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時間:2023-06-14 12:57:01 初中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

          隨著時間的推移,十月份已進入尾聲,十月份我完成了第五單元、第二單元的教學,為此我也做了如下反思:

          一、教的方面

          農村的學生聽,說的能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中等生、差生占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教學效果不如理想。從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

          二、備課、上課方面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我注意課堂的藝術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上好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為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為此準備了大量的教具,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了。所以,老師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乜醋约旱氖谡n,我感到有點愧疚,因為有時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這點。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緒就受到影響,并且把這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講課受到沖擊,發揮不到應有的水平,以致影響教學效果。我以后必須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決當中困難。

          三、學生方面

          因為語文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因此,絕對不能忽視。為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這批同學分為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采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 第二組是肯學,但由于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松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余時間個別輔導。因為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才會立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后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

          總之,十月份我雖然做了一些努力,但存在的問題實在還有很多。教學有待改進,上課力求面面俱到,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發展,這些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開放性問題的培養,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合適的數學情境,讓學生進行研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課堂上設計的討論性問題,教師應提供合理的指導,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和學習,使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既能獨立思考,又能相互啟發,并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問題分析和問題解決技能的培養,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活動的質量。

          一、加強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

          人們的思維從問題情境出發。問題情境具有情感吸引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是為了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之間的關系,利用真實情境中產生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縮短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做好充分準備,為知識的產生、發展和構成鋪平道路。這支持并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例如,當談到三角形的外接圓時,如何確定三角形的外接圓的中心?我先用一些紙板做一個不完整的圓圈,在上課前幾分鐘分發給學生。學生們被要求參加一個圓圈填充比賽,看看誰能想出最快的方法來填充一個完整的圓圈。我該怎么彌補呢?在本課程的介紹方法中,我運用學生的競爭心理為學生設置了一個小懸念。為了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在全班同學中展示我的能力,學生們將對新課的材料產生濃厚的興趣,認真聽講!1002〕〔1000〕創設適合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問題情境,可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參與的`愿望,使學生盡快獨立探究,達到無法停止的局面,為課堂教學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問題情境應該放在學生能夠觸及的“近期開發區”,讓學生能夠跳起來,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主動“采果”。

          二、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加強學用結合

          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反思數學背景的現實性和“數學化”。他們必須以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為問題背景,讓學生從具體問題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總結變化規律,并能用數學符號表達,最終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包括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用數學知識解釋、用數學的方法分析、用數學思維處理這四個方面。教材的設計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教材,使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興趣,能夠嘗試解決。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耳目一新、耳目一新。教師必須設計探究數學知識的步驟,包括課堂提問和動手操作的步驟,以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能夠站起來學習;跳起來摘水果”在自我探索和掌握數學知識后可以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而獲得心理補償和滿足,鼓勵他們取得更多的成功。當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應及時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在教學中,要善于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科學設計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學會用數學思維觀察和分析社會,從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數學知識的構成和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注重學生動手操作技能的培養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應該允許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事實上,思考往往始于人們的行動和活動參與。如果活動與思維的聯系被切斷,思維就無法發展,動手實踐最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直接體驗,使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理解、掌握和應用新知識。

          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動手操作。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知識的發生和發展。學生不僅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且不能知道為什么。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數據,讓學生體驗數學結論的來源,在操作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四、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采取實際行動“圍繞問題情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索,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還能讓學生體驗和體驗知識構成和問題解決的過程,從而開發學生的智力,展示全體學生的智慧ts的個性、創造性和在過程中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素質。這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自我創新的重要環節。它是主體參與教學的基礎。例如,在圖形的一致性中,學生們通過進取心、運用大腦、交流與合作,找到了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這是我從未想到的。同時,它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我們懂得如何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是不可估量的。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實驗、歸納和類比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找證據、給出證明或反例。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開放性問題的訓練,盡量為學生創造合適的數學情境,讓學生進行研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課堂上設計的討論性問題,教師應提供合理的指導,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和學習,使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既能獨立思考,又能相互啟發,并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問題分析和問題解決技能的培養,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活動的質量。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3

          摘要:每次在面對學生的作業或考試時,我們聽到教師對學生最多的埋怨就是:哎呀,這道題我不知講過多少次了,學生就是記不住,做不起,得不到分。而在學生當中,同樣也存在這樣的疑問:哎呀,這道題老師講過很多次了,我怎么就記不起了呢。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經反思,學生的數學成績真的要靠記憶做過的題才能考出來嗎?我們是不是在教學上走入了某個誤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這方面我個人認為,記憶對學數學來講不是提高成績最終的辦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也許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學生學習能力提高了,會思考問題了,那么無論是考過的陳題還是沒考過的新題,還是創新題,對學生而言都不是難題。下面我就談談我在數學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概念,定義,一題多解,舉一反三

          一、重視新授課中數學概念,定義的教學

          概念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概念、記憶概念并且靈活運用概念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但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使概念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所以只有針對性地完善概念教學中的不足,才能有效地提高概念教學質量。

         。ㄒ唬┲馗拍钣洃,輕概念理解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從直觀感性認識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指導,從而導致學生被動的接受概念,死記硬背結論或定義。這樣不利于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只能生搬硬套的運用概念解決數學問題。

         。ǘ┖喕拍罱虒W過程

          由于課改的需要,小組學習的開展,多數教師都簡化了概念的教學過程,通常都是對定義的表述讓學生自己照本宣科一帶而過,然后直接進入教學例題的講解,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例題的解題過程中。致使學生一旦遇到陌生題型就會束手無策,扼制了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提高。

         。ㄈ└拍罱虒W主次分明

          我們在概念教學中要分清楚教學的重點與非重點,一概而論主次不分,會使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能靈活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二、培養學生養成主動探求一題多解的學習方法。

          一題多解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性、廣泛性和靈活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養成分析問題的習慣。對于同一道題我們在引導學生一題多解之后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己分析每一種方法的優點跟缺點,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做題時作出正確的判斷。

          三、注意教學中的變式教學,舉一反三,層層遞進。

          題海戰術往往是我們諸多教師提高學生成績的常用手段,一期下來,學生寫的作業和考過的試卷堆積起來都成了小山了。部分學生不堪重負,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相反,變式教學、舉一反三,層層遞進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訓練模式,學生可以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的模仿,然后內化為一種很自覺的學習方式,當他們自己學習時也會不自覺的將問題進行變式,達到深刻學習的目的。

          四、注意教學中組織學生及時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進行歸納總結和理解

          及時歸納總結所學知識既可以理順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零散的知識對學生而言雖能暫時記住,但時間長了,如果學生沒有掌握知識之間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對所學的內容不能很好理解,往往死記硬背,或者雖然暫時記住了,卻難以長時間記憶,從而出現考試時似曾相識卻無能為力的現象。因此我們在教學中特別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進行及時總結和歸納,要理解學習知識的目的,要掌握解題方法的優點和缺點,要分析每一種解題方法所適合的題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具體的題型中選擇正確的解題方法,及省時又有效。

          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必須到實踐中去運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在考試時會出現一種現象,對于題目長的題目,不管題目是難還是簡單,部分學生往往都是選擇放棄,他們的想法就是:題目這么長我肯定不會做,看了也是白看,其實這是學生缺乏分析

          問題的能力,他們往往根據題目的長短來決定自己的能力,從來就不認真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事實上,長題也好,難題也好,他們都是有簡單題組合而成,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從而達到解覺問題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大教學任務。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組織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認為有一下幾點:

         。ㄒ唬┮龑W生收集信息

          讓學生學會審題,弄清題里給了哪些信息,要求解決什么問題。

         。ǘ┮龑W生理解信息

          分析關鍵句、理解重點詞,可幫助學生弄清算理,掃除解決問題的障礙。解決問題中經常見到一些常用的數學術語,即重點詞,有些學生常常因詞意不理解而不會列式,為掃除這個障礙就要理解詞意。

         。ㄈ┮龑W生分析信息

          在認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還要學會如何分析數量關系,即解題思路。這是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開始,也是解題的一個重要步驟。利用問題的引導,教會學生學會分析題意的方法是解題的關鍵,掌握方法能使解決問題更靈活。

         。ㄋ模┮龑Ы鉀Q問題

          這是對信息進行加工的最后階段。如果說前面各階段主要是思維的過程,那么這個階段要產生思維的結果,當然這個階段也是有思維過程的`,例如解答這個問題有那些方法,在這些方法中那種最適合這道題,對于這些我們都要深思熟慮,這樣才能得到最終的正確結果。

          六、教學中要滲透各類數學思想的教學。

          數學課的教學,是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技能,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數學思想的培養,直接影響了學生后續學習的質量和水準。初中數學的教學就是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和一些數學學習的基本思想,從而為接受更高教育的學習做好準備。介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比較有限的,所以教學中所涉及到的數學思想也是普遍和易懂的。但在數學思想的培養過程中,我們基本上沒有特意上數學思想的專題課,而基本上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境或者以例題、習題為載體,通過解決問題或者解答題目逐步滲透數學思想。比如我們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時,就可以通過對一次項系數或二次項系數是否為零,以及對二次方程的判別式的正負進行分類討論,從而傳授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再如我們可以在學習三個?“一次?”之間的關系及二個“二次”之間的關系時傳授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等等。

          (七)注意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

          自主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好壞最關鍵的地方,數學不同于其他的學科,靠老師死壓,學生的成績也許會提高一點點,但一旦脫離老師的視線,那么學生馬上就會放棄,我們教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時時刻刻管住學生,如果學生自己不想學習,不愿學習,不愿意主動去索取知識,那么就算是我們老師講的天花亂墜,那也是對牛彈琴。因此我們要通過平常的小組學習,和課堂的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主動去思考問題,想讀書,要讀書遠比我們老師安排學生做一百套數學試題的效果要好多了。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4

          《因數和倍數》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同時這部分內容是比較重要的,為五年級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節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參加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動手操作 探究方法.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變抽象為具體。

          二、倍數教學,發現特點。

          利用乘法算式,讓學生找出3的倍數,這里讓學生理解:(1)3的倍數應該是3與一個數相乘的積。(2)找3的倍數是要有一定的順序,依次用1、2、3……與3相乘。有了找3倍數的方法,在上學生找出2和5的倍數。這樣即鞏固對例題的理解,同時也為接下來的討論倍數的特點奠定基礎。最后讓學生通過討論發現:(1)一個數的倍數個數是無限的(要用省略號)。(2)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三、因數教學,發現特點。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和倍數相似,大部分學生都用乘法算式尋找一個數的因數,這里教師可以通過幾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啟發學生進一步理解。強調有序(從小到大),不重復、不遺漏。隨后讓學生找出15、16的因數有那些。最后通過比較討論讓學生得出因數的特點:(1)一個數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2)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本身。(讓學生明白所有的數都有因數1).

          四、練習反饋情況

          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掌握的還是不錯的,有部分基礎差的學生,有如下幾點錯誤出現:1、倍數沒有加省略號。2、分不清倍數和因數,倍數也加省略號,因數也加省略號。3、因數有遺漏的情況。從以上情況來看,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關注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注意補差工作;同時要注意教學中細節的處理。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5

          最近聽了李樹果,朱太德三位老師的課,觸動很大,感受到我校的課堂改革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在不斷地完善。

          李先麗老師根據本身學科特點投放了六個六個問題,并且每個問題都與社會生活相聯系。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去說。能讓每位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來?梢娊處焸湔n充分。學生展示到位。如果讓學生有一定的時間進行鞏固練習,相信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

          李樹國老師的課目標教學意識強,讓學生明白本節課學習目標,給學生自主的時間進行探究教師投放的問題組。之后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這樣合作的效果有效。小組展示有主持,有解答,有總結。建議:問題盡量讓學生進行解決。

          朱太德老師的課上對學生預習的檢查很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進行學習,沒有充分的`預習就沒有學生喜悅的展示。然后讓學生根據老師投放的六個問題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樣的小組合作才有實效。小組展示采用了競爭的機制,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組展示到位,小組每位成員各有分工。每位成員都有事做,值得我們學習。建議:問題組是不是讓書寫好的同學板書,對學生進行示范作用。課上有一定量的鞏固練習及時對學生進行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會更佳。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6

          我校在進行了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制定了以“導學法”來帶動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帶動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的教改思路。數學“導學案”就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利用學案導引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遇到問題而自己又不能解決時,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形式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導學案”是教師體現此種教育、教學思想方法的知識體系和能力培養的載體,它也引導學生在預習、交流、鞏固復習、確立和使用適當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在剛剛使用的過程中,我還處于摸索的階段,曾經帶給我許多的困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逐漸地發現了“導學案”所帶來的與以往傳統教學所無法體會的收獲。

          首先是課堂發生了變化:我講得少了,學生自主探索的多了;學生的思維活了,變得愛問問題了,愛相互之間講解了,愛合作解決問題了,解題的方法多了。最初的我總是放心不下,怕時間不夠,知識沒講到,以后成績下降。但慢慢地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導學案”的實施,注重了學生的預習,讓學生懂得看書;注重了學生主動學習;注重了小組合作學習。其實,在每一天如果可以提前預習明天的.知識,這應該是學好習最主要的前提條件,而現在,通過老師提前發下的導學案預習提綱,他們懂得了該如何預習,預習什么,怎么預習,能夠及時的知道自己對于明天的知識不懂得問題在哪里,可以上課時重點去聽。而對于知識的講解,有的時候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會比老師的講解容易掌握,能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他們的小組合作,很能帶動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漸漸地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其次是讓我真切體會到課堂變成了學生的課堂,體現了他們主人翁的地位。解決問題不再依靠老師,而是由他們自己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完成,留給了學生充分發揮的余地。他們也能在合作中,發現許許多多的問題,這樣將知識面打開了不少。

          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能否取得效果,學生如何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自主的學習能力,我想主要取決于導學案的設計,科學、合理的編制是至關重要的。第一部分是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教學及學習目標;引例要貼近生活,反應本節課的主題;預習掌握要讓學生看完書后,對基本知識、方法進行填空;或者是對相關公式、性質、定理的適當推導;此處是學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識、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欄目,一定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的探究過程與問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識的填空。第二部分是例題解析和習題處理,要設計具有代表性的例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每個例題的后面都要有思路歸納,及時對基本知識、思想方法、規律進行總結,對教法、學法及易錯、易混點進行反思。第三部分是隨堂測評,設計一組層次得當的題目測試學生,了解學生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掌握情況,找出問題,不斷完善。第四部分是課后作業,根據本節課的知識內容,設計一組習題,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的部分是課后反思,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找出學生易錯,不懂得問題,留到習題課上重點講解。

          導學案的教學是一個教法上的改革,雖然我們處在初級階段,但我堅信,通過我們所有老師共同學習、探索、合理利用,一定能讓它在今后的教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7

          我是中途接手初三數學教學工作的,反思一學期的教學總感到有許多的不足與思考。從多次考試中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許多學生對于比較基本的題目的掌握具有很大的問題,對于一些常見的題目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錯誤,平時教學中總感到這些簡單的問題不需要再多強調,但事實上卻是問題嚴重之處,看來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進一步落實學生練習的反饋與矯正。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數學作業本必須及時上交,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及時設法解決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落實訂正的作用,將反饋與矯正要落到實處,切實抓好當天了解、當天解決、矯正到位,也就是說反饋要適時,矯正要到位。另外我們還應注意反饋來的信息是否真實,矯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為反饋的信息虛假或不全真實,那么我們就發現不了問題,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也就不會采取及時、正確的矯正措施。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反饋矯正的及時性

          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上課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積極動口、動手?衫锰釂柣虬逖莸榷喾N方式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一般我們應把提問、解答、講評、改錯緊密的結合為一體,不要把講評和改錯拖得太長。最好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及時反饋在一日為好。

          二、注意反饋矯正的.準確性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要求,積極熱情地幫他們釋疑解難,使他們體會到師長的溫暖,嘗試到因積極與老師配合、真實地提供信息而嘗到學習進步的甜頭。

          三、注意反饋矯正的靈活性

          我們在教學中可采用靈活多樣的反饋矯正形式?忍崆霸O計矯正方案,也可預測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在獲取信息后,認真分析其問題的實質,產生問題的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實施矯正方案。在作業的檢查過程中,要求進一步落實學生是否存在抄作業現象,是否認真訂正作業。總之,反饋矯正一定要落在實處。

          我們要主動輔導,及時令其矯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當然,如果我們只強調學生的主動和自覺,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動和自覺,結果也會不如人意。

          總之,反饋與矯正在教學中總是循環往復的,不斷加強反饋與矯正,對于我們的教與學生的學必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重反饋與矯正。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8

          [摘要]“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在當前轟轟烈烈的課改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加強反思教師自己的教學行為,是筆者今天和教育同仁共同探討的話題。本文主要闡述了對初中數學教學的反思。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一、培養學生對“學”的反思

          1.要求作好課堂摘記,作業反思,考試分析等。課堂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使其學習活動有了目標。在作業中認真反思,尤其在教師批改之后,要求學生分析自己的解題情況,寫下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每次考試之后總結自己的階段性成果,為自己以后的`學習定下新思路和新目標。

          2.指導學生如何反思。課堂教學是學生開展反思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學習。

         、僭诩w討論探究中反思,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認識相對有限。學生通過集體交流,有利于豐富自己的思考過程;②在分析解題方法中反思,體驗優劣,解題中不要滿足于解對題目,而要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通過這一評價過程,提高學生思維創造性水平,深化對問題本質的認識。③在回顧問題解決后反思,進一步升華思維。教師應鼓勵學生獲取知識后反思解決過程,引導他們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提煉出應用范圍更廣的思想。反思所解問題的結論,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知識組塊。

          二、強化教師對“教”的反思

          1.備課階段的反思。備課要常備常新,不可照搬教案,也不可吃老本,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備課時要針對于學生現有的認識水平,針對于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運用新的教育理念,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反思與學生互動的每一個細節,反思學生在接受新知會出現的情況。反思實際教學中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問題時,教師應采取怎樣有效的措施,只有經歷了這樣的反思過程,才能使教學高質高效進行下去。

          2.教學過程的反思。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展示,還需補充哪些知識。教學方案是否設計合理,導入是否由學生自己提出新問題。每個學生是否都積極地探索交流新問題,他們是否都適應本節課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節所學知識,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檢測手段。學生是否在本節課中提出了個性化的主張,是否加深了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學生是否還著濃厚的興趣開展學習探究,是否閃現了創新的火花。

          3.教學之后的反思。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及時梳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學生的表現及教學成果的檢測。教師總結課堂教學的得與失,寫出反思筆記,反思整個教學流程,教學目的是否達到,學生是否學會、是否會學、是否體會、感悟,升華了所學知識。

          總之,只有學會教學反思,我們才會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只有把教學反思落到實處,教師才會教學。在自己的教學之路上越走越寬廣,學生才會樂學,才會有所感悟,才會不斷的成功。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9

          我在教學《有理數的加法》時,先復習與新知有關的概念(如相反數、絕對值、正負數的寫法等),進行了簡單的口算練習。再結合實例,充分利用數軸,講述實例中在一條直線上兩次運動的結果,從而得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1)。

          由于課堂容量較大,要讓學生透徹理解有理數加法法則(1)中的三條小法則,就必須讓學生充分讀、想、算,所以教學時間緊張,以至于最后倉皇收兵,設計的鞏固題沒有出示出來,學生也無時間在課堂內完成。但通過課外作業,可以看出教學效果較好:同學們理解了法則,能正確計算,有四人只錯了一至二題,李祥兵錯6題,楊彩鳳錯5題,最低的`正確率達百分之七十,最高的正確率達百分之百。

          基于課堂上沒有鞏固練習,也沒有做課堂作業,我心里忐忑不安,心想:這是一堂不完整的課,看不出教學效果,在評課時,老師們該好好“斗”我了。

          可預想不到的是,評課時,老師們評我的缺點是微乎其微,說得更多的是我上的課是如何的好。如夏老師說我講解細致,對學生循循善誘,讓學生充分讀、想、算。讀,有利于理解題意;想,有利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算,體現了數學特點;讓學生總結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值得老師們學習。李主任說我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以生為本,探究學習,發現學習等理念,注重學生數學概念的理解和運用等。特別是李校長對我的評價更高:注重概念的復習鞏固,注重學生說、讀,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法則講解透徹,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老師講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從中驗證了一個道理:只有笨老師,沒有笨學生。老師的基本功、教學方法是創“魅力課堂”的源泉。本堂課容量大,重難點突出,達到了教學目的,教學效果好。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

          1、緒論

          1.1.問題的提出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追求個人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發展。因而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體現在對教師學歷層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體現在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學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沒有人能把自己所沒有的給予別人一樣,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教育、培養好,他就不能發展、教育、培養別人……”。

          目前中學數學教師大都是從師范院校畢業的。他們在大學里接受了教育教學理論及一般教學技能的培養,并且經過了短暫的教育實習。大多數畢業生來到教學第一線,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很難直接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久而久之,教學變成了一個單調和常規性的工作,每天疲于應付,使教學逐漸失去了開始的魅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也隨之減弱。實踐越來越遠離理論的指導,造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嚴重脫節。教師慢慢演變成“操作型”教師——依賴經驗教學。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缺乏意識或者抓不住重點和本質,缺乏對教學診斷、調整、糾錯的能力。教學缺乏新意和創意。難以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國家正在花大力氣改變這種現狀,實施“111”工程對教育一線的精英進行離職繼續教育,搞突擊培訓,同時擴大了對需要參加嚴格入學考試的教育碩士的培養計劃,江蘇省舉行為期一個月的骨干教師省級培訓班。但是由于主客觀的種種原因,對絕大部分中學教師而言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試圖提出一種經濟有效的繼續教育——教學反思。使得中學教師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形成反思意識,提高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敏感度。養成一種對教學的自覺反思行為、習慣。沖破經驗的束縛,常教常新,從而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學者型”教師。形成“學會教學”的能力[1]。

          1.2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國內外對教學反思的研究情況

          反思性教學是近年來國外盛行的師資教育方法之一。如L、M維拉、J、W布魯巴赫等都是西方反思性教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師開展教學反思,認為:培養教師臨場探索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為Tesl課程的重要內容,規定教師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

          反思這一概念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什么“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說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僅停留在意識層面,很少付諸社會實踐。

          目前我國教育界有識之士如熊川武等對反思進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鑒的。但是仍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空檔,并且反思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著其實際的困難。

          1.3研究的問題和意義

          1.3.1研究的問題

          針對上述情況,本文試圖從實證出發,研究與探索反思在中學數學教師繼續教育中的應用,旨在提高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及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評價、自我糾錯的能力,使教師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提高教學能力,然而再回到實踐進行新的一輪反思,不斷循環,螺旋上升,從而從“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過對反思的研究,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反思基本理念進行確認和修訂,將理論回歸實際,本研究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一種“行動中的思想”。2)情景化,強調以教師所處的直接事件為研究對象,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特殊因素,強調研究結果的直接指導意義。3)實證分析,以課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為研究對象分析。既有思辯又有實證,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徑。4)強調群體反思,通過參與,協作反思、討論形成反思群體,產生新的思想。

          1.3.2教學反思的意義

          任何一個教師,不論其教學能力起點如何,都有必要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教學反思有著其現實的意義。

          一)通過教學反思,教師能建立科學的現代的教學理念,并將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覺轉化為教學行動。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并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能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長學會教學。從“操作型”教師隊伍中走出來,走向科研合理型。從教師的培養角度看,教學反思不失為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作為教學變革與創新的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數學教育最優化。

          二)通過數學教學反思的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梁。將反思理論指導實踐,融于實踐,反過來,通過實踐的檢驗進一步提升理論。

          三)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良好的教學素質要求教師必須參加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對教學中發生的諸多事件能予以關注,并把他們作為自己的教學研究對象,是當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一個經常地并自覺地對自己教學進行反思的教師,就有可能發現許多教學中的問題,越是發現問題,就越是有強烈的愿望想去解決這些問題。關注問題并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教師樹立自己的科研意識,并潛心參與教學研究的過程。

          四)整體推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反思不單是指向個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團體。后面談到的說課、聽課與評課都可以是團體的。在這種團體的教學觀摩、教學評比、教學經驗的切磋與交流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提供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經驗,同時也都會從別人的經驗中借鑒到有益的經驗。多種經驗的對照比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全方位的反思。這樣做的結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整體上推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組教師對教學實錄1的評議,氣氛熱烈,意見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這是教師集體進行反思,從而產生新的教學思想,這不僅對上課教師而且對未上課的教師來講都是一種提高。

          五)教學反思,不僅要求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更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在讓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的同時,教師的主體性率先得到發展。因此教學反思,要求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教學反思不僅要“照亮別人”更應“完善自己”。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成長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

          2、教學反思的含義

          2.1教學反思的內涵

          教學反思是反思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學習”與“學會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及教學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現為:一)以教學實踐為邏輯起點,并以教學實踐為歸宿[2]。二)以探究和解決問題為基本點,在教學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情況,而是探究教學過程中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并針對問題重新設計教學方案。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三)教學反思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作為提高數學教師的的科研意識和科研水平的一種方略[3]。四)以兩個學會為目標,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自身學會教學(本文主要談教師),并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作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自身成長的一種途徑。反思的過程不斷循環,教學能力是螺旋上升的過程。其活動圖如下:

          理論知識

          教學實踐教學反思教學能力

          經驗知識

          教學反思強調教師是主要的直接的參與者。因為中學數學教師直接置身于現實的動態的教學情境中,能夠即時觀察教學活動,背景以及相關現象,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能夠依據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自覺地對假設、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斷,這是中學數學教師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學反思對象為教師所處的直接事件,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特殊因素;強調研究結果的直接指導意義;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一種“行動中的思想”;強調既有個體反思,也有群體反思,通過備課組、教研組的參與,協作反思,討論形成反思群體,產生新的思想;強調實證研究,但不排斥思辯,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學反思的動力

          2.2.1教學反思的內部動力

          一個教師是否具有反思意識,具備反思能力決定于這個教師的自身素養的高低。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師德高尚,講究奉獻精神的教師對自身的要求較高,不會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績,對數學教學精益求精。這樣的教師不會因循守舊,他們的敬業精神使他們渴望成功,這種實現自我的需求會成為他們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的源動力。他們清醒地知道數學教師的素質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在更新發展的過程中得以形成與繼續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數學教師必須通過實踐的過程,從經驗中不斷地學習,不斷的積累,才能不斷增長知識,充實主觀,從而能對數學教學這一復雜的客觀背景應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數學實踐,從而成長為自覺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創造性的數學教師。

          從一定程度上講,反思就是“自我揭短“,這對一般人來講是痛苦的行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強,反思也難以順利進行。因此教學反思呼喚那些具有批評與自我批評,勇于進取的勇士。

          2.2.2教學反思的外部動力

          對于那些缺乏開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變的經驗特征的教師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壓力才能使他們自覺自醒產生反思的動機。應該說經驗豐富不是壞事,豐富經驗能使他們發現問題,處理突發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經驗卻使他們束縛住了手腳,他們抱著經驗一成不變,那些早已被摒棄的理念與做法卻仍是他們的主導思想與看家本領并且習以為常。他們在教學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經驗,但他們卻忽視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學生在變了。要讓這樣的教師轉型的話,一方面學校領導要積極引導,多提供繼續教育機會;另一方面適當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觸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現代教育媒體技術,轉變教學觀念,并能對自己教學過程進行深刻反思。對學校而言,如果這樣資深教師能轉型的話,那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對教師自身來講,如果他們能將外部的壓力轉化為內在的動力,那么必將會再創教學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學反思是改革的需要

          隨著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上(能力中應具備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視),更主要的要求教師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而要想開拓創新必須對反思有所體驗,養成反思的習慣,形成反思能力。

          新課程中新內容的增加,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新課程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4]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要能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要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有超前性和獨創性,不反思思維習慣中的不合理行為是不可能具有創新思維的。

          新課程的多樣性、選擇性要求中學數學教師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現代的教學觀、人才觀。新課程的選擇性是在共同基礎上設置不同的系列課程,以供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的選擇。整個數學課程體系,包括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將致力于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需求和發展需要而提供側重于不同方向的數學學習內容和數學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反思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標準,教師不再是權威,只是平等的參與者,不僅是解惑者,還應是問題的診斷者,學習的啟發者,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個性發展,指導幫助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選擇所需課程。這決不是一個把抱殘守缺者所能勝任的。

          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人格。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是信息化板塊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直線化前沿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隨時隨地教學反思,收集資料,充實自己的實踐知識,并將這種學習反思內化為教師自身的“自覺行為”。

          3、對教學觀的反思

          3.1對數學本質的認識

          “數學是什么?”這一問題對于從事數學教育事業的數學教師來說顯然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也許有的教師并未對此問題有意識地進行過認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確的回答,但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卻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種觀念指導著具體的行動,從而也影響了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效果。隨著數學本身的發展和人們對數學的認識,對“數學是什么?”這一問題有著不同的回答:“數學是模式的科學”、“數學是科學,數學更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數學是科學,數學也是一門技術”、“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是一種文化”。這正好反映了數學是一個多元的綜合產物,不能簡單地將數學等同于命題和公式匯集成的邏輯體系,數學通過模式的構建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強調思維形式的探討;現代技術滲透于數學之中成為數學的實質性內涵,但抽象的數學思維仍然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數學其實是一種語言,由此形成的思維方式不僅決定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方式,還對人類理性精神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必然成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

          綜上所述,對數學的本質不外乎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動態的,將數學描述處于成長發展中因而是不斷變化的研究領域;另一種是靜態的將數學定義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確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體系。

          數學教師所持的數學觀,與他在數學教學中的設計思想,在課堂講授中的敘述方法以及他對學生的評價都有密切的聯系。通過數學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任何一些關于數學及其性質的細微信息都會對學生數學觀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其首要任務是樹立正確的數學觀,積極地自覺地促進自己的觀念改變,以實現由靜態的,片面的、機械反映論的數學觀向動態的,辯正的模式論的數學觀的轉變。特別是實現對上述問題的樸素的不自覺的認識向自覺認識的轉化。

          3.2反思傳統的教學觀

          3.2.1傳統的教學觀。

          教學觀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數學觀,不同的數學觀會導致不同的教學觀。傳統的教學觀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關注知識的掌握,技能的訓練,能力的提高。很少考慮如何通過數學教學使學生全方位地認識數學和體驗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精神,領略數學的美感,感悟數學交流,嘗試數學創造等。教師是絕對的權威,教學時眼中無人,心中無人,學生是模仿教師,反復機械訓練的機器,嚴重忽視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使絕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為什么?”,也不知道要“為什么?”的麻木習慣。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被束縛,被禁錮,大膽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斷。在美國的課堂里,學生可以隨意打斷教師的講課,提出自己的問題和不同的觀點,而在我們的課堂里,除非教師主動提問否則是不允許學生這樣做,學生也不敢這樣做的。在這樣傳統的教學觀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現代的數學教學觀

          新時期的教育呼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以人為本,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把壑杏腥恕笔侵戈P注現在的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認識并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愛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學生自覺自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主動參與性,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以同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更不要以學生的分數論英雄!靶闹杏腥恕笔侵附處煾P注將來的學生,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讓學生體會科學的探索與發現。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探索結果的過程,要注意培養學生在探索結果的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體會數學的精神。要看以知識、技能為載體的數學素養讓學生感悟到了多少,當學生走出校門,若干年后,當他們遺忘了知識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數學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會用數學的頭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那才是學生終身受益無窮的,這也正是數學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師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抹殺的。教師的任務在于促進和幫助學習者的內部學習過程,為學生發現問題而設計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學生的動機,啟發學生思考。因此只有當教師充分認識自己的主導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只是與學生平等的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教師不再是正確與錯誤的裁定者。教師也不應以自己的觀點來影響學生的判斷。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鼓勵者和啟發者,課堂應成為學生相互交流,協商爭辯的理想場所,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為什么?”“做什么?”怎樣做?”鼓勵學生敢于反駁,挑戰權威,挑戰課本。(事實上老教材上確實存在不少錯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下面請看附錄中的實錄1、實錄2。

          點評:實錄1是典型的傳統教學觀的教學,從表面上看一節課講的習題比實錄2多,教學技能嫻熟,結構嚴謹,從新授→例題→練習,一環扣一環,但這是一種傳統黑板式教學,是一種凝固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注重的是知識傳授,教學單一,單向“傳遞––––接受”,師生互動不理想,忽視了知識的發現過程。沒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實錄2重視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感受了數學的神奇,體會了發現的樂趣,感悟了數學的本質。教學模式靈活,既有課堂教學又有實踐教學,并輔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堂交流是雙向的。表面上看學生接受的知識沒有實錄1多,然而學生學習到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發現的樂趣,實驗的啟迪,以及由追求數學對稱美,簡潔美導致發現是會在學生心里終身起作用的。實錄2在下課前將形成隨圓的另一種方式交給學生動手,將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橢圓的實質,這是現代教學觀下的一堂較好的數學課,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實錄2兩人合作使每一個人都成為低層次的參與者,進而演變為高層次的思維參與者,實錄2滲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為美激發了興趣,而興趣與美是導致發現、創造的極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備課觀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反思備課又是備好課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就必須反思對備課的認識。

          教師要上好課,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因素是教師備好課,正好比感人的活劇,首先要有感人的劇本,動聽的演唱,首先要有動聽的詞曲。杰出的上課,需要充分的備課,教師沒有備好課是不應該不負責的走上講臺的,正如嚴肅而負責的演員不愿接受質量低下的劇本去演出一樣。但目前有部分教師對備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常常聽到一些關于備課的錯誤言論,有屬缺乏教學經驗的,有屬忘卻職業責任的,F摘錄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簡單,無啥備頭,照書本講,依書本練就行了。”這些人備一節課花半小時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簡:“講例1-3,做習題1-5!闭贪覆蛔愣帧8猩跽,書本上劃幾個記號,就算備好課了。

          反思:這種人難得細想,教材雖簡單,但其內涵,外延極豐富,需要教師幫學生深入挖掘,從而透徹掌握教材,學生從掌握知識到發展智能又是一個飛躍,更需教師對學生點撥、指引和訓練。寫簡案是完不成這些任務的。筆者曾調研過100多位教師的上課及教案,發現好課率與詳案率有高度的正相關,說明備詳案是上好課的必要基礎。

          言行二:“多買幾本《教案集》,備課上課照抄就行了!边@種人備課所花時間不多,且筆記詳細、工整、甚是好看。有時備課嫌抄煩,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講臺。

          反思:這種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動創造。別人的優秀教案是別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對于多變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學生具有借鑒價值,但絕不應代替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別人已凝固了的教案,決不應完全照搬。因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學生不同,教師不同,教師對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樣闡釋,公式怎樣分析,習題怎樣處理,決無定法可言,別人再好的方法也無法預料每個教師自身的能力實際和他所面臨的學生實際。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寫,沒有必要,拿舊教案上課照樣行!睘榱藨秾W校檢查,有的雖然不是舊教案,但僅是一案多本而已(從舊教案上copy)

          反思:這種人迷信舊案、以舊代新,不僅行動上表現了一個惰性,思想上也表現了僵化,不求進取。這種人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墨守陳規。以不變應多變,必定課上不好,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具有這些錯誤思想的教師是不可能成長為反思型教師的。把教學看作是工廠里流水線上的一個崗位,機械操作,沒有創造熱情,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首先必須對備課的功能與重要性重新認識,只有思想意識轉變了,才能使教學變革成為可能。

          4、數學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上課而做的準備工作,它是教師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積累有關資料,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定教學計劃等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素質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有效上課的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教學質量,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反思教學設計就是對教學設計的各環節進行再思考它們的計劃性與應然性。

          4.1反思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注定打敗仗。筆者通過對備課筆記本的檢查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重視,認為可有可無,目標設計流于形式,形同虛設。

          2、對教學目標這一概念認識不清,將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混亂運用,有的甚至以“要點”,“知識點”代替教學目標。

          3、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不是指向學生而是指向教師,諸如這樣的敘述:“培養學生……”、“教會學生……”、“使學生掌握……”等,這樣的教學目標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師當作是教學過程的主宰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4、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可測,不具有層次性、全面性、開放性。

          反思一: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目的不同于目標。只有在對目的進行具體細化后,即提出達到目的的手段、時間以及檢驗目的是否達到的工具、步驟以后,目的才會變成目標,教學目標是預期的,是在具體情景下學生行為變化的結果,是用“學生學會了什么”的說法來表示的,而“目的”一詞的涵義往往與教育者的主觀愿望等同,它是一種應然狀態的理想,一種方向、指針,而且還隱含著可能無法實現的意思,時間跨度也比較長,目的與目標關系是一般與特殊,普遍要求與具體結果,宏觀與微觀,教師的愿望與學生的行為變化之間的關系。

          反思二:“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這些數學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的,不能直接作為教學目標,這些要求,在一節課的教學中難以體現、操作實施,只有具體細化以后,才能轉化為學生學習預期所能達到的結果。才能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來設計。

          反思三: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設計的指南

          教學目標應集中在學生能做什么。說明的是教學結果,而不是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的指向是學生主體,是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是學生學習之后所發生的變化。“教會學生……”、“使學生掌握……”,是把教師作為行為主體。因此,這樣的表述是不恰當的。正確的表述應把學生作為主體,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可能發生的行為變化的預設。學生是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相制約,相互促進。從而在教學設計中要擺正教與學的位置,設計時應以學生的“學”作為出發點,以學生活動作為行為主體,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是使教學目標成為教學實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

          反思四:教學目標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觀察、測量、評價的。“了解”、“理解”、“掌握”、“運用”某一具體的概念、定理、只是一個抽象的目標,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不要籠統地講“了解”、“理解”、“掌握”、“運用”,而應具體明確“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會“運用”到什么樣的水平,是“熟練運用”“靈活運用”等。

          反思五: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不全面,只重視明確設計知識目標,有些能力目標也較為具體,但情感目標常常被忽視或顯得空乏。如“籠統地講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必須對抽象的、模糊的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化、具體化,否則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無法實施。不知道為什么使學生達到目標,學生能夠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個不明確、不具體的教學目標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做到既有層次性,又要有全面性與開放性。例如“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一課教學目標可設計成:(1)理解并掌握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會作指數函數的圖象并利用性質判斷數的大;(2)逐步提高觀察和歸納分析能力;(3)了解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目標設計是教學設計中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事關一節課整體的重要問題,是教師備課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師必須對教學目標設計作深刻的反思,扭轉一些錯誤的想法與做法,才有可能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不斷糾錯,調控,才會使自己的教學出現生機。

          4.2反思對學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學設計中除了教學目標的設計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對學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個不了解學生或不甚了解學生的教學設計是收效甚微的設計,F實中教師雖然知道備學生的重要性,但卻會疏忽對學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設計知識目標上。主要表現在:(1)忽視對學生現有認知水平與能力的了解,常聽到有的教師埋怨學生:“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2)場景:“教師站在講臺上洋洋灑灑,慷慨激昂,學生似沉默的羔羊”。(3)學生A比學生B要聰明多了。

          反思一: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學生發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教師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點撥,引導不到位;是教師制定的難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上的難點出現了不合拍;是教師期盼過高,還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時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在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有效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級的認知水平發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形成良性發展。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反思二:作為教師必須在設計教學內容前,切實了解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情況,學生認知上存在的困難,而不是主觀想象地組織教材,滿堂灌,出現學生聽不懂,“對牛彈琴”狀況(錯不在牛,而在彈琴者)。否則就會出現學生對某問題普遍感到問題而有求時,教師卻是輕描淡寫;對那些學生已懂而沒求問的內容,教師卻反復大講,令學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之前,先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的內容的現有知識水平。設置更高一級的知識水平才能使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求,突破重點、難點,正如“撓癢撓在癢處”。例如:有位教師在講授圓這個內容之前,先讓學生回答一個問題:“你知道圓嗎?你能對圓作一描述嗎?”。從學生交上來的回答中可以發現:學生對圓并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這位教師從學生反饋上來的信息確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并因此設計教案、選擇教法、創設問題情景,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反思三:教師必須認識到并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不要用一個標準同一模式去衡量評價學生。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的設計教學目標為學生架橋鋪路,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層次的數學。不應以分數論學生的聰明與才能。

          4.3反思組織教學內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識層次性、密度、廣度并不一定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因此不能直接傳授給學生。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根據自己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將課本中呈貯存狀態的知識信息重新組合,以轉換成輸出狀態的知識信息。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幾個缺乏:⑴缺乏對教材內容轉譯,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書于黑板,無深入分析挖掘,學生不想聽,注意力渙散;⑵有離開課本,另搞一套的,浮華而雙基不實,教學效益不高;⑶缺乏整體思索,教學內容孤立、靜止、無聯系;⑷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⑸缺乏對舊知識分析應用的螺旋上升的應用設計;⑹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師具備了所教學科的知識,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還必須有一個認真閱讀、分析和研究教材的過程。教師只有將教材與自己的知識融為一體,變成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才能得心應手的轉譯輸出。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應達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結構,教師必須從整體及其相互聯系上掌握教材的內容,理解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結構,才能從整體上和局部上兩個方面掌握教材的結構,進而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為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出好的方案,做到重點突出,聯系緊密,前后呼應,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離教材。(2)掌握數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關系、思想和方法。數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關系、思想和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識的理解,有利于知識的遷移,有利于智力的發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結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內,需要教師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價值才能相應的作出教學決策。(3)合理地組織課內外訓練,課本中的練習題和習題是教材內容的組成部分,是教材的繼續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視科學思想、科學史、科學家、科學的應用以及科學美的研究和教學,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學率,舍不得花時間進行這方面的教學;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許多教師自身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只好“以其昏昏”,而難以“使人昭昭”。其實花些時間進行這方面的教學,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對其德、智、美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水平的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實錄2中將數學審美引入橢圓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美學素養,而且使學生換一個視角來認識數學,將會改變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以激發學生嘗試探索的興趣與創造意識。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導致發現,不僅使學生驚嘆于數學世界的奇妙,而且還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小小的科學發現。這使得科學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傳遞。少做幾道練習題又有何妨?

          反思三:設計教學內容時,緊跟教材,一成不變,如案例1;或者是脫離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極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廣度、深度并不一定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講的過淺過慢,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學習紀律松懈,學習內容不具備挑戰性,學生“吃不香”。遠離課本,講的過難過快,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信心,學生“吃不透”。因此,機械照搬行不通,信馬由韁,搞“一言堂”也不行。因此,轉譯教材內容是每個合格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

          一般說來,輸出狀態的知識信息應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認識需要是學習的內部動力,在學習過程澡,如果學習者有了認知需要,就能推動他們主動積極地學習。

          2)利用學生用多種感官來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信息。

          3)有利于學生對知識信息的加工和處理,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都是對所接受的知識信息的加工和處理,教師輸出的知識信息要有利于學生這些高級心理活動積極參與并充分發揮作用。

          4)有利于知識的貯存,理解的知識必須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腦中,如果邊學邊忘,那最終什么也學不會,一般說來,傳遞的信息如果經過雙重編碼,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標志,提高其組織程度并將識記材料變成直接操作或活動對象等,都有利于知識的貯存,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教師應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學設計環節

          從聽課以及檢查備課筆記本,發現許多教師教學設計環節不完整,具體表現在:

          1、教學設計無計劃,缺乏對整章節的總體設計,備了這課不知下一課,“爛泥蘿卜抹一段吃一段”。課與課之間缺銜接、配合、分工缺乏整體效應。

          2、缺乏對每節課的整體思考。

          如安排教學任務上,重點不突出,內容多而且雜,不注意前后知識的連貫性,不注意總結解題規律。把復習課簡單上成濃縮新授課或單純習題課。

          如在組織教材上,不依據教學目的,仔細斟酌教材密度、廣度、深度和講課速度的安排,而是隨意性很大。時而過難過快,挫傷學生學習信心,造成學生兩極分化,時而過淺過慢,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學習紀律松懈。

          如在時間結構上,不研究一堂課的復習提問、新授知識、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和布置作業各應需要的時間,而是講到哪里算哪里,這節課講不完下一節課接著說。節節“炒冷飯”,“割尾巴”。學生吃不香,節節課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學法的.設計。

          教法、學法的設計與制定應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如果把確定教學目標和了解學生的初始特征當作醫生弄清病理、診斷病情,那么教學方法的制定與設計就是開處方對癥下藥了。

          4、缺乏對一節課的小結。

          從備課上發現,有的教師在備了例題、習題后一節就結束,缺乏對本節課的小結,有的即使寫了小結兩字,但小結的內容卻給略掉了。有的寫小結也只是新授內容的簡單重復,沒有起到畫龍點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對自我上課的經驗總結

          預定的教案在上課實施中,被修正、充實是常有的事。如教師講課中偶發靈感,學生思維中閃現智慧,教學中出現新問題、新見解、新教法,都給教學帶來生機。一個優秀的教師既善于課前鉆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時寫下實施后記,日積月累,教學經驗不斷豐富,教學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許多的教師未做這種自我教學經驗的總結工作,讓思維的火花一閃即滅,極大地阻礙了教學藝術水平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師間的集體教學設計

          表現在教師教學設計時的孤軍奮戰,表現在同年級教師間雖同教材,卻在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作業要求,甚至考核評價相差異。

          這種局面很不利于我們教師的成長。我們鼓勵教師發揮個體獨創才能,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但同時我們應更強調集體的智慧,強調團結協作的精神。同一年級同一教材的教師擔負一個年級學生的教學任務,客觀上要求教師在執行大綱、安排教學進度、規定教學內容、適量作業量和檢測評價教學效果上實行統一,因此,同事間應加強集體備課及聽課、相互交流對教材教法的認識,對互補各自教學,保證年級整體質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應是集體性與個性化的統一。

          但不管怎樣,上課前的設計是教師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認識體驗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學性溶為一體的帶有主觀色彩構想的應然性與計劃性,教學設計再完善都有必要進行反思。

          五、反思數學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目的要求,以及對教學對象的了解進行教學設計以后,就是實施教學設計的過程——教學過程。文中的教學過程指課堂教學過程。它包括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基本因素。這三個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構成了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反思教學過程就是要深究教學過程中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修正意見,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教學過程中諸因素的關系有: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能力之間的關系;教師與教材之間的關系;非智力因素與認識和發展之間的關系。有的因素之間的關系如: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能力之間的關系;教師與教材之間的關系,筆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這里就不再重復。由于篇幅關系,本文擬對以下教師的教學行為作出反思:即: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系;課堂提問的量與質的關系;課堂教學結構——時間結構;課堂教學中的評價。

          5.1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合作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相互關系來決定的!边@種關系就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和諧的合作關系。然而現實教學中卻不盡如人意。如: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顧學生的情感反應,自己在唱獨腳戲,教師唱的津津有味,學生卻不與理睬,學生與教師之間出現敵對情緒,出現教師呵斥、指責學生的情景。

          筆者曾在某校隨堂追蹤聽了兩班20xx屆高三數學課,一個班是資深的高級職稱教師擔任教學,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齡的大專畢業的初級職稱的青年教師擔任教學。這兩位教師的教學具有如下特點:

          高級職稱的教師:基礎扎實,基本功過硬,教材相當熟練,在集體備課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同備課組的教師以很好的啟發。但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這位老教師很不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只顧自己抬頭講課也不管學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學生對數學、對教師產生失望的心理,從高三上學期至下學期,上課聽教師講課的學生越來越少,出現這樣的場景,教師在上面講得津津樂道,學生只管自顧自在下面看書做題有時只是偶然抬頭看一下黑板,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之間出現了極不和諧的關系。高考均分為100.1。

          初級職稱的教師:經驗不足,但工作熱情高,上課很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經常給一些考試、作業做得較好的學生以表揚。(其實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一種被他人<特別是教師或領導>賞識的愿望),很快的學生喜歡這位青年教師上課,課堂氣氛活潑,發言爭先恐后,師生關系就象是兄弟般的關系,高考均分為110.3。

          反思:師生關系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要想取得和諧的合作關系,首先要尊重學生,把學生擺在主體地位。讓學生能親近教師,信任教師,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一個高高在上的權威是不可能平等的與學生交流的,學生也不會喜歡這樣的教師。其次教師要調用一切有利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要善于及時調控課堂氣氛,沉悶時來點小幽默,過分熱鬧時給點冷卻劑。不能不管學生的反應只顧自己表演。第三,要讓師生心理產生共振是和諧關系的最高體現。

          共振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物體在受振動時,若策動力的頻率跟物體固有的頻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減。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師生共同參與,相互配合的一個雙邊心理勞動的過程,只有師生共振和諧,才有可能產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學的積極性,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益。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需要與教和學之間構成正相關;缺乏成就需要與教和學之間構成負相關。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動力因素。是課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動的積極性源泉。這既是指教師課堂教學的抱負水平,又是指師生課堂學習的動機水平。即一方面看學生是否有強烈的學習需要和爭取優秀成績的動機;另一方面則要看教師是否有上好這堂課的強烈愿望和盡力提高教學質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與學雙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和諧,就會產生強烈的合力效應,反之就難以形成和諧的合作效果,就會影響教學質量。這位高級教師認為高級職稱已評再也無所求,因此對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強,根本不能對學生產生策動力,因此在學生這一方也產生不了強烈的振動。青年教師是二級教師,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強烈,教師的策動力與學生的應振力合拍,因此產生了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經常去聽這位高級教師的課,吸收了老教師教課中豐富的成功之處。所以他的課上的精彩,課堂氣氛熱烈,教學效果好。

          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課堂情況和教學內容等種種矛盾的解決,最佳的教學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學創造均來自己師生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反之,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和諧是難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

          5.2反思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合理的課堂提問有利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溝通師生的情感交流,調節課堂氣氛。課堂提問還是教師診斷學生學習狀況,有效改進教學的基本手段。“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和策略,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效果。提問主要有以下幾點誤區:

          1、表面熱鬧,華而不實,一問一答,頻繁問答

          盲目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對教材和學生研究不深,使提問停留在淺層的交流上,如講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時,已知:△ABC,AB=AC,求證:∠B=∠C,師:“△ABC中,AB=AC嗎?”;生:“是”;師:“你怎么知道?”生:“這是已知條件”;師:“AB=AC,那么∠B=∠C嗎?”;生:“相等”;師“要證∠B=∠C,作∠A的平分線行嗎?”;生:“行”。由于問題的結果已明示,這樣的提問表面熱鬧,實質流于形式,膚淺,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毫無意義。

          2、提問只關注結果,忽視對規律的揭示

          只關注結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對不對”“是不是”等,很少引導學生探究過程。如很少問“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出來的?!

          3、提問離題遙遠,脫離學生的“思維發展區”,啟而不發。

          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于籠統,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啟而不發。如講角平分線定理時,問:“你知道△ABC三邊有什么比例關系嗎?”學生茫然,又問:“AB/AC=BD/DC嗎?”學生還是沉默以對,接下來的教學,教師只好自問自答。

          4、提問無目的性,隨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學

          教學設計時對提問未精心設計,上課時,隨意發問,有時甚至脫離教學目標、影響了學生的正常思考。如講韋達Th的應用時,一時興致所至。問:“你知道韋達定理與求根公式的關系嗎?”學生答:“韋達定理是由求根公式求出來的!眴枺骸皩Γ敲,韋達定理與求根公式的適用條件是什么?當根與系數不是實數時,它們是否還成立?”學生不知所云,這樣的提問影響了正常的教學,課堂上議論紛紛,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

          5、反饋性提問流于形式,教師診斷效果失真

          新課講授前,教師一般要通過提問,以診斷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判斷能否順利引入新問題,但這種提問有時只限于淺層次的記憶性知識的問答,并沒有真正診斷出學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診斷效果失真。

          6、提問只求通法或標準答案,排斥求異思維

          提問時對學生新穎或錯誤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斷,只滿足單一的“通法”或標準答案。

          7、提問表達不明,措詞不清,學生難以理解。

          提問時敘述過快或者使用冗長而凌亂的措詞,使學生不明其意。

          8、提問后沒有停頓或先點名后提問,學生無時間思考。

          提問后立即回答,本意可能是為了節約時間,但學生由于沒時間思考,結果往往問而不答或答非所問,反而適得其反。

          9、提問面向少數學生,多數學生“冷場”。

          提問只面向少數尖子,多數學生成了陪襯,被冷落一旁,他們學習中的問題難以暴露,也缺乏體驗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逐漸對提問失去興趣。

          反思一:課堂提問要注重質,而不是關注形式、數量

          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思考,不能啟發學生思考的提問都是拙劣的提問。那種“是不是?”的提問僅是表面的熱鬧,對學生是有害無益的。提問要考慮它的價值性,不能隨心所欲。因此一個有思考價值的提問應具備三個特征:

          1、誘導的啟發性。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利于啟發學生學生思維,開啟學生智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器官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的過程。

          2、層次的漸進性。課堂提問有時要注意到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環環相扣,使學生在教師提問的誘導下,扎扎實實步入知識的殿堂,同時,以不同層次的提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要把問題一下提高到較高的層次,打擊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

          3、時機的選擇性。課堂提問要選擇恰當時機,以達到“投石激浪”的效果?鬃釉凇墩撜Z、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就是說要在學生經過思考達到“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時提問。

          反思二:提問要目的明確,表述清楚

          教師提問要考慮到提什么樣的問題,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問,還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提問。是關注教學的認知目標,情感目標,還是能力目標。同時一個好的提問必須表達清楚,準確嚴密,詞不達意的問題會讓學生茫然失措,浪費時間。

          反思三:課堂提問要講究新穎性、靈活性及調控性

          課堂提問要講究新穎有趣。同樣一個問題,老是“舊調重彈”將會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變換一個角度使之新穎奇特,那么學生就會興趣盎然,思維活躍。

          課堂提問要靈活多樣,不同方式的提問,效果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提問時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直問與曲問相結合,正問與反問相結合,明問與暗問相結。

          課堂提問要及時調控。對問題提出后學生不同的反應實施問題調控:如學生一聲不吭時就要來點啟發、點拔;學生回答文不對題,答非所問時就要撥亂反正,回答的雖沒有錯,但與預想的答案還有一段距離時就要進一步誘導。

          因此,教師要避免低效率的提問,關鍵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學生,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提問方式:

          1)激趣式提問:即提一些有一定趣味或懸念的問題,使學生處于“憤、悱”狀態,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這在導入新課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時比較常用。

          2)變式提問:即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某個知識點來改變問題的條件、結論、引伸、推廣問題或從正、反等不同角度設問讓學生開拓思路,理解思考問題的本質。

          3)鋪墊式提問:學習抽象程度較高,難度較大的問題或認知水平較低的學生,可分若干“臺階”來提問,形成思維跨度合理的“問題鏈”,為學生架設從已知通向未知的階梯。

          4)設疑式提問:設疑式提問就是在學生似懂非懂及思維的盲點處提出問題,讓學生辯析、探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提高。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與靈活性。

          5)反饋式提問:在學習新課后或復習時,針對相關內容提出問題,這類問題要概念性強、典型、講究變式,有利于學生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以便有針對性進行矯正訓練,從而深化對舊知識的理解。

          5.3反思課堂教學結構——時間結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講解、提問、演示、指導學生練習、記筆記等,都要適當分配時間與調控。因此時間結構把握不好,就會出現下面問題:1表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先緊后松。由于一節課的前半部分浪費了寶貴時間,教學任務來不及完成,只好在后半節課快馬加鞭,本來應由學生回答的問題也由教師代勞了,本應安排的探索過程也省掉了,由教師直接給出結果。有的干脆拖堂。2表現在上新授課時主次不明,新授課要處理好新知識和舊知識的關系,對舊知識的復習內容過多、過細、時間拖得太長,那么勢必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在時間布局上顯得主次不分。3表現在一節課上用同一種調子、同一種速度。同一種調子,同一個速度是主次不分,不分強弱。對非重點內容要加快速度,對重點、難點內容要放慢速度,加重語氣。4、“少講”就是“精講”,“精講”就是“少花時間”。

          反思一:教師要合理安排一節課的組織教學、檢查復習、教學新知、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和布置作業等課堂教學環節的順序和時間分配。

          在一堂課中,要特別精心用好前20分鐘左右的“黃金”教學時間,用于講解新知、重點、難點內容,忌用黃金時間“去炒隔天的夾生飯”,保證學生有充分時間去當堂自學、練習、鞏固新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不要搞拖堂教學,下課時的聽課注意力最為渙散,效率最低。

          反思二:課堂結構的安排,要主次分清,快慢得當。

          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深度、難度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分配時間段,合理把握教學節奏,有的課可適當加快節奏,有的課則需放慢節奏,有的內容易少花時間,有的內容則應多花時間;對于一堂課而言,各個教學環節可有不同的節奏,開始時的基礎訓練,可以緊鑼密鼓,營造一種熱烈的氣氛;使學生盡快集中思維,進入狀態,當學生探得新知,總結規律時,則應放慢節奏。當學生理解了概念、規律、進行鞏固練習時,又可適當加快節奏。總之,一堂課如果一直保持快節奏,那么學生思維的弦始終處于緊繃狀態,從而造成過度的緊張疲勞;如果一直處于慢節奏,那么課內會出現松散,疲沓,瞌睡的局面。

          因此,一堂課內應視需要,時而似快馬奔騰,時而似閉庭信步,使學生的思維有張有弛,快慢相間,提高效率。

          反思三:“少”是相對于“多”而言的,“精”是相對于“雜”或“粗”而言的,所謂精講,就是教師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綱和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講解精僻透徹,畫龍點晴,抓住實質和關鍵,講在點子上。因而“精講”不在于量上,更重要的在于質上。難道講5分鐘是精講,講30分鐘就不是精講?更不是以花時間的多少來衡量的。而要看當講不當講。有些內容很簡單的課,講5分鐘不為少;而內容較難的重點章節,講30分鐘不為多。如果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抓不住要害,講不在關鍵處,即使講得再少也不能算“精講”。

          5.4反思數學教學評價

          簡單地講,數學教學評價就是對數學教學目標及其教學實踐價值的系統調查,為教育者創造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提供依據的過程。教學評價具有以下幾個功能:

          一)反饋功能:數學教學評價的首要任務,是為教育決策者(特別是教師)提供反饋信息,在教學評價中應對有關教學的達成度、教學過程合理性、教學方法有效性等方面作出評價。

          二)調控功能:根據教學評價反饋的信息,教師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因此教學評價的目標應指向將來的教學行為,而不是一個終結的教學活動。

          三)促進功能。公正的教學評價可以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因為評價本身提供了號召人們努力的目標,目標所具有的效價,對教師來說具有吸引力。同時,公正的評價意味著公平競爭的可能性。因此數學教學評價標準應具有科學性和可測性。

          反思數學教學評價就是探究現有的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改進。靜思當今的教學評價發現存在以下幾個缺乏:

          1)缺乏正確的教學評價觀

          2)缺乏科學的、完善的教學評價手段

          3)教法越多,變換越頻繁越好。

          4)教學媒體使用的比未使用的好、用得越多越好。

          5)課堂容量越多越好。

          反思一:當今的教學還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并沒有顧及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

          就中學數學而言,只要高考考得好,教學質量就高,辦學聲譽就好,在社會上就會贏得地位,直接相關的贏得較好的生源。教學要不要為學生的個性特長服務,要不要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是次要的,教學評價關注的短期效應,并不關注學生的長期效應及終身發展的需要。這種評價觀的導向直接導致素質教育的落實成為一紙空文。因此必須建立起正確的教學評價觀,必須建立起教學測試評價為教學服務的思想,評價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教師的素養,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評價教師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反思二:教學評價缺乏科學的,完善的教學評價手段。

          在當前的教學中,盡管我們認識到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教學的基礎知識,更應該發展學生的能力。但是學生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認知結構是什么,學生的知識、能力如何一步步地發展起來的,是個什么過程,如何在教學中把握住學生的這一認知過程,及時地分析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程度,如何補救存在的缺陷等問題,在理論上看法還很不一致。在實踐上就更缺乏科學的測量、評價手段。

          反思三:教學中恰當地選取和適度地變換教法,對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并非教法越多、變換越頻繁越好。記得有位學者曾說過:“目前教學改革,最可怕的不是保守勢力的強力,而是盲從的人多。有的教師教學上沒有獨立性,今天這法,明天那法,甚至在一節課中也變換多多,結果搞得學生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其實教法的選擇與組合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量、適度選擇,有利于學生的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即可,并非越多越好。

          反思四:教學媒體的廣泛使用,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情感、發展想象、啟迪思維、形成智能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管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將實物、掛圖、投影等一齊用上,結果弄得學生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深刻性,耽誤了教學時間,降低了教學效果。因此,在使用教學媒體時,要根據具體的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配置,適時展示,用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另外多媒體展示背景顏色與圖案也以一種為佳,不易太多。

          反思五:教學評價時,對一節課的容量到底有多少,沒有明確的標準,

          筆者以為:對一節課的容量理解應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習題容量,二是學生的思維容量。有的教師一節課能講七至八道習題,表面上容量大,但實際上這些題的難度小,學生的思維量不夠,有的教師一節課只講一至二道題,通過引申一題多變,一題多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悟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如實錄2,因此,一節課的容量定義為學生思維的容量是主要的,題的容量是次要的。

          因此,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盡量把握好測度,使教學評價能正確導向,調節教師的教學行為,使教師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切實有效地改進教學工作。

          六、教學反思的基本途徑

          經常性的教學反思可使教師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研究型教學,更新其固守的經驗和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教學反思的有效途徑有:

          (一)記教學日記

          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或教學結束之后,對自己教學得失可以進行總結反思,這種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從教學參與者看,可以反思教師的教學行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學方法的反思,如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應的方法,以及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的適合性,可以反思學生的學習行為得失,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從教學進行的步驟看,可以反思教學的導入,教學各環節的銜接;從教學內容看,可以反思教學目標設置的合適性,教材內容重點、難點的處理,單元教學內容在學科體系中的位置等。

          (二)說課

          說課就是對備課的口頭說明,但它不同于備課,說課講備課的過程及其理由,而備課主要是指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說課在教學反思方面具體體現在:教師在備完課乃至講完課之后,對自己處理教材內容的方式與理由作出說明,講出這些過程,就是講出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而這種策略的說明,也正是教師對自己處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事實上,說課總是講給同行聽的,同行聽后要提出建議與評比,這是一個很好且有效的教學反思途徑。并能形成反思群體,共同提高。

          (三)聽課與評課

          聽課決不是簡單地評價別人之優劣,不是關注講課者將要講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處理好同樣的內容,然后將講課者處理問題的方式與自己的預想處理方式相對照,以發現其中的出入。教師講課時并不總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學上的得失,但若課后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特別是與同行、專家教師一起,邊看邊評,則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學中的長短。

          (四)征求學生意見

          潛心于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教師,往往向學生征詢對自己教學的反饋意見,這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的渠道。

          (五)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

          規范化的教學應在單元教學結束時,通過多種方式對自己的教學效果進行檢查。檢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從而提出自己改進的建議,不論檢查什么內容,都包含著對自己教學的反思。這種反思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情況,學生學習中的得失表現,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學生在內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傾向,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六)總結和提煉教學經驗

          任何事件的發展總有一個由量變而引起質變的過程,教師的成長也是如此,教師的成長離不開經驗的積累。沖破經驗的束縛便不代表不需要積累成功的經驗。一個教師在自己漫長的教學生涯中,不能說沒有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也不能說沒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沒有教學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一個教材反復的教,一塊黑板不停地寫,誰沒有教得得心應手的時候?誰沒有發現“新大陸”的時候?誰沒有精雕細刻的得意之作?誰沒有激情澎湃的創新靈感?但是這些別人無法領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時的總結和積累,得不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終歸會“事過境遷”而“煙消云散”。既便來年再上這一課,不一定能教出當初的水平,不見得能達到當時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來,靈感不復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勤于積累,善于思考,把當時的感受及時的記下來,并從理論依據上做進一步的完善提高,從實施環節上做進一步的補充修正,就能達到一種新的層次,教學藝術才能長青。教師不斷反思總結的過程,也就是學會教學的過程。

          七、結束語:中數數學教學反思的啟示

          通過對數學教學反思的研究,筆者發現在教育領域和師資培養領域里都存在著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相脫節的問題。關于教育領域內的存在問題前面已談到一些。在師資培養領域內具體體現為:我們的師資培養模式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和一般教學技能的培養,短暫的教育實習無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把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因此,只能指望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自覺地把所學的理論用于實踐。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大多數畢業生來到教學第一線,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很難直接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久而久之,教學變成了一個單調和常規性的工作,每天疲于應付,使教學逐漸失去了開始的魅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也隨之減弱。實踐越來越遠離理論的指導,造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嚴重脫節。師資培養模式里又沒有關于教學反思的課程設置,他們缺乏反思與科研的理論指導與方法。他們學到的只是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培養模式忽略了師資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對學生的教學研究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

          教學反思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合作與增強動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學反思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益,而且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因此由教學反思得到的啟示:在師資培養模式中適當延長教育實習時間,并開設教學反思或行動研究課程,使學生學會基本的研究方法與途徑,通過實習小組的研討及導師的指導,使他們在走出校門之前就初步學會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創新、提高和改進工作,提高對大綱、教學過程以及學習過程的理性認識,提高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敏感度。其結果是教學的不斷改進以及形成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能力。培養了合作學習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學生建立起較強的進行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事業心、責任心和自信心。為以后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1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定義;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數的圖象的特征和相關的性質;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區別與聯系;

          4、 掌握直線的平移法則簡單應用 ;

          5、能應用本章的基礎知識熟練地解決數學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構建比較系統的函數知識體系, 能應用本章的基礎知識熟練地解決數學問題。

          難點:對 直線的平移法則的理解,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三、教學媒體:大屏幕。

          四、教學設計簡介:

          因為這是初三總復習節段的復習課,在這之前已經復習了變量、函數的定義、表示法及圖象,而本節的教學任務是一次函數的基礎知識及其簡單的應用,沒有涉及實際應用。為了節約學生的時間,打造高效課堂,我開門見山,直接向學生展示 教學目標,然后讓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復習目標進行 聯想回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例如,在“圖象及其性質”環節中,老師讓學生自己說出一次函數圖象的形狀、位置及增減性,不完整的可讓其他學生補充 糾正 。這樣,使無味的復習課變得活躍一些,增強學習氣氛。 隨后教師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標準答案,然后教師組織學生以比賽的形式做一些針對性的練習。為了鞏固知識點,學生解決每一個問題時都要求其說出所運用的知識點。

          五、教學過程:

          1、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定義 :

          一次函數:一般地,若y=kx+b (其中k,b 為常數且k ≠0 ),那么y 是x 的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對于 y=kx+b ,當b=0, k ≠0 時,有y=kx, 此時稱y 是x 的正比例函數,k 為正比例系數。

          2、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區別與聯系:

         。1 )從解析式看:y=kx+b(k ≠0 ,b 是常數) 是一次函數;而y=kx(k ≠0 , b=0) 是正比例函數,顯然正比例函數是一次函數的特例,一次函數是正比例函數的推廣。

          (2 )從圖象看:正比例函數y=kx(k ≠0) 的圖象是過原點(0 ,0 )的一條直線;而一次函數y=kx+b(k ≠0) 的圖象是過點(0 ,b )且與y=kx 平行的一條直線。

          基礎訓練一:

          1、指出下列函數中的正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①y = x +1 ;②y = - x/5 ;

         、踶 = 3/x ;④y = 4x ;⑤y =x (3x+1 )-3x ;⑥y=3 (x-2 );⑦y=x/5-1/2 。

          2、下列給出的兩個變量中,成正比例函數關系的是:A、少年兒童的身高和年齡;B、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與寬;C、圓的面積和它的半徑;D、勻速運動中速度固定時,路程與時間的關系。

          3、對于函數 y = (m+1 )x + 2- n ,當 m、n 滿足什么條件時為正比例函數?當m、n 滿足什么條件時為一次函數?

          3、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7、k,b 的符號與直線y=kx+b(k ≠0) 的.位置關系:

          k 的符號決定了直線y=kx+b(k ≠0 );b 的符號決定了直線y=kx+b 與y 軸的交點。當k>0 時,直線; 當k<0 時,直線。

          當b >0 時,直線交于y軸的;當b <0 時,直線交于y軸的。

          為此直線y=kx+b(k ≠0) 的位置有4 種情況,分別是:

          當k>0 , b >0 時,直線經過 ;當k>0 , b <0 時,直線經過 ;

          當k<0 ,b >0 時,直線經過 ;當k<0 ,b <0 時,直線經過 。

          基礎訓練二:

          1、寫出一個圖象經過點(1 ,- 3 )的函數解析式為 。

          2、直線y =- 2X - 2 不經過第 象限,y 隨x 的增大而 。

          3、如果P (2 ,k )在直線y=2x+2 上,那么點P 到x 軸的距離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數 y =(3k-1)x,, 若y 隨x 的增大而增大,則k 的取值范圍是。

          5、過點(0 ,2 )且與直線y=3x 平行的直線是 。

          6、若正比例函數y = (1-2m )x 的圖像過點A (x1 ,y1 )和點B (x2 ,y2 )當x1 <x2 時,y1 >y2, 則m 的取值范圍是。

          7、若函數y = ax+b 的圖像過一、二、三象限,則ab 0 。

          8、若y-2 與x-2 成正比例,當x=-2 時,y=4, 則x= 時,y = -4 。

          9、直線y=- 5x+b 與直線y=x-3 都交y 軸上同一點,則b 的值為 。

          10、將直線y = -2x-2 向上平移2 個單位得到直線 ;

          將它向左平移2 個單位得到直線 。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我這學期做的一節匯報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最后剩下一道綜合訓練題沒來得及探討,留作了課后作業。從本節課的設計上看,我自認為知識全面,講解透徹,條理清晰,系統性強,講練結合,訓練到位,一節課下來后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不會有什么漏洞。因為復習課的課堂容量比較大,需要展示給學生的知識點比較多,訓練題也比較多,所以我選擇在多媒體上課。應該說在設計之初,我是在兩種方案中選出的一種為學生節省時間的復習方法,課前的工作全由教師完成,教師認真備課,查閱資料,搜集有針對性的訓練題,學生只要課堂上能按照教師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蓻]想到,在課的進行中,我就聽到有的教師在切切私語,都是初三學生了,怎么好象沒有幾個學習的。我也感覺到這節課確實有一大部分學生注意力渙散,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以致于面對簡單的問題都卡,思維不連續。糾其原因,是我沒有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學生沒有發揮出學習的主動性。課堂訓練以競賽的形式進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續的刺激活動,學生沒有保持住持久的緊張狀態。

          課后我找到了學委和科代表,請他們協助我一同反思本節課的優缺點,并把在以往的章末復習時曾采取過的另一種復習方案闡述給他們聽,就是課前先把所有的復習任務都交給學生完成,教師指導學生瀏覽教材、查閱資料歸納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質、基本方法,并收集與每個知識點相關的有針對性的問題,也可以自己編題,同時要把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做出來,盡量要一題多解。再由小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匯編,在匯編過程中要去粗取精。課堂就是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學生是主角,在這個舞臺上學生可以成果共享,在這個舞臺上學生收獲著自己的收獲。臺上他們是主角,臺下他們也是主角。

          但是在初三總復習時,我理解學生的忙,所以能包辦的我就一律代做,以為這就是幫學生減輕負擔,學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學生被動記憶的知識多;教師把一節設計的井井有條,想要學生在這一節課里收獲更多,但被動的學生并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生中去,降低了課堂效率,又把好多任務壓到課下,最后教師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的想法還是落空了。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2

          1、復習要注重針對性。無論復習時間長短、內容多少,在復習時要抓住重點突出難點,要對學生掌握知識情況進行查缺補漏。

          在復習之前要先仔細分析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學情分析,了解哪些知識掌握得較好,哪些知識還存在問題,哪些知識有可能遺忘。然后再有針對性的組織復習,使學生都有收獲,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功感,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通過復習,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基本要求。

          2、注重學生的參與性,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時間。

          用提問的方式引出要學習的問題。先讓學生主動去參與學習,在遇上學生有疑惑或理解有難度的問題時,讓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穿插其中。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交流討論中被激發起來,人人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隊伍中,在交流討論的同時提高了對問題的.分析能力,進一步鞏固了相關知識點,這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及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問題都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在這個大環境下,誰都不想落后,學習效果會比較理想。往往到復習的最后關頭,我總感覺時間緊任務重,講課時,不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其實后來知道上好一節復習課的關鍵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類型的題,而是學生真正理解掌握了多少知識。知識的消化需要時間,所以,在課上給學生留思考時間的同時,學生也必然爭分奪秒地收獲了知識。

          3、教師個人要樹立創新觀念。

          對基礎知識和基本練習題的復習要運用一題多拓,培養思維和深刻性,防止就知識復習知識,就題論題,滿足于會解層面上。引導學生一題多變,深化思維的靈活性,防止簡單機械和單調的重復勞動,壓抑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倡一題多解,提高思維的獨創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運用逆向思維去探索問題的結論,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此外,還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思維創新等良好的思維品質。復習課的任務很艱巨,我會先試著做到這三點,相信在過程中還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待于在我今后的復習課中探索和總結,積累經驗,快速成長。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3

          一、反思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指在該節課學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領會的數學思想等,是教師進一步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是學生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必具條件。教師反思教學目標,實際就是要通過反思教學過程真正弄清楚學生到底有沒有理解概念的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結論;會不會靈活運用定理解題,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適用范圍如何、本節課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經掌握等。要知道這一切,首先我們必須留意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如果上課學生精力集中、反映積極、動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則意味著學生態度熱情、主動參與、學有所得、學有所樂。如果上課學生無精打采、置若罔聞、拖拉疲塌、焦頭爛額等則意味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習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檢查學生做課堂練習的情況。若多數同學能在規定的時間里正確完成規定的題目,則教學目標可以說基本達到;若多數同學遲遲動不了筆或只能做題目的某些步驟或即使做了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則說明學生對本節內容沒有真正弄懂,知識技能沒有過關。再次是批閱學生課后作業情況。如果學生做題思路清晰、推理有據、定理公式運用得當、計算準確、步驟有詳有略,說明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思維方法。相反如果學生做題顛三倒四、亂套公式、亂用定理、計算錯誤不斷等說明學生基礎知識不過關、技能不過關。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問題所在,思考補救的措施。該補充的就一定要補充,該糾正的錯誤一定要糾正;該集體強調的一定要集體強調,該個別輔導的就要個別輔導。將當堂課內容補起來,以便進行下面的學習。

          二、反思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輔助工具。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苯虒W方法的選擇,取決于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通常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我們可以采用講授式、啟發式、發現式、問題式等教學方法,也可以利用掛圖、模型、實物、小黑板、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反思教學方法,首先要根據學生在當堂課的表現,從他們學習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從他們最無聊、最無味的地方入手,從他們容易忽略卻很富有教學價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師要尋求最利于學生接受、學生也最樂于接受、最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創造性、最利于學生各方面協調發展的最佳教學形式。如果課題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給學生講解數學家的成長歷程、新奇的數學問題、身邊的數學問題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導證明僅僅限于教材、學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變策略,以充實的內容、淺顯易懂、循序漸進的形式滿足同學們的求知欲,同時激發其科學知識的.創造性;如果是例題習題的處理缺乏深度,學生不好掌握,可以層層深入、舉一反三,在同學們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盡量培養他們的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也一定能夠提高。

          三、反思自身教育行為

          自身教育行為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于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于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后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后,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么”等。

          四、反思教學評估。

          教學評估是在教師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教學意義、思維培養、陶冶道德情操的升華,是教育教學的更高境界。有一句教育格言說得好“教育是一項事業,需要我們無私的奉獻;教育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刻苦的鉆研;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不斷的創新!狈此冀虒W價值,就是挖掘該節課富含的認識教育價值、情感教育價值、行為教育價值。要知道每一種數學思想都包含著一種人生哲理,每一種解題方法都豐富著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每一點滴的數學知識都凈化著學生的心靈。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分析、深入思考、努力拓展,不放過課堂教學中的蛛絲馬跡,不放過教材中的一字一句,我們一定能做到,我們也一定能做好。如分類討論的思想教學生辨證地看問題,函數的思想教學生既要注重問題的現象更要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數形結合的方法教學生認識什么是數學美、怎樣欣賞數學美、如何運用數學美,反證法讓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不一定要正面出擊、有時側面迂回效果更好;數學家的成長歷程可以給學生樹立榜樣、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我國悠久燦爛的數學發展史可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從而奮發讀書獻身祖國的現代化建設,F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書呆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兒,而是要為學生未來著想,為他們豐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知識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從書本上學到,而能力素質卻是無形的、是無法教會的。一個人的素質決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發展前景。歸根結底,教學的價值在于塑造人,交給學生做人的道理,交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自我發展的基本素質,讓他們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4

          段時間我們一直沉浸在對《圓》這一節課的研究中,通過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復地修改,對這節課的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一、關于導入的設計

          本節課的導入分四個層次進行,首先通過老師用線繩工具在空中旋轉,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軌跡是一個圓。接著介紹含有圓的圖片,讓學生找出圓;再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見到的圓;最后通過摸一摸的游戲,讓學生體會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別,從而認識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圓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學生對它也比較熟悉,在課的一開始我們就讓學生在老師的演示和圖片的觀察中清晰地看到這是圓,借助這樣的表象,讓學生在頭腦中搜索自己曾經見到過的圓,從而初步地感知圓。最后通過摸一摸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感受圓與其他圖形的不同,在比較中,進一步感知圓。通過這樣有層次的感知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圓的興趣。

          二、關于對圓的認識和特征的處理

          在研究圓的認識與特征這一知識點時,我們比較了兩種不同的設計思路:第一種,把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和它的特征結合起來,即認識半徑以后,馬上研究同一圓中有無數條半徑并且長度相等等特征;另一種:是先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再研究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我們覺得第一種方法比較傳統,由于這一環節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研究幾個知識點的方法雷同,這樣老師的講解就比較繁瑣,學生缺乏研究的興趣。所以我們就選擇第二種方法,先讓學生通過自學書本,找到圓各部分的名稱,并認識它們,能在自己畫的圓中標出。接著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探究活動,討論交流半徑的特征、直徑的特征、半徑和直徑的關系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相關知識。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教師冗長的講解,學生學習方式的單調,而且通過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有興趣的,主動的進行探索。

          三、關于數學史料的運用

          本節課中我們兩處引用到數學史料。這些凝聚著智慧的數學研究史料,我們不僅僅把它們作為引語或欣賞,而且還力求讓史料成為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素材、發揮其數學的文化價值。

          首先在學生對圓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后,聯系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說過:在所有的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以此引發學生研究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在探究圓的特征結束之后,借助多媒體呈現墨子的一句話:圓,一中同長。讓學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識解釋這句話的含義。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古代關于圓的史料記載,還可以鞏固對圓的特征的認識。引用《周髀算經》中關于圓的記載,圓出于方,方出于矩,拓展對圓的認識。在播放錄象,理解意思以后,進一步引導思考:如正方形的邊長是16厘米,你能從中獲得關于圓的哪些信息?讓學生進一步關注圓與正方形之間的關系,為后繼學習埋下伏筆。

          四、關于媒體的處理

          隨著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越來越多的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這節課我們把多媒體和其他傳統手段有效結合,力求找準最佳作用點進行有的放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導入新課時,為了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先借助多媒體呈現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帶有圓形的實物圖片,利用這些學生熟悉的,色彩鮮艷的圖片,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的興趣。接著運用動態演示,從實物中勾勒出圓,使學生清晰看到圓是有曲線圍成的。

          在教學畫圓時,運用多媒體播放兩段錄像。第一段在學習用圓規畫圓時播放,通過展示一個完整的畫圓過程,為學生提供清晰地、正確的畫圓方法,為學生獨立用圓規正確畫圓奠定基礎;第二段在介紹用線繩畫圓時播放,通過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的過程,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體會到用線繩畫圓的實用價值。

          在研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征時,當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知道在同一圓中半徑可以有許多條,在此基礎上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同一圓中,從圓心到圓上可以發散出無數條線段。通過強烈的視覺刺激,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圓中半徑有無數條,感受初步的極限思想。

          在研究車輪為什么是圓的?車軸應裝在哪里?這兩個實際問題時,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結合媒體的動態演示,讓學生隨著畫面和聲音效果的逐步展示,體會當車輪不是圓時或者車軸不在圓心位置時,車子行駛的感覺是不穩當的。從而體會到車輪要做成圓的,車軸要裝在圓心位置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價值。

          五、關于細節的處理

          1.在導入環節的摸一摸游戲中,為了使全體學生參與這個游戲。我們考慮裝的器皿應該是透明的,而摸的同學蒙住眼睛。其他同學通過觀察摸的過程,共同感受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另外為了讓學生的探索活動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我們在器皿中裝的就是用硬紙板剪成的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和圓。

          2.整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知識的呈現是逐步完成的。為了完整地展示這一節課的重點,我們準備跟隨課堂流程,在黑板上板演各個知識點,一步一步地完成板書。這樣的設計避免了多媒體展示的不足,使得學生在全課小結之時,能根據板書,迅速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

          3.在探究圓的基本特征時,組織學生借助圓規畫出任意大小的圓進行探索。在認識半徑以后,學生通過量一量,量出半徑的長度。在學生的交流反饋中,引導學生發現自己量出的所有的半徑都是一樣長的,但自己量出的半徑和別人量出的半徑長度是不一樣的,從而體悟出只有在同一圓中,所有的半徑長度才相等。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5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狈此际侨藗儗τ谧陨淼男袨樗枷脒M行思考的過程,是人有意識的考察自己的行為的能力,它使人更清晰的理解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的后果,從而更理性、更有目的的開展行動。反思性數學學習就是學習者對自身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及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有關信息、思維、結果等進行反思,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重構知識網絡,促進知識的同化和遷移,產生新的發現。筆者就當前的反思性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傳授數學知識、發展基本技能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而部分數學教師受傳統升學觀念的影響,以知識為位,存在著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首先,部分教師在教學環節是復習舊知、引入新課、范例研討、鞏固練習、小結作業,而缺乏“質疑反思”環節,忽視了學生的反思、咀嚼和總結。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反思行為缺乏引導,導致學生對概念理解片面,對定理、公式不能掌握。最后,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忽視了學生的反思活動。

          2、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杜威認為,反思有三種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開放的頭腦,二是責任感,

          二是專心致志,

          三種態度確保人們的反思行為。數學現象具有抽象性,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容易產生困難,部分學生自制力差,缺乏執著的精神和堅強的毅力,容易動搖信念。對發現的錯誤也不善于尋找原因,不能及時糾正,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數學反思性學生的幾個階段

          1、反省判斷。學生要反省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并作出判斷。如學習方法是否恰當,解題思路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確,解題方案是否最佳。

          2、察覺問題。當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內心充滿懷疑、困惑,并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3、確定對策。學生在搜索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假設、探究,找出問題的根源,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

          4、實踐驗證。學生通過實踐檢驗策略方法,如果能夠解決當前的困惑,說明檢驗成功,問題得以解決。如不能,則重新進入反思環節。

          5、總結提高。包括經驗總結、方法提煉、優化探索,此環節中學生通過總結學習中的經驗和教訓,使自己的認識由感性提升到理性。

          三、反思性學習的培養策略

          1、創設情境,培養反思意識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痹诿裰鳌㈤_放的氛圍下,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要創設富有探究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迸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通過想象、質疑、猜測、討論、驗證、表達,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終學生在反思的引導下看清問題的本質,掌握用正確的方法找出答案。

          2、強化引導,培養反思習慣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的角色由指導者轉化為是引導者,他的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思維活動,經歷實踐和創新的過程,體驗到反思性學習的樂趣。.教師在引導過程中,既不可放任自流,讓學生毫無目的去反思,又不可“包辦”學生的思維過程,要在學生無法解決問題時,給予適當的點撥。

          3、反復實踐,掌握反思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復實踐,讓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反思解題過程。通過反思,給學生提供發現、探索、總結的機會,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構建知識的能力。解題后,學生需反思下列內容:題意理解是否正確?計算、推理過程是否正確?在思考過程中,獲得哪些經驗教訓?有沒有其它解法?

          (2)反思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蘊涵在具體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活動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靠教師提示,還需學生去頓悟、理解和運用。學生在學習活動結束后要反思:運用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和以前用過的方法有什么區別和聯系?找到什么樣的規律?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有關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范文03-10

        初中數學的教學反思09-01

        初中的數學教學反思10-12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05-29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06-12

        初中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2-03

        年初中數學教學反思01-22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優秀03-14

        初中數學個人教學反思02-26

        關于初中數學教學反思01-1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