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
“天下的父母,你們可知,孩子的許多告白是無聲的,需要你們用心去發掘,不然可能會鑄成大錯,輕則誤其終身,重則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個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無法掌控的事情,如果連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還有什么意思呢?也許一個人不怕寒言冷語,但溫柔的'刀子怕是能讓你痛不欲生,等回過神來,已無力掙扎回天乏術。
我會想,如果迪莉婭早早地跟父母溝通呢?早點告訴他們真實的想法,不就能夠避免杯具的發生了嗎?不,她不會。有一種心理畸形叫童年陰影,有一種可怕的力量叫習慣,當你習慣去迎合別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別人掌控了。迪莉婭是自己投降了,從小到大的習慣驅使著她硬著頭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無法忍受、不得不解決、而又無人商討、無法可解的時候,只好選取死亡,一了百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入戲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我沒慘到那個地步,也沒勇氣透過死亡來結束一切,但我很難過地看到自己與她身上的相似點,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來在走別人的路,終有一天,我會手足無措。
懂了很多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為什么因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動。
去吧,去做正確的事,不要再為自己找借口,懶惰懈怠!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2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是寫在封面的文字。很簡潔,卻很犀利。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生活在愛的“牢籠”之中,卻渾然不知。
期待
曾經我一直認為“期待”是個褒義詞,是對未來某種美好的向往和憧憬。殊不知,期待也會變成一個可怕的夢魘。莉迪亞的失蹤和死亡,點醒了這個畸形的家庭。但是付出的代價,太讓人感到惋惜。她在最后一刻想明白了,她并不想變成媽媽期待的那樣,她決定去告訴媽媽,她喜歡什么,她不喜歡什么,她并不想死。但是如果沒有死亡,她的父母會被喚醒嗎?我不知道。
期待是個偽命題,更多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家庭背景,旣惲帐菃斡H,詹姆斯是亞裔,他們作為父母本身的成長背景,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他們的下一代,旣惲粘蔀槟赣H后,由于自身的夢想沒有實現,而把這種期待移嫁給了自己的孩子——莉迪亞。瑪麗琳和詹姆斯把莉迪亞視為掌上明珠,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她,以為他們給的,就是她想要的,從來沒有關注過孩子本身的想法,從來沒有問過莉迪亞到底喜不喜歡。
家庭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包括我們自己成長的家庭背景對我們的影響,都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自己身上很多的脾氣、秉性,其實都會有父母的影子。有時候,我們看到了父母的缺點,害怕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父母一樣的人,然后用力想要擺脫。但是終其一生,在我們骨子里流淌著他們的血液,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我們能做的,是學會坦然和成長。坦然面對自己的一切,拋棄固化思維。試著把自己性格里好的一面發揚光大,把不好的一面通過不斷的學習讓它越變越小,算是一種修煉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學會愛
期待必然會有,但重要的是我們懂得如何去平衡期待,包括對自己和孩子。平衡期待的根本是懂得如何去愛。學會傾聽、學會承擔風險、學會面臨沖突、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立性,這才是愛,而不是以一種自以為是“愛”的愛,去強加給孩子。與你們共勉。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3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Racism、性別、身份認同、婚姻危機,種種問題在當下似乎沒有在書中那個年代那么具有沖擊力。當代社會的人們也是見多識廣了。
母親不辭而別,對幾個孩子和父親的打擊可以說是致命的。(就搞不懂weihunxianyun,自己當初的選擇,后果還要孩子們來承擔,簡直太可憐了。)
要強的美國母親尋求的是“特別”,要與別人不一樣,而內斂的華裔父親尋求的卻是一種“融入”,要與他人一樣。這兩人都是看到對方身上自己需要的地方,而忽略了最根本的矛盾。悲劇是想當然的。
后來,父親和母親都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尋求”全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母親回來看到莉迪亞,眼里是燃燒的火焰,她緊緊抱著莉迪亞,似乎要把自己錯過的人生都放進她的身體,熱切且沉重。
生動形象地詮釋了,毀滅人的不是絕望,而是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能是每個孩子的噩夢。
父親、母親、三個孩子,都活在不同的枷鎖中。唯一自己掙脫開的人,莉迪亞,卻意外死了。她的死就如同催化劑,讓活著的人的矛盾更為激化,最終卻也幫助他們擺脫了枷鎖。
哥哥內斯指給莉迪亞,讓她看到了美麗浩瀚的星空。
莉迪亞在夜里駕一小舟,泛舟于湖上,仰首看到星河燦爛,一定很美。
還有內斯和杰克。
從他肩胛骨順滑而下到自己掌心的那一滴水,跟他妹妹打聽他成長的故事,想到他為了太空、宇航員之類的事情在草坪歡呼雀躍自己的神色一定出奇的柔軟,知道他的.委屈、孤獨和脆弱,在他被欺負的時候為他解難,即使他在看到自己那張臉時,原本燦爛的笑就消失了。即使他覺得自己是殺害他妹妹的兇手,即使他看到自己就會憤怒,即使他那么討厭自己,即使這樣那樣,自己還是愛著他啊。
書中最后,內斯打了杰克。內斯跌入水中,杰克一點沒有猶豫,跳入水中!八滥鞘墙芸说氖,當他游過去的時候,他會抓住它!
杰克的鼻梁上留下了一個凸起的痕跡,內斯看到的時候,總想要輕輕地用手指撫摸它,因為他會想到莉迪亞。哎,這樣的溫柔也不屬于杰克。
喪啊。我老得看不得be了。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4
無聲告白,讀罷無聲。這不是一個輕松愉悅的故事。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小說開篇的第一句話一下就揪住了我的心,這個開頭一下子讓我想起加繆的《局外人》!敖裉,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币粯拥某林亍o奈,一樣的單刀直入、簡潔有力。莉迪亞為什么而死?是怎么死的?無聲的告白,告白什么?
是的,莉迪亞死了。不是從小缺少關注,極其敏感,極具洞察力的妹妹漢娜死了。也不是一直知道自己喜歡天文學,堅持追求,并得到哈佛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哥哥內斯死了。是莉迪亞,詹姆斯教授和瑪麗琳小姐的掌上明珠莉迪亞死了。16歲的少女選擇溺死湖中,什么原因?有人說,孩子有問題,家長肯定也有問題。
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出身于窮困的華人移民后代,從小努力、刻苦并一路讀完哈佛博士,最終成為大學教師。他這一輩子最大的夢想是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白人世界,希望成為一個不會引人側目的普通人。他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年少時背負著母親的期望,希望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中取得成就,成為女醫生,她暗自發誓,絕不要成為母親那樣的家庭主婦。當她正在朝自己的目標奮斗時,她遇到了詹姆斯。像大多數女性一樣,結婚、生子,繼而管理住宅、照顧孩子,成為了最不想成為的人。用自己的人生去實現他人的愿望,從此,失去自我。悲劇從這里開始。兩個人組成了這樣的一個家庭:“由愛而生、個性相反、目標相悖、因愛生怨、情感相離、溝通為零!痹谒麄儽砻娴那偕网Q之下,其實隱藏著巨大的認知分歧。
在這個背景成分與眾不同的家庭里,莉迪亞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因為三兄妹中,只有她繼承了母親的藍眼睛,父親的黑頭發,于是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與愛。哥哥和妹妹都是陪襯。
然而,正是這萬千寵愛令其不堪重負。美裔母親瑪麗琳將自己無法實現的“與眾不同”夢——卓越女醫師,完全寄托到女兒身上;而身為教授的華裔父親詹姆斯,雖看上去功成名就,卻始終處于社會的邊緣,糾纏半生不被他人認同的孤獨感令其將“與他人一樣”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莉迪亞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她的成績和她的社交直接影響父母的心情,進而影響全家人的情緒。可是,誰又愿意成為這個中心呢?她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涌起的苦澀泡沫。伴著莉迪亞長大的,是長達十年的壓抑。她母親最希望她與眾不同,她父親卻最想要她融入人群,而這兩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愛是陽光,可是太多的愛也容易把人灼傷。極端的愛注定無法喘息,莉迪亞用死終于掙脫了父母早已給她安排好的命運!
我總覺得一個碧玉年華的生命體,會有無數的.鮮花掌聲,會有無數的不值得一提的憂慮煩惱,會有無數難忘的悸動美好。不過區區十六歲的莉迪亞,在本該精彩的年紀卻承受了太多不應該承擔的東西。她的敏感脆弱、迎合順從、矛盾掙扎,最終用死亡這種殘忍手段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無法知道當她走進冰冷的湖水中時是什么樣的心情,是釋然還是一種自我救贖?
最后莉迪亞終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重新開始,這樣,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獨了。當她的雙手松開纜繩撐起那條小船駛向湖心,她和所有人的生活都將重新來過。所有人都在關于死亡這件事上得到了活第二次的機會。
所幸的是,故事結尾,所有人都獲得重生,一副溫馨柔軟的家庭生活圖景在我眼前緩緩鋪開……
無聲告白,無聲的反抗,也是無聲的提醒。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也就必然有自己的痛苦,迷茫,這些都應該自己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對于孩子,他們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既不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續,也不是所謂的附屬品。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以愛之名強加期待,這不是愛,是害!
這個故事里沒有一個我喜歡的角色,但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了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每個人都是普羅米修斯,無論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我們每個人都是。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5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么要拿這兩本書比較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說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修改推薦所說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系,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向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個性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
但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么的“與眾不同”。之后因為懷孕結婚了,婚后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之后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之后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
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著回復她說,不明白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吹侥抢,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樣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向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個性棒。可惜最后,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下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
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以前愛的那么深,懷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边@很凄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悅?赡芤驗檫@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于家庭關系,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后對于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系比較和諧,沒有這么多的危機,我一向覺得很溫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著,我讀大學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讀,還是由于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下的,可此刻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下,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吧。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6
為人父母時可以給孩子們的成長道路指引方向,但請不要用自以為愛的方式去綁架孩子的人生,殊不知你是拿孩子來實現你理想抱負的工具。
這是本悲劇性家庭倫理小說,小說里莉迪亞為了媽媽瑪麗蓮不會再次消失,選擇乖巧的實現瑪麗蓮的愿望,她是爸媽的寵兒,父母越是關注她,對她的期望就越高,她呢?她壓抑,她不自由,她小小的肩上扛著她媽媽遠大的抱負……最后呢,她堅持不住了,投湖死了,惜哉痛哉悲哉也。小說里面我喜歡兩個角,漢娜和杰克。漢娜這個小女孩在這個家庭里就是個小透明,她小心翼翼,察言觀色,我喜歡她的`小心思,她是那么可愛的小存在。杰克,一個人們眼中浪蕩不羈的男孩,他對人們的眼光毫無在乎,他可憐莉迪亞,他說自己至少有勇氣做自己。
他愛內斯,每次內斯煩躁,需要人陪時的一個轉身,可能他就站在那里,一個惹火的眼神,一個欠揍的笑,一句欠扁的話,都來自他對他投來的溫暖,只是這些愛他刻意的隱藏了。真的喜歡漢娜和杰克。最后,奉上本書的鎮書良言‘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瘺]錯,好好做自己吧,此生走一遭,瀟灑走一回。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7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斑@是無聲告白的開頭,作者以極其平淡的語氣宣告了莉迪亞的死亡。
事實上,正是莉迪亞的死亡牽引出這個特殊家庭的過往,也讓我們一步步在作者的指引下找出莉迪亞的真正的死因。
讓我們回到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和父親詹姆斯相遇的時候,瑪麗琳是哈佛的一名學生,而詹姆斯是歷史課的助教,兩人相互吸引并墜入愛河。這看似是一個十分美好的愛情故事,實則暗含深意。
首先,詹姆斯是隨父母偷渡到美國的華人,盡管他成績優異,但始終不被周圍環境所接納,而這一切都源于他那黑頭發黃皮膚,可他卻十分渴望融入美國社會融入人群,于是他選擇了瑪麗琳來作為他實現這一目的的跳板。
其次是瑪麗琳,她對當時社會倡導女性回歸家庭的思想不屑一顧,她追求與眾不同并夢想著成為一名醫生,于是自見到詹姆斯起她就被迷住了,只因他是如此的與眾不同。
但一切并未向他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瑪麗琳懷孕了,由于當時法律禁止墮胎,她不得不放棄學業與當醫生的夢想轉而成為一名家庭主婦。
與此同時,這個奇特的家庭也似乎與周圍的鄰居格格不入,詹姆斯的追求也沒能實現。
兩人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他們悲劇性的人生也對三個孩子,尤其是莉迪亞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莉迪亞是三個孩子中最像母親的也是最懂事的,她小心翼翼的按照母親規劃的`為成為醫生而努力,同時她也為父親的要求而努力多交朋友。
她似乎寄托了父母全部的期待,她是家里的網連接著每一個成員,并努力讓這個早已支離破碎的家庭維持穩定。
但她活得太累,事實上她并不喜歡化學和當醫生,而平時與她交往的那些朋友也是為了抄她的作業才在詹姆斯面前裝裝樣子。
她的生活是扭曲的,沒有希望的,但她仍想通過自己努力克服對水的恐懼來獲得新生,但最終她還是在水中失去了生命就如墮入期待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本書的主題就是開頭的那句,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終此一生,不能讓愛捆綁住飛翔的心靈,我們之間的愛,是托舉你飛得更高,讓你去做更好的自己。
莉迪亞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生于期待,死于期待。我們每個人都理應擁有繁花似錦的人生,這個繁花似錦不是他人眼中所謂的美好,它只能是純粹屬于我們自己。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8
選擇終身伴侶時,你是否一時沖動?當父母提出反對意見時,你依然固執己見?
因家庭瑣事繁擾,你是否曾想逃避現實,重拾人生理想?
當發覺自己人生黯淡時,你是否轉寄理想到孩子身上,并施予壓力希望借他們來實現?
當家中幾個孩子稟賦不同,你是否會有所偏愛,并明顯表露出來?
如果讓《無聲告白》的母親瑪麗琳·李來回答這些問題,她的答案必定全部為“是”。正是上述這些因素,催生了本書一個壓抑沉重的悲情故事。
本書第一章第一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眲傄婚_始,作者就讓女主角死了,你說能不讓人鬧心嗎?莉迪亞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發。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
為何這孩子會死去呢?在主角猝逝之后,作者通過抽絲剝繭的推理、回憶,探尋死因。全書條分屢析地展開,終于案情明晰。結局大出父母意外,孩子居然是受不了父母的重壓而尋求逃避。女孩選擇在別人酣睡的深夜坐一艘船劃向湖中,踏入湖水,最終溺水而亡。其實,根據書中描述看,應不是自殺,而是一場女孩主觀臆想而出的意外。
這本小說看得很壓抑,甚至有些切膚齒寒。好在結局微露希望之光。莉迪亞死了,夫妻兩人在悲痛、逃避、指責、出軌與捉奸之后,兩人終是幡然悔過,開始關注他人,憐惜家中長期遭受忽視的另外兩個孩子。莉迪亞之死似乎成了這個悲傷壓抑家庭的一劑解救良藥,雖然那般苦澀。
深究小說中父母心理內在動因,似乎可以管窺蠡測。
首先,因為缺少而夢想。
父親是華裔,家庭赤貧,他靠著優異的成績沖到了哈佛。他娶她,更多是因為,他太想融入白種人的社會,在那個種族歧視嚴重的70年代。母親,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白人女孩,她的媽媽一心想讓她成為醫生,并且嫁一個哈佛畢業生。確實是嫁了一個哈佛畢業生,只是對方是華裔。
因為缺少而夢想,這很正常的人生驅動力。但不幸的是,似乎越是想依靠婚姻去拯救什么的時候,往往越是得不到。
其二,因為我是為了你好
白人母親因為懷孕未完成學業,未能如愿成為孜孜以求的醫生。哈佛畢業的華裔父親事業發展也未必盡如人意。母親在有兩個孩子后曾想再度追求自己的夢現離家出走,但最終又因發現懷孕而回歸家庭,之后將自己女醫生之夢,寄望于長女身上,一心希望莉迪亞成為醫生,來實現自己未竟的夢想。家庭閉塞,沒有社交,沒有朋友,過度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又與孩子缺乏有效的溝通。
而當莉迪亞的哥哥終于熬到了可以去大學,他如出籠的鳥一般,迫不及待的出走。而這成了壓死莉迪亞的最后一根稻草。
雖然我是為了你好,但不幸的是,你對我的好,都是你以為的好,不是我需要的好。愛就變成深重的心理暴力,讓人窒息壓抑。因為愛,所以恨。
每個人都有成為父母的權利,然而成為一名成功的父母,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做父母,是責任,是學問,是藝術。若盲然而無知地進入這個神圣領地,又將一個無辜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則有可能是一場人生的劫難。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又想起身邊的一些案例:
有這樣一個男孩,父母寄予厚望,嚴格要求,曾經成績優秀,又考上名校,但上大學后遇到發展瓶頸,又遭受學業、戀愛各種打擊,得了精神分裂癥,只得退學被父母養在家中。
有這樣一個男孩,因為父母離異,他每次談女友都還順順當當當,但當談婚論嫁時,就分手,因為他潛意識中總覺得自己也會像父母一樣離婚的,所以遲遲不愿踏入婚姻殿堂。
有這樣一個女孩,因為父母離異被拋棄,幸得好心人收養。女孩天資聰潁,學習優異,考上大學,工作順利。但抑郁癥卻一直伴隨,幾度想自殺。
有這樣一個女孩,父母出生貧寒,于是商海搏擊,撈金無數。女孩中學即被送出國留學,后因為婚戀、工作屢屢受挫,在異國自殺未遂。勸其回國,她說不想回去,父母除了給錢,什么都沒有。后癥實這女孩得了狂燥型抑郁癥,經常將家中的東西悉數砸爛,父母來看望卻被打得頭破血流。
有這樣一個女孩,姐姐太過優秀,在學校、在父母眼里都被樹為標桿,妹妹就一直生活在姐姐的陰影中,陷入壓抑的心理狀態長期不能自拔。
想想,人有時候是不是非常愚昧無知?甚至非常自私自我?他們的.眼里只有自己曾經得不到的東西但又十分渴望的東西,卻未曾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別人又真正需要什么?若是成人,已有足夠的辨識與心理承受能力,但換作自己年幼的孩子到底因之承受著怎樣的壓力與苦痛?
盡管這本《無聲告白》是一本閱讀體驗并不算愉快的書,但為人父母確實都應該來讀讀此書,對照檢查反思一下,是否自己也有著同樣的心態,甚至做著同樣的行為,而書中的悲劇在現實中是極有可能會發生的。
末了,又想起自己的中學時代,困苦于父母常常吵架,夜自習歸來都不想回家,而是留戀于家中附近的荷塘,沉醉于月影婆娑,荷葉翩躚,大自然的美好讓我忘卻世間的繁擾,想像著自己必定會有遠大美好的前程可以脫離這個家庭。如今再回首,想著父母當年一定不知道年少的孩子是如何內心憂傷與掙扎,以及是如何努力地尋求自我救贖與突破。慶幸,那些年我依然頑強而努力地生活著,而且至今還活得好好的!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9
在看《無聲廣告》之前,我從未想過一個通俗家庭也會有這么多機密,壓抑和陰霾,F實了局糊口并不是片子,平平油膩的日子沒那么多矛盾和辯說。可是,在異族通婚的大背景下,李家一家人之間似乎不息存在著各類不滿與辯說,雖然他們確確實實地深愛著互相。在我看來,這么多辯說甚至末了莉迪亞的自盡,追根溯源到末了都是:他們都無法對家人率直。
詹姆斯作為一家之主,卻怯懦而懦弱,面臨女兒的衰亡,他雖肉痛萬分,但仍不時辰刻擔憂舉動特別——他攔阻內斯詰責杰克,喝道“通通交給差人來查詢拜候!”,差人奉告他們查詢拜候成效,他只是連聲稱是,“是的,好的,沒有問題”。末了,妻子在龐大的憤慨下,呵斥他什么都不敢做,只曉得“向差人磕頭”!聽到這句話,詹姆斯不息以來懦弱的自傲終于奔潰,他仿佛又看到四十年前的他,阿誰不敢高聲說話生怕別人創造他是黌舍干凈工兒子的小少年,在妻子的詰責和女兒的衰亡雙重打擊下,他來到了他的助教路易莎的懷抱——她同樣是名中國人。到這一刻,他才清醒地熟悉到,他與四十年前的本身沒什么不合,他是中國人,不是白人。他不息全力融入美國社會,向大多數人看齊,他向妻子掩蔽了本身的身世,他從哈佛畢業……他毛骨悚然地糊口著,但面臨妻子的詰責時,這些全力像衣服被一層層剝下,他赤裸著在白晝里行走,仿佛他就是片子里戴著尖帽子,頷首哈腰的中國小工,羞恥而為難。而這些,他從未對妻子說過。
太太瑪麗琳是個家庭主婦,她曾是詹姆斯的門生,懷抱著偉大的大夫胡想,卻終極由于孩子和家庭擱淺?墒撬桓试笇幙桑桓试笇幙上袼赣H那樣一輩子在廚房烘焙餅干終極卻什么都沒留下。她奮起招架,狠心分開家庭,卻不想再次懷孕,她的胡想現實了局仍是沒有實現?墒遣环,她還有女兒,她的女兒可以完成她未竟的胡想。于是,她峻厲管教莉迪亞的進修,給她買各類各樣的科學書籍,敦促她跳級念書……她自發得通通都是在莉迪亞意愿的情形下停止,但不幸的是,現實恰恰相反。
莉迪亞是小說的焦點分子,也是李家的焦點分子。出走母親的回歸讓她倍感愛護保重,于是她悄然立誓要做個乖女孩。所以她順從母親的意志,全力進修她不愛好的生物化學,她推掉了其他女孩的聚會邀約。她漸漸沒有伴侶,起頭獨來獨往,在這個時辰,她的父親則一遍遍警告她,要學會與人相處,伴侶老是不嫌多的。于是,她全力營造著她與伴侶友愛相處的場合排場,哪個女孩換新發型了,哪個女孩又交新男友了……而當莉迪亞死去時,詹姆斯佳耦才愕然創造,這些女孩其實和與莉迪亞并不熟,挖苦又酸楚。詹姆斯佳耦從未體味過他們的女兒。
而真正體味莉迪亞的只需她的哥哥,內斯。他明白莉迪亞在怙恃的殷切期盼下所做出的全力和犧牲,他是莉迪亞在黌舍獨一的伴侶,他分開去上大學是擊垮莉迪亞的末了一根稻草,由于獨一能理解她的人也遠去了。但內斯所扮演的不僅僅是莉迪亞貼心哥哥的腳色,從很洪流平上,他嫉妒莉迪亞。他嫉妒莉迪亞能不時辰刻成為家庭的中心,晚餐時的談話永久環繞著莉迪亞,母親一步步規劃著莉迪亞的人生路徑,父親也鞭策著莉迪亞和伴侶愛好相處,他和妹妹漢娜如同隱形人,他的怙恃甚至不曉得他不息以來最大的快樂愛好是什么!
終于,莉迪亞的死徹底擊碎了李家祥和的'概況,抽絲剝繭地將每小我的不甘和怨念呈如今我們面前。詹姆斯終于說出了不息以來的心結,瑪麗琳也終于明白了莉迪亞并不愛好她所放置的通通。可是,通通都為時已晚,莉迪亞再也回不來了。
小說的英文版名字獲得很是好,everything I have never told you ,而恰是這沒有言明的通通終極言了然小說的主題——愛與率直。
寫到這里本應該竣事,雖然種族問題在這本書里并不是最首要的局部,但主人公因其華裔身份所蒙受的疾苦沒法不讓我多想。我從前曉得華裔群體作為少數群體,糊口并不輕松,而這本書則直不雅觀不雅觀地向我展現了他們的壓抑。我很想曉得,那些全力解脫中國人身份想要融入主流社會的人們,他們要從哪里探求身份認同?
我之前看過一個公開課視頻,主講人是個華裔女孩,她說她從前從未在意過本身的華裔身份,直到有一次玩游戲必要選擇腳色時,她的腦海里天然而然地就出現了一個金發碧眼的白人籠統,而現實是,她是個黃種人。美國主流文化全新塑造了他們的思惟,卻無法改變他們的血統。這是他們無法回避的問題。
《無聲廣告》里,面臨他們的華裔身份,詹姆斯選擇逃避。他帶內斯去學泅水,別的孩子孤立內斯,還高聲冷笑“中國人找不到中國啦”,詹姆斯很難熬,他也曉得內斯很難熬,但他模仿仍是選擇忍耐——頗為挖苦的是,這一設法和舉動仍然是中國式的。于是,內斯和莉迪亞在旁人“清蟲,清蟲”的群情中長大,在黌舍里孤傲地做互相的伙伴。
好在如今的美國加倍開放,而如今的中國更是前所未有得開放。華裔們探求身份認同并不隨意,但情形在漸漸好轉。這不管是對華裔,對中國,仍是對美國,都不是一個壞消息。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0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每當枯燥煩悶時,閱讀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閱讀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閱讀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閱讀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無聲告白》也許聽到名字以為是言情小說而對它沒興趣,其實并不是,這本書是小女孩莉迪亞的死因線索,一家人在探索小女孩的死因的過程中而展現出了很多值得人深思的問題。莉迪亞從小就活在母親的期待中,母親極高的要求讓她從小就失去很多童年樂趣,而上學后就連交朋友或和小伙伴出去玩的時間,母親都嚴格規定。逐漸地莉迪亞身邊的朋友都一個個遠離她,她是個特別孤獨的女孩。而父親卻為她貼上不合群的標簽,最后這個小女孩在孤獨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來我明白了父母過度的愛,就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于,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我們總是在失去了一些過后,終于懂得,應該讓一個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他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時說出該說的話,不然,很多事情都來不及后悔。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總是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別人,常常因為交流不當的問題產生隔閡甚至是沖突,也造成了令人遺憾的事,所以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式交流,我們要學會相互理解,學會溝通并坦誠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劇的發生。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边@是整本書中讓我最有感觸的一句,有的時候我也想問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回憶過往我曾經喜歡舞蹈,夢想著有一天能站在舞臺上跳給更多的人看,可爸媽卻認為這對我的學業起不到絲毫作用,覺得補習班才是我當下最需要去的方向,父母總是把他們認為好的給我們,可他們卻忘了我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忘了問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每每閱讀時都覺得好像看到了自己。
最后我合上了書,感慨萬千。愿我的家庭生活不是一幕無聲告白,我只愿能與他們好好交流,好好溝通,互相尊重,然后我們彼此用最輕松的愛給予對方,給予我們的家撐起一片專屬我們自己無話不說的天空,讓無聲變有聲。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1
一切都像極了…壓抑的喘不過氣的氣氛,每個人如筆記般的晦澀難懂的心事,各式各樣在某個不經意瞬間的誤解,弄巧成拙的“為你好”,竭力沖破卻無從下手的尷尬,千瘡百孔脆弱不堪的生活…藝術來源于生活,大概每個人都能從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如何跳出這種怪圈…這是一個關于愛的答案,真正做到把愛的人放在心上,放在眼里,和而不同,莉迪亞的家庭充斥著以愛為殼的自私,每個人都期望其他人給予或者培養自己所稀缺的:爸爸媽媽希望莉迪亞實現自己未實現的醫學夢想和合群性格、莉迪亞希望媽媽一直的陪伴而委屈順從、長期背負關注與期望像抓住救命稻草樣抓住內斯、內斯和漢娜因長期缺乏關注而心思敏感對莉迪亞也沒有正常兄弟姐妹的深情…試想如果有人走出第一步,大膽表達:詹姆斯可以說:“我一直自卑自己作為華裔不合群”瑪麗琳:“當醫生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我希望你們可以支持我實現”莉迪亞:“我只想做我自己”內斯漢娜:“我們也很棒,為什么不關注下我們?”一切是否都會不同?沒有什么是不可直視的,沒有什么是一起同心連理解決不了的!
很喜歡作者細膩的文筆,精細刻畫了每一位人數的微動作微表情微妙心理變化,步步推進,潛移默化,淋漓盡致地傳達了那種透過皮膚毛孔滲入骨血的壓抑和心疼,一點道理都講不起來。后來發現,是個女作者,一切都合理啦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2
《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一部小說,16.7萬字,情節不復雜,講述一個16歲女孩自殺之后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覺醒。題材不算新穎,和千萬個家庭一樣,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負,最終自殺。難得的是作者的敘事功底,干凈利落不拖沓,觀察角度也頗具特色,所有相關人員的心理變化一窺到底,描述起來無渲染、無造作,用詞精準而克制,閱讀過程著實酣暢淋漓。
這個家庭的矛盾不少,母親瑪麗琳是標準美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最應該過與眾不同的生活,所以找的丈夫也與眾不同,詹姆斯·李,是一個擁有亞洲膚色的中國人。但于外來移民詹姆斯而言,最大的希望卻是減小差異、真正融入美國社交圈,他最討厭的恰恰是與眾不同,夫妻倆兩極分化的矛盾引發了這個家庭里所有的矛盾。
他們的三個孩子,哥哥內斯是“唯一理解他們家那種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看得到母親的好強、父親的懦弱,看得到父母對妹妹的偏愛、對自己的忽略。好在他年齡尚大,已經懂得轉移情緒并用外界環境改善自己的命運,幸運地,他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宇航員,并把它作為目標成功考上哈佛逃離這個沒有愛的家。唯一遺憾的是他連同妹妹對他的愛也忽略了,這個導火索直接引發了妹妹的自殺。
第二個孩子薩迪亞,那個自殺的16歲女孩,美貌、乖巧,一直最受父母偏愛,作為全家最“幸福”的人,她感受到的卻只有窒息。她清楚地明白父母對她無微不至的愛背后是什么,是媽媽那沒有實現的成為頂級醫生的夢想,是爸爸那沒有完成的融入美國本土社交圈的期盼。所以,小時候媽媽離家出走兩月重新歸來,讓薩迪亞學會了一個本領-假裝,假裝對枯燥的生物學醫學無比熱愛,只為討好媽媽;假裝擁有無數朋友而每晚拿著根本沒有聲音的電話聽筒煲電話粥,只為滿足爸爸。但假裝是無法萬全的,內心深處那個不愛生物學、不愛交朋友的真實自己越長越大,終于隨著哥哥一紙哈佛錄取通知書爆發,唯一尚且懂她的人要離開了,她本來害怕失去父親、失去母親、失去家,現在上升為最高的恐懼是害怕失去哥哥。她形容自己就像“琥珀里的蒼蠅”,成就了美麗,也失去自由。于是,一個漆黑的夜晚,面對漆黑的湖面,她跳了下去。
最小的孩子漢娜則是全篇最讓人心疼的一個孩子,這個家庭究竟淡漠到什么程度可以令一個小孩子每天躲在餐桌下以求安全?她羨慕姐姐的'得寵,羨慕哥哥的獨立,唯獨她自己小小又無助。但她又那么敏感,靜靜地觀察家里的所有人,所以她也是最早知道整個事件真相的人。
倒數第二章是全書的亮點,真相大白就在這一章。薩迪亞劃船至湖中央,跳下水之前一系列積極的想法讓很多人認為她的死不是自殺而是意外。但我更傾向于是自殺,她是想重新開始,重新做自己、重新愛家人,但,不是此時,而是來生。最大的激進往往隱藏著最深的絕望,救不了自己,跳水舉動也許是她最無聲的告白。
最后一章最溫暖,出軌的丈夫(關于詹姆斯出軌這段著實讓人遺憾,但也許這就是生活)、跋扈的妻子,在經歷一切悲傷幡然醒悟之后,見面的第一句話也是唯一一句話:
“我以為你走了!
“我以為你走了!
再不需要其他冗句,大家都在,多好。
回顧全篇,書封面上那句話概括得最為精準: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與所有父母共勉。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3
《無聲告白》這本書通過講述一個家庭的故事,來說明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是一個混血家庭,父親詹姆斯·李,中國人,小時候隨父母偷渡到美國,頂替他人的名字讀書求學,成為優秀的哈佛畢業生,在大學教授美國歷史。他一生的夢想就是融入美國社會,成為真正的美國人。母親瑪麗林,美國白人,她一生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渴望與眾不同、出類拔萃。在這個家庭里成長著三個孩子,或者可以說一個孩子:大兒子內斯和兩個女兒莉迪亞、漢娜。三個孩子中莉迪亞最特殊,一張中國人的臉龐,一雙藍色的眼睛,加之聰明過人,吸引著父母的注意力,旣惲衷诔蔀槟赣H、回歸家庭之后就失去了追求夢想的天地,詹姆斯即便成功拿到了終身教職,卻依然沒有朋友,內心孤獨。莉迪亞的獨特,使得夫妻倆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兒求同,多交朋友,成為受歡迎的人;瑪麗林希望女兒日后可以成為一名醫生。父母將自己的夢想移植到女兒身上,關心她,愛護她,重視她也要求她。他們將自己的期許滲透進女兒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父母的愛,就像是一片片飄落的白雪,看似輕盈,日積月累終于壓垮了孩子。所以這本書開篇就是莉迪亞死了,接下來在對莉迪亞死因的探尋中展開了這個混血家庭的故事。
莉迪亞的死因是什么?是自殺。她無法承受父母沉重的愛,無法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夢,無法擁有真正的自己。這些痛苦令她難以再生存下去,她只好選擇死亡。生前莉迪亞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可以說一句,做你想做的事情。沒有,一次也沒有。父母以為自己很了解女兒,他們從不問莉迪亞的想法,自以為是地規劃著、主宰著她的人生。莉迪亞看懂了父母的心思,她隱藏真實的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許。如同父親一樣,她沒有朋友、孤獨無依,但卻假裝與朋友通電話、看電影;如同母親一樣,她學習優秀、與眾不同,打算今后學醫。這樣的莉迪亞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卻不是莉迪亞本人所期望的。但是她愛自己的父母,為了父母她選擇隱忍下去。
在這個家里,內斯和漢娜是被父母忽視的存在。盡管內斯很優秀,拿到哈佛的錄取通知,卻依然引起不了父母的注意;盡管漢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似乎應該備受寵愛,然而她也是被忽視的角色。因為他們長著一張中國人的臉龐,因為他們兩個身上寄托不了父母的夢想。在這個家庭里,內斯和漢娜像是旁觀者一般,清醒的'羨慕著莉迪亞,同情著莉迪亞。只有他們懂得莉迪亞內心的痛苦與畏懼。在莉迪亞的內心,內斯是最懂她的人,也是支撐著她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當發現父親出軌,當內斯要離開家里遠走哈佛,莉迪亞心里的兩根支柱轟然倒塌。她所堅持的,她所守護的都不存在了,心里的孤獨與恐懼迸發出來,無法抑制。自始至終,莉迪亞都是沒有自我的,支撐她的始終都是對父母的愛、對家庭和睦的期待和對哥哥的依賴。在這三者不復存在之后,莉迪亞迷失了。為了找到自我,她選擇結束生命,重新開始。
但愿在“天藍色的彼岸”,莉迪亞可以找到自我,做自己。但愿每個人,不要綁架他人的人生,不要讓他人為自己的夢想買單。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4
從昨天到現在,我花了所有空余時間,看了你所有的博客。才覺得你的涼薄是漫長的歲月堆積出來的,并不只針對某個時刻某個人?粗切┍涞奈淖植琶靼,一個人可以涼薄無望至此?墒怯质悄切霰⒛阒沃叩浆F在?粗切┫麡O厭世的思想,快要被你帶進暗流。站在懸崖的時候,你享受那一刻的寧靜與釋然,之后決絕地轉身,你始終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所以并不擔心你會飛身而下。你那厚重的`殼保護你不受傷害,只是也隔絕了所有溫度。一直在想是什么樣的家庭,什么樣的傷害,讓一個人早早獨立變得沉穩與淡漠。該怎么形容呢?仿佛一杯冰水放在了一桶熱水里,當拿出來喝的時候才發現,這杯水只有外緣這一層是暖的,喝到胃里依然涼。那種涼,比直接喝一杯冰水要更寒心。不能長時間地看你的博文,看多了心會結冰?墒呛闷嫘挠烛屖刮铱戳艘黄忠黄,看了一遍又一遍。一開始覺得神秘莫測穎悟絕倫,后來才知道把自己的內心包裹起來,努力想變得優秀得到認可的人,他活得有多累,多冰冷。不過是想要一點點溫暖,結果依然活在冰冷的世界。
我在看《無聲告白》讀到寫內斯的部分,心里全是你。在看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年輕的時候》時,卻又覺得潘汝良跟你也有相似的地方。我拼命地想要你感受這個世界的溫度,可是卻發現你身上的刺,正在一點點地戳傷我。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
內斯是父親哈佛的希望,莉迪亞是母親醫生的希望,漢娜是無視透明的孩子,可悲的家庭,父母的“偏愛”導致孩子們處境各不同。幾個孩子內心深處渴望關注,又怕關注,莉迪亞不斷扮演好女兒的`角色。由于母親瑪麗琳出走造成的創傷不斷提醒她要當“好女兒”,媽媽要求莉迪亞學習認為對她好的學科,莉迪亞學習但是她是不喜歡的,就連生日禮物莉迪亞都是遠超她年齡段的書(有描寫是她媽媽想看的書)和暗示,是爸爸媽媽的期望和寄托,忍住失望假裝自己明白喜歡,莉迪亞長期扮演的角色壓得她透不過氣來,內斯被哈佛錄取要離開這個家,如同星火在莉迪亞心里燃燒,和杰克的交往,或許開始只是對哥哥拋棄她的報復,而我讀到她開心,杰克是他的傾聽者,她會主動告訴他她的秘密們。她做到她想要的自己,母親曾離家出走,父親出軌,最親愛的哥哥要離開了,還有初高中時期的她。
正是我們都經歷過青春期,混亂叛逆的時候,這些的種種像雪一樣不斷落到她身上,最終壓垮了莉迪亞脆弱的精神,正是這沉重的愛把莉迪亞拖到了湖底,杰克點醒了莉迪亞,但是這個救生圈來的太晚救不了湖底的她。不知道那一天自己會做媽媽,我希望自己孩子平安幸福,自己也不要以愛的名義,影響ta的一切,很害怕自己以后也會把自己的“人生經驗”這樣灌輸給ta。如果遇到人生困境時,我希望我可以云淡風輕對ta說一句沒事,有媽媽爸爸呢,然后和ta一起面對,我希望我能是他的后盾。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04-25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08-15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2-01
最新無聲告白讀書筆記09-21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感觸09-16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個人領悟01-03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范文(通用5篇)10-31
無聲告白經典語錄11-21
無聲告白四年級學生讀書筆記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