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公園的形成與發展作文
通過回顧現代公園的產生和發展歷程,分析西方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理念及其啟示,總結國內外公園建設中可借鑒的有益經驗,并提出部分改進建議,為我國城市公園規劃與建設提供參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公園的形成與發展,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淺談公園的形成與發展
由于歷史的悠久,中國也就被列為園林藝術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并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從有關記載,中國的古典園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營,只不過是作為歷代帝王、貴族等少數統治階級享樂的場所。
如在奴隸社會的周代,就有周文王的“靈囿”,方七十里,養百獸魚鳥,供帝王游牧取樂。到了封建社會的秦代,在公元前218年于咸陽渭水之南興建了“上林宛”,周圍三百里,有離宮七十所,“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苑中有涌泉,有怒瀑,還有種類繁多的動植物。
到了漢代,“上林苑”相續擴大,分區豢養動物,栽培它地的名果奇樹達三千余種,其規模和內容都相當可觀。三國時,魏文帝“以五色石起景陽山于芳林苑,樹松竹草木,捕禽獸以充其中”。吳國的孫皓在南京“大開苑囿,起土山樓觀,功役之費以億萬計”。晉武帝司馬炎重修“香林苑”,并改名“華林苑”。到南朝,梁武帝又重修齊高帝的“芳林苑”,“植嘉樹珍果,窮極雕麗”。北朝在盛樂(今蒙古和林格爾縣)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注入苑內、廣幾十里。
到了隋代,隋煬帝楊廣在洛陽以西建造“西苑”,周圍二百里,其規模雖然沒有“上林苑”大,但內容卻有過之而不及。苑內造海,周十余里,海中有三座神山,高百余尺,殿堂樓觀極多,山水之勝,動植物之多,都是極盡豪華。
到了唐代,在西安建有宮苑結合的“西內”、“東內”、“芙蓉苑”及驪山的“華清宮”,面積雖不算大,但苑的內容和造園的意境卻有了新的發展。在宋代有著名的“壽山艮岳”,周圍十余里。元代建“萬歲山”,明朝建”西苑”,清代更有占地八千四百多畝的熱河避暑山莊,以及世界文化史上著名奇跡“圓明園”等。
唐宋在以往造園藝術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創了中國園林藝術的一代新風,達到了新的境界。它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為中國明清園林藝術的發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明清(1368~1644~1911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至清朝特別是乾隆、慈禧揮金如土、奢侈豪華,大造離宮別館。在風格上一方面繼承了傳統的水山宮苑和山水建筑宮苑的特點,同時進一步有所發展。這一時期特別是在江南地區的私家園林,由于具有高超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民族風格,而使中國的古典園林藝術在世界園林藝術中獨樹一格,自成一體。
在世界各個歷史文化交流的階段中,中國“人工為之,宛自天開”的自然式園林藝術,自唐朝已傳入朝鮮、日本。特別是在十三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把杭州西湖的園林藝術稱譽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從而使杭州西湖的園林藝術名揚海外。至今,它更成了五大州的朋友們想往的游覽勝地。
在十八世紀,中國自然式園林由英國著名造園家威廉康伯介紹到英國,使當時的英國曾一度出現了“自然熱”。1730年在倫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園,后改為皇家植物園,除模仿中國的自然式布局外,還出現了中國式的寶塔和橋。從此以后,中國園林藝術那種順應自然的設計手法,在歐洲廣為傳播。
從上所述,中國古代的城市園林,主要是皇家宮苑和貴族宅園,平民百姓能夠進入的公共園林,多以寺廟附屬庭園的面貌出現。
淺談公園的形成與發展
1840年是中國從封建社會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轉折點,也是中國造園史由古代到近代的轉折,公園的出現便是明顯的標志。人們把1840年以前的園林稱為古典園林,而1840年以后,則稱為近現代園林。
如果說,古典園林具有明顯的私人占有性,不管是皇家園林或私家園林,無不都是供帝王、封建文人、士大夫等避暑、聽政、居住、游樂等專用,而公園雖然前面加了“公”字,但它也并不是為大多數人服務而建造的。
在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在中國開設了租界,同時為了滿足他們在中國土地尋歡作樂的要求,為了滿足殖民者少數人的游樂活動,把歐洲式的公園傳到了中國,這其中上?梢哉f是殖民地公園建立較早較多的地方。
1868年建造的“公花園”(黃浦公園)是最早的一個,殖民者規定華人與狗不被入內,這一方面說明殖民主義者對中國人民明目張膽的侮辱,也說明“公園”在當時并不“姓公”。之后又有1905年的“虹口公園”,1908年的“法國公園”即(復興公園),1914年建的“極斯非爾公園”(即中山公園)等。
此時期公園規劃布局的特點多采取法國規則式和英國風景式兩種,其中有大片草地和占地極少的建筑,這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規劃設計有明顯不同。在功能使用上主要是供他們散步、打網球、棒球、高夫爾球等活動,以及飲酒休息之用。以上可以說皆是為洋人興建,布置特點主要反映了其外來性質的。
1906年,在無錫、金匱兩縣鄉紳俞仲等籌資建“錫金公花園”,這是中國最早的公園之一了。辛亥革命后擴建,定名為“城中公園”,該公園的布置特點多建筑無草地,有假山,自然式水池等是吸收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特點而建的,這與上海早期的公園就有明顯的不問特點。雖都叫公園,但內容和特點顯然是不同的。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先生曾在廣州的越秀山麓讀書。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指定將越秀山辟為公園,既越秀公園。與孫中山同時代,以朱啟矜等為代表的一批民主主義者極力主張相籌建公園,在他們的倡導和影響下,在中國一些主要大城市中,相繼出現了如廣州越秀公園、中央公園、永漢公園等九處;漢口市府公園等兩處;昆明翠湖公園等七處;北平的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南京的玄武湖公園等六處;廈門的中山公園;長沙的.天心公園等。此外,當時也有一些民族資本家私人辦園向公眾開放的,如無錫的惠山公園等。
以上諸公園大多是在原有風景名勝的基礎上整理改建而成的,有的本來就是原有的古典園林,如錫惠公園等。也有的是在空地,或農地上參照歐洲公園特點建造。這都為以后公園的發展建設打下了基礎。
1898年英國人霍華德著《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對中國初期的公園建設有一定的影響。1935年,中國的規劃師莫朝豪所著《園林計劃》一書中提出“都市田園化與鄉村城市化”的主張,指出“園林計劃……包含市政、工程、農林、藝術等要素的綜合的科學”,“應使公園能夠均勻地分布于全市各地”等一些至今看來仍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此書也可以說是中國早期公園建設的理論性專著,并對當時的公園建設有很大的影響。
中國公園的產生可以說這是帝國主義侵略和辛亥革命的結果,又由于辛亥革命的發源地在南方,更加上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無論是公園的最初階段,還是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公園,可以說在南方都最具有代表性。
以綠化為主,輔以建筑布置于城市或市郊,并為廣大人民提供娛樂、游憩的公園,真正姓公并得到迅速發展,那還是解放后的事。
淺談公園的形成與發展
1、古希臘時已出現公園雛形
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公園,通常指政府利用公共資金、為公眾在公有土地上興建的城市園林。它體現了人類生活的公共性,并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斷演變。
西方園林變遷從古至今已綿延幾千年。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在民主政治發達的地區,便已出現供公眾開展戶外活動的公共園林,主要包括祭祀活動的圣林、體育運動的競技場、聚眾講學的文人園等。它們從一定意義上可視作城市公園的雛形。
由于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古希臘人對樹木寄予崇敬之情,因此圍繞神廟建筑四周種植濃蔭樹木,并將其作為崇拜的對象,即為圣林。圣林多由疏朗綠地、濃蔭樹林、競技雕像、靜謐湖區等自然空間組成,與神廟融合形成神秘而舒適的戶外祭祀空間。綠樹成蔭的活動空間,還可滿足古希臘人戲劇表演、演講朗誦、休憩交流等需求。
競技場也承載著古希臘人獨特的文化習俗。競技場周圍增設休息座椅、亭廊小品、散步小徑、體育雕塑等,逐漸成為公眾集會、散步、休憩的開放性休閑場所。
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熱衷于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開設戶外學堂,進行聚眾講學、辯論等學術活動,這些戶外講學場所被稱為文人園。文人園中多布置亭廊雕塑、休息桌椅、林蔭路徑、水景小溪,以滿足思想家集會社交、學理演講、散步思索、討論激辯、宴飲座談、公共祭祀等活動需求。古希臘濃郁的學術文化氛圍,使文人園具備了狹義的公共性,但參與者只有哲學家、政治家等文人學者階層。
沐浴作為古羅馬人喜愛的社交文化活動,促進了公共浴場的設計興建。自然而然地,人們在公共浴池附近修建室外花園,以進行藝術展覽、演講交流、看書開會等多種公共活動。公共浴場附屬的花園成為古羅馬人社交娛樂的理想去處。
到中世紀,很多城市和小鎮擁有自己的公地。一些大城市在城門附近設有小型花園,小城鎮則有供居民放牧、燒火和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孩子們在這里踢足球、做游戲,冬天可以滑冰,夏天可以舉辦集市。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盛行散步道。這些散步道更多的是一種社交走廊,也具備一些園林的功能屬性。這種“散步”的主要目的是“看與被看”——每天特定的時間,上流社會人士來到優美的環境中,氣定神閑地漫步交談,展示著時髦的衣著和優雅的舉止。因此散步道多建在海濱、河濱,道路兩旁栽種許多花木。西班牙塞維利亞的赫拉克勒斯林蔭步道在1574年為公眾散步而修建,事實上是一個由河邊空地改建而成的城市花園廣場,種植有8排白楊樹,廣場兩端各有兩根古羅馬圓柱,其中一根圓柱上有傳說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雕像。
后來,皇室和貴族開始將自己的莊園、園林等向公眾開放,并逐步形成了一種私家園林在特定時間面向公眾開放的風氣。比如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從17世紀30年代開始,在每年的五旬節期間面向公眾開放。意大利佛羅倫薩統治者美第奇家族也于1766年開始對外開放位于市區的波波里花園。
2、工業革命帶來歐美造園運動
英國利物浦市伯肯海德公園中的瑞士橋。該公園是世界園林史上第一座城市公園。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倫敦等工業城市極速擴張,使中世紀自發形成的宜人城市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公眾生活苦不堪言。一方面是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污水、有害氣體、臟物污染了居民生存環境,另一方面是大量人口從農村涌進城市,原有的居住空間嚴重不足。
19世紀30年代,英國任命了皇家委員會來調查處理公共空間問題。該委員會的任務是“考慮最佳的方式保留在城鎮人口密集地附近的開敞地作為公共散步和鍛煉之所,以提高居民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舒適度!痹谌珖纬晒沧R的.情況下,英國在城市開始了造園運動。今天在英國見到的大多數公園,都是19世紀中后期建成的。
世界園林史上第一座真正的城市公園是利物浦市的伯肯海德公園。1820年,利物浦市伯肯海德區人口只有100人,1841年猛增至8000人。利物浦市議員豪姆斯提出了建造公園的設想,1843年,市政府用稅收收入收購了一塊面積為185英畝的荒地,用以建造公園。按規劃,其中125英畝用于建園林,60英畝用于私人住宅的開發。伯肯海德公園項目1843年啟動,1847年完工對外開放。以如今的眼光審視,公園最先進的設計理念是實現了人車分流:一條寬闊的馬車道貫穿公園,沿線景觀豐富多彩;步行系統則時而曲徑通幽,時而極目曠野,在草地、山坡、林間或湖邊穿梭。四周住宅面向公園,由外部城市道路提供住宅入口。公園水面按地形條件分為“上湖”和“下湖”,湖中有湖心島。園內綠化以疏林草地為主,公園中央為大面積的開敞草地,可以讓孩子們蹦蹦跳跳、摸爬滾打,讓市民打板球、曲棍球、橄欖球,也成為舉辦學校活動、集會、慶典和展覽的最佳場所。隨著時間的推移,馬車被機動車取代,交通工具的改變超出了設計師的預見,橫穿公園的汽車道實際上將公園分成了兩個區域。170多年來,公園歷經多次維修,卻一直保持著原有的規劃格局。1977年,英國政府將伯肯海德公園確立為歷史保護區。
工業革命同樣給第二帝國時期的法國帶來巨大的沖擊,巴黎作為當時歐洲人口第二大城市,也面臨著市區人口急劇膨脹、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問題。19世紀中葉,拿破侖三世訪問英國時,被巴黎與倫敦間的巨大差距所震撼,暗下決心改造巴黎。當他1852年登基后,邀請經驗豐富的設計師阿爾方負責巴黎城市公園建設。
阿爾方最先改造的是巴黎西北部的布勞涅林苑。布勞涅林苑原是皇家獵苑,早在阿爾方接管以前,拿破侖三世任命園林設計師瓦萊模仿當時英國的海德公園進行改造,園中增設一個蜿蜒的人工湖。瓦萊采用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與法國規則式園林相結合的手法,對園林地形的處理自然簡潔,但由于工程測量上的失誤,造成湖岸被淹沒在水中。阿爾方接手后,將湖泊西岸抬高,并在湖邊種植松樹叢,遮掩住一部分高起的駁岸。這樣一來,從西邊的園路上望去,游人的視線與水面處在同一個高度,而且透過松林,湖面如同巨大的鏡面,將四周的景色很好地掩映其中。之后,園內開挖了上、下兩個湖泊,其間以一段瀑布相連,挖出的土方堆筑了摩爾特瑪特山丘。園中增添了游樂場、休憩亭、木屋、兒童游樂園等設施,補種了4000多棵大樹并布置了大量花卉。布勞涅林苑建成后,深受老巴黎城區的市民歡迎。
18世紀末,美國城市化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紐約政府官員參觀了英國、法國等國家開放的城市公園,感到如果紐約要成為像倫敦、巴黎那樣的國際大都市,必須建立城市公園。1873年,歷時15年的紐約中央公園正式建成。中央公園號稱紐約后花園,坐落在紐約曼哈頓島的中央。公園南北長4公里,園內有大片的草地、連綿不斷的丘巒、湖泊和大小不一的花園、廣場、噴泉、露天劇院、美術館等。公園的特色是將內部分為若干主題區域,比如畢士達噴泉是中央公園的核心,是體現公園形象的地標性集會場所;綿羊草原供人們野餐與享受日光浴;動物園分為海獅表演區、極圈區和熱帶雨林區等。繼紐約中央公園之后,美國各大城市也紛紛開始建造公園。
3、中國近代第一座公園誕生于上海
中國古典園林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高超成就。與國外園林的發展軌跡相類似,在我國漫長的古代社會,園林亦是皇親國戚或士家大族的私產,主要供官家和上層人士游憩。梁啟超認為,中國最早的公園是周朝的“文王之囿”。因為《孟子·梁惠王下》記載:“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據此記載,文王之囿只限于“公用”,與現代意義上的公園還有一定差距。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座公園誕生于上海,即1868年英國人在上海建的外灘公園,但公園卻不對中國人開放。20世紀20年代,歷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等反帝反封建事件在上海風起云涌,帝國主義者迫于壓力,從1928年7月1日起,將上海租界內的所有公園向中國人開放。
上海外灘公園。
晚清上流社會的一些進步人士也開始嘗試對私家園林進行改造并開放,張園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張園地處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今石門一路)之西,舊址在今泰興路南端。此處原為農田,1882年,富商張叔和從和記洋行購得此地,名張氏味莼園,簡稱張園。全園面積最大時達60多畝,為當時上海私家花園之最。1885年,張園正式對外開放,這種經營性私園在傳統園林的基礎上改造而成,既有傳統設施,又有電氣屋、照相室、網球場、西餐廳等現代設施,是傳統與現代緊密結合的典范。自1885年開放以后的20多年中,張園一直是上海最大的公共活動場所。
江浙一帶有一句諺語:“江南園林,明看蘇州,清看揚州,民國看無錫”,說的是無錫建立公花園的背景。1905年,無錫的名流士紳在無錫崇安寺白水蕩附近集資籌建了一座花園,名為錫金花園,又稱公花園,免費對公眾開放。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座集資興建的公園,號稱“華夏第一公園”。園內有多壽樓、三清殿、龍崗等景點。現在游人來到錫金花園,還能夠看到這些景點。
建于1905年的無錫公花園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座集資興建的公園。
1905年,清廷為“預備立憲”,派端方等五大臣到歐美諸國考察政治。他們到了歐美大小十余個國家,對外國的公園、動物園、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印象深刻,回國后即奏請朝廷在京師興建圖書館、動物園、公園等。
辛亥革命爆發后,北洋政府的京都市政公所致力推行的一項重要公共工程就是皇家園林和壇廟的大規模開放。首先將距離前門大街最近的社稷壇改建為“中央公園”,并于1914年10月10日正式開放。中央公園可以說是北京第一座經過精心規劃、由皇家壇廟改建成的大眾公園。1928年7月,“中央公園”改稱“中山公園”,抗日戰爭期間又恢復“中央公園”原名,抗戰結束后又改回“中山公園”之名,并沿用至今。中央公園開辟之初就從熱河行宮運來44只鹿,建棚放養在外壇西面。公園內種植了花草樹木,“引渠為池,累土為山,花塢、水榭映帶左右,有水木明瑟之勝”。同時,新景點陸續添建,外壇東門內馳道之南設“行健會”,“為公共講習體育之地”;“移建禮部習禮亭,與內壇南門相值”;“東有來今雨軒及投壺亭,西有繪影樓、春明館、上林春諸勝”。這些新式的茶座,不僅賣茶點,還賣咖啡、冰淇淋、檸檬水、橘子水、咖喱餃等。此外,還建有“東西長廊,以避暑雨”。至20世紀30年代左右,公園里還陸續開設了兒童體育場、溜冰場、高爾夫球場等健身設施。繼社稷壇之后,先農壇、天壇、頤和園、北海、景山、地壇等皇家禁苑陸續開放為公共園林。這些公園不僅為市民提供了娛樂場所,也為政府擴充了收入來源。據估算,民國時期北京市政府每年僅公園門票和公園土地租金兩項,就獲得了8000銀元的收入。公園的出現改變了北京傳統的城市空間結構,是北京城市規劃走向近代化的一個縮影。
公園之最
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園
愛爾蘭鳳凰公園坐落在都柏林市中心西北部利費伊河北岸,始建于1662年,占地面積1760英畝,差不多是紐約中央公園面積的兩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園。這座公園原為奧蒙德公爵所建,因當時園中放養著大量小鹿而得名鹿園。歷經幾個世紀的變遷,鳳凰公園目前仍保持著17世紀鹿園的風貌。由于凱爾特語的Finnskk(意為水清草綠)與英語“鳳凰”(phoenix)發音相似,便被英國人稱為鳳凰公園,并沿用至今。公園中馬路縱橫,愛爾蘭總統府也坐落在公園中。
中國公園最多的城市
如果你是一名公園愛好者,來廣東一定是最佳選擇。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公布的數據,中國公園數量最多的省份是廣東省,全省有4330座公園。該省公園數量最多的城市是深圳,深圳公園數量為1206座,位居全國第一,且遠超過排名第二的城市重慶(689座),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
最早的口袋公園
自1967年美國誕生了第一個口袋公園——佩雷公園以來,微觀尺度的公園逐漸被關注。佩雷公園位于紐約53號大街,屬于私人建設、私人管理卻免費對公眾開放的公園。雖然公園只有390平方米,但它的年平均面積游客量是紐約中央公園的兩倍之多。在內部空間上,它采用了瀑布、樹陣和移動座椅等設計元素,兩邊的墻壁上覆蓋著濃密的常春藤,從遠處望過來,光影斑駁。后墻上6米高的瀑布則天然形成一道隔絕外部噪音的水墻,讓人們從快節奏的生活中抽離出來,享受片刻的安靜。
【淺談公園的形成與發展作文】相關文章:
漢字是如何形成與發展的?11-18
關于淺談英語閱讀技巧的形成和培養06-16
淺談秘書的發展方向08-13
計算機網絡的形成與發展07-07
淺談網絡營銷未來的發展10-16
淺談企業戰略發展策略10-24
淺談爵士舞的發展歷程10-21
淺談我國農村物流的發展現狀01-15
淺談軟交換機技術的發展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