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
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反思和革新的過程,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實踐,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廣大教師在推進探究模式過程中過于關注新課程理念的應用而忽視了實際,沒有很好地把傳統和新課程融合起來,從而導致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諸多問題。當然,新課程教學改革為廣大教師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但在推進歷史教學改革中卻不能盲目跟風,而要結合實際在繼承傳統教學的優秀做法基礎上逐漸去滲透新課程理念,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歷史課堂教學改革。
一、情境注重包裝,忽視引導
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要通過情境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在情境中形成直觀感知,從而更好地進入探究學習。但從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情境創設來看,教師更注重情境包裝,讓學生獲得了感官刺激,卻忽視了情境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如“古代希臘文明與民主政治”的教學中,教師用幻燈片展示了古希臘帕特農神廟、雅典娜女神來引導學生觀察,并講授了希波戰爭的歷史,引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名言來介紹兩位名人,整個教學環節中學生要么是在看教師展示的'圖片,要么是在聽故事,表面上看學生較為投入,實際上卻沒有讓學生對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條件、希臘城邦具有的特點、希臘公民的素質更深刻的了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故事、話題等方式來創設情境,要注重以情境來引出問題或知識點,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古代希臘文明與民主政治”的教學中,教師可用幻燈片展示雅典奧運會的開幕式,由此讓學生了解希臘的首都,演示課件《古代希臘地圖》,問:希臘的地理環境有什么特點?這種地形有利于從事什么樣的經濟活動?由此引入到“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條件”環節探究中。
二、導學注重結果,忽視過程
探究教學更強調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故在實踐中教師就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但從實踐情況來看,在導學環節教師所留時間不多,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完成導學案的情況,而對學生如何完成的過程以及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夠重視。其實,在導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來向學生明確具體任務,利用課前時間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在此基礎上完成相應的課前預測題。在導學案中,還要留出空白,引導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分享自己的收獲。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知識目標提出任務來引導學生提前去閱讀教材,初步形成知識構建。以“古代中國的商業及經濟政策”的自主學習為例,對“重農抑商政策”只要求學生能初步了解其概念、基本表現和原因;對“海禁”與“閉關鎖國”則要初步了解其背景,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概括其表現和評價。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導學案來向學生展示這些要求,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自主去閱讀教材并完成導學案,課堂教學前教師收集導學案進行批閱,并在課堂中做出反饋和評價。
三、問題注重數量,忽視質量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問題是不可缺少的引導方式。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因沒有較好地把握問題和目標、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并且課堂中的問題往往過多,學生只能疲于應付,而不能深入到問題探究過程中。當然,問題是探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的重要手段,但問題要能扣住教學目標和內容展開,要讓學生在問題探究過程中逐漸達成目標。尤其需要注意,課堂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能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更好地進行知識構建,更多要關注的是問題的質量。以“羅斯福新政”為例,以《大國崛起》片斷來引導學生思考“19xx—19xx年大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及對美國的打擊是什么?”由此引出課題,以羅斯福的總統競選詞來讓學生思考:羅斯福為何會在競選中獲勝?以此引導學生探究“新政準備”,對于“新政內容”,先引導學生自學,然后圍繞新政的內容包括哪些?在經濟危機下,羅斯福是如何擺脫危機的?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再結合羅斯福的新政來追問學生“這些措施的共同特點是什么?”以問題“所謂徹底的革命”是什么?“舊民主秩序”是指什么?羅斯福說的“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在“新政”中有何體現來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新政實質。最后,引導學生對羅斯福新政進行評價。顯然,教學中的問題圍繞目標和內容結構來循序展開,很好地促進了目標達成。
四、探究注重形式,忽視結果
實施探究教學最重要是要發揮好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交流和討論活動,以此來讓學生在探究中主動構建知識。從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探究實施情況來看,雖然教師也在努力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活動,但卻不太注重探究結果,更多注重形式。換言之,教師在學生探究中沒有發揮好主導作用,交流和討論更多是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學生探究后很難得到結論,顯然探究中師生互動不足。首先,在學生探究中,教師要及時和學生互動,引導并幫助學生。如“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中學生對二戰后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經濟發展的背景不是很了解,此時教師就要給學生進行補充講解。其次,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總結歸納,精講點撥。如“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中對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教師在引導學生概括的基礎上要明確“沒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是根本原因。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探究學習,教師不能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作用。在情境創設中,教師更要多關注情境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在提問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結合目標來展開,探究后要及時引導學生總結,讓學生在探究中能更好地獲得結論,從而保證探究的有效性。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2
伴隨新一輪課改的進行,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素質和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新課程理念全面推行。作為基礎學科的歷史學科,逐步走出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取得必須成效。那么,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扎實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呢?下方,謹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談談自我的一些反思。
一、重視學情分析,是上好歷史課的著眼點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須在撥動學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學生狀況,有針對性地教對于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由于我校地處城郊結合處,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優生雖然比較用心,上課氣氛活躍,但是數量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基礎不好。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我校學生的特點,我選取最為適合學生的教法,弱化知識點的強硬輸灌,強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各項潛力,因材施教,“備教法的同時備學生”。
二、認真詳實備課,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點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用心性,因此,我每一天都花費超多的時光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經常查閱相關學科書籍雜志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勢,在網上搜索尋找資料,借鑒教法。
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擺脫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我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在網絡方面的獨特優勢,大力探索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如將PPT制作的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活化了課堂教學資料,可謂聲色并茂、圖文并舉。目前我正在用心探索網絡型課件制作,使校園網絡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網絡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可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掌握必須的信息技術還是很必要的。此外,學生課堂活動也是我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如歷史辯論、歷史小短劇等?傊,無論是課件制作還是學生活動,都需要教師甚至是學生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詳實的備課,才能讓教師教的簡單、學生學得愉快。
三、善于課后反思,是上好歷史課的落實點
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后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這一點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
在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課時,說到當時實施的是計劃經濟,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讓他們展示課前搜集的糧票、布票、錢幣等。這項活動一開始備課時并未思考到,是課后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時才設計的,再次試教后效果十分好。透過課后反思活動,我由此而悟到一點:拓展是一塊十分重要的資料,如何設計好拓展練習,如何緊扣課文資料,讓學生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多元的思維訓練,是以后的備課中就應值得關注的?梢娡高^教學反思、及時反饋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眾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有時學生的.一個簡單提問、課堂的一次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銳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必須的觀察力、思考力,喜歡突發奇想妙想,而且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學體驗總是在不斷的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決定的。課后的教學反思則在必須程度上會讓你持續可持續性教學效應,并彌補這個遺憾。教師在課后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我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狀況,對自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對學生的表現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透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能夠對本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能夠找到反饋的信息,思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用心、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同時,我還把理性教學思考和感性教學過程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夠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師生雙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層次的飛躍,而且可在必須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出現類似的問題,從而幫忙自我總結教訓和積累經驗,在不斷的反思中揚長避短,構成一套能準確決定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本領,由一名“經驗型教師”成為“反思型教師”,一名讓自我教的簡單愉快、學生學的簡單愉快的好教師。
四、注重專業素養,是上好歷史課的支撐點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潛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透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我。隨著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我的知識結構。所以務必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3
本課在全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人教版教材初中政治九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三框題內容。
第三課的主題是“認清我國的基本國情”。這一課是本書的重點,也是中考的重點內容之一。在第一框講了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以及第二框學習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基礎上角,本框題又《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角度幫助我們去進一步了解“認清基本國情”。認識我們的民族團結問題和國家統一問題。
本課所涉及的民族團結原則、方針和做法、“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以及臺灣的問題都是中考的重點和熱點。
亮點:
1、我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課中,創造性的運用了教材,巧妙的使用了多媒體技術,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循序漸進的進行了如下設計。
2、在導入新課時,我采用了問題情境引導教學法,借助了播放歌曲《愛我中華》,從而引發學生對民族團結問題的思考。使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也感受到民族團結。這樣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然的進入了知識情境。同時本課結束時,我采用問題情境教學研究法,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學生在高唱歌曲時,心靈受到沖擊,心理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美好的情感自然產生。歌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升華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3、在講解“民族團結問題”時,我運用了問題情境引導教學法和比較教學法,展示圖片和展現大量的課外知識。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學生有興趣去接受和學習。
4、在學習“國家統一問題”時,我運用情境引導教學法,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采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大量使用多媒體和視頻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學的效果。
2、在使用比較教學法講解問題時候,對比雖然鮮明,但對學生的引導有一定的欠缺,亟待改進。
3、在使用小組合作探究式方法時,學生之間交流的時間較短,在回答問題時語言組織不夠好,還有就是探討的問題難度要適中。
改進措施:
1、在運用情境引導教學法時,我會更加注意引導的方向,注意占用的時間,注意學生注意力的集中,爭取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在運用比較教學法時,我會注意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總計歸納能力的培養。
3、在小組合作探究式,我會注意引導,控制學生的交流時間,還有要選擇有一定難度,學生又能通過討論找出答案的問題進行討論。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4
高中歷史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更豐富,充實,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該創新教法,精心設計最佳教學方案。
一、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
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基礎,智力能力,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得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閱讀教材時要突出分析以下幾大問題,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確定教學目標;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突出重點,詳解難點。還應該思考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學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的幫助,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影響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三、有效地利用歷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舉例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這樣可以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讀寫結合、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
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做好了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回顧、總結、歸納的一種活動。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長期積累。教學反思雖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處于最后,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于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培養教師學習、研究的意識,促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5
我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評價?如何實施?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這是我一向在思考的問題。相信將來我的工作任務更重,挑戰更多。努力學習,深入鉆研尋求對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資料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資料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我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資料結構化。我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后”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能夠提出教材資料的“綱要信號”,也能夠利用“先行組織者”,還能夠指導學生自我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資料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構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資料與形式的關系。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取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并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采取生動活潑,學生能夠理解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用心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常規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成問題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復講了好幾遍他為什么還不會?”、“為什么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么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應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說說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后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
四、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潛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于自我,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于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資料,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6
一、“在快樂中學習”——培養興趣是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F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了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著力于“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松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采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
二、“學為人師,行為規范”——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己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發現并質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覺,但學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于以后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三、“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 “學為人師,行為規范”,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并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于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
四、“教,然后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八刭|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并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于某些課時,并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占據著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于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7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向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不夠突出,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實際上這些都是應試教育留下的病根。從教學結構來看,此刻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構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此刻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資料上來看,歷史課的資料是講述人類歷史。人類活動總是在必須的時光和必須的地方進行的,由必須的人物“扮演”必須的事件。時光、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資料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潛力。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個人物是英雄,學生茫茫然,似懂非懂,明顯思想教育
在歷史課堂上是落實的很不夠。而以上這些問題在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也經常出現。
應對現今歷史教學現狀,很明顯呈現出許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務必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此,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其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透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透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然而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完全到達《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那就從我們每一個基層歷史教師做起,共同奮斗,共同努力吧!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8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也有利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體系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和改變陳舊、落后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個教案用了好幾年,同一個歷史知識去年這樣教,今年還是這樣教,教學能力停滯不前,這種缺乏反思的、靜態的歷史教學,是不利于歷史教師持續的、良性發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過去的許多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正在受到新課程的挑戰。
明確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新課程標準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然而在教學中師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過深過繁,教材內容過多,在教學實際中任務往往難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塊專題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本意是使教學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主題,便于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采用中外合編的體例本意是通過對比、聯系,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但導致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新課程非常強調初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在初中的歷史結構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現的。而初中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學生沒有記歷史基礎知識的習慣,由于沒有初中的基礎作鋪墊,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而,初中的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實在很難銜接。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
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準、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塊。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塊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優化教材結構。
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于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v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鉆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后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優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系。
新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盡量多采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開發和制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痹陂_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采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于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當然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
四.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很多歷史教師依然是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由過去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由過去的從教師的權威性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對話,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由過去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歷史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在歷史教學中要由“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義,才能進行認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價值的反思,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才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推進課改向縱深發展。反思可以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反思可以.增強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作為積極投身于高中歷史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就要善于自覺運用“教學反思”,盡管長期不懈的堅持的確很苦很累,但天長日久這些苦和累就會化作生命的芬芳,永遠滋潤和飄香。有經驗的歷史老師往往不會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學片斷,也不會隨著一節課的結束而結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過多節次的課堂教學,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永遠把更好預設在下一節。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將歷史教學上升到藝術層次演繹出來,教學設計過程是歷史教學藝術生成的重要過程,教學反思才能使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在成長的道路上產生質的飛躍。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9
興趣是人對必須事物和活動帶有用心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用心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帶給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了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務必著力于“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簡單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采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能夠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本文由一齊去留學修改整理。
一、“學為人師,行為規范”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為人師,行為規范”,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我先做出樣貌。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我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我的失誤則關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我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發現并質疑,或者事后被自我察覺,但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并沒有使自我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學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于以后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證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我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中學歷史教學的好處和價值在于引導學生逐漸構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構成不就應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就應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好處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理解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資料,這種理解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務必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于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潛力培養的需要。作為一個剛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就更有必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三、“教,然后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并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占據著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于理解“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理解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務必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務必處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于某些課時,并非全部的課程都就應使用多媒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0
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共同參與作為教學方法選擇的目標。因為在教學過程中,越注重學生的實踐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越豐富多彩,就越能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嘗試著教學活動形式的改變,在課堂上我不再以單純傳統的講解為主,而是力求發動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例如閱讀和討論兩種方法在講課中頻繁的運用。
讓學生閱讀教材,是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一項重要措施,它改變了教師單方面灌輸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能動地完善知識結構,獲得自身體驗的可能,但在操作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時在讓學生閱讀教材前,先提出幾個問題;有時在學生閱讀完畢后提出問題;在這些問題的逆向影響下,學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師提問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他們在已學過和剛閱讀過的內容中進行檢索并進行積極的分析、比較等思維活動,逐步得出正確結論。在閱讀教學中,單純閱讀,不提出問題的方法應該摒棄,因為它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仍處于被動狀態之中。問題的設置能使學生產生懸念、質疑等積極的心理活動,保持他們學習發展的可能,所以應予提倡。而問題的選擇,則受知識水平分類的制約,對于不同層次的知識,老師在指導閱讀時應充分考慮。運用這一策略可以發揮學生認識的最大可能性,培養他們的探索和創造精神,對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獨立性、敏捷性和邏輯性等各項品質的訓練效果都很明顯。
另外在高中歷史必修1的探究課教學中,我則采取“分組活動”的教學形式。“分組活動”是合作式學習和歷史課堂探究式學習相結合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探究知識、培養能力上兩者兼顧。課堂上學生不用改變班級座位,就可以組成小組。學生先自學,而后爭先恐后地發言,講課文知識,講補充材料,教師引導著學生講,看似很“亂”,但傳統的觀念被拋棄,整個課堂氣氛和諧,變過去的學生被動學習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依據教材、主動搜集資料等等,這種探究性學習過程,營造了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只是在學生自學、自講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點撥,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分組活動”方式講究的是“先學后導”。課堂教學從學生自學開始,然后由教師因勢利導、設置問題,學生則在信息加工、討論取舍、歸納整理等過程中獲得新知,增強能力,完成情感體驗和品德升華。在這種探究中,先形成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多向交流,接著教師在雙基落實和反饋的過程中加以點撥、指導和適時的評價、鼓勵,組織學生鞏固所了解、掌握的新知,并能運用新知解決一些問題。
探究課的“分組活動”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各類學生的學習效益、學習質量,開拓了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想象和動手實踐的空間,充分地挖掘了學生學習的潛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而這一切正是課程改革所要求達到的目標。
在課程改革中嘗試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改變,對學生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剛開始時課堂上可能花時間較多,因此不能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而對教師則提出了把握教學過程的全局、知識廣博、應變能力強等很高的要求,是對教師素質的一種考驗和挑戰。由此可見,教師首先要改變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這樣才能進行課程改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從易到難,大膽嘗試,不斷反思,我們的教學一定能有更高質更高效的改變。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1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新課改的路程還很漫長,唯有經過實踐、積累、反思、總結,我們才能在新課改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
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反思:
一、對教學主體的反思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在教學前,我們要對學生細細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在歷史教學中,特別是高一歷史,由于在體系上和學習方法上與初中歷史有較大的.差別,一開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歷史特別難,如果教師不加以及時的引導,經過一段時間困難學習后,許多學生都感到學習歷史的希望沒有了,放棄了。經常聽老師抱怨:“我講的已經很簡單了,但學生還是不懂”這怪不得學生,是老師沒有及時去反思學生的心理障礙。
二、教學方法的反思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拋棄原先那種“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怪圈。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學歷史的興趣,培養動手能力。在現代歷史教學中,學生喜愛的教學手段是 多媒體 CAI動畫、錄像等。如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加教學內容和教學信息,使抽象的問題簡單化、使靜態的理論動態化,從而化難為易。
三、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于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發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并借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受益終生!”把解題的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學。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我們應積極應對,以促使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2
我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評價?如何實施?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相信將來我的工作任務更重,挑戰更多。努力學習,深入鉆研尋求對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后”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并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采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常規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成問題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復講了好幾遍他為什么還不會?”、 “為什么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么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說說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后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
四、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于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于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3
一、讓學生認識學習歷史的重要性
歷史雖然作為一門考試升學的科目,但是我們不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歷史。歷史是人類過去的活動,紛繁復雜、豐富多彩,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戴安娜·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明白自我是誰了。
歷史科是一門綜合學科,資料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歷史的學習對于人尤其是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構成中的青少年學生更加重要。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歷史學習,歷史學家司馬遷說:“有國者,不能夠不知《春秋》”;偉大領袖毛澤東熟讀二十四史。古人說得更好:“學史使人明智”,確實如此,使學生認識學習歷史在認識社會、決定社會問題等方面的獨特作用,認識到歷史很重要,學習歷史不只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二、激發學習興趣,達成學習目標
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學史興趣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打開智慧的一把鑰匙,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努力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對于學習活動有重要好處,它能夠幫忙學生進一步明確歷史學習的社會好處,喚起學習歷史的熱情,激發更大的學習欲望與更強的學習動力。
1。針對教材的枯燥無味,教師在備課時要多搜集相關的歷史小故事,盡量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在歷史故事中灌輸著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傳遞人文精神,樹立起民族氣節和培養高尚的人格情操,老師講的簡單,學生們學的簡單,何樂而不為呢!
2。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體及網絡資源,創設形象直觀的歷史情境,把遠的拉近把虛的變實,把抽象的變具體,制作優秀課件、剪輯影像資料,豐富學生的試聽感受,渲染愉悅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歷史教學中,提問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與課堂氣氛的關系很大。有提問而又得當,就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并處于用心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往往一堂課的重點部分透過一到兩個高質量的提問就能解決。而這一到兩個提問往往能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所以教師在課后的教學反思中把自我精心設計的這一到兩個提問記下來,日積月累,就會從中悟出提問的技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三、改變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自主、探究、合作、體驗的教學改革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既對立又統一,在這對矛盾中,雙方都是用心因素,把兩者的用心因素充分調動起來,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以學促學,使整個教學過程處于共振、互動和合作之中,這就是所謂的“互動式”教學模式!稓v史課程標準》“課程的基本理念”也要求“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用心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潛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潛力!彼詺v史學習,應在學生主體自學、預習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大膽質疑,對重大歷史人物、事件進行有創意的評價。隨著課改的進行,許多教育工作者在這些方面做出了許多大膽的嘗試。能夠讓學生組成討論小組,就某些歷史專題問題,合作學習,探究辯論。更應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從事研究性學習,引領學生了解社會、關注民生,培養學生人文情懷,提高學生治史潛力。組織歷史辯論會、一分鐘的歷史演講、撰寫歷史小論文、組織歷史文物參觀考察等;顒又,學生不僅僅提高了學史興趣,同學之間也增進了解,師生之間也加強了溝通。學生在撰寫“抗美援朝利弊談”中,還走訪老人,進行訪談,增進了對社會、民生的了解
。只要能起到好的教學效果,不一樣的教學模式都能夠嘗試一下。
四、老師要建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俗話說“愛屋及烏”。不論什么課程,如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就是說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務必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老師要尊重學生,要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和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尤其要幫學生清掃心靈的垃圾。古希臘散文家普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老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點亮學生心靈之燈。所以我們歷史教師要利用自我的職業優勢,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忙、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在教學活動中相容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總之,針對目前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沒有用,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實際,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學習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時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學用結合原則,闡述歷史課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學生的潛力為教學中心,若長久堅持,學生就會從“為用而學”發展到“越學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學”的境界,這也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4
本學期開學以來的教學工作在教學計劃的指導下緊張有序的進行, 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F將本月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還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認真、細致的研讀考綱,關注考綱變化,適時調整,增強備考的實效。
1 、通過研讀 20xx 年考綱預測今年歷史科的命題趨向。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我們采用高考試題,同時也研讀最新的考綱,了解高考試卷的分布。
2 、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精心備好每一堂課,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復習。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 , 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 , 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加強對學生的督促 , 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最后 , 加強落實、檢測,每天的材料題訓練要做到檢查,督促,評語,給分,最后修改至答案符合高考要求。
二、注重知識整合。
高考受考試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復習后,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整理,并從中發現規律、總結認識,將知識升華。同時可以將相應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小專題滲透進去,使學生在第一輪復習完成之后,就已有一個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
三、加強訓練,提高答題技巧。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以及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學中,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當關鍵的一環,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
1 、做選擇題時,既要保證正確性,又要節省時間。因此就應找準中心詞,再慎審待選答案,對不確定的可以第一感覺為主。答題卡的涂寫最好在做非選擇題前進行。
2 、對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部分,這在高考復習中是需要下大力氣訓練的。縱觀近幾年高考,由于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現象問題,為體現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題者在主觀題命題時,往往會先給出一段材料,依據材料設置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盡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對歷史事件加以說明、解析,同時,在練習或者是考試中也相應加強練習。
3 、在訓練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歷史材料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純文字材料題、有圖形的、有圖表等。因此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如:文字題材,首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處,再判斷對解題是否有效。第三看時間,后將之轉化為事件。最后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聯系課本,將問題、材料與課本相關知識掛鉤作答,許多材料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題要規范,問什么答什么,做到“論從史出”。必要時還應注意材料中出現的省略號,一個省略號前后敘述的是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現表格式的材料題,要注意橫向縱向,將二者聯系比較,找出其反映的現象、趨勢等。
四、關注課改,了解學術前沿。
命題專家大多是學術界的名流學者,他們常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成果滲入命題中。
五、關注社會熱點。
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并不明顯。因此,復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 最后,高考的沖刺階段結束也就是在強化訓練結束之后,一定要跳出題海,回歸課本。在這個階段里,學生自主復習為主,內化教材知識,通過自主訓練將知識能力化,最終構建備考系統;貧w課本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由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
有反思,失敗才能夠成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為人前進的動力,好的環境才會為人的成長帶給營養。沒有反思,失敗會把人打倒,逆境會讓人沉淪,好的環境會讓人得過且過。因為有反思才會無論在什么狀況下都不丟失目標,才會進步。故針對本學期教學反思如下:
1、穿講歷史人物趣事
歷史人物的遺聞趣事是絕大多數學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們極感興趣的東西。教師在課堂上適當穿講這些資料,便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比如:講《新文化運動》(必修三文化發展歷程)這節課的時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鴻銘,我向學生介紹了他那個著名的為中國封建社會一夫多妻制辯護的言論:中國男人好比茶壺,女人則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個茶壺配幾個茶杯的事兒,豈有一只茶杯配幾個茶壺的道理?學生聞此無不忍俊不禁。如此不僅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進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思想。
2、用口訣法記憶歷史知識
許多歷史知識枯燥乏味又很難記牢。教師不妨編些生動的口訣以幫忙學生記憶,如此,能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里準確掌握知識且經久不忘。我在講授《天津條約》(必修一政治禮貌歷程)資料時,介紹給學生2個記憶法!短旖驐l約》資料能夠記憶為:公使進京喪顏面,增開十處新口岸。自航長江各口岸,破壞內河航運權。內地游歷宗教傳,巨額賠款樂開顏。十處通商口岸記憶法:天約增開十口岸,長江南鎮和九漢。沿海營煙再加汕,島上還有瓊臺淡。學生在會心的微笑中記牢了這一知識點。如此一個重要且難記的知識點就這樣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馬關條約》資料可編為一廠、二億、三島,四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3、采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透過多媒體教學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圖片、實物、漫畫、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理解知識,也能使歷史可看、可摸、可感,從而變得生動搞笑,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用心性和課堂教學質量。
4、設置討論環節
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評價,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說法。這時候教師可適當組織學生就某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討論,甚至能夠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這不但能構成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潛力。比如在講《太平天國運動》(必修一政治禮貌歷程)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太平天國運動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其結果會是怎樣呢?此問題一提出,便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幾分鐘后,許多學生自告奮勇講述自我的看法,有的說將建立一個由農民階級掌握的政權,有的說將建立一個工農聯合專政的政權,也有的說建立的仍是一個地主階級政權。最后我作總結:由于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革命勝利后的農民領袖將會蛻變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個地主階級政權,正如歷史上其他的農民起義領袖一樣。
我要感謝學生,是學生的測評激勵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奮進,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步。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反思,正所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6-12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2-12
(精選)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7-05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熱】06-14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熱門】06-14
【推薦】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6-14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推薦】06-14
【精】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6-15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薦】06-15
【熱門】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1-04