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現用白牦牛角雕刻的《清明上河圖》,武威雕刻家白牦牛角雕刻《清明上河圖》
武威雕刻藝術家劉金祿耗費近30年時間,以6年齡以上白牦牛角為原材料雕刻《清明上河圖》,使這幅傳世名畫以立體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4月19日,記者在劉金祿先生家中看到了一少部分創作散件。樹木、小橋、舟舸惟妙惟肖,人物、生靈栩栩如生。而舟舸和建筑等全部采用了榫卯結構,非常精巧,是一幅活靈活現的《清明上河圖》微縮景觀。
劉金祿先生原籍天津市,解放前隨父遷居武威,受其祖父的影響和教導,自幼學習雕刻制作技藝。1976年參加工作后,因其極高的雕刻制作技能和天賦,被武威市歌舞劇團發現并調入,做專業道具工作,從此雕刻技藝不斷提高。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制作的一臺雙卡收錄機道具,被小偷視為真品偷走,至今還被人們傳說。30多年來,劉先生先后為大型話劇《不準出生的人》、大型古裝戲《天河配》、電影《大漠紫禁令》、三十集電視連續劇《十八羅漢》、大型民族歷史劇《涼州會盟》、電影《月圓涼州》等多部影視片制作過道具,并獲得多項大獎,受到了業內專家的普遍好評,有些精品被一些明星大腕及電影廠收藏。
據劉金祿先生介紹,為了完成雕刻《清明上河圖》的宏偉工程,不僅耗費了他近30年的精力,同時也花光了自己的畢生積蓄。目前,《清明上河圖》中的茶樓、小橋、行人、車馬、商鋪、集市、舟舸、樹木等內容基本完成。但將《清明上河圖》完整地立體展示出來,尚需要河流、田野等底景、遠景的制作和后期組裝,初步估算需要資金數百萬元,但劉先生目前資金不足,獨立完成比較困難。
劉金祿先生對記者說,現在多數散件已經送往北京等地尋找合作人,他手頭只有一小部分。他說,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一家有實力的機構或個人合作,盡快完成后期制作工程,使這一微型景觀展現在人們面前。
《清明上河圖》小橋、舟舸雕刻。
劉金祿介紹雕刻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