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節習俗的歷史變遷
唐朝以后,春節貼門 神便成習俗。春節習俗的歷史變遷有哪些?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秦漢時期,中國社會逐漸脫離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響,人們的歲時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依從自然月令的時間習慣逐漸改變,歲時節日與社會生活的協調受到關注。作為歲首的春節,在秦漢以后社會意義明顯,朝廷將歲首作為展示與加強君臣之義的時機,民間則作為鄉里家庭聚會的良辰。
秦代至漢中期前,歲首在夏歷十月,十月初一為新年。漢中期以后,歲首在正月初一,稱為正月旦、正旦等。正月旦是漢代皇家的重要慶祝日,朝廷要舉行大規模朝會。在朝廷的影響下,漢代民間將年節民俗活動由傳統的臘日、臘明日移到正月之旦的“正日”。東漢崔?《四民月令》記載了東漢時期民間正日的祭祀儀式與慶;顒。首先,祭祀祖先、禮敬尊長是漢代正日禮儀的主要內容。全家無論大小,按尊卑等次列坐于先祖牌位之前,家人懷著喜悅的心情依次向家長敬酒致賀。其次,拜賀宗親鄉黨。正日家庭祭祀慶祝儀式之后,人們走出家門,拜謁恭賀親族與鄰里,利用年節時機,溝通自己與親族、鄰里的關系。后世正月拜年的傳統即由漢代正日新年拜賀的習俗發展而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歲首朝賀仍是朝廷大典,而在民間,元日人們雞鳴而起,先到門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惡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齊,依次拜賀尊長。從唐代開始,春節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給假七日,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朝廷照例舉行早朝大典,民間則合家團聚,設宴歡慶。
宋元明清各代,春節稱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會儀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禮。帝王的正旦朝會作為國家典禮,場面宏大壯觀,它是國家時間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盛大的朝賀慶典對內顯示國家太平,對外彰顯中華帝國國威。同時,官方也借觀看節日燈火與欣賞雜藝表演之機,表露出與民同樂的姿態,以和諧社會。
比如北宋,“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就是開賭禁三天,任百姓娛樂。明朝時北京民間春節更為生動有趣,當家人元旦晨起,率妻子等拜天地、拜祖先、煮餃子、給長輩上壽。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后引進西洋歷法,以公歷為標準紀年,這時官方節日與民間傳統節日分離,中國就出現了兩種歷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陽歷體系,作為公共行政、國際交往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的陰陽合歷體系,人們習慣沿用,服務于農時與日常社會生活。1914年1月北京政府內務部在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并被批準。由此,傳統農歷新年歲首在官方意義上正式被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新年名稱被安置在公歷的1月1日頭上。
民國政府曾一度不滿足于二元歷法結構的存在,試圖全部統一使用公歷,將傳統節日習俗全部搬到新的歷法系統中,過公歷元旦,不過農歷新年。但這么做的效果并不理想。1934年初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陰歷,不得不承認以“對于舊歷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于干涉”。民間又可名正言順地過農歷春節了。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繼承辛亥傳統在歷法上采用公元紀年法,但對傳統年節給予特別關注,規定了元旦、春節、勞動節、國慶節等法定假日及其放假日期。從此“春節”成為社會上下對舊歷大年的稱呼。
春節處在年度周期與四季循環的新舊交替關口,伴隨著過年的腳步,如同展開一幅年俗長卷。
春節是迄今為止流傳歷史最久、流傳地域最廣、過節人數最多的中國節日。它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民族第一大節,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節日。春節處在年度周期與四季循環的新舊交替時間關口,其節俗豐富、生動,充滿了人性倫理之美、情感之美、藝術與智慧之美。為了全面呈現傳統春節的面貌,我們伴隨著中國人過年的腳步,依照年節順序,漸次展開年俗長卷。我們先來看看送舊年的習俗。
【春節習俗的歷史變遷】相關文章:
清明祭品變遷及地方習俗詩詞11-01
民間信仰文化的歷史變遷05-11
泰國北部泰庸人的形成及歷史變遷07-30
探究視覺圖像的歷史范式與文化變遷08-04
淺談西方藝木觀念的歷史變遷10-10
談西方藝木觀念的歷史變遷09-28
歷史變遷中圖書館的作用論文09-23
企業環境變遷與內部審計方法的歷史演進09-14
管理學中人性假設的歷史變遷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