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教學論文
2011年教育教學論文1
一、慕課的由來與特點
作為一種新近涌現出來的在線課程開發模式,慕課背后的理念卻有一個不短的歷史,它其實是發端于過去那種發布信息資源、學習管理系統以及將學習管理系統與更多的網絡開放資源整合起來的舊的課程開發模式,但慕課的實際主張和成型結構卻是相當新近的。慕課不同于傳統的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輔導專線等渠道進行遠程教育,也區別于教學視頻網絡共享課或者公開課,更有別于基于網絡的學習軟件或在線應用。慕課以連通主義理論和網絡化學習的開放教育學為基礎,與以上的單向“在線課程”不同,大學的課程、課堂教學過程、學生學習進程、學習體驗、師生互動過程等在慕課模式下被完整系統地在線實現。慕課作為由精英大學首先促動、著力于“學習的革命”為目的的高深知識傳播體,有以下特點:第一,大規模性。課程數量大、課程注冊人數龐大以及課程活動覆蓋面極廣,僅慕課三大支柱之一的Coursera就吸引全球81所高校和機構加盟,共享386門課程,注冊學生超過400萬,每門課程平均有3 30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注冊,相當于傳統課程學生人數的幾百倍。第二,無時空限制性。慕課在一定程度上說等于取消了大學的校門,不只是大學注冊的校門,更重要的是時空隔絕的校門,慕課作為大規模在線公開課程,顛覆了傳統學習模式,創造了時間無限制、地點無要求的跨時空獲取知識的方式。第三,開放性。慕課尊崇創用共享協議,7×24小時全天開放,凡是想學習的,都可以隨時隨地進來學。第四,可重復性。慕課作為網絡在線課程,只要注冊,所有的課程都可以重復學習、重新體驗,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選擇回放或快進。第五,互動性。慕課提供客觀、自動化的線上學習評價系統,如隨堂測驗、考試等,而且還能運用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網路來處理大眾的互動和回應。這樣學習者就可以自我管理學習進度,可以自動批改、相互批改或小組合作,從而保證教學互動。第六,娛樂性。慕課的視頻課程通常被切割成10分鐘或者更小的微課程,由很多小問題穿插其中,就像游戲里的通關設置,只有答對過關才能繼續聽課,不少學生為此上癮,欲罷不能。
二、慕課興盛引發對高等教育教學模式變革的思考
“慕課”的興盛,起源于人們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和需求,F實中,很多高校選課需要秒殺、拼人品,說明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匱乏。目前,貢獻這種優質教育資源的載體慕課,正以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全新教學模式挑戰著中國高等教育現行教育體制,亦引發我們對高等教育教學模式變革的思考。慕課的核心在于“學”,強調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首先,慕課大規模和無時空限制的特點,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成為可能,慕課開放性、操作簡單、學習成本低廉等特點使學生自主學習由可能變成了現實。其次,慕課的可重復性使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回放或快進,避免了在現實課堂教學中對于不熟悉的內容老師講過去就過去了,而熟悉的內容卻只能硬著頭皮去聽的現象。最后,慕課的互動性強調學生的學習體驗和互動,強調學生對學習的獨立認知、感受和領悟,是一種靜態的學習方法;互動著重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交流,是一種動態的學習方法。通過這種動靜結合的學習方法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慕課的這些特點從根本上挑戰了現行高等教育以“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核心在于堅持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毫無疑問,慕課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在對現行高等教育體制提出挑戰的同時,也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首先,慕課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要求高校必須變革管理的行政化模式。高校管理行政化是目前困擾中國高校的頑疾,這就要求重構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關系,行政權力必須讓位于學術權力。只有學術至上,中國的高校才不至于在慕課浪潮的沖擊下落伍,才能充滿旺盛的生命力。其次,慕課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以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核心和基礎,而現行高等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以“授”為主,很少顧及學生的需要和感受,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定位和處理教與學的關系,而慕課的娛樂性對教學關系的定位和處理具有啟示作用。教師的授課內容必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融合,想法設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授課過程中巧妙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和答案、設計環環相扣的課程環節等。再次,慕課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要求高校必須把學生的教學評價真正落到實處。高,F行的教學評價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領導、教師同行以及學生等多層次評價。目前學生評價的方式普遍是網評,應該說網評的初衷是好的,但現實中網評往往變成了走過場、走形式,無法反映教師的真實教學水平。相關部門必須下大力氣研究創新學生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使學生評價真實客觀地反映現實的教學狀況,讓學生成為教學評價的核心和主體。
三、慕課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的啟示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呼聲不斷,學術界的理論研究成果也不少,但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方法依然是以多媒體課件輔助下的課堂講授為主,探究式、啟發式等教育教學方法有所運用,但普及程度很低。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效果,在用好講授法,用好討論、問答、師生互動等對話式教學法,用好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等學習能力促進型教學法的同時,積極探索互聯網時代適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新方法是高校思政理論課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應該說,慕課的運作模式為我們創新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鑒。
。ㄒ唬╅_發高質量在線課程,實現優質課程共建共享
慕課平臺所提供的課程范圍不僅覆蓋了自然科學,也囊括了很多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目標在于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課程內容及課程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實現世界優質資源的共享,但我們完全可以借鑒慕課的運作模式,中國各高校聯合行動,開發建設高質量在線課程,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首先,提供網絡平臺,共建共享思想政治理論課優質課程資源。在2003年教育部關于精品課程建設精神的指導下,各高校積極申報并成功建設了所有思政課程的精品課程。幾乎所有思政課的精品課程都在相關網站上提供了網絡公開視頻課程的錄像。但是,一方面這些網絡公開課是為申報而作,并不是為了真正分享優質資源而建,所以缺乏互動性;另一方面因為思政課精品課程的網絡建設各自為政,這些所謂的優質資源基本上互不干涉,沒有對比和競爭。慕課共建共享優質課程資源的運作模式告訴我們,高校思政課完全可以建設一個網絡平臺,各高校把各門思政課的課程資源免費發布到這一平臺上,實現資源共享。這樣,既能使發布課程資源的高校不得不考慮該思政課課程資源的優質性,又能實現各門課程資源的對比和競爭,從而促進優質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其次,實現思政課優質課程資源的娛樂性、互動性。慕課與網絡公開課有很大的區別,網絡公開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資源建設,課程提供者并不組織教學,自然也不會評價學習者的學習活動,而慕課不僅提供免費的優質資源,還提供完整的學習體驗,全程參與教學過程,有娛樂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在慕課這個平臺上,學習者不僅可以進行學習,而且可以分享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做作業、參加考試,還可以享受通關的樂趣。我們共建共享的各門思政課課程資源也可以像慕課一樣把它片段化,切割成“微課程”,設置很多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小問題貫穿其中,讓學生在通關的樂趣中體驗學習活動,從而讓枯燥的思政課富有趣味性、娛樂性。另外,共建共享網絡平臺上的各門思政課也可以設置一些環節,諸如作業、模擬考試、學習者互動等環節,學習者可以通過這些環節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習者之間也可以通過互動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答疑解惑。在思政課程優質資源共享的網絡平臺上,高校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自主學習。
。ǘ├碚摻虒W采取線上學習與線下探究相結
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實現翻轉課堂目前,國內對于慕課的運用基本上屬于學習者自主學習模式,而如何利用慕課提供的優質課程資源設計教學、開發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以及廣大教師需要深思的一個問題。翻轉課堂模式就是利用豐富視頻課程資源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不同于自主學習模式,更不同于傳統的“滿堂灌”的授課模式,它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在線課程視頻資源的豐富而推廣的,是與傳統的“學生在課堂上吸收新知識,課后做作業鞏固知識”相反的課堂教學模式。在翻轉課堂的模式下,學生可以先在課堂外觀看相關課程視頻資源,然后在課堂上通過與教師、同學的互動交流消化、鞏固知識,實現融會貫通。慕課平臺提供的大量優質課程資源,為翻轉課堂模式的運用提供了資源和技術支持,也讓科技成為促進教學的推動劑。高校思政課可以通過共建共享的思政課優質課程資源,在理論教學上采取線上學習與線下探究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實現翻轉課堂。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可以把共建共享的網絡平臺提供的思政理論課優質課程資源與自己的教學結合起來,設計線上學習和線下探究的“混合教學”模式,指導高校學生線上(課堂外)觀看相關思政理論課優質視頻課程、練習相關習題、參與論壇交流,在課堂外進行思政理論課基本知識的傳授;線下(課堂上)著重進行相關課程內容的分析總結、展開討論、解決學生在線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進行反饋評價,在課堂上實現思政理論課知識的內化。高校思政理論課采取這種混合教學模式,實現翻轉課堂,是對目前思政理論課授課模式的徹底顛覆。這樣,一方面可以給予高校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學生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在課堂外接受思政理論課的新知識;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溝通實現相關思政理論課知識的內化,也同樣賦予了高校學生學習的主動權。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無疑可以增強思政理論課的互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思政理論課的興趣和成效,這與慕課所倡導的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是一致的。
。ㄈ┙⒕W上學習與網下體驗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說中“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具體貫徹和應用。通過實踐教學,高校思政理論課可以讓學生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觀察社會現象、思考社會問題,這樣既能增強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也能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慕課全新的運行模式為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提供了啟示,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可以建立網上學習和網下體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共建共享的高校思政理論課優質絡平臺上,專門設置一個實踐教學專欄,把與思政理論課課程內容有關的一些經典案例、故事、參考書目進行展示,并附以簡單的說明分析;還可以選擇各高校優秀的實踐教學計劃、成功的校園社團活動以及相關的社會參觀、考察、調研的視頻資料呈現在專欄里,以便學生在網上進行實踐教學的基本體驗;此外,共建共享的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專欄應該鏈接各高校的實踐教學專欄,通過鏈接,可以查詢各高校社團的簡介以及校內外實踐教學計劃,以方便各高校學生及時了解實踐教學的信息并積極參與其中。在現實中,各高校應該把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思政課教學的一部分納入教學計劃中,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比如:校內社團活動、思政理論課知識競賽、演講、模擬法庭等一系列的校內外實踐教學活動,同時把活動的詳細計劃書公布于實踐教學專欄,讓本校與外校學生及時了解相關活動計劃并積極參與其中,親身體驗網下實踐教學環節帶來的效果,在實現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目的的同時也增強了各高校之間的聯系。通過這種網上學習和網下體驗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使高校學生牢固把握思政理論課的內容,增強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慕課大規模開發在線課程的流行,沖擊著中國高等教育的體制,促使我們不得不對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改革進行思考。
作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主渠道之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應該運用慕課全新的運行模式實現其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這是高校思政理論課與時俱進的內在要求。當然,事物都有利弊,網絡只能是一種工具性手段,切不可過分夸大其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有師生面對面的思想交流、情感傳遞,這些是網絡替代不了的。所以,揚其長、避其短是我們應有的態度。消費觀指導自身的消費活動,大學生就容易在現實生活中迷失方向、喪失自我。根據心理賬戶的分類預算對消費決策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心理賬戶是通過心理預算來調節人們的消費行為的。盡管人們會為不同的消費作出預算,但預算通常會低估或者高估購買特定產品的價格,導致出現消費不足或者過度非理性消費的誤區。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非理性消費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學生的消費知識欠缺、理財能力薄弱。大學生作為社會消費的主體,首先,應該對心理賬戶的潛在影響有明晰的認識和了解,合理制定分類預算。理智地認清自己的經濟能力,注重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和諧均衡、協調統一;提高主體性和選擇性,洞悉消費話語生產伎倆和消費話語傳播的模式,審視、反思和破解商業廣告和媒體對“時尚”、“品味”、“幸福”、“身份”等符號的編碼意義,在批判、追問和反思中培養主體精神和主體意識。其次,要端正對消費的態度,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實際支付能力,作出理性的消費選擇:不輕信、不盲從、不攀比、不沖動消費,提高其理性消費能力。再次,通過理解心理賬戶的機制,加強對于心理賬戶的認知,了解到自己非理性消費的決策發生的原因;積極樹立科學、理性、和諧消費的理念,倡導綠色消費,增強節約、安全、環保和可持續消費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節儉、不鋪張的美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抵制和杜絕揮霍、擺譜、發泄等非理性消費行為;提升消費素質、質量、層次和文化品位,做到消費有智慧,將消費領域賦予文化內涵并逐步滲透于消費生活中。
2011年教育教學論文2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過程中,新型教學模式已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也已經深入人心。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過程中,引入合作學習模式,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本文就從合作小組的建立開始,對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有效的分析。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高職英語;翻轉課堂;運用
小組合作學習起源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形成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意識等。在新型教學模式普及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斷的發展。基于此,加強對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的運用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一、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
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還需要先建立合作小組。小學生活潑好動,可以以前后座為單位,將學生分為6~8人的小組,每組設立一名組長,負責小組合作的組織事宜,教師在考核中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提高小組之間的競爭。當然,這主要是在第一學期的實施策略,當學生彼此之間相互了解后,教師對學生的性格、學習成績等都有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對學生進行重新分組。在具體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數學學科的特點,增強教學的邏輯性,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數學對邏輯思維有一定的要求,思維邏輯能力的提升,不僅能方便數學學習,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大有幫助,所以在當前教育中備受關注。邏輯思維應從小培養,小學生更容易接受形象化的事物,增加了數學教學中的困難。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增強意識,注重語言表達
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樹立起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意識,且要從一年級時就抓起。由于年齡限制,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較弱,通常到三年級后才有明顯改變,所以每個階段的培養目標和重點都不同,需要教師合理安排。比如剛接觸數學時,應培養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愿意和數學接觸,打牢基礎知識,學會辨別最常見的單位概念,包括數字大小、距離長短等。識數之后,可結合教學進度,適當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其從形象化思維逐漸朝著抽象思維過渡。加減算法是小學數學的基礎內容,教師應當通過多種渠道,令學生對加減的原理和數字規律進行了解。比如小組共有5人,5個座位,走掉一個,就會空出一個座位。而如果進來一個,就會出現座位不夠的情況。或者通過三個小組不同人數的對比,以及如何分配,才能讓三個小組人數一樣多。過程中的對比、分析、概括等都是思維邏輯的關鍵。因此,教師有必要把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有些教師認為,語言表達是語文學科,數學主要是跟數字打交道。其實有失偏頗,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交流溝通的載體,語言邏輯也屬于邏輯思維范疇,教育應培養出實用型的人才,不但具備專業知識,還能夠把邏輯思維和思考方式用語言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所以,教師在平常課程中,還需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對概念的概括,加減法的總結等。
2、更新方法,豐富教學形式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極其重要。在當前教學中,借助形象事物進行講解是常用的方法,可以減輕學生理解的困難,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而且這種方式,可以避免理論知識太枯燥,能夠吸引學生興趣。今后要做的是,在此基礎上,融入邏輯思維鍛煉,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漸強大起來,應該防范學生對各種道具形成依賴,意識懶惰,不愿主動思考。比如在講《厘米和米》時,可先給出一些實物,然后令學生發揮想象,聯想相關事物,并能對其長度作出大概判斷!墩J識角》時,教師經常會舉鐘表為例子,不妨略過實物環節,由小學生主動去想象,尤其是角的移動和變化,如果有實物在手,很容易辨識,但如果僅憑想象思考,對不少學生來說都很難。小學數學的知識相對較為零散,以基礎知識為主,所以需要合理設計課程,把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這一過程會對學生的概括能力、組織能力、分析能力等都起到良好的幫助。課堂上應掌握多種方法,并靈活運用。比如分類比較法,數學學科非常龐大,為防止亂成一團,內部知識都有較為系統的分類,而且不論是分類內外,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異同性。概括和歸納是另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對同一本質屬性的事物進行整合,可以加深理解,從中獲取新的認識。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定理,為計算提供了技巧,可以縮短浪費的時間。當然,教師需要根據具體內容和實際需求,選擇最為適應的方法,使得教學效率達到最高。
3、加強練習,積極參與實踐
邏輯思維能力需要經過不斷練習,積累經驗,才能逐步增強。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準備各種能夠鍛煉學生邏輯思維的習題,供他們練習。所選習題需要跟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具有啟發性和一定的邏輯,如有必要,可以準備一些易錯題,令學生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經常舉辦實踐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夠實現理論實際的結合,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比如,在《對稱、平移和旋轉》一節,可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利用木條、膠水等工具,制作出對稱圖形。這需要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深刻地理解,然后逐步探索制作方法,基本相當于理論運用到實際中的過程。校園也可以設置一些相關活動,如數獨游戲、數字推理等,令學生根據給出的數字和條件,能夠推理出最終結果。
三、總結
總之,在各種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只有學會合作,學會從他人智慧中獲得啟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從小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能力,學會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參考文獻:
吳云英.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運用策略[J].教育教學研究.20xx,15(8):52-53.
盧綸.試論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教育現代化.20xx,32(8):98-99.
劉偉.淺議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未來英才.20xx,16(8):69-70.
馬翠雙.試論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20xx,17(2):120-121.
2011年教育教學論文3
一、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人才培養方案優化
(1)深入紡織企業調研。為適應紡織行業“轉方式、調結構”對專業人才需求規格的不斷變化,我們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省內紡織企業調研,合理設計專業調研方案,深入企業、人才市場及職業院校,綜合人才需求、崗位分布、就業崗位所需專業能力和素質等,形成專業調研報告,用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
(2)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按照學院“一定三年、每年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動態優化要求,由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調研報告進行分析論證,在綜合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系統優化,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通過校企合作理事會會議審議人才培養方案,提出會審意見,依據會審意見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我院現代紡織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從事紡織生產工藝設計、技術管理、質量檢驗、跟單與貿易等工作,精技術、通工藝、會檢測、能管理、懂貿易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以高職教育教學理念為先導,按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原則,創新“三結合、三同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三結合”指的是: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結合;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結合;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叭健敝傅氖:項目實訓與產品生產同步;課程考核與證書考核同步;技能培養與素質提高同步。
3.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基于現代紡織技術專業“三結合、三同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為重點,根據企業需求、課程特點、設施條件,采用“能力遞進、分段實施”的教學過程,學生的技能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職業能力逐漸提升。第一階段:基本素質培養。完成素質與基礎學習領域課程,并開始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重點加強英語、計算機及紡織專業基礎等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扎實的專業學習基礎。第二階段:專業能力培養。教學在教室和實訓室交叉進行,并結合企業參觀、專業單項技能訓練、模擬實訓等方式,完成紡織技術及管理專業核心能力與拓展能力的培養。第三階段:專業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到校外企業頂崗實習,以企業員工身份參與實際生產過程,在生產中選取課題進行畢業設計,校企共同管理和考核,完成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
二、課程體系構建和核心課程建設
1.課程體系構建
通過對現代紡織技術專業崗位群、工作任務及崗位核心能力的分析,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整合學習內容,形成專業學習領域核心課程,為課程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在職業崗位能力分析的基礎上,遵照教育部、山東省教育廳對大學生的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的要求,遵循我國人文素養教育規律,執行學院的“三維課程體系”規劃。在專業上,以職業崗位能力分析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紡織生產工藝設計及實施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為目標,完善“基于培養紡織生產工藝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專業課程體系。
2.課程標準制訂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定位,通過企業調研、畢業生信息反饋、行業專家及技術人員座談等多種渠道,按照山東省大中型紡織企業崗位技術標準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結合職業資格標準,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制訂課程標準。
3.教學模式改革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序化課程內容,設計教學項目,提煉工作任務,實施以生產工序為項目導向,以工藝設計為任務驅動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由專兼職教師共同授課,其中兼職教師重點承擔實踐性強、與生產聯系緊密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真正滿足職業崗位的要求。
4.核心課程建設
以紡織生產工藝實踐能力與崗位適應能力培養為主線,引入紡織行業企業技術標準,按照紡織生產工序,對專業課程進行項目化設計,重構教學內容,將“紡織材料性能與檢測”“現代紡紗技術及應用”“現代機織技術及應用”“織物結構設計與應用”四門專業主干課程建成工學結合的優質核心課程。
5.教學資源庫建設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以學院數字化校園平臺為支撐,校企共建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庫,包括典型的企業案例、質量標準、工作規范、操作流程等資料,以及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課程網站、專業課程及技能測試題庫、工學結合教材、電子教案與電子課件、教學錄像等內容。通過教學資源庫建設,一方面滿足教師授課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另一方面為同類專業及企業提供共享服務。
6.頂崗實習
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下,制定頂崗實習計劃,確定實3習單位。學生與合作企業通過雙向選擇確定實習單位,學生與學院、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協議,明確三方責任、權利和義務,以保障實習單位和學生的合法權益。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以企業員工身份參與實際生產過程,定期輪崗,掌握紡織專業相關工作崗位的操作技能,完成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崗位適應能力的提升,實現由學生到專業人才的角色轉換。在生產中選取合適的項目進行畢業設計,通過技能考核獲得職業資格證書。
7.人才培養質量評價
在校企合作理事會領導下,組建由利益相關方組成的教學質量評價、監控、督導和信息收集隊伍,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系統,構建學校、企業、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四方評價”體系,完善教學質量評價與保障等制度。改革課程考核辦法,加強實習實訓全過程管理,將學生“雙證書”獲取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穩定率、企業滿意度等納入教學質量核心評價指標,穩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