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基本知識
銀行理財產品,按照標準的解釋,應該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并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那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銀行理財基本知識,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理財風險等級要認清
根據產品風險特性,一般銀行將理財產品風險由低到高分為R1-R5共5個等級:
R1(謹慎型或低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風險很低;
R2(穩健型或較低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相對較小;
R3(平衡型或中等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適中;
R4(進取型或較高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較大;
R5(激進型或高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極大。
所以投資在購買理財產品是應注意產品說明書中所標示的產品風險等級,不能簡單的聽信理財經理口頭所說的,投資者應該以自身的風險偏好選擇產品,不要盲目的追求高收益。
二、風險評測不能馬虎
在銀行買過理財產品的人都知道,首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前要進行風險評估測試。根據銀監會的規定,投資者只能購買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應或更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比如你的風險評估結果是穩健型,那么你就只能購買PR1和PR2兩類產品。
然而,為了提高銷售業績,很多銀行理財經理會引導客戶,甚至代替客戶填寫風險評估測試,以達到可以購買更高風險級別理財產品的客戶評級,這樣能確保買產品時不受限制。然而對于客戶來說,買到“風險超標”的產品,本金和收益可能面臨著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風險。
因此風險評估測試一定要自己認真做,不能走過場。不要輕信理財經理的一面之詞,以免買到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之上的產品,從而超出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
三、收益率要弄清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是投資者在購買時最為關注的指標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預期收益率是指,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時對產品的最終收益率的一個估值,并不代表銀行理財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
為了吸引投資人,銀行經理在銷售時往往會避重就輕,一味的強調最高預期收益率,卻不做足夠的風險提示。以結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例,這類產品雖然都有一個較高的最高預期收益率,但收益波動卻很大,而且不確定,到期時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很低。
四、避開“募集期”漏洞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要注意兩個期限,一是募集期,二是投資期。通常情況下,銀行一般會聲稱,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的。如果募集期太長、投資期太短,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會被拉低很多。
比如一款期限為30天的理財產品,從5月16日開始銷售,5月20日才結束募集,5月21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說,購買的這款產品,空檔期是6天。而這6天里是沒有收益的',只能按照0.35%的活期利率計算。
盡量購買中長期理財產品,或募集期較短的產品,減少資金時間漏洞。同時在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不僅要關注產品的收益率,更要算好時間賬,避免募集期帶來的收益折損。
五、小心“飛單”
不要以為只要是銀行賣的理財產品就是銀行自己發行的,實際上,銀行除了銷售自己的產品還會幫一些第三方機構代銷產品,比如信托、保險、基金等公司發行理財產品,業內通常成之“飛單”。
為了賺取更高的傭金提成,理財經理往往會以高收益為誘餌,向客戶兜售這些代銷產品。
這些產品往往很不靠譜,需要認真的甄別,因為一旦第三方機構出現問題,投資人很可能會血本無歸,飛單事件也屢見不鮮。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應該重點看合同上是否有銀行公章,以此鑒別是否為代銷產品。另外,對理財經理推薦的高收益產品要保持理性,問清楚產品屬性和發行方。
六、記得要“雙錄”
銀監會印發了《關于規范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的通知》,其中有一條要求,商業銀行通過營業網點開展代銷業務,應根據相關規定實施錄音錄像,并妥善保管錄音錄像文件等代銷業務文檔。
這應該算雙向保護吧,銀行不用擔心“碰瓷”,投資人也不用害怕被理財經理忽悠?傊,以后大家到銀行買產品時,記得主動要求雙錄。
在購買銀行理財時要記得多留個心眼,對細節要仔細甄別,最好通過銀行的官方的網站或者官方客服電話查詢核對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需要注意的是理財產品并非銀行存款,因此建議投資者合理的分散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