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專題介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說:“清明谷雨兩相連, 浸種耕田莫遲延。”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應該說這與此前兩天的寒食節有關。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
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并伴以踏青、植樹等活動,節日體現飲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關愛自然的意義。杜牧的.《七絕·清明》詩,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春雨、牧童、酒家,詩人匆匆的步履牽引著清明節的詩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則把人們帶入另一番節日盛景,如林的店鋪、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態各異的車馬轎舟,一片忙碌、一派繁華盡在畫卷中。今天的清明節,依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紀念先人,慎終追遠;緬懷先烈,展望未來,共創幸福美好未來,是我們過節的主題。
與春節、元宵節、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屬”陽歷,其日期基本落在陽歷的4月4日-6日。這主要是因為清明“身擔二職”的緣故,其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傳統的節日。 我國古代無論是計時,還是記人的生辰,都是以農歷為依據的,這也注定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基本是以農歷時間為準,如春節是正月初一,元宵節是正月十五。
民間有“四五清明”的說法,但事實上清明節并不固定在4月5日這一天,而是在4月4日-6日之間變動。這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國傳統節日中,清明節是比較特殊的,其不但是重要的節日,同時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也決定了清明的時間與太陽的運動密切相關。近幾十年來,“清明”的日期一直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間變動的。天文年歷顯示,從2008年開始后的20年中,凡逢閏年以及下一年的清明均為4月4日。
【清明節專題介紹】相關文章:
奧數專題之約數倍數問題介紹11-23
增員專題演講和增員技巧介紹10-07
創業專題測試08-10
網站專題策劃08-15
安全專題活動總結12-22
專題廣播稿12-10
團隊拓展專題游戲11-05
設計專題開題報告08-31
網站專題如何策劃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