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感悟茶文化
導語: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人類最早為什么要飲茶呢?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茶作為一種飲料,起源于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相傳“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茶的古字)而解之。”
由于茶樹鮮葉有較強的滅菌和解毒功用,所以茶葉最初是直接食用新鮮葉子,作為藥用,后來發展為熟吃,烹煮飲用,沖泡飲用,直到今天,成為與咖啡、可可并行的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寫出了品茶之境。當賈母帶劉姥姥逛大觀園,來到櫳翠庵,妙玉向眾人獻茶之后,請寶釵、黛玉去吃體己茶,寶玉也跟著去了,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極能說明中國茶文化的境界。
妙玉先拿出七種非同尋常的茶具,茶具的精美可見茶在當時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已經成為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命活動。
其后,妙玉煎茶,其用的水也非同小可。黛玉不知,問:“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不由冷笑道:“你這么個人,竟是個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嘗不出來?隔年的雨水哪有這樣的清淳?如何吃得?”
妙玉用的茶葉如何,書中沒有明言,但她奉與賈母的老君眉都那般清淡醇香,她自己所用之茶自不待言。僅在一個小小的修道庵中,隨意品一次茶,就如此考究精致,不僅茶具、茶葉精妙絕倫,連煎茶之水也費盡心機,可見茶與境連。
至于吃茶之法,妙玉更有高論:“一杯為品,兩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飲牛飲驢了。”盡管這話有些夸張,但也說明飲茶是人生的一件雅事。
飲茶最重要的是一種心境。唐人裴汶在《茶述》中說:“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茶味在于“淡”,飲茶時需要神清氣閑,心態平和,在靜默中細細品味,喧鬧污濁是與茶境不符的。一人獨飲,或有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淺斟細酌,清言雄辯,在一杯清茶中靜靜享受人生,韻味至深。此情此景,何等情爽宜人,于是千般憂慮都悠然忘懷,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面對摯友,體會一種人生淡然的心境,才能不膩不煩而持久。所以說,在潔凈無染的氣氛中,一杯淡茶能滌去憂愁煩惱,能帶來靜穆和善。這種通過榮為中介,把我們引進一個閑靜清高的人生境界,就是達到茶中極境了。
只有當眼前心中沒有了富麗奢華的景象和蠅營狗茍的私念時,才能感受茶那淡遠的幽香。因此,飲茶時環境和心境都極其重要。據《茶疏》所載,適宜飲茶的環境為:心手閑適,杜門避事,荷亭避署,小院焚香,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等。而作事、觀劇、發書柬、長筵大席、人事忙迫時則不宜飲茶。烹茶時不能用惡水、敝器、銅匙、木桶、柴薪、鼓炭等,也不宜靠近陰屋、廚房、市喧、酷熱齋舍等。茶之一物,因包含著一個深邃而廣闊的世界,而成為一種藝術、一種文化。
茶之道是一種高潔醇美的象征,是中國藝術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節。茶的各道工序,不管是采茶、制作、還是烹煮、斟茶,潔凈是其第一準則。采茶時必須是天氣清明的早晨,空氣清新,茶樹上露水芬芳猶存,所采的茶才是上品,陰雨天采的就差了;制作時殺青、揉捻、干燥等等諸道工序更要潔凈無垢。
茶講求和諧,因此好茶要配好水,擇水是極為重要的。山上的水為最好,山水中又以乳泉細流者為上。唐代茶圣陸羽曾經品評天下名泉,第一是廬山康王谷簾泉,第二是無錫惠泉寺石泉(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即源于此),第三是蘄州蘄水(今浠水縣)蘭溪石下水,好茶名泉,相映生輝。
烹茶更是一種超然脫俗的'氛圍。在山麓水涯,隨意設一草屋,即可作茶室,茶室氛圍莊重和諧。烹茶需用小壺,以宜興紫砂壺陶壺最為適宜。待水壺中水一滾二滾三滾之后,斟茶人提起水壺,將小陶壺內外一澆,使陶壺內外同時加熱,放入茶葉,利用溫壺的熱量將干茶的香氣烘托出來,讓飲者聞香,稱為“湯前香”。然后注水沖泡,飲者先要欣賞茶湯的“杯面香”,其次欣賞色澤,再次啜飲滋味,最后欣賞留在杯內的“杯底香”。在這小小的空間中點茶待客,香生茶室,境出塵表,舉止輕緩而優雅,飲茶已不是其目的所在,而禮儀、道德,以及主客之間心靈的交流才是其主旨。
那新鮮神秘、清中帶微黃的瓊漿,浸人心脾,似乎猶帶著清晨露水的芳香。人也因秉持詩意、溫愛、幻想、祥和、寧靜而將有限的生命帶入出神狀態之中,使人的心靈具有一種虔誠的迷醉般的安寧與和平。在這種狀態中,整個靈魂沉浸在寂靜清和的氛圍,而導向幽玄超脫之美。
佛門弟子也好茶,認為“茶禪一味”,將飲茶功夫與宗教中的參禪悟道融合在一起。
曾有一個禪師的弟子問禪師道:“何為佛法?”禪師道:“飲茶去。”又一弟子來問:“何為佛法?”禪師道:“飲茶去。”最后小弟子來問“何為佛法?”禪師依舊道:“飲茶去。”小弟子不明白,問道:“為何對三人都說飲茶去?”禪以手指心,小弟子突然開悟。
因為飲茶就是讓你去見到你至淡至純的本性,本性就是佛,就是佛法。佛家所謂“見性成佛”,如果你沒有見到自己的本性,那么你心中想佛,口中念經,行為上持戒,盡管在功德上可能獲得果報,智慧也能夠得到增長,但是并沒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沒有徹底領會生死的根本,所以也就沒有見佛。禪宗認為,佛就在自己心中,而不能到外界去體認。這與飲茶時悠然自適,不多言語,靜靜體味自然人生的境界不謀而合。
除中國外,崇尚茶文化的國家很多,日本即其中之一。日本茶道具有傳統性、規范性和廣泛性。日本并無原生茶,茶及茶文化都傳自中國,最早是留唐日僧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種,12世紀,又有留宋日僧榮西將茶種帶入日本,并著《吃茶養生記》,經將軍源實朝提倡后開始推廣,至16世紀千利休居士集大成,提出“四規”(和、敬、清、寂)和“七則”,禮儀與規則要求極為嚴格,得當時最高權臣豐臣秀吉的扶持參與,形成日本文化中獨樹一幟的茶道。日本茶道采用粉茶點服法,反映了我國宋代和日本中世時期的飲茶方式,盡管這種茶在生產技術上已經過時,然而氤氳古香卻為其增加了一種“藝術隔離感”。
飲茶雅趣強調人應“精行儉德”,追求一種恬靜安適、清心暢神的境界,就是要通過至淡至遠至純的茶味,將人從喧鬧的塵世解放出來,讓人以冷靜的心去看忙亂紛繁的世界,回歸到清明的理性和悟性上去,這也許是茶使人獲得的一種獨特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