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可有可無。
小學科學課論文1
一、轉變教師角色
要想真正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教師的角色就必須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占據課堂的主體位置,其角色是教書匠和講解員,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改變與學生間單純的傳遞和接受關系,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有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其次,教師要由課堂組織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成長規律為出發點,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從而促進每個學生發展。再次,教師要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角轉為與學生一起學習的伙伴。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學生學習的導師、朋友,還要成為教與學的合作者、關懷學生成長的有心人。
二、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往僅靠一張嘴、一只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教學手段應運而生,它集聲音、圖片、動畫、文字于一體,能夠突破時空和空間的限制,具有直觀性強、容量大、傳輸速度快的特點,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將抽象的知識利用多媒體直觀地呈現出來,化難為易,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學《火山》時,由于條件的限制,無法進行火山噴發的實驗。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火山噴發的資料片,隆隆的地鳴聲、噴發時的撕裂聲、火紅的巖漿,那場面猶如讓學生身臨其境。接著利用電腦模擬地球構造,模擬巖漿的上升,使學生認識火山噴發是怎樣形成的,需要怎樣的條件。這樣教學,不僅克服了空間障礙,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空間,還突破了重點、難點,實現了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教學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僅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并不能代替師生間的交流、教師的講解,它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優勢,為日常教學增光添彩,為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供有利條件,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
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延伸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笨茖W教育不能“以問題開始,以答案結束”,而要“以問題開始,以問題結束”。小學生天真、活潑,單靠課堂教學是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的,這樣的教學是對學生的一種課堂束縛。因此,我們要重視課外拓展,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本地區特點,讓學生在校園、家庭、大自然中去學科學。如在教學《月相變化》時,教師可在給學生確定了研究問題:“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后,讓學生在課外認真觀察,并將一月內觀察到的月相變化做好記錄。通過認真觀察,學生得到了月相變化規律的答案:上半月由缺變圓,下半月由圓變缺,并明白了事物的一切變化都是有規律的,只要我們認真觀察、探究、就能探索出它們的奧妙。這樣,學生的科學意志、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四、總結
課堂教學是一門極深學問,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才能夠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開創小學科學教學的新篇章。
小學科學課論文2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科學;課程整合
論文摘要:21世紀的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各種信息呈爆炸性增長,信息化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每個人擁有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現代化的一種趨勢,用信息技術,實現學科信息化教學,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它課程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
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計算機和網絡在工廠、學校、銀行、家庭等的廣泛應用和普及,正深刻改變著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
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學科進行整合,與以往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有實質的區別,計算機輔助教學是通過教師演示“課件”,學生觀察“課件”中所呈現的內容,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信息技術就不再只是課堂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的教學觀念與教育方式。
一、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科學教材中的許多內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規律性的東西,例如: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風的形成過程、日食和月食、巖石的形成過程等,是我們無法直接看不見的,憑借傳統教學模式,老師口述或圖片展示,沒有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僅枯燥乏味,還很難講清楚。信息技術融合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資源,通過這些資源,給學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如果將信息技術引入到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運用課件或在互聯網搜集到可用信息,可以將漫長的氣候變化隨時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可以將罕見的日食現象即時地再現,也可以將人的眼睛難以觀察到的巖石的形成過程,通過視頻或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使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其規律:
二、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使教學內容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現行的小學科學課教材,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些內容在編排上與學生生活實際脫;有些內容適合農村學校,有些內容適合城市孩子,有些實驗的實施難度較大.不合實際。比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油菜花開了》、第二課《各種各樣的花》、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秋冬季的生物》、第五課《動物的棲息地》、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三課《做一個生態瓶》等課,這些知識受時間和空間條件的限制,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遠,許多現象是學生短時間內無法親身考察或經歷的,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消極影響;但是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信息資源不受時空的限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無法親身感受,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途徑得到了解和掌握,比如《秋科季的生物》一課,由于要求學生對秋天和冬天的動植物進行觀察,時間跨度較大,而且學生生活中見到的動植物的種類太單一,如果教學只在課堂上進行,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內容也不夠豐富,所以我要求學生課下堅持對生物進行觀察.在網上隨時記錄下自己的觀察結果,對疑惑不解的地方學生可以在自己的網頁上記錄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隨時了解學生的實驗情況.對學生的問題及時予以解答,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意見.通過這種方式,更好的體現新課標倡導的讓學生“親身經歷”的新理念:
三、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有利于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小學科學教材的編寫考慮了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而無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無法做到因材施教。21世紀人類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特點是個性化、多樣化、關心人、尊重人,一切為了人成為信息社會的主旋律,在課堂教學中.一切教學活動也應該圍繞學生展開。比如:在講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課《巖石的組成》一課時,課上是教師通過對教學目標和對教材進行分析、細化、處理,以課件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在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巖石標本掌握巖石的名稱、形狀、顏色、硬度等信息,通過網絡搜集每種巖石的產地、形成的條件和形成的過程等資料.并在網站討論區里記錄下巖石的這些信息.然后教師要求學生整理所有收集到的這些信息,形成總結性報告,一節課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各不相同,學到的知識也更多了,在整節課中運用網絡環境的互動性,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有了很好的互動,通過網絡教學,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揮,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使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加以擴展和延伸。如在講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材料進步的歷程》時,我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一種你感興趣的材料,總結材料進步的歷程,形成書面報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了大量資料,有的學生對納米材料感興趣,有的學生對超導體感興趣,還有的學生對防彈材料很感興趣,專門找了防彈材料的發展過程。通過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的整合,在學習過程中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四、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教學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教學水平
當今世界,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小學科學教師,要有廣闊的知識面,掌握生物科學、天文科學、地理科學生命科學、物理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對各科知識的學習要達到一定的深度.以幫助學習發現和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還要對各科知識的最新資訊能夠及時的了解,讓學生了解當今科技的最新發展及其趨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充實知識內容,豐富知識結構,把握科學發展的最新脈膊,以適合教育教學的需要,比如:在講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種子發芽實驗》一課時,在實驗中,學生發現,由于實驗誤差導致通過光照后,有的種子發芽快,有的種子發芽慢,為了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我通過網上查找,得知這與種子的習性有關,不同種類的種子,有的種子發芽時,經過光照后發芽快,有的則相反,另外還得知,不同顏色的光線對種子照射,發芽的快慢也不一樣,通過學習,正確解答了學生的問題。
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的整合就是以科學知識作為載體,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科學學科的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二者形成有效的優勢互補,因此能夠迅速得到廣泛的運用。
總之,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整合,是時代賦予科學教師新的使命,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課程整合的深入,必將對小學科學教學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教學中,我會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的整合,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推動教育改革,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小學科學課論文3
摘 要:小學要上好科學課,必須結合實際,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加強實驗教學和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本文主要介紹本人如何搞好科學教學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科學課;教學;思考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們越來越認識到: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他們親身經歷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如何才能上好科學課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大多愛新鮮、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每次教學新知識前,盡量設計一些學生覺得新鮮有趣的問題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實驗,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樣就能有最短的時間,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幫助他們高度集中地進入探求新知識的情境中來,提高教學新知識的效果。
同時,我在教學中把大自然引入課堂,供學生觀察學習。在室內放置動物、植物或它們的標本。如飼養蠶、蚯蚓等,還鼓勵學生種植一些花草,養小動物,讓學生能經常觀察、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了解植物的根、莖、葉、花的形態及其生長規律。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勞動習慣,又培養了愛心,使他們學到了科學知識。
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把游戲相進課堂。寓教學于游戲之中,讓學生運用自然知識開展饒有趣味的游戲,同時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進一步學習和掌握自然知識。
如在教學《杠桿》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游戲“看誰力氣大”。老師故意挑選了班上身材較高大的男同學與身材較瘦小的女同學作為對手。女同學膽小畏縮的樣子,引起了同學們的哄堂大笑,都以為不用比賽,就能斷定誰勝誰負了。力量懸殊的兩位對手也不愿作比試,但在老師的激將動員后,要求男同學在接近門鉸鏈處,把門往外推,讓女孩子在遠離門鉸鏈的門把手處,用力把門往里推,比賽開始前,老師用粉筆在門板的前后兩面中間劃上一條白線,要求參賽者雙手都不能超越白線,看來極其公正。比賽結果,小女孩竟出乎意外地獲勝利,這是什么道理?同學們學習興趣一下子激發起來了。
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實物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主動性
當前的教育、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恰當運用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好的幫助。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即多種媒體的綜合運用能更好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在利用計算機輔助自然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為:利用計算機輔助自然教學,不能忽視實物。要上好科學課,老師、學生都要在課前去找實物,帶到課堂上看。另外,有時電腦中的實物不能完全突出教學重點,看屏幕與拿在手中看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因此,把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學生動手實驗相結合,在科學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要真正做到“該動手時就動手”。充分體現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功效。
三、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三個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
1、鼓勵質疑
教師通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比如在講授火山爆發和地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但是無論學生提出什么樣的問題,老師都要給予必要的肯定,鼓勵學生始終保持一顆質疑的心。然后,經過老師的總結,可以得到許多課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老師引導學生帶著質疑產生的好奇心進入課程學習,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學習的效果也會大幅提高。
2、鼓勵合作
《科學》課的知識傳授大多是通過科學探究和實驗操作來完成的,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活動,我們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來完成。
再如,在講授《拯救野生動物》一課時,我們可以針對課程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的小品,即時表演,學生們參與性就很強。
3、鼓勵體驗。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根據這一宗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等體驗活動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
比如在講授《植物的成長與變化》一課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培植幾顆植物種子,進行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植物的生長,領略動手試驗的快樂。
總之,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真正讓學生展開“探究大自然奧秘”的思維過程,使學生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學會自行獲取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在科學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創造能力,就會為以后培養出創造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摘 要:
我國小學課程改革首要任務就是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本文通過對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模式,和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培育、以及小學科學課程教材的選編與利用、到小學科學教學課堂設施的建設、小學科學課堂的師資力量的思考與實踐,建立了新課改后符合當代小學生特點,支持新課改的進程,貫徹落實教育推動社會進步的政策,促進小學科學課堂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關鍵詞:
小學科學;課程資源;資源開發;資源利用
一、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的多種模式
小學科學課程資源價值在于教學者的開發與應用。通過教學課程中,課程所圍繞的中心要素而展開教學模式上的總結,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都要開發模式是有跡可循的。根據開發者的不同,有專家主持開發模式(學科課程需求—專家主持開發—師生利用資源)、教師主導開發模式(課程教學需求—教師主導開發—學生消費資源)和學生主體開發模式(教學內容需求—學生主體開發—學生共享資源);根據資源的特點及需求的不同,有滿足需求開發模式(學生需求—資源調查—遴選優化—資源利用)、彌補缺陷開發模式(資源調查—診斷缺陷—資源創新—資源利用)和突出優勢開發模式(資源普查—提煉優勢—校本課程—資源利用)等。這些模式的構建有效引領和指導了一線教師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課程資源。
小學科學課程中有效實施實驗教學的措施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課程中有效實施實驗教學的措施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每個人從小就感受到了科學技術帶來的各種影響,并且會受到生活的影響,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必須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良好科學素養。作為小學的教育課程,小學科學的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以此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與科學意識,而這也是基于實驗實踐的科目。因此,在小學科學課程中進行有效的實驗教學是非常必要的,這有利于學生逐漸了解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索,積極運用科學思維解決生活與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本文將著重探究實驗教學策略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小學教學;實驗教學;科學教學;
科學是小學的一門基礎課程,對于小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方面,作為一門重在探索自然與科學現象的學科,科學十分重視實驗教學實踐操作的過程。作為小學科學教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始終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它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加以運用,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實驗教學是不可缺少的。
一、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對于一門主要探索自然與科學現象的學科,實驗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小學科學課程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科學課程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教師在對小學課程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使整體科學課程所擁有的優質化特點得以進一步體現,并且使科學課程能夠充分地提升學生自身的獨立創造能力,并且使學生能夠獲得較為優質的自主探索式學習空間,使學生通過有效的自主學習養成優質的學習習慣,使整體科學課程教育理念與當下時代背景相符合。本文對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進行了詳細的探究,并且對我國小學科學課程在教育中所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探析,結合新課程的理念,對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進行了詳細的探究,并希望由此使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有效的優化,并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教學;自主探究能力;
在當前我國學生的發展過程中,部分學生所能接受的課程教育模式為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應的模式在構建過程中往往以教師為主導,而學生由于其自身的智力水平及相應的行為習慣具有著高度的不穩定性特征,使其對于學習內容的把控的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的構建,自身的自學能力相對薄弱,對于具有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諸多知識的科學課程而言,教師需要充分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對相應的課程問題進行自主化的探索,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較為嚴謹且科學的學習習慣,進一步優化學生的科學素養。由此,教師需要詳細地探究在小學課程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設疑方法的探究與思考教育論文
[摘要]設疑是有意識的創設疑問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種教學藝術。課堂設疑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的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還能及時反饋學生學習信息,發現學生學習中碰到的困難和不足,便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新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激發學生興趣,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就要讓學生會“疑”、愛“疑”,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
[關鍵詞]小學科學 課堂教學 設疑方法 探究 思考
一、善于提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科學課教學往往是從學生日常生活現象中提煉出問題進行研究。所以在設計時,很多是以提問的方式來揭示課題的。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疑問中看到“遠處的燈光”,學習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動力。
如在教學《淀粉的蹤跡》時,首先以小魔術的形式演示“白紙顯字”的小實驗,教學《混合身邊的物質》部分時,首先演示“清水變牛奶”的小實驗等等,教師趁機通過設疑來揭題:“你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從而使學生感到十分新奇,紛紛質疑“怎么回事”,個別學生甚至懷疑有假。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進而引導學生對自己產生的疑問展開探究。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產生了質疑意向。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質疑意識對正確開展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二、積極引導學生,啟發學生興趣
通過設疑問難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科學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方法。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基礎,它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和學習的情趣,是發展智力必要的條件。運用引趣設疑法,教師的設疑,一定要是學生急需探究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情感的興奮點,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享受獲得新知的樂趣。當學生課堂上的發現和原有的認知產生矛盾、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歧義時也是教師提問的有利時機。因為這時的學生有把問題搞清楚的強烈欲望,教師的提問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考。
小學科學課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構建初探的教育理論論文
論文關鍵詞:實施合作學習打造活力科學課堂
論文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有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可以使學生掌握合作技能,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筆者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構建”的實踐研究,有效打造活力科學課堂。即通過
一、構建結構、分工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
二、創建環境,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機會;
三、有效組織,促使合作學習的成功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小組合作學習是小學科學課中主要的教學方式,它為學生創造了寬松愉悅的學習情境,因而在科學教育中創建合作學習小組,既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實踐中,小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盡人意。常常是老師一宣布討論,教室里就“翁”聲一片,熱鬧非凡,看似在激烈討論,相互合作,其實并不合作。匯報討論結果時,要么,個別學生“一言堂”,多數學生當觀眾;要么,大家搶著說,誰也不聽誰的,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常此下去,這個“合作的小組”就形同虛設,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反之,要是能正確運用,合理調控好這個“合作的小組”,就會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使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快樂,課堂活力不斷呈現。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構建合作學習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一、構建結構、分工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
在構建合作小組時,首先,要注意結構的合理化。遵循“優勢互補”原則。我主要采取動靜、男女、動手強和思維強的組合方法。這樣組合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其次、要注意分工的合理化,只有小組內分工明確,才會使探究過程“活而有序”反之容易出現“爭搶”和“坐等”等不良現象,不利于小組團體意識的增強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 課程資源 開發與利用 家庭資源
【論文摘要】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課程實施的基礎和條件。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應該是綜合多樣的,家庭教育資源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適應了小學生課程應與生活相結合的特點,對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有重要的意義。
一、對科學課程資源的理解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為實現教育目標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課程實現的基本條件。在教育的全過程中,有了教育的資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談及后面的步驟。科學課程資源的來源是廣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資源都可以轉化成為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中,關于課程資源的開發運用做出了如下說明:“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并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庇绕涫窃谛W階段的科學課程,不應該局限于以前單一的以科學知識教授為主的課堂與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個全新的廣泛的課程理念來指導小學生的科學教育。這也是與新課程提倡的在小學階段課程以綜合性課程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適合小學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的特點的。
科學教育的課程資源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按照科學資源空間上的劃分,可以分為學校資源、家庭資源和社區資源三類。在現代信息化社會,又可以將其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以及網絡資源三類。從性質上來看.則包括人力、物力和環境三大類。一般而言,學校資源是科學教育中最主要的資源,是有組織、有目的、系統的教育教學資源,主要體現形式是科學教材和教師的科學教學活動。尤其是教材和實驗室中的教學,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一直都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主要資源。這種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長期以來,對科學教育過于知識化、偏重于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而家庭資源與社區資源這些校外的資源由于長期不受關注和重視,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和利用。在資源應廣泛化的今天,沒有對小學生的科學教育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成為一種資源上的浪費。
“非常規”物理實驗在小學科學課程的運用的經典論文
一、小學科學課程與中學物理的聯系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初始階段,也是終生教育的啟蒙階段,小學課程的設置較廣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與普遍性。其中小學科學課程融合了物理、生物、地理三門學科,少量涉及化學學科。其中光、電、力、聲、機械等方面是中學物理的基礎內容[1]。中學物理課程是在小學科學普及的基礎上,深入系統化的學習過程,是從現象了解升華到本質學習的重要階段。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相關理論,認知學習具有累積性、階段性和等級性等特點,學習高階段的知識是在掌握低階段知識、能力、技能的基礎上進行的,即學習需要必要的學習準備。因此,小學科學課程的授課內容與中學物理教學內容的銜接,成為一門學科由啟蒙到系統化過渡的重要環節。如能將小學中學兩個階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則可以提高教與學的效率。目前多數小學與中學獨立設置,校際之間的溝通多局限在橫向,缺乏足夠的縱向交流,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尚未引起教育界的足夠重視,教師缺少系統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本論文致力于小學科學課與中學物理課的有效教學,避免小學科學課因教學難度把握不當而導致學生厭學,避免中學物理教學只是單純簡單的重復小學科學課程內容,扼殺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造成時間的浪費。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根本目的,是科學的啟蒙教育,培養過程需要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以保護和提高學生的興趣,考慮小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筆者提出利用“非常規”物理實驗進行小學科學課程有效教學的實踐。
淺談小學低段科學課中滲透生命教育論文
一、滲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人生在世,從小就要懂得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是爸爸媽媽給的,是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心血換來的,不珍惜生命就是辜負了爸媽的一片心意,所以要珍惜生命。生命是脆弱的,他需要自己去呵護,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要浪費生命,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有生命的存在,才能做一切要想做的事。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所以我們必須珍惜。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就是有關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的原基點。主要是指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發展知識、生命價值的引導和教育,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學會包容、接納、欣賞他人,對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并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對社會及他人的愛心,從而使他們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使學生在價值觀、人格觀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
重視生命教育有必要在孩子童年時期就開始實施生命教育,讓兒童對于生命的重要意義、生活與生命的本質有較深的體會,以便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環境、與自然能和諧相處。小學低段科學課,應責無旁貸地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個有著活力的生命個體,作為文化載體的文本,記錄著生命的躍動,也極富彈性和張力,這就使得在科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茖W教師要充分發揮《科學》這門學科的綜合知識面廣、與實際生活結合緊密的優勢,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既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科學知識的`傳授,又引導學生貼近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實踐活動中把知、情、意、行融為一體,教育和引導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個性健康發展,培養學生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意識,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豐富人生經歷,獲得生命體驗,擁有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