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的讀書筆記
邏輯學之為學,大而無用,無論是其對于人類本源的探究,還是其對訴諸于自身本質的反躬自省,都因具體對象的模糊而使人一頭霧水。攥起的拳頭捏得指尖發白,卻重重打在棉花上,越是發力便越是覺得難以把握。然而“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那些浪蕩在思維海洋里的雞零狗碎,也許才更是生活之所不可或缺。也許,只有那些有些不知所云的反省之學,才是生命旅程中的難以脫離。因為那些是對于起點的思考、對于立足點的探索。畢竟,若是沒有本源,我們何以發力往前?
“按照有限的規定去思維和行動,就是導致一切幻覺和錯誤后果的來源。”生命?愛情?宿命?國家?乃至民族?當我們用有限的思維規定無限的事物,我們陷入痛苦的淵藪;當我們將無限的思維強加于有限的事物,我們綿綿無盡的失望。
“精神生活在其樸素的本能的階段,表現為無邪的天真和樸素的信賴。但精神的本質在于揚棄這種自然樸素的狀態,因為精神生活之所以異于自然生活,特別是異于禽獸的生活,即在于其不停留在它的自在存在的階段,而力求達到自為存在。但這種分裂境地同樣也須加以揚棄,而精神總是要通過自力以返回它原來的統一。”難掩那一抹純正的天真,但不可對那份純粹抱有過分的流連。滯留帶來落后,原始的也是粗狂的。
“在兒童的生活里,所看見的諧和乃是自然的賜予,而我們所需求返回的諧和應是勞動和精神的教養的收獲。”暫棄那原始的純粹,也許是文明的代價,然而靠自力而返回自然的純粹,乃是文明的幸福。
“就人的自然的方面來說,他確是有限的,同時也是有死的,但就他在認識方面來說,他確是無限的。”摩西的神話,自有其人類文明的獨特意義。若是執著于生命之有限而對無限制幸福置若罔聞,我們陷于無涯痛苦且用難超脫于生命之外。
“無疑地,對有限事物必須用有限的名言以稱謂之,這正是知性施展其功能的處所。知性本身是有限的,也只能認識有限事物的性質。”眼耳鼻舌身意,皆我認識世界之工具,知其有限而探索無限,不知則不懼,不懼則不知。
“……我們孤寂地獨立在那里,沉思,默想。”若有所思,須懂孤寂,耐得住寂寞,才能懂得自己。
“精神的外在表現是由它的內在力量所決定的。”相由心生。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自由的真義在于沒有絕對的外物與我對立,而依賴一種“內容”,這內容就是我自己。”
“從經驗主義的觀點看來,理性與非理性都只是主觀的,換言之,我們必須接受外界給予的事實,是怎樣就怎樣,我們沒有權利去追問,究竟這種給予的東西是否合理,或者何種程度內它本身才是合理的。”經驗主義之鄙陋,或者其有限性,即其限制了我之思維,使得我們不得不在有限的程度上便停止思維的腳步,而對真理的探索要求我們窮極根源。“經驗主義理論一個重要后果,就是在這種經驗的方式內,道德禮教上的規章、法律,以及宗教上的信仰都顯得帶有偶然性,而失掉其客觀性和內在的真理性了。”當這些約束人類底線的東西,因喪失其客觀性及內在真理性,人們也同時失去對它的敬畏與尊崇。若是所謂真理竟決定了其自身不可進一步剖析,它便自掘墳墓地宣告自己的欺世盜名。
“自由的思想就是不接受未經考察的前提的思想。”洗腦教育就是教人接受而不思考其接受的思想是否已經過考察或經得住考察,如若人們不懂得踐行對思想的錙銖必較,人們離真理越遠,離自由更遠。)
“通常意義總以為那與自己對立、感官可以覺察的(如這個動物,這個星宿等)是自身存在獨立不依的,反過來又以為思想是依賴他物、沒有獨立存在的。但真正講來,只有感官可以覺察之物才是真正附屬的、無獨立存在的,而思想倒是原始的、真正獨立存在的。”思辨之學的意義即在于不斷突破常規,突破自己的思維、知識疆界。
“當一個人只消意識到或感覺到他的限制或缺陷,同時他便已經超出他的'限制或缺陷了。”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或知識疆界,是跳出此疆界的一半。
“未經發揮的宗教,只是宗教的潛能或可能而已。”“如果我們忽略人們意識上理解的宗教與宗教潛在的內涵的區別,那么人的最普遍的感官印象,都可以算作宗教。”
游離于膚淺外在的表面概念之上,神圣也因探索形式的簡單粗暴而降為世俗。
“在哲學里,最緊要的,就是對每一思想都必須充分準確地把握住,而決不容許有空泛和不確定之處。”最容易使人受騙的,即是空泛和不確定之觀點,追究與把握,目的在于防止受騙。
“如果事物或行動到了極端總要轉化到它的反面……在政治生活里,人人都熟知,極端的無政府主義與專制主義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若是堅持無政府主義的詭辯之辭如斯言之鑿鑿,輕易的篡改便能同樣對專制主義侃侃而談。
“一個人想要成為真正的人,他必須是一個特定的存在(存在在那里)為達此目的,他必須限制他自己。凡是厭煩有限的人,決不能達到現實而只是沉溺于抽象之中,消沉暗淡,以終其身。”孩童之無限意味著孩童之類同,當我們隨年齡增長而賦予自身亦特質,我們同時賦予自己以個性。直接外在的個體生命的死亡,乃是達到自己“存在”的開始。
“唯一純粹的物理學者,事實上只有禽獸。因為唯有禽獸才不能思想,反之,人仍是能思維的動物,天生的形而上學家。”從根本上否定形而上學的理論事實上否定了人性,而力圖將人“訓練”為禽獸。
“因為規定性作為質,是直接與某物為一,當某物失掉其質時時,亦失掉其存在。”“有”所表達的動作發生于過去,現在是過去的順延,卻與過去有著極大區別。過去有不代表現在有,現在有的只是過去所擁有物的聲名,F在為將來而存在,為了延續“有”以及延續關于“有”的聲名而努力。人們經常因為曾經的擁有而荒廢了現在,做著與曾經的努力南轅北轍的事情卻仍狂妄自大地以為可以保持自己的財富。我們不可以透支過去,否則我們將失去未來。
“對于他人的偉大有點,除了敬愛以外,沒有別的適宜辦法。(歌德)”當我們為某些人乃至某群人自我標榜的偉光正以及虛驕自欺的自在優越性所迷惑時,我們只須觀察其一言一行,只要能擁有維持客觀心態的起碼耐心,我們會不怠于戳穿面具。
“我們甚至可進一步說,真正哲學的識見即在于見到:任何事物,一孤立起來看,便顯得狹隘而有局限;其所取得的意義與價值卻由于它是從屬于全體的,并且是理念的一個有機的環節。”僅僅作為個體生命的“人”之死去,是個性生活的開始。精神之幸福,即在于守住這具亡靈,使其不至于復活。
【《黑格爾》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黑格爾的哲學名言11-30
淺論黑格爾的實踐觀08-12
黑格爾的哲學名言集錦01-14
黑格爾的哲學名言精選12-11
關于黑格爾的哲學名言12-08
黑格爾的哲學名言名句12-08
描寫黑格爾哲學名言12-07
論黑格爾關于客觀思想的理論論文07-23
黑格爾哲學名言6篇04-28
有關黑格爾歷史哲學名言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