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生日禮儀
現代人過生日,大部分是吃蛋糕、吹蠟燭外加唱生日快樂歌,而其實這些習俗,都充滿了西方的影子。按照中國傳統的生日是很有講究的。
1.“三朝”與“九朝”
是指嬰兒出生的第三日與第九日。“三朝”這天要給嬰兒洗澡,謂之“洗三”。一是洗去污垢,二是從小習水性,成長過程中不怕水鬼之類,保一生平安。
嬰兒出生的第三天,家人采摘艾蒿等草藥煎水,請有經驗的老婆婆為嬰兒洗澡,謂之“洗三”。洗畢,用姜片、艾葉團擦拭嬰兒的關節,再用蔥敲打三下,取聰明伶俐之義。然后,用多個煮熟去殼的雞蛋在嬰兒的全身滾來滾去,說是為嬰兒潤膚。滾完的雞蛋送給街坊鄰居的小朋友吃,謂之吃“滾胯蛋”。“滾胯蛋”很多人都爭著吃。因為人們認為,吃“滾胯蛋”是財運和福氣的象征。
“三朝”這天,主人為慶賀自己“升級”(當了爹娘),得了“千金”(指女兒)或“公子”(指男孩),總要大辦宴席。用以款待前往祝賀的親朋戚友,這叫做“做三朝”(或“做九朝”)。各房親人前往赴宴叫做“吃三朝(或九朝)飯”。當然,前往赴宴的客人是一定要送禮物和紅包的。當然,嬰兒出生的當天或第二天,做爹的一定得帶上“萬子鞭”和禮物前往岳父家報告喜訊,稱為“報喜”。告訴岳父母大人其女兒生了孩子,并祝賀岳父母大人當了外公婆。并且告慰岳父母大人,母嬰均安然無恙,讓他們不必牽掛。“萬子鞭”是在進岳父母家門之前在路邊或地坪里燃放的,是“報喜”第一程序,同時通過燃放“萬子頭”鞭炮,可曉明街坊,其岳父母大人當了外公外婆了。岳父母大人得知自己得了外孫子(或外孫女),定會喜得合不攏嘴。接著,岳父母殺雞打鴨,招待女婿。飯后,岳母會將早已準備好做外婆的禮物整理好,準備前往女婿家,看望和打點女兒和外孫子。七仙湖周邊“打三朝(做外婆)”總是少不了這么些禮物:三五套嬰兒穿的內衣外服、鞋帽、搖籃、架籠子(木制的學步器),甚至嬰兒用的尿布片兒也準備了一大堆哩!女兒“坐月子”要吃的母雞(7-8只),雞蛋(200-400個),面條,荔子、桂圓、墨魚、紅棗、紅糖等補品。岳父母挑著這些禮物送到女婿家去看望女兒,照顧外孫,叫做“送三朝”。外公外婆“送三朝”的禮節如今仍在七仙湖周邊地區流行,吃的東西沒有什么變化,但送去的搖籃和架籠子被現代新式搖籃和“學步車”代替了。
2、 嬰兒“出窠”
出窠本來是指小鳥長到一定的時候由其鳥公鳥婆帶出鳥巢練習飛翔、認路、捕食等巢外活動,期以今后離開父母能獨立生活,經得起風霜雨雪的磨練。嬰兒“出窠”指嬰兒滿月之后,由其父母帶去外婆家認親戚。據說經過出窠這么個程序之后,嬰兒長大后不會忘記外婆那邊的親戚。更不會忘記祖恩。另外,孩子從小就能出遠門走親戚,身體接受了鍛煉,將來會健康強壯;人生道路上將會風雨無懼,獨立生活能力強,經得起生活的磨難。
出窠這天,嬰兒的父母要給他(她)好好打扮一番。穿戴一新,還在嬰兒的雙眉之間(印堂處)擦點黑鍋煙灰,有點像包黑炭之威風。一路上可避妖驅魔,保佑孩子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另外,這一點還是個裝飾打扮,白嫩的額頭上一點黑點,起到“畫龍點睛”之效果。
到了外婆家之后,外祖父那邊的親戚朋友都會聚攏來,搶著親吻他,弄得嬰兒啼來大人笑,好不熱鬧。外公外婆在一邊看了,樂得合不攏嘴,殺雞打鴨,采辦豐盛的筵席,款待親朋戚友。大舅二舅滿舅輪回請客,九天九夜不撒席。真可謂添丁之喜為大喜呀!在外婆家一呆就是十天半個月。
“出窠”回家這天,外公外婆、舅父舅母還要打發嬰兒的紅包、衣服、糖果糕點之類。出門時,抹去嬰兒額頭上的黑點,俗稱“去黑”,再點上一個朱砂紅點,表示觀音菩薩施了法術,寓意走向光明與幸福,一生平安。
除了打發紅包之外,七仙湖區的農家另外還贈送又大又圓的“糍粑”(用糯米做的),上面用紅曲寫字,或用紅紙剪字貼在上面。多為福、祿、壽、喜之類。預祝嬰兒及全家生活圓滿,前程似錦。得到的糍粑越多越顯富貴。
嬰兒的父親挑著滿滿的一擔“打發”,“閃唧丫唧”,嬰兒的母親抱著孩子一同回家。爺爺奶奶老遠出門迎接,見了孫子回來,喜得合不攏嘴。連忙接住孫子,一邊張羅著把那些糍粑大部分分發給親朋戚友,街坊鄰里。其意義是:一來分享孩子家人的幸福和喜悅,二是吃掉嬰兒的不幸和災禍。這樣,嬰兒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就會逢兇化吉,茁壯成長。
3、“做華周”
即為嬰兒滿一周歲做生日賀酒。生日那天,舉家忙碌,操辦筵席,為其慶賀。前來慶賀的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人來人往,熱熱鬧鬧的。特別是嬰兒的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帶著豐盛的禮物、懷揣紅包來喝酒,歡天喜地坐大邊(坐上座)。賓主濟濟一堂,有說有笑,熱鬧非凡。
吃罷酒席,嬰兒的父母在桌子上擺滿各類物品,諸如文具、食品、玩具、書籍、勞動工具(模型)……等等,讓孩子自己去抓取。用以試探孩子的志趣和愛好。如果孩子首先抓到筆和書本,表明孩子今后喜歡讀書學習,將來是文化人的料;如果先抓到勞動工具,表示孩子今后是做工的料;如果最先抓到食品,表示孩子是個只懂得吃喝享受的人……這就是流行于七仙湖區的嬰兒“抓周”儀式。其實,這只是大人們的一種取樂方式罷了。沒有任何人能規定,孩子長大成人后干什么、干得怎么樣,只能看他自己后天的奮斗與磨練了。滿周歲的孩子一般也開始咿呀學語、慢慢學會走路了,也可以辨認家人和一些物品了。
平時生日:七仙湖區當地人民過生日習慣沿用農歷(陰歷或古歷),很少用公歷(陽歷)來過生日的。孩子過完周歲后直到十九歲,再沒有像過周歲生日那么隆重的了。就是滿二十歲,也只是家人或同學朋友一塊過一過,沒有大吃大喝的習慣。
4、“百家衣”
舊時,農村因受佛、道教思想影響極深,又因醫療衛生知識不夠普及,農村的小孩尤其是幼嬰兒養不活而夭折的可能性極大。為了表示小孩兒命很輕賤,父母常給孩子冠以“狗伢子”、“牛伢子”、“虎伢子”等低賤動物的名稱來稱呼。大概是因為狗,牛,虎之類動物很賤,但身體很健康,不生病痛的緣故吧。做父母的不像現在把他們當成“小祖宗”,而是像對待小和尚似的。因此,他們為孩子向東家討一塊碎布,西家要一塊布角——稱作“討百家布”。母親用討來的不同色澤和質地的碎布(“百家布”)剪成多種幾何圖形(多為小三角形或菱形或正方形),拼接成一件小孩適穿的衣服(外衣或抱巾),俗稱“百家衣”。民間普遍認為小孩穿上此“百家衣”,就像佛門傳遞給小和尚穿的“百納衣”一樣,雖然補了又補,但能得到佛門菩薩的保佑,又可得到“百家”祖靈的護衛。這樣,被民間普遍認為的妖魔鬼怪就不敢侵害年幼的孩子,從而使孩子一生順利,長大成人。并如同佛門弟子一樣,無疾無病,健康高壽。
此習俗反映出民間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總認為孩子夭折是妖魔鬼怪坑害所致。卻不知是因飲食衛生不周等原因引起的疾病所致,從而一味地指望道教佛教等“神靈”的保佑。結果往往延誤了治療時機而痛失愛子(女)。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這類頗具迷信色彩的思想意識已隨著人民科技文化的普及與提高及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而日益淡化了。小孩大人身上一有不適,便去求醫問藥,而不再指望什么“神靈”的庇護了。值得重視的是,舊時的“百家衣”
拼奏規則, 做工精細,經穿耐用,圖案新穎,色彩斑斕,別致玲瓏,百看不厭,著實是一種難得的民間手工藝術品。
舊時還有戴銀項圈和“百家鎖”的習俗,今日能見者不多了。
5、 中年人生日
關于成年及成年人“壽誕”(即“生日”)的話題,七仙湖區的城鄉人民中流傳著這么一些俗語:“女長十八足,男長三十六”。做生日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以及“男做進,女做滿”等習俗。
“女長十八足,男長三十六”,意思是說女孩子到了十八歲時已發育成熟已成年了,可以找婆家出嫁了。而男子到了三十六歲還有發育成熟的時光,因此可以晚娶晚育,即使到了三十六歲結婚也不為遲。這一習俗比舊社會里的“指腹為婚”或“童養媳”進步了許多,但與現時《婚姻法》有相抵觸的地方。這種舊時習俗應該改變。
“男不做三,女不做四”。說的是已婚男女在慶賀誕辰時的習俗。一般而言,當男子進30歲時不大搞慶壽活動。而婦女到了滿30歲這年要大慶30歲壽辰。因為在當地民俗習慣中,“男子30藤上花,女子30藤上瓜”。30歲的男子才進而立之年。正是事業起步與發展時期,正如瓜藤上才長出的花朵,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時間還早著呢!正是“挑得一擔起,放得一擔落”的黃金時代,大有前途。這時候做生日大壽,會被人們嗤笑的。而女子滿30歲時,由于生兒育女,家務和生產勞動拖累,昔日的黃花閨女已不再青春亮麗,甚至有點未老先衰的跡象,趁還年輕時享受一下生日的快樂與親友的祝福;同時也是丈夫和婆家對兒媳待人處事的一種肯定,對婆家做出貢獻的`一種褒揚。因此,婦女30歲生日壽誕時要大擺宴席,節目也多,顯得特別隆重熱鬧。
“男長三十六”,男子到滿35周歲的這天,要隆重慶賀。因為男子生日流行“男子做進忌做滿”。據說,男子做生日“做進(算虛歲)有一種特別的意義,它源于舊俗。因為自古以來漢民族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男子打理外邊的生產或生意,掙錢養家糊口,一家全靠男主人得力。因此,男子按虛歲做壽--即所謂的“男做進”,它意味著一家以男子為主的生產(生意)天天有長“進”,月月年年都會“招財進寶”,事業節節高升。
男子36歲生日剛過去四年。就迎來他一生值得慶賀的生日--四十壽誕。經過二十余年的學習、工作與創業,獲得了知識,得到了愛情,建立了家庭,成就了事業,也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作為一個男子漢,在這個人生的階梯上也該作一個階段性的總結與評價了。于是女主人便親自出面,從頭到腳,先把丈夫收拾打扮一新(置一身新衣服),儼然是個“新郎官”。然后顯盡殷勤,把生日宴席辦得異常的豐盛。酒肉飄香,高朋滿座,吹吹打打,氣氛熱烈。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對自己丈夫這么多年來所付出的辛勤勞動給以最全面的評價和肯定;另一層含義是夫妻恩愛,互幫互助。并希望丈夫再接再厲,勇挑重擔,繼續掌管好全家的學習、生產、生活等全面工作,再創事業輝煌。
當地民間有俗話說:“男人四十一支花,女人四十豆腐渣”。顯然,這是對男人魅力的夸張,同時也是對女人不公平也不科學的評說。但這對一個有事業追求的男人來說是一個極有正面意義的鼓勵與鞭策。四十來歲的男人性格穩定,三思而行,經驗豐富,左右逢源,只要堅持努力,在事業上就很容易獲得更大的成功。
6、50歲生日
愿做50歲生日的人較少,大概因為人過“半百”逐年變老的緣故吧!當然沒有人愿意服老啊!所以大多數地方的人在50歲生日時,一般少做或干脆不做。
七仙湖區流行一句俗話說:“老來無力,只夸原日(ni)”。人活到60歲70歲,體力衰退,疾病上身,只好停止干重一些的體力勞動,休養身體,安度晚年。無所事事的老年人或聚在一起與年輕人聊天。常常談起他們年輕時在生產勞動,為人處事方面的體會以及凡人軼事。往往于興奮處便眉飛色舞,笑逐顏開。有些老年人喜歡善意地勸勉或教育年輕人,但部分年輕人聽不進道理。反而譏笑道:“老來無力,只夸原日”。年輕人的意思是說“那些老年人老了,不中用了,還管別人的閑事,動不動就擺老資格,用老一套經驗來教訓別人,只怕自己當年也沒多大能耐哩!就算本事上得天,也已成了歷史。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了。結果,老年人說歸說,年輕人還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7、老年人生日
人活到六、七十歲時,已是兒孫滿堂。這時也是老人們該樂享天年的時候了。為了孝敬取悅老人,兒女們便會主動為自己的父母操辦生日大壽典禮。設宴款待前來祝賀的親朋戚友,三天三夜宴席不散,經濟條件更好的人家還會請來專業的戲班子(或劇團)唱大戲,外加電影。三天三夜,好戲連臺。白天唱大戲,晚上放電影。大戲多為地方花鼓戲、黃梅戲、傳統京劇等等。常唱的曲目有《五女拜壽》、《劉?抽浴、《紅燈記》等中老年朋友最喜聞樂見的。而晚上放映的電影多數為喜劇(愛情故事片)偵破片和戰斗片子,中年朋友百看不厭。
每當有人做大壽時,鄰里左右,甚至周邊十里八里遠的男女群眾,扶老攜幼,趕到“壽星”家門口曬場或更為寬闊的地坪,看戲看電影。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入夜,喧天的鑼鼓喇叭笛樂,隆隆的鞭炮,喧嘩的人群,騰空而起的彩色焰火,在蔚藍的天空中炸開,劃出多姿多彩的圖案,映襯著舞臺上穿著古裝的男女情人,恐怕比魯迅筆下的《社戲》要精彩隆重多少倍吧。
每逢十年做“整生”,一般少有人做“散生”,因此,八十,九十,一百歲生日更是熱鬧無比。而且年歲越高越稀罕。故到九十,百歲生日時,不僅親朋戚友都要到齊,就是遠近鄉民也都來祝賀捧場,求得自己也“高壽無比,萬壽無疆”。
做“壽誕”習俗:吃“長壽面”在“壽星”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各方親戚朋友,街坊鄰里都要來燃放鞭炮、花炮。更親近的還要送煙花,放焰火,另送紅包,牌匾,對聯等,以示慶祝。并送吉祥的話語“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等等。是晚,“壽星”的愛人(或老伴)親手為“壽星”及客人做“長壽面”,款待親人和朋友。“長壽面”是用優質且細長的面條煮熟制成,添加佐料,再加四個圓圓的“荷包蛋”(即油煎蛋),并配以豐盛的酒飲和菜肴,作為夜宵。有的鬧得通宵達旦。面條細長,象征著著“壽星”長命百歲,壽比南山;雞蛋渾圓,意味著“壽星”萬事如意,左右逢圓(源)。給“壽星”那碗面條--“長壽面”里,“荷包蛋”是蓋在面條下面的。等到把面條吃完時,就剩下了“荷包蛋”,意味著“壽星”及家人今后日子越過越甜美,口福越來越好。
8、古代年齡的代稱
古時候,人們總是以人的頭發長短、發式及頭發的顏色變化來稱代人的年齡,例如:
總角:嬰幼兒時代。古人不剃頭。他們視毛發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丟棄。因此,古時候的兒童不分男女,都把頭發扎成抓髻,像兩個羊角一樣。如今不同了,但還有些小姑娘喜歡扎羊角辮子,又叫“翹翹辮”。
垂髫:少年時代。從嬰幼兒到少年時代,人長高了,頭發也長長了。把兒童與少年的長發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樣,稱作“垂髫”。
束發:指青少年,一般指15 歲左右的少年,這時用發帶把頭發束扎起來。
及笄:又稱“待年”。指女孩長到15 歲時,可以待嫁了。這時女子一般把頭發用簪子盤于頭頂。(笄:即簪子)。
弱冠:20 歲左右的男子,古代20
歲的男子要行“冠禮”。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頭巾。因為才行冠禮,表示剛剛成年,但還不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歲,此說出自《論語·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歲時應立身處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歲。此說應見于《論語-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歲時各方面都有經驗,性格穩定,辦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擾了。
半百:即50 歲,百歲的一半。又稱“知命之年”。因活到50 歲的人命運大致定局了,該認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為一甲子,且人到60 歲時頭發也變得花白了。故稱60 歲的老人為花甲老人。
古。杭70 歲。取自杜甫《曲江》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那種勞動生活環境條件下有人活到70
歲或以上者,實屬少見。
耄耋:即指80,90 歲!墩f文》里載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頤:指一百歲。“期”指一個完整的時間單位。“頤”即頤養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頭上的頭發全白了。用其特征來泛指“老年人”群體。
黃發:乏指高壽老人。有特別壽長的老人,白發有返黃復青的現象。
陶淵明在《桃花淵記》中有“黃發垂髫,并恰然自樂”的詞句,詞中的“黃發”、“垂髫”分別是指老人與小孩子。
9、常用壽聯;
人健壽增逢盛世,孫賢子孝樂天年;
蘭桂齊芳逢盛世,伉儷同健享高齡。
鶴發童顏長壽相,松姿柏態古稀人。
福同山岳永矗立,壽共海天春長存。
壽比南山松不老,福如東海水長流。
童顏永駐春不老,鶴發常新壽無疆。
山清水秀春長在,人壽年豐福無邊。
長壽幸逢好社會,高齡全靠新中華。
年高喜看花千樹,人壽笑敬酒一杯。
仙鶴千年壽,蒼松萬古青。
橫批: 人壽年豐 有福有壽 福如東海 壽比南山 青松不老
【中國古代生日禮儀】相關文章:
2.中國古代詩歌分類
3.中國古代戲曲知識
5.中國古代官制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