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春節的圖片大全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民間節日。在中國,沒有任何一個節日比得上春節的隆重,每年人們過春節,是最熱鬧非凡的。下面,就和放假網小編一起來看一看有關春節的圖片大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關春節的圖片(一)
有關春節的圖片(二)
有關春節的圖片(三)
有關春節的圖片(四)
有關春節的圖片(五)
除夕和春節是一樣的嗎
除夕和春節的區別
傳統的、民俗的、真正的“年”,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龍抬頭”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由于春節與大年緊密連接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了。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歲尾。而春節是一年的開始,大年初一又是農歷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節,也就是告訴人們,從這一天開始,春天來到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在以前,人們在這個時間,都稱為過年,也就是“除夕”。由于公歷的引進,將正月初一的“元旦”移為公歷新年的代稱,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后,提倡“破舊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漸漸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幾年,在部分臺歷、掛歷、日歷等分別印有除夕與春節的'字樣。但是在公共媒體,以及宣傳等方面,都將年與春節混淆在一起了。
除夕是什么日子?
除夕,也稱大年夜,舊語也稱為“年關”,是農歷歲末的最后一晚,與歲首正月初一相連。除夕是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我國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個節日,因常在農歷(夏歷、陰歷等)臘月三十,民間俗稱“年三十”,這天晚上稱為“除夕”。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話說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里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的普遍習俗
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 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 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 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年祭祖
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托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有關春節的圖片大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