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教學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試談體驗教學在初中思品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認識有兩種:理性的解析式和感性的體驗式。學生則更善于通過感性的方式,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杜威的“從做中學”教學論認為:教學要讓兒童在主觀和客觀的相互作用中獲取經驗,通過兒童的親身活動來進行體驗。《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也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多一點體驗,少一些說教,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經驗,通過經驗再升華為新的知識、情感、能力是新教材反復強調的一個教學理念。
那么,在思想品德課上如何滲透這一理念呢?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初中思想品德課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給學生多一點體驗的空間。
一、情境體驗,寓教于樂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情境教學能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課堂教學的實踐也使人深深感到: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
以《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一課為例,我在課上準備了幾種商品,分別是沒有說明書的藥品、過期的牛奶、缺斤短兩的糖果,把學生分成三大組進行體驗活動,要求其分辨哪種商品是合格的,并說明理由。結果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發現了很多問題,教學效果大大出乎我的預料。學生們不僅發現了藥品缺少說明書,還發現了這盒藥品曾被啟封過,甚至還發現這盒藥品少了一袋小包裝;牛奶不僅過期,還被發現生產日期已被涂改(當然這些都是我事先設計好的)。由于這一體驗活動,平時上課的沉悶氣氛一下子被打破了,學生們一個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其中,甚至爭得面紅耳赤,當發現一個問題時,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神情,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表現。
初中思品課也要采取快樂教學論文
學生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人欲罷不能的課,實現高效就要讓人有興趣。高效課堂就是學生沒有一刻會閑下來打瞌睡,會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來聽講、來參與。不錯,高校課堂就是要學生有興趣,就需要引起學生興趣的快樂活動教學方式。
“快樂活動式教學”,是以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在需要為基礎,以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標,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主動探索、變革、改造的主體實踐活動來構建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活動教學有多種形式。怎樣的教學活動才能做到快樂活動教學呢?
根據我校兩年來探究高校課堂的教學實踐,將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形式綜合以下幾種形式。
一、互助合作式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互助合作,一起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每班全是講學生分為每組6~8人的小組。每組設立一個小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活動及小組成員的課堂表現評價;設立一個記錄員,整理小組成員的意見,然后進行全班集體討論交流;教師負責引導、整理、分析和綜合。實踐證明,這種學生互助合作模式是提高思想品德課實效的有效途徑。
二、角色扮演式
這是一種讓學生在虛擬的生活場景中扮演角色,在表演和體驗中領會道德知識,培養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斷力,形成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實踐能力的學習模式。活動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道德體驗的機會。
例如,在學習《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做意志堅強的人》一課時,老師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課前準備一些小紙條,分別寫上左眼失明、雙眼失明、左腿殘疾、右腿殘疾、雙腿殘疾、雙耳失聰、左手殘疾、右手殘疾、正常人等字樣。上課時,讓學生到操場上,以8個人為一個小組,分別貼上紙條,互相幫助并一起繞過障礙物,到達目的地。回到教室后,讓大家談剛才活動的感受。學生們紛紛說:太辛苦了,真的不敢想象。教師再引導學生:“才一會兒,我們就直喊辛苦,可是殘疾人每天都過著這樣的生活啊。他們在困難面前不屈服,堅持著自己的夢想,有的甚至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我們正常人該怎樣向他們學習呢?”學生認真思考,還舉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如司馬遷、貝多芬、桑蘭、邰麗華等人身殘志堅的感人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