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6自考《經濟思想史》問答題專項訓練
(一)簡述重商主義的基本觀點。
答:重商主義的觀點帶有強烈的經驗主義色彩,這表現為:1、重商主義認為財富就是貨幣(即金銀),貨幣就是財富;2、重商主義認為財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領域,即商業中;3、重商主義認為,國內貿易不能增加一國的財富,只有對外貿易才會真正增加一國的財富,也只有通過對外貿易,出口商品換加金銀,才能增加一國的貨幣和金銀量;4、重商主義認為商品生產只是對外貿易的先決條件和必要手段;5、重商主義認為國家必須積極干預經濟活動,管理和指導經濟,保護國內有利于增加金銀貨幣的工商業,促進對外貿易的有利發展。
(二)簡述早、晚期重商主義的區別與聯系。
答:早、晚期重商主義共同特點都是混淆了貨幣與財富,以貨幣積累為目的。
區別在于:早期重商主義主要是貨幣差額論,晚期重商主義主要是貿易差額論,馬克思稱前者為“貨幣主義”,后者為“真正的重商主義”。后者反映成熟的商業資本的經濟思想。重商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經營目的:賺錢。重商主義的兩個階段反映了資本主義初期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經濟要求和特點。
(三)簡述配第的方法論。
答:配第以“自然運行”的原則指導自己,開始探求政治經濟學的一般規律。他力求把同時代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和方法引進到經濟學的研究中,主張制定經濟政策要對國家的情況有詳細了解。他以事實、感覺、經驗為依據,著重對經濟現象的數量進行考察和分析,從而找出經濟活動的內在規律性根據。他推崇經驗的歸納方法和解剖方法。他主張要用數字、重量、尺度來說明問題,要分析材料,找出“自然的標準”。
(四)簡述配第的自然價格論 勞動價值論。
答:這是配第經濟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在這方面,配第把以前出現的有關零散見解構成了整體,從而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最初基礎。他也因此成為勞動價值論的奠基人之一。
1、他區分了“自然價格和政治價格”,以及“真正的市場”;2、配第已說明了商品價值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3、他感到創造價值的勞動與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有區別,這樣,他就把生產金銀的勞動從其他具體勞動中分離出來了;4、配第的勞動價值的缺點和錯誤:(1)他沒有科學的價值概念,把價值、交換價值和價格混在一起;(2)他沒有把勞動價值論的觀點始終一貫堅持下去;(3)由于配第沒有區分價值和使用價值,因而,當他發現表現價值的勞動與表現使用價值的勞動之間有矛盾時,就試圖從土地和勞動二者之中尋找一種等價和等式關系,以便單獨用土地或單獨用勞動來表示任何一種東西的價值,從而,最后尋找到一種穩定不變的外在價值尺度。
(五)簡述休謨的經濟思想。
答:休謨的哲學基礎《人性論》中認為,人的本性是各種學科的基礎和中心,以及最后的回歸點。從經濟學上來說,自私和貪婪乃人之本性,人的欲望則是經濟活動的動機,也是分析經濟行為的出發點。自然界的供給遠不能滿足人的欲望的需要。所以,人必須依賴于社會。在休謨看來,財產所有制是確立人類社會的最必要的條件,人們追求私利時發出的矛盾需要建立政府,來“維護正義和法制”。
(六)簡述休謨的貨幣數量論原理。
答:休謨的貨幣數量論原理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一國中商品的價格決定于國內存在的貨幣量;2、一國中流通著的貨幣代表國內現有的所有商品;3、如果商品增加,其價格降低,貨幣的價值就提高。(課本74頁)
(七)簡述布阿吉爾貝爾關于農業重要性的思想。
答:布阿吉爾貝爾關于農業重要性的思想有:1、布阿吉爾貝爾事實上把農業看作在歷史上各個經濟部門形成的出發點;2、他把農業的繁榮看作是社會其他各部門存在和繁榮的基礎。其他部門完全依賴于農業的繁榮而發展起來。3、他與重商主義針鋒相對地提出,一切財富都源于土地的耕種。他只注重財富的物質內容,認為“只有衣食等物品,才應當稱為財富”。所有有人認為他是重農主義的創始人。
(八)簡述重農學派關于自然秩序的思想。
答:該思想源于神學的“自然法”思想。封建的神學家區分了“上帝的法”和“人為的法”。“上帝的法”就是所謂的“自然法”。重農學派接受了這種思想,認為“自然法”是“上帝制定的最高的法”,“自然秩序”則是上帝為了人們的幸福而根據“自然法”安排的、。最有利的和最根本的社會秩序。“自然秩序”思想是重農學派的基本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自然秩序思想是同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在客觀上相一致的,他們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都受“自然秩序”的支配。
(九)簡述魁奈的“經濟表”的貢獻。
答:魁奈的“經濟表”是經濟思想史上對社會總資產再生產和流通過程進行分析的首次嘗試。其有價值的創見表現在:1、“經濟表”把分析的出發點確定為農業部門本年內的總收成(總產品),從本年的收獲物的分配開始循環,表明他分析再生產的基礎是正確的;2、他把資本的全部生產過程,表現為再生產過程,把流通過程僅僅表現為再生產過程的表現和實現形式,把貨幣流通從屬于資本流通,并作為資本流通的一個要素。3、把各階段收入的來源,資本和所得的交換,再生產消費和最終消費的關系,都包括到再生產過程中;4、把資本和收入間的流通包括在資本流通中。把工業和農業兩個部門間的流通表現為下年再生產的要素。
(十)簡述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
答:1、比較優勢原理的地位和意義。李嘉圖繼承了斯密的優勢原理學說,但他更強調比較優勢或比較成本原理,他主張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國家也有自己的比較優勢,而而也能從貿易中獲得利益。他反對“谷物法”,推動本國產業發展,也由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發展,還由于他以勞動價值論思想為基礎,所以,該學說至今仍具相當大的影響和現實意義。
2、比較優勢原理的基本內容。李嘉圖采用了“兩個國家 兩種產品”的簡單國際貿易模型來說明比較優勢原理。如:
生產同量毛呢所需人手 生產同量葡萄灑 成本的比較
英國 100人/年 120人/年 1.1(毛) 1.5(酒)
葡萄牙 90人/年 80人/年 0.9 (毛) 0.67(酒)
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英國處于絕對劣勢,葡萄牙處于絕對優勢。英國絕對劣勢中的比較優勢是毛呢,葡萄牙絕對優勢中的比較優勢是酒。如兩國按照比較優勢產品進行專業化生產,再進行國際貿易,都比自己同時生產兩種產品所得到的更多,對雙方都有好處。
這樣,李嘉圖就從比較勞動量的角度說明,比較優勢的基礎是比較勞動生產率。
3、國際分工模式。李嘉圖最后總結說:“正是這一原理,決定葡萄酒應在法國和葡萄牙釀制,谷物應在美國和波蘭種植”等。
(十一)簡述穆勒關于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答:1、穆勒認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財富的性質及生產與分配的規律”。
他認為,生產規律具有永恒的自然規律的性質,而分配規律則是暫時的,可以隨人的意愿而變動的規律。財富的生產規律與條件,具有物理學真理的性質。分配依存于社會的法律與習慣。2、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他認為,政治經濟學是從事理論研究的抽象的思辨科學科學,屬于“社會哲學”,。因而要從人的本性、心理、精神和社會關系、社會制度等各個角度加以研究,主張采取抽象演繹法和經驗實證法相結合進行研究。
(十二)簡述薩伊的價值理論。
答:在價值理論方面,薩伊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幾種不同的看法,1、關于價值的本質。他把生產歸結為創造效用,又把效用歸結為提供服務。2、關于價值的來源。他從“生產三要素(資本、土地、勞動)”出發,認為,既然生產中的三要素創造了效用,當然它們也就同時創造發價值。3、關于價值的尺度及衡量。薩伊認為,價值既然是由效用決定的,價值量就可以用效用的量來決定和衡量;價值由效用決定,效用又由生產中的三要素創造,因而,效用實際上包含了三要素本身的收入,即生產費用,或是工資、利潤和地租。
(十三)簡述薩伊的銷售論(實現論)。
答:這一理論的中心就是后來人們所說的“薩伊定律”的思想,即認為,買賣只是商品之間的交換,貨幣只是便利商品交換的轉瞬即逝的媒介;另外,商品的供給會為本身創造市場需求。其要點有三個:1、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具有自我調節機制,它將使商品生產供求平衡;2、利率能自動調節消費、儲蓄和投資,使儲蓄和投資相等;3、商品最終總是以商品購買的。
(十四)簡述歷史學派經濟學的一般特點。
答:德國歷史學派的一般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于經濟學的研究,他們強調各民族經濟發展的特殊位,否認經濟規律在各國間的普遍意義,主張以研究各國特定經濟問題為對象的國民經濟學來代替古典的政治經濟學。2、在關于德國的國民經濟學研究中,他們強調國家和精神道德因素在經濟中的決定性作用。3、在經濟學研究方法方面,他們反對古典學派倡導的抽象演繹法,而主張以歷史性歸納方法代替之;4、在經濟學研究中,他們否認理論概括的意義,而強調對于具體經濟問題的資料收集,統計和初步整理工作;5、他們在階級立場上,既為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辯護,也為涉及既得利益的封建殘余辯護,千方百計論證資產階級與地主貴族在階級利益上的一致性。
(十五)簡述李斯特的“經濟發展階段論”。
答:李斯特認為歷史證明各國經濟發展都先后經歷了五個階段:1、原始未開化時期;2、畜牧時期;3、農業時期;4、農工業時期;5、農工商時期。只有處于第五個階段上的國家才要求自由貿易;第四階段的國家有必要也有可能實行保護政策;第三個階段則不存在實行保護政策的必要性。
(十六)簡述薩伊的分配理論。
薩伊的分配理論以他的價值論和生產三要素論為基礎。在他看來,生產的三個要素——勞動、資本、土地在生產中共同創造產品的效用,也即產品的價值,它們的所有者工人、資本家、地主就得到相應的報酬——工資、利息、地租。這樣,社會各階級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的獨立的源泉。馬克思把薩伊的這種觀點歸結為“三位一體公式”,即土地——地租,資本——利息,勞動——工資。
(十七)簡述均衡價格理論(價值理論)
這是馬歇爾的經濟學說的核心和基礎。在價值決定問題上,認為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價值。他把需求和供給具體化為用貨幣表現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并引導出均衡價格。所謂均衡價格就是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或供給和需求在市場上達到均衡狀態時的價格。
(十八)簡述古典經濟學在經濟學說史上的主要貢獻。
答:(1).研究了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和規律,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張
(2).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提出和建立了勞動價值學說
(3)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剩余價值形態
(4).試圖對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進行初步分析
(5).對分工、貨幣、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等進行了論述
(十九)簡述亞當·斯密的分工學說。
答:分工學說是斯密經濟理論研究的出發點。斯密認為:1)、分工能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是分工的優越性所在。2)分工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3)分工產生的原因。斯密認為,分工是從人的交換本性產生的。4)分工發展的條件。他認為,分工產生后,其發展會受到交換范圍的限制。
斯密的論述有一定片面性,但他畢竟強調了分工、強調了分工的客觀作用,這在當時是個貢獻,是優于重農主義的。
(二十)簡述西斯蒙第的經濟危機理論。
答:在收入決定生產理論基礎上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產生經濟危機,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由收入不足導致的消費不足,從而使產品不能得到實現,發生經濟危機西斯蒙第認為,生產超過消費,這只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資本主義的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生產,小生產者破產,喪失了收入,從而降低了消費。生產無限的擴大,但由于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勞動生產者收入不足,從而使國內市場日益縮小,產品實現受到阻礙,最終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的爆發。
【自考《經濟思想史》問答題專項訓練】相關文章:
2016自考《經濟思想史》專項練習題02-24
2016自考《現代漢語》單選題專項訓練02-24
高考英語專項訓練材料10-24
高考英語閱讀理解專項訓練01-08
2016自考《現代漢語》專項練習及答案02-24
中考英語閱讀理解專項訓練題06-26
小升初?汲烧Z專項訓練及答案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