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元節是個什么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元節是個什么節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點擊對應目錄可以直接查閱哦。
【1】中元節是什么節 | 【4】中元節習俗活動 |
【2】中元節節日由來 | 【5】中元節飲食 |
【3】中元節各地習俗 | 【6】中元節注意事項 |
中元節是什么節
中元節是按照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歷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
中元節節日知識
中元節孕婦是不可以去燒紙的。孕婦最好避免中元節燒紙活動,以免陰氣甚至鬼魂的妨害。此外,不僅僅是陰氣重的影響。從生活角度考慮,中元時節路邊人流量還是很多的,為了胎兒的安全,并不建議孕婦去參加,再者燒紙造成的空氣質量不佳,周邊的環境也不利孕婦的健康。此外若是女性此時例假,也要避免此類活動。
另外還有種說法:孕婦體質弱,晚上出門會碰到不干凈的東西,會跟著人來。如果必須出門,最好帶上一些茶葉米或是在衣服上插一枚針,但建議晚間最好不要出門,更不用說燒紙了。
中元節的來歷:
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歷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
對于我們南方習俗,中元節前后三天晚上最好都不要出門。而且一定要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
中元節的來歷: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有些地方,尤以中國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稱謂,相對于中秋為八月半)。節日的慶;顒訌霓r歷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中元節節日由來
歷史淵源
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兑捉洝罚骸胺磸推涞,七日來復,天行也!逼呤顷枖怠⑻鞌,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后,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捌摺币矌е衩氐纳,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律”、人體有“七竅”等等!捌摺币彩侨说纳芷,七歲始受教育,十四歲進入青春期,二十一歲身體完全成熟。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復生之局!捌咴率莻吉祥月、孝親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數的周期數。古人選擇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
這個節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并相沿迄今。
內涵融合
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七月半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一般不會將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鬼節”(“鬼節”是后來的說法,料想是從道教中元普渡開鬼門關的思想演變而來)。七月半祭祖節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將中元與上元、下元合稱“三元”。據說中元之日,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游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內容是為亡魂的靈魂超度。
農歷七月報恩月,在佛教里則有禪七、凈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無限的意思——“七”是一個變化無窮、蘊涵無盡的數字。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歷七月十五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坝厶m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最早是從目連救母的法會開始流行。道教中元節源出《大獻經》,佛教盂蘭盆會源出《佛說盂蘭盆經》。唐代僧人曾揭發道士劉無待仿擬佛教盂蘭盆會偽造《大獻經》。近現代學者普遍都同意這個說法。
中元節傳說
漢人于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于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并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
中元節各地習俗
中國習俗:
河北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
永和縣讀書人于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于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于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后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茶淡飯。
陜西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焚化。
浙江
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于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臺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于一片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
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后鬼拿不動,送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
永?h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莆仙有“家祭”、“公媽熱”、“送紙”、“金粿”等習俗。
廣東
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
廣西地區,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在廣西省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國外習俗:
泰國:農歷七月十五當天將會舉辦水燈節,人們放天燈為逝去的亡靈祈福。
日本: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俗稱“お盆”(おぼん、發音:O-bon,盂蘭盆會簡稱)。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農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踴”的舞蹈,專注于手部動作,類似于今日的Para Para。日本人對盂蘭盆節很重視,現已成為僅次于元旦的重要節日,企業、公司一般都會放假一周左右,稱為“盆休”,很多出門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選擇利用這個假期返鄉團聚祭祖,此時像大都市(如東京、大阪等)街道多顯冷清,有點類似中國的清明節。
朝鮮: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后發展出朝鮮特色。相對于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注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華人地區中,七月半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這些歌臺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臺,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并在臺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歌臺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時分,臺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歷七月都有表演。
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也稱盂蘭勝會或慶贊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貫的傳統習俗戲劇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人建立了新加坡華人相似的歌臺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異。
中元節習俗活動
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獲,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因各地習俗略有差異,因此過節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過節時間上也會有差別。
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舍,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中元普渡
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鐘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據說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時恰恰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陽氣盛極而衰,陰氣顯現,在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放出鬼魂,所以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后世亦有說法認為,整個農歷七月都應當是“鬼節”,閻王于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把鬼放出來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關鬼門,群鬼又得返回陰間。
祈豐收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跳天燈
廣西天等一帶在七月半有跳天燈習俗。舊時跳天燈活動多是一些迎神賽會、驅逐疫鬼之類的迷信活動,現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民間體育活動。跳天燈一般在村頭較平坦的場地上進行,72個小碗裝上豆油,分別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離置燈并點燃,跳燈的人頭戴面具,手持木魚、小鼓、鑼鈸等樂器,亦有手持掛紙花條木棍者。開頭由一人帶頭敲打木魚,按節奏有規律地在每行燈中穿來跳去,到行角轉彎處,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轉彎動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樂器及道具。夜間觀跳天燈的場面,宛如長龍在星光中舞動。
放河燈
中元節有放河燈的習俗,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焰口
在盂蘭盆會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叫做“放焰口”!把婵凇本褪欠鸾趟^地獄中的餓鬼,這項活動的目的是超度亡靈、為孤魂野鬼施食!胺叛婵凇痹邳S昏或晚上進行,活動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誦經、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糧、凈水在四周揮灑,為鬼魂施食。
河燈度孤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節放河燈,據說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演變而來。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如今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并不顯得多么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F代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啵胪猩,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梢娀钪恼司觽儯瑢χ且阉赖脑┗暝构磉沒有忘記。
中元節飲食
1、吃鴨
俗話說:七月半吃只鴨,萬事不用怕。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傍啞敝C音“壓”,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在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福建人的中元節,是和蒸糕,紅粿還有熏鴨一起過的。水煮好的鴨子放在架子上,一架之隔就是糯米、茶葉之類的,隔著架子開始熏蒸。
鬼節吃鴨辟邪自然是為了求得心安,不過吃飽肚子才是正經事。這時候吃鴨子最能滋五臟,潤秋燥。
2、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瀨粉,把粉漿壓成條狀,下到熱水里,這個動作叫“瀨”,瀨粉由此而來。東莞最出名是燒鵝瀨粉。
3、吃湯圓
浙江衢州龍游縣的北鄉人做本地湯圓,不在元宵節,而是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以及冬至日。
北鄉湯團,個頭較大,咸味,尖頭圓肚,三個就能裝滿一個小碗。里面的餡料,并不是傳統的芝麻等甜味料,而是如餃子一般,是咸味兒的,刨成絲的蘿卜、剁成小塊的豆腐,以及家庭自制剁辣椒醬。
4、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人會在中元節當天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它與餃子、餛飩同源,比餃子更精致、比餛飩更有料。中元節煮扁食吃,象征趕走霉運,消除負能量。
5、餃餅筒
在浙江臺州市的天臺,要吃餃餅筒,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
餃餅筒,以其外形而名。它裹著菜餡像“餃”,外面裹的是“餅”,卷的形狀像“筒”,餃餅筒在臺州各地叫法不同,又稱食餅筒、麥餅筒、米筒、麥油脂、麥焦、五虎擒羊、濟公卷餅、錫餅等,是臺州特有的傳統小吃。
餃餅筒做得講究點,人們稱之為“五虎擒羊”,是以肉片、豬肝、蛋皮、魚肉、豆腐等分別與金針、木耳、粉絲、筍絲、紅蘿卜、豆芽、芹菜等依照一定順序放在糊拉拖皮上卷制而成,也有人喜歡加點海帶、小魚干等。 餃餅筒包好了要放在“鏊”上煎一煎,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黃色并油光發亮為止。
6、蒸面羊、吃花饃
中元節正好趕上秋季五谷豐收的季節,北方很多很多人家會用新下來的小麥磨制的面粉蒸各式各樣的花饃,用來分給家里的親友或自己食用。
在山西,有中元節蒸面羊的習俗。因為“羊”音似“祥”,取其吉祥之意。中元節蒸面羊,寓意平安順遂。在河北清河縣,以蒸面羊贈送女兒。廣平縣中元節會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
花饃,則是瓜、果、梨、桃等造型的面點,以圓形的居多,通常還會放上紅棗。中元節蒸花饃,象征蒸蒸日上,寓意保佑平安,日子越過越順意。
7、蒸米糕
人們常把莆田和仙游,合稱為“莆仙”,莆仙中元節前,每年農歷七月十一十二,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用糯米磨漿加“金水”蒸成的粿!敖鹚睂嶋H上用干稻草、干黃豆枝葉燒成灰,沖水過濾后形成含堿的水。因為蒸出來的粿,顏色金黃,所以稱這種食物為“金粿”。
還制作“寶糕”,其以冬米舂細、過篩、拌上白糖,放置模具上壓實后,置于蒸籠中蒸制而成。“金粿”和“寶糕”都是中元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
除了金粿,七月半也是莆田人吃“馬糕”的'日子。馬糕,實則米糕,也稱作“薄荷糕”,是一種以冬米舂細、過篩、拌上白糖壓實后蒸熟的米制品,食用時口感粉糯。印糕是馬糕的子體,在內容上做了更新,馬糕由內到外都是細米粉,印糕在制作時添加花生碎和白糖作為餡料。
8、狗舌粑
“油茶當飯,莫忘粑粑”,每逢佳節吃粑粑的廣西,會在中元節吃狗舌粑。
狗舌粑里沒狗舌,芝麻、糯米、花生、黃糖倒是不少,碾成細粉的糯米和黃糖揉搓成團,壓扁做成狗舌模樣,滾入芝麻花生粉中,用高粱葉包好蒸熟,是七月半(中元節)的餐桌主角。
9、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干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10、吃粗茶淡飯
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中元節注意事項
中元節燒紙注意事項
1、首先從買紙錢說起,要買那種質量好的,票面小的,以前都是自己用模子印的那種,畢竟是給先人的,也表達生者的哀思。要燒衣服或者別的東西的,在上邊寫上封字,然后寫上寄給誰誰的。
2、再就是要找個正確地方,一般都在十字路口,大一點的十字路口,現在在城市里一般城管管的都比較嚴格,所以一般都在城市邊緣的十字路口處。
3、紙錢盡可能都十來個一起疊成對三角形的,注意帶上一根結實點的小木棍和防風的打火機,以便易于燃燒。
4、時間選擇上一般都在天黑透時再去,路上盡量避著點人,不要和任何人說話,如果遇到路口有燃過的灰跡盡量繞著走,如果實在繞不開要嘴里說聲對不起借過。
5、要燒紙時一定要劃個圈在里邊燒,西北角留個缺口,在地上寫上要燒給人的名字,嘴里念叨著一些送錢的話。
6、在燒紙時一定要注意嚴肅,不要嬉笑鬧罵,另外燒之前要點燃兩張扔到圈外面,以打點過路的孤魂野鬼。
7、一定要用木棍扒拉著燒完燃盡才走,以防止風把火刮出來引起火災。
8、燒完之后回家前盡可能去人多的地方,例如超市、商場、步行街等地方走一圈。
中元節燒紙什么時候燒最好
中元節燒紙時間一定要選在天黑透時再去,一般是晚上9點以后,12點之前。
燒紙錢是鬼節期間最為隆重的祭祀活動,根據地域的不同,燒紙錢的時間各有不同,有的地區會提前燒紙錢,在七月十四這天燒。但一般來說,七月十五晚上的`燒紙錢活動最為隆重。
傳說七月十五晚上子時,閻王爺就要把鬼門關上,因此那些孤魂野鬼們就會趁機搗亂,人們為了防山神野“鬼”入屋,家家戶戶在屋里屋外燒紙錢,點上香和蠟紙將自家房屋圍住,小孩晚上不得出門,以防亂中被野鬼抓走。
中元節禁忌什么
1、忌半夜晾衣服
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2、忌披頭散發睡覺
鬼月,到處都是在外游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發,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3、忌夜游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游,更加不要去偏遠或者人少的地方,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4、忌半夜慶生
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5、忌說“鬼”字
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6、忌亂踩冥紙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余,自然會對你不利。
7、忌亂拍他人肩頭
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中元節是個什么節日】相關文章:
中元節忌諱什么08-10
中元節吃什么08-12
中元節的習俗是什么08-15
中元節要注意什么08-17
中元節是什么意思?中元節意義介紹08-19
解讀中元節的含義是什么08-17
中元節為什么要吃鴨08-17
日本中元節是什么節08-19
南寧中元節為什么要吃鴨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