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農業論文1
摘要:系統分析了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新進展以及未來的發展新趨勢,研究提出了加快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農村信息化;新進展;新趨勢;建議
近20年來,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日益受到重視,且得到不斷發展,呈現出后發優勢。認真分析研究農業農村信息化進程中的新進展和新趨勢有利于把握其發展方向和發展規律,對進一步順勢而為、爭取農業農村信息化更大進步具有積極意義。
1 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新進展
1.1 農業和農村信息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20年來,農業部逐步加大農業經濟信息網建設的投入力度,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建成了具有較強技術支持功能的農業信息網絡中心和國家農業信息核心網站,全國各個涉農領域農業信息網絡已具備一定規模和數量。“金農工程”的骨干工程國家農業科學數據共享中心已經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成,現已能與全球的農業科技信息網良好聯接;以農業部為中心,連接31個省、市(區)農業廳的信息網絡平臺,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全國農業信息網絡。全國所有的鄉鎮都能上網,基本上都可以實現寬帶上網,農民網民規模不斷增加,已經超過整個網民的四分之一;電信網已經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廣播電視網方面,農村廣播、電視人口在農村的綜合覆蓋率已經超過95%[1]。
1.2 農業信息資源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利用
1.2.1 重視農村信息資源調查 組建了由22個部委參與的農村信息資源整合工作班子,開展農村信息資源摸底調查,初步掌握資源分布狀況,并建立17個部委間的涉農信息資源交換制度,在黨中央統一部署下,各地涉農信息資源整合工作開始走向深入。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了“農村科技數據采集、處理與應用示范”,在科技數據供需分析的基礎上按照標準規范進行農村科技數據的采集、整合和加工,建立農村科技信息資源數據庫,總量超過300 GB,并進行相應的數據統計分析和系統開發,建立農業生產智能決策支持系統,開展農村科技數據應用示范,為農村科技人員與廣大農民之間架起一座“信息橋梁”,保證農村科技信息及時、準確和主動地送到廣大農民手中,也是解決農村科技信息傳輸“最后一公里”的良好途徑。
1.2.2 農業信息數據庫建設日益受到重視 隨著計算機和數據庫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信息數據庫建設日益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20世紀80年代,在國家和地區一些專項資金的資助下,各省建立了種類繁多的農業以及與之相關的數據庫,內容涉及地貌、土壤、氣象氣候、耕作制度等各個方面。同時,國土資源、水利、林業、測繪等部門也相繼建設了農業政策法規、農業科技與人才、農村經濟統計、農產品價格等多個行業數據庫,如中國農林文獻數據庫、中國農業文摘數據庫、農牧漁業科技成果數據庫、農副產品深加工題錄數據庫、植物檢疫病蟲草害名錄數據庫、中國畜牧業綜合數據庫、全國農業經濟統計資料數據庫、農產品集貿市場價格行情數據庫和農業合作經濟數據庫等[2],其中部分數據庫的功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隨著各類農業數據庫建設的不斷推進,相關建庫技術也取得了明顯進步。同時還研制出了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農村信息化的技術產品,如各種數據庫系統、農業專家系統、農業模擬系統、作物病蟲害防治系統、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等。這些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為我國現代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數據資源。在農業農村信息數據采集上也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部門在全國建立了幾十條信息資源采集渠道,共計部署信息采集點近萬個;通過遠程聯網采集信息、報送農業農村各行業和各領域的生產動態、價格行情、科技教育、質量安全、自然災害、動物疫情、農民收入等信息。
1.3 農業和農村信息建設成果顯著
1.3.1 農村信息服務平臺與信息網絡已初具規模 20xx年末,全國各省、97%的地市、80%以上的縣級農業部門設置了農業信息管理和服務機構,大多數鄉鎮都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站,總計發展了數十萬人的農村信息員隊伍[3]。農村信息服務服務平臺已初具規模,農業部和各省、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均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站,80%以上的地級市和60%以上的縣級農業部門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站。全國涉農網站已經超過1.8萬個;整合電話網、電視網、電腦網優勢而形成的“三電合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已擴展到100多個縣;部分地區縣、鄉、村三級信息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
1.3.2 農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經過長期的建設和發展,“縣有信息服務機構、鄉有信息站、村有信息點”的農村信息服務格局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村信息服務模式不斷發展和成熟[4]。吉林農委與吉林聯通聯合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成功建立了“12316新農村熱線服務”模式;浙江省成功利用“農民信箱”信息服務平臺,實名制發展用戶近300萬人次;上海市建立的“農民一點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使農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信息服務。寧夏回族自治區主要領導掛帥的“平臺上移、服務下延”的信息服務模式,破解了資源整合難、信息共享難、網絡進村難等制約信息化建設的難題,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村村通網絡、村村有信息服務站”的目標。
1.3.3 農村信息人才培養培訓有所加強 教育部“高校農業科技與教育網絡聯盟”已初步建成中心門戶網站,10萬多農民接受了實用科教知識服務。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北京派得偉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展了多期全國新農村信息化建設高級研修班,涉及全國20多個省市,累計培訓2萬人次,為農村信息化建設管理隊伍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廣東省建設信息化培訓體驗中心,開辦了各類信息化技能培訓班1 323期,已建立21個市級培訓中心、50個縣級培訓體驗中心、404個鎮級體驗站、919個農村信息服務體驗站、51個專業市場信息采集點,組建了超過200名專家的農業專家隊伍和超過6 600人的信息員隊伍,體驗中心可輻射到5 000多個村,讓農民有機會就近免費使用互聯網。 1.4 重視農業農村信息化技術研究與應用
1.4.1 信息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上推廣應用 農業生物環境信息獲取與解析、農業無線傳感網絡、農業過程數字模型與系統仿真、虛擬農業與數字化設計、精準農業與自動監控、呼叫中心、移動通信、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已經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農業生產經營以及農產品流通等領域開展了相關應用推廣工作,并且發展迅速,有逐步深化的趨勢。國內外各大農機公司普遍加強高新技術尤其是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在農機中的運用,農機也向高度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目前,數字化農業機械在目標識別、無人駕駛、自主行走方面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數控農業機械基本上能達到自然人操縱機器工作的水平,這些都為發展農村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保障。新的信息技術在一些地方農業生產上得到初步應用,如精準農業技術開始在全國部分地區進行示范推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和自動控制系統等信息技術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地農墾系統以及各大型國營農場有效進行推廣應用;3G、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部分地區農業領域開始試點示范。
1.4.2 重視信息技術研發與應用 針對中國農業生產區域性、專業性強的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可控性差、經驗性強等實際情況,國家“863計劃”長期支持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共研制出5個智能系統開發平臺和200多個農業專家系統,并在全國30多個省市和東南亞地區應用推廣,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國家數字農業重大專項“數字農業技術研究與示范”取得階段性成果,開發面向農業生產管理、宏觀決策和市場經營過程中的農業數字化模型及軟件系統,初步實現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的數字化和信息化,開發了數字農業信息獲取、處理、傳播、加工、利用的公共信息管理平臺;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對農業結構布局、農作物長勢和農產品品種進行動態監測和預報研究,建立了面向農村的數字化信息服務系統,實現農業生產技術、科學知識和市場信息的數字化、網絡化;開發適合設施條件和大田條件下精準生產管理的多種數字農業關鍵技術與設備,并建立了國家級“數字農業”示范區。
2 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新趨勢
2.1 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體多元化
在政府主導之下,各類社會力量已經積極進入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而且初步呈現激烈競爭的態勢。從長遠來看,政府的力量和社會的力量會并駕齊驅,社會力量將會逐漸成為生力軍,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行為主體多元化、社會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除政府部門及相應國家事業單位繼續大力推進外,要廣泛發動和利用有關媒體、專業技術協會、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農村科技示范戶的積極性。新農村信息化既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需求,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社會工程,需要社會各種力量共同參與、協力推進。中國電信“信息田園”、中國移動“農信通”、中國聯通“12316熱線”等以企業為投資主體,由企業主導開展的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因其適應市場需求、服務及時和有效性高等特點而廣受歡迎。
2.2 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更加扁平化
現代信息技術使信息服務具有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特點,農業農村信息服務相關平臺上移、服務下延,向扁平化方向發展。由于農業和農民的分散性,需要一個整合的統一平臺來實現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這樣既可以集成資源又可以降低成本。政府不能全包,但也不能由運營商全包,因此第三方平臺必將成為今后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發展的趨勢。各地政府越來越重視將農業農村信息化平臺建在省級行業部門,這樣可以集成力量、減少浪費、提高投資效益。市、縣級及以下不必建立涉農信息服務平臺。如寧夏全區統一建設中心平臺,實現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圖書館、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數字有線電視等應用內容共享,修建一條信息高速公路,共建一個涉農數據庫,整建一個“呼叫中心”[5]。
2.3 農產品電子商務加速發展
近年來,農村各種專業的農產品交易網站迅速增長。作為中國主要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中國農產品促銷平臺、新農村商務網、農博網等在搭建農產品交易平臺、促進農產品市場營銷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新農村商務網自開通以來,累計訪問量已超過50億人次,發布政策、新聞、市場等多類信息1 500多萬條,累計促進農產品銷售2 000多萬t,解答農民在農產品流通方面的各類問題10萬余個。隨著全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和網上購物消費者的快速增加,農產品電子商務在農產品流通交易等方面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未來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重要途徑。國家應該進一步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有序發展和市場競爭提供保障。
2.4 網絡傳播科技知識加快
數字新農村多媒體閱覽系統對農家書屋工程進行了延伸和有益補充,為農村農民群眾提供了更加廣泛、實用的閱讀資源,為國家農家書屋工程實現信息化、數字化提供了更加完善有效的解決方案。與傳統報刊書籍相比,農家書屋移動閱讀終端在信息發布和物流環節節能降耗,充分體現了綠色、便捷、低碳的時代要求。學習實用農業技術知識網絡平臺——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可以使全國近百萬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便捷實現農業技術信息實時和交互傳播。農業科技網絡書屋以個性化定制、實時推送的形式為廣大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提供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服務,將成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永不關閉的“移動圖書館”。
2.5 農村信息化建設利益分配多贏化
中國當前的農業農村信息化利益分配主要存在政府性投資機制、社團式自助機制和商業化市場機制三種形式。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具有公益性強、成本回收周期長、見效慢、投資風險大等特點,因此政府投資建設應是前期投入的主體,政府以實施大型信息化工程為主要手段,先把信息服務基礎平臺搭建起來;中期采取政府補貼的辦法促進信息基礎設備設施進村入戶,再通過引導電信企業采取降低農業信息服務的通信資費等措施鼓勵農民群眾進行信息消費,逐步培養和打造農業信息服務和消費市場;后期建立農民的“消費轉移機制”,引導農民群眾通過利用信息降低在生產資料購買等方面的成本,并把這部分資金轉移到信息消費上來,使農民在農業生產投入總量大致不變的前提下獲得較好的效益,從而建立一種農業農村信息服務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6]。由此可見,政府和事業單位、公眾媒體、社團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村經紀人、電信運營商和IT企業等在農村信息化市場的利益分配正逐步形成多贏化格局。 2.6 整合農業農村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信息平臺
廣大農村基本完成“村村通電話,鄉鄉通網絡”的目標,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的農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頸得到很大改善,但農村信息服務實踐表明,農民群眾需要的針對性、可靠性強的信息還很缺乏;參與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各相關部門封閉、壟斷信息資源,重復建設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已成為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新問題。20xx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對現有農業農村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以滿足用戶不斷增加的信息服務需求,真正實現信息作為生產力要素而發揮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并明確提出要按照“求實效、重服務、廣覆蓋、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資源,共建平臺,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這標志著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開始由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進村入戶、積極解決農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頸問題為主要任務的前期階段,向解決以基層農村信息資源有效整合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服務質量問題為主要任務的新階段過渡[7]。
2.7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研究和應用得到穩步發展
圍繞農業生產、加工和流通等全產業鏈的全面感知,智能感知芯片、移動嵌入式系統等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逐步拓寬。信息化發展將融入更多新技術,泛在感知、精準獲取、海量存儲、高速傳輸、智能處理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在網絡、物聯網、云計算和三網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和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為現代化農業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圍繞農業精準生產、農產品智能物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研究開發了一些應用技術系統。
2.8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壯大,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在“金農”、“信!钡葒抑攸c農業信息化建設工程的帶動下,全國各地基層鄉鎮信息服務站均已建立起來,行政村信息站點和信息員隊伍建設日益發展。隨著中共中央組織部的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的不斷推進,全國絕大部分行政村都配備了黨員遠程教育專用的計算機并接入了互聯網,有的還配設了電視機和音像設備,基本發揮了村級信息服務點的作用。這種新型的服務體系配合原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形成了完整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網絡。部分地區行政村非常重視農民培訓工作,會定期邀請農技站農技人員或邀請外界專家對農民開展培訓,甚至還有深入田間地頭的實地指導,較好地體現了服務體系的職能。
3 加快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建議
1)政府推動與市場驅動相結合。農業農村信息化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必須強化政府政策的支持并不斷加大力度,同時也必須重視和依靠市場利益的驅動力量,實行“兩輪并進”。
2)原始創新與集成創新相結合。農業農村信息化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但目前信息技術在中國還尚未得到充分應用。應該在技術原始創新方面下力氣,改變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時要抓好適用技術的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
3)信息技術產業化與信息服務社會化相結合。信息技術是高新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產業是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方面。迫切需要研發信息技術軟件和硬件產品,促進信息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努力推進信息服務的社會化。
4)資源整合與共享機制建設相結合。數據資源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都已經取得長足進展,但數據的分散、無序、封閉狀況以及基礎設施的多部門各自為政,分散、重復建設現象普遍。要研究制定并堅決實行聯動、協調、互補、高效的共建共享政策和機制。
5)專業隊伍與民間力量相結合。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面廣量大,需要配備高素質的隊伍和健全的體系。一方面要大力培養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專業信息人才隊伍;另一方面也要積極調動和發揮科技企業、專業技術協會、農民合作組織等民間力量的作用,實行“兩臂合力”。
參考文獻:
[1] 張新民.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與前景展望[J].農業經濟,20xx(8):106-108.
[2] 左 雄.我國農業信息化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xx, 35(28):9092-9094.
[3] 李道亮.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
[4] 李道亮.零公里的探索:基層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xx.
[5] 高萬林.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探索[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xx.
[6] 楊寶祝.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發展戰略探討[J].中國科技成果,20xx,2(15):9331-9334.
[7] 程子良.農村信息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助推器——訪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J].中國農村科技,20xx(12):14-16.
農業論文2
近年來,農民“增產增收”的問題成為農業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而發展特色農業正是改造傳統農業,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快速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戶走上發展“特色農業”致富之路,并取得成功。作為禮縣是一個農業大縣,雖然農業在經濟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是農業特色不明顯,導致農業比較效益不高。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調整結構,提高效益是禮縣農業增效的重要途徑。
一、禮縣特色農業布局
禮縣是甘肅南部的農業大縣,受資源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農業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糧食、藥材、果品和畜產品上。禮縣近年來圍繞“東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藥材、整縣畜牧、川壩蔬菜”的產業布局,在農業生產上堅持把特色產業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破解“三農”難題的抓手,調整結構、擴大規模、增加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漢水流域為主要分布區的蘋果產業基地,目前,面積為286200畝,產量達43509噸。以縣城以南為主的核桃、花椒產業基地,20xx年末實有核桃樹746.97萬株,產量達20xx噸;ń362.4萬株,產量達182噸。禮縣西部為主要分布區域的中藥材產業基地。播種面積38000畝,總產7048.9噸。隨著產業基地的不斷發展,禮縣特色產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斷提升,深加工企業也已落戶禮縣,出口創匯能力不斷增強。盡管禮縣特色農業近年發展迅速,但和全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較好的縣相比,禮縣特色農業發展仍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正確分析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與劣勢,對及時彌補特色農業發展的不足和制定相應的政策有重要的意義。
二、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狀況
、宥Y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
1.自然資源優勢。禮縣氣候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l0.6℃,年最高氣溫33.9℃,年最低氣溫-15.8℃,年降雨總量425.6毫米,年無霜期181天,日照總時數1929.6小時。地域廣闊,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農作物品種繁多?h城以東屬高原丘陵地帶,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是禮縣重要的產糧基地,縣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氣候陰涼,生物多樣性特征明顯,發展中藥材種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下四區光照充足,氣候相對溫暖,川壩地區水資源較為充裕。
2.人力資源優勢。禮縣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據統計,20xx年禮縣農村人口總規模為48.64萬人,禮縣鄉村勞動力達24.6萬人,其中農業勞動力15.3萬人,按禮縣農村9.9萬戶計算,平均每戶擁有勞動力2.5人。以上數據表明,禮縣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
3.政策法規優勢?h委、政府每年設立800萬元特色產業發展基金,出臺果蔬保鮮庫建設、規模養殖、土地流轉等以獎代補激勵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發展長城果汁、鼎鑫食晶公司等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啟動禮縣石橋漢陽與禮縣永興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促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同時完成了禮縣大黃、禮縣蘋果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國家綠色食品與無公害產地認定,禮縣爭創為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縣。20xx年以來陸續通過并頒布了《甘肅省農作物種子條例》、《甘肅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甘肅省草原條例》、《甘肅省動物免疫標識管理辦法》、《甘肅省農藥管理辦法》等。同時,還啟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業植物檢疫、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這些政策法規為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提供了制度保障。
4.價格優勢。禮縣擁有豐富的蘋果資源,蘋果的生產成本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如美國的蘋果的生產成本為2.0元/公斤,禮縣優質蘋果的生產成本僅為1.0元/公斤,禮縣除殘次果銷售均價1.6元/公斤,比世界平均價格低50%,具有明顯的價格競爭優勢。
㈡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劣勢
1.生態環境劣勢。禮縣大部分地區年均降水量只有425.6毫米,且時空和區域分布不均,雨熱不同步。干旱、暴雨、冰雹、霜凍和干熱風等氣象災害的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干旱出現頻率最高,給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帶來很大影響。此外,暴雨、冰雹、霜凍和干熱風也是不可忽視的氣象災害,禮縣每年均有發生。近年來,農藥、化肥、農膜等農用化學物質的大量使用,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解決禮縣糧食自給和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極其嚴重的農田污染。
2.勞動力素質劣勢。禮縣農村勞動力總體上文化素質偏低。文盲或半文盲約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3%,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8.8%。
3.農業科技劣勢。科技含量低,機械化運作水平不足,發展現代農業步伐緩慢,將直接制約禮縣農業發展,成為特色農業發展的羈絆。農業科技在禮縣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比例明顯偏低,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還不夠大,真正成效顯著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技術微乎其微。在資源利用中,農業用水比重占據主要地位,但農用水的利用率長期偏低,機械化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不高?萍嫉娜狈,不但大大加重了禮縣農民的勞動量,還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潛在損失,嚴重制約到了農業的規;、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4.信息劣勢。信息化各要素指數在禮縣處于弱勢,信息化發展速度相對較慢,信息服務的渠道不暢通。在面向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特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種養大戶和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方面,提供農業政策、新技術新品種、農產品供求、生產資料價格等信息服務的能力欠缺。農業生產滯后于市場需求的變化。特別是信息化人力資源發展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禮縣信息化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一切都嚴重影響了農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制約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5.規模劣勢。禮縣除蘋果產業外,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小,產業協會和組織協會層次低。目前,禮縣特色農業體系中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企業只有隴南長城果汁飲料有限公司一家。農產品加工整體水平較低,加工轉化率只有10%;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不大,覆蓋不廣,參與農戶比例不高,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響了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
6.體制劣勢。農業經過30多年的改革,許多制度都圍繞市場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和創新。但從整體來看,目前禮縣農業發展中仍面臨許多制度瓶頸,這在禮縣農業發展上表現尤為突出。以小農為本位的農業經營制度已嚴重阻礙了農業規模經營和規模效益的提高,制約農業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三、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建議
、寮哟筚Y金的投入,扶持龍頭企業
1.加強對現有龍頭企業資產的管理。首先要盤活現有資產存量,注重對現有企業的改造、擴建、兼并以及集團化經營,走內涵擴大再生產之路。在此基礎上強化企業管理。龍頭企業要認識到處理好與農戶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是其擴大資金來源的根本途徑。
2.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充分發揮社會閑散資金對農業的支撐作用。
3.財政和信貸支持。支持的重點是解決制約特色農業發展的瓶頸因素。主要用于對龍頭企業、基地、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科技進步、市場體系、農產品價格等方面的支持。
4.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經濟發達地區資金或城市大中型企業甚至城鎮居民資金加入當地特色農業建設,發展外向型農業,以多種形式吸引外資,興辦“三資”企業。
5.充分利用國家的各項扶持基金。目前,我國對不同類型的農村,設有各種各樣的扶持資金,如對貧困地區、糧棉大縣、重要農產品商品基地、菜籃子工程等都有扶持。在利用國家的這些資金時,要按特色農業的發展原則來進行組織,這樣,既可提高國家扶持資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促進特色農業的發展。
㈡優化特色農業內部結構,促進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
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應放在區域布局、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三個方面。區域布局結構調整的重點應是繼續加快蘋果、花椒、核桃、中藥材規;a基地和出口生產基地建設,品種結構調整主要是調整生產用地面積和投資比重,實現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品質結構調整要實現產品更新換代,跟上市場需求步伐。在現有特色農業發展集聚的基礎上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按照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進行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努力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形成產業集群。同時有選擇地吸引那些具備產業帶動優勢和有產業關聯效應或配套協作功能的外資項目進入農業集群。健全以行業協會為中心的中介機構,提高集群的組織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務,建立有利于產業集群發展的融資體制、物流體系和信息服務平臺。
、鐝娀r業科技投入和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
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扶持,大力引進和挖掘農業技術人才。邀請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與特色農業基地進行聯合,在農產品革新和勞動力培訓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培育龍頭企業,發揮其輻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和激發民間創業動力。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在科技傳遞,區域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廣泛、持續的品牌效應。因此,禮縣特色農業要特別重視品牌功能,在大力擴大“先秦貢果”知名度的基礎上繼續打造知名品牌,以打造明星企業和名牌產品為突破口,提高區域競爭力。建立特色農產品的品牌質量控制體系,進一步加大品牌質量認證。企業要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制定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制定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以及收獲、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的質量控制體系,確保農產品綠色品牌質量,這是保護區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柰七M農村經濟體制和制度創新,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
政府要加快對農村土地有償流動制度化建設,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補償機制,完善農業投資管理體制,進一步放寬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要加大農業減災投入,建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專項生產基金和市場風險基金,推行農業互助保險模式。風險機制是農業產業抵御自然、市場和政策等方面的風險的功能。降低或消除風險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保障。風險機制的作用:一是通過有效的措施使各種風險降到最低,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風險基金保障制度,以便在遇到風險時做到化險為夷。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要依法行政,加大農業執法力度,提高農業行政執法效果,使特色農業各項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軌道。在這一過程中的政府要制定全面地為農戶服務的方針政策。
農業論文3
1必要性分析
人文景觀需要自然景觀的陪襯,自然景觀更離不開人文景觀的烘托,悠久的歷史和歷代名人為周至造就和遺留下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使這里留下幾多輝煌與不凡。周至縣旅游景點較多,主要有“天下第一福地”樓觀臺、有山勢雄偉的黑河森林公園、有隋文帝曾避暑過的仙游寺等,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從而使周至成為西安市旅游的重要縣區之一,加之十三朝古都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楊凌現代農業的示范優勢,為周至發展旅游事業又添魅力。但是,人文景觀多、自然景觀少,看的多、玩的少,帶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生態農業旅游更是一個缺門,形成了周至旅游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所以,盡快加強自然景觀資源、苗木花卉、蔬菜園藝和有機林果資源的開發,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已勢在必行。
2建設條件論證
2.1自然環境條件
項目區位于黑河上游沖積扇平原,南依秦嶺、北瀕渭水,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13℃,年均降雨量674mm,年日照1993.7h,無霜期為222~260d。境內有黑河、田浴河,南北流向其中。本區屬井渠雙灌區,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土壤含油沙量大,pH呈中性偏酸,有機質含量中等偏上,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純凈,無污染,灌區設施良好,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最適應農作物、花卉植物生長。區域把獼猴桃、旅游、水、礦產四大支柱產業作為振興周至經濟的突破口,全面加快果林、養殖、蔬菜、刺繡、優質專用糧五大農副產品基地建設步伐,培育了“沿山旅游觀光帶,中部獼猴桃經濟林帶,沿渭蔬菜苗木花卉帶”三條特色經濟帶。
2.2基礎設施條件
項目所在地位于周至縣司竹鄉紅豐村,肖司公路西側,北通西寶公路南線、南接環山旅游公路,南臨樓觀臺、北連富仁鄉、西瀕黑河、東臨終南鎮。距周至縣城7km、距西寶高速公路20km,出入交通和周圍交通環境極其方便。土地資源十分廣闊,內部有南北、東西干道,生產經營方便;現有深井三眼,水塔一座,部分引水管道直接通地里,水電設施齊全。周圍群眾有傳統的苗木花卉繁育生產、特色經濟林果生產的習慣,并能較快的接受新生事物,學習新技術。與西安萬畝綠色獼猴桃基地近鄰,為周至原畜牧場用地,南北長1530m、東西寬510m,面積千余畝,略呈不規則寶葫蘆形,地形略有起伏,原有果園現已廢棄,整體為荒灘草地,周圍有獼猴桃、玉米等經濟作物種植。
2.3實施有利條件
(1)該項目建設符合國家西部關天經濟帶建設范疇,符合國家對農業投資方向和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政策,與陜西省建設生態農業基地合拍,與西安市實施“百萬牛羊工程”相吻合,是周至實施精品農業富民戰略的主要內容之一。
(2)實施方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建成了多處苗木繁育基地、經濟林果園,已形成了年產500萬株園林花卉苗木、5萬株珍稀實用性經濟苗木的生產能力,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生產和管理經驗。
(3)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科研教學優勢、信息資源優勢、人才優勢、技術推廣優勢、產業示范優勢和楊凌示范區的區位優勢、農業信息網絡密集優勢,實行專家+公司+農戶的市場經營模式,有較強的駕馭市場的能力。
3項目技術方案
3.1性質定位
周至縣黑河高新農業生態示范園以楊凌農業示范區為依托,對現有立地條件及周圍環境進行合理的改造與利用,在充分保護自然環境與綠色資源的同時,融農、林、牧、副、漁五業于風景優美的生態園林之中,結合當地特有的自然及人文風貌,建設具有現代都市風情的全新概念的綠色高新生態示范場所,營造一座以反映現代科技、自然風貌、風土民情、人文景觀以及勞作生活的田園式生態農業示范園,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歷史文化于一體,使之成為進行科技示范、農業生產、觀光游憩、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
3.2功能分區
3.2.1四大生產展示區①特色農業豐產示范區12hm2,以特種糧食作物如黑米、黑小麥、貢米、大豆等為生產方向,主要是培育良種、豐產試驗和示范觀摩。②林果牧草間作生產區10hm2,著重發展李子、櫻桃、山杏、扁桃、核桃等經濟果林,建密植矮化示范園以供參觀學習,同時提供優質、純正、無毒種苗和咨詢、培訓服務。③園林特色種苗繁育區8hm2,以色葉行道樹作為發展重點,如紅葉臭椿、紅葉合歡、黃金槐、金枝柳、金絲楸等,培養大規格苗木生產,也提供優質種條及繁育技術的培訓、推廣任務。④設施園藝栽培保護區3.5hm2,采用不同類型的溫室大棚,反季節生產名特優果品、蔬菜,周年生產時令花卉。
3.2.2四大觀光示范園①良種牛羊養殖示范園6~8hm2,主要從事是良種繁育,分別集中養殖奶牛、肉牛和布爾山羊,形成集防疫、治療、配種、飼料加工、鮮奶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奶牛、肉牛、山羊養殖園。②生態農業典型模式園5hm2,這是立體開發和綜合飼養有機結合的生態農業經營模式,使生物與環境、生物種群內部以及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技術系統及農業經濟系統之間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效率得以不斷提高。③農工復合集約生態園7.2hm2,主要是農牧產品、蔬菜花卉加工,涉及有飼料加工、食品加工、蔬菜保鮮、花卉保鮮。④觀光農業休閑度假園8.5hm2,既安排水面垂釣、寵物觀賞和游樂場所,又修建一定數量的獨立家庭小農場,室外配備用戶自行設計花圃、菜園、藥圃,提供一個自耕自做、獨享其樂的小天地。
3.2.3一個管理服務中心作為示范園的管理服務中心、咨詢培訓中心、展示銷售中心和信息網絡中心,面積7.8hm2,同時劃出一定面積作為貯藏間、庫房、車庫及商品交易。
3.3基礎設施
3.3.1生產展示區的灌溉系統特色農業豐產示范區采用波涌灌溉技術,即把灌溉水斷續地按一定周期向灌溉溝(畦)供水,逐段濕潤土壤,直到水流推進到灌溉溝(畦)末端的一種節水型地面灌溉新技術。林果牧草間作生產區采用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園林特色種苗繁育區采用管道式噴灌系統。設施園藝栽培保護區除采用微灌系統之外,建普通鋼管塑料大棚30個,普通日光溫室20個,自動控制溫室2個。
3.3.2觀光示范園的基礎設施①良種牛羊養殖示范園包括牛舍、羊舍各100間;飼料加工設備及其附屬配件、工具一套;擠奶設備及其附屬配件、工具一套;配種設備及其附屬配件、工具一套;糞便排污設備及其附屬配件、工具一套。②生態農業典型模式園包括禽畜圈舍、副業加工、沼氣池,化肥、農藥庫房。③農工復合集約生態園包括魚塘、藻類培養塘、牛場、豬場、雞鴨場;飼料廠、屠宰廠、肉類加工廠、食品加工廠、罐頭廠、奶制品廠;沼氣池、發電機組。④觀光農業休閑度假園包括觀賞寵物養殖交易中心;特色小別墅15套;游樂設施、特色運動器械。
3.3.3管理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包括二層綜合宿辦樓,展示交易中心,貯藏間、庫房、車庫。
4資金與效益
4.1投資概算
根據國家和陜西省有關生態農業觀光園建設的方針、政策和規定,結合項目所在地的立地條件和開發建設的實際情況,在充分利用現有設施、設備的基礎上,按照建設項目,分階段進行投資概算。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設投資總額為1130.07萬元。按建設項目分類: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758.00萬元,占投資總額的67.08%;②保護工程建設投資61.10萬元,占投資總額的5.40%;③服務設施建設投資247.00萬元,占投資總額的21.86%;④其他費用63.97萬元,占投資總額的5.66%。
4.2資金籌措
為了卓有成效地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園,采取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和多渠道籌集資金的辦法,千方百計籌措開發資金。多年來,實施方采取多方籌集資金的辦法,保證了荒灘地的復墾和綠化,這一寶貴經驗是開發建設示范園資金籌措的重要途徑。同時,充分利用周至旅游勝地的優勢,示范園要擴大對外開放,軟件、硬件齊頭并進,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不失時機地吸引外資和社會集資,以加速示范園建設步伐。
4.3效益評價
農業觀光園的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綠化、美化、彩化、凈化、香化的“五化”特色,營造自然清新、優美宜人的生態景觀,改善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充當都市的邊緣綠化隔離帶,防治城郊環境污染,并以保證黑河水庫的水質為根本[5]。這不僅是觀光園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自然環境保護的需要。經濟效益是農業觀光園生存的基礎,也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提高收入的重要渠道[6]。示范園開發建設后,各項設施全部營運,年收入564萬元,生產經營的稅后利潤按40%計算,其他稅后利潤按20%計算,則每年可實現利潤205.6萬元。反映資本金的獲利能力,資本金利潤率=利潤總額/資本金總額×100%=20.6%,投資回收期為4.86a。上述各項指標說明生態農業示范園投資效果是比較好的,基本符合國家投資回收期的期望值,同時也說明本方案是可行的。
5結語
生態農業觀光園建設,只有將農業生產場所、農業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三者有機融合為一體,以區域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依托,優化配置各種鄉土資源要素,突破傳統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模式[7],以產業綜合為基礎,以生態環境為主題,以農林科技為動力,以創新經營為生命,以文化內涵為靈魂。力求做到“四優”結合,即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8],才能有效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并能充分滿足人們領略大自然濃厚情趣和現代新興農業藝術的需求。農業之所以普遍認為不賺錢,主要是從農戶和非從業人員人均收入差異的角度來看的。如果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分析,農業投資的回報率并不低。所有優勢產業項目都需以認真的可行性研究為基礎[9],就是要對擬建項目從政治、經濟、技術、社會、文化和環境等方面進行科學分析,判斷項目的可行性[10]。農業項目建設是一項創新性工作,必須結合農業實際情況,組織不同專業人員研究論證,明確目標、科學籌劃,慎重選擇優勢項目,為正確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11]。
淺談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論文(通用6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淺談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淺談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論文 篇1
摘 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加強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有利于推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進程,是我國農業方面的基本國策。本文就農業資源合理化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等2方面問題進行探究,希望能為我國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方面提供參考。
關鍵詞:合理化利用;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強調的是農業自然資源與經濟資源的統稱,其中農業自然資源涵蓋的是各種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自然要素,如土地、水等資源,而農業經濟資源強調的是在農業生產中可以發揮一定積極作用的社會因素及社會生產成果,如農機設備、道路交通設施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經濟發展中必須加強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化管理與利用,使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得以進一步優化,從而推進農業經濟的生態化發展。
1、加強農業方面法律規范的制定與完善
加強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而為了確保農業方面各項工作貫徹落實到位,必須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從目前我國農業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看,我國農業法律規范有待進一步完善:例如,在農業自然資源中土地、林地等的流轉、評估以及管理等方面沒有嚴謹的法律規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林地等資源的浪費;而關于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法律規范的不健全,致使農村道路交通、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等在發展中存在較大問題,這些問題的不及時解決會對我國農業未來的合理化發展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
農業論文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論文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學術研究過程之中對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獻資料的總結與概括,一般狀況下需要筆者將論文之中的學術資料、論文研究文獻、注釋文獻等等諸多資料進行集中展示與整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業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覽。
農業論文參考文獻1
[1]高啟杰.多元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合作的動力機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4-27.
[2]焦源.農戶分化狀態下需求導向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2015(7):46-48.
[3]郭金平.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的創新策略[J].吉林農業,2014(21):15-17.
[4]黃季焜,胡瑞法,智華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30年發展與改革:政策評估和建議.農業技術經濟,2009,(1):4~11
[5]楊忠娜,陳曦,張淑云,等.加快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的對策及建議.貴州農業科學,2009,(10):233~235
[6]高啟杰,謝建華,申建為,等.關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與改革的思考.調研世界,2005,(12):10~13
農業論文參考文獻2
[1]賈性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分析與建設對策[J].低碳世界,2016(05).
[2]王新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分析與體系建設的對策[J].吉林農業,2015(06).
[3]陳修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與建設對策淺析[J].南方農業,2015(09).
農業科技發展中的問題及應對措施論文(精選6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措施對人們來說越來越重要,措施是針對情況采取的處理辦法。那么相關的措施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業科技發展中的問題及應對措施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業科技發展中的問題及應對措施論文 篇1
摘要:氣象農業科技服務的發展對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結合氣象農業科技服務的特點探討了當前發展過程面臨的關鍵問題,并分享了一些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氣象科技服務;農業;關鍵問題;對策
氣象科技服務,是社會公益服務中的一種,在遵循憲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通過科技手段(氣象產品、科研成果、氣象資產等)向社會提供各類氣象信息,也是公共氣象服務的延伸。
1、概述
農業生產對氣象條件有著較高的要求,在農作物本身品種優良的情況下,天氣是制約農作物生長的最主要因素。氣候的變化可能導致增加生產的不穩定性,而且發生氣象災害,比如洪澇、干旱將對農業造成極大損失。農作物生長周期和天氣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水稻適合雨熱同期的氣候,其他作物也都有其生產習性,有的喜熱,有的喜寒,天氣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作物的收成;诖耍瑲庀筠r業科技服務就具有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可對農業生產做出必要指導。
2、關鍵問題
2.1缺乏統一平臺
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氣象信息走向了廣闊的天地,但氣象科技服務在發展過程當中,缺乏統一的平臺,各地區的發展不均衡,如果從城鄉角度看,則是城市氣象服務發展程度高,農村發展滯后。從平臺的角度看,各地區在氣象科技時,局限性較大,即更傾向于本地。但是就農業生產而言,并不能提供精細化的預報產品,大方向上的預測很難滿足當前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在互聯網+時代下,十分有必要建立統一平臺,立足于云物大智移技術,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
農業中的電子信息技術應用論文(精選6篇)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農業科技也取得了較大成績,推動了現代農業機械的發展。隨著我國農業改革的推進,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農業中的電子信息技術應用論文 篇1
摘要: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包括電子科學技術和信息科學技術兩項內容,是應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電子信息控制和信息處理的學科。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帶動了農業科技領域的變化與革新,農業現代化的趨勢也日益體現出數字化、電子化、信息化等特征,并逐漸成為新世紀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文章將從電子信息技術入手,深入闡述電子信息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電子信息技術;農業發展;農業信息化
一、農業中必不可少的電子信息技術
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在農業各個方面都能見到電子信息技術的身影。在種植業,電子信息技術被應用到農業機械的制造與推廣,比如草莓大棚使用的卷簾機、翻土機等;還有農作物從育種到收割全過程的監測與控制,比如西瓜種子催芽、嫁接等。在林業,電子信息技術被應用到森林防火報警、森林土壤檢測與生態環境監測等,是推動林業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支柱;在漁業,電子信息技術被應用到海洋生物生存環境監測、淡水漁業信息收集與處理,以及探魚和捕魚等;在畜牧業,電子信息技術被應用于牲畜、禽類的生活環境、健康狀況的檢測與控制,是推進肉類食品質量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電子信息技術還能準確預報霜情、冰雹、雨雪等惡劣天氣,更科學高效地管理農產品種植和畜類、禽類養殖等。除此之外,旅游農業、休閑農業的興起與發展也離不開電子信息技術的支持,比如各地農家樂信息的收集與發布、游客信息的獲取與處理等。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農產品市場上的信息傳遞得更快、更準、更廣,農村電子商務的出現為農民收購銷售各種農產品提供了更多渠道,有效降低了農民所承擔的風險,增加了農民收入,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
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摘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農村地區老齡化現象的逐漸加重,利用機械自動化設備取代勞動力要素既能夠有效節約成本,也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管理精度,對于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從當前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的必要性出發,對我國現階段農業機械自動化設備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當前社會發展形勢探討了未來的發展趨勢,以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
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現狀;未來前景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一體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步實施,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此同時,勞動力成本提高也推動我國農業發展逐漸朝著機械化和自動化的方向轉變,尤其是現代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以信息自動化和自動控制技術為支撐的各種農業機械設備和機電產品也已經逐漸深入應用到我國農業發展中來,形成了體系化的農業發展模式,對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升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價值。隨著現代控制理論和自動化技術的持續發展,我國農業機械設備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結合當前的發展現狀對農業機械化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的必要性
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作用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作用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特別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因此,振興鄉村經濟,農業經濟管理是重要抓手。文章分析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并展示和剖析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分析并提出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
農業經濟農村經濟創新策略分析
一、前言
農業經濟管理本質上是一種社會職能,同時強調政府領導和管理,應用現代農業科學和經濟原理,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對農業結構上的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等經濟活動進行組織、領導、決策、指揮和協調,并對相關群體和人員進行激勵,以實現農業發展目標。通過農業經濟管理,確保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農業產品的需求。
二、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ㄒ唬┙⒅贫缺U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改革來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利,并建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登記備案機制。在法治保障下,將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進行落實,進一步強化農民對集體經濟活動的民主管理權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設立農業生產底線,推行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舉措,重點遏制耕地非農化,嚴密防止種植非糧化,規范耕地占補平衡,確保糧食生產的18億畝耕地紅線安全。
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現狀與展望論文(精選10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現狀與展望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現狀與展望論文 篇1
機械制造和自動化在農業機械制造業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農業生產機械的出現使得糧食不足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還有效的減輕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這樣就使農業生產可以實現快速、穩定和持續的發展。然而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開始對農業機械的工作效率以及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業機械自動化必須要不斷地提升勞動的舒適性以及生產效率,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推動我國的農業生產朝著高效率以及高精度的方向不斷的發展。
1農業機械概述以及農業機械自動化的優勢
1.1農業機械概述
動力機以及與之配合使用的各種農機具就是所謂的農業機械,動力機以及與之配合使用的各種農機具主要是通過半懸掛、懸掛或者牽引的方式進行連接,也可以將其制作成為一個整體,如玉米聯合收割機以及谷物聯合收割機等。如果離開了農機具,拖拉機無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同樣,離開拖拉機等動力機,農具也不能夠將自己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所以必須要嚴格的按照農業的具體生產要求為根據設計和制作農業機具。農機具和備用動力機具有十分繁多的種類,通常都會將其稱作農業機械,其主要包括加工及冷藏運輸機械、裝卸運輸機械、畜牧和飼養機械、農產品精加工機械、收獲、脫粒、精選機械,播種施肥機械以及農田基本建設機械等[1].
經濟學論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用11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鄲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濟學論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經濟學論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篇1
【論文摘要】: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是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要想發展就必須把農業搞好。而農業的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犧牲資源為代價,應該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方法、先進的技術,進行長期有效的發展。本文從農業資源角度出發,探討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特征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提出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可持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領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農業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農業資源如土地、水資源、勞動力和資金等作為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直接影響著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應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
一、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的必要性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其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中國具有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重要的地位。在當今世界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農業像中國這樣長期困擾著整個經濟的發展,成為左右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持久因素。
雖然中國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讓占世界總人口22 %的人口豐衣足食,被世人譽為“世界經濟史上持續發展的一樁奇跡”。但是,中國人口規模的迅速擴張、生態環境的加劇惡化等卻使未來農業發展面臨多重危機。 因此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①
關于華南農業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格式
緊張又充實的大學生活將要謝下帷幕,大家都知道畢業生要通過最后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比較正規的、有準備的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形式,我們該怎么去寫畢業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華南農業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排版與裝訂
1、頁面設置:頁邊距上下左右各用2.4cm。
2、行距:全部采用1.5倍行距。
3、頁碼:每頁下端居中,全部采用阿拉伯數字排序,如1,2,3等,不要寫“第1頁”或“-1-”等。
4、頁眉:全部不加頁眉。
5、分頁:摘要、目錄、正文、致謝、參考文獻等各部分都應分頁。
6、頁面大。喝坎捎肁4紙。
7、封面用230克淺藍色虎紋紙。
8、裝訂:一律左側裝訂。
二、封面
1、學生可根據論文內容,分別選用“華南農業大學畢業論文”或“華南農業大學畢業設計”封面,封面格式可從校園網教務處網頁“表格資料”中下載,并按格式填寫內容,網址為:http://www.scau.edu.cn/jwc/jiaoxuewenjian.htm
2、題目
(1)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題目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如題目太長,建議采用副標題。如2人或多人同做一個大項目論文(設計),題目相同時一定要采用副標題。
(2)在校園網上下載封面后,在題目欄和副標題欄輸入漢字后,即可自動生成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或副標題。
3、作者姓名
在“作者姓名”欄輸入學生姓名后即可自動生成“作者姓名”,學生姓名前不要加“學生”或“作者”等字。
農業專業畢業論文提綱范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業專業畢業論文提綱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農業專業畢業論文提綱1
致謝7-8
摘要8-10
Abstract10-11
目錄12-15
圖目錄15-16
表目錄16-18
1緒論18-29
1.1研究背景與意義18-19
1.2國內外研究現狀19-27
1.2.1畜禽舍建筑節能19-22
1.2.2畜禽舍熱環境的模擬研究22-25
1.2.3LCC25-27
1.3研究內容與目標27-29
1.3.1研究內容27
1.3.2研究目標27
1.3.3技術路線27-29
2工具與方法29-39
2.1EnergyPlus計算方法與原理29-32
2.1.1EnergyPlus的整體架構與特點29
2.1.2熱平衡法原理29-30
2.1.3圍護結構傳熱計算CTF方法30-31
2.1.4OpenStudio中的SketchUp插件31-32
2.2LCC理論與方法32-35
2.2.1LCC分析的準備32-33
2.2.2LCC分析的構成與計算33-35
2.3其他模型及方法35-38
2.3.1保育舍溫度環境評價方法35
2.3.2豬產熱模型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