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6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動;說出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知道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的史實故事。
觀察“唐長安城示意圖”,了解長安城的城市布局特點,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過程與方法:
了解和收集遣唐使與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養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過列表比較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學習用列表歸納整理知識的方法。
通過觀看長安城的歷史圖片和課文材料,想象唐都長安城中外交流的盛況。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創造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鑒真、玄奘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唐朝的經濟、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唐朝在頻繁的對外交往中,進一步促進了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而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難點:
本課頭緒較多,內容較雜,地名、國名較陌生,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
本課的地位:
這節課主要介紹唐代開放與交流的的外交關系。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唐政府推行對外開放政策,使得這一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極為繁盛,唐朝的威名遠播四方,出現了自西漢以來中外交往的第二個高潮。學習本課將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三、學情分析:
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西游記》或有關通俗讀物,對劇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學習熱情高漲,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
初一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有很強的求知欲,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師點撥幫助。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以現代學生觀和教學觀為指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構建以學生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為內涵的學習體系,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主動發展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學習資源,然后知識遷移,
鑒于對《標準》的理解和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教師在本課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敘述,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的發散思維空間,培養個性并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ㄒ唬┙虒W準備階段
教師:上網查詢、搜集、整理有關資料,制作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鑒真、玄奘的資料。可以上網查詢,可以看書查找。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日本和服圖》和《唐代女俑圖》,讓學生觀察說一說“這兩幅圖片的異同點?這說明了什么?(目的是啟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第一目:遣唐使與鑒真東渡。
主要介紹唐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鑒真異域傳道的情況,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處理的: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解決如下問題:
、偈裁词乔蔡剖梗
、谇蔡剖沟教瞥涣魇裁?
、蹖θ毡旧鐣惺裁从绊?
這三個問題答案明確,學生在閱讀后能夠自己解決。
(2)為了使學生對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產生感性認識,我又設計一道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說一說“在今天的日本,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響?”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陽節登高、菜肴的圖片,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圖片中輕松突破重點。
。3)接著出示《鑒真》的畫片,學生介紹鑒真的生平,教師補充。
。4)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鑒真六次東渡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
①“鑒真盲目航東海表現了他怎樣的精神?”
、凇拌b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和要求,我引導學生觀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圖》并介紹這幅圖,使學生認識鑒真這位友好使者對促進中日文化做出的貢獻。
第二目:玄奘西行。
主要介紹玄奘西行求法的情況,是本課重點。我采用播放音樂渲染情境和講故事的方式,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具體步驟:
。1)播放動畫片《西游記》的片頭曲,讓學生說一說“這是哪部片子的主題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西游記》是部神話小說,帶有一定的夸張手法,但歷史上確有玄奘西行取經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個人和一匹老馬,而不是3個徒弟的。
。2)出示“玄奘畫像”,請學生介紹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師補充。
。3)出示“玄奘西行路線圖”的多媒體課件,教師演示其經過的地方,解釋天竺地理位置,請學生思考:
、儆^看這個路線圖你有何感想?
、谛饰餍杏心男┴暙I?
。4)為了了解學生對前兩目的掌握情況,升華前兩目的教學內容。我又設計一道題:“列表對比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點,從他們身上你學到了什么?”
第三目:國際性大都會長安。
主要介紹唐朝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城市建筑布局特點。這部分內容課標雖然沒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個縮影。為此,我采用借助圖畫再現情境的方式,具體步驟:
。1)出示“敦煌壁畫中反映長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圖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圖片。(教師做簡要介紹)。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了解長安不僅是國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大都市。)
。2)指導學生觀看《長安城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
、匍L安城分成幾部分?
②整體布局有什么特點?
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又出示了《大明宮復原圖》及《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使學生了解長安城的宏偉。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有哪幾部分構成?與長安城有什么異同?這說明了什么?(認識長安城建筑布局對周邊鄰國的城市建筑與都城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3、課堂小結
我請同學們說說“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教師在此基礎進行小結。
教師總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大唐帝國繁榮的經濟,強盛的國勢,對很多國家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出現了開放與交流的盛況。大唐帝國又以匯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大唐文明更加輝煌。事實告訴我們只有開放與交流,才會發展與進步。
4、課堂練習:通過對唐都長安城的學習,結合課文資料,想象唐都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用30字左右概述。(培養學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2
一、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
、偎宄慕⒑徒y一;
、谏鐣洕姆睒s;
③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偻ㄟ^視頻資料和設問,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谕ㄟ^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
、墼趯W習“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作用等重點知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偻ㄟ^對“隋朝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珍惜今天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
、诖筮\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力的集中體現。據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學生情況分析: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日益表現為以邏輯思維為主,但形象思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多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感悟歷史。
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賹W法,指導學生收集有關隋經濟發展和大運河的資料,準備歷史短劇的表演。
、谔骄渴,通過采用圖片、視頻資料、學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觀手段創設歷史情境并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垠w驗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在主動體驗、感受歷史的過程中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從而促進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情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技術準備,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說明
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因為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將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前期教學中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師引導改進。布置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整理并運用史料的能力。讓學生準備歷史短劇,在搜集、閱讀、編、演的過程中將體驗和感受所承擔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所探究問題的認識。教師制作課件資料,設計探究問題。
三、教學資源與資源準備
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下冊)
自制多媒體課件。
網站資料、材料。
四、多媒體應用分析
五、教學過程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3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進嘗試教育教學為指導,在學校教學部門的領導下,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突出學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基本情況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從小學升入初中,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四個班每個班級人數在45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著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于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愿讀書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范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于一體?勺x性強,圖文并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單元,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2課。
本教學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探索新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課文個性鮮明、異彩紛呈?朔俗⒅亟谭ㄝp視學法的弊病。注意了學生活動的.多樣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饒有趣味。
教材第一單元主要講述人類文明的起源,共三課,從最早的人類講起到華夏族的形成。使學生統分認識了我國境內遠古居民的生活面貌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奴隸制社會的產生發展和衰亡及社會的變革,使學生深刻認識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的影響。第三單元主要講述秦漢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使學生從學習中認識秦漢對后世的影響。第四單元講述了政權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于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于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任務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
四、主要教學措施:
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征,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后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五、周活動安排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4
在近一年來的歷史教學中,學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下面我將自己近一年多的工作體會做一個反思總結。
知識的掌握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教學只有符合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思維發展,是由相對低級的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由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和辨證思維。小學時學生主要依靠具體形象思維,而到了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慢慢發展到以邏輯思維為主的思維活動。初一學生能夠學習一些比較系統的科學知識,但思維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歡聽歷史故事,有英雄主義意向和強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水平,才能科學地確定教學的起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一、準確把握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歷史教學大綱指出: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達到這個要求,初一歷史教學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教師要依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注意小學教材與中學教材銜接。例如:孔子。學生在小學已學習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大教育家孔子,還要學習作為大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子。教學中,在學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樣教育學生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們繼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學說。再次掌握孔子的學說后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這樣循序漸進,不斷提高。
二、激發學習的興趣是引入門道的第一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有巨大的心理效應,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進而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化非智力因素為智力因素。為學生學好歷史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要激發并保持學生的興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喜悅”。而這個成功還必須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壇講故事。小學的歷史學習是以故事形式進行的,初一學生已了解與初中課文有關的一些故事。讓學生將小學了解的故事與相關的課文結合上講臺講故事。每個學生都可通過努力做到。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綜合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膽識勇氣,還嘗到了做小老師的滋味,內心充滿成功的喜悅。又如,巧設疑!八季S自驚奇而開始”。驚奇和疑問也是興趣的淵源,只有學生對某一現象發生驚奇和疑問時,他們才愿意去進行探索。學習“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一課,設計一個問題鏈:人是從猴子變來的嗎?人與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動物?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我國境內最早的居民是誰?他們長的什么樣子?吃什么東西?住在哪兒?把每個問題假設為一個“寶藏”,解決一個問題等于發現一個“寶藏”。把學生置于“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讓學生到歷史的隧洞中去尋寶。學生隨著教材內容的展現,不斷地發現,在成功的喜悅鼓勵下繼續前進。
三、直觀教學是引入門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學方法的選擇受制約于學生的思維水平。從思維特征看,初一學生的形象思維占優勢,采用直觀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教學的直觀形式有實物直觀、模型直觀和語言直觀等。由于歷史室的建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直觀教學提供了更現代化的廣闊天地。
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蔡倫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那么,紙是怎樣造出來的呢?為什么說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教材提供了七幅圖!犊脊虐l現的我國漢紙的出土地點》告訴我們,我國不少地區在漢朝就懂得造紙。彩圖《甘肅天水出土的西漢早期的紙》證明了“我國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彩圖《居延出土的漢代簡冊》我們看到沒有紙之前人們用竹木簡作書寫材料。竹木簡很笨重,《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簡,派了兩個人才抬進宮去》。書寫材料還有帛,但很貴,不能大量使用。隨著文化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人們發明了造紙術!恫虃悺肥俏桓母锛,在他之前,紙的質量比較差,產量也不高,蔡倫改進造紙術后,紙的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紙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紙的過程是復雜的,《漢代造紙圖》以靜態形式展現了造紙的過程,而教學錄像“造紙術”片斷,則以動態形式展現了造紙的過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漿抄紙烘干!对旒埿g傳到世界各地的時間》我們看到,造紙術從我國先后傳播到世界各地,改變了世界書寫材料的面貌,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世界歷史的進程。從而認識造紙術的發明是了不起的科學大事,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樣運用直觀的圖,適時插入對圖的闡述、說明和描述,圖言并茂,還有集“視、聽”為一體的動態錄像,引導學生在感知直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不僅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最終獲得科學的理性知識,還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課的教學,直觀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及時地將認識的材料進行總結歸類,上升到一般的理論,這是感知過程的最后目標,只有這樣,初中學生掌握的知識才是系統的,深刻的。
四、加強學法指導是引入門道的關鍵
中學的學習要求與小學的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學生在小學成績優秀,但由于初一這個轉折點沒過渡好,成績大幅度下滑,反之,卻上升。因此,加強學法的指導是必要的。
1、回答問題。每節課都有提問,學會回答問題是最基本的。如果問題是一個點,學生可以作答。如果問題是個面,大部分學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進步?這是一道比較題,必須把山頂洞人和北京人進行比較回答。但學生的答案是毫無判斷、沒有選擇地照搬課文,反映出學生答題的水平較為低下。教師要為學生分析題意,介紹答題的基本步驟,然后引導學生先閱讀課文,分析判斷,再綜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內容有一點以上的必須分點作答:①、②、③……,養成條理清晰的好習慣。
2、列大事年表。學完一個單元,列大事年表可教會學生抓住重點,理清歷史線索的方法。
3、設計表格。每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都異彩紛呈,頭緒繁多,設計表格教會學生歸類整理知識的能力。
4、編寫課文提綱。這是學會學習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課文,學生從閱讀入手,分析重點難點,到綜合提煉形成文字。不僅學會了閱讀材料,分析問題,綜合概括,文字表述,還懂得了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系統。會讀一篇課文也就會讀一本書。有人說“學習就是善于整理這本書里的全部家當。整理一遍以后,放好,全在腦子里!睂W會編寫課文提綱,也就是學會整理書中的有效信息,把這方法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行之有效。長大以后,還會處理所有的信息社會的和生活的信息,從而獲得工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以上是我在工作一年多后,通過自己和跟前輩們的學習中學習和體會到的。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5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要求學生了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掌握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以及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2、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戰后西歐、日本在恢復和發展經濟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的主要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以此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并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振興祖國的熱情。
學習重點:戰后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學習難點:“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復習: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一戰后資本主義各國相對穩定發展及1929—1933年經濟危機等知識。
(二)導入新課: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大多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除了美國以外,環顧當時的資本主義世界,可以說是滿目瘡痍,一片荒涼。由于西歐是二次大戰的主要戰場,經濟遭到空前嚴重的破壞,人民陷入深重的災難。戰后初期,西歐各國到處是一片廢墟,遍地瓦礫,各國的糧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資嚴重奇缺,號稱“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燈只開一半,而且燈光微弱,德國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占領軍的每日分發食品度日。各國許多工廠生產處于停頓或半停頓狀態,工業水平下降。當時籠罩著西歐的氣氛是嚴重蕭條和一片絕望,西方輿論界多不樂觀,認為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戰后初期,西歐各國政府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著手進行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艱巨任務。出示本課學案:
第10課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學習目標:
1、 了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
2、 理解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3、 通過學習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學習重點:
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學習難點:
“歐共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 閱讀教材52頁,簡述西歐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
2、 閱讀教材52——53頁,分析歐共體建立的原因、歐盟建立的大致經過。
3、 閱讀教材53頁,列舉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基本概況。
(二)設問導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為了對付,給予資本主義國家大量援助。50-70年代, 經濟持續繁榮。
世紀年代, “組織,對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 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稱 。歐盟各國將逐步使用單一貨幣— ,歐盟成為世界上 的經濟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20世紀
世紀年代中期以后的近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實行年,日本 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 大國的欲望也開始了膨脹, 支出不斷增加,引起了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三)、合作探究:
1、 我的問題:
2、 我們的問題:
3、 老師的問題:
、、 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⑵、 戰后日本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恰 歐盟的建立有什么意義?
(四)、拓展延伸:
列舉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它對我國今天的經濟建設有哪些借鑒意義?
(五)、系統總結:
戰后西歐經困難,依靠美援得發展。
歐盟成立于93年,資源共享利發展。
五十年代日崛起,發展速度數第一。
科技立國政策好,人民生活提高了。
欲做政治大國夢,亞洲鄰國不答應。
(六)、鞏固訓練:
1二戰后對西歐經濟恢復幫助最大的是 ( )
英國 日本 美國 蘇聯
2、關于歐洲聯盟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成立于1993年 B、是歐洲國家政治軍事集團
C、有統一的軍隊 D、使用單一的貨幣——歐元
3、目前,不少歐洲人的觀念從“我是英國人”或“我是德國人”轉變為“我是歐洲人”。這一變化與下列哪一組織的建立緊密相關( )
A、歐洲共同體 B、聯合國
C、不結盟運動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二戰后,西歐經濟恢復和額發展的原因是( )
、 美國的援助②西歐國家發揮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
、 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④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下列哪一項不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
A、美國的扶持 B、引進國外大量的先進的技術
C、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D、頭巨資發展教育和科技
6
⑴、 20世紀50-70年代,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是哪國?其次是哪國?
、啤 這兩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這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啟示?
(七)、當堂反思:
課改提了好多年,我也進行了不少的摸索、嘗試,但沒能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原因是對學生“不放心”,怕學生聽不懂,怕漏了知識點,怕學生提不出問題??怕這怕那,杞人憂天的思想,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學生“依賴”的不良學習習慣。 在教改春風的鼓舞下,我試著摸索實踐以導學案為載體,“先學后教、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F借《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一課談一談粗淺的認識。
設計導學案,首先使學生明確本課的目標及重難點,學生在預習時就避免盲目性,有章可循;預習部分,學生以鞏固基礎知識為主,找出重要時間、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記憶。課堂上主要讓學生展示預習成果 ,表現自我;解決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即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發揮集體的優勢、智慧。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如:在本節課我設計了問題:“請你找出二戰后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我們從中可以得到那些啟示?作為青少年應該怎么做?”使學生通過歸納總結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提高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白鳛榍嗌倌陸撛趺醋?”這一問題的設計目的是:激發學生形成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這節課的容量很大,在講授本課內容不應只停留在歷史知識的表面上,不能為了講知識而講知識,在講解史實時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知識只是一個載體,傳授知識也只是一個過程。要在講解知識中,通過一定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這樣這節課才更有深度和力度。我覺得有幾處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一是“歐共體”的背景未講清。應向學生指明二戰后美國的全球戰略是控制西歐和日本,遏制蘇聯勢力向西發展,充當世界霸主。援助西歐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美蘇兩國對西歐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安全系數,提高西歐國家的國際地位,加快經濟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強合作,于60年代建立“歐共體!倍窃谥v述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時,應重點分析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異同點,應向學生指明戰后西歐和日本都樂于和善于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注重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這一點是促進兩國經濟騰飛的關鍵,也是我們今天必須至始不移地堅持和貫穿的一項基本國策——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在改革中必須堅持求實與創新。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6
一、課題背景: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真正體現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的新觀念。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實現個性發展,使自身素質優化,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組織、文化、觀念來一個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對教學模式、教學組織、教學觀念來一個巨大的轉變。簡言之,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變“講堂”為“學堂”,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而且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合作,使學習不再僅僅為了獲取“分數”,而且在學習中獲得成長的經驗?傊,“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教是為了不教”,需要對現有教學方式的一種來一個根本的轉變。
三、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的學說高度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在教育中我們需要高揚“人”的旗幟,旗幟鮮明地反對對人的摧殘和人的異化。
2、人本主義理論。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而不是以分數為本。
四、研究的目標
1、改變注入式的教學程式,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2、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逐漸為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并成為教學的常態,追求師生共同發展的生態課堂。
3、使教學變得高效和輕負擔,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使學校和課堂成為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的快樂家園。
五、研究內容
1、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究。所謂“發展”,就是變化和改變,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變化!鞍l展”是與自身的原有狀況做比較,是縱向比較,而非橫向比較。發展性課堂教學是為學生一生服務的教學,它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讓學生“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
2、教學案一體化研究。教學案一體化有利于溝通教與學、講與練、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能夠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從而使“素質”發展有了時間和空間。
3、基于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研究。要教學高效,首要在于模式的高效。要積極研究和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
六、研究的過程
1、學習當代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我們認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的學說,學習生本教育、發展性課堂的有關理論,學習了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理論主張,積極開展討論,逐步確立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2、先進教學模式的引進和應用。到外地學教取經,積極探索高效教學模式。從集體備課入手,教師相互聽課切磋,積極探索學生自主、積極高效的教學模式。
3、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實踐。在班級中嘗試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嘗試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為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七、困惑與建議
1、長期注入式的教學使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觀念逐漸固化,新的教學模式和觀念在部分教師和學生的心中很難扎根,任務還很艱巨。
2、老師個體的探索終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須全體教師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堅克難,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系如何處理,尚須認真探索。仰望 “素質教育”的星空,但面對的是功利教育“分數至上”的現實。如何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能夠在“應試”上不輸,需要一個高效的應對模式。
八、研究對象
林州市臨淇鎮第一初級中學的全體學生。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12-02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的研究教學設計09-22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6篇12-02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1-21
初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0-14
初中歷史教學的反思11-09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10-20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06-08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范文11-24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