的意思就是在前行做事的過程中要保持平衡守一!罢庇疫吺欠次,其象形是執條鞭。所以為政最重要的就是“撥亂反正”,即把不正的扭轉到正道上去。怎么做到這點呢?用冷冰冰的刑法,還是以德服人?

          “政”字小篆

          答案顯然是后者。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謂心之所得!暗隆弊肿筮厼殡p人,意為行走,右邊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為,這樣心也能有所得(德)。

          “德”字小篆

          把德比作北極星,有以下幾點根據。一是在于北極星的指向作用,德也一樣,對人民具有導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極星是眾星的核心所在,是他們的中心,德亦是為政之核心;三是北極星終年泰然不動,而眾星動之,德也要保持靜安,治國具體的政策、方案等圍繞著德可隨機應變,但不能超乎德之邊際。再把“為政以德”這件事或這個人比作北辰,那眾星就是群眾了,“為政以德”必然光輝照見群星,他們也因此擁戴你(共之)。所以有范氏曰:“‘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出者至靜而能制動,所務者至寡而能務眾。”

          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極星和北斗七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于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則知之明而事無所守矣。天命,即天道之流而賦于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固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隨其心之所欲,而自不過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四書章句集注》

          此為先師孔子對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甚高,則當順時而次進之,能至何即為何,蓋其相上遠,非我等凡俗易參悟體會也。

          “志”金文上為“之”下為“心”,“之”是“足”的變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于學,即心向于學(覺),學有見道,是為覺悟。

          “志”字金文

          見道后當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為固守正道,非今之膚淺意也。不惑則心上無或,明萬物當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事物之理皆天賦之,天命,是天賦萬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則有天道固萬物之理,又勝于不惑矣!奥牎狈斌w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邊是德的右邊,是為正直之心。

          “聽”字繁體

          耳順即聽之也順,知天命后還要腳踏實地去踐行地德,孔子就是五十才周游列國去實踐,花了十年乃修成耳順。欲而當于理,天理也;欲而不當理,人欲也。欲之上天理也,欲之下人欲也,孔子之欲為上,心已通天理,豈會逾矩乎?圣人的境界是愈來愈超凡開闊的,欲窮其道,則既不可驕恃自滿,亦不能妄自菲薄,當潛心虔意體悟修煉之,至于何般地界,皆為己之福也,豈非圣人之恩德乎?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以,為也。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由,從也。事雖為善,有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安,所樂也。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于此,則亦偽耳,豈能久不變哉?”——《四書章句集注》

          此為圣人辨識人之三層根據,一層勝于一層也。“視”甲骨文寫法上為“示”下為“目”,意為眼睛看見天地日月星,這是較為概括的象,故而視人之所為善惡較為容易。

          “視”字甲骨文

          “視”外之善惡還不足,還要“觀”內心之所由!坝^”的象形是貓頭鷹,貓頭鷹在晚上視力特別好,觀比視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為細致,或許是觀人心太難,需要從更多更細致的地方去觀。如表面雖行善事,然內心本源非善(如為私欲所累),此偽善也。

          “觀”字甲骨文和金文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蓋未能融會善于身心也,尚有不足!安臁笔窃谖葑永锛漓氲囊馑,面對列祖列宗之靈位,需要虔誠靜安去與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覺,“察”就比“觀”更深入,沉靜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則善不能移,身安樂則善充其體。由此可見,識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難,學者當見善思齊焉見不善而內自省,以求盡善。

        《論語》讀書筆記11

          君子自古就是被贊頌的對象,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溫、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對于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昵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并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論語》讀書筆記12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干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于教育指導思想?鬃又鲝垺坝薪虩o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就應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好處。

          其二,關于教育的基本方法?鬃又鲝垺耙虿氖┙獭,子曰:“中人以上,能夠語上也;中人以下,不能夠語上也!币簿褪钦f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能夠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能夠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断冗M》)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就應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贊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保ā栋速罚┠軉l我的人是子夏啊!此刻我能夠與你談論《詩經》了。顏淵聽老師講學后“亦足以發”(《為政》),子貢也說他“聞一以知十”(《公冶長》),所以孔子個性稱贊顏淵的聰明好學。這正是啟發誘導式教育的必然結果?鬃觽性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ǎā妒龆罚┘: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

          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例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務必注意循序漸進,即:“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關于教育的基本資料?鬃娱L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資料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白铀叛,《詩》《書》執禮!保ā妒龆罚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短┎罚安粚W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保ā都臼稀罚┯纱丝梢,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并付諸教學的資料,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只有少數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這些教學資料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么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能夠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保ā都臼稀罚罢b《詩》三百,授之以政!保ā蹲勇贰罚啊对姟啡,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保ā栋速罚耙笠蛴谙亩Y,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這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資料的總結

          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資料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四,關于教育的培養目標。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能夠“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著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貼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論語》讀書筆記13

          我的爺爺由于父親早逝,只讀過兩年私塾,但是他卻一直堅持看書,閱讀一切能接觸到的讀物,最重要的是不恥下問,我記得當時他七十多歲的時候看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明白的問題還是總是詢問我們,雖然他有點孔乙己式的思想行為,喜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是很重視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輩們都接受了在當時很好的教育,雖然由于當時的社會環境沒能上大學,可是這個思想卻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父親由于沒能被推薦上大學留在了農村,但是他也沒有隨波逐流,不斷學習農村新的種植技術,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種子、農藥、化肥都是他引領的,好多人經常過來請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熱心的講清楚注意事項,四十多歲的時候還去報班學習農村財會知識想努力做好村里的會計。他盡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讀書,當時村子里嘲笑父親說“花費那么多錢讀書,都可以養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個女兒”,可是父親從來沒有動搖過,也許他想在我們身上實現他沒能完成的夢想,也許是讀書打開他開闊的思想,那時他就經常說:“你們學到什么時候我就供到什么時候,哪怕留學我也盡力供”。曾經我的高中老師還有同學的爸爸(市里組織部長),問過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說農村種地的,他們都不信,覺得氣質談吐都像一個有學識身份的人。是的,我想這就是不斷學習帶給他外在的修養,雖然生命短現,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說:“我就佩服他一個!蔽視r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現在,也能很快適應科技的快速發展吧,可惜我沒有繼承他的優點。

          剛畢業時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畢業,做的也是相關專業,他經常和我們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專業知識很強,我們很佩服他,他也知道這一點,可是有的時候真正動手做事的時候,他還是會問那些沒有學歷的老師傅“這個是怎么做的”,他也沒感覺丟臉或怕別人看地他,這就是強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論聯系實際積累更多的經驗。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樣)因為不自信,又由于從小到大經常聽到的是我怎么聰明,上班后也是說我學東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時候不敢問,使自己失掉很多進步的機會。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可以在學習中,不斷學到新知識,明白很多道理,找到進步的動力,放飛自己的心里,所以說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

        《論語》讀書筆記1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皇侃《論語義疏》本“説”字作“悅”。古喜説、論説同字,漢后増從“心”字別之。《爾雅釋詁》:“悅,樂也,又服也!薄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袄砹x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贝苏滤,歸結為一個“悅”字,正是孔學之宗旨。學、習、朋、人,俱為“悅”字立說。

          末章“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與此形成呼應,“知命”對“不知而不慍”,“知禮”對“學而時習之”,“知言”對朋、對人!爸睘榭傉f,“知禮”、“知言”為分論;首章由分而總,意在發揮,末章由總而分,旨在歸結。禮悅鬼神,言表心聲,樂天知命,在在與“悅”相關,全部《論語》似是要闡明:人生在世,唯悅可求,以悅為旨,何以能悅。

          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學門徑在于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廣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背H搜愿毁F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為富貴,為何?富貴在外,難由自主,標準依人,難達目的,唯有依靠神靈,方可立定心神,以為富貴可期。死亡一樣,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時,病夫壽延,壯夫早夭,求仙適以傷身而短命,健體恰至弱神而遏壽,事例太多,也許只有自殺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嚨,所以有人說自殺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并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種方式,舍生取義,殺聲成仁,或者就是為情而死、賭氣而亡、厭世而殤,緣于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范圍。所以,求富貴不如從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后二者都直接表現為“中心悅服”;孔子正是深明于此,方有此章之言,說出“悅”為宗旨,又發明何以能悅;其弟子亦明此,故《論語》編次,開門見山亦卒章顯志。

          朱子曰:“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者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泵纨g《四書改錯》批評朱子把這里作實字的“學”誤為虛字,也就是把名詞誤為動詞,“學者,道術之總名……以學道言,則大學之道,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是也;以學術言,則學正崇四術,凡春秋禮樂,冬夏詩書皆是也。此則學也!辈诲e,以“學”為“效”,可效善,可效惡,而所謂后覺效先覺,于原文無有,純為宋儒發揮。而“學”為“道術”,正是“時習”之內容,整理、學習前人積累下來的東西,遵學習之次第、守學習之時辰,無求富貴而“祿在其中”,無心慮死而生涯漫度。道術廣博,人人可從所好,漫度人生,踐生即為知生,得如此,不亦悅乎?不過,世運難免變遷,有時道術貶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質長存。學為圣人,世之變遷、毀譽莫動,不亦悅乎?所以,程郁庭雖然肯定“毛氏譏之是也”,但仍以為“以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為學,則精確不磨”?甸L素也以學為學圣人,但目的不為明善復初,而為“時中”!皶r當亂世,則為亂世學,時當升平太平,則為升平太平學,禮時為大,故學亦必隨時而后適”,因時治學,“闔辟往來莫不自在”,不亦悅乎?長素的發揮是更遠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載之后,其樂何言?所以,很難說朱子、毛氏和康子哪個更能體會到《論語》此句之意,但無論哪個角度,一個“悅”字都在貫徹,圣人可學與不可學皆于此可見。

          《白虎通·辟雍》引《論語》“朋友自遠方來”,可證上句“學”為實詞有據。鄭康成注此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有說魯論語作“有朋”,何晏《論語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边@里,“朋”實兼“同門”、“同志”二義,甚至更可引申為所有人!稜栄拧め屧b》“類,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類即同善,明清時各地有很多同善會,入會不以士紳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笨甸L素注“朋,群也”,曰:“惡獨而貴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學愈高,其用愈遠,圣人則合億萬世界,億萬年載之眾生,咸從其教,盡為之朋。其朋無盡,其樂亦無盡也!敝熳、康子俱申圣人推己及人、遠近信從之意,但一個重個人,一個重社會,一個重善,一個重用,圣人此句盡得發揮。不過,劉逢祿《論語述何》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友天下之善士故樂。”有朋自遠方來,倒不一定是名聲大了,別人自來,而可能是“圣人無常師”和主動招朋喚友!睹献印す珜O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笨鬃幼钍茄瞿酱笏矗湔Z當有招朋而朋至之意。有人以此句應《禮記》“禮聞來學,未聞往教”,實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國數十年,何嘗不是舍己從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論“知言”。《孟子·公孫丑》:“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庇帧吨芤住は缔o傳》中孔子說:“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惫示阋蛎献咏舛斫饪鬃拥摹爸灾恕睘椤把杂惺欠,故聽而別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說苑·雜言》載孔子曰:“以富貴為人下者,何人不與?以富貴敬愛人者,何人不親?眾言不逆,可謂知言矣;眾向之,可謂知時矣!庇置献釉唬骸埃何抑裕疑起B吾浩然之氣!庇帧盾髯印し鞘印罚骸把远,知也,黙而當,亦知也,故知黙猶知言也,故多言而類,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笨梢,知言為知道自己言語得當而得人。察言觀色,智者能之,多言而類,唯圣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眾,朋不遠來,人不信從,自然是“無以知人也”,樂從何來?

          學而時習可以知禮,立己;朋自遠來可見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悅之門徑。覓此門徑,我們來看此章總說。何晏解末句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薄坝兴恢笨梢允遣恢獙W,也可以是不知我?追f達疏正是包含此二義。朱子《集注》取尹氏語:“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則“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學而我不慍,是不責全求備,人不知我而我不慍,是知為學在己;前為立人,后為立己,“不慍”則全有之?鬃由敶呵镏,其時禮崩樂壞,道術少人循序應時而學,即學亦為富貴、霸強而學,此為不知學也;其時,世之天子諸侯不知孔子,并弟子朋友亦難見知,此為不知我。當此情況,唯樂天知命并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則中心喜悅,方能心中略無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慍),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勵弟子?梁清遠《采榮録》:“《論語》一書,首言為學,即曰悅,曰樂,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誘人處。蓋知人皆憚于學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暢達,動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羨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此圣人所以為萬世師!比绱苏f,圣人倒如以科舉誘天下英雄入我轂中的唐太宗了。其實,科舉之外,英雄無數,以利誘也好,以嘉名誘也好,終是誘得一時或誘來庸懦,孔子只是啟人從所好,啟人樂生,啟人知禮知言立己立人,歸結起來就是啟人樂天知命而已。能樂天知命,孔學“悅”之宗旨得也。

        《論語》讀書筆記15

          作為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為,子女的教育是自我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脫俗,總期望自我的女兒能歡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我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構成自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所以,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期望她會從中有所啟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閱讀的第一本。

          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齊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為人處世的原則原先都能夠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閱讀過《論語》,更期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愿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僅限于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本事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當怎樣去做。

          我不認為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為圣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閱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啟蒙。

        【《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筆記12-01

        《論語》讀書筆記10-24

        《論語》讀書筆記09-02

        《論語》 | 讀書筆記09-14

        論語讀書筆記08-12

        《論語》的讀書筆記11-21

        孔子的論語讀書筆記12-16

        讀書筆記之《論語》01-15

        關于論語的讀書筆記04-20

        有關論語的讀書筆記10-2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