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重陽節來歷的3種說法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關于重陽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幸免于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于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于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于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后,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習俗。 但這3種說法究竟哪種正確,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們尚無定論。
不過也有有關重陽的神話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
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上中學時,大家都學過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备星槭呛蔚蓉S富而真摯!應該誰都會背誦、朗誦,對誰都會是印象深刻、影響深遠的。
因為此節是在大唐王朝正式由朝廷確定的,故唐朝詩人寫重陽節的詩歌非常多,除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最為著名亦最為優秀外,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與《秋登蘭山寄張五》、杜甫的《登高》、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白居易的《重陽席上賦白菊》、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王勃的《蜀中九日》等也很著名、很優秀。
毛澤東亦在戰爭年代寫過一首很豪邁自信、樂觀積極,而風格絢爛、清新,自然尤其著名的《采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
有意思的是,四川南溪縣的讀書人,舊時還會在重陽節于龍騰山岑山樓聚會,以紀念唐朝著名邊塞派詩人岑參,并稱之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而且重陽不像端午一樣,竟然被人家(韓國)搶先申請了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是奇恥大辱!重陽想必是鐵定屬于中國的了。
2005年12月1日,河南省上蔡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國政府在1989年將重陽節確定為“老人節”、“敬老節”。九月九,諧音“久久”長壽,自然最適合“敬老”了。
不過,韓國、日本的重陽節也過得很熱鬧、隆重、有特色。前者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戲、放風箏;后者吃茄子,吃栗子飯、祭菊。
重陽節登高是最好的了。全中國大部分地方此時正值秋高氣爽,金風颯颯,長空白云,水天一色,花草樹木萬紫千紅,氣候不冷不熱、晴朗如洗,登絕頂眺望高瞻遠矚,大好山河盡收眼底,既觀覽美景又運動身體,全家男女老少有說有笑,恩愛和諧,團聚互助,賞天倫之樂、得頤養天年,“天意憐芳草,人間重晚晴!痹撌嵌嗝磹芤獾氖虑!
【重陽節來歷的3種說法】相關文章:
中秋節各地習俗及其來歷的多種說法09-22
重陽節的來歷10-20
重陽節的來歷由來10-13
重陽節登高的來歷02-27
重陽節的簡介及來歷04-07
重陽節的來歷及習俗09-01
重陽節習俗和來歷10-14
有關寫重陽節的來歷09-03
重陽節來歷和習俗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