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初中思想品德論文1
在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人們經常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論什么樣的課程,不論進行怎樣的改革,有效性應該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看到的是,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必備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陷入空泛教學境地,過于追求形式的新穎,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學生的價值觀培養浮淺,難以適應發展的需要,華而不實成了目前課改存在的頑疾。
一、忽視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教學顯得浮躁
任何學科都是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體。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已有知識上的發展和提升,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也是如此。該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將情感因素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和高度來理解,賦予其在課程目標中重要的價值取向。這些知識不僅是學生未來學習發展的需要,更是提高他們技能的重要途徑。我們以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觀為例進行解說。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實現并非輕視“雙基”,在處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和落實“雙基”目標的關系上,不能顧此失彼,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也會感到迷茫和困惑,自然無所收獲。
筆者認為要解決上述問題,應做到:①優化教學資源,教學時應改變課程內容難、澀、偏等現狀,讓學生覺得思想品德無時無處不在;②注重生活實踐,教師要引導學生練習和分析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事例和生活中,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品德價值要求;③注重知識的呈現過程,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覺得思想品德知識是他們學習不可缺少的知識內容;④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過于追求形式和新穎,忽視了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
新課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是內容和形式的結合體,也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為了能夠體現“新理念、新思維”的教學模式,大膽使用合作探究等教學模式,讓人們覺得確實耳目一新。不過一旦過多了,難免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淖。
我們發現有的課從表面上看學生是動起來了,小組合作學習也發展了,課堂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實際對學生的思維沒有多大觸動,教學效果自然就收效甚微。
筆者認為,教學的模式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①注意教學目標和時效性,圍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而設計,做到“有的放矢”;②注意思維的拓展性,有思才有得,沒有激發學生思考的互動,是無效的活動;③注意教學思維模式發展的創新性,讓學生能夠有所收獲和發展創新。 三、價值觀培養浮淺,難以適應發展需要
我們知道新課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觀,讓學生在“明辨知理”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教育和感化,讓他們的精神受到震撼、心靈得到洗禮。新課程下的教學過程堪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種過程也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主要方法,一旦偏離了這樣的方向,肯定難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筆者認為,當前教學中的價值觀培養浮淺,難以適應發展需要。一方面,容易讓學生覺得思想品德可有可無,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不能從中得到真正所需要的知識。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離不開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內化,正確的價值觀只有在平等的、開放的和安全的氣氛下才能逐漸讓學生在知識和生活的體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觀念、行為原則和品德。筆者認為,走出價值觀培養浮淺的誤區,以下幾方面不可忽視:①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情感,更為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走好人生之路。讓學生充分發揮意見,并不等于不加引導地讓學生“亂說”,教師要適當地加以糾正和評價。②鼓勵學生積極辯論,讓他們在辯論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提升,讓他們懂得“實踐是評價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真正內涵。③鼓勵課堂互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鼓勵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思維模式來進行有效的互動生成,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④發揮生活教科書的作用,利用現實社會中的高尚任務和事例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感受社會的真、善、美,從而提高自身的品行修養。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是新課程教學所需要的,更是學生適應未來發展所需要的。
綜上所言,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要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有效激勵和引導學生掌握基本行為準則,弘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初中思想品德論文2
一、我國當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現狀
長期經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加之起步發展較晚,我國初中學校思想品德教育事業仍留存著些許阻力。首要問題即是對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視不夠,在教學中沒有真正掌握思想品德課教育的目標與內涵,教師無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導致思想品德成為空談。現實中仍有部分教師認為思想品德課就是給學生講講做人的道理,對學生實際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高并沒有什么大的幫助。殊不知,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化作用是足以影響學生終身的,對學生今后工作責任感、專業素質以及世界觀、人生觀等的影響重大,是支撐其為奮斗的強大源動力。其次,初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身獨立能力和心理素質的進步空間很大,再加上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育尚不成熟,所以道德意識和思維模式都相對單純,很容易受到外來不良因素的影響。再有,思想品德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單一,要么是沿用著傳統粉筆、講臺、黑板三件套的教學模式,要么是不同老師各顯神通,學生不得不去適應各類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習主動性難見蹤影,師生間乏于交流,課堂知識單一傳授,完全忽略學生個體差異性,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二、新課標教學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思路
1.踐行新課改理念,革新教育理念,定位教師導向職能。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都必須尊重每一學生個體差異性,將學生放在平等的臺階上實現真誠互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還要在師生互動交流中有序開展,走出以往傳統的灌輸式教育,為沉悶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一絲活力,將教師由知識傳播者轉換為學習引導與組織者,將學生由被動接收者引導成為主動學習者。此外,還可以利用多樣式教學,對話式教學、小組辯論賽、生活化教學等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思想品德課程的單調,為課程注入情感因素,讓學生關心社會,注重生活中體會到的每一感受。
2.認真研讀新課標,準確把握教學主旨,科學使用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思想品德理論的教授要有針對性,要緊跟時事,從學生生活中關注的熱點入手,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行感悟與思考,拉近教材與學生之間的間隙,實現教學的高效性。新課標提倡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宗旨應投放在學生的發展需求基礎上,將教材中傳授的理論知識與觀點寓于現實生活環境之中,讓這一學科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更為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彰顯出新課改以生為本的主導思想。例如學習某一理論性較強的章節時,可在學生通讀教材后模擬課程內容,將抽象的哲學理論生動化,再配以輔助引導,將理論融入實踐,促成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三、實現新課標教學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提高教師素質。俗語云:“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老師的影子!苯處熑粢蔀閷W生學習的典范,必先正己化人,凡事以德為先,用自身的修養和德行影響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的言行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塑造學生完美人格的重任。強化教師自身師德修為,是在學生中樹立良好道德榜樣的基礎。因此,教師自身更應強化專業學習,更新思想品德理念,提高師德師范,用先進的科學理論指導學生求知,用最新的政治思想武裝頭腦,端正政治方向和立場,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才能更好地為提高學生思想品德水平而服務,為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培養高素質人才。
2.改進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提高德育質量。學生的道德行為更多地是表現在課外的,因此,教師應轉換角色讓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從實際生活中為學生指正道德問題,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深化道德認識,加強對道德行為的實踐,摒棄以往“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采用靈活多變教學法來實施思想品德講學。比如,可以將思想品德教育由課內帶到課外,通過情境教學、活動體驗等活動的開展來帶動學生親身參與德育實踐,就此指出為人言行和道德素養,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此外,還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要給予道德認識有所偏差的學生更多關懷,通過談心、疏導、暗示、角色互換等方法糾正其錯誤認知,促進其個體健康發展。
3.打造良好校園文化風氣———深化德育程度。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也是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可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適時的、靈活的穿插各種方法,舉辦各類學術講座、主題班會、文藝活動、先進人物表彰會、職場情景模擬等活動,藉此宣講道德知識,樹立道德典型,深化學生的思想品德意識,鼓勵學生相互學習,提高道德修養。此外,教師還可利用多維度的道德評價,組織學生實施自評和互評,促其自我反省,培養自覺性。
4.調整思想品德教學內容———提升德育接受度。即教師應改變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能更貼近學生的實際,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思想品德實質涵義。比如,可根據班級班風的特點有側重地調整教學內容,針對班風沉悶的班級開展有關于“人生理想”、“競爭意識”等方面的教育;而對于班風活躍的則可開展合作“互助合作”、“創業理想”等思想品德知識教育;又或是在課堂教學中按照學生個性特點、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適當增加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內容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F實社會的日新月異是書本教材難以同步跟進的,所以教學就需要依靠教師將理論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所喜愛、關注的事件加以聯系,讓知識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一方面能夠擺脫思想品德課的說教形象和相對滯后性,一方面也能帶動學生關注身邊大小事務,使之開拓視域之余也鍛煉了思考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論文3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更要擔負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首先要求任課教師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樹立自信心。然后在教學中,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學因素,逐步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另外也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活動的把握,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競爭激烈,生活節奏緊張,有些父母忙于工作而忽視對子女的教育和關愛,問題學生隨之增多。調查表明,近3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偏激、任性、冷漠、自私、孤獨、自卑、嫉妒等等。更為嚴重的會出現因病態心理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失誤,甚至有時會發生犯罪的行為,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危害到家庭和社會。因此,教育的責任不僅要給青少年一個健康的體魄,還需要賦予他們一個健康的心理。家庭、學校、社會都有責任伸出雙手,共同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做點實事。作為教育核心陣地的學校,除了專門開設健康課外,在各科教學中,老師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可行的教育方法。
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迅速、學習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他們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得到合理幫助和正確指導。而思想品德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迎合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這也符合進一步深化我國教育改革,實現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客觀要求。
二、學會賞識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學期新接的初三級,基礎薄弱,落后面大,有不少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紀律渙散。面對這群學生,筆者第一節課就給他們上了一節心理課,列舉往屆后進生轉化的成功例子,并激勵他們,一個學生不是天生的差生,老師不會追究他過去的錯誤,只欣賞他現在的進步。三(2)班的小浩同學思想復雜,無心向學,各科成績差,經常違反紀律,父母到學校協助教育不下十次,他幾度想退學。筆者上第一節政治課,感覺這個同學并不壞,他上課大聲發言,也積極舉手。筆者也經常提問他,并表揚他。他的智力也不錯,每次做練習總是最快完成,而且準確率很高。對此,筆者又在班里大力表彰了他。單元測驗時,他做得很認真,一下課就迫不及待想看成績,筆者面批他的試卷,都是紅色的“√”,他的選擇題全對了,班里只有尖子生才能做到這樣,這次測驗他獲得了67分。第二次測驗他又拿到了70分。筆者很佩服小浩同學,他的智力很好,反應很機靈。如果當初只是責備、埋怨,不給他鼓舞和信心,他或許仍深埋在泥潭里,成為讓老師、同學都忽略的人。筆者暗地里為他的進步而高興,也為自己沒有白費心血而慶幸。這個同學的轉變是一個好的開始,是其他后來者學習的榜樣。可見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老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提高學生自我價值感。老師對學生努力的結果給予肯定,使學生看到努力帶來的進步,努力獲得的成功,這樣學生才會相信努力在提高學習成績中的作用。由此可見,教學中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是在教學活動中培養起來的,學生喜歡的學科,通常就是他們學得好的學科。
三、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融洽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而影響教學效果。教師要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不以權威者、監督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允許學生來動搖自己的“權威”。通過自己的言語、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學生感到教師可親可愛;并營造一種充滿真情與關愛的氛圍,讓學生受到情的感染、愛的激勵,得到美的享受,在興奮中發揚成績,在微笑中認識不足。讓學生對教師有親近感,使學生體驗到活動是有趣的,受教育是快樂的,發展是愉快的,從而逐步形成主動參與、敢于爭辯的氛圍。讓思維得到內化,讓潛能得到發展,讓學生擁有自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
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觸動學生的心靈
在《思想品德》新教材中處處滲透著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對思想品德新教材的內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例如:七年級思想品德中的《珍愛生命》一課,可以讓學生體會生命的來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自己存在的價值,樹立正確的生命觀;《走近中學》一課,讓學生們認識到如何才能使新建立的班集體更加有凝聚力,同學之間怎么相處等等;《自強不息》一課,同學們能領略到自信者的風采和自卑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在生活中超越自負、告別自卑,走向自信……再如初二思想品德中的親子關系、同學友情、師生結伴同行、誠信等;初三教材中的“正確對待學習壓力”“我的責任”等其中也不乏正確看待自己、鍛煉心理品質、善于調節情緒、磨礪堅強意志、能夠承受挫折、勇于開拓進取、塑造良好性格、陶冶高雅情趣、培養愛國情操、增強自律能力等與中學生心理密切相關的內容。
五、化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心理困擾,適時給予學困生幫助
教師要善于觀察、了解和理解學生的情緒、情感。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疲勞、緊張、懶散、分心、煩躁、厭倦等情緒,要善于因勢利導地進行調適、疏導,并隨機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使學生能較長時間地保持平靜、愉悅的心態,從事有效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對學習困難生進行個別教育,幫助其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技能與自信心,形成對學習的積極態度。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中學生特有的青春期教育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總是一閃而過甚至忽略不教或讓學生自己閱讀,學生不能從正規的途徑獲取性知識和正確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確抑制性沖動,就容易產生問題,從而阻礙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應該在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發育特點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戰勝性沖動。破除學生在性問題上的神秘感,改變對性的無知與困惑,使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
總之,思想品德教學是一個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過程。教師要在思品課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只要教師富有愛心和誠心,思品教學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機且緊密地糅合起來,從而在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xx.
[2]林崇德等.學校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初中思想品德課運用案例教學法淺析論文
案例教學法也叫實例教學法或個案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運用典型案例,創設情景,讓學生進入角色,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把真實而典型的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分析、討論,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造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運用淺談一下認識。
一、案例教學法的優勢
初中思想品德課主要是集中、系統的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傳授思想道德理論和法治理論,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遵法守法意識,其突出特點是概念、觀點較為抽象、枯燥,傳統的傳授式教學很難使學生對知識真正理解掌握,而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優勢。
一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通過提供生動、真實的案例,將思想品德教材中抽象的概念、觀點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和直觀的內容,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是有利于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教學中的案例,來源于鮮活的社會活動和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生活,它能在教學中把課內外連接起來,把學習理論與解決實際問題統一起來,真正實現了小課堂與大社會的有機結合,從而縮短了理論和實踐間的距離。
三是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營造了一個民主、平等的探討氛圍,便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直接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這就為鍛煉、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了條件。
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芻議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思想品德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是確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陣地,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主渠道。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農村思想品德教學效果令人擔憂。如何將課程所提倡的品德標準真正化身為農村學生自身的行動,提高農村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探索農村思想品德課的新思路、新途徑,是同仁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農村;思想品德;素質教育
在學生學習的諸多學科中,思想品德課是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是確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陣地,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主渠道。然而,就是這樣一門重要的課程,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卻普遍存在著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教學質量滑坡等現象。本人認為要改變這種不良現象,推進農村思想品德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應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轉變觀念,開拓創新
要使這門學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說教,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體現思想教育性和知識性,又要有能吸引學生的趣味性,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寓教育性和知識性于趣味性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創造性品質,不因循守舊、安于現狀;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唯書唯上,迷信權威。用創造性的思維品質、獨到性的見解,不走老路而另辟蹊徑的思維方式和過程,努力開拓自己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創造性地運用教育教學規律,在復雜多變的教育教學情景中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人。
二、遵循規律,注重實效
依據新課改理念,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思想品德課要從學科特點出發,把握教育教學規律,以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完成學科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品德認知和踐行水平。教學中應貫徹以下原則:1.“實事求是”,即要求一切從學校、學生、學科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思想認知實際,因材施教,發對一個模式,不搞一刀切;谶@種認識,我對所帶班級的學生做了認真的分析考察并進行了分類。根據學生實際狀況,分別為三類學生有區別地提出了針對性的要求:
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法的一點思考論文
當前,許多政治老師對思想品德課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出現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改革,為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與此同時,有些老師卻完全抹殺了傳統教學法的有效功能,全盤否定了傳統教學法。筆者認為這是一個誤區,對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的改革應持辯證的態度,應將傳統教學法和新教學方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一、對新教學方法的再認識
思想品德課出現的新教學方法,主要有生活型教學法、研究型教學法、自學型教學法、合作型教學法、討論型教學法等等。這些方法的共同點是:第一,從目的上看,把發展學生的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第二,在課堂的結構上,改變感知和教材中聽與讀的比例,普遍減少教師的講課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第三,在教學過程中,突出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權威的講授者。可以看出,探索的總方法是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教學活動和重心不同程度地向學生方面轉移。這一總方向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上的生動活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代表著思想品德課改革發展的方向。
但是,也應該看到,目前我們見到的這些新方法并不是完美的,也存在局限性。與傳統的以講授法為主的五環節課堂模式相比,有以下幾點不足:第一,在同樣時間內,學生接受的有效信息量減少。中學生閱歷較淺,中學教材又像壓縮餅干,要靠教師精選出大量的例子稀釋,學生才能消化。學生自學、討論中得到的信息,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無法與教師講授中提供的信息相比。第二,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體系的效率低于傳統教學,這是因為:1、學生自學掌握知識的效率較低;2、過多地增加自學、討論等環節后,教學過程的節奏放慢,上下環節轉換較費時。第三,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問題突出不夠,甚至可以說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這是由于教學活動重心向學生一方偏移,教師講授時間壓縮,輸出信息量減少,而許多思想教育內容正是寓于這些信息之中的。
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開展感恩教育的教育理論論文
當今中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近年來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感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體內容以及注意的問題等方面,對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開展感恩教育進行了論述。
感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已越來越引起各級學校的重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應充分發掘教科書中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對初中生進行感恩教育。
1 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的內涵
所謂感恩,《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導學生逐漸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使感恩成為一個人自覺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作為個人個性品質的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常懷感激之心和致謝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對初中生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與生俱來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要通過教育來幫助人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對其回饋以感恩的眼光,從而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德和責任,進而外化為感恩的行為。
感恩教育應該從小抓起。對初中生來講,感恩教育同樣不可或缺,當前在初中生中開展感恩教育顯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國歷史悠久。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感恩優良傳統的國家,歷史上流傳的許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體現。“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些經典詩句集中反映了人們的感恩情懷。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值得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論文
摘要:應試教育模式還在影響著當前學校教育的今天,思想品德教育和其它文化知識教學之間仍存在著厚此薄彼的現象,這無疑對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有著不利的影響。本文從初級階段的德育現狀的透視入手,剖析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對于學校的德育工作有著明顯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素質教育;品德教育;德才兼備;誤區;對策
素質教育目標對于人才的定義是:包括思想、道德、知識、氣質、能力等多方面優秀的人才。雖然人的素質中的一小部分來自于先天因素,但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夠忽視對于人才后天培養的意義。人的素質是人的能力的基礎,也是從事或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和力量。對于新時期人才“高素質”要求,體現在較高的政治理論修養、廣博的文化知識修養、精湛的專業技能修養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修養等方面。古人曾經強調過:德才兼備是圣人,德才俱無是愚人,德勝才是君子,才勝德是小人。足見人才培養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作為身處初級教育一線的德育教師,我們更應該清楚思想品德課程是整個學校教育活動的生命線,它直接關系到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問題。以下我就針對自己對思想品德教學的一點感悟,談一談目前初中階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些問題及相應的解決對策,不足之處,請廣大同仁批評指正。
一、當前階段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誤區
在目前的教育還未擺脫應試教育束縛的情況下,在多數學校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現狀并不容樂觀,不少學校存在著其它文化知識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顧此失彼的嚴重失衡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幾點:
初中生思想品德學習成績評價改革的幾點思考教育論文
眾所周知,思想品德教學的評價方式應注重對學習過程和思想品德在現實生活運用的程度上。但是,很久以來,思想品德教學的評價方式始終是終結性評價方式,這種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優劣的唯一依據的評價體系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弊端。它顯然不易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積極性,也不利于保持其對學習興趣的持久性;對于思想品德教師而言,這種評價體系也極大地挫傷和遏制了他們對思想品德學習內容與方式進行改革與探索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從過程入手,制定出能激發學生內在潛質的可操作性強的合理評價體系,“過程性評價”,積極拉動評價杠桿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學生感到點滴的努力付出都會得到結果,從而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一、制定可操作性強的合理的過程性評價體系,真正激發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針對目前入校學生的現狀及特點,教學評價的出發點,應以能“促進學生發展、進步”為基點,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對待每一位學生。要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況,要牢記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人格意志、身心健康和科學文化等方面的素質。
二、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執行評價標準,讓評價標準能起到真正的長效作用,而不是偶然的,帶有片面的評價作用
1.讓學生明確學習過程及成績綜合評價標準。
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做到:在學期初,就向學生講清楚本門課的學習要求及在學習過程中將從多方面對每一位學生進行適時評價。學期末課程結束時成績的給出將是本學期對該學生的全面評價。其中包括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學習策略、回答問題情況、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方面。
淺談新課程改革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途徑論文
摘 要:從2006年開始,初中思想品德課已在全國范圍內使用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思想品德》新教材,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同時新教材也更關注學生知、情、意、行的同步發展。但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仍然延續著傳統教學的一些弊端,嚴重制約著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和教學的有效性。本文著重從優化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優化思想品德課堂結構、優化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優化思想品德課教學環境等方面論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思想品德 新課程 有效教學
筆者認為,在當前的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在教學方法上,重教師單向的知識灌輸,輕學生主動的參與探究;在教學內容上,重課本知識,輕生活實踐;在學習評價上,重學生的卷面成績,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等。初中思想品德課如何實現課堂高效的教學目標?我認為:
一、優化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
思想品德課是以轉變學生思想、指導學生正確行為、提高學生政治理論水平、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因此,政治教師必須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為目的,制定出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教學目標,并確定落實目標的計劃和教學手段。
1、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做到明確、具體、恰到好處和完整。
2、落實教學目標。進行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課必須從學生的認識能力著手,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質在和諧中提升,最終行成良好的社會行為。
試論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導學性問題的設計論文
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現知識,去觀察,去實踐”。在課堂上提出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目標就以導學性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教材。
然而,教師提供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設計不合理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導學的問題偏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僅就知識點提問題,缺乏生活性,也難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2、問題的設計緊緊圍繞課本知識點,答案固定,思維固定,缺乏開放性。
3、問題的提出籠統、呆板,有時直指結論,或者提問包含著深奧的問題,讓學生無從下手,缺乏層次性。
4、問題的設計忽視知識的發生過程,忽視學生的認知規律,簡單的一問一答,缺乏探究性。
以上問題的存在讓思想品德課堂變得索然無味,對學生沒有吸引力,無法完成教育教學的目標。筆者通過研究課堂問題的設計,針對課堂中導學性問題的設計談幾點膚淺認識。
一、溫故知新型問題設計。
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有意識的將復習的內容設計成彼此相關聯的問題,并預設部分新問題,為新的學習內容鋪墊,并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逐步闡述有關的知識點,使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思維去發現,理解新的知識,如此可是學生鞏固拓展舊知,發現新知。
例如,在九年級的第一課,設計這樣的問題:1。生活中你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責任的?2。我們為誰履行責任?學生思考后發言,在家孝敬父母,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社會遵守法律、社會公德等。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復習舊知識,激發了學生的思考,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的生活化與案例教學論文
摘要:新課程改革之下的教育改革正在推進,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在倡導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的理論之下,初中思想品德課堂遵循“提出問題—意義的引導—問題解決方略—對策的反思”思路進行教學,本文在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涵義剖析之下,進行教學案例的課堂教學探討。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案例教學
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課堂教學實效,用融入生活的、豐富的課堂教學理論,提高思想品德教學的內容和實效,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脫離傳統的政治化傾向、抽象空洞化傾向,真正貼近生活,觸摸社會,回歸生活,在植根于生活的真實生活情境之中,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煥發出生命的光彩,體現出其存在折價值和意義。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化意義及價值
。保贬槍φn堂教學不良狀況進行重塑:在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尚存在以書本知識為本位的教學,它忽視了直接生活經驗的實際作用,忽略了學生對于現實世界和實際生活的個性化感悟,使思想品德教育喪失了人與人心靈的交流,對于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的發展宗旨相悖,極大地挫敗了初中生的好奇欲望和思想品德學習興趣,起不到為學生答疑解惑的目的。因而,只有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社會,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運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學”的思想和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重視學生個體的情感和體驗,幫助學生回歸生活,用實際的生活案例和情感體驗為索引,加強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初中生學習思想品德課方法淺議論文
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信心和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創造一種使學生興趣濃厚的課堂教學氣氛,如能增強學生的信心,就能喚起和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身心愉悅,在輕松活潑和快樂中得到收獲。
思想品德課既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課程,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學好思想品德課,不僅有利于初中學生贏得中考,進入自己理想的高中,而且也有利于廣大學生增長知識、豐富人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享受健康快樂的人生。
一、樹立學好思想品德課的信心
信心是獲得成功的第一步。要學好思想品德課,首先必須樹立一定能夠學好這門課的信心。可讓學生平時多了解一些“補弱”成功的例子,用榜樣的力量激勵自己。在制定目標時,要求學生要從小、從低開始,積極創造學習思想品德課進步的記錄,進行自我激勵,不斷提高自信心。
二、培養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囵B自己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用崇高遠大的理想和明確的學習目的來激發學習的興趣。2.同思想品德課學習較好的同學組成學習小組,互相取長補短,交流學習心得,來培養學習的興趣。3.融洽師生關系。若是由于師生關系不融洽造成學習思想政治課興趣不高,就應努力改善師生關系,聽從教師的教誨,做到“親其師,信其道”。當然,教師也應該積極主動,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例如:教師可精心設計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一堂課新穎精彩的開端,可以極大地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的成功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比如,充分調動各種教學手段,運用多種生動活潑的形式,或從學生思想認識入手導入,或從情感入手導入,或從行為入手導入。有的教師還提倡運用談話法或討論法、直觀法、辨析法、哲理法導入,開宗明義,直奔主題;有的提出以問題設問法或類比法、歸納法、游戲法、故事法的運用,激發興趣,引起懸念導入新課;有的則提出通過音響法或圖像法、觀察法、演示法、匯報法的運用,創設情境,塑造形象導入新課。如此種種導入方法,都能夠有效地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具有積極學習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