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數學教學質量是本科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和技術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已經廣泛深入到經濟學、管理學及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這也對數學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的教學要使學生學到更豐富、更有用的現代數學知識,具有更強的運用數學工具和技術的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三年級數學教學論文1
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是幫助學生解答應用題的重要教學手段。通過多變的練習可以達到這一目的。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情況,組織對應用題改變問題,改變條件或問題和條件同時改變的練習,達到目的。但“變”要為“練”服務,“練”要做到有計劃、有針對性。因此,教師就要精心設計練習題,加強思維訓練,使學生練得精、練得巧、練到點子。
一、一題多問
一題多問是就相同條件,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提出不同問題,以此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三年級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
問:(1)男生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
。3)男生占全年級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二、一題多變
這種練習,有助于啟發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其異同點,抓住問題的實質,加深對本質特征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區分事物的各種因素,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促進和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一般可以采用“縱變”和“橫變”兩種形式。
1、“縱變”:使學生對某一數量關系的發展有一個清晰的認
例:某工廠原來每天生產40臺機器,現在每天生產50臺機器,是原來的百分之幾?
變化題:
。1) 某工廠原來每天生產40臺機器,現在每天生產50臺機器,比原來增產了百分之幾?
。2) 某工廠現在每天生產50臺機器,比原來增產了25%,原來每天生產多少臺機器?
。3) 某工廠原來每天生產40臺機器,現在比原來增產了25%,現在每天生產多少臺機器
2、“橫變”:訓練學生對各種數量關系的綜合運用。
例:糧店要運進一批大米,已經運進12噸,相當于要運進大米總數的75%。糧店要運進大米多少噸?
變化題:
。1) 糧店要運進大米16噸,用4輛汽車運一次,每輛運2。5噸,還剩下多少噸大米沒有運到?
。2) 糧店要運進大米16噸,先用4輛汽車運一次,每輛運2。5噸,剩下的改用大車運,每輛大車運0。6噸。一次運完,需要大車多少輛?
。3) 糧店要運進大米16噸,先用4輛汽車運一次,每輛運2。5噸,剩下的改用大車運,每輛大車比汽車少運1。9噸。一次運完,需要大車多少輛?
。4) 糧店要運進大米16噸,先用汽車運進75%;剩下的改用大車運,每輛大車運的噸數是汽車已運噸數的1/24。一次運完,需要大車多少輛?
。5) 糧店要運進面粉14噸,是運進大米噸數的7/8。這些面粉和大米,用4輛汽車運,每輛運2。5噸,需要運幾次?
這樣,從“縱”、“橫”兩個方面進行練習,就不斷加深了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不斷地向抽象過渡。發展了邏輯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三、一題多解
一題多解主要指根據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啟發誘導學生得到新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溝通解與解之間的內在聯系,選出最佳解題方案,從而訓練了思維的靈活性。
例1、某班有學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1)用分數方法解:50÷(1+2/3)=30(人)
(2)用方程方法解:x+2/3x=50或x(1+2/3)=50x=30
。3)用歸一方法解:50÷(2+3)×3=30(人)
。4)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50×3/(3+2)=30(人)
例2、某工廠計劃10天制造200臺機器。結果2 天就完成了計劃的25%。照這樣計算,可以提前幾天完成任務?
有以下幾種解法:
。1)10-200÷(200×25%÷2)=2(天)
。2)把計劃產量看作“1”。
ⅰ、10-1÷(25%÷2)=2(天)
ⅱ、10-2×(1÷25%)=2(天)
ⅲ、10-(1-25%)÷(25%÷2)-2=2(天)
。3)把實際天數看作“1”。
10—2÷25%=2(天)
這樣,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問題,克服了思維定勢的不利因素,開拓思路,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能正確、靈活地解答千變萬化的應用題。能做到大綱要求的“根據應用題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解答方法。通過以上形式多樣的練習,不僅調動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溝通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知識深化,而且可以達到以點帶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三年級數學教學論文2
摘 要:從提高學生對數學認知,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針對小學三年級數學中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三年級;數學;解決問題
學習數學的真正價值并不是單純地解答題目,而是利用所學的知識點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只給學生灌輸知識,卻不教學生用知識,導致數學失去了本來的使用價值。
一、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知
1.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生活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源自生活,又回歸生活。日常生活離不開數學,同時其他許多學科都與數學緊密相關。馬克思曾說過,數學是各門學科得以完善的前提。身為數學教師,更應該擅長數教學融入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自己有著密切聯系。例如,在第一冊"解決問題"教學中,應精心收集生活中有關數學的問題,做成課件,為學生展示生活中許多需要他們運用數學去解決的問題。
2.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廣泛性
在高速發展的社會條件下,無論是家電、醫學還是宇航工程、氣象預測學等,無不需要用到數學。讓學生課下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用到的數學實例,一方面有助于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數學的統計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搜集班上的零用錢情況,分別進行收集、描述與分析,并繪制統計圖。教師再將每組學生的零用錢情況與他們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讓他們學會合理分配自己的零用錢等。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們學到教學大綱中的數學知識,還可以學會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用度,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二、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問題
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數學問題,學生會解決問題,不一定善于發現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根據數學教學內容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分析與詳解,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念與應用意識,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例如,在"千克與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記錄家里洗衣粉、味精或零食的重量。課堂上,讓每個學生展示自己記錄的數據,教師再給予他們事先準備好的具有不同克數的實物,讓他們分別再次體驗不同物體的重量。不僅能夠使學生對物體的重量有個初步的印象,還使他們每當拿起一個物品的時候不禁衡量它的重量,實現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目的。
三、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
1.嘗試解決,主動探索
在此過程中,應給予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空間,實現全體參與的教學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經驗與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獨立嘗試、獨立操作或小組討論的形式,自己學會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2.交流算法,歸納整理
讓學生分別展示自己解題的方法與結果,尤其注意應讓學生解釋解題過程,并進行小組交流。使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明確解題思路,弄清楚解題步驟間的邏輯關聯。同時引導學生對比不同解題方法間的差異,了解各方法的特點,有助于學生找到便捷答題的思路與方法。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使學生加深對解題過程與方法的理解,還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讓他們自己思考出解決問題的步驟,親身體驗解題過程,并寫結果。
3.自我評價,檢驗成果
培養學生自我檢驗的習慣,讓學生通過不同角度對自己的思維成果進行系統檢驗。檢驗過程即為學生反思與自我評價的過程,實施教學策略的關鍵所在,是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的重要補充。自我評價與反思的主要目的是充實學生的自身內涵。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評價的要求應適當,反思的問題可以是:這是怎么做的?這樣做對嗎?教師應重視學生每一點進步以及小許成功,通過評價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信。
四、引導學生實踐運用
學習數學的價值在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性,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動力。生活中蘊含許多數學問題,教師教學時,可將這些問題抽象化,作為數學問題納入教學內容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房屋的裝修面積、地磚鋪地面積、樹木種植面積與數量、車輪為圓形的原理等。給學生提供充足接觸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機會,多給予學生自主實踐、探索的空間,讓他們懂得知識源自生活,并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此,教師不僅應注重知識的講學,還應教會學生運用知識,協調學與用的關系。
本文主要講述了提高學生數學認知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習動力;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學會自己解決問題,通過交流的形式找到快捷的學習方法并提高他們的自信;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評價,使他們找到學習的樂趣并通過教師的評價獲得自信?偠灾,協調處理學與用的關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參考文獻:
杜一凡。小學數學新課程中"解決問題"的教學實踐與思考.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xx(01):50-52.
尚慧娟。三年級學生"數感"培養方法探討.教育教學論壇,20xx(38):79-80.
三年級數學教學論文3
小學三年級應用題是整數應用題的總結。在這一階段把整數應用題中的一般應用題和典型應用題作了一個全面的匯總。所以小三應用題的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涉及一般應用題到典型應用題,從一步應用題到幾步應用題,這就要求學生掌握從普遍到特殊,從簡單到復雜的解答方法,也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不斷地歸納、綜合,讓學生從已學習到的解題方法中找出規律,把握特點。
在小學三年級數學整數應用題的教學中,應注意抓住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方法,教會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切入點。我們知道解答一般思考應用題的方法是:問題〈——〉已知。解答過程是:1讀題,2分析,3解答,[列式],4檢查。而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最難的是要教會學生把這個程有機的結合。于是,我就提出一些要求,讓學生知道解題過程中各個環節中應達到的目的,使學生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一班栽樹40棵,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兩個班一共栽樹多少棵?”
這道應用題時,我就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要學生思考:這道題說的什么事?有幾個班栽樹?拿個班栽得多?“一共”是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什么方法?這一串問題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把解題的方法也有機的結合起來。教會了學生怎樣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教會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從問題〈———〉已知的一般的解題方法。
小學三年級應用題中還涉及到許多典型應用題。如:路程除以速度=時間,總產量除以工效=工作時間,總產量除以單產量=數量,總價除以數量=單價。之所以把它們叫做典型應用題,是因為這類應用題有著極強的規律性。雖然這類應用題也可以用解答一般應用題的方法來解答,但如果學生把握到它的規律性,用它特有的典型關系式來分析、解答就會更加簡便。例如:商店有12箱水瓶,每箱5個,每個10元。著些水瓶一共可以賣多少元?
。ㄟ@道題是求總價,關系式是:總價=單價乘以數量)
這樣根據數量關系式就能輕松的解決這道題。當然一般典型應用題都不是一步的簡單應用題,這就要求學生要熟練地、準確地應用各種關系式子。在教學中教師要準確的定義關系式子中的一些慨念。如:“速度”,“單價”,“工效”等等。并列舉生活中有關慨念的例子,讓學生判斷、理解,逐步掌握、運用,以利于學生更好的解決典型應用題。
以上是我的一已之見,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素質的提高,有賴于教師素質的提高。希望我們不斷的研究教材,探索教法提高自身的素質,從而更好的貫徹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