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以下是小編收集的草船借箭教學設計,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1】草船借箭教學設計
實驗目的:
1、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幫助學生領悟到學習一篇按事情發順序寫的記敘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3、提高抓重點詞句、前后聯系讀懂課文的能力,體會諸葛亮的杰出才干。
4、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活動設想:
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四個人物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對諸葛亮籌劃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內容的研讀,感受諸葛亮足智多謀、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的本領。
主要活動內容或步驟:
一、創設情景,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1、創設情景: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
2、交流資料:
(1)你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
(2)你讀過《三國演義》嗎?你知道其中的哪些故事?你喜歡其中的哪些人物?
教師總結:(課件出示)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羅貫中。小說以漢末三國歷史和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為基礎創作而成。全書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止于東吳滅亡,描寫了漢末及三國時期的社會斗爭和廣泛的社會生活。在《三國演義》這本書里,諸葛亮是被作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來歌頌的,作者對他是崇敬和贊美的,特別對他的智慧,更是著力進行渲染。
3、板書課題: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一個和諸葛亮有關的故事————《草船借箭》
4、齊讀課題,釋題。
活動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交流《三國演義》的同時檢驗學生的預習和搜集資料的能力。
二、檢查預習
1、簡介故事背景(先讓學生交流資料,然后教師出示課件總結)。
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
2、認讀生字詞語。
妒忌 都督 曹操 推卻 遲延 探聽 私自 調度 水寨 擂鼓 吶喊 支援 丞相 軍令狀 自有妙用 神機妙算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
活動意圖:通過對預習的檢查,促進學生落實預習任務,培養學生的預習意識,為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學生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板書: 瑜 妒忌亮)
2、課文主要寫( )由于妒忌( )的才干,要( )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 )“借箭”,挫敗了( )的暗算,順利的借得十萬箭,使得周瑜不得不嘆服。
活動意圖: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學,在初讀中把握文本內容,教會了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四、細讀課文,梳理脈絡。
1、指名讀課文,完成問題。
(1)課文的哪幾段落分別寫了諸葛亮“借箭”的原因?
(2)哪幾自然段寫了諸葛亮“借箭”的經過?
(3)“借箭”的結果是怎樣的?
2、讀后匯報。
3、總結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師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實質原因表面結果實質結果,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活動意圖:學生再讀后交流問題,梳理了文章脈絡,也為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在談話中互相補充,互相學習,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感悟,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分析理解能力。
活動反思:
本節是教學的第一課時,在課前,我布置了一些基礎的預習任務,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完成字詞的學習,這樣的預習作業學生易于操作,且具有趣味性,學生對名著資料的搜集和了解,為他們打開了更廣闊視野,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望,字詞的學生為掃清課文障礙提供了保障,這樣的課前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在組織教學時,通過對預習的檢查,促進學生落實預習任務,培養學生的預習意識,為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讓學生交流背景資料,互相質疑,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在談話中互相補充,互相學習,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感悟,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分析理解能力。
【2】草船借箭教學設計
導入:上節課,我們了解了這個故事,知道了諸葛亮用怎樣巧妙的方式來“造出”了十萬支箭。周瑜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憶神機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推測 。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在本文,諸葛亮的什么計策是巧妙地?那些機智是驚人的?(回憶課文內容)
好,那么,我們換個詞:說,諸葛亮“足智多謀”,我這比不上他。這樣換行不行?
(可能有結果。如果有結果,就是:足智多謀,沒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現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機妙算高。如果學生有結果,那就順著學生的結果往下進行:好,那么,我們來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寫出來的。
如果沒結果:好,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機妙算”的特點表達出來的,看看換了到底行不行。)
一、研讀本文相互照應的特點,體會其對表現人物的作用,體會諸葛亮的計謀的“神妙”所在。
1、教師布置任務:本文寫作上很有特點,那就是我們讀文章的時候,一邊讀一邊會產生一些疑惑,一直讀下去,疑惑解開,一直讀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開。
請同學們讀課文,用筆勾畫出那些讓我們疑惑的地方,表上序號,再用不同顏色的筆勾出疑惑解開了的地方,標上上同樣的序號,看看我們能夠找出多少這樣的地方。
2、學生自己讀書,做對應性勾畫。
3、學生相互交流。(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不采用)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讀書,感受文章伏筆照應的地方,初步感受伏筆照應)。
相關要點:(1)周瑜要諸葛亮造箭,諸葛亮答應,并且說只要三天,還立了軍令狀(——為什么答應人們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軍令狀?能完成嗎?為諸葛亮擔憂),結果:草船借箭,借來了十萬多支。
(2)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只、草把、軍士,能夠造箭嗎?(——莫名其妙)去“草船借箭”才明白。
(3)魯肅是周瑜的人,諸葛亮不讓魯肅告訴周瑜準備船只草把軍士的事情。(萬一告訴了怎么辦?)魯肅果然“沒提”。
(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沒動靜。諸葛亮不用做準備(因為開始我們并不知道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發才明白,諸葛亮要等大霧。
(5)到曹營陣前擂鼓吶喊,(曹兵出來怎么辦——才二十條船,六百軍士啊,魯肅替我們提出了擔憂),諸葛亮斷定曹操不敢出來,(真的嗎?)曹操果然沒出來,只是射箭。
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注意提出來:為什么不到這里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擔憂了。
3、討論,認識諸葛亮對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
我們不明白的這些事情,魯肅明白嗎?周瑜明白嗎?曹操明白嗎?他們分別不明白什么?
但是,諸葛亮明白嗎?他都明白什么?(對應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條一條的體會)
周瑜肯定不會給他造箭的材料,他必須另想辦法(教師總結:知道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后有大霧,可以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師總結: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魯肅這次一定不告訴他借船的事情(教師總結:知魯肅)。
教師引導思考:這么多事情,文中的`其他人物不明白,只有諸葛亮自己明白,所以,一些事情都按照諸葛亮的設計,順利發展、實施,最終成功。你們說,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計謀”怎么樣?
神機妙算!
用足智多謀行不行?
不行!
諸葛亮太神奇了,說是什么事情都聊得到——這叫料事如神!
正因為諸葛亮知道一切,所以,“三天,造十萬支箭”這事情嗎,對諸葛亮來講,可以立軍令狀嗎?既然可以,說明諸葛亮覺得這事情怎么樣(提示:他是劉備的丞相,軍師,還得幫助劉備打天下呢!)?(非常容易,很有把握!)
所以,諸葛亮在整個過程中,他都表現得非常輕松,用一個詞語來講叫舉重若輕。
讀課文,看看諸葛亮的言行、語言中,哪些詞語突出了諸葛亮的舉重若輕。
學生讀書,再勾畫。
(只要三天!原立軍令狀。甘愿受罰。自有妙用。保管。曹操一定不敢出來,只管飲酒作樂!),指導學生朗讀有關部分,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舉重若輕。)
4、認識對比寫法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回憶第一課時,文中人物的官職:(順便介紹魯肅的官職:參軍校尉,相當于部隊的參謀長),想象:這些人都是傻瓜嗎?
但是,在諸葛亮面前,他們顯得怎么樣?(弱智一般)
介紹小說的特點:很多情節為想象出來的,而不是現實中真實的存在。在《三國志》(介紹《三國志》),其實是沒有“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的),情節是虛構(介紹虛構的概念)出來的。作者為什么在這個故事中,將周瑜、曹操、魯肅這些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寫成這個樣子呢?(為了表現諸葛亮,諸葛亮做事,這些人都被蒙在鼓里,而諸葛亮卻知道他們所思所想,實在太神奇了!)
老師總結:這就叫做對比襯托,是為了更好的突出諸葛亮的神奇啊!
5、研究開頭結尾的特點:首尾照應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教師提出問題:文章開頭寫了周瑜,結尾又寫了周瑜。我們看結尾:周瑜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結合全文來思考,這一嘆,嘆出了周瑜當時怎樣的情感態度?
佩服、惱怒、心有不甘、無可奈何!朗讀這段話!讀出周瑜的感嘆中的“無奈、佩服、惱怒、心有不甘”來!
二、布置拓展閱讀:本次諸葛亮給了要加害諸葛亮的周瑜不小的教訓,此后的教訓還多著呢!度龂萘x》中,有著名的情節“諸葛亮三氣周瑜”,怎么氣的?氣到什么程度?請同學們去讀三國演義,找到有關章節,一睹為快!
【草船借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草船借箭教學設計王崧舟06-21
《草船借箭》教學設計(通用11篇)04-29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教學設計06-06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草船借箭》教學設計06-06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草船借箭》教學設計06-06
《散步》教學設計08-24
趙州橋教學設計08-28
《歡慶》教學設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