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基本技法訓練教程
太極拳的動作變化皆由腰腿轉換發力,能松腰則重心穩定,動作運轉輕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吳式太極拳基本技法訓練教程,歡迎大家點擊查看。
一、對人體靜型技法的要求
(1)斜中寓正
吳式太極拳的身型要求斜中寓正。從外形上看,吳式太極拳有兩根線,一條正線,一條斜線。以弓步為例,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對正前腳尖,使重心落于支撐腳,形成一條由上到下的垂直線;后腿蹬直,尾閭對正后腳跟,使后腿與后背形成一條傾斜的直線。
(2)虛領頂勁
吳式太極拳稱頭部為“定盤星”。練習時,無論身體如何運動,應始終保持頭部中正,下頜自然內收,勁部松而不軟、挺而不僵的狀態。
(3)松肩垂肘
肩部松開可以發出更大的勁力。松肩時,用意識引導兩肩肌肉放松,感覺兩肩沉降的同時,把兩肩向兩側伸展,有把肩部拉開之意。垂肘是指肘尖微微下垂,感覺兩臂有延伸之意。肘不墜會使動作遲滯,力不能長,使脅失去保護。
(4)松腰、垂臂、裹襠
太極拳的動作變化皆由腰腿轉換發力,能松腰則重心穩定,動作運轉輕靈。松腰要做到腰椎、腰兩側韌帶和肌肉充分放松。突臀會造成腰部不能放松,所以應有意識地使臀部下垂,從身型上看不出突出的痕跡。裹襠是使兩腿有向內包裹之意,膝關節與腳尖在一條垂線上,以達到襠要圓、圓則穩的目的'。
(5)川字步型
吳式太極拳強調川字步型。無論是弓步、虛步還是開步站立,無論向哪個方向行進,都要求兩腳接近平行,腳尖朝著同一方向。
二、對人體動態的要求
(1)身形沉穩、重視內動
拳經曰,“若問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吳式太極拳強調“用意不用力”,非常注重內部意、氣的修煉。吳公藻所著《吳式太極拳講義》中所說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說的就是這種內動。以內動導引外動,表現在外在形式上是身體的松靜自然、中正沉穩。
(2)實腿轉換、節節貫穿
吳式太極拳的重心轉換與其他太極拳流派有明顯的不同,為達到自然輕靈、重心穩定的目的,都是以實腿送虛腿,再逐漸由虛變實,絕不能驟然變動或出現身體的上下起伏。重心轉換時,都是先松后轉。無論進步還是退步,都是腰部先松,使實腿重心穩定,在虛腿的胯、膝、踝、足各關節逐節虛松之際,及時向前或后邁步。
吳式太極拳在轉身時要求實腿轉動,多以重心腿跟為支點轉動。旋轉時要求以腰帶胯、以胯帶腿、以腿帶膝、以膝帶踝、以踝帶足,節節貫穿,不可逾越,在外觀上成各肢節逐節變動之勢。
(3)架式緊湊、小圈轉關
吳式太極拳動作幅度不大,肢體配合嚴密,追求架式緊湊,看上去輕靈沉穩。在練習中,重視通過下肢的擰轉、手臂的擰旋、腰身的轉動三者協調配合的練習,培養整體的轉化力,練出小圈轉關的化勁功夫。這種圓轉之勁,如蹺蹺板一樣,又如車輪滾動,如亦稱“翻板勁”。
小圈轉關的技術特別講求力達梢端。吳式太極拳的動作多在四肢末端,即手腳在運動過程中,由末端牽引而出,形成節節貫通、對拉拔長之力。
三、對整體運動技法的要求
吳式太極拳重視練心、練氣、練身三方面的結合。沒有意識的引導,小圈轉關的技術是不可能練出來的。意識的內容不是別的,正是對吳式太極拳技術的認識,是對斜中寓正的身型的認識,是對人體運動特點、技法運用以及各個部位要求的認識,用這些認識指導練習是意識產生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還要有意識地體會松沉的關系、動靜的關系、架式結構的關系、力量變化的關系,最重要的是綜合理解這些技巧之間的關系并加以運用。當意識的引導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身法會發生質的變化,使得動作有勢有意、有氣有力,從而表現出吳式太極拳特有的圓轉之勁。
吳式太極拳注重行氣、養氣,要求呼吸自然、平穩。由平穩呼吸而自然發展到深呼吸,才能動中生靜、靜中養心、以意行氣。
吳式太極拳強調養練結合,認為養生就是練功,練功也是養生。追求以養促練,養練雙修。因此,吳式太極拳的動作速度緩慢,表現出平緩、寧靜、綿綿不斷的運動特點。
四、對攻防技法的要求
吳式太極拳在攻防技法方面,表現為以柔和化為主,手法輕巧。
(1)以柔化主
吳式太極拳在推手時,多主化而不打,以化為主,即引而不發,使人感到的不是剛力而是柔勁。
(2)手法輕巧
因為側重化勁,吳式太極拳的手法顯得非常輕巧,變化很多。推手的入門練習注重體驗化勁。實戰推手,強調手法變化。
萬變不離其宗,吳式太極拳的技法也不例外,將心、氣、身三者結合,掌握其特點即可。
【吳式太極拳基本技法訓練教程】相關文章:
2.吳式太極拳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