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大全
在《與社會學同游》書中,彼得伯格以如椽之筆和酣暢的文字帶領我們神游社會學的莊嚴殿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大全,歡迎大家參考。
《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
首先是被書名吸引,才翻開了這本書。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直譯過來是“來自社會學的邀請”,但譯者聰明地處理成了“與社會學同游”,更具參與感,也更富有浪漫氣息。想起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也是譯得極為浪漫,和本書的“同游”兩字有異曲同工之妙!蹲窇浰扑耆A》洋洋灑灑,寫了七大卷。枝椏交錯,多線平行,卻不難讀,以 “我”為中心視角所展開的多線程意識流般的文字描寫現象和感受!杜c社會學同游》則更像跟老朋友閑聊絮叨,語言直白、風趣,多舉例子,善用比喻。
粗粗翻來,書的內容并不艱深,再加上注釋、補記等幫助理解,作為社會學的入門讀物,這本書絕對是很好的選擇。作者彼得·伯格的文字平實易懂,譯者在序言中也對這一點大加贊賞,譯文亦簡潔流暢,是不錯的本子。
先說結構。照例是總分系統,獨特之處在于全書七章的中間(第三章)和結尾(第七 章)分別為兩章補記。極像是聽課時在課中和課末作小結,給讀者來梳理梳理,叨叨家常,挺有意思。第一章是總述,介紹了社會學形象、分類、所屬、區別等常規 問題內容。第二章講述四大母題:揭露真相、不恭敬的態度、中性化趨勢、世界眼光。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別為人在社會與社會在人。兩章連著讀下來,在“社會決定 論”和“來自人內心的壓力”中掙扎,辯證思考的同時頗似老頑童周伯通的“左右互搏”。加上第六章的“社會如戲”,前一章中的角色理論被放置在社會總體環境 下加以討論和闡釋,“囚徒困境”清清楚楚地呈現。薩特提出的'“condemned to freedom”,存在即合理的論斷下,人擁有選擇權,用港片來還原的話,很可能是這樣的:
讀書筆記:《與社會學同游:人文主義的視角》
既然是入門讀物,一上來介紹的無非是歷史啦、背景啦、發展歷程啦、術語啦,因此能 在第一章寫出花的值得點個贊。伯格選擇用類似詞義辨析的手法來科普。將大量而復雜的人際關系歸總為一套互動的體系,大致可以概括出社會學的涵義。通俗說 法,社會學其實是研究“和人打交道”與“服務社會”的科學。這兩點具有雙面性,利用者不同,發揮的影響也不同。人們眼中社會學家的形象往往是超然、冷靜甚 至冷漠的,局外人般俯視?墒,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人就是江湖,你怎么躲?理想類型的社會學家需要保有嚴謹的同時對人感興趣、對行為本身感興趣,脫離 了人,遠離了江湖,對著竹子格物致知只能噴出一口老血然后告敗。
社會學不等同于社會工作,其工作模式套用心理/精神病醫者的模式,距離社會工作與正常的(或言理想的)軌道甚 遠。同所有其他學科類似,統計學在學科研究方法中一直受寵,以發表、刊文數為量化標準是一種科學方法,也實屬不得已。因為我們熟悉周圍的制度,我們的感覺 就不準確,且常常會出錯。這時候就需要客觀公允的數據來幫助我們作出決定,找出問題。但,“事物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樣子”,而且游戲的方式多種多樣,重要的 不是否定別人的游戲,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游戲規則,突破數字結果的桎梏,才能發現隱含的意義。
讀書筆記:《與社會學同游:人文主義的視角》
在這一點上,社會學與歷史學頗為相似,都是藉由好奇心揭開表象,探尋本質。社會學 的內在實際是隱藏的、非顯性的管理體制!e個栗子↑,宗教、工會,這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它們實則是滿足必然后的說辭下的官僚制。社會問題≠社會學問題, 一來界定標準不同,二來從兩個互相較量的體系的角度看問題,這種研究能力是社會學意識的標記之一。社會學家需要能分辨這兩個概念,一言以蔽之,社會學問題 是指社會交往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找出隱藏的、非顯性的社會問題,是社會學的四大母題之一——揭露真相。
Conversion(皈依)to alternation(選擇),態度是一定得要的。索思坦·范博倫言及的不敬的態度實則是一種非革命性的、溫和的清醒意識。再加上中性化斷論和世界眼光,四大母題完備。
說到alternation(選擇),你修正的過去僅僅是不得不修正的東西,凡是能夠納入當 前自我形象的經歷都會原封不動。關于人生,隨著時間流逝、得失往復、朋友和家人的觀念想法對我們施加影響,人的認知和自我認識能力不斷變化,套用亨利·柏 格森的說法,記憶本身是反復重申的解釋,我們對自己的認同、否定乃至對周圍環境的評價實則都是一種選擇性感知。所謂“皈依”“開悟”都是對過去的重新解 讀,“冥冥”也罷、“注定”也罷,我們從他人處獲得的意義和支持,以使自己的周遭令人信服。腹黑地用“陰謀論”來詮釋:意義體系是用社會關系構建的,就像 心理分析師為病人治(xǐ)療(nǎo),從而使病人“發現”有關自己的“真相”,不過這個真相其實早在治療分析前就已存在了。
社會學的調查兩大領域,分別是社會控制和社會分層。社會控制包括暴力手段(終 極)、經濟壓力(包括利益、資格)、政治法律、羞辱和放逐;社會分層則指的是互相統屬和隸屬的層次。人在社會里的位置就在特定社會力量的交叉點上,位置 ——時間、空間、階層、階段;社會力量的交叉點——環境、體制、體系。社會定位決定人的身份和期望(甚至是幻想中的期望)。某些階級差別可以通過諸如教 育、醫療等社會工程來修正,但不足以改變基本的事實:標準、期許、周遭社交圈施于其成員的壓力不同。馮特奈爾說:“逝者比生者強大”。我深以為然。一切選 擇、進程實則都抑郁質好了,社會外在于我們、包圍我們,涵蓋我們生活的一切方面。時間上、空間上,生活它與之一切,精神上為你圈定界限,用法律和道德警示 你越雷池的眼中火鍋。制度提供程序,程序作用域人,而后人的行為趨于模式化,被迫邁向令社會滿意的渠道,妙就妙這個社會滿意的渠道看上去是人能夠掌握的全 部選擇。是的,沒準你會失望,但不至于絕望,甚至還會留下不少閃爍的希望。社會是讓我們身陷囹圄的歷史囚籠。
另一方面,可恥的孤獨感和背負的認同感,人極其渴望被群體接受,無論周圍的群體是 什么樣的群體。我們是渴望被認同的群居動物。但仔細想想,我們的指望正是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我們想要順從社會。我們想要得到社會指派給我們的身份和角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比如第44任美國總統在工作中扮演盡職的總統,回到家扮演好爸爸的角色,在米歇爾身旁扮作堅定的丈夫。不同的角色扮演共存一身,當對某 事的界定于身份角色重合時,穩定;相悖,崩解。角色攜帶者行為和共生的情感、態度。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穿上制服后的城管人員中會出現暴力的執法的`現象:他們 經歷了假裝(mask)→扮演(act)→成為(become)。 身份是社會賦予,并由社會支撐和轉換的。人可以擁有多個面具,但當差異太大超越社會容忍極限時,社會就會收回對一個人的承認。因此,暴力的執法的城管人員會 收到來自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審判,脫下制服,繼續扮演其他的形象社會挑選維持其運轉所需的人,同理淘汰不適合的人,若無“候選人”,它就發明一個。
這似乎有點“不可控論”,但,伙計,控訴“不可控論”的家伙是仰視著整個自然與社 會,而我們只是社會的子集。我們在人生旅途中重新打造記載神圣日子的大事年表,樹立新的路標,拆毀舊的路標,借以標記我們在時間之流里的進步,向著重新界 定的成就邁進。此時此刻,一個道理已經彰顯:任何魔力強大的路標都可能被新的牌號取代。相互競爭的世界觀全都植根于社會。
每一種世界觀都是一種密謀。
2《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
一、讀書筆記
社會學不是一種實踐,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社會學關注一切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社會學家采取不恭敬態度、以中性化趨勢的世界眼光,憑借社會學想象力,去揭露社會真相,理解社會存在。
(一)社會在人
我們生活在既定的社會規范里,讓我們自己對自己有了定位,界定了自己的一切行為。社會有一套控制手段使越軌行為回歸而保證社會的穩定運行。終極的控制手段是暴力,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但經常使用暴力手段既不實際效果也未必好,所以官方機器多半以可利用的暴力手段的威懾作用,而這也足以達到相同的效果。較次之的手段是經濟壓力。除開社會層面的控制手段,還有初級群體與私人生活群體的社會控制系統。初級群體中,譏諷和閑話是有力的工具,最嚴厲的工具之一是羞辱與放逐。私人生活造成的壓力常常在個體沒有防備的狀態下所以有心理毀滅的危害。整體上看,人若處于圓心,層層的社會控制就像同心圓般包圍著我們,約束控制著我們并給圓心施壓以矯正不規范行為。
由此討論社會分層,最重要的分層大概是階級分層,由經濟地位決定,階層流動性極大。不同階層的生活在量與質上有極大差別。階級定位對人的發展有極大的定勢影響(各階級的社會規范控制會使“另類”行為回歸本階層)甚至限制了階級流動的期待幻想,從而影響了人的終身發展。印度與美國的種姓制度尤其能回應這一理論。
另外還討論社會情景,社會情景不僅由當代人決定而且受先行者決定(逝者比生者強大)。生者在既已成形的社會情景中是無能之輩,他只是按已設定好的程序或儀式重演生命。社會情景的一個具體物象是“制度”這一龐然巨物,其構成有法律、階級、婚姻、宗教等等。人的行為被制度指令模式化,使之符合特定類型,并且這種制度使人相信這是他唯一能選擇的行為,實在這是有點自欺的行為,但是制度結構都必然依賴自欺。
埃米爾·迪爾凱姆強調,社會是一種客觀存在,以宏大的現實面對我們。社會有強大的控制手段馴服我們的一切行為。對抗則亡,順從則存。社會走在我們身前,存在于我們身后,我們出生之前它已存在,我們死后它將繼續存在。社會讓我們深陷歷史的囹圄。
(二)人在社會
社會似讓人絕望的監獄,人在其中卻沒有十分大的壓迫感是因為我們想要服從社會。我們想要得到社會指派給我們的身份和角色。社會不僅決定我們的所作所為,而且決定我們之為何人。下面以角色理論、知識社會學和參照體理論來解釋這里的社會學視角。
每個社會情景都對人有具體的回應期待。社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大多數人對特定社會情景的定義大致一致,若分歧太大則會出現沖突或者組織瓦解。所以我們可以定義“角色”為對典型期待的典型回應。社會已給角色類型做了基本的劃分,角色提供模式,人根據這一模式在具體情境中演出。但角色不僅攜帶著行為,還攜帶著與之共生的情感與態度,其作用是形成、形塑和模塑行為和行為者。每一種社會角色都附帶著某種身份,身份由社會賦予并由社會支撐與轉換。也有些角色是人格最基本的成分,但都是要在社會過程中獲得,并非與生俱來的(個人與生俱來的基因遺傳特征在社會環境中逐漸展開)。身份是社會賦予的必須靠社會來維持,身份的維持是相對穩定的,獨自一人不能成為“人”。所以每一次建立社會聯系都涉及身份的選擇,人在諸多社會控制的體系中給自己定位而盡力處理社會聯系以便強化他的身份。特別一提“偏見”,可能會使受害者成為偏見給他塑造的形象。(角色轉換也是一種社會過程。)總結來看,人生就像帶上各種角色的面具在具體社會舞臺上進行一場場演出。盡管角色千變萬化,表演者總會成為他扮演的角色。但這不是說人單純是從一個社會情景過渡到另一社會情景的既定實體,準確地說,這是一個自我的過程,不斷創造與再創造。每進入一個情景時自我都要發生變化。人有一些相對穩定與習慣的身份,使人產生整體形象保持一致的內部壓力。自我形象始終如一的心理需求能夠確保角色扮演和身份構建的性質。角色理論給我們提供生動的洞見使我們看到社會在人身上的存在。
知識社會學是研究思想的社會定位,認為思想離不開具體的社會語境。當某一思想為某一既得利益者服務時,形成意識形態。意識形態與社會現實互相支撐。一些非意識形態思想也在知識社會學的考察之中,比如深刻影響著人類的宗教。因此,(個人世界觀的形成與角色和身份在社會中的形成一樣)個人的情感與自我解釋也是由社會預先決定的,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世界”,一個關于世界不言自明,自證合理的預設體系。而這個由社會決定的世界觀一定程度上受社會使用的語言決定。對于個人,語言是由特定群體強加的。社會預先界定了語言這個重要的符號系統,我們憑借這個符號系統去了解世界、組織我們的經驗、解釋我們的生存境遇。極少有人重估這些強加在自己頭上的東西,也認為沒必要去質疑這個“不言自明的世界”。
在角色理論與知識社會學之間有一個簡單的連接點是參照群體理論。參照群體有兩種:一是身處其中的群體,二是行為取向的群體。在這個意義上,群體的觀點、信念和行為對我們個人的觀點、信念和行為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向我們提供范式與看待社會的某種傾向(未必是社會形態傾向)。在這里存在一種社會動力學的原始愿望:被人接受、有一定歸屬并與人共同生活在一個世界里。
在社會囚籠這個木偶劇場上,每個被人操縱的木偶按預設完成一出出悲喜劇,但這個木偶是把握自己的哲學體系去證明自我命運的。社會內化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它控制著我們的行為,塑造著我們的身份、思想和情感、這個枷鎖不是我們被征服后套在我們身上的,而是我們與社會合謀打造的',對自己的背叛。我們縱身跳進了社會的陷阱。
(三)社會如戲
自由本身就是其原因,經驗科學無法為其驗證,因為經驗科學的預設之一是因果關系。社會學預設了人的世界是一個因果關系封閉的系統,所以自由預先就被排除在這個系統外。因此要討論自由就要跳出社會學的參考框架?蓮囊韵聝煞N思路去探討:一、內外控制機制或許并不像它們看起來的那樣不會出錯。二,假定自由的真實性并從有利角度考察社會的樣子,發掘人性化因素。
盡管韋伯與迪爾凱姆在表述上是對立的,但他們看待社會的邏輯并不矛盾。社會情景的意義多半靠傳統和普遍贊同來維持確立。社會界定我們,又反過來被我們界定,我們可以抵制這種確認的幾種手段是:變革、超然和巧妙利用!吧袷邝攘Α蹦軐ι鐣榫皹嫵商魬穑厝蛔呦蛞幏痘,它是短暫的。除此之外,個人的“偏離”拒不承認社會構成的可能是犯罪,而當大批人拒不承認社會時就可能導致“瓦解組織”的革命。更加平常一點的是,人們若不接受以前的身份界定時,特定的社會情景就可能被改變,至少是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突然闖進卻不適合特定劇情的人,對適合劇情的人物角色扮演構成嚴重威脅。
若不能改變或破壞社會,可以在內心深處采取退讓的姿態——超然。這樣超然的亞世界會形成一個自主的精神世界。
第三種方法是,既不嘗試改變社會結構,也不采取超然態度,而是有意識地利用了社會結構,繞開和顛覆最精巧的社會控制系統。在這方面,有個概念叫“角色距離”,通俗講是行為者在他的意識和角色之間確定了一個內在的距離,偏離了常態模式(也是可能產生變革的意識改變)。這讓我們看到,盡管人在社會內受到外部控制和角色的內部控制,人還是可以選擇積極投入,或沉悶應付,或用內心的信念詮釋,或保持一定的“距離”,有時甚至拒絕登臺演出。社會是可塑的,我們可以擺脫一開始僵化的決定論模式,社交就是“游戲社會”的一種特殊情況,而“游戲世界”與“嚴肅世界”有時可以互相聯系的。
第二個角度論述社會生存問題。在特定情景特定角色中自我認為別無選擇的人其實是一種自欺的想法,因為“我”拒絕了說“不”的自由。海德格爾思想體系中關于“人”的“本真”與“非本真”是這樣說的:“本真”是清醒意識個體獨特性的無可替代性,“非本真”是在泛化的人中失去自我。我們在理所當然的世界中只要遵守規則就能得到其保護免受生存境遇終極恐懼的威脅,遵循一個不言自明的序列走過人生。社會就是產生這些非本真存在的共謀,但本真的生存又只能在社會發生——這就是社會生存的悖論。
二、讀后感
在《與社會學同游》一書中,社會學被當做一種個人消遣提出來,深入個人內心的思想體系。在我生命中業已存在了二十年的“理所當然的世界”被其深深地撼動,并出現如書中末尾所說的——世界觀危機。社會如籠、人如木偶的比喻鉆心銘骨。
“制度”、“角色”、“戲劇化”、“命運”、“安排”、“抵抗”、“超然”等等這類字眼于人并不陌生,也常常被人用于論及人生在世種種事,從沒想到當這一切組合在一起并發掘出其內在聯系時會有如此駭人的邏輯關系。這就是社會學,致力于深察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并向你揭露其真相。但真相的暴露卻讓人無處可逃。
無處可逃是因為不可抗拒。我習得了一種新思維與看待事物的新視角,危險的是它幾近要顛覆我的舊有經驗,因為它動搖了我“理所當然的世界”卻無法讓它達到新的安穩與平衡的狀態。
這是一個讓我感覺很消極的如同監獄般的社會。它已形成既定的社會規范體制,并有對應的控制手段以制裁越軌(不按規范的)行為。如此規范形成龐然巨大的“體制”(具象化為一個個社會情景)。人卻縱身往這一陷阱跳,渴望服從社會并獲得身份與地位,以此成為“人”。但我們明明有對一切說“不”的權力,我們卻要與社會共謀為自己套上這非本真的一切,“自欺欺人”,放棄自由。可是本真的生存又只能在社會中發生——這就是社會生存的悖論。
正是這種思維悖論使人心在消極的社會面前更加無處安置。
這本書本來就不作全面、深入并滴水不漏的論述,它只是年輕學科中一位年輕學者的思考追問整理探索,并與人分享這一種“消遣”,因而書中所涉及的許多總仍有待更深入的思考討論或者進行更多方面的展開,所以是不該對其不完善苛責詬病的。它引人思索,而無謂作激烈的辯論。
這是一個宏大的木偶劇場舞臺,一切布景已置好,紅地毯鋪好,燈光打好,劇本也寫好,人們登臺演出,同臺共舞,按照既定的序列走一遭,頭看不見那些繁復制動的牽線。但人較木偶有思想與情感,在既定行為反應中創造出了自己的情感與激情,他能看穿那些牽線,也能游離角色,保持距離以示反抗。但他們需要舞臺提供站立的支點,而舞臺也需要他們來填充它的空洞與蒼白,人與社會互相依附,無法分離。
但必須有這樣一個意識:這是一個喜劇。
這一個新思想維度,它讓我不安(興許是因為我還不得要領才如此感覺),我想我會繼續回到“理所當然的世界”,繼續積極演出,這沒什么不好。
3《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
社會學家采用的科學方法隱含著社會學的一些獨特價值。其中之一是仔細研究其他學者可能認為平淡無奇、不值得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事情,你可以把這個價值稱為社會學方法中興趣的平民焦點!硪粋獨特的固有價值是社會學家需要仔細傾聽他人的傾訴而不必提出自己的意見。如果社會學家想要做經驗研究,他就必須要學會傾聽,靜靜地聽,全神貫注地聽,這是他必須要學會的藝術……傾聽里至少潛藏著一定的人性化意義,因為在我們這個神經緊張、偏愛饒舌的時代里,幾乎沒有人愿意抽出時間去專心致志地傾聽別人的意見。社會學最后一個獨特的人性價值是社會學家承擔著對自己的發現作出評價的責任;在他心理上能夠承擔的范圍內,他的評價不能顧及自己的偏見、好惡、希望或畏懼。
社會學家的敏銳性并不是適當的專業修養之外的一個無所謂的.問題,而是直接關系到他的社會感知能力。
如果這樣去理解社會學的人性地位,那就意味著開闊的心胸和廣闊的視野。
——摘自《與社會學同游》(美)彼得·伯格
感想:如果規劃大量涉及社會學領域的問題,規劃師是不是至少應該是某種程度上的社會學家?是否也應該具備以上的素質呢?關注別人不注意的平民焦點、靜靜地仔細傾聽、作出不帶個人情感的評價,這些實在是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做好規劃的基礎,也的確是很難達到的境界。
4《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
讓人坐地鐵等朋友睡醒覺都想著閱讀的一本小書。很慶幸自己在初識社會學這一陌生領域的第一本書是它。行文風格有羅蘭巴特寫《戀人絮語》的灑脫超然:不帶偏見、不囿于常規。
有入門級教科書的面面俱到,又恰到好處的點到為止。有哲學著作的邏輯條理,又有豐富且真實可感的例子支撐架構!鐣褪且粓鲇螒颉
Chapter 1, 作為個人消遣的社會學
“社會學的追求是純感知的行為,在人性范圍內盡可能純粹的行為!(6)
“統計數字本身不是社會學。只有用社會學的理論框架對統計數字作出解釋后,它們才能夠成為社會學的有用之才!(12)
“科學工作和戀愛一樣,專注技巧反而會造成陽痿!(14)
“科學的深度要用科學語言的厚度來衡量。”(16)
“任何領域的科學家不會聲稱,我們只能夠用科學的觀點去看世界!螒虻姆绞阶鞣N多樣。重要的不是否定別人的游戲,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游戲規則!(18)
“社會學家生活在社會里,他和社會的關系若即若離,他的工作與休息是難以分離的?茖W家想辦法把自己的專業洞見和日常事務隔離開來,但社會學家難以完成這樣的隔離!(24)
Chapter 2, 作為意識形式的社會學
“對律師而言,重要的是了解法律如何看待某種類型的罪犯;對社會學家而言,了解罪犯如何看待法律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32)
“社會學家感興趣的問題未必是其他人所謂的‘問題’!鐣䦟W問題永遠是去理解社會交往中正在發生的事。……根本問題不是犯罪而是法律,不是離婚而是婚姻,不是事實而是機制。”(41)
如今很多問題在被思考時的參考框架都是由公眾首肯的價值觀決定的。然而,“一個社會體系的‘問題’對另一個體系來說或許是正常的!(42)
迪爾凱姆:強調社會是自成一格的現實,人們在作為整體的社會中生活就是在社會邏輯的支配下生存。“社會學深入到行為背后去發現人們不會承認的,而且常常使人不愉快的行為動機!碧^意識形態。(46)
“每一個西方社會都可以分為可敬的和可鄙的兩部分。”“不敬的態度始終應該是社會學家頭腦里的一種可能性。”(47、53)
“社會學意識使人意識到,除了對社會抱尊敬態度的中產階級的世界之外,還有其他的世界!薄吧鐣䦟W的認識本身就敵視革命的意識形態,因為它不僅看穿了對現狀的幻滅感,而且看穿了對未來的虛幻的期待;而虛幻的期待就是革命者習慣性的精神營養。”(52)
“在現代社會這種流動的、不確定的背景之下,個人的閱歷不僅包含了對許多社會群體的了解,而且包含了對與此相關的許多思想世界的認識!
——第二章討論四個母題:揭露真相、不敬的態度、中性化的趨勢和世界眼光。
Chapter 3, “補記”:選擇與生平敘事(亦名:如何獲得預制的過去)
“一個人有多少觀點,他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經歷!(57)
“所謂的‘選擇’,是在不同甚至矛盾的意義體系之間進行抉擇的可能性!(59)
“所謂成熟是心態平和、安于現狀、放棄冒險和成就的狂想!薄叭藗兒苋菀走@樣去想象歷史:我們這個時代是人類成就的巔峰。但其實不然!(61)
“過去禁忌的東西成了社交禮節上的需要,曾經容易理解的東西變得可笑,自己過去的世界成了必須要戰勝的世界。過去排山倒海的感情劇變,只不過是幼稚的撩撥;過去生活中視為重要的人物只不過是眼界狹隘的鄉巴佬;過去引以為自豪的重大事件只不過是令人尷尬的過眼煙云!(64)
“許多兒童不僅長大成人,而且在過程中進入了父母完全不懂的社會。這是大規模社會流動必然產生的結果。”(67)
“在大多數情況下,重新解釋自己的過程都是不完全的,你修正的過去僅僅是不得不修正的東西,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停下來看看我們描繪的全景——這樣的創造過程多半帶有偶然性,最多只能達到半知半覺的狀態!(68)
“社會學參考框架只不過是另一個解釋體系,也可以被其他試圖解釋人生閱歷的體系取代!(70)
“心理分析表面上是發現舊情況,實際上是‘發明’新東西!(72)
——人的生活閱歷是在若干具體的社會情境中流動的(流動性也是階級社會的特點),而每個情境都附帶著各自獨特而具體的意義體系。
Chapter 4, 社會學視角——人在社會
“任何制度都有一個與生俱來的慣性原理,說到底這個原理建立在人類愚蠢的`頑石之上。”(75)
“社會控制迫使桀驁不馴的人回歸既定軌道,但其本身的終極基礎卻是暴力。”(76、77)
“社會控制常常建立在說假話的基礎上,以公共關系能力決定!(80)
“親密關系里的社會控制特別強大,因為親密關系瓦解的風險意味著完全失去自我!(85)
“我們的生活不僅受到當代人愚蠢言行的支配,而且還受到早已作古者愚蠢言行的支配。你不可能和祖先對話,所以他們構想出來的不太妥當的結構就比當代人構建的思想更加難以擺脫!耪弑壬邚姶蟆!(92)
“制度的訣竅是使其提供的渠道看上去是人能夠掌握的全部選擇。社會對人們的期待早就嵌入了他們對未來的預期中,他們想要的東西正是社會寄望于他們的東西。——哪一種生活方式都不是我們自己發明的”(94、98)
“一切制度結構都必然依賴欺騙!(98)
“社會制度塑造我們的行為,甚至期望。我們的社會定位不僅存在于空間里,而且存在于時間里。社會是一個歷史實體,在時間上超越了任何個人的生命歷程。社會走在我們身前,存在于我們身后!(100)
——社會控制和社會分層。
Chapter 5, 社會學視角——社會在人
“角色是對典型期待的典型回應!薄敖巧峁┠J剑瑐人則根據這一模式在具體的情境中演出!游遣粌H表達激情,而且制造激情!(104)
“身份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他人的社會承認行為賦予的!仨毧可鐣䜩砭S持。即使人們拼命拽住過去的自我形象,但若周圍的人不承認這個身份,他就不可能在自己的意識里維持。”(109)
“每一次建立社會聯系的行為都涉及身份的選擇。……每個人都會盡力處理他的社會聯系,以便強化曾經使他滿意的身份!薄捌娮羁膳碌挠绊懯牵故芎φ叱蔀槠娊o他塑造的形象!(111)
Robert Musil:每一個殺人犯的內心深處都有一方小天地,在那里他永遠是無辜的。(119)
“社會的控制作用還表現在‘人員選擇’上——倘若沒有合適的人供挑選,社會就會去‘發明’這樣的人選。社會生產他需要的人員!(120)
“經驗科學必須要在特定的預設下運作,預設之一是普世的因果關系!(122)
“宗教的普適性遠遠不能證明其形而上的合理性,但我們可以用其社會功能來解釋宗教的普適性!(125)
舒茨:理所當然的世界。即社會決定的世界觀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會使用的語言決定的。這個預設體系個人世界觀的來源。(127)
“每一個角色都附帶有一個世界觀。你挑選打交道的人時,你就挑選了一個要生活于其中的世界!(131)
社會化不斷進行,外在的社會在心里完成內化。(133)
“我們與社會的合作就是對自己的背叛,我們自己縱身跳進了社會的陷阱!(134)
——角色是一種儀式化了的過程。即使是人的主動性,也是其他人賦予的,這是一種悲觀的論調。對身份急速的轉化,很容易遭到抵抗。因為這向自我的連續性提出挑戰。這個時候,人必須在自我和角色中做出選擇。而如果外界的力量太強,很可能造成個人意識的崩潰和習得性無助,表現為退縮。角色理論和知識社會學代表了兩條截然不同的思路。后者研究思想在社會中的定位(?)。
Chapter 6. 社會學視角——社會如戲
“……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是在自我意識中維護自己尊嚴的唯一辦法!(135)
“效用話語和審美話語這兩個世界嚴格的說是不能比較、不可通約的!(137)
“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本身,都依靠界定而存在。但首先要有地位,才能不承認和有效掙脫既定界定!(143)
“微型的社會破壞,對適合劇情的人物角色扮演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揭示社會結構固有的不穩定!(145)
“社會首先是一場騙局!(149)
“‘自欺’是人類自由的陰影。它逃避這種自由的企圖注定要失敗。Satre說,我們注定是自由的(condemned to freedom)!(160)
“只有社會的虛構因素被賦予本體論的地位時,社會才能夠維持下去!(162)
海德格爾:das Man, 泛指所有人,以至于不指任何人。(163)
“‘理所當然’的世界和社會告訴我們,一切安然無虞,這個世界就是我們非本真觀念的落腳之地!(165)
——不好好演戲的人多了,就由越軌行為升華到了革命。所謂社會如戲,是因為人們用消遣的態度面對之前提到的控制、角色、身份、團體和行為模式等,用娛樂的方式完成社會行為。人們永遠不是身不由己的。實際上能對社會說“不”,但代價太大,以至于大部分人都不愿意違背。其實我們作出的每一個“不得不”的選擇,都是身份所決定的。而身份,尤其是自致身份,往往是個人選擇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上,人們確實是自由的。隨時可以偏離社會軌道去演戲。
Chapter 7, “補記”:社會學的馬基雅弗利主義與倫理學(亦名:如何做到謹慎又偽裝下去)
“年輕的社會學家往往以受虐待狂的姿態去崇拜揭黑幕的人!@種憤世嫉俗的態度本身是幼稚的,其根源常常是缺乏歷史視野!(182)
“社會學歷的馬基雅弗利主義和憤世嫉俗的機會主義是決然對立的。馬基雅弗利主義能夠使自由在社會行動中得以實現。(?)”(183)
——被貼了負面標簽的人反抗的方式太機械。只不過把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簽由負號變成了正號而已。其實質還是標簽。個人的力量其實真的微不足道。體制的力量、社會的力量在于它選擇人、塑造行為,一個人越軌了完全無所謂。革命才是出路,因為溫和的方法永遠無法改變統治階級主導的意識形態。
Chapter 8, 作為人文學科的社會學
“如果社會科學家沒有感覺到社會現實的喜劇性質,他就看不到社會的基本特征!(185)
“社會學渴望使自己的科學地為合法化,結果就搞出了這套蒼白無力的術語!
——有些洞見只能夠在笑談之中獲得。不要永遠嚴肅。有時候的不合邏輯不是由于推理不合常理,而是有意為之。因為生活本身的悖論和多樣性,而我們承諾要研究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社會。
【與社會學同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北京胡同游旅游景點導游詞03-29
社會學學科獎學金類型及申請細節03-16
美國留學社會學專業研究范圍03-07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03-18
瑣記讀書筆記03-18
毛毛讀書筆記大全03-07
城南舊事的讀書筆記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