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清明上河圖》昨日在成都“亮相”,不過,這幅《清明上河圖》是用泥巴捏制而成的,從初期準備,到著畫、雕刻直至最終完成,耗時近兩年。這幅畫的創作者是成都本土陶藝大師、“陶藝教育家”張忠安和他的8名小學生徒弟。這幅作品將首先在成都實驗小學進行情景展示。
結構一樣
浮雕全圖與原圖結構一樣,分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和城內街市
令人驚嘆
原圖中車馬船只上的繩結、釘鉚等物件,在作品中一清二楚
首創:10米浮雕,人物神態細膩
在位于成都培風橫街的成都實驗小學陶藝工作室內,成都本土陶藝大師張忠安和他的8名小學生徒弟正在為泥巴做的《清明上河圖》最后上色。“現在完成的這幅圖實際就是陶藝淺浮雕,按照1:1的比例創作。”張忠安說,整幅作品原料采用的是黃粘土,用量100公斤,在成都乃至四川地區都是首創。
別以為泥巴作品很粗糙,事實上卻很細膩。天府早報記者看到,這幅《清明上河圖》中,每個人神態、身份等情節都有刻畫,就連房屋、橋梁等建筑的雕刻都一絲不茍。原圖中車馬船只上的繩結、釘鉚等物件,在這幅泥塑浮雕作品中依然一清二楚,令人驚嘆。張忠安介紹,浮雕全圖與原圖結構一樣,大致分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城內街市三部分,不過與原圖長5米多相比,這幅浮雕圖因為原材料厚度等原因,長近10米。
不易:耗時兩年,最小作者10歲
整幅作品完成后,將率先在成都實驗小學進行全方位展示。“我希望同學們通過創作對中國的歷史以及文脈有更多了解。”
實際上,創作這幅《清明上河圖》陶藝浮雕并不容易。從黃粘土的采集,到初期模板的確定,直至最后完成,9個人用時近兩年。作為一幅長卷,《清明上河圖》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漢族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但要用泥巴把它們再次呈現,不僅要有一定陶藝雕刻基礎,而且強調創作者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和我一起創作的學生娃娃最小的10歲,平時主要利用課余時間來創作。”張忠安說,從打泥片開始,要經歷定尺寸、著畫、雕刻、晾干、填縫、燒制和裝裱等近10道程序。
計劃
打造中國首部粘土動漫電影
張忠安說,接下來還要和同學們一起,完成中國首部粘土動漫電影的制作及配音。捏出這些泥人除了張忠安,還有成都民間藝人“空心泥人王”王先耘。昨日,在成都培風橫街的陶藝工作室,兩位老人與這部動漫電影的導演正聯袂進行后期制作,“這將是一部穿越時空、科幻與現實結合的泥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