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朗讀者第八期觀后感800字
2017年4月7日,《朗讀者》制作人、主持人董卿在總局電話會議上,分享了制作《朗讀者》的經驗和心得。以下是小編觀看朗讀者第八期后的一些感想,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1】朗讀者第八期觀后感
《朗讀者》節目從今年2月開始播出,到現在已經播了七期,明天周六,我做一個推廣,明天晚上八點央視一套是我們第八期節目,這期主題詞是“勇氣”也同樣會有很多很精彩的故事。那節目播出到現在,的確是獲得了很不錯的一些反響、口碑,在這個節目火了之后,很多媒體也來采訪我,很多記者就會問一個問題說,董卿老師,你怎么會想到做這樣一個節目呢?我說我先和你分享我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院長的一段采訪。當時他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的五大博物館之一,還有另外四座博物館,分別是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館,也就是冬宮。你看這五個博物館所在的五個國家,正好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這說明什么呢,這說明一個國家沒有一個強大的博物館,還當不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當時他說完這句話之后,全場都笑了,掌聲一片。當然他最后一句話是有些玩笑的意思,但是你細細去體會,他真的有道理。因為一個國家的自信最終是他文化的自信,文化是更加持久、更加基本、更深層的力量。作為國家媒體,我想弘揚和傳播優秀文化,是責無旁貸的使命!
“特別作為我個人來說,我做電視節目主持已經22年多了,我在央視也工作了15年,我深知這個平臺意味著什么,就像今年春晚結束了之后,很莫名其妙我那口紅的顏色火了,上了熱搜,當時很多人問我,到底是什么牌子,我就蒙了,我說什么情況,后來我才看到,網上的這種熱議,讓人哭笑不得。但是反過來也證明什么,證明這個平臺的力不可估量。我們占據這個平臺的電視人,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我們能夠做些什么,去把這種讓你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的對外在的注意力,更多的能夠轉向更理所應當對內在的關注,而他們對表層的注意,更多的轉向對本質的認知。
“幾乎所有來和我探討的同行,在和我分析說《朗讀者》火爆原因的時候,大家都會提到一個詞“時機”,你們這節目真是抓住了一個特別好的時機,你看現在無論大屏小屏,長期被一些同質化的節目霸屏,你們這個節目很清新,卻又以文化人這種面貌讓大家耳目一新。我很認同這樣的觀點,我同意,而且所謂意外走紅,恰恰也說明了這類節目長期的匱乏,也說明了其實受眾對這種節目內心的一種需求,我相信其實很多的我的同行們和我一樣,在一年前、兩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想做些什么去改變一點現狀,或者說已經看到了這個時機!
“但是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抓住這樣一個時機呢,我大概總結一下,我覺得可能有兩個決心,一個就是有沒有一定要去做成這樣的文化類節目的決心,第二就是有沒有一定要把一個文化類節目給打造成一個精品節目的決心。第一個決心是我們做電視同行都知道,文化類節目在招商的時候往往是不被看好,所以它在開始起步的時候,總是一窮二白,舉步維艱,《朗讀者》也不例外,很多人現在會說,你做節目肯定有優勢,要錢有錢要人有錢,這個真沒有。當時的記憶也是一個念頭,在我腦子里,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我們四處磕頭,就是這樣。所以2016年春節過后,我覺得那段日子過的這么艱難,我是很久,說實話主持人相對來講還是在象牙塔里的,他是整個節目的一個鏈的最后一棒,可能對整個節目制作的艱難還是估計的不足。我跟他們開玩笑說,你現在明白了吧,做制作人要學會低下你那個已經習慣了高昂起來的頭!
“但是讓我們特別感動的一點是,這個方案在他給報上去之后,無論是頻道,無論是總編室,各級領導都很支持和認可,特別是臺編當時討論我記得是全票通過,很快就立項了。包括我們有一次跟高司長匯報,聽了一次之后說了一句話,他說力挺這樣的節目,就應該做。我覺得我們也很幸福,遇到了領導層,他們有很明確準確的判斷力,高度的前瞻性,這是我們的保障!
“《朗讀者》后來是在經過一年,是在今年的2月18日那天播出,后來他們有人說,這日子挑得好,2月18日,而且你知道那天是24節氣當中的雨水,怪不得火了呢,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我想想可能也是,但是再細想,很多事情冥冥當中自有它的安排,2月18日是在一套播出,2月19日是在三套播出。
“第二點我想說的就是可能光有時機還不夠,要打破一個文化類節目經常是曲高和寡的魔咒,可能就需要創作的團隊有創作的勇氣,創新的勇氣,要去把文化節目也能辦成一個精品節目。當時我就在想,怎么才能好看呢,那好看首先就得長的好看,現在的觀眾什么沒見過,我說觀眾都是好色之徒,你一個節目他的品相這是第一位的。當時我們也真的下了很大的決心,大家現在看到整個舞臺的設計,我們是一個英國團隊做的,燈光、倒攝都請了國內外最頂尖的團隊。包括策劃團隊,因為《朗讀者》是一個完全原創的節目,沒有任何模式可以借鑒,我說正是因為沒有模式可以借鑒,要自創模式,就要更精準的去考量。我們當時邀請了英國的模式研發團隊,還有國內的專家學者,經過了好幾輪模式的論證,反復的推演,一直到節目開播錄制前一個星期,還在開策劃會。”
“大家看到劉震云老師、陸川、陳維亞、陳小川、白巖松、朱海、張頤武、康震等等,都為我們這個節目方案的成熟貢獻著自己的智慧!
“大家始終在探討一個問題,就是怎么樣讓文化節目的.傳播能夠更符合大眾傳播的特性,就是你得讓一個電視節目,畢竟是一個電視節目,能夠引發大多數人的參與和共鳴,真正的去實現共情,這里面可能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也是我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朗讀者》誰來讀,讀什么,怎么讀。怎么讀,當時我們就有一個想法,就覺得可能不應該是一個很傳統的朗誦的節目,因為名家朗誦這種形式在劇場也很多年了,很多晚會上也能看到一些朗誦的節目。我是覺得有一定的距離,他不能很快很強的去觸動到內心,更多的時候可能因為技巧多于了情感,會讓大家有些隔閡,它不符合現在受眾的一些審美,所以當時團隊就認為,一定要打破這個格局,怎么打破,就是來朗讀的,朗讀者的情感,和我們所要朗讀的這個文本的寫作者的思想,和現在在聽你的節目,看你的節目的觀眾的凝結,這三種能夠和諧凝結,一定要凝結起來。所以我們現在設計的就是大家看到的這個模式,是“訪談+朗讀+輕解析”,我們今天剪輯的這個短片里面沒有輕解析的模式。所謂輕解析就是對一些特別經典的讀本,或者對一些相對來講,對普通人略微有一點距離的讀本,我們做一個名家解析,也就是在30秒、40秒、50秒的時間,讓大家迅速的能夠了解這個讀本背后的一些信息。它是放在朗讀前,在朗讀者走向舞臺前我們會看到,“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這樣的話讓《朗讀者》個人生命,他的生命體驗,首先能夠被構架起來,讓他整個故事的情緒,提升到一個需要以文來抒懷的時候,文本順勢而出。這樣經典文字它的傳播意義就實現了最大化!
“所以我們也看到,麥家很糾結的講述完他們家里面他和他的父親,他和他的兒子這兩代父子之間掙扎的故事之后,再來讀他寫給兒子的一封信,許淵沖老先生,他講一個人這輩子不是活過了多少兒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來讀林徽因,我們看到了這企鵝人夫婦,我叫他企鵝人夫婦,是因為他得了那種罕見的疾病。不是疾病、不是貧困,依然樂觀、依然相愛、依然行走在路上,這樣一對年輕人,講完了他們故事之后,再來讀同樣一直在路上的三毛,我覺得這個時候文字的魅力就產生了一個疊加的效應,充滿了感染力!
“誰來讀,其實最初我們也考慮到明星陣容,全明星陣容,因為我們覺得這一定是一個收視的保障,但后來慢慢的隨著探討的深入之后,我們發現這是有偏差的一種認知,因為最終會打動人心一定不是光環,而是情懷。比如說許淵沖先生,96歲,翻譯家,翻的是什么,唐詩宋詞莎士比亞,他一切標簽看上去都是高大上的,都是距離我們很遠。當時我們也在說,把這樣一個人物放進來,會不會有些冒險。我說這樣吧,導演團隊先去和老先生接觸,先去做前采,做了兩次采訪,最后我們發現這是一個特別單純的,特別樸素的,特別豐富而有趣的人,《朗讀者》首先就是一個有人格魅力的,后來立刻決定像這樣的人,我們就把他放在第一期,我們要讓觀眾知道,我們這個節目做的是什么,把他放在第一期作為我們的VIP隆重推出。但是有趣的是,正因為這老先生至情至性,也讓我們導演沒少吃苦頭,因為我剛才也說了,前期準備也遇到很多困難,我們的經費出現問題,我們的廣告贊助也出現問題,所以我們最早第一次約許老先生的錄制時間是在2016年的夏天,后來推遲了,我們錄不成了節目,第二次錄他的時間是2016年的冬天,又沒錄成,第三次2017年1月我們終于真的要開始錄制了,再去請他,老爺子不搭理我們了,他覺得我們是騙子,覺得我們這些人沒有信用,覺得你們這些年輕人,就完全把我們拒之門外。當時眼看著離這個錄制就越來越近了,整個團隊就真的急了,不知所措。后來我說那怎么辦,當時的確是我們晃了人家的時間,我們趕緊去道歉,導演團隊只能今天抱著果籃站在人家門口,明天抱著鮮花站在人家門口,終于一片誠意,精誠所致金石為開。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
“節目播出的第二天,許老爺子的譯著就直接沖進了當當網的熱搜,他告訴我們說,他家那門電話成了24小時熱線,為什么是24小時,因為他有很多學生,親朋好友同事是在國外的,這個時差的他幾乎就是整日不得安寧。當然很多的電視媒體很多電視臺也是蜂擁而至要采訪他,老人家特別可愛說,我在《朗讀者》里面表現完美,不會再接受任何采訪。”
“后來我們覺得怎么讀,誰來讀,還有就是誰來讀我覺得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來到《朗讀者》的節目,我們都力求把它還原成一個最平實的《朗讀者》的面貌,不平凡的人說平凡的事,平凡的人講不平凡的心,不去強調說我會讀,更多的是展現我要讀,我想讀。所以當我們看到這個舞臺上,我們讀老舍、讀巴金、讀冰心、路遙、季羨林、莎士比亞、海明威、索羅、裴多菲,很多這些曾經被大家認為很經典的,離我們很遠的東西,可是在這個舞臺上,觀眾沒有感覺任何距離感,沒有違和感。相反文字當中所蘊藏的精神世界,和當下受眾的精神世界遙相呼應。我們也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善良、正直、勇敢、進取、奉獻、尊重,這些人類最寶貴的品質,和千百年前流傳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給予我們力量,也帶給我們震撼!
“所以我覺得這也是我做這個節目的收獲,是我時常覺得痛并快樂,內心雖然人說得不好聽點,累成狗,今天早上也是三四點,但是內心覺得很滿足。很多人也問我說,你有沒有預料到這個節目播出之后會這么火,如果說真的有什么是出乎我的預料的話,可能新媒體的熱度和年輕人的這種認可和喜愛,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們節目播出了七期,到目前為止,我有幾個數據,我們閱讀突破十萬+的那些公眾號文章大家都知道,突破十萬家的那些公眾號文章已經是132篇了,其實我們才播出了一個多月,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喜馬拉雅的客戶端的收聽量是1.79億次,相關視頻全網播放是4.97億次,這真的是很相當驚人的數字。他們說年輕人為什么這么喜歡《朗讀者》,我說年輕人為什么不喜歡《朗讀者》,他們生活在一個更加富裕的、更加開放的、更加文明的一個社會,現在的90后、00后,我是70后,那時候應該能夠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受到更好的教育,我說在這兩條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沒有他們的審美和他們的判斷力,只是可能我們很自以為是低估了他們,我們一味的以為他們只是熱愛某一類的節目!
“我記得李宗盛有一次聊天的時候,他很憤怒,他當時就抨擊這種流行樂團的創作,只限于口水,他說如果你只給聽眾,如果你只給聽眾吃豬食,那時間久了他們就成豬了,就像許淵沖先生,96歲老先生,那很多可能熱愛他的年輕的觀眾只有26歲,有差距嗎,當然,這當中隔著70年呢,一定是有年齡的差距,那我們要做什么,我們媒體人要做的可能就是在年齡的差距之外,找到認知的統一,這是我們要做的!
“最近有一次錄制作家畢飛宇,錄到凌晨兩點多,當時是因為燈光,我覺得太過花哨了,他是讀自己獲茅盾文學獎《推拿》當中的一個片斷,要獻給誰呢,獻給恰巧在他寫問《推拿》之后雙目失明的父親,怎么這個世界上會有這樣的事情,他寫《推拿》寫的是盲人的故事,他這部書寫完兩天之后,他的父親眼睛完全看不見了,他父親以前也是個讀書人,喜歡看他寫的書,但是《推拿》這部小說,他已經沒有辦法再閱讀了,他在我們的現場把這段朗讀獻給他的父親。所以我說要調整燈光,要和他的內心和他的情感和他的朗讀更匹配,所以我們調了很長時間,到凌晨兩點多,大家也覺得很過意不去,但他沒有絲毫的怨言,興致勃勃,而且結束了之后還給我發了一條短信,他說我告訴你董卿,我過去我在歐洲讀過,我在美國讀過,我在印度讀過,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朗讀,我們一定要讓中國的觀眾也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頓飯,是耳朵飯。”
“當時我特別感動,他的這句話也讓我想到了,我很喜愛的巴金先生說的一句話,“我們不是只靠吃米活著”,如果說所有我們媒體人的工作能夠讓更多人的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不是只靠吃米活著,那我想我們所有的堅持努力和付出,都是有意義的,我就說到這里,謝謝大家!
“第一個關健詞就是“模式”,這個節目的成功,仍然應該歸功于精心研發出來的一個好模式前面我們分別介紹了通過《詩詞大會》等等一些成功的節目,我們最后發現模式很重要。比如說拿讀書節目來講,過去也有很多,但是都不能這樣的打動人,為什么,因為只有《朗讀者》它通過模式解決了一個問題,我說這個節目不是個讀書節目,但它又是個讀書節目,它是一個一方面講述人生故事,然后把這個故事講到了情感的高潮點之后,他才來用文藝作品抒發當事人的情懷,是這樣一個節目。所以他是不講究朗讀者的朗讀技巧,而是講究參與者的真情實感。剛才董卿說了三者的感受合一。所以你看他這個模式“訪談+朗讀+輕解析”,就給我們一種新的朗讀的體驗。我們要做好節目,以后還是應該向《朗讀者》這樣,用一年的時間反復的去策劃來研發出最恰當的節目模式。”
“第二點關健詞是“情懷”,要做這樣一檔文化類節目,沒有情懷是不行的,很多做節目的一開始想到的就是經濟收入,沒有了經濟收入,再好的想法都會放棄,但是做文化節目就是要首先有情懷,上一次《見字如面》在這里介紹經驗的時候說過,它的第一季節目是裸奔的,其實董卿的這個《朗讀者》也是,有商業投入,廣告投入,但是很艱難,當然我們后來聽說也有一些商家想要在這個節目做廣告,但是董卿認為那個產品和這個節目不匹配,就果斷的拒絕了!
“剛才也講到,年輕人為什么不喜歡《朗讀者》呢,實際上會喜歡的,有文化高品味的東西,是有需求的,這樣都是我們電視制造人首先你要有這個情懷,才能夠把一個有品位的東西傳達給受眾,也能夠去引導受眾提高他的審美!
“第三點就是主持人內功,本來我們是很想讓董卿專門來講一下主持人如何練好內功的,但是今天她是側重講《朗讀者》,而對于自己的內功沒有多聊。實際上我剛才會前還跟她交流,我們回憶三年前我們倆有一段對話,我當時就問她,為什么在那么多主持人之中,你能夠脫穎而出。她當時想了一下說,可能是上百場的磨煉吧,后來我說那不對,其他很多主持人都經歷了上百場的磨煉,為什么他們沒有出來,我就啟發她。我說你平時讀不讀書,她來跟我說,她說我每天有閱讀的習慣,每天睡覺前大概有一小時的讀書時間,這是多年保持的一個習慣,而且她的手機,她的iPad是不拿進臥室的,所以我覺得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主持人能堅持讀書,這是她日積月累后能夠能力爆發的一個基礎。那么我們就不難理解了,為什么中國詩詞大會她能夠來主持,恐怕很多主持人是不敢站到那個主持臺上,連我看完了中國詩詞大會,我都很自卑,我都覺得自己好沒文化,然后趕緊去補詩詞的課,甚至我還去買了喜馬拉雅上給蒙曼老師講唐詩的音頻,還花了200塊錢!
“我身邊很多人都是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才激發起他們對詩詞的熱情,所以我們主持人要想主持好節目,要想體現出你獨特的氣質,恐怕離不開你的內在的東西。腹有詩書氣自華,你沒有詩書,想裝出來是不可能的。”
“就今天這樣一個短短的20來分鐘的經驗分享,董卿都準備到了早晨三四點鐘,就是這種嚴謹的精神,工匠精神,才能夠使她做任何節目都保持她非常好的品質!
【2】朗讀者第八期觀后感
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4月8日(周六)晚播出了第八期節目。節目中,主持人董卿以“勇氣”為主題,集合了李寧、汪明荃、羅家英、江一燕、秋爸秋媽、樊錦詩、翟墨等各領域的嘉賓一同分享各自的經歷和故事,F場,匯聚了各種成長、親情、愛情等元素的勇氣故事,令不少網友直呼收獲了勇氣和力量,更將《朗讀者》譽為每周必吃的“精神食糧”。
勇氣有很多種,但最常見的無疑是由愛而生的勇氣。節目中,汪明荃、羅家英夫婦雖然整期節目都沒有說過一個“愛”字,但無意中流露出的一些細節卻讓觀眾看到了滿滿的愛意。
訪問開始前,主持人董卿爆料了一個小插曲:羅家英曾拿汪明荃的圍巾擦過眼鏡,于是阿姐立刻略帶埋怨地表示“這是名牌啊”,而羅家英則很快連連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這種下意識的生活細節似乎昭示這兩人明顯不同的個性。果不其然,在之后的訪談中,兩人還是“斗嘴”不斷,汪明荃剛抱怨“我喜歡整潔,他東西就到處扔”,羅家英就直言“她是個‘大女人’,每件事都喜歡安排別人怎么做”。這種充滿反差萌的細節令觀眾們忍不住大呼,“有趣的一對好夫老妻”“有愛”“又暖又甜”。還有網友表示,“吵著架,心里為她打著傘。愛情,最好的模樣!
現場,兩人朗讀了一篇馮驥才的散文《老夫老妻》,內容講的就是兩個愛吵架拌嘴的的老夫妻吵架又和好的故事。面對這有趣的安排,觀眾們紛紛表示:“文章挑得好,朗讀吵架部分的時候羅家英真的一臉怒氣,后面又特別柔和。我看得笑了出來,是真心的笑容,因為這就是幸福的樣子!
愛,能讓兩個獨自生活了幾十年、個性還十分不同的人生出結婚一起生活的勇氣,也能讓父母擁有照顧自閉癥孩子一輩子的勇氣,F場,自閉癥孩子秋歌、秋語的父母秋爸秋媽向大家分享了十幾年來照顧孩子的感人經歷,令無數網友大呼感動。
正如董卿在節目中所說,任何父母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是自閉癥患者的時候,他們今后的每一天都需要鼓足勇氣去面對。患有自閉癥的.孩子,往往具有言語發育和人際交往障礙,大部分還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無論溝通交流還是生活學習都困難重重。由于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自閉癥患者有時還會顯現出對自身和旁人的攻擊性,秋媽在現場直言:“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孩子有時候會撞自己的頭,有時候會抓著我的頭發,也不管我特別的痛!备屓诵乃岬氖牵呐录议L付出了這么多,孩子可能都一無所知,“怕他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我們愛他!庇芯W友感嘆,在看到句話時,感受到了“戳心的痛”。
現場,秋爸秋媽朗讀了一首海桑的詩《給我的孩子》獻給秋歌、秋語,也希望全中國一千多萬自閉癥家庭能夠從這首詩中看到勇氣和力量。網友們在看過節目后紛紛表示:“替不會表達的孩子,謝謝你們!边有不少網友在秋爸的個人微博下留言,直言:“全程哭著看完,我們都要為孩子好好活,感謝為自閉癥群體所做的一切,永遠支持你們,謝謝你們的勇氣!
勇氣,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心理狀態,節目播出后,不少觀眾紛紛表示在朗讀者身上收獲了直面艱難生活的力量。在《朗讀者》中,每一次朗讀背后的故事都能令人感受到類似的積極心態,因此也有觀眾把《朗讀者》當做了每周必吃的“精神食糧”,而這或許也是《朗讀者》在浮躁的綜藝大環境中能獨樹一幟備受肯定的原因之一。
【朗讀者第八期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2017《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后感07-14
朗讀者觀后感08-08
董卿朗讀者觀后感08-30
朗讀者第四期主題-央視朗讀者第四期觀后感06-17
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后感07-14
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800字06-18
朗讀者第九期主題家觀后感06-20
朗讀者第十期主題觀后感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