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人墨客筆下的立冬畫卷
在即將到來的11月7日,是今年的“立冬”節氣。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我國古代最為重要的時令節日。立冬這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民間盛行“賀冬”、“拜冬”之俗。漢朝人在這天還會備好佳釀酒肴,去拜謁君師耆老;宋朝人則更換新衣,慶賀往來,禮節之盛,一如新年。在飲食風俗上,南方盛行在立冬日吃雞鴨魚肉,北方則流行吃秋冬之“交”的餃子。這一天,歷代文人們也詩興大發,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展現了一幅幅風情各異的立冬畫卷。下面請跟隨yjbys小編一起欣賞。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唐代詩人李白在《立冬》詩中這樣寫道:“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立冬時分,天氣轉冷,筆墨都凍涼了,詩人只好擱下了手中的筆,在寒爐中溫起一壺美酒驅寒。醉眼朦朧間,只覺大雪紛揚,覆蓋了整個村莊。原來,詩人竟在微醉中將一地月光當成了雪跡。細品此詩,不僅酒香四溢,浪漫之情躍于筆端,也讓我們感知到唐代的立冬日要比現在冷得多。詩人雖言“凍筆新詩懶寫”,卻在不經意留下了千古名句,讓人嘆為觀止。
宋代著名的國學大師錢時,以“不肖世俗儒生之見,絕意科舉,究明理學”聞名于世。在他眼里,立冬時節雖然已是秋末,但黃花落葉之景猶在,銀霜、紅葉、黃菊,色彩斑斕。為此,他即興寫下一首《立冬前一日霜對菊有感》,詩云:“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園林盡掃西風去,惟有黃花不負秋。”清霜襲來,枝頭紅葉紛紛而落,肆虐的西風帶走一切,只有菊花依然傲然綻放,固守著最后的秋天。詩中以黃花自喻,有些許“孤芳自賞,舍我其誰”的味道。
宋代詩人仇遠寫有《立冬即事二首》,其一:“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立冬時日,細雨帶著寒意,但還沒冷到結霜,房前的樹葉已呈半綠半黃。冬風中聞到梅花飄香,仿佛已經嗅到了春的氣息;其二:“奇峰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濕座氈?闲沤衲旰旁,老夫布褐未裝棉。”詩人寄情山水,在立冬日登山盤腿而歇,坐看奇峰煙云,被細雨打濕了坐墊。后兩句反映了詩人罷官后的窘困生活,讀后讓人感到幾絲寒意。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關心民間疾苦,飽經生活苦難卻依然胸懷寬廣。這種情懷,在他的《立冬日作》這首小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室小財容膝,墻低僅及肩。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簡陋的屋子小到只能容下膝蓋,墻高只能過肩;爐炭得“寸積”,布被棉還得“銖稱”——寸、銖是古代最小的計量單位,“寸積銖累”意為點點滴滴地積累,可見處境之艱。但陸游并不絲毫感到苦悶,而是欣然接受。
元朝陸文圭《立冬》詩云:“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h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立冬時節,天氣還不是很冷,秋天的景意并未完全消盡,黃花帶露,紅葉飄飛,有十月小陽春之感。眼觀黃花紅葉,耳聽村歌互答,閑情高臥,真是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象。
秋去冬來,樹葉落盡,客居他鄉的旅人唯有禪月相伴,孤寂中尤顯寒意。明代人王稚登的《立冬》詩,就很好地表現了這種與眾不同的愁苦意境:“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當秋風吹盡,當葉黃楓丹,詩人于夜晚守著一盞孤燈半輪殘月,感到深深的寒意。這種羈旅之思,非天涯游子不能道也,也只有悲秋的文人才能將之描繪得惟妙惟肖。
有人說,冬天是一本厚厚的大書,立冬只是它的扉頁。在又一個立冬節氣來臨之際,徜徉在淋瑯滿目的古代詩海中,細細品讀那些吟詠立冬的名作佳句,感受節俗文化的獨特魅力,靜靜等待著春暖花開,其樂融融,其趣多多。
【文人墨客筆下的立冬畫卷】相關文章:
立冬的古詩03-17
各地立冬的農諺03-17
立冬諺語農諺01-09
有關立冬的諺語03-17
立冬與冬至的區別03-30
立冬的古詩和由來03-17
立冬習俗大盤點03-17
立冬時節如何養生03-17
立冬習俗吃什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