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個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

        時間:2023-01-21 17:42:41 社會工作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個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

          行為修正模式以服務對象的行為作為分析的起點,探討服務對象不良行為產生的外部條件、機制以及具體發展過程,以便知道求著這調整或矯正其不良的行為方式,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個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 心理社會治療模式

          注重借助“人在情境中”,把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結合起來幫助服務對象。受精神分析理論、自我心理學和學習理論、社會學的角色理論和互動理論、人類學的家庭理論以及系統理論等影響。

          (1)七項原則:個別化、接納、當事人自決權、不批判態度、表里一致、保密和受控制的情緒反應。

          (2)理論假設

          1.對人的成長發展的假設:認為個人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個體的發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且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服務對象的成長過程,借用了系統理論的概念——“人在情境中”,把服務對象放到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去認識,通過了解服務對象的所處環境把握服務對象的問題。

          2.對服務對象問題的假設:強調服務對象的問題與服務對象感受到的來自過去、現在以及問題處理過程中的壓力有關。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面:

          A.過去的壓力:指服務對象在成長早期感受到的因愿望沒有獲得滿足或者情緒沖突沒有消除而產生的壓力,干擾當前生活,妨礙適應新的環境;

          B.現在的壓力:當前社會環境壓力過大,導致成長早期未被解決的問題表現出來,從而導致服務對象的行為出現偏差;

          C.問題處理過程中的壓力:與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有關,在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響下,服務對象對外部環境的認識能力以及對自己情緒控制能力減弱,最終導致心理困擾和人際關系的失調。

          強調:把服務對象問題產生的背景和現狀結合起來考慮,既要重視服務對象問題形成的原因,又要重視服務對象當前的人格強度。

          3.對人際溝通的假設:保證人際互動有效進行的基礎是溝通。人際溝通會影響服務對象的家庭關系和服務對象社會角色的扮演,對服務對象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也騎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務對象的自我功能的強度、自我防衛機制和知覺等都是影響其人際溝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對人的價值的假設:每個服務對象都是有價值的,他們都具有發展自己的潛能,只是未被開發而已,因此開展心理與社會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服務對象的潛能,使服務對象健康地成長。

          (3)治療方法和技巧

          直接治療:個案工作者直接對服務對象進行輔導、治療,不需要借助第三者;

          間接治療:個案工作者通過改善外部環境或輔導第三者,從而間接影響、幫助服務對象。

          1.直接治療技巧(分為非反映性直接治療和反映性直接治療)

          A.非反映性直接治療:

          A1.支持——核心是通過工作者了解、接納、同感和信任等削減服務對象的焦慮和不安,給予必要的肯定和認可。

          具體技巧——對服務對象的接納、對服務對象的保證、向服務對象提供實物幫助

          A2.直接影響——工作者通過至直接表示自己的態度和意見促成服務對象不良行為的改變和心理困擾的消除,如強調、提議、忠告、堅持和干預.

          注意三點——

          第一,工作者在使用直接影響治療技巧之前需要了解服務對象的真實情況,最好與服務對象進行商討;

          第二,在可能的情況下,工作者需要征求服務對象的意見,讓服務對象自己決定是否需要指導;

          第三,工作者在使用直接影響治療技巧時,需要幫助服務對象,尤其依賴性比較強的服務對象,讓他們學會自己做出決定,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A3.探索——描述——宣泄——工作者通過服務對象的描述和解釋探索服務對象的問題,并為服務對象的情感宣泄提供機會,以便疏導服務對象的情緒沖突,改變服務對象的不良行為)

          注意三點——

          第一,幫助服務對象表達負面的感受,并提供機會讓服務對象宣泄自己內心的憤怒和不滿,以便減緩服務對象的心理壓力,深入探討服務對象問題的實質;

          第二,幫助服務對象減輕意志控制,并鼓勵服務對象表達各種被壓制的感受,以便了解服務對象未意識到的各種內心矛盾和沖突;

          第三,在為服務對象提供情感宣泄的機會時,工作者需要區分兩種不同的宣泄類型,建設性宣泄和破壞性宣泄;

          B.反映性直接治療

          B1.現實情況反映——工作者通過一些專門的治療技巧協助服務對象對其目前所處的外部環境以及內心困擾做出正確的理解和評價;包括外在反映、內在反映、內外在反映、對環境刺激的反應、自我評估、對工作者和治療的反應

          B2.心理動力反映——指出服務對象經常采用的不良反應方式,并引導服務對象對自己的問題進行分析、理解,找到自己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發展的具體過程

          B3.人格發展反映——指工作者幫助服務對象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早年的通過經歷,調整服務對象的人格發展

          2.間接治療技巧:核心是希望改善服務對象的外部環境來促成服務對象不良行為的改變(支持,直接影響,宣泄和現實情況反映),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A.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療技巧

          B.尊重服務對象的自決權

          C.選擇合適的角色

          (4)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特點

          治療過程:研究——診斷——治療

          1.注重從人際交往的場景中了解服務對象

          2.運用綜合的診斷方式確定服務對象問題的原因

          3.采用多層面的服務介入方式幫助服務對象

          (5)貢獻:全面探討求助者的問題、保持開放的態度、強調采用多種治療技巧幫助求助者

          (6)局限:

          1.分析的基礎

          2.分析的對象

          3.分析的方法

          4.分析的重點

          (二)行為修正模式

          行為修正模式以服務對象的行為作為分析的起點,探討服務對象不良行為產生的外部條件、機制以及具體發展過程,以便知道求著這調整或矯正其不良的行為方式,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

          (1)理論假設(經典條件作用理論、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社會學習理論,都是對人的行為獲得的學習機制進行探討)

          1.經典條件作用的理論假設

          又稱反射性條件作用,以無條件反射為基礎,與中性刺激建立條件反射,由于人具有語言能力,因此就可以建立起以語言為基礎的復雜的條件反射系統(強化、消退、泛化、分化和抗條件作用)

          A.強化:伴隨條件刺激的呈現給予無條件刺激,使有機體形成條件反射;

          B.消退:由于不再有強化,有機體條件反射的強度就會逐漸減輕,甚至出現條件反射完全消失的現象;

          C.泛化:是指條件反應擴散到類似原條件刺激的過程,這樣,相類似的條件刺激就可以產生相同的條件反應;

          D.分化:與泛化相反,分化是指有機體抑制泛化反應,形成只對特定條件刺激發生反應的條件反射過程;

          E.抗條件作用:如果一個已形成的條件反應撤出原有的強化物,并同時設法使一個條件反應與原來的刺激建立聯系,就會使原來的條件反應迅速消除(同時適用強化和消退,因此它對服務對象的行為改變具有明顯的效果,像厭惡療法、系統脫敏法等)。

          2.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理論

          又稱工具性條件作用,指有機體的某個行為會導致環境的變化,并進而影響到有機體的繼后行為,如果這種行為是積極的,有機體就會傾向于做出同樣的行為,如果這種影響是消極的,那有機體會傾向于抑制這種行為。這樣有機體就可以根據自己行為的后果調節自己的行為。操作性條件作用力量主要涉及影響行為的單元、強化的秩序和強化類型等三方面的內容。

          A.影響操作條件作用的刺激:需要性刺激、厭惡性刺激。

          B.正增強:當有機體作出一個行為后,給予一個需要性刺激,使有機體的該行為出現頻率增高;

          C.負增強:通過消減厭惡型刺激使有機的期待行為的出現率增高;

          D.正懲罰:通過給與一個厭惡性刺激使有機體的不適應行為逐漸消退;

          E.負懲罰:當有機體做出一個行為,它所希望得到的需要性刺激消失,則該行為的出現頻率下降。

          3.社會學習理論的假設

          社會學習理論提出了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即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觀察學習不同于經典條件學習和操作性條件學習,強調認知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人的大部分行為是通過示范、觀察和模仿獲得的。

          A.班度拉:觀察學習四階段

          注意階段:對模仿行為進行觀察;

          保持階段:把觀察到的行為信息儲存在記憶力;

          再現階段:通過自己的行為組合再現觀察到的行為;

          動機確立階段:確立行為模仿的動機。

          B.班度拉強調個體觀察模仿行為之后會產生三個方面的影響:

          通過認知系統的整理使相關刺激線索連接起來;

          通過觀察模仿行為產生替代性獎賞或懲罰,從而修正已經習得的行為;

          通過觀察模仿行為強化已習得行為。

          4.行為修正模式的一般理論假設

          A.以行為作為理論研究的中心,不去研究行為背后的人格、動機和自我等問題;

          B.以學習作為核心概念,這三種理論都關心行為學習的具體機制和條件,認為有機體的適應行為和不適應行為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要想改變不適應行為或者獲得適應行為必須通過具體的學習過程。因此,這三種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實現治療的手段,行為的修正其實是一些獲得和消除行為的學習過程。

          C.強調外部環境在行為習得中的作用,三種理論的共同特點是注重外部環境在行為學習中的作用。他們認為外部環境的刺激必須會導致有機體的特定行為,只要改變外部環境,有機體的行為就會發生改變,因此通過控制和消除外部環境的刺激因素就可以調整和改變有機體的行為,使有機體產生適應性行為反應方式。

          D.注重可觀察和可測量。

          (2)治療方法和技術

          1.放松練習:德雅各布森提出,通過服務對象的身體放松緩解服務對象生理和心理的各種緊張,以克服服務對象的焦慮。

          常見——松弛放松法

          首先,讓服務對象身體的某組肌肉緊張,以便使服務對象了解緊張的感受;

          其次,讓服務對象放松這組肌肉,并要求服務對象與緊張狀態比較,體會放松的感覺;

          再次,通過幾組幾次緊張和放松的練習,使服務對象逐漸能夠自覺放松這組肌肉,知道學會放松整個身體,可以緩解服務對象的身心緊張和焦慮癥狀。

          2.系統脫敏:行為療法的一種,用于消除各種恐懼癥狀,如社交恐懼、廣場恐怖和考試焦慮等。服務對象對某物或某事感到害怕、恐懼、不敢接近。系統脫敏法要求服務對象在放松狀態下逐漸靠近、接觸恐懼對象,這樣就可以抑制或消除服務對象的焦慮反應,從而幫助服務對象逐漸克服恐懼癥狀。

          3.滿灌療法:又稱暴露法、快速脫敏法。它是讓服務對象直接處于最嚴重焦慮中,直到服務對象的焦慮癥狀消除。因為滿灌療法認為服務對象的害怕是一種條件反應,如果服務對象采取逃避方式,只會增強服務對象的恐懼強度,起到負強化的作用,對此,就需要讓服務對象直接處于最嚴重的焦慮情境中,使服務對象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恐懼,通過反復做這樣的練習,直到服務對象對此變得習以為常,不再感到害怕。

          4.自我管理:要求服務對象積極參與行為改變的整個過程,并對自己的行為變化負責。在行為修正過程中工作者只是幫助服務對象指定行為改變的目標和計劃,指導和監督服務對象行為修正計劃中的執行情況,并對服務對象行為改變的狀況作出評價,

          五步:選擇目標;監測目標行為;改變環境因素;取得有效結果和鞏固收獲。

          5.厭惡型療法

          當出現一個不適應行為時,就呈現厭惡性刺激,使服務對象的不適應行為與厭惡性反應建立聯系,這樣,服務對象就會逐漸回避或放棄不適當行為(想象,藥物,電擊)。

          6.模仿

          來源于班度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包括:榜樣的示范和服務對象的模仿練習。首先,工作者需要讓服務對象觀察那些需要模仿的行為,了解各種行為的要點;其次,在工作者的指導下服務對象具體聯系正確的行為,工作者需要及時給與服務對象各種行為反饋,不斷強化服務對象的正確行為反應。

          7.代幣管制法

          根據操作性條件學習理論發展而來的一種治療技術,它假設一種原無強化作用的刺激物與真正的強化物建立聯系后,就會獲得強化的作用。代幣管制與直接強化不同,它能在正確行為出現后及時給與強化,消除直接強化滯后的現象,使得服務對象的正確行為反應直接與強化物建立聯系。

          8.果敢訓練

          又稱決斷訓練或自信訓練等。主要適用于人際關系的調整,其目的是幫助服務對象在人際交往中順利表達自己難于表達的各種正面或負面的感受,改善服務對象的人際關系。首先,確認需要進行果敢訓練的問題;其次,提高服務對象進行果斷訓練的動機;最后,進行果斷行為訓練。

          (3)運用行為修正模式的主要原則

          1.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

          2.準確的行為評估

          3.有效的行為修正

          4.合理的修正效果評估

          (4)貢獻

          1.以行為心理學為其理論來源,具有科學的實驗基礎

          2.治療方法和技術比較系統,而且也比較容易操作

          3.治療方法和技術比較明確,治療的標準和效果易于觀察和測量

          (5)局限

          1.忽視對服務對象內心的探討

          2.把人的行為理解成對外部環境的適應

          3.過分注重行為癥狀的消除

          (三)理性情緒治療模式

          認知療法中一種重要的理論分析模式,艾利斯確立,他認為靠自由聯想和反映感受等非指導性治療技術都很難改變服務對象的非理性理念,而這些非理性理念恰恰是影響服務對象情緒的重要因素,同時它們對服務對象的情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理論假設

          理性情緒治療模式采取明顯的人本主義價值立場,對人的信念、情緒和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

          1.對人性的假設

          假設人的存在具有價值,這是人先天同有的本性,使人趨向于成長和自我實現。對于人來說,追求快樂是生活的目標,這種快樂是長期的而非短期。艾里斯認為,人就是人,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人的價值不是絕對的,只能在某種程度上進行自由選擇,改變生活,是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

          2.心理失調的原因和機制

          ABC理論:A代表引發事件,是指服務對象所遇到的當前事件,事件的形式既可以是具體的事件,也可以使服務對象思想、感受、行為或對以前事件的回憶;B代表服務對象的信念系統,是指服務對象對引發事件的認知和評價,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代表引發事件之后出現的各種認知、情緒和行為。

          A——C的原因是B。

          因此,有效的幫助是對服務對象的非理性信念系統進行質疑,即對服務對象的非理性信念系統進行質疑,即對非理性信念進行識別和辯論——D。

          幫助服務對象克服各種非理性信念,最終使服務對象的情緒和行為困擾消除,形成一種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達到目標E。

          A(引發事件)——B(信念系統)——C(事后認知、情緒、行為)——D(識別、辯論)——E(目標)

          3.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具有抽象化、絕對化和普遍化的特點。(11理念)

          4.輔導關系

          工作者不應對服務對象的情緒和行為困擾作任何價值判斷。人的價值存在不需要任何先決條件,因此工作者需要無條件地接納服務對象,幫助服務對象改變非理性的信念,解決其情緒和行為的困擾。

          5.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

          次級癥狀——服務對象會以非理性的信念對待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困擾,從而造成情緒失調癥狀加重的現象,即日常說的對焦慮的焦慮。

          (2)實施方法

          1.輔導目標:第一步,幫助服務對象消除不適當的情緒反應;第二步,幫助服務對象改變不良的非理性信念。

          2.個案工作者的輔導角色

          A.采取綜合的改變途徑;

          B.注重服務對象的此時此地的感受;

          C.強調頓悟:理解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就是由非理性信念導致的;理解自己的困擾沒有消除是因為仍然堅持非理性信念;理解消除非理性信念是克服自己情緒和行為的唯一困擾。

          3、治療過程(特點)

          A.明確輔導要求;

          B.檢查非理性信念;

          C.與非理性信念辯論;

          D.學會理性生活方式;

          E.鞏固輔導效果。

          4、治療技巧

          A.檢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險和識別;

          B.辯論技巧:辯論、理性功課、放棄自我評價、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選擇、去災難化和想象。

          (3)運用理性治療模式的主要原則

          1.注重綜合運用各種輔導技巧

          2.注重對服務對象的非理性信念進行分析、辨別和爭論

          3.注重把服務對象的面談輔導和自信輔導結合起來

          (4)貢獻

          1.強調非理性信念對服務對象情緒和行為的影響

          2.強調工作者積極、主動介入個案輔導過程

          3.采取開放的態度綜合運用各種輔導技巧

          (5)局限

          1.理性信念含義的不清

          2.過分強調工作者積極介入輔導過程

          3.忽視對服務對象內部感受的分析和理解

          (四)任務中心模式

          (1)任務中心模式應用于人類問題:

          人際沖突、不滿意的社會問題、正式組織中的問題、角色困難、社會轉型中的問題、情緒問題、資源不足問題和行為問題。

          (2)問題解決的過程

          1.問題探索;

          2.協議

          3.工作者與案主共同制定出具體的目標;

          4.邁向目標,完成任務;

          5.結束。

          (3)工作階段中的步驟與方法

          1.開始接觸、探索和協議階段;

          2.闡述目標及要完成的任務;

          3.結束階段。

          (4)任務中心模式的優點

          1.在問題探索、協議和確定任務階段,任務不僅是對案主的,也是對和案主有關的系統的

          2.人物中心模式的工作對象可以是個人、夫婦或家庭

          3.強調案主的優點與優勢及他們網絡資源的重要性

          4.將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等地位,而非單向地由案主向工作者傾訴。

          (5)人物中心模式要求的能力

          1.技巧要求:傾聽的能力,抓住案主問題核心的能力,和案主達成協議的能力,溝通與回應的能力。

          2.工作者不僅要提供服務,還要成為案主的伙伴;清楚界定實踐限制,提醒案主將要結束“合同”不會傷害案主。

          (五)危機介入模式

          (1)危機的涵義:危機是一種對平衡穩定狀態的改變,危機可以是一種正常的狀態,危機是一個過程,危機是問題與希望并存的;綜上,危機隨時可以在生活中發生,當意外事件發生時,或是由于積累了太多的壓力時,就會發生危機。

          (2)危機介入的有關理論

          1.人格理論

          人格是人的特點的一種組織化,人有表現在外,給人印象的特點,也有未必顯露的,可以間接測試或驗證的特點。

          2.自我心理學

          埃里克森認為人的自我心理發展經過了八個階段,在心理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存在危機,危機的解決標志著人生從前一階段向后一階段的轉折。

          3.觀察學習理論

          強調環境或境況決定人的行為,行為的產生收到當時行為條件的制約,因此行為會因情景而變,每個人的人格特點是個人和環境變量持續相互作用的結果。

          (3)危機介入的技術

          1.開始階段:第一次會談時要搜集案主的基本資料,并將會談集中在正在經歷的危機事件上,第二步要弄清楚其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從而把問題集中在目標上,找出真正的問題。(在危機介入的開始階段,其工作目標主要是與案主建立起牢固的專業關系基礎,取得案主的信任)

          2.中間階段:工作者要進一步搜集資料,擴大對案主的認識,如可以把現在發生的事情與案主過去的生活經歷想聯系,提出前后的因果關系,以 幫助案主改正對問題的認識。

          3.結束階段:回顧開始時雙方協議要做的事 執行得如何,達到了什么目標。

          (4)注意問題

          1.危機介入時要把引起危機的事件或原因具體化、清晰化;

          2.在危機介入中工作者要恰當地承擔責任;

          3.介入要限定時間,要鼓勵案主面對未來。

          (5)危機介入基本原則

          1.及時處理

          2.限定目標

          3.輸入希望

          4.提供支持

          5.恢復自尊

          6.培養自助能力。

          (6)危機介入模式的特點

          1.迅速了解服務對象的主要問題;

          2.迅速作出危險性判斷;

          3.有效穩定服務對象情緒;

          4.積極協助服務對象解決當前問題。

          (六)結構家庭治療模式

          (1)基本概念與假設

          結構家庭治療法是以一些對家庭動力與組織的基本假設為前提的,據此判斷正常家庭與功能失調家庭,這些基本的假設與概念有“系統”、“結構”“功能失調”等。

          1.家庭系統

          家庭是一個系統,由家庭成員組成。在系統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它特定的角色與功能,他們彼此信賴,互相影響。每個家庭成員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家庭,而家庭的變化也很對每個家庭成員發生影響。

          結構式家庭治療法認為,單獨地了解每一家庭成員,并不能達到對家庭的了解,只有通過觀察家庭成員的具體交往過程,才能真正了解家庭成員的關系和相處方法,才能從整體上把握家庭的結構。

          2.家庭結構(互補性)

          在家庭成員的交往中形成,也表現在家庭成員的交往過程中。家庭結構可以說是固化了的交往關系。

          次系統:在家庭中,家庭成員間還可以分為較小的系統,叫次系統。

          邊界:家庭作為一個系統有其邊界,使它與周圍的環境分割開來,次系統也有變革,邊界存在在次系統內成員間、次系統成員與其他成員之間的角色、分工與權利義務關系。

          角色與角色分工:

          權力架構:誰在家庭中作決定、怎樣作決定、誰是支配著、誰被支配。

          3.病態的家庭結構

          不良的家庭結構是造成家庭成員問題的真正原因,不良表現:

          A.糾纏與疏離:次系統邊界不清;

          B.聯合對抗:結成小同盟、對抗;

          C.三角纏:通過第三方實現互動;

          D.倒三角:權力中心在子女。

          (2)方法和技巧

          1.過程——進入、評估、介入。

          A.進入家庭(三種立場:貼近的立場、中間的立場、遠離的立場)

          注意點:入鄉隨俗,接納家庭的規則、習慣;注重了解家庭交往的過程與關系而非談話內容)

          B.評估

          目的是要在是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對家庭的問題作一個判斷,類似于診斷。

          B1.家庭的形態和結構(家庭大小,嫁人教育程度等)

          B2.家庭系統的彈性(適應力)

          B3.家庭系統的回饋(家庭對個別成員的需要、感受、行為和思想的敏感程度)

          B4.家庭生命周期;

          B5.家庭成員的癥狀與家庭交往方式之間的關系。

          C.介入

          介入是治療的過程,具體的治療目標是由家庭與工作者共同制定的,而從大的方面來說,結構家庭治療法有三大目標:

          C1.改變家庭的看法,引導那家庭成員認識家庭成員,認識其他成員的問題與他們表現的關系,從而使他們有所作為;

          C2.改善家庭的結構,家庭中各次系統邊界的建立以及邊界的可滲透性很重要;

          C3.改變家庭錯誤的世界觀。

          2.技巧

          A.重演,即讓家庭成員實際表現相互交往沖突的過程,呈現家庭的基本結構和交往方式;

          B.集中焦點,即讓家庭成員的注意力集中在家庭交往方式與問題的關聯上,避免家庭成員回避問題;

          C.感覺震撼,即利用重復、聲調的高地和簡潔的語詞等方法讓家庭成員明白社會工作者的談話內容;

          D.劃清界限,幫助家庭成員分清交往的邊界線,是家庭成員的交往富有彈性;

          E.打破平衡,協助家庭成員挑戰家庭病態結構,改變家庭的權力運作方式,打破原來病態家庭結構的平衡;

          F.互動方式,讓家庭成員了解相互之間的關聯方式,讓他們知道每個成員是如何影響其他家庭成員的;

          G.協助建立合理的觀察視角,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向家庭成員提供專業的意見和解釋,協助服務對象建立合理的觀察生活的視角;

          H.似是而非,通過強化問題讓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更加明顯,使原來模糊不清的錯誤想法顯現出來;

          J.強調優點。

          (3)理論基礎,亦稱理論特點

          結構家庭治療法強調家庭的結構形態,認為家庭功能不良是因為結構不好,所以解決案主的問題不是直接致力于個人問題,而是完善家庭結構,當結構完善后,家庭就能發揮它正常的功能了。

          研究表明,結構家庭治療法對兒童精神異常,心因性厭食癥,戒毒等有相當好的治療效果。

          (七)聯合家庭治療模式

          (1)聯合家庭治療也叫薩提亞模式,它建立在系統理論之上:個人本身是一個系統;家庭是另外一個系統;個人和家庭所處環境又是一個系統。

          (2)個人系統的形成受家庭系統的影響最大;同時家庭系統的形成也是家庭中個人與系統互動的結構。個人系統與家庭系統呈現出復雜的、彼此應縣、彼此決定的關系,它們互相塑造形成了特定的急停氛圍與情境,系統理論強調“關系”,而非“實體”,由線性因果取向轉向循環因果取向。

          (3)薩提亞模式的創新:認識到家庭在人的自我觀念與行為模式形成中的重要性,并且希望通過對家庭歷史的追溯與家庭溝通方式的理解,找出家庭成員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通過家庭互動方式的改變達到個人的成長。

          (4)基本的假設與概念

          1.人性觀

          A.關于人的潛能:對人性樂觀,認為人渴望自尊,渴望滿足自己,也渴望和他人建立關系,個案工作的目的就是協助案主重新發現與利用蘊含在他身上的潛力,去處理他面臨的問題。

          B.關于人性:普遍的人性——每個人都有價值的感覺,都有溝通,都遵循規則,都與社會聯系

          C.關于家庭:家庭是塑造人性的工廠。一個良好家庭塑造出來的人則是——自我價值感高、溝通是直接的清晰地特定的坦誠的、規則是彈性的人性的合適的依情境改變的、與社會的聯系是開放的有期許的

          2.自我價值(有關對自己的感覺和想法)

          A.對自己的看法;

          B.對別人的看法;

          C.心目中認為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D.根據別人如何看自己所產生的對自己的看法。

          聯合家庭治療法的最終目的是要提升家庭成員的自我價值感。

          3.人的基本需求

          當人的基本需求在成長過程中被殘酷拒絕,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最終結果是人的自尊心的低落和喪失。

          4.家庭規則

          人們決定應該如何感覺、如何行動的規則,成為家庭規則。

          5.溝通模式

          通過改善溝通的技巧可以達到解開嫁人自我形象的效果

          6.人對事物的反應過程

          影響因素:錯誤的圖像、歪曲的解釋、感受、感受的感受。

          (5)方法和技巧

          1.原有家庭生活經驗的整合:人們當今的行為可以從他早年的家庭中找出原因,而且只有找到原因并進行妥善處理和澄清,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2.工作者的角色:解釋者;示范者;引導著。

          (6)理論特點

          薩提亞與馬斯洛、羅杰斯同屬人本學派,對人性的看法積極,堅信讓你的內在潛力與改變的能力,把治療目的定位在塑造出完善的人。落腳點始終是個人。

          (八)敘事治療模式

          也成為敘說治療,是木橋盛行的后現代主義個案工作的模式之一。以日常對話為基礎,從多向價值視角出發,重新審視社會工作輔導過程以及由此帶來的在輔導關系和輔導技巧上的一點變化。

          (1)理論假設

          1.后現代主義思想

          后現代主義認為,所謂真理是生活于特定情境中的人們架構出來的,而語言正事這種建構的工具和結果。

          敘事知識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談論的知識,遠超過科學的范圍,同時它不僅是人們用語言表達或描述有關對象的知識,還包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各種人際溝通和處理問題的實踐能力。

          注意差異,而非相似之處,關注“現實”對人的意義。

          A.現實是社會建構起來的;

          B.現實是由語言構成的;

          C.現實是借助敘述組成的并得以維持的;

          D.沒有絕對的真理

          2.社會建構主義

          A.社會建構論的前提是認為信仰、價值觀、制度、風俗、標記、法律、分工等構成我們社會現實的事物,都是由一個文化中成員的互動建構起來的。

          B.社會建構主義強調“現實”不是存在于意識之外的世界,而是觀察者的精神產品,是一種社會建構,這種“建構”的現實也不完全是個人的產品,而是深受所處的語言系統的影響,所以,人絕對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高度可塑的。由此社會建構主義認為,不存在必然的、絕對的客觀真理,人們擁有的只是個人觀點和在這種觀點指導下的行為。最后,建構主義關注語言在人們的社會建構中所發揮的特殊作用,架構主義認為,所謂客觀的現實并不存在,現實是人們的語言建構出來的精神產物。

          (2)敘事治療模式的特點

          舒適治療模式不僅是一套治療“工具”或“技術”,更重要的是能令工作者和案主反思,調整對生命的態度,明確生命的抉擇,重寫生命故事。治療過程是工作者和案主一起辨識和編寫另外的、對案主更有益的故事過程,這一過程將人們從壓抑的文化假設中解放出來,成為自己的主宰。

          (3)敘事治療的過程

          1.與案主或家庭一起對于困擾問題作出彼此均同意的定義;

          2.將問題擬人化,并找出壓迫案主的意圖和方式;

          3.探討問題是怎樣的干擾、支配或使案主失去信心;

          4.發掘在哪些時候案主并未受問題的支配、或者生活并未受到干擾;

          5.找出過去的證據,來證明案主和家庭有足夠的能力站起來,應付和解決面臨的問題和困擾;

          6.引導案主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來將要過的生活;

          7.找出一群觀眾來聽取案主表達新的認同感和故事。

          外化:最重要的是使案主確信自己并非問題的本身。

          (4)敘事治療的技巧

          1.問話;“每當我們提出一種問話,就可能產生一種生活”——艾普斯頓

          2.解構式問話:幫案主打開故事包裝,從不同角度來看,并了解故事是如何建構出來的,通過解構式問話鼓勵案主從更大系統或是不同的時間來定位故事,藉解釋敘述的來歷、背景和影響,并得以拓展案主的事業,描繪出支持問題存在的整個背景,揭示出有問題的信念、做法、感受和態度。

          3.開啟空間的問話。

          4.發展故事的問話。

          5.意義性問話

          6.故事的建構

          7.回響與強化

          (九)人本治療模式

          (1)理論假設

          1.對人性的基本看法:人的本質是好的,人具有能力發展自己,并能夠和諧地與別人合作,逐漸變得成熟。

          2.服務對象的主觀經驗世界:只有服務對象自己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而個案工作者只能通過建立和諧的、接納的合作關系幫助服務對象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工作者應當以服務對象為中心。

          3.自我概念:自我是服務對象真實、本身的個體,而自我概念則是服務對象對自己的看法,包括服務對象對自己的知覺和評價,對自己與他人關系的知覺與評價以及對環境的知覺與評價三部分。

          4.心理適應不良和心理適應失調:當服務對象內化他人價值條件之后,就會出現服務對象的自我和經驗不一致,甚至沖突的現象,服務對象為了維護自我概念就會曲解和否認經驗

          常見方式:選擇性知覺、曲解、否定。

          A.心理適應不良:服務對象自我結構并不會受到真正的威脅,只是自我概念與經驗不一致。

          B.心理失調嚴重程度遠遠超過心理適應不良。

          (2)治療方法和技巧

          1.注重工作者的品格和態度;

          2. 注重個案輔導關系:表里如一、不評價、同感、無條件接納、無條件的愛、保持獨立性;

          3.注重個案輔導過程

          4.注重非指導性影響技巧:傾聽、釋義、澄清、情感反映、自我揭示。

          (3)服務對象改變過程

          1.服務對象不愿表達自己

          2.服務對象開始流露自己的感受,但是無法分辨感受本身

          3.服務對象開始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但對很多感受不能接納,大多談論過去的感受

          4.服務對象開始體會自己當下的各種感受,開始懷疑自己的理解框架,存在擔心和不安

          5.服務對象以現在的方式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對于自己體驗中的矛盾之處,逐漸能夠面對,而不是回避

          6.服務對象直接體會到自己生活在體驗展開的過程中,意義和感受的分化鮮明

          7.服務對象對感受的變化過程逐漸產生信任感

          (4)貢獻

          1.提供理解個案工作的新的視角

          2.強調從服務對象的角度理解服務對象

          3.注重工作者的品格以及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融洽、接納的合作關系

          5、局限

          1.對人性的基本假設缺乏根據

          2.忽視個案輔導的技巧

          3.對于服務對象內心變化的探討顯的有些不足

        【個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相關文章:

        企業文化模式有哪些08-24

        樣品的主要種類有哪些09-22

        蹦極的主要玩法有哪些08-18

        社工作者個案具備品質有哪些05-12

        咖啡樹的主要種類有哪些12-09

        全球咖啡主要的產地有哪些07-11

        咖啡的主要成分有哪些03-19

        領導力的基本模式有哪些11-08

        雙語學校常見的教學模式有哪些09-2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