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學論文
企業管理學專業主要是培養能夠掌握現代工商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能,熟悉國內外工商管理的歷史、現狀和最新動態,能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我國企業管理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高級人才。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大型工商企業、金融企業和政府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的中、高層管理工作,也可以從事相關的科研教學工作。
企業管理學論文1
本文就管理學范式管理思想的發展及其趨勢進行分析,對管理學科的發展進行淺析。大家在相關論文寫作時,可以參考這篇由學術堂整理,題目為“企業管理學范式發展與變遷”的管理學原理論文。
原標題:企業管理學的范式確立與范式競爭
摘要:距“泰勒主義”發明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管理類學科的發展和創新取得巨大成就,學科發展從范式的確立到范式的競爭這一動態的變化過程,同時也體現了發展的時代性和進步性。本文就管理學范式管理思想的發展及其趨勢進行分析,對管理學科的發展進行淺析。
關鍵詞:企業管理學;范式確立;范式穩定;范式競爭
從泰勒主義出現至今,管理學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管理學科的建樹遠遠超過其他社會類學科,隨著行為管理學科的興起,體現出多種受不同范式支配的管理理論,這些理論互相影響互相交織,從而形成對于企業管理問題的體現的多元化局面。本文就范式的層面對管理思想發展過程進行分析,探討管理學科發展與變遷的趨勢。
一、企業管理學在范式層面的發展過程
范式概念首先是由美國的哲學家湯姆斯·庫克提出的,指的是某一科學家集團在某一專業或領域當中具有的共同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這一研究的哲學背景規定了他們所具有的共同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為學者提供了共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同時規定了某項研究成果的發展方向和研究方法。范式理論能夠有助于突破時間序列和復雜的學派的分歧,能夠更好地概括各類管理學理論,更好更加有效的分析和歸納管理科學發展的邏輯和規律。
(一)企業管理學范式的確立和穩定
在整個19 世紀,泰勒在英國和美國兩個國家企業管理方面所具有的實踐經驗和相關實驗研究構成的科學管理理論,都成為管理學的獨特標志。
科學管理理論標志著古典企業管理學范式的確定,核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一是以“經濟建設”為前提,認為人們會受到利益的驅使,只對如何提高自己的收益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進行指導行為的原則,只要給予足夠的金錢,就能夠發揮人自身最大的潛能;二是在從人與資源的關系角度進行著手,企業管理實際上就是一個通過運用合適的手段將生產要素發揮到最大限度的一個行為,從而生產出更多財富;三是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可以通過構建相關規定加以確定,管理指的是通過運用科學方法使契約達到充分的穩定性和完備化,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效率的提高。這三個特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學系統理論學科框架,也是一套完整的企業管理概念分析方法。
。ǘ┕芾韺W范式的競爭
從最具有代表性的“工業心理學”可知,一些企業管理學家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研究,但是當時范式競爭的格局并未真正的形成。在二戰以后,行為管理學的影響不斷深化和擴大,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管理學范式競爭進入了一個范式競爭的新時代。
科學范式管理哲學的內涵是以人為本,核心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每個人都是社會人,認為企業的每個員工都不止是經濟產物,而是具有生命、情感、欲望的生理的動物,具備主觀能動性和思考能力以及創造性;二、認為在面臨許多外界不確定的因素的時候,企業應該被視為一個有機的社會系統,而不是一個賺錢的工具;三、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具體行為。而人的行為時受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行為因素包含心理學、社會學、生理學、政治學、人類學、經濟學等各個學科領域。
隨著各大學科的發展以及演變,自20世紀60年代,相繼出現了管理過程理論、決策論、企業戰略理論、系統管理理論等其他相關學派。這類理論被劃分為理性主義管理學范式,通過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理論提供的工具和方法論,在吸收古典管理學范式和行為科學范式研究的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知識,把管理過程、組織和戰略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分析。
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采用相關管理方式研究方法管理企業相繼成功,社會學、文化學和其他相關的社會科學也被引入到管理學研究當中,出現了企業文化等相關管理學派,它也是在繼承系統科學理論和行為科學研究的基礎知識,強調企業成員共同價值觀和新年的培養的重要性的新的學科。
20世紀90年代,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促進了學習型理論組織、知識管理理論、企業再造理論等相關理論學科的形成,同時也是對于管理權力的突破,把企業的行為看成是個人、團隊和組織的不同類型的學習和互動過程,強調企業管理的彈性化,直至今日,在管理學發展的過程當中,各類管理理論和學派都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己的特點和影響力,在某一時期都會有特定的管理學理論占據主導地位,而不是某一學科或者學派一直完全占據領導地位和統治地位。
二、企業管理學發展變遷歷史分析
在管理學發展的過程當中,經歷了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的變化,管理學的發展也經歷了由確立、穩定到競爭的過程,在這一階段,企業管理思想的發展始終同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是密切相關的。
。ㄒ唬C器大工業生產與局部委托代理關系制度下古典管理學范式的確立和穩定
19世紀中后期 ,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西方國家的產業革命相繼完成, 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現代企業制度開始出現 ,與機器大工業生產相適應的社會分工促使所有者逐步從經營過程中退出來 ,古典管理學范式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得以確立的。
這種管理模式,一方面為企業所有者在管理方面設置了一個較難進入的入口,讓他們從日常經營管理領域退出,促使企業規模不斷發展擴大;另一方面,也為技術人員和專職經理提供了一個發展自我的平臺,從19世紀末到 20世紀初的一段時間里 ,古典管理學范式的統治地位相當穩固 .
。ǘ┚植课写黻P系向完全委托代理企業制度轉變行為下范式的確立對古典管理學范式的挑戰
隨著企業發展及以進一步擴大,古典管理學范式支配下的相關理論在企業當中的時間和運用,導致企業內部代理層次多樣化發展,代理經營權和決策權被分屬為不同的管理機構,使得委托任何管理人的關系變得模糊不清,更為復雜,因此,從企業組織領導的縱向關系來看,管理層的人很有可能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同時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和提升,企業生產和經營活動的不確性因素也逐漸增多,因此,企業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需要達成前提協議,因此,委托人需要對代理人進行監督和激勵,對事前的約束和事后的競爭取代,這一機制的使用,為代理人的行為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自由。
。ㄈ┩耆--代理關系為主體企業制度下的多范式競爭
經過多年發展,兩種范式下的相關理論在研究當中為企業組織內部經營提供了相關的工具方法和模型,同時也創造出了避免代理人機會主義行為傾向的監督和管理機制,但是隨著目前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大,企業規模逐漸擴大,企業經營產品出現多樣化,小批量、多種規格標準,企業面對的內外經營壓力不斷增大,促進企業把管理的主要核心轉向組織整體有效運作,以及靈活應對環境的不確定性。
在“經濟人假設”這一古典管理學范式研究理論和“社會人假設”科學管理范式的相互競爭的過程當中,一些管理學家不僅會思考對人性的探索,同時還會努力去構建一種新型的管理學范式。他們認為,認清楚人的本質是非常困難的,而系統論、信息論、運籌學 、控制論、耗散結構論 、協同論與突變論等現代自然科學理論的發展和創新 ,又為這一思路提供了工具與方法論上的有力支持。所謂的“現代管理理論叢林”所包括的管理過程理論、決策理論、企業戰略理論、系統管理理論、權變理論、數量管理科學理論等等 , 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思路下分別利用不同的自然科學方法建立的,其核心是人性假設,通過對理性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運用和分析,組織經營戰略作為研究對象,注重管理科學的操作性和實踐性。
小結
在未來的管理學發展當中,范式競爭的發展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但是不是企業管理學科發展的常態,因為社會生產和企業管理制度發展會形成多元化的趨勢,一方面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信息知識等一些無形的要素回去帶勞動資本以及一些有形的產品,逐漸代替主體地位,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所占據的比例會有所提升,一些舊的生產方式會逐漸退出社會的舞臺,各個部門黨組,社會生產特征的差異將會縮小;其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同類型的企業通過自身的發展形成了多種不同方式企業治理的模式和結構,通過各自不同的方式參與到企業競爭當中,優勝劣汰,使得企業管理的差異性逐漸減少,在某些特定的社會生產特征和企業管理結構下提出的科學范式會逐漸失去優勢;最后,由于各種范式之間存在以一定的相互關聯,而不是完全對立,因此需要各種管理方式加以融合和發展,未來管理學的發展也一定會走出這樣的叢林。
參考文獻:
[1]周三多,鄒統釬著。 戰略管理思想史[M]. 復旦大學出版社,20xx.
[2]郭咸綱著。西方管理學說史[M].中國經濟出版社,20xx.
[3]郭咸綱著。西方管理思想史[M].經濟管理出版社,20xx.
[4][美]丹尼爾 A. 雷恩(Daniel A .Wren)著。 趙睿等譯。 管理思想的演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xx.
企業管理學論文2
企業的法律風險,是指企業在經營中未按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疏于法律審查、逃避法律監管所造成的經濟糾紛和涉訴給企業帶來已發生或潛在的重大經濟損失。
企業的風險,主要是商業風險和法律風險,而商業風險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風險,或最終以法律風險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法律風險已成為企業最為常見、爆發率最高的風險之一,它給企業帶來的損害往往是企業難以承受的。
法律風險已成為企業走向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許多企業不重視防范法律風險,只有當法律風險發生時才會想到用法律手段去補救。而事先防范法律風險能使企業免遭不必要的損失。
企業經營管理中常見的法律風險
1.合同法律風險
合同法律風險是指在合同訂立、履行、變更和轉讓、終止和違約責任的確定過程中,企業作為合同的當事人,所遭受的利益損失的可能性。從企業成立到解散,從對外經營到內部管理,合同風險滲透到每個環節,并與其他法律風險相互交叉。企業主要的合同風險是在對外經營過程中與其他市場主體簽訂的合同產生了糾紛,包括因合同主體存在問題、合同條款不完善、合同履行過程中所產生的糾紛等。
2.內部糾紛法律風險
企業成立后各類內部糾紛一直是公司治 理要面對的核心問題,而新公司法頒布后又出現了大量的新類型糾紛,使企業內部糾紛成為近兩年法律的一大熱點。比如,股東與股東、股東與董事會之間發生的股權確認、股權轉讓、股東權益訴訟,以及股東請求確認公司設立無效或撤消的訴訟,公司對股東或經營管理人員提起的訴訟等。
3.企業改制、兼并和投融資法律
風險企業改制案件最多的一類是指在具體改制過程中,參與改制的雙方當事人就改制本身發生的糾紛。
比如,在公司制改造中、股份合作制改造中、企業分立中、債權轉股權中、國有小型企業出售合同中、兼并收購中及其他改制中發生的糾紛。還有一類就是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糾紛的發生與改制的結果密切相關,就是一般民商事案件中的一方當事人發生了改制行為,涉及企業改制前的債權或債務究竟由誰來主張或由誰來承擔的問題。此外,企業在對外投資、融資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糾紛,成為企業法律風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4.知識產權法律風險
當今,知識已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擁有知識產權的數量已成為衡量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知識產權法律風險是指在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等在取得和行使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可能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意識淡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不完善,普遍存在重發明輕專利、重運用輕保護的情況,主要包括企業因自有知識產權的申請、保護機制不健全,侵犯其他企業知識產權產生的糾紛,員工不當行為導致的知識產權風險等。
5.涉外案件法律風險
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快,外資企業紛紛涌入國內市場,與我國企業在經營戰略、市場占領、技術革新方面既有合作,也有摩擦乃至沖突。許多跨國企業法律機制相對完善,解決糾紛的策略更趨成熟,一旦發生糾紛,我國企業往往應對無措。近些年中外企業之間諸如投資、專利和商標轉讓等糾紛呈白熱化趨勢,有些糾紛已遠遠超出了經濟和法律范圍,甚至引起國家高層領導的關注。
我國外貿企業還常常遭到反傾銷的打擊,企業在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過程中,對國外法律和政策不熟悉,對市場化訴訟策略不了解,往往使企業無法站穩腳跟,重者使企業的合法經濟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甚至危及企業的生存。
6.人力資源法律風險
在我國,與人力資源有關的主要是勞動合同法、勞動法及國務院制定的相關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
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各個環節中,從招聘、面試、錄用、簽訂勞動合同、員工的待遇直至員工離職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的約束,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為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勞資糾紛,給企業造成不良影響,如果這些問題處置不當,將會引發社會矛盾。
7.經營管理人員違法犯罪風險
近年來,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違法犯罪,成了企業健康發展中的一顆“毒瘤”。如商業賄賂、證券業和銀行業的高管犯罪已成為國家重點治理的內容,更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而諸如侵吞國有資產、工程重大安全事故、重大責任事故等違法犯罪行為更是屢見不鮮。此類犯罪又容易形成窩案、串案,“拔出蘿卜帶出泥”,造成企業肌體腐爛,嚴重的會使企業一蹶不振,危害極大。
8.稅收法律風險
稅收法律風險是指企業的涉稅行為因未能遵守稅收法規而導致未來收益損害的法律后果。因一些企業內部管理不完善,加之外部監管不力,造成不遵守國家財務稅務制度,甚至。有的企業在對外貿易活動中,虛報、少報品種和數量,在繳納關稅中作弊;在日常經營活動中,虛開增值稅發票的案件也時有發生。這些行為都使得企業存在嚴重的稅收法律風險。
企業如何防范法律風險
1.增強法律意識
企業要增強防范法律風險的意識,并將其貫穿于規章制度的執行環節中。企業領導者增強法律風險意識,是有效防范法律風險的關鍵。
但是有些企業領導者的法律意識淡薄,在決策時往往忽視或輕視法律風險存在,而過于注重速度和效率,結果是不但達不到決策的預期目標,反而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嚴重危害,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倒閉。因此,企業應建立法律風險管理機制,在制定規章制度時,增加防范法律風險的內容,促進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各個層次都能充分認識到法律風險的危害性。
2.加強法律培訓
加強企業領導者的法律知識培訓,促使他們了解法律風險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及其對企業的危害性,有意識地防范法律風險。同時,還應深入開展全員法律宣傳教育和培訓,不斷充實全體員工的法律知識,使他們盡快形成依法獲取權利、行使權利和保護權利的思維方式,逐步養成按規章制度操作的行為習慣,時刻保持對法律風險的警覺性,在每個風險控制點各司其職,充分發揮作用,最終構建防范法律風險的穩固的基礎。
3.聘請專業法律顧問
企業應將防范法律風險的意識貫穿在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并在制定規章制度時對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預先制定各種防范措施。要從根本上有效規避法律風險發生,企業就必須在內部法務人員或外部律師的協助下,識別并明確可能遇到的各類法律風險,如人事、合同、應收賬款、公司治理等法律風險,并有針對性地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和作業流程。一種最好的方法就是聘請律師作為企業法律顧問,將與法律相關的業務交給法律顧問進行審核,企業的重大決策也應有法律顧問直接參與。
4.建立健全法律風險管理機制
建立健全法律風險管理機制,是企業防范法律風險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抓手。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市場競爭環境,對涉及法律風險的重要事項,以規章制度的形式,對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作出明確規定。建立涉及上下級、各單位和部門之間的風險防范職責、信息溝通渠道。將國家的法律法規,企業的政策、標準、制度等分解為企業及其員工的行為指南,使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能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企業還應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法律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對風險管理機制適時作出相應的修訂,使其更加完善,確保風險管理機制有效實施。
企業管理學論文3
成本管理在中美企業間的差別在成本管理上,美國 企業 一直能夠運用信息論和控制論 方法 ,實行以價值鏈 分析 為主要 內容 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而我國國有企業雖然一直在尋找一條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徑,并且許多企業都提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成本管理模式,但在成本管理的現實操作中,大部分企業把成本降低的著力點放在對生產成本的單一控制上,忽視了項目調研、工藝設計、產品設計對產品成本的 影響 。信息技術是21世紀企業成本競爭的一個重要法寶,誰在信息技術上獨領風騷,誰就在成本競爭中勝人一籌。在這方面我國大型企業集團應投入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統籌規劃全系統的信息 發展 規劃,建立ERP系統,減少各企業各自為戰,盲目投入,重復浪費的現象。
中美企業成本管理比較從班組成本核算到邯鋼成本一票否決,從成本細劃到責任成本,到 目前 為止,我國成本管理無不局限于產品制造過程中。由于觀念上的束縛,這些年來,成本管理對提高企業效益的作用甚微,甚至制約了企業技術進步,妨礙企業發展。而美國恰恰相反,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是推動美國企業成本降低的主要驅動力,而 中國 國有企業缺乏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的機制。
上個世紀,美國在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等方面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不斷涌現一大批把發明和創新變成現實生產力,并為美國 經濟 增長作出巨大貢獻的創業家。技術發明和管理創新不但為美國贏得高額壟斷利潤,也使美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保持成本競爭優勢。
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相比較,最大的差距不在設備、技術或生產工藝的落后,不在冗員或債務的沉重,而在于管理思想的保守和技術更新的滯后,我國國有企業普遍比較重視引進和模仿,忽視發明和創新,重視科研成果的 研究 ,忽視生產力的轉化,重視生產經營的組織,忽視個人創造性的發展。其結果只能是在依賴現有生產力的基礎上,從挖潛節約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項新技術、新發明的運用所產生的成本競爭力遠比我們通過內部挖潛帶來的競爭優勢大得多。
美國企業注重策略成本管理和價值鏈分析,中國企業偏向單一成本控制。
在市場上,真正有意義的是整個經濟過程的成本,企業須清楚與產品有關的整個價值鏈中的所有成本。因此,公司需要從單純核算自身的經營成本,轉向核算整個價值鏈的成本,與處于價值鏈上的其他廠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尋求最大收益。美國企業在成本管理上,能夠運用信息論和控制論方法,實行以價值鏈分析為主要內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所謂價值鏈分析就是通過分析和利用公司內部與外部之間的相關活動來達成整個公司的策略目的,實現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響產品成本的每一個環節,從項目調研、產品設計、材料供應、生產制造、產品銷售、運輸到售后服務都作為成本控制的重點,進行逐一的作業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員對產品的生產周期和每一環節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從而使產品的利潤在整個生產周期最大化。
盡管我國國有企業一直在尋找一條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徑,許多企業都提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現實操作中,大部分企業把成本降低的著力點放在對生產成本的單一控制上,忽視了項目調研、工藝設計、產品設計對產品成本的影響,實際上以上三階段決定了產品成本的90%,足以決定企業命運。
美國大型企業責任中心比較規范明確,我國企業關聯交易價格用于人為調節成本情況嚴重。美國大型企業大都是跨行業、跨地區或跨國公司,其生產規模之龐大,分支機構之繁雜,管理層次之深入,非中國企業所能比。
但在分權和集權,也就是各個責任中心的劃分上,比中國企業要清晰得多。美國企業通常把責任中心劃分為四個層次,即投資中心、銷售中心、成本中心、利潤中心,各責任中心的職責和權限由總部通過書面授權來確認,上不攬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